第24章韓國的遠慮近憂
關燈
小
中
大
胡亥與蒙恬的想法頗為相似,當即命人將秦國疆域圖擺在大殿之上,胡亥手中拿著墨筆,再一次把秦國現有的疆域描繪清楚。
“將軍請看,今河東之地乃是大秦後門,卻與一群烏合之眾相距,朕甚是不爽,欲要親征,不知將軍以為如何?”胡亥很是認真地說道。
蒙恬看著眼前的胡亥,不過十五六歲,並無征戰經驗,若是貿然前去,出了事情蒙恬可是擔待不起的,遂當即擺手示意。
“怎麽,將軍不願帶朕?”
蒙恬有些無奈,指著地圖說道:“啟稟陛下,今河東附近尚有河內郡,後方則為太原郡與邯鄲,此番前行兇多吉少,還望陛下三思。”
“末將從河東回來時,又聽聞楚人熊心在會稽稱帝,陛下若是隨行出征韓魏,致使得鹹陽無主,楚賊來攻,恐難解水火之勢啊!”
地圖上面的確如蒙恬所說,上中下分別為韓魏趙,三國不同於往日春秋戰國時期的,然後平民衛兵,亦是不可小覷。
胡亥思量再三,最後決定留在鹹陽,諸事好做商量,“既然如此,就如將軍所說,不過將軍此次前往河東,可有什麽需要囑咐的嗎?”
蒙恬眉頭微皺,眼光移到了會稽之地,胡亥似乎也是明白了蒙恬的意思,“將軍是說江東才是禍患?”
“正是如此,想來諸國雖立,只有稱王,卻無稱帝,唯獨會稽熊心在項梁叔侄的扶持下稱帝,致使得臨江等地紛紛響應,可見其中必有大才也!”
其實胡亥一直覺得項燕相對於項羽來說,更難對付,畢竟在古代這種大環境下,能夠親手了解自己的兄弟,絕對不是一般人啊。
而此次楚國若是發兵必先從陳郡彭城,進而攻打南陽,唯一的屏障就是淮水,守將則是章邯,並無任何的問題。
殿內沈吟良久,胡亥暗自揣摩道:“將軍以為章邯守不住楚賊?”
蒙恬連忙擺手,“啟稟陛下,請看輿圖,此乃巨鹿,楚賊過江,或許會從巨鹿,未必會從彭城而來,陛下可讓章邯死守,而不可貿然進攻。”
“楚賊從會稽而來,身心疲憊,我軍以逸待勞即可,無須迎戰,此乃上策,末將擔憂章邯兵法不精,貿然進攻罷了。”
胡亥聞言,連忙頷首,“將軍所言有理,朕稍候便通知章邯,順便前往巨鹿,以壯軍威!”
蒙恬有些無奈,看來胡亥是真的想出征啊,不過鹹陽尚有扶蘇,胡亥出征應該沒有什麽大問題。
思索片刻,蒙恬最終妥協道:“陛下可晚些時候出征,待末將破了魏地,而後在攻打楚國即可,如此韓國孤立無援,必然來投。”
“好,將軍一路小心!”
當日商議完畢,蒙恬直接帶領蒙家兩萬鐵騎向著河東趕去,魏國上黨距離河東之地不過幾百裏而已,完全可趁魏國不備,快速攻下數座城池。
而此時的魏國,首都在大梁,國君自稱則是魏咎,自稱魏國王室後裔,集結本地幾千人馬,占領上黨河西等地。
他們兄弟二人暫且居住在大梁,其中認命周市為相,陳平為謀臣,陳平乃陽武人,見天下紛亂,便就近投靠魏咎門下,不過由於陳平名聲不太好,因此一直不受魏咎的重用,若非周市挽留,陳平早就離開魏國了。
蒙恬帶領兩萬鐵騎,剛出河東,心中便有些猶豫,副將李邁見狀有些不解,很是謹慎地走到蒙恬身邊。
“啟稟將軍,前方過了洛陽便是大梁,為何止步不前?”
蒙恬當即下馬,神情凝重道:“此刻進攻大梁恐非良策,依我看來不如先進攻安邑。”
“將軍何解?”李邁恭敬地問道。
“前方洛陽乃是韓國地界,恐怕未到大梁就已經遭到韓國襲擊,而到了韓魏交界之地,若是再行進攻大梁的話,趙韓真的會那麽淡定嗎?”
“而今不如轉而向東,攻擊安邑,如此韓國自是不敢插手,畢竟安邑附近皆是秦地,不知汝有何看法?”蒙毅言罷問向李邁道。
李邁不過是有些本事的百將罷了,哪有什麽高談闊論,當即躬身行禮,不敢言語。
於是乎,秦軍還未到韓國邊境便轉而前往安邑去了,此刻的韓國首都新鄭宮內,諸多王公大臣面色很是難堪。
畢竟新鄭和大梁的距離很近,若是秦軍攻打大梁,說不定新鄭也要搭進去,而最為淡定的則是大殿內右首位的一位儒生,年紀不過三十,面色溫潤,甚是雅量。
此人便是張良,韓國沒落的貴族,今聽聞韓國王室建國,便轉而來投靠,在韓王帳下效力,也算是認祖歸宗。
韓王年紀中旬,本在家休養生息,鄉裏的豪紳聽聞各地反叛,便將其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原因很簡單,以前的韓國貴族,稱王理所應當。
韓王名廣,並沒有多少膽識,若遇到賢臣,便可守國不變,若遇到庸臣,家國無存,只能說是比較老實的君王。
他見殿上眾人擔憂,心中亦是變得有些焦灼,唯獨張良面色沈穩,只得開口問向張良道:“先生見識頗廣,今秦軍欲來攻大梁,吾新鄭可保?”
張良臉色微笑,隨即躬身行禮道:“啟稟大王,不必擔憂,大梁乃秦軍葬身之地,待時秦軍若來,某親自帶軍,聯和趙魏,秦軍必敗!”
不待韓王多問,旁邊的老臣立馬出列道:“汝一介儒生,怎知生死!秦軍蒙恬勇猛無敵,帶兵數萬前來,豈是吾等韓軍能敵!”
“況趙王武臣偏居一偶,怎麽會來幫助吾等!”那老臣很是急切地說道。
張良無奈,故作恭敬地問道:“那老大夫以為如何?”
“啟稟大王,微臣以為當遷都陽陵,靠近邯鄲,或可尋求趙王庇護!”
韓王廣面色猶豫,想要聽從老大夫的意見,但又怕張良不悅,左右為難,恰在此時,外面的士兵來報。
“啟稟大王,秦軍轉東,似乎朝安邑的方向去了!”
諸多大臣聞言,心中大喜,齊聲道:“天佑大王,新鄭無憂矣!”
張良見狀,嗤之以鼻,“此時無憂,而後必愁!”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將軍請看,今河東之地乃是大秦後門,卻與一群烏合之眾相距,朕甚是不爽,欲要親征,不知將軍以為如何?”胡亥很是認真地說道。
蒙恬看著眼前的胡亥,不過十五六歲,並無征戰經驗,若是貿然前去,出了事情蒙恬可是擔待不起的,遂當即擺手示意。
“怎麽,將軍不願帶朕?”
蒙恬有些無奈,指著地圖說道:“啟稟陛下,今河東附近尚有河內郡,後方則為太原郡與邯鄲,此番前行兇多吉少,還望陛下三思。”
“末將從河東回來時,又聽聞楚人熊心在會稽稱帝,陛下若是隨行出征韓魏,致使得鹹陽無主,楚賊來攻,恐難解水火之勢啊!”
地圖上面的確如蒙恬所說,上中下分別為韓魏趙,三國不同於往日春秋戰國時期的,然後平民衛兵,亦是不可小覷。
胡亥思量再三,最後決定留在鹹陽,諸事好做商量,“既然如此,就如將軍所說,不過將軍此次前往河東,可有什麽需要囑咐的嗎?”
蒙恬眉頭微皺,眼光移到了會稽之地,胡亥似乎也是明白了蒙恬的意思,“將軍是說江東才是禍患?”
“正是如此,想來諸國雖立,只有稱王,卻無稱帝,唯獨會稽熊心在項梁叔侄的扶持下稱帝,致使得臨江等地紛紛響應,可見其中必有大才也!”
其實胡亥一直覺得項燕相對於項羽來說,更難對付,畢竟在古代這種大環境下,能夠親手了解自己的兄弟,絕對不是一般人啊。
而此次楚國若是發兵必先從陳郡彭城,進而攻打南陽,唯一的屏障就是淮水,守將則是章邯,並無任何的問題。
殿內沈吟良久,胡亥暗自揣摩道:“將軍以為章邯守不住楚賊?”
蒙恬連忙擺手,“啟稟陛下,請看輿圖,此乃巨鹿,楚賊過江,或許會從巨鹿,未必會從彭城而來,陛下可讓章邯死守,而不可貿然進攻。”
“楚賊從會稽而來,身心疲憊,我軍以逸待勞即可,無須迎戰,此乃上策,末將擔憂章邯兵法不精,貿然進攻罷了。”
胡亥聞言,連忙頷首,“將軍所言有理,朕稍候便通知章邯,順便前往巨鹿,以壯軍威!”
蒙恬有些無奈,看來胡亥是真的想出征啊,不過鹹陽尚有扶蘇,胡亥出征應該沒有什麽大問題。
思索片刻,蒙恬最終妥協道:“陛下可晚些時候出征,待末將破了魏地,而後在攻打楚國即可,如此韓國孤立無援,必然來投。”
“好,將軍一路小心!”
當日商議完畢,蒙恬直接帶領蒙家兩萬鐵騎向著河東趕去,魏國上黨距離河東之地不過幾百裏而已,完全可趁魏國不備,快速攻下數座城池。
而此時的魏國,首都在大梁,國君自稱則是魏咎,自稱魏國王室後裔,集結本地幾千人馬,占領上黨河西等地。
他們兄弟二人暫且居住在大梁,其中認命周市為相,陳平為謀臣,陳平乃陽武人,見天下紛亂,便就近投靠魏咎門下,不過由於陳平名聲不太好,因此一直不受魏咎的重用,若非周市挽留,陳平早就離開魏國了。
蒙恬帶領兩萬鐵騎,剛出河東,心中便有些猶豫,副將李邁見狀有些不解,很是謹慎地走到蒙恬身邊。
“啟稟將軍,前方過了洛陽便是大梁,為何止步不前?”
蒙恬當即下馬,神情凝重道:“此刻進攻大梁恐非良策,依我看來不如先進攻安邑。”
“將軍何解?”李邁恭敬地問道。
“前方洛陽乃是韓國地界,恐怕未到大梁就已經遭到韓國襲擊,而到了韓魏交界之地,若是再行進攻大梁的話,趙韓真的會那麽淡定嗎?”
“而今不如轉而向東,攻擊安邑,如此韓國自是不敢插手,畢竟安邑附近皆是秦地,不知汝有何看法?”蒙毅言罷問向李邁道。
李邁不過是有些本事的百將罷了,哪有什麽高談闊論,當即躬身行禮,不敢言語。
於是乎,秦軍還未到韓國邊境便轉而前往安邑去了,此刻的韓國首都新鄭宮內,諸多王公大臣面色很是難堪。
畢竟新鄭和大梁的距離很近,若是秦軍攻打大梁,說不定新鄭也要搭進去,而最為淡定的則是大殿內右首位的一位儒生,年紀不過三十,面色溫潤,甚是雅量。
此人便是張良,韓國沒落的貴族,今聽聞韓國王室建國,便轉而來投靠,在韓王帳下效力,也算是認祖歸宗。
韓王年紀中旬,本在家休養生息,鄉裏的豪紳聽聞各地反叛,便將其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原因很簡單,以前的韓國貴族,稱王理所應當。
韓王名廣,並沒有多少膽識,若遇到賢臣,便可守國不變,若遇到庸臣,家國無存,只能說是比較老實的君王。
他見殿上眾人擔憂,心中亦是變得有些焦灼,唯獨張良面色沈穩,只得開口問向張良道:“先生見識頗廣,今秦軍欲來攻大梁,吾新鄭可保?”
張良臉色微笑,隨即躬身行禮道:“啟稟大王,不必擔憂,大梁乃秦軍葬身之地,待時秦軍若來,某親自帶軍,聯和趙魏,秦軍必敗!”
不待韓王多問,旁邊的老臣立馬出列道:“汝一介儒生,怎知生死!秦軍蒙恬勇猛無敵,帶兵數萬前來,豈是吾等韓軍能敵!”
“況趙王武臣偏居一偶,怎麽會來幫助吾等!”那老臣很是急切地說道。
張良無奈,故作恭敬地問道:“那老大夫以為如何?”
“啟稟大王,微臣以為當遷都陽陵,靠近邯鄲,或可尋求趙王庇護!”
韓王廣面色猶豫,想要聽從老大夫的意見,但又怕張良不悅,左右為難,恰在此時,外面的士兵來報。
“啟稟大王,秦軍轉東,似乎朝安邑的方向去了!”
諸多大臣聞言,心中大喜,齊聲道:“天佑大王,新鄭無憂矣!”
張良見狀,嗤之以鼻,“此時無憂,而後必愁!”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