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一百二十二章 上行杯

關燈
元始十五年四月,經過反覆磋商,大夏伐匈的將領人選終於水落石出。頭一個,平虜侯賀言春自然是非去不可。根據邊郡傳來的情報,匈奴大單於正率部眾駐紮在於闐河一帶,皇帝意圖憑此一戰殲滅大單於主力,以絕邊患,特命驍騎將軍賀言春領五萬騎兵出白谷郡,繞臥弓山,深入千裏大漠,兵鋒直指大單於部。

第二路將領為老將鄺實。鄺老將軍雖然四年前出師不利,被貶為庶人,卻已於兩年前起覆,被授了陽石郡都尉。聽聞又要對匈奴動兵,鄺將軍一腔熱血未涼,數次向皇帝請命,請求領軍出征。皇帝多番權衡,終於派鄺家父子領三萬騎兵從陽石郡出塞,拒匈奴左賢王部,最終與賀部騎兵在於闐河會合,共擊大單於。

第三路騎兵則仍由車騎將軍程光率領,兩萬騎兵從青原郡出發,從於闐河上游往下,和賀部形成包抄之勢,如此便可將大單於部盡數兜進網底。

三位主將受命之後,紛紛回營各整兵馬,安置布署出兵事宜,這當兒,世子曹葵卻在西郊騎兵營呆不下去了,鬧著要走。

原來賀言春當初受皇後之托,準備將曹葵納入軍中,在宮裏時,他迫不得已應下了這事,回去路上卻是越想越覺得這山芋當真燙手。皇後本意,是想借機賣安平公主一個人情,但婦道人家豈知戰場上的兇險?一出大漠,刀槍無眼,萬一曹葵半路上有個閃失,豈不是反而跟公主府結了仇?但若不讓他來,勢必把皇後和公主都得罪了,所以為今之計,莫如讓他自己不要來。

賀言春回去後獨自謀劃了一夜,心裏便有了個主意。他也不忙著讓曹葵到營中來,而是私下裏讓鄭謖去請世子吃酒,與他道賀。鄭謖早先和曹葵一塊兒蹴過鞠,後來雖不大來往了,彼此卻很有幾分情面。曹葵聽說是他相邀,豈有不允的?於是一連幾日,鄭謖不是請曹葵到郊外蹴鞠,就是請他到章臺街吃酒,又邀了許多狐朋狗友作陪。酒酣耳熱之際,不免要談出征的事,鄭謖便大拍曹葵馬屁,說以前同場蹴鞠時就瞧出來了,世子端的好謀略、好兵法!雖不曾領兵上過戰場,平日裏帶人蹴鞠,場上哪一次不是指揮若定?

世子在蹴鞠場上也確實有幾分真本事,周圍那些紈絝們聽了,也有真心佩服的,也有要巴結他二人的,無不紛紛附和,越發把世子誇成了古往今來第一等謀士。那曹葵本就是個好大喜功的,聽了這些奉承話,心裏自然喜滋滋的。後來等鄭謖請完了酒,別的紈絝們也紛紛作東,說是為他們踐行,但凡有鄭謖在場,總要把世子在蹴鞠場上運籌帷幄的事例拿出來說一說、誇一誇。久而久之,曹葵便也覺得自己真有幾份將才了。

世子後來進西郊騎兵營時,就帶著這麽滿滿的一腔自信,本以為自己胸有丘壑,再加上平虜侯雖戰功赫赫,那也是打自家出來的,和自己同過學、蹴過鞠,又有他皇帝阿舅的面子在,這回進了軍中,無論如何也要給他弄個偏將軍當一當。誰知到了營中,根本不是那麽回事。賀言春客客氣氣見到人了,又客客氣氣把他丟在邱固。邱家那小子對他表面雖然也很恭敬,實則並未放在眼裏。先是讓他隨騎兵一同操練,把世子累得個半死,後來卻又只讓他在中軍當個了百夫長。

世子自然一萬個不服氣,中軍的一個小小百夫長能有多大出息?他當即就跑去找賀言春了。賀言春又是客客氣氣的一通解釋,說一來這是皇上和公主的意思,世子立功倒在其次,安危至為重要;二來,賀部裏這些部將,無不是跟著他立下戰功的兄弟,數次上戰場拋頭顱灑熱血,才掙來如今這職位。世子頭一回到軍中,能當百夫長已經過逾,若官兒太大了,怕不服眾。鄭謖那小子,來了小半年了,也還是最近才讓他當了個百夫長呢。

曹葵碰了個軟釘子,要擱平時也就罷了。可如今他正膨脹著,這口氣當然咽不下去。回去路上,又有那不知深淺的親隨在旁邊慫恿,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賀將軍不是不肯重用咱們世子麽?咱去別的地方!到時也立個蓋世軍功讓這些人瞧瞧!

曹葵聽了,覺得有理,轉身便回家找自己娘親去了,只說賀言春軍中出名的將領太多,自己不得重用,到時打了勝仗也顯不出自己的功勞來,須得跟別的將領出征,方能容他一展才幹。

安平公主被他吵得頭疼,不得已,只好再去求皇上。皇上素日雖不大瞧得上這大外甥,只是親姐姐就這麽一根獨苗,也不能不看顧些。想到曹葵本來在衛尉府掛著職,只得轉頭又讓人把鄺實叫來,讓他把世子安置到鄺部裏,在鄺不疑手下當了個校尉。曹葵這才勉強消停了。

從四月中旬起,就絡繹有步兵先行一步,運送糧草到邊境,五月初,各騎兵營在邊郡整兵集結完畢後,分三路往大漠而去。方犁在江淮得到消息後,曉得自己無論如何趕不及送賀言春,雖滿腹牽掛,也只得先按捺下了。一路緊趕慢趕,五月中才從江淮趕回京城。

回京稍事休息後,方犁便上了一疏,把平亂、安置流民和疏浚江淮河道的事情作了個總匯報,裏頭又輕描淡寫夾了幾句,說是疏浚河道時,發現還有不少貴族豪右私築的堤壩,為了兩岸田地的防洪灌溉,都一一拆了。皇帝何等精細,立刻意識到,這些私建的堤壩,才是江淮作亂的根源。此時固然拆了堤,但只怕等刺史一走,那些人仍要偷偷地建起來。

隔了幾日,皇帝便召朝臣們商議,要重新設置前朝的監察禦史制度。前朝監察禦史本來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京城,另一部分到地方擔任監察職務。但大夏創立之初,高祖皇帝大封功臣良將,將他們派駐各地,為顯示對這些人的信任,並未設置地方監察,只在中央設立了禦史臺。地方上一時有什麽事,朝廷派刺史前去監察,職位也並非常置。如今皇帝見地方上的封國郡縣,官員多有貪汙之事,對權貴豪右也十分放縱,若不加以監察,必有後患,所以動了常置地方監禦史的念頭。

皇帝執掌政事日久,威勢日重,因而這想法提出來,也沒有遭到太多的反對。但是朝臣們對地方監禦史歸置到哪個部門,卻起了一番爭執。禦史大夫和丞相各執己見,都想往自己懷裏攬權。爭到最後,奉常寺卿林老兒站出來,表示為了地方監察的公正起見,最好是單獨設立出來。

林老兒是皇上那邊的嫡系,朝中大臣誰不知道?他的話,便等於皇帝的話。既然皇帝發了話要單獨設立,那還有什麽好爭的?於是事情很快就有了定論。後續討論中,最終朝廷分全國為十三部,每部置刺史一人,地方上凡有貪贓枉法、侵漁百姓、冤獄不公等十類不法行為,都屬刺史監察之列。十三部刺史都歸屬於禦史長史,長史則直接向皇帝負責。長史人選皇帝心裏也早就有了數,正是剛剛回京、屁股還沒把板凳坐熱的方犁。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