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促戰潰敗失潼關 聞驚倉皇棄長安 (2)
關燈
小
中
大
集百官議事。是時,潼關的敗退之人已入京,滿城皆知哥舒翰東征失敗的消息。高適是時任監察禦史,此前一直在潼關輔佐哥舒翰,昨夜隨潰兵一起逃回了長安。今日楊國忠召集百官議事,高適未及換裝,滿面塵土地匆匆入朝。
楊國忠先讓朝官敘說了潼關之敗,然後向百官言道:“潼關既失,則京城危矣。聖上命本官召集百官,訪以救援安危之策。”
百官聞言默然不對,殿內一時顯得很安靜。
楊國忠目視陳希烈道:“陳左相,你兼知兵部尚書,當有何策呀?”
陳希烈道:“全憑楊右相主意。”
高適眼見百官無言,就伸手撣了一下衣上的蒙塵,然後出班躬身說道:“楊大人,下官高適剛從潼關返回,現有建言呈上。”
楊國忠看到高適的狼狽相,不屑地說道:“高禦史想是昨夜逃回的吧?瞧你一臉驚悸之色,心中還有穩妥的主意嗎?也罷,可試言之。”
高適道:“下官以為,賊軍據守潼關之人不過數萬。如今京城宿衛之兵數萬,再招募百官子弟及豪傑之人,可以集兵十萬,然後兵出京城,與敵決一死戰,定能將潼關奪回。”
哥舒翰的二十萬大軍遇敵即潰,由此可見關中之人的心情低落,少有鬥志,也可折射出京中官宦之人的心態。現在高適建言招募官宦子弟上陣殺敵,豈不是以羊驅虎?百官聞言頓時出聲反對,殿堂內於是一片嗡嗡之聲。
楊國忠道:“哥舒翰率領二十萬大軍尚且不敵,叛軍哪兒僅有數萬人?高禦史,想是你驚悸過度,故而胡言亂語,你退下吧。”
楊國忠再問群臣之策,這些人早就習慣了唯唯諾諾的模樣,如何肯在如此危急關頭妄語惹禍?他們又在殿內議論良久,終究無法可想。楊國忠最後說道:“此前群臣累累上書,言及安祿山反狀已顯,奈何聖上不信。唉,今日之事,非宰臣之過也。”他到了此時,還想著推卸自己的責任。
是時潼關兵敗的訊息已傳遍京城,士民驚擾奔走,作鳥獸散,昔日裏人潮洶湧的東西二市,這日卻少有人影,頗為蕭條。
楊國忠回宅之後,又匆匆地叫上韓國夫人和虢國夫人再覆入宮,自是請見楊玉環敘說入蜀大計。楊國忠此時認為,既然無力回天,那麽早早入蜀可以保得平安,實為上策。
六月十二日,李隆基親禦勤政樓召百官議事。李隆基端坐禦座之後,卻發現座下禮拜的百官僅剩下疏疏落落的數十人,那些不來朝見之人,顯是已經逃離,或在宅中收拾細軟,皆思身後之計了。
李隆基見此情狀,也懶得細究,而是煞有介事地宣布,他要禦駕親征了。既要禦駕親征,勢必要進行一些安排。
其一,詔魏方進為禦史大夫兼置頓使;崔光遠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邊令誠掌宮闈鑰匙;其二,詔劍南節度使、穎王李璬立刻入蜀,並移牒至蜀,詔諸郡縣設儲供以迎穎王;其三,為了禦駕親征,李隆基午後即從興慶宮移駕北內禁苑,特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頓禁軍,厚賜錢帛,挑選良馬九百匹供護駕之用。
李隆基如此安排,看似為禦駕親征而設,其實是為其逃往蜀中布的謎局,陳希烈等人皆被蒙在鼓中。他們其實未曾細想,若皇帝禦駕親征,勢必要大肆募兵,然皇帝對募兵之事未置一詞,卻移牒蜀中令其設儲供,由此可見蹊蹺之處。
六月十三日卯時,蒙蒙細雨籠罩著長安城,低垂的雲層加重了黎明前的夜幕,城中人皆在睡夢之中。此時禁苑的西門(延秋門)忽然洞開,一行人自門中魚貫而出,默默地向渭水便橋行進。由於禁苑西門遠離城池,城中人難聞這裏的腳步雜沓聲和人聲,他們的行為就顯得頗為詭秘了。
李隆基前一日午後移仗禁苑之內,實為今晨隱秘出行的前奏。
這隊人馬計有五千餘人,陳希烈統領禁軍三千餘人為前導並押後,中間所行的為李隆基、太子、親王、妃主、皇孫、楊氏兄妹、高力士等親近宦官與宮人等。至於那些皇親國戚和百官,李隆基並未知會他們,任他們各安天命。
平明時分,這隊人馬匆匆過了渭水便橋。楊國忠生怕叛軍追來,就下令從人燒斷便橋。李隆基聞訊,流淚說道:“今百姓倉皇,各求生路,何得斷絕!”就讓高力士走馬至橋,阻止禁軍燒橋。
朝中百官大部分人已逃散,到了辰時以後,還有二十餘人依舊上朝。他們在興慶宮門前等候,猶聞漏聲從容,宮中三衛立仗儼然。待宮門開啟,忽見內宮之人倉皇逃出,他們邊跑邊嚷道:“聖上不見了。”這些朝臣聞言先是愕然,繼而恍然大悟,頓時作鳥獸散。
皇帝失蹤的訊息如風一般刮遍全城,城中的王公、士民紛紛逃竄,也有如陳希烈那樣的官吏穩坐家中,打定了投降安祿山的主意。城外的山谷細民聞聽京城大亂,紛紛入城爭入宮禁和王宮豪宅,他們見物就拿,竟然有人乘驢入殿。有人直入大明宮左藏庫中,先將其中的金珠絹綢搬取一空,又有人將其中的大盈庫點火焚起,於是火光沖天,更添紛亂之勢。
過了十日後,崔乾祐方帶兵進入長安,如此一來,安祿山徹底地占領了兩京,其叛亂戰果達到了極致。
李隆基過了渭水便橋,回首凝望晨曦中的長安都城,心中的酸楚化做滿面涕淚,一種負罪感瞬間傳遍全身,不禁號啕大哭起來。
楊國忠與高力士等人見狀,急忙靠近其身邊來勸。
李隆基泣不成聲,哽咽道:“自高祖皇帝從隋煬帝手中取得長安城,已近一百五十年了。朕愧對列祖列宗,竟然拱手將兩京讓於胡賊,朕實為不肖子孫啊。”
楊國忠勸道:“請陛下放心,兩京終有光覆的時候。我們暫避一時,不用太過傷心了。”
李隆基灰心至極,嘆道:“說什麽光覆兩京啊。此前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率領數十萬大軍東征,如今皆灰飛煙滅,光覆之日,實在迷茫啊。”
太子李亨勸道:“請父皇勿憂。安賊雖占了兩京,然西北諸郡、蜀中以及江淮等地尚在朝廷之手,叛軍如今已為強弩之末,假以時日,父皇定能再回兩京。”
李隆基聽了這句話,心裏方才有了一些安慰,其凝視李亨道:“嗯,太子如此說,我心甚慰。太子呀,為父年老氣衰,今後平亂之事,你要多操心一些。”
李亨眼睛餘光中看到楊國忠眼中似有陰冷的光芒,急忙躬身道:“父皇英明無比,雖有小挫,定能光覆兩京。兒臣願追隨父皇,或為前驅,定效力驅逐胡賊。”
李隆基的心情很壞,興致始終難以提起,就不再回頭眷戀京城,開始低頭默默趕路。辰牌時分,他們到了鹹陽之東的望賢宮,然打前站的太監以及鹹陽縣令皆不知蹤影,由此大隊人馬的早膳就化為泡影。
大隊人馬只好忍饑而行,時辰過了午時,李隆基饑腸轆轆無力再行,就下輿坐在路邊的大樹下。是時熱風已起,李隆基肚中饑餓,心中灰暗,再加熱風一烤,畢竟為七十餘的老者,頓顯枯萎之狀。楊國忠令人到鄰近市集上購來一些胡餅,然後親手捧到李隆基面前,李隆基就著涼水胡亂將餅咽入肚中,由此稍有精神。附近的村民得知皇帝至此,且缺少膳食,遂將家中的剩飯搬來。那些皇孫早已餓得肚皮朝天,看到眼前這些雜有麥豆的糲飯,頓時視之為珍饈,爭以手掬食之。李隆基見狀,又一陣悲憤襲至心間,不禁掩面而泣。
村民中有一位老者名郭從謹,年齡與李隆基相若。高力士見皇帝悲戚,恰巧看到郭從謹在側,就將之推到李隆基面前,示意他寬慰皇帝。
郭從謹向李隆基叩首行禮,李隆基急忙將他攙起來,說道:“朕逃難之時,無須行禮。瞧我們的年齡相仿,就以兄弟相稱吧。”
郭從謹躬身說道:“草民不敢。”
李隆基臉上擠出數絲微笑,嘆道:“唉,如此落難情景,讓老丈見笑了。”
郭從謹搖搖頭又說道:“陛下不可如此心灰。陛下治國,草民治家,其實道理相若。草民數十年來,家境也是波折甚多,當有逆境之時,只要不灰心頹喪,終有起覆的時候。”
李隆基見郭從謹說話不凡,頓時來了興趣,喜道:“好呀,不料老丈識見如此不凡啊。呵呵,看來草莽之中也有真知灼見呀。”
郭從謹道:“陛下於開元之初勵精圖治,使天下庶民享受了無盡的富庶,草民心中一直感激不盡。今日能得見陛下,總算滿足了草民感恩的心願。”
李隆基頹然嘆道:“如今山河破碎,連累天下庶民動蕩,此為朕之失啊!”
郭從謹道:“陛下所言甚是。安祿山包藏禍心,固非一日;亦有詣闕告其謀者,陛下往往誅之,使得逞其奸逆。草民猶記宋璟為相,數進忠言,天下賴以平安。此後在廷之臣以言為諱,唯阿諛奉承而已,是以闕門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若陛下再覆開元初年精神,草民以為大唐必興。”
李隆基想不到一個村中的老者竟然說出這些話來,心中猜疑他是否有人所教,就呆呆地凝視郭從謹良久,然此老者系村野中偶遇,又有何人所教呢?李隆基腦海中就將自己在開元年間和天寶年間的作為進行快速對比,方悟自己前後差異很大。他就在那裏沈思良久,眼光凝視地上斑駁的樹影,最後長籲了一口氣說道:“唉,如此破碎山河怎能從頭收拾呢?”
待大隊人馬再上路後,李隆基就在輿中琢磨郭從謹的這番話,其間偶爾看到楊國忠的身影,一絲悔意油然而生:是啊,楊國忠怎麽就成為宰相了呢?
子夜時分,大隊人馬好歹疲憊地行到了金城縣。楊國忠派人出外募食,智藏寺的僧徒還送來了一些芻粟,眾人勉強填飽了肚子。是夜驛中無燈,人們相互枕藉而臥,也就沒有貴賤之分了。
從金城縣向西二十五裏,即為馬嵬坡。待大隊人馬翌日到了馬嵬坡,就要折向南行,從此進入真正的蜀道。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楊國忠先讓朝官敘說了潼關之敗,然後向百官言道:“潼關既失,則京城危矣。聖上命本官召集百官,訪以救援安危之策。”
百官聞言默然不對,殿內一時顯得很安靜。
楊國忠目視陳希烈道:“陳左相,你兼知兵部尚書,當有何策呀?”
陳希烈道:“全憑楊右相主意。”
高適眼見百官無言,就伸手撣了一下衣上的蒙塵,然後出班躬身說道:“楊大人,下官高適剛從潼關返回,現有建言呈上。”
楊國忠看到高適的狼狽相,不屑地說道:“高禦史想是昨夜逃回的吧?瞧你一臉驚悸之色,心中還有穩妥的主意嗎?也罷,可試言之。”
高適道:“下官以為,賊軍據守潼關之人不過數萬。如今京城宿衛之兵數萬,再招募百官子弟及豪傑之人,可以集兵十萬,然後兵出京城,與敵決一死戰,定能將潼關奪回。”
哥舒翰的二十萬大軍遇敵即潰,由此可見關中之人的心情低落,少有鬥志,也可折射出京中官宦之人的心態。現在高適建言招募官宦子弟上陣殺敵,豈不是以羊驅虎?百官聞言頓時出聲反對,殿堂內於是一片嗡嗡之聲。
楊國忠道:“哥舒翰率領二十萬大軍尚且不敵,叛軍哪兒僅有數萬人?高禦史,想是你驚悸過度,故而胡言亂語,你退下吧。”
楊國忠再問群臣之策,這些人早就習慣了唯唯諾諾的模樣,如何肯在如此危急關頭妄語惹禍?他們又在殿內議論良久,終究無法可想。楊國忠最後說道:“此前群臣累累上書,言及安祿山反狀已顯,奈何聖上不信。唉,今日之事,非宰臣之過也。”他到了此時,還想著推卸自己的責任。
是時潼關兵敗的訊息已傳遍京城,士民驚擾奔走,作鳥獸散,昔日裏人潮洶湧的東西二市,這日卻少有人影,頗為蕭條。
楊國忠回宅之後,又匆匆地叫上韓國夫人和虢國夫人再覆入宮,自是請見楊玉環敘說入蜀大計。楊國忠此時認為,既然無力回天,那麽早早入蜀可以保得平安,實為上策。
六月十二日,李隆基親禦勤政樓召百官議事。李隆基端坐禦座之後,卻發現座下禮拜的百官僅剩下疏疏落落的數十人,那些不來朝見之人,顯是已經逃離,或在宅中收拾細軟,皆思身後之計了。
李隆基見此情狀,也懶得細究,而是煞有介事地宣布,他要禦駕親征了。既要禦駕親征,勢必要進行一些安排。
其一,詔魏方進為禦史大夫兼置頓使;崔光遠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邊令誠掌宮闈鑰匙;其二,詔劍南節度使、穎王李璬立刻入蜀,並移牒至蜀,詔諸郡縣設儲供以迎穎王;其三,為了禦駕親征,李隆基午後即從興慶宮移駕北內禁苑,特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頓禁軍,厚賜錢帛,挑選良馬九百匹供護駕之用。
李隆基如此安排,看似為禦駕親征而設,其實是為其逃往蜀中布的謎局,陳希烈等人皆被蒙在鼓中。他們其實未曾細想,若皇帝禦駕親征,勢必要大肆募兵,然皇帝對募兵之事未置一詞,卻移牒蜀中令其設儲供,由此可見蹊蹺之處。
六月十三日卯時,蒙蒙細雨籠罩著長安城,低垂的雲層加重了黎明前的夜幕,城中人皆在睡夢之中。此時禁苑的西門(延秋門)忽然洞開,一行人自門中魚貫而出,默默地向渭水便橋行進。由於禁苑西門遠離城池,城中人難聞這裏的腳步雜沓聲和人聲,他們的行為就顯得頗為詭秘了。
李隆基前一日午後移仗禁苑之內,實為今晨隱秘出行的前奏。
這隊人馬計有五千餘人,陳希烈統領禁軍三千餘人為前導並押後,中間所行的為李隆基、太子、親王、妃主、皇孫、楊氏兄妹、高力士等親近宦官與宮人等。至於那些皇親國戚和百官,李隆基並未知會他們,任他們各安天命。
平明時分,這隊人馬匆匆過了渭水便橋。楊國忠生怕叛軍追來,就下令從人燒斷便橋。李隆基聞訊,流淚說道:“今百姓倉皇,各求生路,何得斷絕!”就讓高力士走馬至橋,阻止禁軍燒橋。
朝中百官大部分人已逃散,到了辰時以後,還有二十餘人依舊上朝。他們在興慶宮門前等候,猶聞漏聲從容,宮中三衛立仗儼然。待宮門開啟,忽見內宮之人倉皇逃出,他們邊跑邊嚷道:“聖上不見了。”這些朝臣聞言先是愕然,繼而恍然大悟,頓時作鳥獸散。
皇帝失蹤的訊息如風一般刮遍全城,城中的王公、士民紛紛逃竄,也有如陳希烈那樣的官吏穩坐家中,打定了投降安祿山的主意。城外的山谷細民聞聽京城大亂,紛紛入城爭入宮禁和王宮豪宅,他們見物就拿,竟然有人乘驢入殿。有人直入大明宮左藏庫中,先將其中的金珠絹綢搬取一空,又有人將其中的大盈庫點火焚起,於是火光沖天,更添紛亂之勢。
過了十日後,崔乾祐方帶兵進入長安,如此一來,安祿山徹底地占領了兩京,其叛亂戰果達到了極致。
李隆基過了渭水便橋,回首凝望晨曦中的長安都城,心中的酸楚化做滿面涕淚,一種負罪感瞬間傳遍全身,不禁號啕大哭起來。
楊國忠與高力士等人見狀,急忙靠近其身邊來勸。
李隆基泣不成聲,哽咽道:“自高祖皇帝從隋煬帝手中取得長安城,已近一百五十年了。朕愧對列祖列宗,竟然拱手將兩京讓於胡賊,朕實為不肖子孫啊。”
楊國忠勸道:“請陛下放心,兩京終有光覆的時候。我們暫避一時,不用太過傷心了。”
李隆基灰心至極,嘆道:“說什麽光覆兩京啊。此前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率領數十萬大軍東征,如今皆灰飛煙滅,光覆之日,實在迷茫啊。”
太子李亨勸道:“請父皇勿憂。安賊雖占了兩京,然西北諸郡、蜀中以及江淮等地尚在朝廷之手,叛軍如今已為強弩之末,假以時日,父皇定能再回兩京。”
李隆基聽了這句話,心裏方才有了一些安慰,其凝視李亨道:“嗯,太子如此說,我心甚慰。太子呀,為父年老氣衰,今後平亂之事,你要多操心一些。”
李亨眼睛餘光中看到楊國忠眼中似有陰冷的光芒,急忙躬身道:“父皇英明無比,雖有小挫,定能光覆兩京。兒臣願追隨父皇,或為前驅,定效力驅逐胡賊。”
李隆基的心情很壞,興致始終難以提起,就不再回頭眷戀京城,開始低頭默默趕路。辰牌時分,他們到了鹹陽之東的望賢宮,然打前站的太監以及鹹陽縣令皆不知蹤影,由此大隊人馬的早膳就化為泡影。
大隊人馬只好忍饑而行,時辰過了午時,李隆基饑腸轆轆無力再行,就下輿坐在路邊的大樹下。是時熱風已起,李隆基肚中饑餓,心中灰暗,再加熱風一烤,畢竟為七十餘的老者,頓顯枯萎之狀。楊國忠令人到鄰近市集上購來一些胡餅,然後親手捧到李隆基面前,李隆基就著涼水胡亂將餅咽入肚中,由此稍有精神。附近的村民得知皇帝至此,且缺少膳食,遂將家中的剩飯搬來。那些皇孫早已餓得肚皮朝天,看到眼前這些雜有麥豆的糲飯,頓時視之為珍饈,爭以手掬食之。李隆基見狀,又一陣悲憤襲至心間,不禁掩面而泣。
村民中有一位老者名郭從謹,年齡與李隆基相若。高力士見皇帝悲戚,恰巧看到郭從謹在側,就將之推到李隆基面前,示意他寬慰皇帝。
郭從謹向李隆基叩首行禮,李隆基急忙將他攙起來,說道:“朕逃難之時,無須行禮。瞧我們的年齡相仿,就以兄弟相稱吧。”
郭從謹躬身說道:“草民不敢。”
李隆基臉上擠出數絲微笑,嘆道:“唉,如此落難情景,讓老丈見笑了。”
郭從謹搖搖頭又說道:“陛下不可如此心灰。陛下治國,草民治家,其實道理相若。草民數十年來,家境也是波折甚多,當有逆境之時,只要不灰心頹喪,終有起覆的時候。”
李隆基見郭從謹說話不凡,頓時來了興趣,喜道:“好呀,不料老丈識見如此不凡啊。呵呵,看來草莽之中也有真知灼見呀。”
郭從謹道:“陛下於開元之初勵精圖治,使天下庶民享受了無盡的富庶,草民心中一直感激不盡。今日能得見陛下,總算滿足了草民感恩的心願。”
李隆基頹然嘆道:“如今山河破碎,連累天下庶民動蕩,此為朕之失啊!”
郭從謹道:“陛下所言甚是。安祿山包藏禍心,固非一日;亦有詣闕告其謀者,陛下往往誅之,使得逞其奸逆。草民猶記宋璟為相,數進忠言,天下賴以平安。此後在廷之臣以言為諱,唯阿諛奉承而已,是以闕門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若陛下再覆開元初年精神,草民以為大唐必興。”
李隆基想不到一個村中的老者竟然說出這些話來,心中猜疑他是否有人所教,就呆呆地凝視郭從謹良久,然此老者系村野中偶遇,又有何人所教呢?李隆基腦海中就將自己在開元年間和天寶年間的作為進行快速對比,方悟自己前後差異很大。他就在那裏沈思良久,眼光凝視地上斑駁的樹影,最後長籲了一口氣說道:“唉,如此破碎山河怎能從頭收拾呢?”
待大隊人馬再上路後,李隆基就在輿中琢磨郭從謹的這番話,其間偶爾看到楊國忠的身影,一絲悔意油然而生:是啊,楊國忠怎麽就成為宰相了呢?
子夜時分,大隊人馬好歹疲憊地行到了金城縣。楊國忠派人出外募食,智藏寺的僧徒還送來了一些芻粟,眾人勉強填飽了肚子。是夜驛中無燈,人們相互枕藉而臥,也就沒有貴賤之分了。
從金城縣向西二十五裏,即為馬嵬坡。待大隊人馬翌日到了馬嵬坡,就要折向南行,從此進入真正的蜀道。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