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靖康 (1)
關燈
小
中
大
這是個標準的突然襲擊,事前趙桓一點消息都沒有得到,突然間被告知老爹昏倒了,病得很重,他一步三跌地跑了過來,沒有緩過神來,突然間又被告知你現在是皇帝了!
趙桓蒙了,憑著本能,他極力拒絕。搞什麽,從來沒給過好臉,一下子把皇位扔了過來……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他拒絕,趙佶強迫。父子倆在病床前討論了一下什麽才是“孝”。父親寫:“汝不受則不孝矣。”兒子說:“臣若受之,則不孝矣。”關鍵時刻,皇後也出現了,說:“官家老矣,吾夫婦欲以身托汝也。”
老……趙佶是很老,他今年都老到四十三歲了!
不管怎麽說,趙桓就是不當這個皇帝。趙佶火了,給臉不要是吧,拉出去。幾個內侍一擁而上,架起趙桓就走,目標福寧殿,大臣們在那兒等很久了,到了就即位。趙桓玩了命地掙紮,根本無效,沒人把他當什麽新皇帝,他激動過度昏了過去,也沒用。
昏了吧,讓他自己醒過來。醒了吧,架起來再走,目標福寧殿。
趙桓就是這樣被架到了文武百官的面前,再經歷了拒絕、強迫、就範,才當上了宋朝的第九位皇帝。這些事情都發生在二十三日當天。
趙桓當上了皇帝,向四周看了一下,誰是員工呢?員工們都很忙,要去龍德宮向道君教主請安,要陪護,要安慰,很久之後才會順道去福寧殿看一眼新皇帝。
看完,基本就可以散了。
趙桓發現沒人幫他辦公!就連一直為他的上位奔前忙後的吳敏都不見了,這位給事中先生起草禪位詔書時曾被問過,以後是跟著新皇帝混,還是跟老皇帝走?
吳敏很憤怒,說他建議立新皇帝不是為了自己的前程,是為了老皇帝的出路、整個國家的安危,如果就勢跟了新皇帝,那麽當初的動機是不是很齷齪?你們現在問我這個,是不是更齷齪?
於是,沒人問他了。
趙桓差點又哭出來,這不真成了替死鬼肉盾牌嗎?閑得心慌,就手翻了一下這些天的應對措施,他突然間嚇得魂不附體,死去活來。他看見有這麽一條,全京師的禁軍精銳都派出去了,到黃河岸邊的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駐守。
想在那兒頂住金軍嗎?北宋京城裏的禁軍是開封城最後的依仗,這種時刻居然派了出去,想和金軍來場野戰對決嗎?
如果擋不住的話,偌大的京城由誰來守衛?何況看一下領軍的人物,是內侍、威武軍節度使梁方平,一個太監。
這都是什麽人出的昏招。宋朝到了這種時刻,居然是這種局面,縱然秦皇漢武覆生又能怎樣,難道能自己挽袖子親自上陣嗎?手邊總得有人才能去辦事。
這個人是存在的,由於種種原因,之前他一直隱身在別人的身後做事。直到這時,才由那個“別人”推出來。吳敏,他想了想,在走之前又轉回身告訴新皇帝,他之所以那麽堅定地提出皇帝內禪,是一個人的提醒。
那人名叫李綱。
李綱,字伯紀,生於公元1083年,祖籍福建邵武人。在公元1112年時他考中了進士,工作了五年之後,當上了監察禦史兼權殿中侍禦史。這個官很不小,能站在金殿上給國家挑錯了。
於是,李綱的人生開始坐電梯。
這個人秉性剛烈疾惡如仇,看不慣的事太多了,而當時六賊當朝,除了沒法看的事之外,根本沒別的事。李綱向惡勢力宣戰……李綱被惡勢力下放。
他成了一個閑散小官——起居郎。
被重創的李綱沒有沈淪,當起居郎也有話要說。公元1119年時京城發大水,他趁機上書說這是因為京城裏陰險小人太多了,提請有關當局註意。
有關當局很註意,他被踢出京城,到南劍州的沙縣管稅務。
到這裏,李綱坐電梯的速度堪稱創了紀錄,短短的七年之間,他從一介考生升到了國家紀委主要幹部,又迅速下滑,到邊遠地區負責毛分級別的稅收,這種落差,比當年的電梯王寇準還要大得多。可他根本不在意,平穩、平靜地在外縣生活著。
六年之後,命運把他召回開封。電梯又升了,把他帶到了太常卿的位置。這仍然是個閑散的官,負責國家的禮樂、郊廟事務,說白了就是個場面活兒,給國家的大型戶外演出節目增光添彩。
當時是公元1125年的八月份,距離金軍伐宋還有一百天左右。
百日之後,金軍逼近,舉國慌張,冠蓋滿京華,全都成了縮頭烏龜,沒一個能提出起碼的對策來。整個民族的上層建築全體爛透了,當此時,不必是一個有能力有抱負的中國人,只需要是個有脾氣的中國人,應該怎麽做呢?
李綱選了個最直接最徹底最大逆不道的方法,要趙佶徹底下臺,給好人騰地方。可是他的官太小了,聲音根本達不到上層,所以他找到了吳敏。吳敏的官也不大,但兼職侍讀,和趙佶走得非常近。
力挺趙桓上臺,給宋朝換一個最高領導人,這是李綱能想到的最好辦法了。客觀地講,在這一點上,金軍幫了他的大忙,要不然趙佶肯定至死不放權,最多只給趙桓一個監國的名分。
那樣的話,啥事也不頂。
趙桓緊急召見了李綱,向他咨詢這時的國策。李綱很清醒,他非常明白地告訴新皇帝,金軍來犯,不外乎五個目的。
一,上尊號;二,歸還叛逃的金人;三,增加歲幣;四,犒軍;五,割讓土地。
這五點裏,尊號可以給到之前遼國的程度,也就是稱“兄”;金人可以歸還,而且不要藏私自找麻煩;歲幣已經加倍,況且金軍把燕雲重新收回了,沒理由再增加;犒軍是題中之意,得給,但要有限度;至於土地,尺寸不予外人!
趙桓很興奮,看年齡,他這時是二十六歲,沒經過大事,平時活得還窩囊,基本上沒有自己的主見,屬於一捧就高興,高興能上房;一嚇就倒塌,塌了扶不起的狀態。這時,他興奮,覺得李綱是上天賜給他渡過難關的人,立即就給了他新的頭銜。
兵部侍郎,馬上就職,去研究開封的城防問題。
李綱卻高興不起來。他是有職位了,卻沒有實權,更沒有威望。在這個時刻,一個突然冒升起來的小官,在一個仍然由蛀蟲、懦夫、奸賊組成的政府裏能起什麽作用呢?
誰會聽他的話?
關鍵時刻,一群本來與體制無關,與政治無關的年輕人站了出來。他們給了李綱,給了新政府最大的幫助。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這些人,就沒有之後李綱的成績,甚至趙桓也坐不穩這個突然間硬塞過來的皇位。
太學的學生們。
太學,是宋朝官方開辦的最高學府,相當於今天的清華、北大與中央黨校的結合體。它是為了官場準備後備力量而存在的。在這個性質上可以看出,它的學員們必須緊跟著宋朝官方的腳步,一切行為以最高當局的利益為準繩。
歸納成一句話,就是官場的下屬,是當局,也就是蔡京、童貫等人的尾隨者。但是這時,他們走出了學校,自發集會游行,要求國家嚴厲懲辦禍國殃民的六賊!
他們的領袖名叫陳東。
陳東,字少陽,鎮江丹陽人。生於公元1086年,家族往上數五代,都是傳統的儒生。他自己在這方面做得更到位,看年歲,這時他已經三十九歲,比李綱只小三歲,還是一個太學生。
不是他不好學,更不是他成績差,而是他天生就不是個官胚子。陳東成名極早,灑脫不拘,在知識學者界很有名望,結果每一次聚會上,他都成了太陽。
他把蔡京、童貫一夥人的罪惡掛在嘴上,到處宣揚,煽動彈劾,他這麽搞,誰敢往他身邊坐呢?結果,太陽越來越亮,他的出路越來越窄,臨近不惑之年,仍然在學校裏當學生。
當此舉國大難臨頭時,陳東的頭腦非常清醒,在宏觀角度上去看,目前的局勢是用導致腐敗的政府去挽救腐敗到爛的國家,這純粹是找死,沒有一點點成功的可能!
體制內全爛掉,只能用體制之外的力量去解決。用什麽呢,環顧周圍,他只看見了自己的同學,和他一樣的充滿了志氣、尊嚴、良知的學生們。
他號召大家走上街頭游行示威,目的是讓新皇帝看看自己寫的時事分析。在他的筆下,宋朝之所以淪落到如今地步,是因為:“……今日之事,蔡京壞亂於前,梁師成陰謀於後,李彥結怨於西北,朱勔結怨於東南,王黼、童貫結怨於遼、金,創開邊隙。宣誅六賊,傳首四方,以謝天下。”
這篇文字非常有名,宋朝六賊之說,就從這裏開始。這次的學生運動在宋史裏的意義非常重大,有公論,它改變了宋朝的歷史。
可惜的是,歷史並沒有給陳東和他的同學們以應得的榮譽,每一代的宋史研究者,在說到這一幕時,都只是極力讚嘆了陳東的膽氣。
六賊為禍近二十年,天下誰都看在眼裏,居然是由一個白衣學生提出來,這是多麽的熱血,多麽的忠誠!是的,陳東和他的同學們的確是非常難得,非常了不起。但這並不是這件事的全部。
這篇文字落在不同人的眼裏,效果絕對是不同的。
老百姓看到,會叫好、解氣;六賊及賊黨們看到,會害怕、怨恨;中立的良心未泯的大臣們看到,會慚愧、無奈,而落在趙桓、李綱的眼裏,這就是個巨大的天賜一樣的機遇!
多年來,六賊把持宋朝官場,容不得半點不同聲音。六賊即宋朝,這是宋史近二十年來的鐵律。如今面臨生死關頭,趙桓、李綱空有救國之心,卻一個能用的人都沒有。
必須迅速打破這塊鐵幕。
陳東來得正是時候,稍晚都會誤事。他提出來殺掉六賊,根除全體黨羽的建議,在之前史書裏只承認了他的熱、解恨的作用,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功能。
迅速完成新舊官場的交替,哪怕底下的辦事人不變,除掉六賊之後,新皇帝的命令才能有權威性。
這件事情和各項城防事務混合在一起急劇運行,所有人所有的問題都攪在了一起,想在幾天之內就改朝換代,想想這是多麽瘋狂的事。但是李綱、趙桓也不必沮喪,他們有一個堅定的盟友,只要該盟友保持活力,那麽開封城裏的事就會以瘋狂的速度進行。
金軍。
金軍的動作越快,宋朝的改革越快!
轉眼間,三四天過去,新年到了。公元1126年的春節,正月初一的時候,趙桓宣布改元,這一年是“靖康元年”。初二時,北方戰報火速傳來,金軍渡過了黃河。
率領著開封禁軍精銳的梁方平太監,簡直丟盡了北宋一系列武裝太監的臉,他到了黃河邊上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在初二這一天聽說相州(今河南安陽)被攻破了,他立即倉皇逃跑。
他沒法不逃,看位置他駐守在黎陽津,那是黃河的北岸,任務是阻止金軍靠近黃河,不是阻止金軍渡過黃河。一字之差,難度太大了!
他跑了之後,南岸的宋朝跟著跑。黃河天險,這道開封城唯一的守衛線,就這樣輕易丟掉了。金軍沒受到任何阻礙安然渡河。
消息傳進開封城,初三的晚上夜漏二鼓時,趙佶帶著老婆、皇子、帝姬(原公主,趙佶閑得蛋疼,給女兒們換了個“姬”名字),出通津門坐船南逃。
這次的逃跑實在太突然了,連趙佶本人也沒有準備,他只帶出來了一個親信,是蔡攸;幾個太監,連一個侍衛都沒有。剛開始時坐船,但是開封附近水流平緩,實在太慢了,他雇了一乘小轎。小轎還是慢,想想金軍是騎馬的,這樣的速度對比,他能逃出去多遠?
於是,再乘船,昏夜之中,他們搭乘了一條搬運磚瓦的小船。這時,太上皇和皇後已經餓得不行了,可是禦膳房沒跟來,啥吃的也沒有。
一個船工很好心,分給了他們一個炊餅。
這是趙佶一生中少有的傳奇浪漫之夜。他經歷了坐船,改轎,再坐船,吃炊餅之後,在雍丘(今河南杞縣)附近再次上岸。
這一次,他騎一匹名叫鵓鴿青的禦騾,向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南)飛奔,直到雞啼時分才看到了一點點的燈火。濱河小市到了。
在這裏,一位老婆婆招待了饑寒交迫的徽宗一行。出人意料的,徽宗竟然非常的輕松幽默,老婆婆問他是哪裏人,他這樣回答:“趙姓,居東京,已致仕,舉長子自代。”
聽他這麽說,衛士們都笑了。趙佶看了他們一眼,自己也笑了。稍提一句,他逃出開封之後,聞訊追來的親信們逐漸趕了上來,最先到位是侍衛。
黎明時分,他們到達了商丘,這裏是宋朝四京裏的南京。這一夜,趙佶足足馳騁數百裏之遙。在這裏,趙佶胃口大開,想在早餐時吃魚,為此,他親自到市場上去買,和賣魚人互相砍價。他覺得很快樂,覺得生活重新變得清新。
比他日覆一日地當皇帝、住皇宮有趣得多。
在泗上附近,大隊人馬追上了他。有宇文粹中、童貫、高俅等。他們各自帶來了龐大的護衛,其中以童貫為最,他有三千多人的勝捷軍。從這裏開始,趙佶重新擁有了班底,他們一路向南,最初的目標是維揚(今江蘇揚州)。
回到開封城,趙佶南逃,給趙桓、李綱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尤其是童貫等人的追隨。實在是太妙了,不用動手清理,開封城裏的官場自己就出現了巨大的空白。
在此基礎上,新皇帝趁熱打鐵,對剩下的六賊動手。第一個目標是太監李彥。這個死太監在作惡的時候無所顧忌,公然明搶百姓的土地,這時報應臨頭,他的下場也最是幹脆。
殺頭,抄家。
第二個目標是前首相王黼。以王黼之奸,可以說百死莫贖其罪,但他的身份實在太高了,前首相,這在宋朝是塊地道的免死金牌。
趙宋有祖訓,北宋一代,不殺士大夫大臣。
但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殺不足以靖官場!一個非常罕見的,堪稱宋朝頭一份的小動作計劃出爐了。王黼被貶黜了,他被降為崇信國節度使,永州安置。這是官方的命令。
這很平常,很合法。
他走到雍丘(今河南杞縣)南二十裏的輔固村時,被突然出現的強盜殺了。這非常遺憾。宋朝官方集體嘆息,王首相的命真苦啊,一百七十多年了,宋朝的宰執群落裏只有他一個死得這麽難看……事過很久之後,開封府的聶昌公開宣稱對這件事負責。
第三個目標是梁師成。隱相大人沒有隨徽宗南逃,他知道自己的根基只限於皇宮城墻之內,離開大內,他什麽都不是。而留下來,他心裏也有底。
新皇帝趙桓一直是個苦命的孩子,在皇宮中活得特別的憋屈,隱相大人曾經多次伸出友誼之手,不僅幫了忙,還時常撫慰趙桓寒冷的心靈。
說實話,梁師成做事是很有風度的,如果不是個太監,就算真是蘇軾的私生子,也不辱沒這個老爹。有這一層情分在,他相信,新皇帝會放他一馬。
事實也是這樣,趙桓真的有些下不去手。不管陳東、李綱還有別的大臣們怎麽推波助瀾,他總是把梁師成的死期往後拖,直到歷史的時針再撥過去九天,才是隱相的末日。
六賊裏,其餘的三個這時都不在京城裏。
蔡京先一步被貶過了長江。朱勔見勢不妙,率先逃回了自己的東南小朝廷。童貫追著趙佶,不僅躲在了太上皇的陰影裏,更有親兵衛隊保護著。怎麽處理他們,實在讓新政府撓頭。
不能殺,無論是下詔論罪殺,還是派人去暗殺,都會造成一個毀滅性的後果。這些人會擁立趙佶在江南半壁河山裏成立新政權。到那時,趙桓反而成了兒皇帝,各種混賬命令傳過來,聽是不聽?聽了,會造成第二個花石綱時代的宋朝,照樣爛死。不聽,一個不孝順的兒子連生存的權利都沒有,還有什麽資格做皇帝?
思來想去,蔡京和童貫先放過,等局勢穩定些再計較。至於朱二世,他不夠瞧了,富二代的錢在關鍵時刻擺不上臺面,他的實職官階也太低了些,盡管把他一擼到底,不管怎麽狠整他,都沒有任何後遺癥。
朱勔被免去一切公職,放歸田裏,等待處理。
處理完六賊,李綱意氣風發,他覺得威望已經樹立起來了,可以做些事情了。他去見趙桓,不久,新皇帝頒布了詔書。
欽宗陛下仿效真宗陛下故事,禦駕親征,迎戰金寇!
多麽振奮人心,在這種生死存亡的關頭,滿城百姓惶惶不安,突然間新皇帝如此振作,可以說是點燃了大眾的生機之火。
甚至可以說,是點燃了漢人生存的信心。
當時,李綱站在議事大殿之外,靜靜地聽著。他知道這個結果,但不能評論,更輪不到他去頒布。按照宋朝慣例,他連在這個時刻上殿議事都沒資格。能在這時和皇帝在一起的,都是宰執大臣。並且慣例還包括,如果宰執大臣們不下班,那麽誰也不能進去。
李綱在外面等了很久,宰執們一直沒有出來。很顯然,裏邊正發生著什麽,直覺告訴他一定要出事。事實果然這樣,他通過一些渠道打聽出來,大殿裏剛剛已經通過了一個決議。
皇帝不親征了,皇帝要立即出城逃跑,到襄(今湖北襄樊)、鄧(河南鄧州市)去避難。
朝令夕改,食言而肥,這還不如沒有親征的詔書。可想而知,外面的軍隊、百姓一旦知道了這個消息,會怎樣灰心喪氣,很可能立即往城外湧,跑得比皇帝還要快。
到那時,什麽都晚了。
李綱立即上殿,結果被值班的擋住,別亂來,要守規矩。李綱火了,這都什麽時候了,標準的滾湯泡老鼠,一窩都要死,還講什麽規矩!
他進去了,見著了高高在上的宰執大臣們。這些人號稱是傳說中立於世界文明之巔的、禮儀之上邦的國家的最高首腦。代表人是白時中、李邦彥。這兩個人是當時宋朝的百官之首,就是他們勸趙桓逃跑的。
白時中,字蒙亨,壽州壽春(今安徽壽縣)人,進士出身,官銜履歷一大堆,都是次要的,體現不出什麽,真正關鍵的是他能在六賊當朝時步步高升,那只有一個可能——做蔡京的親信。
李邦彥,字士美,懷州人。他是個難得的妙人,他爸爸是著名的銀匠,家裏巨有錢,小李吃喝玩樂之餘非常向往文化生活,每屆科考時河北考生路過他家,都熱情招待豐厚資助。這樣,他積攢下了最大的官場人脈,他就被保舉進太學院當上了學生。從此,他進入官場。
李邦彥的太學生活比陳東成功過一萬倍,他迅速走進了趙佶的生活。趙佶要新奇,他有當時最新的花樣;趙佶要市井,他從小就在市井勾欄之間長大。可以說,所有紈絝應該掌握的專業他都精通,他一個人就可以滿足趙佶全部的需要。
憑這些,他當上了宋朝的首相……立於當時人文之巔的宋朝最高首腦,居然是這種貨色!
李綱這時所要面對的人,就是這種貨色。和他們能講什麽呢,哪怕再淺顯的道理,都得翻來覆去地說。查閱資料,看他們當年的對話,簡直就是用來殺時間的。
殺對宋朝來說一刻千金的時間。
李綱先是按捺住性子,對趙桓講大道理:“陛下,您父皇把社稷交托給您,你一走了之,這合適嗎?”為這句話喝彩!李綱一下子讓所有人啞口無言,直接站在了道義的最高峰。
趙桓真沒話可說了,白時中跳了出來。逃跑是他最先挑起來的,眼看成了決議,突然被李綱攪事,他簡直沖天大怒。
悄悄說一聲,歷史上、現實中,總會有這種人,他們對外面非常懦弱,對內部卻極端血腥強硬,大到各個朝代晚期的當政者,小到某些窩裏橫的普通人,他們沖天大怒時的嘴臉非常好玩。
白時中怒吼道:“李綱,你覺得京城能守得住嗎?”
李綱反問:“天下城池還有比都城更堅固的嗎?宗廟百姓都在這裏,舍此而去,到哪裏可以安身立足?何況現在金軍臨近開封,這時出逃,能跑得過金軍的騎兵快馬嗎?”
白時中無語,轉而挑剔開封城防的漏洞,說哪裏有缺口,哪裏的壕溝太淺。當然,他也承認,這些缺陷很多都是政治原因造成的,比如為艮岳等形象工程讓路,但是危險存在,開封守不住。
李綱陪著一個負責城防的太監去實地考察,回來報告說沒問題。趙桓才問到誰可為將。
李綱說:“平日裏朝廷用高官厚祿養大臣,這時大臣們應該站出來。比如白時中、李邦彥,他們是宰執,應該由他們出戰。”
白時中一下子爆炸了,他覺得李綱實在是赤裸裸地害他,這是陷害,是不講道理!於是,他非常憤慨地反問:“李綱,你敢出戰嗎?”
這句話是李綱夢寐以求的,他當然敢出戰,順勢要求宰執的身份,身份不到,命令不通。李綱被封為尚書右丞,相當於副宰相,在金軍馬上臨城的緊要關頭邁進了宰執行列。
這時是公元1126年的正月初三日。註意,是白天。
折騰了半天,到午飯時間了。趙桓心神不定,不放宰執們出宮,大家吃完午飯後再聚到一起。這時,李綱發現又有點不對頭。
這是種直覺,就像他在殿外感覺裏邊要出事一樣。忐忑中,他給欽宗講了個故事,故事很有針對性,是唐朝的安史之亂。
李綱說,當年唐明皇李隆基最大的失誤是一聽潼關失守,立即放棄長安,躲進四川避難。結果,宗廟社稷陷於叛軍之手,要好多年的掙紮才能收覆。如果他當時不跑,招集天下兵馬勤王的話,唐朝就不會突然間衰落下去。
歸根結底一句話,當此時,只看君王有沒有直面敵人坐守孤城的膽氣。如果有,那麽天下臣民就會相應的勇氣倍增;如果沒有,君王大臣都逃跑,小民們為什麽要拼命?
趙桓默默地聽著。沒等他回答,突然間有個內侍跑了進來,報告了一個最新消息,“皇後、國公已經起程,出宮很遠了。”
那是趙桓的老婆、兒子,居然把丈夫、父親扔在後邊,悄悄地逃出都城,跑出去很遠了。趙桓立即就跳了起來,他又慌又急,對李綱等人說:“你們不必再挽留了,朕已決意出京到陜西去,到那裏招集西軍收覆都城,絕不能再留在這裏。”
果然,怕什麽來什麽,李綱的預感又一次成真了。到此地步,他還能怎麽辦,難道能像寇準那樣緊緊抓住趙光義的袍子,說啥都不放你走嗎?
寇準是少年天才,是趙光義賞識的臣子,他李綱算什麽,一個被整個朝廷厭惡的電梯王,一點威信都沒有。他只能跪倒聲淚俱下,繼續給皇帝分析後果。
“如果您逃了,哪怕把都城交給我,誰能聽我命令?縱然聽令,精兵不是外出,就是跟你逃跑,都城用什麽來守衛?如果陷落了,以金軍殘暴,幾天之內就會殘破到燕雲十六州的地步,那時您再回來收覆,還有什麽意義?”
趙桓猶豫了,李綱說的都是實情。這時,天佑宋朝,李綱來了救星。趙桓的兩個叔叔燕王趙俁、越王趙倔來了,他們也勸趙桓不能逃跑。
趙桓又一次安靜下來,他想了想,提筆寫了兩個字:“可回。”押上禦印,交給內侍,讓他們追上皇後,都召回來。
皇帝不逃了。這時是公元1026年正月初三的下午。
到了晚上,趙桓又變卦了,理由很可能是皇後、國公繼續跑,根本不聽他的命令。這直接打擊了他的信心,讓他回想自己是怎麽當上的皇帝。
是他老爸拿他來擋災的。現在李綱等人說啥都不放他走,明顯也是在拿他擋災。他就那麽衰啊,誰都能欺負他算計他?
還有沒有天理了?!
想到這些,他再也忍耐不住,連夜下旨傳令給宰執大臣們,告訴他們自己在明天淩晨時分出發,國家托付給李綱,讓他當東京留守,李棁為副,這個都城誰愛守誰守,反正別再來煩我。
李綱接到命令時已經是深夜,宮門上鎖,別說是他,就算是老牌宰執到富弼、韓琦、王安石的地步,也別想在這個時辰見著皇帝。
那好吧,就等到天亮……天亮時李綱上朝,一夜的煎熬讓他火氣大旺,像個點燃了的炮仗一樣往裏走。迎頭正看見一排排的衛兵、內侍在搬行李,幾乎整個皇宮都在大搬家。李綱氣暈了,激動中再也管不了什麽君臣體面。
他想出了個肯定管用的招兒。
李綱站在皇宮裏鼓動兵變!他大聲問:“你們這些禁衛,是想逃啊,還是想守?”這句話問在了點子上,禁衛軍都是京城人,家裏老小都在城裏,這時跟了趙桓逃跑,家裏人可不能算在隊伍裏。拋家棄業的誰願意?
——“願意死守!”
得到這個答覆,李綱走進了大殿裏,先沒去見趙桓,而是走到了宰執大臣們,也就是白時中、李邦彥的面前,說了句話:“陛下之意已定,敢有異議者斬!”
這時,外面禁衛們的呼喊聲還沒停息,李綱料準了這幫無恥的廢物沒膽子敢跟自己叫板。事實也是這樣,見到身邊的禁衛瞬間反抗,不僅是宰執們,連趙桓都傻了。他由著李綱擺布,先是對禁衛們親口宣布不逃了,這換來了更加巨大的歡呼。
李綱帶著趙桓登上了宣德門城樓,命令文武百官士卒將士都聚在樓下,他和吳敏在片刻之間草擬出一份聖旨,上面寫的都是對金軍開戰的宣言。他站在城頭大聲宣讀,每一句都換來了一聲士兵們的承諾。
士氣激發起來了,但還不夠。
必須得有獎賞。李綱跟趙桓說了一會兒,趙桓給出了以下的賞格:宋朝官方出銀一百萬兩、絹一百萬匹、錢一百萬貫,文官自朝請大夫以下,武臣自武功大夫以下,共三千道誥宣貼為獎賞,激勵抗敵有功之士!
獎給誰,怎麽獎,都由李綱做主。同時,白時中罷相。
到了這一步,宋朝終於明確出了一個態度:迎戰。
不管內部怎樣分歧,總算是統一了口徑。但是到底是否正確,不僅是當時,就連到了幾百年之後的現代,仍然爭論不休。
應不應該逃跑呢?如果不跑,歷史的結局大家都知道。所以很多人都說,李綱是個理想主義者,他死活不讓欽宗離開京城,甚至還在事後把徽宗也拉了回來,結果被金軍一窩端,全都死梗了。
李綱害人啊!
那麽就逃跑吧,逃了之後金軍第一追不上(真的追不上?),第二中國那麽大,逃到哪裏都有生機。比如說到陜西有強大的西軍,有臨河靠山的堅城,都是開封比不了的;如果還想再遠點,可以到四川嘛,像唐明皇一樣,沿著棧道進成都,誰都無可奈何。
但是,成都在歷史上被攻破過多少次?遠的不說,五代時後唐滅蜀、宋初立國滅蜀,都摧枯拉朽不可阻擋。而造成天險不險的原因,就是蜀中的政府全爛了。
以徽、欽兩宗治下的政府,爛的程度很極品了,一點都不比那時差。憑什麽前後蜀守不住的天險,他們就能守住?
所以,就別事後諸葛亮了,誰腐敗誰去死,乃是千古不易之理,根本不關地理的事。人禍才是最可怕的敵人。
回到開封城,李綱終於有了軍事指揮權。他像出膛的炮彈一樣四下亂飛,開封城裏無處不到。開封京城,在近二十年以來已經成了個超大型的風景游樂場,城防什麽的都拋荒了,早已不是天下第一名城、堅城。他得組織軍民修樓櫓、掛氈幕、安炮座、設弩床、運磚石、施燎炬、垂檑木、備火油……不管他在不在行,都得親臨一線。
不然,有些事還真是辦不了。比如西水門那兒河道既深且闊,金軍如果從那兒乘船進攻就不好辦。手邊的戰略物資又那麽少,怎麽搞呢?李綱想了想,來人,去把蔡京家的假山拆了,石頭都扔進河道裏,把水路掐斷。
這樣的事很多,盡管蔡京罷相免職了,但數十年積威,換個人誰敢去做呢?
更重要的是城防人員調配。開封城周八十裏,這是多麽大的防區,如果真像《水滸傳》裏所寫的,開封城常年配備八十萬禁軍,那事兒就好辦了,城上站滿人都能輪班換著來。
可這時,開封城裏根本沒那些人。
徽宗朝二十三年時光裏,禁軍南下北上打了好多場大仗,不說別的,光是方臘起義和遠征燕雲這兩次,禁軍出動的人數只比西軍少一點而已,早就打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趙桓蒙了,憑著本能,他極力拒絕。搞什麽,從來沒給過好臉,一下子把皇位扔了過來……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他拒絕,趙佶強迫。父子倆在病床前討論了一下什麽才是“孝”。父親寫:“汝不受則不孝矣。”兒子說:“臣若受之,則不孝矣。”關鍵時刻,皇後也出現了,說:“官家老矣,吾夫婦欲以身托汝也。”
老……趙佶是很老,他今年都老到四十三歲了!
不管怎麽說,趙桓就是不當這個皇帝。趙佶火了,給臉不要是吧,拉出去。幾個內侍一擁而上,架起趙桓就走,目標福寧殿,大臣們在那兒等很久了,到了就即位。趙桓玩了命地掙紮,根本無效,沒人把他當什麽新皇帝,他激動過度昏了過去,也沒用。
昏了吧,讓他自己醒過來。醒了吧,架起來再走,目標福寧殿。
趙桓就是這樣被架到了文武百官的面前,再經歷了拒絕、強迫、就範,才當上了宋朝的第九位皇帝。這些事情都發生在二十三日當天。
趙桓當上了皇帝,向四周看了一下,誰是員工呢?員工們都很忙,要去龍德宮向道君教主請安,要陪護,要安慰,很久之後才會順道去福寧殿看一眼新皇帝。
看完,基本就可以散了。
趙桓發現沒人幫他辦公!就連一直為他的上位奔前忙後的吳敏都不見了,這位給事中先生起草禪位詔書時曾被問過,以後是跟著新皇帝混,還是跟老皇帝走?
吳敏很憤怒,說他建議立新皇帝不是為了自己的前程,是為了老皇帝的出路、整個國家的安危,如果就勢跟了新皇帝,那麽當初的動機是不是很齷齪?你們現在問我這個,是不是更齷齪?
於是,沒人問他了。
趙桓差點又哭出來,這不真成了替死鬼肉盾牌嗎?閑得心慌,就手翻了一下這些天的應對措施,他突然間嚇得魂不附體,死去活來。他看見有這麽一條,全京師的禁軍精銳都派出去了,到黃河岸邊的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駐守。
想在那兒頂住金軍嗎?北宋京城裏的禁軍是開封城最後的依仗,這種時刻居然派了出去,想和金軍來場野戰對決嗎?
如果擋不住的話,偌大的京城由誰來守衛?何況看一下領軍的人物,是內侍、威武軍節度使梁方平,一個太監。
這都是什麽人出的昏招。宋朝到了這種時刻,居然是這種局面,縱然秦皇漢武覆生又能怎樣,難道能自己挽袖子親自上陣嗎?手邊總得有人才能去辦事。
這個人是存在的,由於種種原因,之前他一直隱身在別人的身後做事。直到這時,才由那個“別人”推出來。吳敏,他想了想,在走之前又轉回身告訴新皇帝,他之所以那麽堅定地提出皇帝內禪,是一個人的提醒。
那人名叫李綱。
李綱,字伯紀,生於公元1083年,祖籍福建邵武人。在公元1112年時他考中了進士,工作了五年之後,當上了監察禦史兼權殿中侍禦史。這個官很不小,能站在金殿上給國家挑錯了。
於是,李綱的人生開始坐電梯。
這個人秉性剛烈疾惡如仇,看不慣的事太多了,而當時六賊當朝,除了沒法看的事之外,根本沒別的事。李綱向惡勢力宣戰……李綱被惡勢力下放。
他成了一個閑散小官——起居郎。
被重創的李綱沒有沈淪,當起居郎也有話要說。公元1119年時京城發大水,他趁機上書說這是因為京城裏陰險小人太多了,提請有關當局註意。
有關當局很註意,他被踢出京城,到南劍州的沙縣管稅務。
到這裏,李綱坐電梯的速度堪稱創了紀錄,短短的七年之間,他從一介考生升到了國家紀委主要幹部,又迅速下滑,到邊遠地區負責毛分級別的稅收,這種落差,比當年的電梯王寇準還要大得多。可他根本不在意,平穩、平靜地在外縣生活著。
六年之後,命運把他召回開封。電梯又升了,把他帶到了太常卿的位置。這仍然是個閑散的官,負責國家的禮樂、郊廟事務,說白了就是個場面活兒,給國家的大型戶外演出節目增光添彩。
當時是公元1125年的八月份,距離金軍伐宋還有一百天左右。
百日之後,金軍逼近,舉國慌張,冠蓋滿京華,全都成了縮頭烏龜,沒一個能提出起碼的對策來。整個民族的上層建築全體爛透了,當此時,不必是一個有能力有抱負的中國人,只需要是個有脾氣的中國人,應該怎麽做呢?
李綱選了個最直接最徹底最大逆不道的方法,要趙佶徹底下臺,給好人騰地方。可是他的官太小了,聲音根本達不到上層,所以他找到了吳敏。吳敏的官也不大,但兼職侍讀,和趙佶走得非常近。
力挺趙桓上臺,給宋朝換一個最高領導人,這是李綱能想到的最好辦法了。客觀地講,在這一點上,金軍幫了他的大忙,要不然趙佶肯定至死不放權,最多只給趙桓一個監國的名分。
那樣的話,啥事也不頂。
趙桓緊急召見了李綱,向他咨詢這時的國策。李綱很清醒,他非常明白地告訴新皇帝,金軍來犯,不外乎五個目的。
一,上尊號;二,歸還叛逃的金人;三,增加歲幣;四,犒軍;五,割讓土地。
這五點裏,尊號可以給到之前遼國的程度,也就是稱“兄”;金人可以歸還,而且不要藏私自找麻煩;歲幣已經加倍,況且金軍把燕雲重新收回了,沒理由再增加;犒軍是題中之意,得給,但要有限度;至於土地,尺寸不予外人!
趙桓很興奮,看年齡,他這時是二十六歲,沒經過大事,平時活得還窩囊,基本上沒有自己的主見,屬於一捧就高興,高興能上房;一嚇就倒塌,塌了扶不起的狀態。這時,他興奮,覺得李綱是上天賜給他渡過難關的人,立即就給了他新的頭銜。
兵部侍郎,馬上就職,去研究開封的城防問題。
李綱卻高興不起來。他是有職位了,卻沒有實權,更沒有威望。在這個時刻,一個突然冒升起來的小官,在一個仍然由蛀蟲、懦夫、奸賊組成的政府裏能起什麽作用呢?
誰會聽他的話?
關鍵時刻,一群本來與體制無關,與政治無關的年輕人站了出來。他們給了李綱,給了新政府最大的幫助。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這些人,就沒有之後李綱的成績,甚至趙桓也坐不穩這個突然間硬塞過來的皇位。
太學的學生們。
太學,是宋朝官方開辦的最高學府,相當於今天的清華、北大與中央黨校的結合體。它是為了官場準備後備力量而存在的。在這個性質上可以看出,它的學員們必須緊跟著宋朝官方的腳步,一切行為以最高當局的利益為準繩。
歸納成一句話,就是官場的下屬,是當局,也就是蔡京、童貫等人的尾隨者。但是這時,他們走出了學校,自發集會游行,要求國家嚴厲懲辦禍國殃民的六賊!
他們的領袖名叫陳東。
陳東,字少陽,鎮江丹陽人。生於公元1086年,家族往上數五代,都是傳統的儒生。他自己在這方面做得更到位,看年歲,這時他已經三十九歲,比李綱只小三歲,還是一個太學生。
不是他不好學,更不是他成績差,而是他天生就不是個官胚子。陳東成名極早,灑脫不拘,在知識學者界很有名望,結果每一次聚會上,他都成了太陽。
他把蔡京、童貫一夥人的罪惡掛在嘴上,到處宣揚,煽動彈劾,他這麽搞,誰敢往他身邊坐呢?結果,太陽越來越亮,他的出路越來越窄,臨近不惑之年,仍然在學校裏當學生。
當此舉國大難臨頭時,陳東的頭腦非常清醒,在宏觀角度上去看,目前的局勢是用導致腐敗的政府去挽救腐敗到爛的國家,這純粹是找死,沒有一點點成功的可能!
體制內全爛掉,只能用體制之外的力量去解決。用什麽呢,環顧周圍,他只看見了自己的同學,和他一樣的充滿了志氣、尊嚴、良知的學生們。
他號召大家走上街頭游行示威,目的是讓新皇帝看看自己寫的時事分析。在他的筆下,宋朝之所以淪落到如今地步,是因為:“……今日之事,蔡京壞亂於前,梁師成陰謀於後,李彥結怨於西北,朱勔結怨於東南,王黼、童貫結怨於遼、金,創開邊隙。宣誅六賊,傳首四方,以謝天下。”
這篇文字非常有名,宋朝六賊之說,就從這裏開始。這次的學生運動在宋史裏的意義非常重大,有公論,它改變了宋朝的歷史。
可惜的是,歷史並沒有給陳東和他的同學們以應得的榮譽,每一代的宋史研究者,在說到這一幕時,都只是極力讚嘆了陳東的膽氣。
六賊為禍近二十年,天下誰都看在眼裏,居然是由一個白衣學生提出來,這是多麽的熱血,多麽的忠誠!是的,陳東和他的同學們的確是非常難得,非常了不起。但這並不是這件事的全部。
這篇文字落在不同人的眼裏,效果絕對是不同的。
老百姓看到,會叫好、解氣;六賊及賊黨們看到,會害怕、怨恨;中立的良心未泯的大臣們看到,會慚愧、無奈,而落在趙桓、李綱的眼裏,這就是個巨大的天賜一樣的機遇!
多年來,六賊把持宋朝官場,容不得半點不同聲音。六賊即宋朝,這是宋史近二十年來的鐵律。如今面臨生死關頭,趙桓、李綱空有救國之心,卻一個能用的人都沒有。
必須迅速打破這塊鐵幕。
陳東來得正是時候,稍晚都會誤事。他提出來殺掉六賊,根除全體黨羽的建議,在之前史書裏只承認了他的熱、解恨的作用,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功能。
迅速完成新舊官場的交替,哪怕底下的辦事人不變,除掉六賊之後,新皇帝的命令才能有權威性。
這件事情和各項城防事務混合在一起急劇運行,所有人所有的問題都攪在了一起,想在幾天之內就改朝換代,想想這是多麽瘋狂的事。但是李綱、趙桓也不必沮喪,他們有一個堅定的盟友,只要該盟友保持活力,那麽開封城裏的事就會以瘋狂的速度進行。
金軍。
金軍的動作越快,宋朝的改革越快!
轉眼間,三四天過去,新年到了。公元1126年的春節,正月初一的時候,趙桓宣布改元,這一年是“靖康元年”。初二時,北方戰報火速傳來,金軍渡過了黃河。
率領著開封禁軍精銳的梁方平太監,簡直丟盡了北宋一系列武裝太監的臉,他到了黃河邊上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在初二這一天聽說相州(今河南安陽)被攻破了,他立即倉皇逃跑。
他沒法不逃,看位置他駐守在黎陽津,那是黃河的北岸,任務是阻止金軍靠近黃河,不是阻止金軍渡過黃河。一字之差,難度太大了!
他跑了之後,南岸的宋朝跟著跑。黃河天險,這道開封城唯一的守衛線,就這樣輕易丟掉了。金軍沒受到任何阻礙安然渡河。
消息傳進開封城,初三的晚上夜漏二鼓時,趙佶帶著老婆、皇子、帝姬(原公主,趙佶閑得蛋疼,給女兒們換了個“姬”名字),出通津門坐船南逃。
這次的逃跑實在太突然了,連趙佶本人也沒有準備,他只帶出來了一個親信,是蔡攸;幾個太監,連一個侍衛都沒有。剛開始時坐船,但是開封附近水流平緩,實在太慢了,他雇了一乘小轎。小轎還是慢,想想金軍是騎馬的,這樣的速度對比,他能逃出去多遠?
於是,再乘船,昏夜之中,他們搭乘了一條搬運磚瓦的小船。這時,太上皇和皇後已經餓得不行了,可是禦膳房沒跟來,啥吃的也沒有。
一個船工很好心,分給了他們一個炊餅。
這是趙佶一生中少有的傳奇浪漫之夜。他經歷了坐船,改轎,再坐船,吃炊餅之後,在雍丘(今河南杞縣)附近再次上岸。
這一次,他騎一匹名叫鵓鴿青的禦騾,向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南)飛奔,直到雞啼時分才看到了一點點的燈火。濱河小市到了。
在這裏,一位老婆婆招待了饑寒交迫的徽宗一行。出人意料的,徽宗竟然非常的輕松幽默,老婆婆問他是哪裏人,他這樣回答:“趙姓,居東京,已致仕,舉長子自代。”
聽他這麽說,衛士們都笑了。趙佶看了他們一眼,自己也笑了。稍提一句,他逃出開封之後,聞訊追來的親信們逐漸趕了上來,最先到位是侍衛。
黎明時分,他們到達了商丘,這裏是宋朝四京裏的南京。這一夜,趙佶足足馳騁數百裏之遙。在這裏,趙佶胃口大開,想在早餐時吃魚,為此,他親自到市場上去買,和賣魚人互相砍價。他覺得很快樂,覺得生活重新變得清新。
比他日覆一日地當皇帝、住皇宮有趣得多。
在泗上附近,大隊人馬追上了他。有宇文粹中、童貫、高俅等。他們各自帶來了龐大的護衛,其中以童貫為最,他有三千多人的勝捷軍。從這裏開始,趙佶重新擁有了班底,他們一路向南,最初的目標是維揚(今江蘇揚州)。
回到開封城,趙佶南逃,給趙桓、李綱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尤其是童貫等人的追隨。實在是太妙了,不用動手清理,開封城裏的官場自己就出現了巨大的空白。
在此基礎上,新皇帝趁熱打鐵,對剩下的六賊動手。第一個目標是太監李彥。這個死太監在作惡的時候無所顧忌,公然明搶百姓的土地,這時報應臨頭,他的下場也最是幹脆。
殺頭,抄家。
第二個目標是前首相王黼。以王黼之奸,可以說百死莫贖其罪,但他的身份實在太高了,前首相,這在宋朝是塊地道的免死金牌。
趙宋有祖訓,北宋一代,不殺士大夫大臣。
但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殺不足以靖官場!一個非常罕見的,堪稱宋朝頭一份的小動作計劃出爐了。王黼被貶黜了,他被降為崇信國節度使,永州安置。這是官方的命令。
這很平常,很合法。
他走到雍丘(今河南杞縣)南二十裏的輔固村時,被突然出現的強盜殺了。這非常遺憾。宋朝官方集體嘆息,王首相的命真苦啊,一百七十多年了,宋朝的宰執群落裏只有他一個死得這麽難看……事過很久之後,開封府的聶昌公開宣稱對這件事負責。
第三個目標是梁師成。隱相大人沒有隨徽宗南逃,他知道自己的根基只限於皇宮城墻之內,離開大內,他什麽都不是。而留下來,他心裏也有底。
新皇帝趙桓一直是個苦命的孩子,在皇宮中活得特別的憋屈,隱相大人曾經多次伸出友誼之手,不僅幫了忙,還時常撫慰趙桓寒冷的心靈。
說實話,梁師成做事是很有風度的,如果不是個太監,就算真是蘇軾的私生子,也不辱沒這個老爹。有這一層情分在,他相信,新皇帝會放他一馬。
事實也是這樣,趙桓真的有些下不去手。不管陳東、李綱還有別的大臣們怎麽推波助瀾,他總是把梁師成的死期往後拖,直到歷史的時針再撥過去九天,才是隱相的末日。
六賊裏,其餘的三個這時都不在京城裏。
蔡京先一步被貶過了長江。朱勔見勢不妙,率先逃回了自己的東南小朝廷。童貫追著趙佶,不僅躲在了太上皇的陰影裏,更有親兵衛隊保護著。怎麽處理他們,實在讓新政府撓頭。
不能殺,無論是下詔論罪殺,還是派人去暗殺,都會造成一個毀滅性的後果。這些人會擁立趙佶在江南半壁河山裏成立新政權。到那時,趙桓反而成了兒皇帝,各種混賬命令傳過來,聽是不聽?聽了,會造成第二個花石綱時代的宋朝,照樣爛死。不聽,一個不孝順的兒子連生存的權利都沒有,還有什麽資格做皇帝?
思來想去,蔡京和童貫先放過,等局勢穩定些再計較。至於朱二世,他不夠瞧了,富二代的錢在關鍵時刻擺不上臺面,他的實職官階也太低了些,盡管把他一擼到底,不管怎麽狠整他,都沒有任何後遺癥。
朱勔被免去一切公職,放歸田裏,等待處理。
處理完六賊,李綱意氣風發,他覺得威望已經樹立起來了,可以做些事情了。他去見趙桓,不久,新皇帝頒布了詔書。
欽宗陛下仿效真宗陛下故事,禦駕親征,迎戰金寇!
多麽振奮人心,在這種生死存亡的關頭,滿城百姓惶惶不安,突然間新皇帝如此振作,可以說是點燃了大眾的生機之火。
甚至可以說,是點燃了漢人生存的信心。
當時,李綱站在議事大殿之外,靜靜地聽著。他知道這個結果,但不能評論,更輪不到他去頒布。按照宋朝慣例,他連在這個時刻上殿議事都沒資格。能在這時和皇帝在一起的,都是宰執大臣。並且慣例還包括,如果宰執大臣們不下班,那麽誰也不能進去。
李綱在外面等了很久,宰執們一直沒有出來。很顯然,裏邊正發生著什麽,直覺告訴他一定要出事。事實果然這樣,他通過一些渠道打聽出來,大殿裏剛剛已經通過了一個決議。
皇帝不親征了,皇帝要立即出城逃跑,到襄(今湖北襄樊)、鄧(河南鄧州市)去避難。
朝令夕改,食言而肥,這還不如沒有親征的詔書。可想而知,外面的軍隊、百姓一旦知道了這個消息,會怎樣灰心喪氣,很可能立即往城外湧,跑得比皇帝還要快。
到那時,什麽都晚了。
李綱立即上殿,結果被值班的擋住,別亂來,要守規矩。李綱火了,這都什麽時候了,標準的滾湯泡老鼠,一窩都要死,還講什麽規矩!
他進去了,見著了高高在上的宰執大臣們。這些人號稱是傳說中立於世界文明之巔的、禮儀之上邦的國家的最高首腦。代表人是白時中、李邦彥。這兩個人是當時宋朝的百官之首,就是他們勸趙桓逃跑的。
白時中,字蒙亨,壽州壽春(今安徽壽縣)人,進士出身,官銜履歷一大堆,都是次要的,體現不出什麽,真正關鍵的是他能在六賊當朝時步步高升,那只有一個可能——做蔡京的親信。
李邦彥,字士美,懷州人。他是個難得的妙人,他爸爸是著名的銀匠,家裏巨有錢,小李吃喝玩樂之餘非常向往文化生活,每屆科考時河北考生路過他家,都熱情招待豐厚資助。這樣,他積攢下了最大的官場人脈,他就被保舉進太學院當上了學生。從此,他進入官場。
李邦彥的太學生活比陳東成功過一萬倍,他迅速走進了趙佶的生活。趙佶要新奇,他有當時最新的花樣;趙佶要市井,他從小就在市井勾欄之間長大。可以說,所有紈絝應該掌握的專業他都精通,他一個人就可以滿足趙佶全部的需要。
憑這些,他當上了宋朝的首相……立於當時人文之巔的宋朝最高首腦,居然是這種貨色!
李綱這時所要面對的人,就是這種貨色。和他們能講什麽呢,哪怕再淺顯的道理,都得翻來覆去地說。查閱資料,看他們當年的對話,簡直就是用來殺時間的。
殺對宋朝來說一刻千金的時間。
李綱先是按捺住性子,對趙桓講大道理:“陛下,您父皇把社稷交托給您,你一走了之,這合適嗎?”為這句話喝彩!李綱一下子讓所有人啞口無言,直接站在了道義的最高峰。
趙桓真沒話可說了,白時中跳了出來。逃跑是他最先挑起來的,眼看成了決議,突然被李綱攪事,他簡直沖天大怒。
悄悄說一聲,歷史上、現實中,總會有這種人,他們對外面非常懦弱,對內部卻極端血腥強硬,大到各個朝代晚期的當政者,小到某些窩裏橫的普通人,他們沖天大怒時的嘴臉非常好玩。
白時中怒吼道:“李綱,你覺得京城能守得住嗎?”
李綱反問:“天下城池還有比都城更堅固的嗎?宗廟百姓都在這裏,舍此而去,到哪裏可以安身立足?何況現在金軍臨近開封,這時出逃,能跑得過金軍的騎兵快馬嗎?”
白時中無語,轉而挑剔開封城防的漏洞,說哪裏有缺口,哪裏的壕溝太淺。當然,他也承認,這些缺陷很多都是政治原因造成的,比如為艮岳等形象工程讓路,但是危險存在,開封守不住。
李綱陪著一個負責城防的太監去實地考察,回來報告說沒問題。趙桓才問到誰可為將。
李綱說:“平日裏朝廷用高官厚祿養大臣,這時大臣們應該站出來。比如白時中、李邦彥,他們是宰執,應該由他們出戰。”
白時中一下子爆炸了,他覺得李綱實在是赤裸裸地害他,這是陷害,是不講道理!於是,他非常憤慨地反問:“李綱,你敢出戰嗎?”
這句話是李綱夢寐以求的,他當然敢出戰,順勢要求宰執的身份,身份不到,命令不通。李綱被封為尚書右丞,相當於副宰相,在金軍馬上臨城的緊要關頭邁進了宰執行列。
這時是公元1126年的正月初三日。註意,是白天。
折騰了半天,到午飯時間了。趙桓心神不定,不放宰執們出宮,大家吃完午飯後再聚到一起。這時,李綱發現又有點不對頭。
這是種直覺,就像他在殿外感覺裏邊要出事一樣。忐忑中,他給欽宗講了個故事,故事很有針對性,是唐朝的安史之亂。
李綱說,當年唐明皇李隆基最大的失誤是一聽潼關失守,立即放棄長安,躲進四川避難。結果,宗廟社稷陷於叛軍之手,要好多年的掙紮才能收覆。如果他當時不跑,招集天下兵馬勤王的話,唐朝就不會突然間衰落下去。
歸根結底一句話,當此時,只看君王有沒有直面敵人坐守孤城的膽氣。如果有,那麽天下臣民就會相應的勇氣倍增;如果沒有,君王大臣都逃跑,小民們為什麽要拼命?
趙桓默默地聽著。沒等他回答,突然間有個內侍跑了進來,報告了一個最新消息,“皇後、國公已經起程,出宮很遠了。”
那是趙桓的老婆、兒子,居然把丈夫、父親扔在後邊,悄悄地逃出都城,跑出去很遠了。趙桓立即就跳了起來,他又慌又急,對李綱等人說:“你們不必再挽留了,朕已決意出京到陜西去,到那裏招集西軍收覆都城,絕不能再留在這裏。”
果然,怕什麽來什麽,李綱的預感又一次成真了。到此地步,他還能怎麽辦,難道能像寇準那樣緊緊抓住趙光義的袍子,說啥都不放你走嗎?
寇準是少年天才,是趙光義賞識的臣子,他李綱算什麽,一個被整個朝廷厭惡的電梯王,一點威信都沒有。他只能跪倒聲淚俱下,繼續給皇帝分析後果。
“如果您逃了,哪怕把都城交給我,誰能聽我命令?縱然聽令,精兵不是外出,就是跟你逃跑,都城用什麽來守衛?如果陷落了,以金軍殘暴,幾天之內就會殘破到燕雲十六州的地步,那時您再回來收覆,還有什麽意義?”
趙桓猶豫了,李綱說的都是實情。這時,天佑宋朝,李綱來了救星。趙桓的兩個叔叔燕王趙俁、越王趙倔來了,他們也勸趙桓不能逃跑。
趙桓又一次安靜下來,他想了想,提筆寫了兩個字:“可回。”押上禦印,交給內侍,讓他們追上皇後,都召回來。
皇帝不逃了。這時是公元1026年正月初三的下午。
到了晚上,趙桓又變卦了,理由很可能是皇後、國公繼續跑,根本不聽他的命令。這直接打擊了他的信心,讓他回想自己是怎麽當上的皇帝。
是他老爸拿他來擋災的。現在李綱等人說啥都不放他走,明顯也是在拿他擋災。他就那麽衰啊,誰都能欺負他算計他?
還有沒有天理了?!
想到這些,他再也忍耐不住,連夜下旨傳令給宰執大臣們,告訴他們自己在明天淩晨時分出發,國家托付給李綱,讓他當東京留守,李棁為副,這個都城誰愛守誰守,反正別再來煩我。
李綱接到命令時已經是深夜,宮門上鎖,別說是他,就算是老牌宰執到富弼、韓琦、王安石的地步,也別想在這個時辰見著皇帝。
那好吧,就等到天亮……天亮時李綱上朝,一夜的煎熬讓他火氣大旺,像個點燃了的炮仗一樣往裏走。迎頭正看見一排排的衛兵、內侍在搬行李,幾乎整個皇宮都在大搬家。李綱氣暈了,激動中再也管不了什麽君臣體面。
他想出了個肯定管用的招兒。
李綱站在皇宮裏鼓動兵變!他大聲問:“你們這些禁衛,是想逃啊,還是想守?”這句話問在了點子上,禁衛軍都是京城人,家裏老小都在城裏,這時跟了趙桓逃跑,家裏人可不能算在隊伍裏。拋家棄業的誰願意?
——“願意死守!”
得到這個答覆,李綱走進了大殿裏,先沒去見趙桓,而是走到了宰執大臣們,也就是白時中、李邦彥的面前,說了句話:“陛下之意已定,敢有異議者斬!”
這時,外面禁衛們的呼喊聲還沒停息,李綱料準了這幫無恥的廢物沒膽子敢跟自己叫板。事實也是這樣,見到身邊的禁衛瞬間反抗,不僅是宰執們,連趙桓都傻了。他由著李綱擺布,先是對禁衛們親口宣布不逃了,這換來了更加巨大的歡呼。
李綱帶著趙桓登上了宣德門城樓,命令文武百官士卒將士都聚在樓下,他和吳敏在片刻之間草擬出一份聖旨,上面寫的都是對金軍開戰的宣言。他站在城頭大聲宣讀,每一句都換來了一聲士兵們的承諾。
士氣激發起來了,但還不夠。
必須得有獎賞。李綱跟趙桓說了一會兒,趙桓給出了以下的賞格:宋朝官方出銀一百萬兩、絹一百萬匹、錢一百萬貫,文官自朝請大夫以下,武臣自武功大夫以下,共三千道誥宣貼為獎賞,激勵抗敵有功之士!
獎給誰,怎麽獎,都由李綱做主。同時,白時中罷相。
到了這一步,宋朝終於明確出了一個態度:迎戰。
不管內部怎樣分歧,總算是統一了口徑。但是到底是否正確,不僅是當時,就連到了幾百年之後的現代,仍然爭論不休。
應不應該逃跑呢?如果不跑,歷史的結局大家都知道。所以很多人都說,李綱是個理想主義者,他死活不讓欽宗離開京城,甚至還在事後把徽宗也拉了回來,結果被金軍一窩端,全都死梗了。
李綱害人啊!
那麽就逃跑吧,逃了之後金軍第一追不上(真的追不上?),第二中國那麽大,逃到哪裏都有生機。比如說到陜西有強大的西軍,有臨河靠山的堅城,都是開封比不了的;如果還想再遠點,可以到四川嘛,像唐明皇一樣,沿著棧道進成都,誰都無可奈何。
但是,成都在歷史上被攻破過多少次?遠的不說,五代時後唐滅蜀、宋初立國滅蜀,都摧枯拉朽不可阻擋。而造成天險不險的原因,就是蜀中的政府全爛了。
以徽、欽兩宗治下的政府,爛的程度很極品了,一點都不比那時差。憑什麽前後蜀守不住的天險,他們就能守住?
所以,就別事後諸葛亮了,誰腐敗誰去死,乃是千古不易之理,根本不關地理的事。人禍才是最可怕的敵人。
回到開封城,李綱終於有了軍事指揮權。他像出膛的炮彈一樣四下亂飛,開封城裏無處不到。開封京城,在近二十年以來已經成了個超大型的風景游樂場,城防什麽的都拋荒了,早已不是天下第一名城、堅城。他得組織軍民修樓櫓、掛氈幕、安炮座、設弩床、運磚石、施燎炬、垂檑木、備火油……不管他在不在行,都得親臨一線。
不然,有些事還真是辦不了。比如西水門那兒河道既深且闊,金軍如果從那兒乘船進攻就不好辦。手邊的戰略物資又那麽少,怎麽搞呢?李綱想了想,來人,去把蔡京家的假山拆了,石頭都扔進河道裏,把水路掐斷。
這樣的事很多,盡管蔡京罷相免職了,但數十年積威,換個人誰敢去做呢?
更重要的是城防人員調配。開封城周八十裏,這是多麽大的防區,如果真像《水滸傳》裏所寫的,開封城常年配備八十萬禁軍,那事兒就好辦了,城上站滿人都能輪班換著來。
可這時,開封城裏根本沒那些人。
徽宗朝二十三年時光裏,禁軍南下北上打了好多場大仗,不說別的,光是方臘起義和遠征燕雲這兩次,禁軍出動的人數只比西軍少一點而已,早就打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