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燕雲夢魘 (2)
關燈
小
中
大
要求宋朝的將軍們聽指揮守紀律,按照事先布置好的陣圖打仗。於是乎,每一場戰鬥都是樣板戲,從頭到尾,都像流水線一樣規範劃一。
和東線一樣,西路軍也先是派出了前軍去挑戰。這多經典,多理智,舉國決戰嘛,怎麽也得試探一下,知道對方的虛實不是?
結果和東路軍一樣,他們也落進了重重包圍。原因很簡單,他們是仗著人多勢眾來占便宜,心裏很輕松,遼軍卻是在拼命,尤其是人少。那麽除了一擁而上之外,還有別的辦法嗎?
於是,時光倒流,又到了宋將表現英勇的時刻,落進重圍,殺出重圍,真是可歌可泣的壯舉!只不過萬人敵實在太少,西路軍裏暫時缺貨,他們一路被蕭幹糾纏著敗向大營,眼看著要把西路軍的營寨沖開。
關鍵時刻辛興宗站了出來,他下令全軍接應,甚至自己親自上陣,以上將節鉞督戰,才把蕭幹擋了回去。戰後盤點,他的大營沒丟,還能挺在前線。但是前軍統制王淵也歇菜了,這人全身浴血,幾乎是被人扶著回到營地。
最重要的是士氣一落千丈。宋軍集體傻了,不是說遼國馬上就滅亡了嗎?軍隊都死光了嗎?個個嚇得要死餓得要死,分別只是死在宋朝人手裏還是金國人手裏嗎?怎麽會還這麽野蠻?
一連串的問題都搞不清楚,光是調整心態就夠他們忙的了。總之一句話,西路軍很慘很憂傷,但和童貫比起來,他們還算是輕松快樂的。
真正鬧心的是童貫。他坐鎮後方,等來的是一個接一個的傷亡報告,這和他的預料相差太遠了,他比誰都想跳腳罵人,他很想對蒼天怒吼一聲。
——這還是我的西軍嗎?還是戰無不勝,破過城滅過國的西軍嗎?要知道宋、遼百年無戰事,兩國在邊境上的力量基本持平,那麽,宋朝的河朔地區已經是軍事真空地帶,為什麽遼國的燕雲地區還有這樣的軍隊?
當時的童貫是想不清這些問題的,只有全盤掌握了宋、遼、金三國同時期的歷史進程資料,才能分析清楚,給出這些答案。
第一,為什麽遼軍變強?
這是因為金國的刺激。百年安寧,養得契丹人和宋人一樣肥胖白嫩不知所謂,但幾年之間瀕臨亡國滅種,這是什麽壓力,哪怕是被動應戰,幾年之間也會讓戰力升級,更不用說會形成舉國反抗的狂熱情緒。
第二,為什麽西軍變弱?
老天在上,查一下西軍近十九年以來的戰史,答案會自己出來。不算哲宗時代對吐蕃、西夏的戰爭,從趙佶即位開始,西軍先是收覆河湟,再和西夏開戰,連續不斷地打了八年,期間還抽調主力兩次南下,一次掃平蔔漏,一次平定方臘,接著馬不停蹄進軍燕雲,這樣密集的作戰任務,就算二十世紀的全機械化部隊也吃不消吧,何況是以步兵為主的十一世紀冷兵器軍隊。
更何況在這十九年間,除了和西夏的戰爭互有勝負之外,宋朝的西軍保持著百分之百的勝率,並且從來都是在規定時間裏幹脆利落地打出來的。
所以,現在童貫不必無語問蒼天,他應該捫心自問,為什麽他要對西軍這樣的苛刻,就算宋朝當局總是給西軍派任務,就算西軍的確是宋朝唯一的一支決勝部隊,哪裏出事都得派它去,童貫作為直系領導,是不是得為屬下爭點喘息的時間?
現在,終於把西軍擠幹榨盡了,惡果從上至下,沒誰能例外,都得咽下去。這一刻來得非常快,計算時間,當年五月二十六日,楊可世在白溝被擊敗;三十日,辛興宗部在範村失利,之後才過一天,童貫突然接到了一個讓他心驚肉跳的情報。
幽州方向有數萬遼軍快速向邊境運動,遼國增兵了!
當童貫害怕時,這個世界變樣了。他害怕之後,他的人生、西軍的聲譽、北伐的成敗,甚至宋朝的國運,都突然拐彎,扭向了一個誰也想不到的方向。
說童貫,他是太監裏的將軍,六賊裏的好人,給人的一貫印象是硬朗的、英偉的、正面的,哪怕有些地方很招人恨,但把軍隊交給他,讓人放心。此前他做得很好,對內對外無論打誰,都沒讓宋朝吃虧。可這時,他只聽到了一個對方增兵的消息,卻立即嚇傻了。
他腦子裏閃出的公式再簡單不過,在邊境線上遼軍以少勝多,他手裏已經沒什麽底牌;現在對方增兵了,他還能怎麽辦?向東京求援,讓趙佶也給他增兵嗎?舉國精兵都在他的手裏,根本無兵可派。
那還等什麽,馬上撤退。
他下令前線東、西兩路軍迅速向後方雄州方向撤退,一定要快,絕不和對方的增援部隊接觸。但這個命令被西軍拒絕。
以種師道為首,西軍的將領們集體反對。理由並不是虛幻的榮譽感什麽的,而是全軍覆沒的危機。理智告訴他們,在這種局面下,是萬萬不能撤退的,只要退,一百三十六年前的悲劇就將重演。
童貫或許忘了,種師道等職業將軍們卻清楚地記得,一百三十六年前的雍熙北伐,北宋第一良將曹彬在撤退的途中被耶律休哥追擊,幾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把宋朝的血本都賠了進去。而這是定律,不管時光流轉多少年,只要是宋、遼兩國交兵,宋軍敢在這個地段撤退,結局都是同樣的。
因為這裏是大平原,遼軍是騎馬的。宋朝的步兵們哪怕先跑兩三天,遼軍都能輕松地追上去,然後步騎混戰,無險可守,任何部隊都死定了。
理由報上去,童貫卻不在意,他嚴令立即後撤,這時沒接戰,只要動作快,讓遼軍追不上不就成了,哪兒來的那麽多顧慮?!
西軍開始後撤,他們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盡管遼軍火速追擊,他們仍然搶先到達了指定地點——雄州城下。安全了,眼前就是東北邊境上的重鎮,這一道高墻比西北方面的軍砦強得太多了,以西軍的素質,只要住進去,哪怕來三四倍的敵人,也休想攻進去。
可是關鍵時刻,童貫的命令又到了,他命令西軍不許入城,就在城邊和追擊的遼軍決戰,把這股敢深入宋境的敵軍吃掉。
於是,種師道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近在咫尺的城門,轉過身來,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率部殺向蜂擁而至的遼國騎兵……拋開雄州城門,這和在大平原上被遼軍追上有什麽區別嗎?甚至那扇該死的城門還不如沒有,有了它,士兵總要忍不住回頭看上幾眼,總覺得還有退路,沒法像在大平原上身處絕境,去拼死決戰。
這是一場不公平的決戰,西軍不僅被自己的領導給玩殘了,甚至還被老天爺暗算。不早不晚的,就在兩軍相接開始肉搏的時候,突然間天空陰霾,北風驟起,下起了冰雹,而冰雹的大小居然像人的拳頭一樣……可這是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的六月三日好吧,這個時令的河北大地上居然下起了這種規模的冰雹!
吹的還是大北風。
還有沒有天理了,累得半殘的西軍士兵們要頂著北風,冒著冰雹,仰著臉和騎兵對抗,仗打到這種程度,要是還不敗的話,這批宋朝士兵應該走出國門,走出地球,去征服宇宙。
他們敗了,翻閱史料,這場戰鬥的結果是——“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間,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帶,死屍枕藉,不可勝紀。”
看出名堂了嗎?死了很多很多的西軍士兵只是明面上的東西,真正有趣的是一連串的地名,雄州之南、莫州之北,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帶,塘泊之間……這麽多的城市啊,這麽多的城墻,這麽多的城門,西軍一路轉戰逃亡,經過了這麽多可以躲避的地方,卻沒有一扇城門是給他們開的!這些城市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國家的軍隊死在外面,全都見死不救。
這是出於童貫的命令,還是各個城市的守軍都爛掉了,膽小如鼠?千年之後不得而知,能確定的是西軍聲名掃地。
但童貫的聲譽仍然堅挺!
這是一個慣例了,近二十年以來童貫的聲望扶搖直上,從太監學徒到西軍頭領到總領全國軍事長官,一路走得順暢,表面的原因是西軍長勝,真正的內幕卻是黑鍋換人。
有道是“死道友不死貧道”,為了樹立起童貫這面大旗,西軍裏其他的旗幟一個個地都倒了下去。比如說王厚,比如說種師道。
只要打了敗仗,責任總是別人的,總是最前線的戰地指揮官的。作為總指揮的童貫永遠光亮嶄新,甚至還帶有了一些悲情光環。
不聽話的下屬,無能的下屬,真是害死人啊!
看到這裏,不知大家是不是有些失望,一直以來武裝太監顯得既有魄力又有人性,是個很發光的形象嘛,怎麽可以這樣的墮落?對不起,這是真相,要不然他就不叫童貫了,而是童武穆……回到現實,此戰過後,西軍高層大動蕩,名將集體下崗。
種師道“天性好殺,助賊為謀”,和詵“不聽節制”,侯益“探報不實,妄請興師”,一片清洗,都到後方反省去。
遼國很快發來了戰後公文,一想到耶律淳他們會是怎樣一副戰勝的嘴臉,童貫都有心藏起來,誰也不給看了,卻沒想到打開一看,裏邊居然寫得非常動情。
耶律淳追憶一百多年的情誼,說女真人是叛徒,對本主遼國兇狠,也必然會危害其他鄰居,現在宋朝應該做的是幫助有困難的老朋友,“……救災恤鄰,古今通誼,惟大國圖之。”
大國,遼國終於伏低做小,知道宋朝才是天朝上國了。這很好,但是什麽救災恤鄰的,就都算了吧。經過新舊兩黨互毆幾十年之後的宋朝官場,早就沒有了半點的雍容君子風度,大家信奉的是忘記永遠、只爭眼前、趁你病要你命、天塌下來別人頂。
只要自己眼前快活就成。
於是,童貫決定執行趙佶三點要求中的最後一條——提兵巡邊。他覺得遼國人的態度很軟,打了勝仗都硬不起來,肯定是內部有問題,宋朝的機會多多,再等等說不定有轉機。
他料對了。
多半個月之後,遼國皇帝耶律淳病死。這位老兄一共只當了三個多月的皇帝,什麽享受也沒有,很單純地和宋朝掐了一架,可以說在任內只有責任沒有權力,只有忙碌沒有休息。看這時的局勢,死了還真是個不錯的選擇。
還活著的就麻煩了,一大堆的耶律、蕭們互相研究了很久,查了N多的族譜,楞是沒查到眼前在燕雲區域內的遼國人誰有耶律延禧的直系血統。誰來當下一任的遼國皇帝,這是個沒解的問題。
最後,集漢人宰相李處溫、契丹族狀元耶律大石的腦袋一起思考,大家想出了個辦法,立秦王耶律定。但是,該耶律沒在燕雲,據說正跟在耶律延禧的身後在夾山的深山老林裏逃跑呢,都快退化成原始人了,根本沒法到幽州來即位。
這也沒事,當初立耶律淳的時候就是遙尊耶律延禧當太上皇,現在立個新皇帝,也遙尊一次有什麽大不了的?
於是,燕雲區域宣布新皇帝就任,至於軍國大權……交給耶律淳的太太蕭德妃,她成為一代新的蕭太後,暫時攝政。
消息傳來,宋朝舉國上下振奮,利好!遼國的事兒大家都知道,耶律、蕭之間永遠沒有真正的和諧,他們就像真實的世俗夫妻一樣,總是爭奪財產權、支配權、繼承權,尤其是衍生到下面的軍界、政界裏,兩百多年裏早就形成了兩個派系。
宋朝決定再等等,一定會有更利好的消息傳來的。果然,再小半個月,消息傳來了,燕雲內亂,蕭德妃把漢人宰相李處溫全家砍了,理由是以權謀私,大發國難財,在短短的三個多月裏居然摟了……七萬貫錢。拜托,想殺人也給個差不多的理由行嗎?七萬貫就殺宰相,遼國人到底見過錢沒有,這放在宋朝簡直是天方夜譚。
之後,燕雲大亂,漢人、奚族、渤海族人人自危,耶律派系的官員們也很不安,這直接導致了蕭姓族人更加不安。為了安全,當時蕭姓裏最有權的大佬蕭幹率領他的四族聯軍返回幽州,成了城防司令兼警察局局長。幽州之外,遼軍的控制力下降到了有史以來最低點。
這時,宋朝覺得火候到了,童貫率軍第二次攻打燕雲。
這次出兵是個特例,和以前所有的征戰都不一樣。以前是純軍事行動,是刺刀見紅你死我活的,這一次嘛,其實應該是個政治活動。
西軍的名將們,除了被貶職的,都被擠到了隊伍的最後排,取代他們站在前面的,是一系列帝國的顯貴。那些平時離戰場越遠的,這一次靠得越近。
加塞的人是從東京城裏跑步沖到國境線上的——蔡京之子蔡攸。這位兄弟是很不起的,按說他是帝國裏排名數一數二的權二代,憑著老爹蔡京,他什麽不做都能逍遙快活。但他不,不僅自主創業,直接和趙佶搞好關系,在多年以後,還把槍口指向了自家老爸。
他一心一意想把蔡京搞下臺,自己取而代之。
關於他們父子,有個段子很經典。話說蔡京晚年有次正在客廳裏和朋友聊天,突然間門簾晃動,蔡攸帶著人快步而入。進來後他二話沒說,一把抓住了老爹的手腕,說:“大人脈動緩滯,身體不大舒服吧?”沒等蔡京回答,他立即起身,說宮裏有事,走了。
這期間,蔡京很平靜,客人很驚訝,他實在搞不懂這對父子在搞什麽。蔡京長嘆一聲,“老友,你不知道這是咋回事吧,這小子是在咒我得病,好讓皇上罷我的官。”
果然,不出幾天,蔡京致仕。
這件事記於正史,在蔡攸的列傳裏,看來是真的,或者是王安石之子王雱的翻版,還真是不好說。但小蔡的能量和膽子可見一斑,這時他坐在開封城裏,觸角伸到了國門之外,對燕雲地區發生的事了如指掌。
據他分析,這次遼國內亂,燕雲動蕩,西軍再打一次肯定成功。成功……神宗皇帝曾經許諾,“覆燕雲者王”,那可是王爵!而且徽宗鄭重重覆過,絕不食言。
為了王爵,一定要搶到這個好差使。蔡攸主動要求上前線,哪怕軍職沒有缺了,可以給他個監軍做嘛。至於監軍自古以來多是太監做的,而且這次是給太監做監軍,簡直是太監裏的太監,這些就無關緊要了。
蔡攸出征,趙佶親自送行。在隆重熱烈的場面裏,誕生了帝國有史以來最荒唐的一幕。只見皇帝高高在上,身邊美女如雲,蔡攸突然指著其中的兩個說:“如臣得勝還朝,您把這兩個美人賜給臣吧。”
這是怎樣的無禮放肆!
在封建禮儀達到頂峰的宋朝居然出現了這一幕,真是震掉了孔夫子的下巴。君如父,那麽君的女人就是媽,蔡攸居然當眾調戲兩個媽。
史書沒有記載當時在場的大臣們啥反應,所以不能亂講,值得玩味的是趙佶本人的反應,面對空前的無禮,他只是笑了笑,就沒了下文。
居然是一笑了之。
之後,蔡攸快馬加鞭奔向邊境,去搶童貫的軍功章。可到了之後才發現,想搶的是大有人在啊,連一向沈穩老練一動不動的人都忍不住伸出了手。
劉延慶。
這位黨項族高官是西軍當時的二號人物,權位僅在童貫之下。一直以來,他所做的事就是端坐在大後方的中軍帳裏,通過通訊員和前線交流,幹的是遙控指揮的高端技術。可這時不行了,眼看著遼國一碰就倒,功名利祿近在眼前,再無動於衷,怎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呢?
他要求沖到最前沿,由他帶兵沖進燕京城!
童貫同意了,同時大造輿論,向燕雲敵占區宣傳宋朝的進攻決心、利民事項以及投降後的光明前景。他堅信這次肯定有作用,不為別的,之前親情沒法感化的,現在危機臨頭,只要沒傻透的肯定知道好歹。事實證明他想對了,這次的招降信發出去之後,簡直是從者如雲。
燕雲十六州裏的易州、涿州主動投降。
易州守將高鳳、涿州守將郭藥師主動向宋朝投降。高鳳也就算了,郭藥師卻非同小可,前面提過,他是渤海人,他手下的軍隊是由遼國最北部的居民組成,這些人在女真人進攻時最先失去了家園,滿腹怨恨,耶律延禧看中了這點,給他們取名叫“怨軍”。
怨軍被女真人輕易擊敗,但在遼軍中仍然是首屈一指的戰力,郭藥師以一個邊緣族郡的外人,只憑著這股近八千人的軍力,就做到了燕雲十六州之中的一州之主,其影響可想而知。
現在他主動投過來了,宋軍上下頓時一片舒爽,遼國完了,這下子鐵定完了!得出這個結論之後,宋軍才下令出征。
西軍集結了十萬人,劉延慶親自上陣,郭藥師的怨軍作為向導,他們興沖沖地上路,殺向了幽州城。這次出征沒人再緊張了,簡直是像郊游一樣,不分前軍,沒有殿後,中軍是肯定有的,但一般人找不著,十萬人擁在一起上路,成一個大扇面前進,誰知道大首領在哪兒?
這種局面讓一些人心裏沒底,有人忍不住提醒了劉延慶一下,說這樣會被偷襲的,不管怎樣遼軍仍然很能打。
結果,不僅劉延慶冷笑,連郭藥師都不屑一顧。你們實在太不了解情況了,遼軍現在都縮在幽州城裏,搞治安都來不及,拿什麽來偷襲?
誰敢偷襲?!
盡管放心大膽地前進,只要看到了幽州城,就是成功的時候。結果,他們走到了良鄉(今屬北京)附近,後來據有些人說,真的隱約看到了幽州城,不過卻沒見著成功長啥樣,倒真的被偷襲了。
蕭幹真的離開了幽州城,在路上截著宋軍,幹了一票狠的。
戰況有點亂,把西軍打了個措手不及。說實話,場面真是很丟臉,但是損失不大。西軍再慘也有個底線,就像群毆一樣,把蕭幹打出去了。
戰後盤點,真正的損失在劉延慶的心裏。這位二當家下令停止前進,就地紮寨,往嚴實裏紮,往結實裏紮,一定要穩!
他不走了,他要好好地觀察,搞清楚遼國人到底現狀怎樣。他記得很清楚自己是為什麽來的,摘桃子撿現成,要是桃子還沒熟,他湊上去有什麽意思?
郁悶中,郭藥師悄悄地接近了他,向他鄭重地恭喜,“恭喜大帥,賀喜大帥,您的富貴到了。”
“你說啥?”
劉延慶很不解,這個郭藥師不是成心來撮火的吧。卻見小郭同志很誠懇,他說:“幽州城裏兵力有限,現在蕭幹親自出征,帶來至少一萬人,這樣城裏已經空了。現在由您坐鎮西軍,把蕭幹拴在這裏,我帶怨軍抄小路繞過戰區,直接攻打幽州城門。以怨軍的實力一定可以破門而入,到時只要您再派一個可靠的人接應一下,一定可以攻下幽州城。那時裏外結合,全殲蕭幹所部,燕雲其他州城群龍無首。必定不戰而降。”
不世戰功,唾手可得!
興奮……劉延慶一下子飛上了幸福的雲端,這樣也行?蕭幹偷襲居然偷出了劉氏的天大機遇。這樣的話,派誰去接應呢?
有道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他第一時間想到了自己親愛的兒子劉光世。劉衙內這時已經升官了,平定方臘之後,他升到了觀察使、鄜延路兵馬鈐轄,是宋軍裏的高級武官。這次如果再率先攻入燕雲首府,這樣的功勞足以讓他名垂青史,平步青雲。
很好,就這麽定了。
為了必勝,劉延慶把自己手邊所有的底牌都打了出去,大將高世宣,萬人敵楊可世都派給了郭藥師,率領六千名怨軍乘夜出發,繞小路過盧溝橋,夜襲幽州城。
一夜行軍,晨光熹微時他們抵達幽州的迎春門。事實證明,這真的出乎遼人意料,他們想不到宋軍剛剛失敗就敢於大範圍穿插,躲過了蕭幹的部隊,突然間出現在幽州城門外。
一來出敵意外,二來怨軍生猛,三來幽州的城防在郭藥師的眼裏沒有秘密,他們快速發動進攻,沒等遼軍集結就攻克了迎春門,殺進了幽州城裏。
這是近兩百年以來前所未有的事,漢人的軍隊攻進了幽州城裏!幽州繁華,街埠林立,道路寬廣,平時利於通商,利於流通,這時就利於怨軍的進攻。郭藥師等人迅速占領城內各處關鍵點,直逼蕭太後的行宮。這時的局面,只要抓到了這個女人,就等同於攻克遼人的心理防線。
幽州,乃至於燕雲十六州都將隨之落進漢人的手裏。
問題集中在一個女人的身上,事兒就好辦了。郭藥師們想了想,做出了個最合理的組合動作。他們一邊攻打幽州城裏的關鍵地段,一邊寫了封信給蕭太後。
之所以寫信,是因為有個前因。
在郭藥師投降之後,蕭太後也曾經投降過,她派人送來了非常專業的投降書,說只要宋朝承認遼國在燕雲地區的主導地位,那麽從此當宋朝的屬國也可以。
翻從前的文件,這是童貫第一次攻打燕雲時,趙佶給出的第二點要求。童貫曾經發給過耶律淳,可惜被拒絕了。這時舊事重提,蕭太後希望仍然有效。
有效才怪,事實上雙方這時都變了。童貫在落井下石,想的是斬草除根,把遼人都砍倒。蕭太後更絕,她的投降書其實是一式兩份,宋朝和金國每一方都送到了,在玩一仆二主。
她想的無非是拖延些時間。
但在宋朝人的心裏,代表她怕了,這一點反映在戰爭裏,就是可乘之機。想想這樣一個膽怯的女人,發現敵人已經攻到了眼皮底下,只差一層內城墻就砍到身邊了,她會怎麽樣?
哭著喊著求饒吧。
呵呵,肯定是這樣!於是,勸降通知書送出,郭藥師等人邊打邊等。之後,他們等來了一個大麻煩,蕭幹突然出現,這人居然帶著三千人火速殺回了幽州城裏,和怨軍打起了巷戰!
這就是蕭太後的反應,她接到恐嚇信不僅沒嚇倒,反而派人向良鄉方位的蕭幹求援。這是個有種的女人,哪怕刀快砍到了脖子上,都選擇硬挺。
查一下遼國的歷史,是凡叫蕭太後的,從來都是強人。當然,除了耶律洪基的老婆……回到幽州城裏,蕭幹突然回援,打亂了怨軍的陣腳。蕭幹的部下們眼睛都紅了,這裏是他們的家,怨軍也好,漢人也好,都是些殺人放火的東西,現在搶進他們的家裏來了!
按平時的戰鬥力來衡量,他們遠遠不是怨軍的對手,何況怨軍裏還有楊可世等萬人敵,同時人數比怨軍少了一倍。可這時情急拼命,怨軍居然被他們打得節節後退,從城中心趕向了迎春門來路。
郭藥師等人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但同時暗暗心喜。蕭幹回來得好,從大局上看,這是遼國人真正的敗招,只要他們能再挺一會兒,宋軍就將掌控全局。
蕭幹在良鄉以一萬人對抗十萬西軍,本就力不能支,現在為了應付怨軍偷襲,抽調三千人回援,良鄉方面的力量立即薄弱。
劉延慶指揮全軍強攻,很可能一擊即破。
幽州城裏,蕭幹看似占盡上風,實際上只是他突如其來,打得怨軍不知所措罷了。按原計劃,很快劉光世就將率領生力軍來接應,那時裏應外合,蕭幹必將與幽州城一同陷落。
之後,整個燕雲地區動蕩,其餘十三州望風而降……千秋偉業,至此大定。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十月間,宋、遼兩國的命運掌握在劉氏父子的手裏,他們的意願將決定歷史的走向。他們只需要按計劃行動,哪怕劉延慶按兵不動,只要劉光世能率軍接應,那麽一切就將水到渠成。
命運就在前面不遠處的拐角處等著宋朝,光明、榮耀、失去近兩百年的民族守護城墻,都在觸手可及的地方等著,只需要劉光世出現。
但是,在劉光世的一生中,他最不喜歡做的就是出現,他的習慣動作是消失。幽州城不是他第一次玩消失的地方,公元1122年也不是他第一次掌握全民族命運的時刻,鬼知道為什麽他這樣的人,總會掌握到那麽重要的東西,但他就掌握到了。
接著就放棄了……那一天,劉光世沒有出現在幽州城裏,他和那些約定好的生力軍都不知去向。怨軍陷在了幽州城裏,他們名義上的敵人是三千名遼軍,比他們少了一半還多,可你能相信像幽州這樣大的歷史名城,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會全城沈默,任憑幾千個敵人隨意殺戮嗎?
滿城都是敵人,怨軍節節敗退,到後來他們發現自己被困在了城裏,前面是敵人,後面是城門,只不過城門被關上了,重兵把守,他們搶過去攻了好幾次根本打不下來。
怎麽辦,他們只好打起了城墻的主意。他們用繩子系在城頭上,一個個順了下來。勉強活著逃出城的,只剩下了幾百個人,而且都沒了馬。他們徒步逃生,從小路回到了大營。
偷襲失敗了,士卒不算,連大將高世宣都死在了幽州城裏。但這並不是末日,經此一役,宋軍只是沒占著便宜,對比遼國,蕭幹軍隊死的人也不少,他們來回奔波,已成疲軍,而劉延慶的大營始終平穩,無論是戰力還是物資,都保持著絕對的優勢。
這一點,劉延慶自己知道,所以他敢挺在良鄉附近等消息;蕭幹也知道,這讓他很絕望,他是很能打,但是滿打滿算只有不到一萬兵力,總是以一敵十,敵二十,次數多了也會死人的。
但是他必須得贏……絕望中,他冷靜了下來,仔細回想,他找到了宋軍的破綻。
接戰兩次了,宋軍本來大勝的機會,為什麽會輸?問題都出在主將的身上,第一次是童貫豬油蒙了心,不該退一定要退,不能打一定要打,等於是他玩死了西軍; 第二次,純粹是劉氏父子的無厘頭表演秀,劉爸爸行軍像旅游,大平原上被偷襲,劉兒子玩失蹤,眼睜睜地看著大好機會失去。
很好,蕭幹有了個非常荒誕、近於無聊的計劃。
為了實施這個計劃,他再一次冒險,帶著人出了幽州城。這等於把幽州的城防又扔了。他悄悄地繞過了宋軍大營,出現在宋、遼兩國之間的交通要道上。
之後就是等,這麽點兵力一直等在廣闊無邊的大平原上,直到等到宋軍的運糧隊出現。這期間他很幸運,沒人發現他們,很顯然劉延慶把巡邏隊都關在了大營裏,全體關門睡大頭覺。
在這種危險地段,蕭幹帶人沖了出來,把宋軍的運糧隊給劫了,臨走時很不小心地透露了一個軍情——遼軍集結了三倍於宋軍的軍隊,已經在良鄉周邊形成了包圍圈,只等晚上舉火為號,就一起圍攻,把宋軍全殲。
這個軍情迅速地傳到了劉延慶的耳朵裏,劉延慶第一時間震驚了。天哪,狡猾的遼國人,萬惡的遼國人,居然不聲不響地給他挖了這樣大的坑!今天晚上就圍攻嗎?那麽危機迫在眉睫了嗎?怎麽辦……他繞著圈子想辦法,直到夜幕降臨也沒想出什麽。
其實多簡單,簡單得接近無聊,非常的荒誕,遼國只剩下燕雲十四州了,連主城幽州都被攻進,蕭幹只能抽調三千人親自回援拼命,哪兒還能再變出來三十萬遼軍?
如果能這樣,還會坐視宋軍入境嗎?早就在白溝那兒隔河阻擊了。
這些劉延慶想不到,他完全被自身的安危給嚇著了,糧道被斷,軍情突然,一連串的突發事件讓他慌了,當這一天晚上,夜幕下突然間火光四起時,他真的像是聽到四面八方響起了遼國騎兵沖鋒時的馬蹄聲。撤退,立即撤退!
劉延慶以最嚴厲的軍令下達了撤退的命令,令全軍不顧一切、扔掉一切地火速逃跑,來不及帶的各種戰略戰備物資,全部就地燒毀。
這一夜火光沖天,其中絕大部分是宋朝人自己點的。這片大火裏燒的絕不僅僅是些帳篷、器械之類的東西,而是宋朝自熙寧變法以來積累的所有家底。其中最重要的是軍糧。“……自熙、豐以來,所蓄軍食盡矣。”——《三朝北盟會編》
劉延慶管不了這些,在他心裏,自家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他沒命地跑,驅趕著士兵們和他一起跑,跑了一夜之後終於到了白溝。到這裏,他松了一口氣,看來危險終於逃過去了,前面就是國境線,過河就會安全。但是就在這一刻,他發現了更大的危險。
遼軍殺到了。
他昨晚並沒有幻聽,火光驟起時真的有馬蹄聲響起,蕭幹真的率軍沖向了他們。只是由於實力懸殊,蕭幹沒有直接動手,他一直尾隨在宋軍的背後,直到宋軍跑了一夜心力交疲時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和東線一樣,西路軍也先是派出了前軍去挑戰。這多經典,多理智,舉國決戰嘛,怎麽也得試探一下,知道對方的虛實不是?
結果和東路軍一樣,他們也落進了重重包圍。原因很簡單,他們是仗著人多勢眾來占便宜,心裏很輕松,遼軍卻是在拼命,尤其是人少。那麽除了一擁而上之外,還有別的辦法嗎?
於是,時光倒流,又到了宋將表現英勇的時刻,落進重圍,殺出重圍,真是可歌可泣的壯舉!只不過萬人敵實在太少,西路軍裏暫時缺貨,他們一路被蕭幹糾纏著敗向大營,眼看著要把西路軍的營寨沖開。
關鍵時刻辛興宗站了出來,他下令全軍接應,甚至自己親自上陣,以上將節鉞督戰,才把蕭幹擋了回去。戰後盤點,他的大營沒丟,還能挺在前線。但是前軍統制王淵也歇菜了,這人全身浴血,幾乎是被人扶著回到營地。
最重要的是士氣一落千丈。宋軍集體傻了,不是說遼國馬上就滅亡了嗎?軍隊都死光了嗎?個個嚇得要死餓得要死,分別只是死在宋朝人手裏還是金國人手裏嗎?怎麽會還這麽野蠻?
一連串的問題都搞不清楚,光是調整心態就夠他們忙的了。總之一句話,西路軍很慘很憂傷,但和童貫比起來,他們還算是輕松快樂的。
真正鬧心的是童貫。他坐鎮後方,等來的是一個接一個的傷亡報告,這和他的預料相差太遠了,他比誰都想跳腳罵人,他很想對蒼天怒吼一聲。
——這還是我的西軍嗎?還是戰無不勝,破過城滅過國的西軍嗎?要知道宋、遼百年無戰事,兩國在邊境上的力量基本持平,那麽,宋朝的河朔地區已經是軍事真空地帶,為什麽遼國的燕雲地區還有這樣的軍隊?
當時的童貫是想不清這些問題的,只有全盤掌握了宋、遼、金三國同時期的歷史進程資料,才能分析清楚,給出這些答案。
第一,為什麽遼軍變強?
這是因為金國的刺激。百年安寧,養得契丹人和宋人一樣肥胖白嫩不知所謂,但幾年之間瀕臨亡國滅種,這是什麽壓力,哪怕是被動應戰,幾年之間也會讓戰力升級,更不用說會形成舉國反抗的狂熱情緒。
第二,為什麽西軍變弱?
老天在上,查一下西軍近十九年以來的戰史,答案會自己出來。不算哲宗時代對吐蕃、西夏的戰爭,從趙佶即位開始,西軍先是收覆河湟,再和西夏開戰,連續不斷地打了八年,期間還抽調主力兩次南下,一次掃平蔔漏,一次平定方臘,接著馬不停蹄進軍燕雲,這樣密集的作戰任務,就算二十世紀的全機械化部隊也吃不消吧,何況是以步兵為主的十一世紀冷兵器軍隊。
更何況在這十九年間,除了和西夏的戰爭互有勝負之外,宋朝的西軍保持著百分之百的勝率,並且從來都是在規定時間裏幹脆利落地打出來的。
所以,現在童貫不必無語問蒼天,他應該捫心自問,為什麽他要對西軍這樣的苛刻,就算宋朝當局總是給西軍派任務,就算西軍的確是宋朝唯一的一支決勝部隊,哪裏出事都得派它去,童貫作為直系領導,是不是得為屬下爭點喘息的時間?
現在,終於把西軍擠幹榨盡了,惡果從上至下,沒誰能例外,都得咽下去。這一刻來得非常快,計算時間,當年五月二十六日,楊可世在白溝被擊敗;三十日,辛興宗部在範村失利,之後才過一天,童貫突然接到了一個讓他心驚肉跳的情報。
幽州方向有數萬遼軍快速向邊境運動,遼國增兵了!
當童貫害怕時,這個世界變樣了。他害怕之後,他的人生、西軍的聲譽、北伐的成敗,甚至宋朝的國運,都突然拐彎,扭向了一個誰也想不到的方向。
說童貫,他是太監裏的將軍,六賊裏的好人,給人的一貫印象是硬朗的、英偉的、正面的,哪怕有些地方很招人恨,但把軍隊交給他,讓人放心。此前他做得很好,對內對外無論打誰,都沒讓宋朝吃虧。可這時,他只聽到了一個對方增兵的消息,卻立即嚇傻了。
他腦子裏閃出的公式再簡單不過,在邊境線上遼軍以少勝多,他手裏已經沒什麽底牌;現在對方增兵了,他還能怎麽辦?向東京求援,讓趙佶也給他增兵嗎?舉國精兵都在他的手裏,根本無兵可派。
那還等什麽,馬上撤退。
他下令前線東、西兩路軍迅速向後方雄州方向撤退,一定要快,絕不和對方的增援部隊接觸。但這個命令被西軍拒絕。
以種師道為首,西軍的將領們集體反對。理由並不是虛幻的榮譽感什麽的,而是全軍覆沒的危機。理智告訴他們,在這種局面下,是萬萬不能撤退的,只要退,一百三十六年前的悲劇就將重演。
童貫或許忘了,種師道等職業將軍們卻清楚地記得,一百三十六年前的雍熙北伐,北宋第一良將曹彬在撤退的途中被耶律休哥追擊,幾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把宋朝的血本都賠了進去。而這是定律,不管時光流轉多少年,只要是宋、遼兩國交兵,宋軍敢在這個地段撤退,結局都是同樣的。
因為這裏是大平原,遼軍是騎馬的。宋朝的步兵們哪怕先跑兩三天,遼軍都能輕松地追上去,然後步騎混戰,無險可守,任何部隊都死定了。
理由報上去,童貫卻不在意,他嚴令立即後撤,這時沒接戰,只要動作快,讓遼軍追不上不就成了,哪兒來的那麽多顧慮?!
西軍開始後撤,他們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盡管遼軍火速追擊,他們仍然搶先到達了指定地點——雄州城下。安全了,眼前就是東北邊境上的重鎮,這一道高墻比西北方面的軍砦強得太多了,以西軍的素質,只要住進去,哪怕來三四倍的敵人,也休想攻進去。
可是關鍵時刻,童貫的命令又到了,他命令西軍不許入城,就在城邊和追擊的遼軍決戰,把這股敢深入宋境的敵軍吃掉。
於是,種師道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近在咫尺的城門,轉過身來,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率部殺向蜂擁而至的遼國騎兵……拋開雄州城門,這和在大平原上被遼軍追上有什麽區別嗎?甚至那扇該死的城門還不如沒有,有了它,士兵總要忍不住回頭看上幾眼,總覺得還有退路,沒法像在大平原上身處絕境,去拼死決戰。
這是一場不公平的決戰,西軍不僅被自己的領導給玩殘了,甚至還被老天爺暗算。不早不晚的,就在兩軍相接開始肉搏的時候,突然間天空陰霾,北風驟起,下起了冰雹,而冰雹的大小居然像人的拳頭一樣……可這是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的六月三日好吧,這個時令的河北大地上居然下起了這種規模的冰雹!
吹的還是大北風。
還有沒有天理了,累得半殘的西軍士兵們要頂著北風,冒著冰雹,仰著臉和騎兵對抗,仗打到這種程度,要是還不敗的話,這批宋朝士兵應該走出國門,走出地球,去征服宇宙。
他們敗了,翻閱史料,這場戰鬥的結果是——“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間,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帶,死屍枕藉,不可勝紀。”
看出名堂了嗎?死了很多很多的西軍士兵只是明面上的東西,真正有趣的是一連串的地名,雄州之南、莫州之北,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帶,塘泊之間……這麽多的城市啊,這麽多的城墻,這麽多的城門,西軍一路轉戰逃亡,經過了這麽多可以躲避的地方,卻沒有一扇城門是給他們開的!這些城市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國家的軍隊死在外面,全都見死不救。
這是出於童貫的命令,還是各個城市的守軍都爛掉了,膽小如鼠?千年之後不得而知,能確定的是西軍聲名掃地。
但童貫的聲譽仍然堅挺!
這是一個慣例了,近二十年以來童貫的聲望扶搖直上,從太監學徒到西軍頭領到總領全國軍事長官,一路走得順暢,表面的原因是西軍長勝,真正的內幕卻是黑鍋換人。
有道是“死道友不死貧道”,為了樹立起童貫這面大旗,西軍裏其他的旗幟一個個地都倒了下去。比如說王厚,比如說種師道。
只要打了敗仗,責任總是別人的,總是最前線的戰地指揮官的。作為總指揮的童貫永遠光亮嶄新,甚至還帶有了一些悲情光環。
不聽話的下屬,無能的下屬,真是害死人啊!
看到這裏,不知大家是不是有些失望,一直以來武裝太監顯得既有魄力又有人性,是個很發光的形象嘛,怎麽可以這樣的墮落?對不起,這是真相,要不然他就不叫童貫了,而是童武穆……回到現實,此戰過後,西軍高層大動蕩,名將集體下崗。
種師道“天性好殺,助賊為謀”,和詵“不聽節制”,侯益“探報不實,妄請興師”,一片清洗,都到後方反省去。
遼國很快發來了戰後公文,一想到耶律淳他們會是怎樣一副戰勝的嘴臉,童貫都有心藏起來,誰也不給看了,卻沒想到打開一看,裏邊居然寫得非常動情。
耶律淳追憶一百多年的情誼,說女真人是叛徒,對本主遼國兇狠,也必然會危害其他鄰居,現在宋朝應該做的是幫助有困難的老朋友,“……救災恤鄰,古今通誼,惟大國圖之。”
大國,遼國終於伏低做小,知道宋朝才是天朝上國了。這很好,但是什麽救災恤鄰的,就都算了吧。經過新舊兩黨互毆幾十年之後的宋朝官場,早就沒有了半點的雍容君子風度,大家信奉的是忘記永遠、只爭眼前、趁你病要你命、天塌下來別人頂。
只要自己眼前快活就成。
於是,童貫決定執行趙佶三點要求中的最後一條——提兵巡邊。他覺得遼國人的態度很軟,打了勝仗都硬不起來,肯定是內部有問題,宋朝的機會多多,再等等說不定有轉機。
他料對了。
多半個月之後,遼國皇帝耶律淳病死。這位老兄一共只當了三個多月的皇帝,什麽享受也沒有,很單純地和宋朝掐了一架,可以說在任內只有責任沒有權力,只有忙碌沒有休息。看這時的局勢,死了還真是個不錯的選擇。
還活著的就麻煩了,一大堆的耶律、蕭們互相研究了很久,查了N多的族譜,楞是沒查到眼前在燕雲區域內的遼國人誰有耶律延禧的直系血統。誰來當下一任的遼國皇帝,這是個沒解的問題。
最後,集漢人宰相李處溫、契丹族狀元耶律大石的腦袋一起思考,大家想出了個辦法,立秦王耶律定。但是,該耶律沒在燕雲,據說正跟在耶律延禧的身後在夾山的深山老林裏逃跑呢,都快退化成原始人了,根本沒法到幽州來即位。
這也沒事,當初立耶律淳的時候就是遙尊耶律延禧當太上皇,現在立個新皇帝,也遙尊一次有什麽大不了的?
於是,燕雲區域宣布新皇帝就任,至於軍國大權……交給耶律淳的太太蕭德妃,她成為一代新的蕭太後,暫時攝政。
消息傳來,宋朝舉國上下振奮,利好!遼國的事兒大家都知道,耶律、蕭之間永遠沒有真正的和諧,他們就像真實的世俗夫妻一樣,總是爭奪財產權、支配權、繼承權,尤其是衍生到下面的軍界、政界裏,兩百多年裏早就形成了兩個派系。
宋朝決定再等等,一定會有更利好的消息傳來的。果然,再小半個月,消息傳來了,燕雲內亂,蕭德妃把漢人宰相李處溫全家砍了,理由是以權謀私,大發國難財,在短短的三個多月裏居然摟了……七萬貫錢。拜托,想殺人也給個差不多的理由行嗎?七萬貫就殺宰相,遼國人到底見過錢沒有,這放在宋朝簡直是天方夜譚。
之後,燕雲大亂,漢人、奚族、渤海族人人自危,耶律派系的官員們也很不安,這直接導致了蕭姓族人更加不安。為了安全,當時蕭姓裏最有權的大佬蕭幹率領他的四族聯軍返回幽州,成了城防司令兼警察局局長。幽州之外,遼軍的控制力下降到了有史以來最低點。
這時,宋朝覺得火候到了,童貫率軍第二次攻打燕雲。
這次出兵是個特例,和以前所有的征戰都不一樣。以前是純軍事行動,是刺刀見紅你死我活的,這一次嘛,其實應該是個政治活動。
西軍的名將們,除了被貶職的,都被擠到了隊伍的最後排,取代他們站在前面的,是一系列帝國的顯貴。那些平時離戰場越遠的,這一次靠得越近。
加塞的人是從東京城裏跑步沖到國境線上的——蔡京之子蔡攸。這位兄弟是很不起的,按說他是帝國裏排名數一數二的權二代,憑著老爹蔡京,他什麽不做都能逍遙快活。但他不,不僅自主創業,直接和趙佶搞好關系,在多年以後,還把槍口指向了自家老爸。
他一心一意想把蔡京搞下臺,自己取而代之。
關於他們父子,有個段子很經典。話說蔡京晚年有次正在客廳裏和朋友聊天,突然間門簾晃動,蔡攸帶著人快步而入。進來後他二話沒說,一把抓住了老爹的手腕,說:“大人脈動緩滯,身體不大舒服吧?”沒等蔡京回答,他立即起身,說宮裏有事,走了。
這期間,蔡京很平靜,客人很驚訝,他實在搞不懂這對父子在搞什麽。蔡京長嘆一聲,“老友,你不知道這是咋回事吧,這小子是在咒我得病,好讓皇上罷我的官。”
果然,不出幾天,蔡京致仕。
這件事記於正史,在蔡攸的列傳裏,看來是真的,或者是王安石之子王雱的翻版,還真是不好說。但小蔡的能量和膽子可見一斑,這時他坐在開封城裏,觸角伸到了國門之外,對燕雲地區發生的事了如指掌。
據他分析,這次遼國內亂,燕雲動蕩,西軍再打一次肯定成功。成功……神宗皇帝曾經許諾,“覆燕雲者王”,那可是王爵!而且徽宗鄭重重覆過,絕不食言。
為了王爵,一定要搶到這個好差使。蔡攸主動要求上前線,哪怕軍職沒有缺了,可以給他個監軍做嘛。至於監軍自古以來多是太監做的,而且這次是給太監做監軍,簡直是太監裏的太監,這些就無關緊要了。
蔡攸出征,趙佶親自送行。在隆重熱烈的場面裏,誕生了帝國有史以來最荒唐的一幕。只見皇帝高高在上,身邊美女如雲,蔡攸突然指著其中的兩個說:“如臣得勝還朝,您把這兩個美人賜給臣吧。”
這是怎樣的無禮放肆!
在封建禮儀達到頂峰的宋朝居然出現了這一幕,真是震掉了孔夫子的下巴。君如父,那麽君的女人就是媽,蔡攸居然當眾調戲兩個媽。
史書沒有記載當時在場的大臣們啥反應,所以不能亂講,值得玩味的是趙佶本人的反應,面對空前的無禮,他只是笑了笑,就沒了下文。
居然是一笑了之。
之後,蔡攸快馬加鞭奔向邊境,去搶童貫的軍功章。可到了之後才發現,想搶的是大有人在啊,連一向沈穩老練一動不動的人都忍不住伸出了手。
劉延慶。
這位黨項族高官是西軍當時的二號人物,權位僅在童貫之下。一直以來,他所做的事就是端坐在大後方的中軍帳裏,通過通訊員和前線交流,幹的是遙控指揮的高端技術。可這時不行了,眼看著遼國一碰就倒,功名利祿近在眼前,再無動於衷,怎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呢?
他要求沖到最前沿,由他帶兵沖進燕京城!
童貫同意了,同時大造輿論,向燕雲敵占區宣傳宋朝的進攻決心、利民事項以及投降後的光明前景。他堅信這次肯定有作用,不為別的,之前親情沒法感化的,現在危機臨頭,只要沒傻透的肯定知道好歹。事實證明他想對了,這次的招降信發出去之後,簡直是從者如雲。
燕雲十六州裏的易州、涿州主動投降。
易州守將高鳳、涿州守將郭藥師主動向宋朝投降。高鳳也就算了,郭藥師卻非同小可,前面提過,他是渤海人,他手下的軍隊是由遼國最北部的居民組成,這些人在女真人進攻時最先失去了家園,滿腹怨恨,耶律延禧看中了這點,給他們取名叫“怨軍”。
怨軍被女真人輕易擊敗,但在遼軍中仍然是首屈一指的戰力,郭藥師以一個邊緣族郡的外人,只憑著這股近八千人的軍力,就做到了燕雲十六州之中的一州之主,其影響可想而知。
現在他主動投過來了,宋軍上下頓時一片舒爽,遼國完了,這下子鐵定完了!得出這個結論之後,宋軍才下令出征。
西軍集結了十萬人,劉延慶親自上陣,郭藥師的怨軍作為向導,他們興沖沖地上路,殺向了幽州城。這次出征沒人再緊張了,簡直是像郊游一樣,不分前軍,沒有殿後,中軍是肯定有的,但一般人找不著,十萬人擁在一起上路,成一個大扇面前進,誰知道大首領在哪兒?
這種局面讓一些人心裏沒底,有人忍不住提醒了劉延慶一下,說這樣會被偷襲的,不管怎樣遼軍仍然很能打。
結果,不僅劉延慶冷笑,連郭藥師都不屑一顧。你們實在太不了解情況了,遼軍現在都縮在幽州城裏,搞治安都來不及,拿什麽來偷襲?
誰敢偷襲?!
盡管放心大膽地前進,只要看到了幽州城,就是成功的時候。結果,他們走到了良鄉(今屬北京)附近,後來據有些人說,真的隱約看到了幽州城,不過卻沒見著成功長啥樣,倒真的被偷襲了。
蕭幹真的離開了幽州城,在路上截著宋軍,幹了一票狠的。
戰況有點亂,把西軍打了個措手不及。說實話,場面真是很丟臉,但是損失不大。西軍再慘也有個底線,就像群毆一樣,把蕭幹打出去了。
戰後盤點,真正的損失在劉延慶的心裏。這位二當家下令停止前進,就地紮寨,往嚴實裏紮,往結實裏紮,一定要穩!
他不走了,他要好好地觀察,搞清楚遼國人到底現狀怎樣。他記得很清楚自己是為什麽來的,摘桃子撿現成,要是桃子還沒熟,他湊上去有什麽意思?
郁悶中,郭藥師悄悄地接近了他,向他鄭重地恭喜,“恭喜大帥,賀喜大帥,您的富貴到了。”
“你說啥?”
劉延慶很不解,這個郭藥師不是成心來撮火的吧。卻見小郭同志很誠懇,他說:“幽州城裏兵力有限,現在蕭幹親自出征,帶來至少一萬人,這樣城裏已經空了。現在由您坐鎮西軍,把蕭幹拴在這裏,我帶怨軍抄小路繞過戰區,直接攻打幽州城門。以怨軍的實力一定可以破門而入,到時只要您再派一個可靠的人接應一下,一定可以攻下幽州城。那時裏外結合,全殲蕭幹所部,燕雲其他州城群龍無首。必定不戰而降。”
不世戰功,唾手可得!
興奮……劉延慶一下子飛上了幸福的雲端,這樣也行?蕭幹偷襲居然偷出了劉氏的天大機遇。這樣的話,派誰去接應呢?
有道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他第一時間想到了自己親愛的兒子劉光世。劉衙內這時已經升官了,平定方臘之後,他升到了觀察使、鄜延路兵馬鈐轄,是宋軍裏的高級武官。這次如果再率先攻入燕雲首府,這樣的功勞足以讓他名垂青史,平步青雲。
很好,就這麽定了。
為了必勝,劉延慶把自己手邊所有的底牌都打了出去,大將高世宣,萬人敵楊可世都派給了郭藥師,率領六千名怨軍乘夜出發,繞小路過盧溝橋,夜襲幽州城。
一夜行軍,晨光熹微時他們抵達幽州的迎春門。事實證明,這真的出乎遼人意料,他們想不到宋軍剛剛失敗就敢於大範圍穿插,躲過了蕭幹的部隊,突然間出現在幽州城門外。
一來出敵意外,二來怨軍生猛,三來幽州的城防在郭藥師的眼裏沒有秘密,他們快速發動進攻,沒等遼軍集結就攻克了迎春門,殺進了幽州城裏。
這是近兩百年以來前所未有的事,漢人的軍隊攻進了幽州城裏!幽州繁華,街埠林立,道路寬廣,平時利於通商,利於流通,這時就利於怨軍的進攻。郭藥師等人迅速占領城內各處關鍵點,直逼蕭太後的行宮。這時的局面,只要抓到了這個女人,就等同於攻克遼人的心理防線。
幽州,乃至於燕雲十六州都將隨之落進漢人的手裏。
問題集中在一個女人的身上,事兒就好辦了。郭藥師們想了想,做出了個最合理的組合動作。他們一邊攻打幽州城裏的關鍵地段,一邊寫了封信給蕭太後。
之所以寫信,是因為有個前因。
在郭藥師投降之後,蕭太後也曾經投降過,她派人送來了非常專業的投降書,說只要宋朝承認遼國在燕雲地區的主導地位,那麽從此當宋朝的屬國也可以。
翻從前的文件,這是童貫第一次攻打燕雲時,趙佶給出的第二點要求。童貫曾經發給過耶律淳,可惜被拒絕了。這時舊事重提,蕭太後希望仍然有效。
有效才怪,事實上雙方這時都變了。童貫在落井下石,想的是斬草除根,把遼人都砍倒。蕭太後更絕,她的投降書其實是一式兩份,宋朝和金國每一方都送到了,在玩一仆二主。
她想的無非是拖延些時間。
但在宋朝人的心裏,代表她怕了,這一點反映在戰爭裏,就是可乘之機。想想這樣一個膽怯的女人,發現敵人已經攻到了眼皮底下,只差一層內城墻就砍到身邊了,她會怎麽樣?
哭著喊著求饒吧。
呵呵,肯定是這樣!於是,勸降通知書送出,郭藥師等人邊打邊等。之後,他們等來了一個大麻煩,蕭幹突然出現,這人居然帶著三千人火速殺回了幽州城裏,和怨軍打起了巷戰!
這就是蕭太後的反應,她接到恐嚇信不僅沒嚇倒,反而派人向良鄉方位的蕭幹求援。這是個有種的女人,哪怕刀快砍到了脖子上,都選擇硬挺。
查一下遼國的歷史,是凡叫蕭太後的,從來都是強人。當然,除了耶律洪基的老婆……回到幽州城裏,蕭幹突然回援,打亂了怨軍的陣腳。蕭幹的部下們眼睛都紅了,這裏是他們的家,怨軍也好,漢人也好,都是些殺人放火的東西,現在搶進他們的家裏來了!
按平時的戰鬥力來衡量,他們遠遠不是怨軍的對手,何況怨軍裏還有楊可世等萬人敵,同時人數比怨軍少了一倍。可這時情急拼命,怨軍居然被他們打得節節後退,從城中心趕向了迎春門來路。
郭藥師等人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但同時暗暗心喜。蕭幹回來得好,從大局上看,這是遼國人真正的敗招,只要他們能再挺一會兒,宋軍就將掌控全局。
蕭幹在良鄉以一萬人對抗十萬西軍,本就力不能支,現在為了應付怨軍偷襲,抽調三千人回援,良鄉方面的力量立即薄弱。
劉延慶指揮全軍強攻,很可能一擊即破。
幽州城裏,蕭幹看似占盡上風,實際上只是他突如其來,打得怨軍不知所措罷了。按原計劃,很快劉光世就將率領生力軍來接應,那時裏應外合,蕭幹必將與幽州城一同陷落。
之後,整個燕雲地區動蕩,其餘十三州望風而降……千秋偉業,至此大定。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十月間,宋、遼兩國的命運掌握在劉氏父子的手裏,他們的意願將決定歷史的走向。他們只需要按計劃行動,哪怕劉延慶按兵不動,只要劉光世能率軍接應,那麽一切就將水到渠成。
命運就在前面不遠處的拐角處等著宋朝,光明、榮耀、失去近兩百年的民族守護城墻,都在觸手可及的地方等著,只需要劉光世出現。
但是,在劉光世的一生中,他最不喜歡做的就是出現,他的習慣動作是消失。幽州城不是他第一次玩消失的地方,公元1122年也不是他第一次掌握全民族命運的時刻,鬼知道為什麽他這樣的人,總會掌握到那麽重要的東西,但他就掌握到了。
接著就放棄了……那一天,劉光世沒有出現在幽州城裏,他和那些約定好的生力軍都不知去向。怨軍陷在了幽州城裏,他們名義上的敵人是三千名遼軍,比他們少了一半還多,可你能相信像幽州這樣大的歷史名城,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會全城沈默,任憑幾千個敵人隨意殺戮嗎?
滿城都是敵人,怨軍節節敗退,到後來他們發現自己被困在了城裏,前面是敵人,後面是城門,只不過城門被關上了,重兵把守,他們搶過去攻了好幾次根本打不下來。
怎麽辦,他們只好打起了城墻的主意。他們用繩子系在城頭上,一個個順了下來。勉強活著逃出城的,只剩下了幾百個人,而且都沒了馬。他們徒步逃生,從小路回到了大營。
偷襲失敗了,士卒不算,連大將高世宣都死在了幽州城裏。但這並不是末日,經此一役,宋軍只是沒占著便宜,對比遼國,蕭幹軍隊死的人也不少,他們來回奔波,已成疲軍,而劉延慶的大營始終平穩,無論是戰力還是物資,都保持著絕對的優勢。
這一點,劉延慶自己知道,所以他敢挺在良鄉附近等消息;蕭幹也知道,這讓他很絕望,他是很能打,但是滿打滿算只有不到一萬兵力,總是以一敵十,敵二十,次數多了也會死人的。
但是他必須得贏……絕望中,他冷靜了下來,仔細回想,他找到了宋軍的破綻。
接戰兩次了,宋軍本來大勝的機會,為什麽會輸?問題都出在主將的身上,第一次是童貫豬油蒙了心,不該退一定要退,不能打一定要打,等於是他玩死了西軍; 第二次,純粹是劉氏父子的無厘頭表演秀,劉爸爸行軍像旅游,大平原上被偷襲,劉兒子玩失蹤,眼睜睜地看著大好機會失去。
很好,蕭幹有了個非常荒誕、近於無聊的計劃。
為了實施這個計劃,他再一次冒險,帶著人出了幽州城。這等於把幽州的城防又扔了。他悄悄地繞過了宋軍大營,出現在宋、遼兩國之間的交通要道上。
之後就是等,這麽點兵力一直等在廣闊無邊的大平原上,直到等到宋軍的運糧隊出現。這期間他很幸運,沒人發現他們,很顯然劉延慶把巡邏隊都關在了大營裏,全體關門睡大頭覺。
在這種危險地段,蕭幹帶人沖了出來,把宋軍的運糧隊給劫了,臨走時很不小心地透露了一個軍情——遼軍集結了三倍於宋軍的軍隊,已經在良鄉周邊形成了包圍圈,只等晚上舉火為號,就一起圍攻,把宋軍全殲。
這個軍情迅速地傳到了劉延慶的耳朵裏,劉延慶第一時間震驚了。天哪,狡猾的遼國人,萬惡的遼國人,居然不聲不響地給他挖了這樣大的坑!今天晚上就圍攻嗎?那麽危機迫在眉睫了嗎?怎麽辦……他繞著圈子想辦法,直到夜幕降臨也沒想出什麽。
其實多簡單,簡單得接近無聊,非常的荒誕,遼國只剩下燕雲十四州了,連主城幽州都被攻進,蕭幹只能抽調三千人親自回援拼命,哪兒還能再變出來三十萬遼軍?
如果能這樣,還會坐視宋軍入境嗎?早就在白溝那兒隔河阻擊了。
這些劉延慶想不到,他完全被自身的安危給嚇著了,糧道被斷,軍情突然,一連串的突發事件讓他慌了,當這一天晚上,夜幕下突然間火光四起時,他真的像是聽到四面八方響起了遼國騎兵沖鋒時的馬蹄聲。撤退,立即撤退!
劉延慶以最嚴厲的軍令下達了撤退的命令,令全軍不顧一切、扔掉一切地火速逃跑,來不及帶的各種戰略戰備物資,全部就地燒毀。
這一夜火光沖天,其中絕大部分是宋朝人自己點的。這片大火裏燒的絕不僅僅是些帳篷、器械之類的東西,而是宋朝自熙寧變法以來積累的所有家底。其中最重要的是軍糧。“……自熙、豐以來,所蓄軍食盡矣。”——《三朝北盟會編》
劉延慶管不了這些,在他心裏,自家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他沒命地跑,驅趕著士兵們和他一起跑,跑了一夜之後終於到了白溝。到這裏,他松了一口氣,看來危險終於逃過去了,前面就是國境線,過河就會安全。但是就在這一刻,他發現了更大的危險。
遼軍殺到了。
他昨晚並沒有幻聽,火光驟起時真的有馬蹄聲響起,蕭幹真的率軍沖向了他們。只是由於實力懸殊,蕭幹沒有直接動手,他一直尾隨在宋軍的背後,直到宋軍跑了一夜心力交疲時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