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二十二章 我的名字叫李煜 (2)

關燈
敵人越逼越近,最後就是終點站之前的等待——人人都知道車一定會停下,問題只在還有多少的剩餘時間。

時間註定了很少,因為潘美從來都不拖泥帶水,他是一把刀,輕刀薄刃,斬筋斷骨,就算沈穩的曹彬一直在後面叫喚,要他慢一點都沒用。

攻勢毫不停頓,金陵西南方向的新林寨、白鷺洲、新林港,被一路攻破。此外曹彬尾隨著潘美棄舟登岸,同時派出兩支偏師,迂回到南方,從背後攻擊金陵外圍的溧水(今屬江蘇)、宣州,把金陵城徹底地包圍了起來。

這時其餘的那三路人馬也都沒閑著,史稱連吳越王錢俶都親自上陣,把南唐的東南方重鎮常州團團圍困。至於像李漢瓊、田欽祚這樣的猛人,他們每天都有戰報飛向曹彬,再轉往開封,記到他們各自的功勞簿上去。

到了12月,南唐的國都金陵城被迫宣布戒嚴,進入戰爭狀態,從城內守軍中分出近十萬之眾,前依秦淮河,背靠金陵城,據水列陣,以待宋師。

宋軍在秦淮河的北岸止步了。對岸戰雲密布,宋朝人決定讓自己冷靜一點。直到轉過年來,到了公元975年的正月十七,宋軍才再次開始進攻。

卻很難說是主帥曹彬的命令,因為直到這時,宋軍還沒有準備好運載大軍渡過秦淮河的船只,但是潘美已經按捺不住了,他面對深冬時節的秦淮河冷笑,突然間縱馬躍入河中,率先向對岸的南唐軍殺去!

強攻金陵的序幕就此拉開了。

潘美帶水殺上對岸,與南唐近十萬守軍展開廝殺。沒過多久,他身邊就出現了一片火海。這是宋軍大將,營馬軍都指揮使李漢瓊趕到了。此人聰明,當天正是深冬,北風凜冽,他帶來了超級巨大的戰艦,裏面裝滿了蘆葦……還用多說嗎?南唐的水寨片刻之間就灰飛煙滅,熊熊的大火和潘美雪亮的刀子讓南唐人只能後退,一直退回到金陵城裏。

潘美率部開始攻城,但是馬上他也後退了。而且十萬火急地一退再退,直接向長江邊上跑。跑到江邊之後一口大氣都不敢喘,拔出刀子直接就沖向浮橋。沒辦法,南唐人又在打浮橋的主意,他們是坐著船來的,想想潘美得怎麽跑?

一路狂奔,滿身血腥,潘美在浮橋邊把南唐人趕跑,還抓住了帶頭燒橋的人——南唐神衛都軍頭鄭賓。之後潘美再次回頭,趕回金陵城下,這次的目標是金陵城的外關城。

至此,戰火已經真的燒到了南唐皇帝李煜的腳下,不管他精美華麗的宮殿有多麽的深邃,也不管他教坊裏的歌聲是怎樣的悅耳,城外數十萬人就在他不遠處吶喊廝殺,想必他還是會聽見的吧……那麽,他現在正在做什麽?

在想著怎樣迎敵?還是躲在羅綺深處美人叢中,在瑟瑟發抖,擔憂害怕?

不,都猜錯了,李煜好著呢,他每天的生活跟戰爭沒有半點的關系,一切和從前一樣的瀟灑安逸。

因為張洎對他說了,對付宋軍其實很容易,四個字——堅壁清野。具體的做法就是,只要把地方都騰空了,把金陵城再守住,時間稍微長一點,宋朝人就會自己撤走。

李煜相信了,因為張洎是他真正的親信,親到了隨時留在他身邊,就住在皇宮深處的澄心堂裏,和另外兩個叫徐邈、徐游的人一起主持國政。至於南唐的宰相府、樞密院這些正規辦公場合,已經成了擺設。史稱“政令不出”。

而李煜也沒有一味的貪圖享樂,他每天都把大批的和尚、道士聚集在自己的深宮內院裏,除了必不可少的法事之外,他還殫精竭慮深思密謀於一本曠世奇書裏——《易》。

不知道他研習的是哪一個版本,但在傳說中《易》是我們中華民族在傳統意義上一切文明的起源。在《易》之中大千世界,包羅萬象,一切知覺,纖毫畢現。只要你研習得法,入神照坐,那麽哪怕你身處鬥室之中,也會遍知宇宙之事……所以,李煜絕對沒有脫離本職工作,他的日子過得緊張而有意義。

何況,他還把金陵城的城防任務交給了一位年輕有為的武將世家之子,時任神衛統軍都指揮使的皇甫繼勳。

皇甫繼勳,這可是趙匡胤的故人之子,他的老爹就是當年滁州城的皇甫暉。皇甫老將軍個難得一見的硬漢,不僅戰場上勇猛,就算失敗了也絕不投降,這都在江南人民的心中留下了光輝的形象,於是所有人沖著這份強硬的遺傳基因,就都期待著皇甫小將軍的表現。

李煜也是這樣,他把任務交代下去之後,就重返深宮,再捧《易》經,不問外界的俗事了。畢竟,他有那麽事的要做。就這樣,日子一天天平淡無奇地過去,直到公元974年5月份的某一天。這一天裏李煜靜極思動,突然想到城墻上去走走。

虎踞龍盤石頭城,金陵王氣覆滿江……李煜獨上城頭,突然發現外關城丟了,舉目所及全都是無邊無沿的宋軍營帳!

李煜驚呆了,他知道宋朝人打了過來,也知道長江被突破了,更知道浮橋搭在了采石磯江面,但他從來都不知道他的金陵城已經被敵軍團團圍困!

這就是現實,宋軍圍困金陵已經達到了五個月,南唐國君居然還不知道……那一天在城頭之上,溫文儒雅的李煜終於怒吼了起來——皇甫繼勳,皇甫繼勳呢?要他馬上來見我!

皇甫繼勳很快就來了,李煜手指城外,渾身顫抖——這是怎麽回事?城下這都是些什麽?!

皇甫繼勳面不改色,很清晰地回答——宋軍。

李煜差點昏倒,他很勉強地才能想起來下面還要再問什麽——我是說,我為什麽一直不知道?你為什麽不報告我?!

皇甫繼勳笑了笑,說出來的話非常地有哲理——那有什麽區別嗎?臣這都是為了陛下好。因為“北軍強勁,無人可敵,即令臣日夜報聞,徒令宮中震驚而已。”

難道不是嗎?

李煜徹底昏倒,他再也沒什麽要說的了,他無力向衛士們揮揮手,示意趕快把這個如此“體貼”他的將軍扔大牢裏去,馬上就扔!但他隨即就改變了主意,直接把皇甫繼勳砍掉了事。可砍人的時候還是發生了意外,只見城防士兵們,也就是這五個月裏受皇甫小將軍指揮的南唐大兵們突然間一擁而上,各自拔刀,一陣亂砍,把皇甫繼勳當場剁碎……

事後李煜才知道,在這五個月的時間裏,他選的這位年少有為,具有優勢遺傳基因的皇甫將軍在守城時不僅懦弱畏敵,而且非常無恥。他的口頭禪就是——“北軍強勁,誰能敵之!”而且一旦南唐兵敗,他就會滿臉笑容,逢人就講——我就知道肯定得敗,怎麽樣,被我說中了吧!(“吾固知其不勝也。”)更可恨地是,有一些偏將軍眼看局勢惡劣,想出錢招募一些敢死隊,趁夜殺出去,動搖宋軍的合圍態勢。皇甫繼勳知道之後,立即把這些人都抓了起來,不論主從,一律鞭子侍候,抽完了之後還得再關起來……

李煜長嘆一聲,只有自認倒黴。可是他事先怎麽會知道,同樣都是姓皇甫的,而且還是父子,做人的差距咋就這麽的大呢?!但是這時候說什麽都晚了,李煜所能做的,就是最後再看一眼城墻下面黑壓壓一大片的宋朝攻城部隊,然後默默地在心裏盤算了一下自己的還剩下的家底。

慘了……李煜不禁悲嘆,他發現這時還剩下的除了這座金陵城之外,就只有遠在湖口的那十萬人了。李煜苦笑了一聲,命令不惜一切代價沖破重圍,向湖口的朱令赟傳令,要他火速起兵,帶著所有人馬來解救金陵。

信息真的發了出去,歷史上沒有記載,是誰,怎樣沖破了宋朝連綿數裏的軍營,把李煜的求救命令送到了朱令赟的手裏,記錄下來的是朱令赟接到信時的反應。

朱令赟很民主,先問湖口眾將——怎麽辦?

眾將答——沖過去,現在正是五月份,長江漲水,正利於戰艦出動。

朱令赟卻面色沈重地搖頭——不,你們的頭腦太簡單了。想想看,我們如果出動,敵人會怎樣?他們一定會跟在我們的後面(反據我後)。我們戰勝了,什麽都好說,可一旦敗了,連糧道都保不住(糧道且絕),那時候怎麽辦?

眾將軍面面相覷,聽上去很高深啊,那怎麽辦?就這麽幹呆著,什麽都不幹?

高深的朱令赟再次向他們搖頭——唉,要說你們可真是頭腦太……太簡單了。怎麽就想不出辦法呢?這樣吧,等我寫一封信給南都留守柴克貞老弟,讓他來代替我把守湖口,這樣我們不就還有後路了嗎?也就可以放心大膽地進攻了!

於是寫信,於是等信,於是他們都非常無奈地收到了那位柴老弟突發重病,實在是愛莫能助的消息……於是朱令赟也沒辦法了,他只好滿臉失望地對南方不斷向他呼救的皇帝陛下說抱歉,陛下……我,我也愛莫能助了。

沒有外援,李煜開始了自救。首先,他內部挖潛,在金陵城裏來了個壯丁總動員,其原則是只要還能動的,就得拿起家夥上城樓。

於是城頭上就出現了許多“以紙為甲,以農具為兵”的白甲軍,不管戰鬥力怎樣,金陵城頭上為之氣象一新,人滿為患。

之後,李煜思之再三,決定向趙匡胤使出自己的殺手鐧——徐鉉。

徐鉉,是一個人,時任南唐修文館學士承旨。說實話,這官可真是不大,但是此人滿腹經綸,利齒伶牙,名震中外,只要提起他的名字,長江以北的那些不可一世的宋朝大臣們,立即就會暈倒一半。

文的那一半。

一點都沒誇張,話說故老相傳,李煜在某年按例給趙匡胤上貢,不知出於何種心理,派出的貢使就是徐鉉,然後宋朝就開始舉國發愁。不為別的,按照慣例宋朝得派出一名押伴使,全天候陪著徐鉉,直到這人離境,但是這時全體的宋朝官員們都在找借口,請病假,說什麽都不跟這個姓徐的見面。

因為丟不起那個人。

想想吧,大家都是文人,應名都是孔聖門徒,可是人家出口成章,妙語連珠,引經據典,而且人越多狀態越好,你卻總是瞠目結舌,不知所謂……這日子還怎麽過?往小裏說你個人聲名掃地,可以引咎退休,往大裏與一國文人都被人小瞧,碰巧趙匡胤還特別地重視這方面的成績,這影響可就太大了。

於是最後連宰相趙普都沒了主意,只好老老實實地向皇帝匯報,說這個人實在是搞不定,得請您親自想辦法。

趙匡胤哼了一聲,面沈似水,似乎他也很煩。但他命令把殿侍(宮裏站崗的)的名單呈上來,而且強調一定要一個大字都不識的那部分人的。之後就見他大筆一揮,幾乎看都沒看,就在一個人的名字下面打了個挑——就是他了。

大臣們面面相覷,不明所以,但好容易有人頂缸,立即照辦。於是噩夢就此出現。只見一路之上,徐鉉出口成章,語驚四座,沒完沒了,讓江北所有文人心驚肉跳。但是那位主陪的殿侍仁兄卻似乎充耳不聞,除了偶爾點頭稱是之外,全程都默不作聲,一語不發。

徐鉉大怒,這是藐視,這是挑釁,這是……還沒說到位!於是再說,還是沈默,再說,繼續沈默……如此N個回合,徐鉉終於元氣大傷,疲勞過度,等到他進了京,終於站在趙匡胤和所有宋朝大臣面前時,已經徹底走火入魔,武功全廢……

但這畢竟是稷史傳說,正史不載,何況南唐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不論怎樣,徐鉉都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了。那就是鼓足勇氣,調整狀態,再次進開封,一定要用三寸不爛之舌把趙匡胤拿下。

任務很艱巨,但並非全無可能。畢竟在幾千年以前,文人們就曾經出使列國,游說天下,可以用只言片語去挑動戰爭,或者平息幹戈。那麽徐鉉為什麽就做不到呢?希望在李煜和徐鉉的心中激情在劇烈地燃燒著,他們眼望北方,心潮澎湃,一句共同的心聲可以充分代表他們的心情——

趙匡胤,打仗,我不行;談話,你不行;所以,一切還都是勝負未定……

公元974年10月,南唐徐鉉終於走出了重重圍困中的金陵城,他坦然面對宋軍的刀槍,從容地說,要見宋軍的主帥曹彬。

曹彬接見,問明來意之後,派人護送他渡過長江,以敵國使臣的身份進入了開封。開封城裏即刻氣氛緊張,不為別的,徐鉉博學強辯之名,實在是駭人聽聞。但要強調的是,徐鉉這時已經抱定了必死之心,他真的是要為李煜扭轉乾坤。

來之前,李煜曾對他說——你既然要去,我立即就命令朱令赟按兵不動,不讓他再來救金陵了。(汝既行,即當止上江援兵)

徐鉉不解,問為什麽。

李煜長嘆一聲——我派你去求和,但又召救兵,你不就危險了嗎?(方求和而覆召兵,汝豈不危?)

徐鉉緩緩搖頭——陛下,請把臣置之度外,該怎麽辦還要怎麽辦。(當置臣於度外耳。)

李煜當時就哭了,什麽是忠臣?這難道還不是忠臣嗎?但是局勢危急,李煜只能忍痛讓徐鉉去冒險。為了多點把握,他又寫了十幾張紙的私人信件給趙匡胤,讓一個叫周惟簡的親信道士藏好,這才讓他們起程。

開封城到了,徐鉉立即求見,然後馬上就有人警告趙匡胤,對徐鉉不能大意,必須要有充足的準備(宜有以待之),趙匡胤卻哈哈一笑,說——只管把他叫上來,其他的你們都不懂。(第去,非爾所知也。)

徐鉉上殿,他在當時宋朝最神聖莊嚴的地方,擡著頭,聲音響亮(仰而大言)地說出江南所有人的憤怨——“李煜無罪,陛下師出無名!”

宋廷震驚,這話很平常嗎?不,這正中趙匡胤的要害。誰都知道,趙匡胤每次出兵都要有理由、有根據,不是由對方請求他出兵(荊湖),就是他被迫還擊(後蜀、南漢),從來都沒有不講道理,上門欺負別人的時候。而這次征南唐,最冠冕堂皇最官方的理由也不過就是李煜“倔強不朝”,這無論如何都太勉強。

但是從來都沒有人敢對趙匡胤說什麽,現在徐鉉上來就揭趙匡胤的底牌,從根兒上讓他原形畢露。

人人都在看著宋朝的皇帝,趙匡胤這時可以有多種選擇。他可以當場大怒,無論是胖揍徐鉉一頓,還是把他轟下殿去,都很容易而且正當,畢竟徐鉉以求和的身份,卻說了指責批評的話,其實就算殺了他又能怎樣?勝利者不受任何指責!

但是趙匡胤卻沒生氣,他很從容地叫徐鉉走近些(帝徐召升殿),讓他有話盡管說完。

徐鉉更加氣憤,南唐多年來種種委曲求全的事湧上心頭,讓他脫口而出——李煜侍奉陛下,就像兒子對父親那樣孝順,有過什麽過失嗎?你憑什麽派兵征伐?(如子事父,未有過失,奈何見伐?)之後他反覆論說,慷慨激昂,史稱達到了“數百言”之多。但是很不幸,迅速進入辯論狀態中的徐鉉忘了自己從最開始時就走進了死胡同,留下了致命的破綻。

等到他終於告一段落之後,趙匡胤只平淡地回答了他一句話——你說我和李煜就像父親和兒子,那好,你說父親和兒子能分開住嗎?(爾謂父子為兩家,可乎?)

徐鉉一下子楞住了,他腦子裏電光火石一般地閃過一條無論如何都再沒法辯駁的“真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所有儒家弟子必須永遠遵從的天地立心之本!

還能再說什麽呢?趙、匡、胤……算你狠!徐鉉無比痛恨自己,沒想到自己滿腹的經綸,竟意外地敗給了這個出身行伍,一肚子草包的強盜皇帝。

但是說什麽都晚了,在他的難堪中,道士周惟簡拿出了李煜親筆寫的信件,呈給趙匡胤,這是最後的努力了。讓人欣慰的是,趙匡胤當場看信,但看完後說出的話讓徐鉉加倍的憤怒。

趙匡胤說——你們國主所說的話,我看不懂。(爾主所言,我亦不曉也。)

還能再說什麽?徐鉉一行人至此已經徹底失敗,而且無話可說。因為趙匡胤從始至終,居然都是那麽的寬仁大度,胸襟似海,讓你找不到他半點的不是,你所能做的,就只有郁悶至死。

徐鉉失敗了,金陵、南唐還有李煜的命運就全都維系在一個人的手裏了——湖口大營,朱令赟。那是江南戰局最後的一點點變數,畢竟那裏還有南唐的十萬大軍。

公元974年10月的中旬,也就是徐鉉終於滿腔憤怒地離開開封之後,朱令赟再也沒有了選擇,局勢要求他無論如何都必須出兵了。

朱令赟傾寨而出,再不回顧,什麽後路或者伏兵他都不在乎了。史稱他集結了所有力量,對外宣稱有十五萬之眾,然後讓士兵們坐上能容納千人的超大戰艦,以及長百餘丈的大木筏,順流東下,直撲采石磯。他的戰略意圖很明顯,還是要利用南唐水軍的優勢,攔腰切斷宋軍的進退之路,然後再順江而下,直抵金陵,去拯救他的皇帝。

這個計劃很老套,真的不新鮮了。但正中宋軍的要害,其實在戰爭中南唐人一次又一次地瞄準了浮橋就說明了問題,這的確就是宋軍的命門——無論是進退,還是必需的給養,都必須通過這座浮橋來實現。所以這就是南唐之戰的關鍵,得浮橋者得勝利!

宋朝方面,一直屯駐於獨樹口(今安徽安慶附近)的西路軍主將王明發現了朱令赟的動向,他立即上報,要求調集重兵攔截朱令赟。而這個消息直接驚動了趙匡胤本人。

趙匡胤親自批示——調兵來不及了,但必須得攔住。否則湖口之兵一天之間就能抵達金陵,那時我軍必須撤退。

趙匡胤命令王明在朱令赟進兵必經之路的江面洲浦之間豎立桅桿形狀的長木作為疑兵,他打賭,朱令赟一定會上當。果然,朱令赟遲疑了,他太謹慎了,人沒法違背自己的本性,就算抱著必死之心出擊,朱令赟還是在一片林立無邊的“桅桿”前停了下來,開始小心觀察。

就在他的觀察中,曹彬贏得了千金難買的時間,他派出了部將劉遇率戰艦增援。21日,劉遇和王明會合了,他們一刻都沒耽擱,立即就向剛剛到達了皖口(今安徽安慶西南,皖水入江口)的朱令赟發起了攻擊。

戰鬥剛開始,朱令赟就感覺到了兇險。他的強處已經變成了他的致命傷——超級巨大的戰艦,尤其是他的座艦,史稱艦有十餘重,也就是說是已經達到了十幾層的樓船。甚至連他們的木筏都有百餘丈,那是三百多米長……可是這時是10月份,冬季水涸,航道又淺又窄,這樣的大船簡直寸步難移!

但是朱令赟不愧是南唐數一數二的水軍名將,他當機立斷,不再用常規的水軍戰術。當時他在偏西南,宋軍偏東北,初冬的天氣裏罕見地吹著強勁的南風,朱令赟命令把大量的桐油倒進江裏,然後縱火點燃,頓時一片火海向北漂去,劉遇馬上就支持不住了(遇軍不能支)。

但是誰能想到,勝利的天平剛剛向南唐稍微傾斜,命運就再次殘酷地捉弄了江南人。風向突然變了,南風猛地變成了北風,劇烈的變向讓朱令赟措手不及,熊熊的火焰一下子就把他和南唐水軍徹底包圍……下面的事沒法再多說了,南唐水軍的船越大,可燒的東西就越多,火勢就相應地越大。

南唐的湖口水軍就這樣全軍覆沒,朱令赟指天斥地,憤怨無及,最後投火自盡。至此,李煜最後的一點希望也破滅了。

朱令赟全軍覆沒的消息迅速傳遍了大江南北,無論是開封還是金陵,都因為這個消息而變得安靜。誰都清楚了,大局已定,南唐就連理論上的反抗都不可能了。

但是李煜卻仍然不死心,他作出的決定讓人費解,但是其實也非常的正常,因為誰都有掙紮求生的權力。李煜決定,派剛剛回到金陵的徐鉉再次出使開封,為南唐的生存再進行一次努力。

出人意料,徐鉉竟然又答應了,其實上一次他能從開封城裏回到圍城中的金陵,這本身就是極其的難能可貴的。不管成功與否,他都忠於臣節,自歸死地。這種行為已經相當罕見了,印象中,只有戰國時的先賢們才有這樣的忠貞。但是這一次李煜再次開口,他就再次同意,無論如何都要再去一次開封,為南唐,為李煜再努力一次。

好說話的曹彬再一次放行,趙匡胤也再一次接見,只不過接見的地點換在了便殿裏,沒有了上一次的正規和隆重。徐鉉不敢挑剔,他盡量溫順地說——李煜實在是因為病了,才沒能入朝覲見,並不是他敢抗拒您的詔令。懇請陛下稍微退兵,保全江南一方百姓的性命吧。(乞緩兵以全一邦之命。)

這時,人見人怕,伶牙俐齒的徐鉉已經容顏慘淡,近乎懇求(其言甚切至),但是趙匡胤不為所動。徐鉉不甘心,他“反覆數四”,與宋朝的皇帝辯論不休,到最後終於沒法克制自己,變得“聲氣愈厲”。

趙匡胤的耐心也終於到頭了,他感覺這樣下去根本就沒完沒了,眼前這個書呆子根本看不清局勢,還在翻著戰前的老皇歷——什麽有罪沒罪?什麽奉詔入見?似乎這真的是在什麽法庭上嗎?還是在做什麽游戲,有理才能打人,沒理就得撤兵!

趙匡胤按劍而起,怒喝徐鉉,說出了人人都心裏知道,可就是不往桌面上擺的話——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

一語道破天機,其實也是徹底撕破了臉皮,好讓眼前這個不知好歹的傻書生清醒過來,知道自己正在哪兒,和誰在說什麽事。

徐鉉沈默了,歷史上記載,這位江南才子“惶恐而退”。但我想,這一定是宋朝的臣子們在為老主子遮羞,因為當時的場面就算一個字都不差地記錄了下來,想必趙匡胤的豪壯之情裏也夾雜著太多的惱羞之怒。試問普天下誰被逼到了赤祼祼拿刀劍說事,把仁義道德扔到一邊,承認自己就是因為你的錢財土地才見財起意、不安好心的,之後還能再有什麽自豪之情?

除非那本身就是個仗勢欺人,沒有廉恥的強盜鼠輩。

徐鉉又敗了,他默默無言,在趙匡胤面前轉身,他仍然選擇了千裏之外的金陵,還是要回到已經勢盡力窮,註定亡國的李煜身邊。在他的身後,趙匡胤慢慢放下了握在手裏的劍柄,他吩咐左右,立即把金陵的圍城地圖拿來,他要再仔細查看一下曹彬和潘美是不是還有什麽破綻,因為他從徐鉉的身上看到了江南人遠遠還沒有屈服……果然,趙匡胤指著金陵城外宋軍的北寨說——立即派人通知曹彬,馬上在這裏挖深溝,江南人一定會在夜裏來偷襲這裏,絕不能粗心大意!

北寨,真是不巧,那裏正是潘美的防區。果然在幾天之後的一個深夜裏,金陵城的北門突然打開,南唐人真的來偷襲了。

歷史記載這次來偷襲的一共是五千人,可憐潘美和曹彬早有準備,南唐人沒有一個能逃回去(皆殲焉)。天亮後打掃戰場,宋軍在十幾個戰死的南唐人身上搜出了將帥級的符印……這就是公元974年11月中旬以後南唐都城金陵的防禦現狀,兵都沒了,將軍們親自來做敢死隊。

到了這時,曹彬終於能確定一件事了——金陵城已經油盡燈枯。於是他決定給李煜寫一封信。

曹彬正式開工。可以說,從這個時候開始,曹彬在這場戰爭中的真正作用才開始顯現。之前所有的資料都在顯示著一件很無奈的事實,曹彬在這場戰鬥中似乎無所事事。

比如說,趙匡胤坐鎮京城,前方的一舉一動都在他的嚴密掌控之中,他好比一輛汽車的方向盤,無論整車的所有部件怎樣精良,動力怎樣強勁,要去什麽地方,都要由他來決定;而沖鋒陷陣,領軍廝殺自有勇將潘美,“第一名將”的作用是發動機和四個輪子,所有的力量和前進的速度都由他來體現;曹彬呢?說來他只是搞定了采石磯,而浮橋還不是由他來設計搭建的……那麽趙匡胤為什麽要把全軍主帥這樣敏感重大的責任交給他?憑什麽?!他的作用到底是什麽?

歷史證明,沒有曹彬還真的不行。因為曹彬是剎車。

不論方向盤多穩定,發動機多強勁,或者四個輪子是什麽名牌,如果你想安安穩穩,全須全尾地到達終點站,你必須得有一副管用的剎車。

曹彬在這一點上絕對合格。

這時,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曹彬的生平和他的成長經歷了。首先,他和趙匡胤相識極早,都是柴榮的老澶州幫成員,而且那時曹彬的地位要遠在趙匡胤之上,因為曹彬的姨媽是後周太祖皇帝郭威的張貴妃。這樣,曹彬就有了真正的皇親國威的身份,但是曹彬卻絕不亂用這樣的特權。歷史記載,當時曹彬掌管著茶、酒這樣的肥缺買賣,趙匡胤年輕好酒,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牙將,總是嬉皮笑臉地私下裏向曹彬討酒喝,請想象一下,曹彬的反應會是怎樣的?

其實很簡單,一是隨手給他些,拿官家的東西送人情,什麽時候都是得體的;二是一腳把趙匡胤踢走,俺是誰,你一個小小的牙將敢來空口白牙的要東西,你不想混了是吧?

但是曹彬卻不是這樣,他把趙匡胤拉到酒館,自己出錢,請趙匡胤盡興而歸,卻絕不動用官酒。按說這樣,他和趙匡胤能處得非常好了吧?可是趙匡胤得勢之後,曹彬卻離他遠遠的,不論是趙匡胤當上了後周第一軍人殿前都點檢,還是陳橋兵變後做了皇帝,曹彬都保持距離,絕不攀龍附鳳。最後連趙匡胤都納悶了,直接去找他當面問個明白——餵,曹彬,你過來,我總是想跟你走得近點,你怎麽總疏遠我?

曹彬的回答是——臣是後周皇室近親,現在又是您的內職近臣,靖恭守位,還怕有所過失,怎麽敢狂妄與您有所交結?(靖恭守位,猶恐獲過,安敢妄有交結?)

趙匡胤很滿意,已經可以肯定,這是個時刻清醒,懂得分寸的人。於是他給了曹彬生平最重要的一次任務——以監軍的身份,跟隨劉光義入川平後蜀。歷史證明,曹彬的作用無可替代,平蜀、安蜀,他功勞最大。之後賞功罰罪時,他的表現更加突出。

曹彬拒絕單獨受獎,理由是——“征西將士俱得罪,臣獨受賞,恐無以示功。”

這理由可以是相當的和稀泥,沒個性,甚至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一面,但無疑對安定團結極為有利。趙匡胤心領神會,對他更加看中,之後隨時把他帶在身邊,比如親征北漢,完全是重點培養,直到這時派他掛帥出征南唐。

但這是信任,也更是挑戰,想一想曹彬掛帥之前的官職是什麽——宣徽南院使,這個官職應該說不低,在宋代由檢校官員充任,或兼領節度使、樞密副使等官職才能擔當,但是真正的職權不過是總領內諸司及三班內侍之籍,郊祀、朝會、宴享供帳之儀,一切內外供奉、都檢視其名物。這都是什麽?不過是細枝末節的雜役!

再看曹彬的履歷呢——一言以蔽之,從未獨當一面。

那麽一個難題就擺在了趙匡胤的面前,軍隊不同於其他任何部門,要麽是高資歷,要麽是大能力,除此之外,什麽都不管用,尤其在戰爭爆發時。那麽,怎樣才能確保曹彬的軍中地位呢?

趙匡胤給了曹彬一件從來沒有給過任何臣子的信物——天子之劍。

劍是當著潘美等副將的面賜劍的,並且說明——“副將而下,不用命者斬之。”潘美等人立即大驚失色,這也就是說,曹彬隨時都有權力殺了他們!

不僅如此,趙匡胤更給了曹彬另一個讓人眼紅心跳的許諾——“待南唐掃平,當拜卿為使相。”也就是說,曹彬會有同平章事的頭銜,相當於宰相了。

從此曹彬在同事們的心目中形象更為高大,每個人只要想到以後,就會加倍地對曹彬尊重,相應地也就達到了令行禁止的目的。但是讓人奇怪的是,在潘美等人羨慕的眼色中,在趙匡胤親切的註視下,曹彬卻仍舊平靜如水。

如果說他當時笑了,笑容裏也一定帶著一絲神秘且苦澀的味道,就像他早就預先料定了什麽,所以根本就沒法真正的高興起來。

真的,曹彬什麽都懂,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