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見姻親,聞良言
關燈
小
中
大
王琪的話聽著是有道理,可是說的人不對。
他本不是愛鉆營的人,這樣的安排又太功利了些。如此侃侃而談的王琪,剛接了代天子去迎接天子生母的差事,身上卻沒有半點欣喜,臉上反而露出幾分悲涼。
道癡嘆了一口氣,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七哥無需內疚太過。”
王琪苦笑道:“皇上既命人去迎王妃進京,那名分也是早晚之事。我真是不知該如何見二伯。若是宗房伯父與堂兄們都需規避,張姐夫早些出仕也是好事。”
張慶和不僅娶了王氏女,本身又是宗房太夫人的侄孫,論起血脈親緣來,不比道癡遠。年歲又在這裏,趁著王琪沒成親前,王家人想要扶持一把,在官場上會便宜很多。
即便三郡主封公主,現下有國孝在,婚禮最早也在一年後,王家人還有布置的機會。
等到道癡年長出仕,在官場上也有了幫扶。
道癡心中想著王琪的苦悶,道:“若是姐夫願意,自然是好事。”
王琪看著道癡道:“要是二郎、三郎年長幾歲就好了。”
三郎是宗房近支,道癡又與王琪相伴長大,受過王老太爺的恩惠,宗房真正能依仗的族人,也只有他們兩個。換做其他房,關系疏遠,不說有沒有成才的子弟,即便有子弟可以幫扶,庶強嫡弱,也非家族之福。王琪在還罷,駙馬身份是震懾;王琪要是有不在,庶壓嫡也不是沒可能。
至於三郎與道癡兩個得勢後會不會欺壓宗房,王琪是想也不曾想過。而對於位居從三品的從堂叔王青洪,王琪卻是壓根沒有想起。
看著王琪眉頭皺成一團,道癡低聲安慰道:“七哥,還是那句話,勿要看著眼前。皇上以藩王身份即位,京城看似太平,說不得還有的折騰,眼下風光未必是風光。只要七哥與三郡主恩愛,王家就有靠山,我與三哥晚個十年、八年出仕也不遲。”
王琪聽得有些詫異:“殿下已經是皇上,誰還敢為難皇上不成?”
道癡道:“即便身為皇帝,也未必能隨心所欲。上有孝道,下有‘忠臣’,不管擡出什麽名號,說到底還是名利之爭,還不知會爭到幾時。咱們只管作壁上觀就好,省的引火燒身。”
王琪並不愚鈍,聞言自然聽出道癡言外之意。京城政局真要大亂的話,二伯致仕就未必是壞事。雖說曉得這種說辭是在安慰自己,可王琪眨了眨眼睛,心裏的不安愧疚還是弱了幾分,小聲道:“真的有人敢鬧麽?”
道癡點點頭,小聲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權力更替,總是難免紛爭。不說別的,就是先皇以太子身份即位時,朝廷也動蕩了數年。權閹生生死死,閣臣罷了不是一個兩個,牽連在中的六部堂官不下數人,破家問罪的人家數以十計。皇上這邊,怕是會更艱難。”
王琪這些日子只為自己與三郡主的婚約懊惱,哪裏想到過這些。如今聽道癡聽了這些,想想不說別的,就是王妃進京後就是一場官司。
後宮有太後在,王妃這個皇上生母的身份,就要有的扯皮。以皇上至孝的身份,怎麽會讓王妃“名不正、言不順”地滯留京城,總要接到宮裏奉養,到時候少不得一個“聖母皇太後”的封號……
同皇上要面對的亂局相比,宗房二伯隱退之事就沒有那麽糟糕了……
說話的功夫,馬車到了槐花胡同。
張家在京城買的宅子就在此處。
下馬車時,王琪不能說神清氣爽,臉上的沮喪也都散去,看上去平和許多。
兩人出宮後直接過來,並沒有長隨小廝在旁,王琪打發了車夫,便直接上前叩門。
一個老仆半推門望著外頭,看了王琪好幾眼,方小心道:“可是王家七爺?”
王琪大笑道:“爺前幾日還來過兩遭,你這老兒莫非健忘?”
那老仆忙道:“是七爺收拾的氣派,小老兒有些不敢認。”
哪裏是穿著打扮上的問題,王琪心中有數,自己沒上帖子直接登門做了“惡客”,又與道癡兩個穿著素服,沒有隨從小廝,這老仆老眼昏沈的才遲疑。
老仆已經推門出來,王琪從荷包裏抓了兩塊碎銀子拋在他懷裏,道:“表叔前些日子說是要南下訪友,啟程沒有?”
老仆先謝了賞,而後回道:“還沒呢,行李早收拾好了,船也定下。只是老爺聽說二舅爺從龍進京,不好這個時候動身,說要等會了二舅爺再南下。”
王琪聞言笑道:“這不是正主到了,快去通傳。”
這老仆亦是張家帶進京的老人,聞言忙望向道癡。張家進京前,道癡也去過張家幾遭,老仆亦是見過的。見眼前清俊少年確實眉眼之間有幾分相熟,忙告罪道:“是小老兒眼拙,七爺與二舅爺快進,小人這就去通稟。”
說話間,老仆引兩人進了院子,轉過影壁,到院子裏,便走到東廂門口,高聲喚道:“老爺,王家七爺與二舅爺來了。”
張家只是兩進院子,有人叩門,前院廂房裏本聽得真切。
只是張老爺拿了本游記,看的入迷之處,兩耳不聞窗外事,才沒有留意。眼下被老仆高聲喚過,才醒過神,起身出來見客。
他本灑脫隨性之人,為了姻親晚輩延遲出京,也不是對道癡這個“天子伴讀”有什麽企圖想要沾光巴結,不過是看重長媳,願意在親家面前給長媳臉上。
在道癡與王琪面前,張老爺的待人接物還是昔日情形,並沒有刻意親近熱絡。
道癡與王琪這幾日見慣各種“親切”,見張老爺如此,心下少不得又多了幾分敬重。
張老爺與王琪寒暄兩句,便道:“你姐夫與三郎去新宅,眼下並不在家裏。三郎幫你置了大宅,雖是好心,可京城居、大不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簡難。親家老太太品性高潔,若是要老人家安心進京養老,不可過於靡費。”
這般直言教導,聽著雖不婉轉,可卻是真情實意。
道癡站起聽了,感激道:“小侄謝過世叔教誨。”
張老爺對道癡印象本就頗佳,眼下見他成了從龍之屬,依舊恭謹謙遜,並無得意張揚之態,滿意地點點頭,道:“有你這個孫子,親家老太太是有晚福之人。”
王琪在旁聽了,笑道:“表叔,叔祖母現下就沾了二郎的光了。”
張老爺望向王琪道:“哦?從何說起?”
王琪從懷中掏出那封誥贈卷軸,遞給張老爺道:“表叔,皇上加恩,族叔、族嬸得了封贈,叔祖母成了五品太宜人。”
張老爺雙手接了,鄭重展開,看著看著,面上已經忍不住帶了激動。
他放下卷軸,看向道癡,道:“二郎舞勺之年,便能為長輩先人賺得這份殊榮,甚好,甚好。你父母泉下有知,亦會欣慰不已!”
道癡聽了,有些不好意思,訕訕道:“不過是僥天之幸,並非小侄之功,小侄羞愧。”
張老爺搖頭道:“時也,命也。二郎聰敏不俗,前程可期,卻因少父兄扶持,仕途上總有些艱難。如今借著東風,將來前程少了波折,也是二郎時運到了,無需妄自菲薄。且要記得分寸,勿要行被厭棄之舉,忠誠勤勉,方是穩妥。”
世間本無公平,官場之上尤甚。
真正官場得意之人,又有幾個沒有靠山助力的。到了道癡這裏,只是靠山比旁人更硬些。可是君臣之誼,又哪裏比得上家族血脈相系。親人之間有包容愛護,做了錯事也能得到諒解;帝王的榮寵卻虛無縹緲,不可掌握,又關乎生死。
這又是一番忠告。
道癡的長輩不少,張老爺並不算親近的,可這兩次三番地真心告誡,卻說到道癡心中。
張老爺不過四十多歲正值壯年,又是這般通透的性子,道癡感激之餘,不由有些意動,斟酌道:“朝廷用人,三途並用。若有機會,世叔可想過要出仕?”
三途除了科舉,還有舉薦與恩蔭。
張老爺無心應試,恩蔭又談不上,剩下的就只有舉薦了。
張老爺聞言,先是一楞,隨即正色道:“我才說過‘分寸’二字,二郎就忘了?二郎自身不過舞勺之年,即便與今上潛邸有舊,又有何功勳?一份誥贈已是今上降下隆恩,二郎當感激涕零,好生讀書,以待出仕後為今上效命,方顯忠誠之心。舉薦弄權,不是二郎現下可為能為之事。別說是我,就是你姐夫那裏,亦不需你惦記。我雖沒見過今上,可卻曉得人情道理。你身為今上伴讀,是今上可信之人。你用這信任去換權勢,這份信任就會散了。鼠目寸光,愚不可及!”說到最後,已經帶了怒意。
若說前面的話是忠言告誡,這段話就是直言呵斥。
即便道癡素來淡定,眼下也被訓得滿臉通紅。
王琪在旁,更是坐不住,忙起身道:“表叔誤會二郎,想著舉薦表叔與表哥出仕是侄兒的意思。方才侄兒在路上攛掇的二郎。”
張老爺聞言,神情稍緩,不過言語依舊鋒利,冷笑道:“七郎即便日後成了皇親也在安陸,操心京城之事也太早了。”
在世人眼中,嘉靖是過繼到皇室,三郡主依舊是王府郡主,王琪這個儀賓自然也沒有離開藩國的道理。
王琪滿臉通紅,又不好說自己擔心成了駙馬的話,點頭道:“侄兒曉得錯了。”
雖說王琪與道癡依舊受教的模樣,可兩人面露窘態,顯然心裏並不坦蕩。張老爺的眼中露出幾分失望,沒了說教的興致,起身道:“我不日離京,要去與兩個老友道別,恕不奉陪了,你們兩個去見順娘吧。”
說罷,他喚了小廝進來,吩咐引兩人去內宅,便丟下二人,自己出門訪友去了。
道癡與王琪對視一眼,面上都有些訕訕。之前還羨慕張老爺的灑脫隨性,可這份隨性用到他們身上,還真有些受不住。換做面皮薄的,被這樣仍在一旁,哪裏好意思再次登門。
同時張老爺的話也如警鐘一般,敲打在二人心上。
兩人都是上無父兄,自詡有幾分小聰明,慣會自己拿主意的。聽了張老爺這番話,才曉得“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是文章”。他們這幾分小聰明,顯得太笨拙。
道癡道:“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七哥與我還是順其自然吧。”
他心中開始反省,自己這些日子還是浮躁,真的“鼠目寸光”了。對於嘉靖來說,哪裏看不出真心與假意。即便自己曉得所謂“忠心”有了參雜,可也得當成十足真心來表現才好。
王琪心有戚戚然地點頭,道:“清靜無為總比畫蛇添足要穩妥。”
順娘已經得了消息,曉得王琪與道癡來了,恨不得立時到前頭來,可曉得公公在前院待客,沒有使人相招,也不好隨意到前面來,早打發臘梅到前頭穿堂後等著。
小廝一帶二人到穿堂,臘梅便看到,便轉身去通傳。
因此,等道癡與王琪到了後院,順娘已經從廂房出來,迎上前來。
道癡見她疾行而來,忙速行兩步扶住,道:“姐姐慢些!”
順娘盯著道癡看著,不知不覺紅了眼圈,道:“二郎長大了,比姐姐還高了。”
道癡也看著順娘道:“姐姐沒長個子,倒是見豐腴。”
順娘懷孕兩月,雖沒顯懷,可是下巴比出嫁前圓潤不少,唇紅齒白,多了少婦風韻,倒是比出嫁顏色更好。瞧著她眉眼之間恬靜寧和,日子過的當算順心。
道癡心裏踏實許多,雖說順娘家書中都是好話,可到底是做人家媳婦,與在家做女兒不同。又因順娘性子綿軟,他與王寧氏兩個始終都有些放心不下。
王寧氏能舍了故裏,答應隨著孫子移居京城,大半也是因不放心順娘所致。
王琪見他們姊弟親昵,心中酸酸的,嘟囔道:“順娘姐姐眼中就剩下二郎了。”
順娘笑道:“七郎勿惱,我是好幾年不見二郎,才緊著二郎先說話。”
王琪“嘿嘿”兩聲,道:“外甥呢,上回我教了他叫‘舅舅’,也不知還會不會叫……”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他本不是愛鉆營的人,這樣的安排又太功利了些。如此侃侃而談的王琪,剛接了代天子去迎接天子生母的差事,身上卻沒有半點欣喜,臉上反而露出幾分悲涼。
道癡嘆了一口氣,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七哥無需內疚太過。”
王琪苦笑道:“皇上既命人去迎王妃進京,那名分也是早晚之事。我真是不知該如何見二伯。若是宗房伯父與堂兄們都需規避,張姐夫早些出仕也是好事。”
張慶和不僅娶了王氏女,本身又是宗房太夫人的侄孫,論起血脈親緣來,不比道癡遠。年歲又在這裏,趁著王琪沒成親前,王家人想要扶持一把,在官場上會便宜很多。
即便三郡主封公主,現下有國孝在,婚禮最早也在一年後,王家人還有布置的機會。
等到道癡年長出仕,在官場上也有了幫扶。
道癡心中想著王琪的苦悶,道:“若是姐夫願意,自然是好事。”
王琪看著道癡道:“要是二郎、三郎年長幾歲就好了。”
三郎是宗房近支,道癡又與王琪相伴長大,受過王老太爺的恩惠,宗房真正能依仗的族人,也只有他們兩個。換做其他房,關系疏遠,不說有沒有成才的子弟,即便有子弟可以幫扶,庶強嫡弱,也非家族之福。王琪在還罷,駙馬身份是震懾;王琪要是有不在,庶壓嫡也不是沒可能。
至於三郎與道癡兩個得勢後會不會欺壓宗房,王琪是想也不曾想過。而對於位居從三品的從堂叔王青洪,王琪卻是壓根沒有想起。
看著王琪眉頭皺成一團,道癡低聲安慰道:“七哥,還是那句話,勿要看著眼前。皇上以藩王身份即位,京城看似太平,說不得還有的折騰,眼下風光未必是風光。只要七哥與三郡主恩愛,王家就有靠山,我與三哥晚個十年、八年出仕也不遲。”
王琪聽得有些詫異:“殿下已經是皇上,誰還敢為難皇上不成?”
道癡道:“即便身為皇帝,也未必能隨心所欲。上有孝道,下有‘忠臣’,不管擡出什麽名號,說到底還是名利之爭,還不知會爭到幾時。咱們只管作壁上觀就好,省的引火燒身。”
王琪並不愚鈍,聞言自然聽出道癡言外之意。京城政局真要大亂的話,二伯致仕就未必是壞事。雖說曉得這種說辭是在安慰自己,可王琪眨了眨眼睛,心裏的不安愧疚還是弱了幾分,小聲道:“真的有人敢鬧麽?”
道癡點點頭,小聲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權力更替,總是難免紛爭。不說別的,就是先皇以太子身份即位時,朝廷也動蕩了數年。權閹生生死死,閣臣罷了不是一個兩個,牽連在中的六部堂官不下數人,破家問罪的人家數以十計。皇上這邊,怕是會更艱難。”
王琪這些日子只為自己與三郡主的婚約懊惱,哪裏想到過這些。如今聽道癡聽了這些,想想不說別的,就是王妃進京後就是一場官司。
後宮有太後在,王妃這個皇上生母的身份,就要有的扯皮。以皇上至孝的身份,怎麽會讓王妃“名不正、言不順”地滯留京城,總要接到宮裏奉養,到時候少不得一個“聖母皇太後”的封號……
同皇上要面對的亂局相比,宗房二伯隱退之事就沒有那麽糟糕了……
說話的功夫,馬車到了槐花胡同。
張家在京城買的宅子就在此處。
下馬車時,王琪不能說神清氣爽,臉上的沮喪也都散去,看上去平和許多。
兩人出宮後直接過來,並沒有長隨小廝在旁,王琪打發了車夫,便直接上前叩門。
一個老仆半推門望著外頭,看了王琪好幾眼,方小心道:“可是王家七爺?”
王琪大笑道:“爺前幾日還來過兩遭,你這老兒莫非健忘?”
那老仆忙道:“是七爺收拾的氣派,小老兒有些不敢認。”
哪裏是穿著打扮上的問題,王琪心中有數,自己沒上帖子直接登門做了“惡客”,又與道癡兩個穿著素服,沒有隨從小廝,這老仆老眼昏沈的才遲疑。
老仆已經推門出來,王琪從荷包裏抓了兩塊碎銀子拋在他懷裏,道:“表叔前些日子說是要南下訪友,啟程沒有?”
老仆先謝了賞,而後回道:“還沒呢,行李早收拾好了,船也定下。只是老爺聽說二舅爺從龍進京,不好這個時候動身,說要等會了二舅爺再南下。”
王琪聞言笑道:“這不是正主到了,快去通傳。”
這老仆亦是張家帶進京的老人,聞言忙望向道癡。張家進京前,道癡也去過張家幾遭,老仆亦是見過的。見眼前清俊少年確實眉眼之間有幾分相熟,忙告罪道:“是小老兒眼拙,七爺與二舅爺快進,小人這就去通稟。”
說話間,老仆引兩人進了院子,轉過影壁,到院子裏,便走到東廂門口,高聲喚道:“老爺,王家七爺與二舅爺來了。”
張家只是兩進院子,有人叩門,前院廂房裏本聽得真切。
只是張老爺拿了本游記,看的入迷之處,兩耳不聞窗外事,才沒有留意。眼下被老仆高聲喚過,才醒過神,起身出來見客。
他本灑脫隨性之人,為了姻親晚輩延遲出京,也不是對道癡這個“天子伴讀”有什麽企圖想要沾光巴結,不過是看重長媳,願意在親家面前給長媳臉上。
在道癡與王琪面前,張老爺的待人接物還是昔日情形,並沒有刻意親近熱絡。
道癡與王琪這幾日見慣各種“親切”,見張老爺如此,心下少不得又多了幾分敬重。
張老爺與王琪寒暄兩句,便道:“你姐夫與三郎去新宅,眼下並不在家裏。三郎幫你置了大宅,雖是好心,可京城居、大不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簡難。親家老太太品性高潔,若是要老人家安心進京養老,不可過於靡費。”
這般直言教導,聽著雖不婉轉,可卻是真情實意。
道癡站起聽了,感激道:“小侄謝過世叔教誨。”
張老爺對道癡印象本就頗佳,眼下見他成了從龍之屬,依舊恭謹謙遜,並無得意張揚之態,滿意地點點頭,道:“有你這個孫子,親家老太太是有晚福之人。”
王琪在旁聽了,笑道:“表叔,叔祖母現下就沾了二郎的光了。”
張老爺望向王琪道:“哦?從何說起?”
王琪從懷中掏出那封誥贈卷軸,遞給張老爺道:“表叔,皇上加恩,族叔、族嬸得了封贈,叔祖母成了五品太宜人。”
張老爺雙手接了,鄭重展開,看著看著,面上已經忍不住帶了激動。
他放下卷軸,看向道癡,道:“二郎舞勺之年,便能為長輩先人賺得這份殊榮,甚好,甚好。你父母泉下有知,亦會欣慰不已!”
道癡聽了,有些不好意思,訕訕道:“不過是僥天之幸,並非小侄之功,小侄羞愧。”
張老爺搖頭道:“時也,命也。二郎聰敏不俗,前程可期,卻因少父兄扶持,仕途上總有些艱難。如今借著東風,將來前程少了波折,也是二郎時運到了,無需妄自菲薄。且要記得分寸,勿要行被厭棄之舉,忠誠勤勉,方是穩妥。”
世間本無公平,官場之上尤甚。
真正官場得意之人,又有幾個沒有靠山助力的。到了道癡這裏,只是靠山比旁人更硬些。可是君臣之誼,又哪裏比得上家族血脈相系。親人之間有包容愛護,做了錯事也能得到諒解;帝王的榮寵卻虛無縹緲,不可掌握,又關乎生死。
這又是一番忠告。
道癡的長輩不少,張老爺並不算親近的,可這兩次三番地真心告誡,卻說到道癡心中。
張老爺不過四十多歲正值壯年,又是這般通透的性子,道癡感激之餘,不由有些意動,斟酌道:“朝廷用人,三途並用。若有機會,世叔可想過要出仕?”
三途除了科舉,還有舉薦與恩蔭。
張老爺無心應試,恩蔭又談不上,剩下的就只有舉薦了。
張老爺聞言,先是一楞,隨即正色道:“我才說過‘分寸’二字,二郎就忘了?二郎自身不過舞勺之年,即便與今上潛邸有舊,又有何功勳?一份誥贈已是今上降下隆恩,二郎當感激涕零,好生讀書,以待出仕後為今上效命,方顯忠誠之心。舉薦弄權,不是二郎現下可為能為之事。別說是我,就是你姐夫那裏,亦不需你惦記。我雖沒見過今上,可卻曉得人情道理。你身為今上伴讀,是今上可信之人。你用這信任去換權勢,這份信任就會散了。鼠目寸光,愚不可及!”說到最後,已經帶了怒意。
若說前面的話是忠言告誡,這段話就是直言呵斥。
即便道癡素來淡定,眼下也被訓得滿臉通紅。
王琪在旁,更是坐不住,忙起身道:“表叔誤會二郎,想著舉薦表叔與表哥出仕是侄兒的意思。方才侄兒在路上攛掇的二郎。”
張老爺聞言,神情稍緩,不過言語依舊鋒利,冷笑道:“七郎即便日後成了皇親也在安陸,操心京城之事也太早了。”
在世人眼中,嘉靖是過繼到皇室,三郡主依舊是王府郡主,王琪這個儀賓自然也沒有離開藩國的道理。
王琪滿臉通紅,又不好說自己擔心成了駙馬的話,點頭道:“侄兒曉得錯了。”
雖說王琪與道癡依舊受教的模樣,可兩人面露窘態,顯然心裏並不坦蕩。張老爺的眼中露出幾分失望,沒了說教的興致,起身道:“我不日離京,要去與兩個老友道別,恕不奉陪了,你們兩個去見順娘吧。”
說罷,他喚了小廝進來,吩咐引兩人去內宅,便丟下二人,自己出門訪友去了。
道癡與王琪對視一眼,面上都有些訕訕。之前還羨慕張老爺的灑脫隨性,可這份隨性用到他們身上,還真有些受不住。換做面皮薄的,被這樣仍在一旁,哪裏好意思再次登門。
同時張老爺的話也如警鐘一般,敲打在二人心上。
兩人都是上無父兄,自詡有幾分小聰明,慣會自己拿主意的。聽了張老爺這番話,才曉得“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是文章”。他們這幾分小聰明,顯得太笨拙。
道癡道:“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七哥與我還是順其自然吧。”
他心中開始反省,自己這些日子還是浮躁,真的“鼠目寸光”了。對於嘉靖來說,哪裏看不出真心與假意。即便自己曉得所謂“忠心”有了參雜,可也得當成十足真心來表現才好。
王琪心有戚戚然地點頭,道:“清靜無為總比畫蛇添足要穩妥。”
順娘已經得了消息,曉得王琪與道癡來了,恨不得立時到前頭來,可曉得公公在前院待客,沒有使人相招,也不好隨意到前面來,早打發臘梅到前頭穿堂後等著。
小廝一帶二人到穿堂,臘梅便看到,便轉身去通傳。
因此,等道癡與王琪到了後院,順娘已經從廂房出來,迎上前來。
道癡見她疾行而來,忙速行兩步扶住,道:“姐姐慢些!”
順娘盯著道癡看著,不知不覺紅了眼圈,道:“二郎長大了,比姐姐還高了。”
道癡也看著順娘道:“姐姐沒長個子,倒是見豐腴。”
順娘懷孕兩月,雖沒顯懷,可是下巴比出嫁前圓潤不少,唇紅齒白,多了少婦風韻,倒是比出嫁顏色更好。瞧著她眉眼之間恬靜寧和,日子過的當算順心。
道癡心裏踏實許多,雖說順娘家書中都是好話,可到底是做人家媳婦,與在家做女兒不同。又因順娘性子綿軟,他與王寧氏兩個始終都有些放心不下。
王寧氏能舍了故裏,答應隨著孫子移居京城,大半也是因不放心順娘所致。
王琪見他們姊弟親昵,心中酸酸的,嘟囔道:“順娘姐姐眼中就剩下二郎了。”
順娘笑道:“七郎勿惱,我是好幾年不見二郎,才緊著二郎先說話。”
王琪“嘿嘿”兩聲,道:“外甥呢,上回我教了他叫‘舅舅’,也不知還會不會叫……”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