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妒心君攣鞮輿辭兄 回中原王莽逢刺客
關燈
小
中
大
王莽和王昭君二人於日下繼續相談。李心君迫不及待地回家,張思漢在李心君身後跟著。李心君二人穿過幾處灌木,與匈奴聚居深處,來到一處水草貧瘠之地,回到漢人聚居之所。
此地四周環繞的,都是匈奴營帳。匈奴如此安排,一則是漢人初來,都不識牛馬,不知如何放牧,因此,漢人生活都由單於給予。二則,是漢人生活習性如此,於周邊,並無匈奴之警覺性,不懂豺狼虎豹、蛇蟲鼠蟻之習性。三則,是為了方便匈奴監視漢人一舉一動。
李心君此次出營,去尋王莽。便已由人報告了單於。與此同時,攣鞮輿也去找了單於。攣鞮輿道:“哥哥,漢與我世仇,為何如此厚待王莽?”
單於道:“仇乃前事。自兩祝相約和親之後,尤其自昭君出塞以來,漢匈邊防無戰事。因此,仇已消。而漢助我平亂,因而,恩已鑄。”
攣鞮輿道:“你可聽地探子回報。李、張後人都去找了王莽。連王昭君也與之相談甚歡。以王莽在漢之聲望,不怕其於匈奴亦引起漢人造反?”
單於道:“弟弟不無道理。然王莽實乃一代賢臣。此次前來是受我所托,前來助我平亂。而王莽仁義,不會煽動漢人,造成生靈塗炭。”
攣鞮輿道:“臣弟就是不信,世間有如此仁義之人。”
說話間,帳外張思漢求見。帳中攣鞮輿道:“張思漢此次前來,必定是求回中原。”
單於道:“果然如此,思漢歸漢,又當如何?”
攣鞮輿道:“昔日中行說送翁主和親,而降匈奴。單於善待之,此後,數困漢者,中行說。而今,若放思漢回中原,怕是困匈奴者思漢。”
單於道:“且宣進來問個究竟。”
張思漢入了營帳,說明來意。果然如攣鞮輿所言。單於由是開始猶豫。
攣鞮輿見單於猶豫著。繼續道:“還有這個李心君,也自小生長於匈奴。如若回到中原,恐非我匈奴好事。”
張思漢聽了攣鞮輿之言,甚是詫異,攣鞮輿一直是他二人的莫逆之交!道:“攣鞮輿何出此言,我與李姑娘,只是想跟隨王莽去中原見識見識。哪裏有助漢賣匈之心?”
攣鞮輿道:“漢人背信棄義者比比皆是。你祖張騫便是其一。如今,你欲回去,是否學那張騫,與我匈奴為敵?”
張思漢沒有辦法。想走,似乎沒那麽容易。
攣鞮輿對單於說道:“都說王莽賢才,令其久居匈奴,怕其知我匈奴之後,日後對匈奴不利。弟知兄愛才,不若留之。令其於此,一言漢情,二化匈奴。再者,有王莽為質,漢必不敢輕舉妄動。歲輸糧草於匈奴。就此空其倉廩,而實我府庫。豈不快哉?”
單於道:“弟乃中原周時霸王之計。然匈奴自來以義為先,兄弟不相欺。今我與王莽約為兄弟,不可欺。”
張思漢於一邊正無趣著,聽單於如此一說。便道:“家父久仰王莽賢名。今得知思漢愈隨王莽赴漢,甚是歡喜。他日,我若隨王莽入中原。而父母兄妹仍在此地,如若有叛意,只怕如當年李陵一般。”
單於道:“素聞張思漢孝,此話可信。然,匈奴弱小,而漢豪強。不得不防。”
張思漢道:“如何方能證明,我無叛意?”
攣鞮輿道:“你又如何證明?”
張思漢道:“攣鞮輿與張思漢,一同長大,情同兄弟,為何如此不信?”
攣鞮輿道:“我知,真要隨王莽而去的,是李心君。而你張思漢,自言無歸漢意,而今歸漢,只是想趁此良機,與李姑娘雙宿雙飛而已。有此私心,而言思漢,口是心非,豈能取信?”
張思漢意識語塞。卻見單於道:“我聽說,中原有詩經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張思漢有此一舉。乃人之常情。“
攣鞮輿道:“不論如何,臣弟不願張、李就此離去。”
單於笑著對攣鞮輿說道:“李姑娘窈窕淑女,乃草原第一美人。你是否要以他為妻?”
攣鞮輿道:“中原有言,‘青梅竹馬’,我與李姑娘自小認識。欲娶為妻,理所當然。”
單於見攣鞮輿如此說,便道:“原來如此,何不早說?不日,哥哥給你提親!”
張思漢聽此一言,知道是攣鞮輿為一己之私,而不讓李心君歸漢。況且自己要跟隨李心君歸漢,不也是想帶她離開攣鞮輿麽?從小至大,這個攣鞮輿一直是張思漢的心中之痛。因為攣鞮輿總是能討李心君歡心,況且攣鞮輿是單於之弟,不日可能成為單於。
張思漢得了單於要提親的消息。立刻飛馬去通知李心君。李心君聽說後,來到單於處,進帳便道:“單於,我不要嫁給攣鞮輿。”
單於問道:“為何,是攣鞮輿不好麽?”
李心君道:“不是。”
單於問道:“那你是要嫁給張思漢,與他一起回漢?”
李心君道:“不是。”
單於問道:“那又是為何?”
“我與張思漢、攣鞮輿都是兄妹之情。如果成婚,不亂人倫?況且,匈奴習俗,兄弟共妻,我不想自己以後可能嫁給單於你。”
單於聞及此,噗呲一笑。原來小妮子有此心思。既然如此說了,不免打量起李心君來,見她身材嬌小,雙峰聳立,面目白皙,儼然漢女模樣,真乃天生尤物。有朝一日,能伴我左右,也是美事!
李心君見單於盯著自己,神游天外,便問道:“單於,你在想什麽呢?”
單於聽地如此一說,便收回心思。道:“此時如何,我也難定。”
李心君道:“都說王莽中原賢才,而其助你平亂,兵不刃血,匈奴亦感激他。不如問他,此時可否?”
單於似乎此時才想起王莽。
而王莽也不在乎被遺忘,正與王昭君一起,在草原中漫步。來往軍民見之,紛紛上前招呼道謝。
二人走地有些累了的時候。有兩騎從遠處飛奔了過來。
下馬的正是單於和李心君。
單於說了攣鞮輿提親之事,便道:“據聞,中原習俗,婚姻父母之約,媒妁之言。如今,侯爺可否充當媒妁?”
王莽道:“嫁娶雖終生大事。但非自願,乃背天道。且問心君,你意如何?”
李心君即刻否決。道:“嫁人生子,一生如此。我還是想先去中原,去那父母之邦看看。”
王莽便對單於道:“夫婦隨緣,何必強求?”
單於聽得如此說。便回去告訴攣鞮輿。
攣鞮輿怒道:“你若奪我李心君,我將滅你王莽!”恨恨地離開帳篷。單於慌忙去阻,道:“王莽恩人,與我約為兄弟,也是你兄弟,不可傷他。”
攣鞮輿回頭道:“於匈奴,他王莽不會有事。”
攣鞮輿回了帳篷,從箱子裏拿出一件衣服穿了起來。上馬往中原走去。攣鞮輿離開之後,單於得探子回報:“一個漢人離開大營,正往漢而去。”
單於聽了探子之報。立即差人去召攣鞮輿,而攣鞮輿此時已經人去帳空。單於對這個弟弟也沒有辦法。於是去找王莽。
而此時的王莽,正在和王昭君許久。二人相談甚歡。王莽於王昭君前,猶如學生一般看著王昭君。而王昭君則是一對敬仰眼神。單於入內,告知了攣鞮輿赴漢消息。道:“原本想留侯爺多日。不想舍弟含怨不辭而別,怕是大漢會有變故。”
王莽也道:“單於費心,莽能與大閼氏相處如此之久,已滿足了。”
王昭君卻說:“漢久未有大使來,不知侯爺可否一見匈奴漢人?”
王莽道:“莽求之不得,只是不知單於之意如何?”
單於方才跟攣鞮輿爭論過,怕王莽與此地漢人互通有無。但見王莽如此說,也不便拒絕。道:“歸漢路長,侯爺請先休息。且莫車這就派人去叫他們過來。”
王莽道:“莽不敢勞煩漢民,且由單於帶路,莽親自拜訪。”
單於只得叫了幾個隨從現行去通知漢人,自己則與王莽、王昭君一起上馬去看漢人。
三人來到漢人處所,只見已經站了許多人。男女老少兼具有之,而王莽分辨不出哪個是漢,哪些是匈奴。畢竟,匈奴也是夏後氏,漢人也到此地日久,難以分辨。
單於道:“這些,都是漢人。其中有些自漢投降過來,有些則是因饑荒而來。”
王莽道:“那麽,因戰爭而來的俘虜呢?”
單於笑道:“那些都是奴隸。在匈奴人營中做事。”
王莽跟此地漢人說了些話。而漢人卻對王莽冷熱不一。有稱其賢者,也有人愛理不理,大概是因為來匈奴時日已久,心中已同匈奴。
此時,李心君從人群走出來。兩邊拉著一對男女。朝著王莽道:“侯爺,著就是家父家母。”
來人見了侯爺,也不下跪。只是楞在那裏不說話。而王莽見這兩人,李父身材高大,李母頗有姿色。
李父怯生生地道:“問侯爺安。”王莽見了李父,全然沒有了傳說中李家將門風采,儼然漢時普通農民。只是帶著於匈奴風吹日曬的痕跡,不由地心生悲意:“數代將門,淪落如此!”
與此不同,李心君卻顯得精神異常。與其父母全然不同。
李心君跟父母說了,要隨王莽赴漢。李父李母只是拿著眼睛看著王昭君。
王昭君道:“侯爺當世賢人,心君隨他左右,必然受益匪淺。你們二人大可放心。”
李父此時道:“只是,攣鞮輿日前數次提親,小女如果此時一去,怕不會得罪攣鞮輿?”
李心君道:“侯爺說了,兒女婚姻兒女定,不可強求。他攣鞮輿自作主張,我不答應。”
李父性格怯懦,於是就不說什麽。只是輕輕道:“你去漢,可要好生保重。不要給侯爺惹禍。”
李心君喜道:“是,爹爹。”
此時,張思漢也出來,要跟李心君一道隨王莽赴中原。而當張思漢說完時,單於有一次拒絕了張思漢。
王莽賢人,自然之道單於用意。不便多說。
李心君見單於同意自己,卻否決張思漢。問道:“為何張思漢去不得,而我去得?”
單於道:“張思漢,其名曰思漢。而其先張騫乃叛匈奴者。與你不同,你先李陵乃自願留匈奴者。由此,張思漢歸漢,單於庭恐會受困。”
張思漢聽得單於如此言明,下跪道:“思漢姓名,父母所賜。絕無反匈奴之心。”
而單於之意已決。張思漢也只得作罷。
王莽帶了李心君,一行四人回到王莽處。此時陳遵原涉均已收拾妥當。單於也帶了一隊車馬。裝了兩箱貨物。往中原行去。
一行人行了數日,倒也相安無事。不覺間到了大幕。
大幕,與長城猶如一道天然長城。與百裏之外的漢長城相對。當年,冒頓單於時,單於庭在大幕以南。當遭遇戰亂,時常遷移。而中行說建議矛盾退居幕北。自此,大幕便成了匈奴屏障。而大幕與長城之間,一馬平川,如有兵來襲,一望便知。也是因了這大幕,漢軍無法征服匈奴。而匈奴數擾漢邊,漢軍來時,匈奴退避幕北以逸待勞,漢軍不但無功而返,而且會失其輜重。
越過大幕,便沒有了匈奴兵保護。一行人直奔長安而來。
又行了數日,翻過長城,來到朔方,一行人終於不用安營紮寨。可以去客棧入宿。
李心君對中原的一切都很好奇。就連客棧,也是第一次見。只見那床沒有腳,緊貼地面。只是從被褥可以分辨出,那是床。房間裏也沒有椅子,一張四方短桌放在被褥邊上。奔波了一月有餘。李心君甚是疲憊,躺在被褥上就睡著了。
正睡著,外面傳來打鬥聲。李心君聞聲一躍而起,拿起弓箭,打開門。見客棧大堂裏站著單於、王莽。打鬥聲自門外傳來。
單於見了李心君開門,示意她回到屋裏。而李心君卻穿過走廊,走下樓梯。到單於身邊。
客棧下面,門口左右站著兩個匈奴士兵。而門外,卻一群人圍著遠涉、陳遵。二人背靠背,原涉使是刀,使劍。眾人圍著,刀劍觸碰,火星四溢。
刺客一律身穿黑衣,與王莽在新野遇到無二。刺客功夫不高,卻都是死士。在原涉、陳遵的刀劍中,終於都倒了下來。
李心君見諸多刺客倒下,觸目驚心。問王莽道:“這一群刺客,到底是誰?”
王莽道:“刺客多次刺殺於我。此前道是受丁、傅所使。而今,丁太後,傅皇後皆已崩。莫非是仍受皇後所使?”
李心君道:“這個皇後真壞。”
單於道:“待進京,可問個仔細。”
陳遵原涉二人擊敗刺客,上前,原涉問道:“敢問侯爺,此次刺客,與日前相比,手段如何?”
王莽道:“與獲兒府上刺客差不多。”
元涉道:“此次若非陳遵,原涉一人實不能抵擋。”
陳遵也道:“刺客身手非常,然而,其中並無首領。因此,對付我二人時,章法淩亂。以至於一敗塗地。只是都是死士,寧死不逃。”
王莽聽了陳遵如此說,道:“看來長安一路不會太平,日後有勞二位將軍多加小心。”
陳遵原涉吩咐將士輪班值守。
李心君由是也回到房間。
一夜無話。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此地四周環繞的,都是匈奴營帳。匈奴如此安排,一則是漢人初來,都不識牛馬,不知如何放牧,因此,漢人生活都由單於給予。二則,是漢人生活習性如此,於周邊,並無匈奴之警覺性,不懂豺狼虎豹、蛇蟲鼠蟻之習性。三則,是為了方便匈奴監視漢人一舉一動。
李心君此次出營,去尋王莽。便已由人報告了單於。與此同時,攣鞮輿也去找了單於。攣鞮輿道:“哥哥,漢與我世仇,為何如此厚待王莽?”
單於道:“仇乃前事。自兩祝相約和親之後,尤其自昭君出塞以來,漢匈邊防無戰事。因此,仇已消。而漢助我平亂,因而,恩已鑄。”
攣鞮輿道:“你可聽地探子回報。李、張後人都去找了王莽。連王昭君也與之相談甚歡。以王莽在漢之聲望,不怕其於匈奴亦引起漢人造反?”
單於道:“弟弟不無道理。然王莽實乃一代賢臣。此次前來是受我所托,前來助我平亂。而王莽仁義,不會煽動漢人,造成生靈塗炭。”
攣鞮輿道:“臣弟就是不信,世間有如此仁義之人。”
說話間,帳外張思漢求見。帳中攣鞮輿道:“張思漢此次前來,必定是求回中原。”
單於道:“果然如此,思漢歸漢,又當如何?”
攣鞮輿道:“昔日中行說送翁主和親,而降匈奴。單於善待之,此後,數困漢者,中行說。而今,若放思漢回中原,怕是困匈奴者思漢。”
單於道:“且宣進來問個究竟。”
張思漢入了營帳,說明來意。果然如攣鞮輿所言。單於由是開始猶豫。
攣鞮輿見單於猶豫著。繼續道:“還有這個李心君,也自小生長於匈奴。如若回到中原,恐非我匈奴好事。”
張思漢聽了攣鞮輿之言,甚是詫異,攣鞮輿一直是他二人的莫逆之交!道:“攣鞮輿何出此言,我與李姑娘,只是想跟隨王莽去中原見識見識。哪裏有助漢賣匈之心?”
攣鞮輿道:“漢人背信棄義者比比皆是。你祖張騫便是其一。如今,你欲回去,是否學那張騫,與我匈奴為敵?”
張思漢沒有辦法。想走,似乎沒那麽容易。
攣鞮輿對單於說道:“都說王莽賢才,令其久居匈奴,怕其知我匈奴之後,日後對匈奴不利。弟知兄愛才,不若留之。令其於此,一言漢情,二化匈奴。再者,有王莽為質,漢必不敢輕舉妄動。歲輸糧草於匈奴。就此空其倉廩,而實我府庫。豈不快哉?”
單於道:“弟乃中原周時霸王之計。然匈奴自來以義為先,兄弟不相欺。今我與王莽約為兄弟,不可欺。”
張思漢於一邊正無趣著,聽單於如此一說。便道:“家父久仰王莽賢名。今得知思漢愈隨王莽赴漢,甚是歡喜。他日,我若隨王莽入中原。而父母兄妹仍在此地,如若有叛意,只怕如當年李陵一般。”
單於道:“素聞張思漢孝,此話可信。然,匈奴弱小,而漢豪強。不得不防。”
張思漢道:“如何方能證明,我無叛意?”
攣鞮輿道:“你又如何證明?”
張思漢道:“攣鞮輿與張思漢,一同長大,情同兄弟,為何如此不信?”
攣鞮輿道:“我知,真要隨王莽而去的,是李心君。而你張思漢,自言無歸漢意,而今歸漢,只是想趁此良機,與李姑娘雙宿雙飛而已。有此私心,而言思漢,口是心非,豈能取信?”
張思漢意識語塞。卻見單於道:“我聽說,中原有詩經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張思漢有此一舉。乃人之常情。“
攣鞮輿道:“不論如何,臣弟不願張、李就此離去。”
單於笑著對攣鞮輿說道:“李姑娘窈窕淑女,乃草原第一美人。你是否要以他為妻?”
攣鞮輿道:“中原有言,‘青梅竹馬’,我與李姑娘自小認識。欲娶為妻,理所當然。”
單於見攣鞮輿如此說,便道:“原來如此,何不早說?不日,哥哥給你提親!”
張思漢聽此一言,知道是攣鞮輿為一己之私,而不讓李心君歸漢。況且自己要跟隨李心君歸漢,不也是想帶她離開攣鞮輿麽?從小至大,這個攣鞮輿一直是張思漢的心中之痛。因為攣鞮輿總是能討李心君歡心,況且攣鞮輿是單於之弟,不日可能成為單於。
張思漢得了單於要提親的消息。立刻飛馬去通知李心君。李心君聽說後,來到單於處,進帳便道:“單於,我不要嫁給攣鞮輿。”
單於問道:“為何,是攣鞮輿不好麽?”
李心君道:“不是。”
單於問道:“那你是要嫁給張思漢,與他一起回漢?”
李心君道:“不是。”
單於問道:“那又是為何?”
“我與張思漢、攣鞮輿都是兄妹之情。如果成婚,不亂人倫?況且,匈奴習俗,兄弟共妻,我不想自己以後可能嫁給單於你。”
單於聞及此,噗呲一笑。原來小妮子有此心思。既然如此說了,不免打量起李心君來,見她身材嬌小,雙峰聳立,面目白皙,儼然漢女模樣,真乃天生尤物。有朝一日,能伴我左右,也是美事!
李心君見單於盯著自己,神游天外,便問道:“單於,你在想什麽呢?”
單於聽地如此一說,便收回心思。道:“此時如何,我也難定。”
李心君道:“都說王莽中原賢才,而其助你平亂,兵不刃血,匈奴亦感激他。不如問他,此時可否?”
單於似乎此時才想起王莽。
而王莽也不在乎被遺忘,正與王昭君一起,在草原中漫步。來往軍民見之,紛紛上前招呼道謝。
二人走地有些累了的時候。有兩騎從遠處飛奔了過來。
下馬的正是單於和李心君。
單於說了攣鞮輿提親之事,便道:“據聞,中原習俗,婚姻父母之約,媒妁之言。如今,侯爺可否充當媒妁?”
王莽道:“嫁娶雖終生大事。但非自願,乃背天道。且問心君,你意如何?”
李心君即刻否決。道:“嫁人生子,一生如此。我還是想先去中原,去那父母之邦看看。”
王莽便對單於道:“夫婦隨緣,何必強求?”
單於聽得如此說。便回去告訴攣鞮輿。
攣鞮輿怒道:“你若奪我李心君,我將滅你王莽!”恨恨地離開帳篷。單於慌忙去阻,道:“王莽恩人,與我約為兄弟,也是你兄弟,不可傷他。”
攣鞮輿回頭道:“於匈奴,他王莽不會有事。”
攣鞮輿回了帳篷,從箱子裏拿出一件衣服穿了起來。上馬往中原走去。攣鞮輿離開之後,單於得探子回報:“一個漢人離開大營,正往漢而去。”
單於聽了探子之報。立即差人去召攣鞮輿,而攣鞮輿此時已經人去帳空。單於對這個弟弟也沒有辦法。於是去找王莽。
而此時的王莽,正在和王昭君許久。二人相談甚歡。王莽於王昭君前,猶如學生一般看著王昭君。而王昭君則是一對敬仰眼神。單於入內,告知了攣鞮輿赴漢消息。道:“原本想留侯爺多日。不想舍弟含怨不辭而別,怕是大漢會有變故。”
王莽也道:“單於費心,莽能與大閼氏相處如此之久,已滿足了。”
王昭君卻說:“漢久未有大使來,不知侯爺可否一見匈奴漢人?”
王莽道:“莽求之不得,只是不知單於之意如何?”
單於方才跟攣鞮輿爭論過,怕王莽與此地漢人互通有無。但見王莽如此說,也不便拒絕。道:“歸漢路長,侯爺請先休息。且莫車這就派人去叫他們過來。”
王莽道:“莽不敢勞煩漢民,且由單於帶路,莽親自拜訪。”
單於只得叫了幾個隨從現行去通知漢人,自己則與王莽、王昭君一起上馬去看漢人。
三人來到漢人處所,只見已經站了許多人。男女老少兼具有之,而王莽分辨不出哪個是漢,哪些是匈奴。畢竟,匈奴也是夏後氏,漢人也到此地日久,難以分辨。
單於道:“這些,都是漢人。其中有些自漢投降過來,有些則是因饑荒而來。”
王莽道:“那麽,因戰爭而來的俘虜呢?”
單於笑道:“那些都是奴隸。在匈奴人營中做事。”
王莽跟此地漢人說了些話。而漢人卻對王莽冷熱不一。有稱其賢者,也有人愛理不理,大概是因為來匈奴時日已久,心中已同匈奴。
此時,李心君從人群走出來。兩邊拉著一對男女。朝著王莽道:“侯爺,著就是家父家母。”
來人見了侯爺,也不下跪。只是楞在那裏不說話。而王莽見這兩人,李父身材高大,李母頗有姿色。
李父怯生生地道:“問侯爺安。”王莽見了李父,全然沒有了傳說中李家將門風采,儼然漢時普通農民。只是帶著於匈奴風吹日曬的痕跡,不由地心生悲意:“數代將門,淪落如此!”
與此不同,李心君卻顯得精神異常。與其父母全然不同。
李心君跟父母說了,要隨王莽赴漢。李父李母只是拿著眼睛看著王昭君。
王昭君道:“侯爺當世賢人,心君隨他左右,必然受益匪淺。你們二人大可放心。”
李父此時道:“只是,攣鞮輿日前數次提親,小女如果此時一去,怕不會得罪攣鞮輿?”
李心君道:“侯爺說了,兒女婚姻兒女定,不可強求。他攣鞮輿自作主張,我不答應。”
李父性格怯懦,於是就不說什麽。只是輕輕道:“你去漢,可要好生保重。不要給侯爺惹禍。”
李心君喜道:“是,爹爹。”
此時,張思漢也出來,要跟李心君一道隨王莽赴中原。而當張思漢說完時,單於有一次拒絕了張思漢。
王莽賢人,自然之道單於用意。不便多說。
李心君見單於同意自己,卻否決張思漢。問道:“為何張思漢去不得,而我去得?”
單於道:“張思漢,其名曰思漢。而其先張騫乃叛匈奴者。與你不同,你先李陵乃自願留匈奴者。由此,張思漢歸漢,單於庭恐會受困。”
張思漢聽得單於如此言明,下跪道:“思漢姓名,父母所賜。絕無反匈奴之心。”
而單於之意已決。張思漢也只得作罷。
王莽帶了李心君,一行四人回到王莽處。此時陳遵原涉均已收拾妥當。單於也帶了一隊車馬。裝了兩箱貨物。往中原行去。
一行人行了數日,倒也相安無事。不覺間到了大幕。
大幕,與長城猶如一道天然長城。與百裏之外的漢長城相對。當年,冒頓單於時,單於庭在大幕以南。當遭遇戰亂,時常遷移。而中行說建議矛盾退居幕北。自此,大幕便成了匈奴屏障。而大幕與長城之間,一馬平川,如有兵來襲,一望便知。也是因了這大幕,漢軍無法征服匈奴。而匈奴數擾漢邊,漢軍來時,匈奴退避幕北以逸待勞,漢軍不但無功而返,而且會失其輜重。
越過大幕,便沒有了匈奴兵保護。一行人直奔長安而來。
又行了數日,翻過長城,來到朔方,一行人終於不用安營紮寨。可以去客棧入宿。
李心君對中原的一切都很好奇。就連客棧,也是第一次見。只見那床沒有腳,緊貼地面。只是從被褥可以分辨出,那是床。房間裏也沒有椅子,一張四方短桌放在被褥邊上。奔波了一月有餘。李心君甚是疲憊,躺在被褥上就睡著了。
正睡著,外面傳來打鬥聲。李心君聞聲一躍而起,拿起弓箭,打開門。見客棧大堂裏站著單於、王莽。打鬥聲自門外傳來。
單於見了李心君開門,示意她回到屋裏。而李心君卻穿過走廊,走下樓梯。到單於身邊。
客棧下面,門口左右站著兩個匈奴士兵。而門外,卻一群人圍著遠涉、陳遵。二人背靠背,原涉使是刀,使劍。眾人圍著,刀劍觸碰,火星四溢。
刺客一律身穿黑衣,與王莽在新野遇到無二。刺客功夫不高,卻都是死士。在原涉、陳遵的刀劍中,終於都倒了下來。
李心君見諸多刺客倒下,觸目驚心。問王莽道:“這一群刺客,到底是誰?”
王莽道:“刺客多次刺殺於我。此前道是受丁、傅所使。而今,丁太後,傅皇後皆已崩。莫非是仍受皇後所使?”
李心君道:“這個皇後真壞。”
單於道:“待進京,可問個仔細。”
陳遵原涉二人擊敗刺客,上前,原涉問道:“敢問侯爺,此次刺客,與日前相比,手段如何?”
王莽道:“與獲兒府上刺客差不多。”
元涉道:“此次若非陳遵,原涉一人實不能抵擋。”
陳遵也道:“刺客身手非常,然而,其中並無首領。因此,對付我二人時,章法淩亂。以至於一敗塗地。只是都是死士,寧死不逃。”
王莽聽了陳遵如此說,道:“看來長安一路不會太平,日後有勞二位將軍多加小心。”
陳遵原涉吩咐將士輪班值守。
李心君由是也回到房間。
一夜無話。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