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042 考監生試

關燈
劉銘手裏捧著《禮記》這本書,仔細研讀,同時發揮奇效的還有那無字天書的拓印功能。

《禮記》,是作為科舉考試中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大儒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大學士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在東晉時期已經失傳。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劉銘現在手裏捧讀的《禮記》。

劉銘文宮內的無字天書頁碼上開始飛快的覆制:“《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劉銘現在可謂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確,禮記雖然可以覆制在劉銘的無字天書上,但是理解和融會貫通又是一大難題,而作為在監生試上考的比較重要的一塊,劉銘為了獲得好成績,必須好好努力。

夏去秋至,轉眼之間,如今已經入秋時分。

吳門縣,此時的周仲陽感覺不到絲毫涼意,一臉嚴肅。下方乃是從揚州鄱陽郡回來的楚國細作。

“你可探聽清楚?鄱陽郡內囤積大量軍事物資?而且大量吳國水軍往鄱陽湖方向聚集?”周仲陽聲音嚴肅。

吳國鄱陽郡臨近楚國豫章郡和廬陵郡。擁鄱陽湖,有著吳國軍隊中最精銳的水面部隊。

那細作點了點頭:“稟大人,確實如此!”

“那孫大人,趙大人怎麽看?”周仲陽語氣沈穩的問道。周仲陽兩冊赫然坐著縣丞趙景唯和主薄孫寧。

劉銘經過這幾個月的背誦,將《禮記》這本書領悟透徹,相信應對接下來的監生考試,不成問題。於是懷著愉悅的心情,拆開了那趙小姐與其來往的信。

在劉銘看書的日子裏,與趙小姐書信往來可是其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件事。

不過這次...讀完信後的劉銘有些傷感,知道趙清彤已經走了,前往荊州的南陽郡。

在來往的信中,幾次交談後,趙清彤稱呼劉銘為‘呆子’,這劉銘倒是喜滋滋的。信中劉銘了解到,此次趙清彤前往揚州,是來接回她在吳門內的奶娘,甚至在觀看童生交流會之後還多留了些時日。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這趙小姐在對劉銘的依依不舍中回往南陽郡。顛簸的馬車上,那顰兒笑著對趙清彤道:“小姐,小姐,哈哈,怎麽還望著那個地方?懷春了哦...”

“小妮子,叫你笑我....”

劉銘有些失落,看完信後走出門外,呼吸下新鮮空氣放松心情。心裏想到:放心,到南陽我會去找你的。

今日,吳門縣裏又多了一絲緊張的氣氛,天還蒙蒙亮,不少人家已經是燈火通明,清晨的街道上不再是只有早起的商人,小販和趕集的人群,一身儒袍的童生和隨行的人員也成為了早起人群中,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此刻家中的劉銘已經洗漱完畢,剛剛吃完吳姨準備的早餐,就帶著左童一起前往吳門縣學宮院進行考試。

學宮院外,等到劉銘趕到地點,雖然清晨時分,但是早已人滿為患。好在劉銘在這裏名氣頗高,沒有像其他童生那樣,耗些力氣才能擠進門前。

在衙役的隨身包袱檢查下,劉銘進入了學院內部,左童只能送到門前,註視著劉銘進入學宮院的後院。

學宮院的後院作為秀才科舉的地方,平時除了打掃外,一般很少有人能夠進入這裏。

劉銘仔細看了一眼自己的考牌,上面寫著“天甲辰一?”,然後背著裝有筆墨紙硯的書箱慢慢尋找。

考房的格局是一排排連在一起的小屋子,那相對的窗口之間還用掛簾擋住,甚至在開考之後,主考官會借助官印的力量將每個窗口進行屏蔽,這樣能很好的防止童生之間的作弊行為。

門外,每兩排之間的道路依舊修的很寬,顯得大氣磅礴。

劉銘找到自己的考房,考場規則和童生差不多,在閉目養神一小會後,本次監生考試的試卷終於發下來。

劉銘先是粗略的查看全文,其中包括貼經,墨義,禮記,詩賦。

隨後,劉銘開始進行答題。

首先的貼經,主選的是《論語》中的修身,學習,和交友的幾個方面,比如,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劉銘由於有無字天書的協助,腦海中快速浮現一行行儒家經典,然後貼經這一大題,答題的速度超快。

然後則是墨義,對於劉銘顯然不是難事,不過劉銘還是穩了穩,思索完全後再落筆。

監考房內,周仲陽這段時間有些不茍言笑。關於吳國軍隊大規模囤積的事情,如今已經傳遞給揚州州牧田園。

官印之中的用才氣形成的飛鴿傳書,遠比探子要快的多,這消息早在十天前就已經到達田園手中,可是如今田園還是沒有下達指令。

在楚國地方制度中,楚國為了增設官位,在秦漢郡縣制的基礎上,保留三國特色,設立了三級地方制度,分別為:縣,郡,州。

周仲陽有些焦急,不過沒有表露出來,依舊和周圍人笑談著:“各位認為此次的秀才案首是誰?”

“如果不出意外,那是劉銘無疑了。”

“按照道理來講,應該如此,只是不知道《禮記》的難度了。”

劉銘繼續在做題,此時已經做到禮記這一塊。正在仔細的審閱題目。

題目為:1.禮維持社會、政治秩序,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和權利義務的規範和準則。

2.孔聖說,殷因於夏禮,而有所損益,周因於殷禮,而有所損益。

劉銘一看,思路活絡過來:第一句代表了禮的內涵,是表明其作用,第二句則表明說禮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的,不能當作絕對不變的僵化的內容而一味覆古。

於是劉銘抓住第二句的關鍵點,然後反推道第一題上面去,相信能夠很好的破題。

劉銘想清楚之後,開始寫道:孔聖雲,殷因於夏禮,而有所損益,周因於殷禮,而有所損益。由此可知夏、殷時代已有禮。也就是說禮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的,不能當作絕對不變的僵化的內容而一味覆古。

時代發展,先有周朝分封制,後有秦漢郡縣制,不同時期,禮都有其特定的表達意義,所以要用長遠的角度看待問題。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歷史前行的角度來看,每個時代,都要不斷革新禮的基本含義,增添於‘禮’新的內涵...正所謂“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

隨著劉銘緊抓禮要實事求是,符合當代的基本需求和滿足特定需求這三個點,認為只有抓住這三點,才能發揮禮在第一點中的實際效用,一時間文章緊扣主題,寫得有聲有色。

監考房內,周仲陽那懸這的官印此刻震動的十分厲害,甚至官印之上,不斷湧出黃色光點,對著劉銘這個方向飄來。

“國運共鳴?這是何人引發異象?”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