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81章 無間道

關燈
經歷兩回波折,太陽扒開烏雲,一縷金光撒在燕王的盔甲上,仿佛鍍了一層金光。燕王長得像父親,都是大頭圓臉相貌端正之人,加上常年殺伐決斷,在燕地不是帝王、更勝帝王的威信,頭頂著這道光環,看起來還真有些真龍天子的氣象。

“靖難!必勝!”

戰士們又喊起了口號,“奉天靖難”誓師大會圓滿成功。

燕王靖難的消息傳到郊區通州,通州軍民沒有做任何的抵抗,皆自動歸降燕王。

次日,七月初八,靖難軍攻破薊州。遵化和密雲主動投降,歸附燕王。

七月十一,靖難軍攻破居庸關。

七月十六,靖難軍攻破懷來。

七月十八,永平府歸附燕王。

七月二十四,燕王府靖難軍逼近谷王朱橞的藩地宣府。

谷王朱穗的生母是洪武朝最最倒黴的郭惠妃,他外公就是郭子興,郭子興是孝慈皇後的養父,高祖皇帝當年只是郭子興賬下的儀仗兵,人生第一桶金是殺了郭子興的親兒子、強娶了郭子興的女兒為妾,以女婿的身份繼承了其政治遺產而走向人生巔峰的。

這第一桶來的並不光彩,高祖皇帝一直防著小妾郭氏,雖有生兒育女之功,也一直居於惠妃之位,從來不讓她協理後宮。

郭惠妃一輩子老老實實給老朱家生孩子,生了三個兒子兩個公主,其中一個公主還下嫁給了端敬貴妃郭氏的娘家武定侯府,本來以為老實本分,到老能安享晚年的,可是高祖皇帝終究沒有放過她,在臨終時要郭惠妃跟著殉葬了……

當時高祖皇帝為了防止藩王們對皇太孫造成威脅,還特地下旨命藩王不要回京奔喪,守在各自藩地舉哀即可。

谷王是郭惠妃最小的兒子,曉得自己出身尷尬,因而從小懂事,習文練武,不敢惹事,就藩之後,雖沒有燕王那樣翻天覆地的成就,但宣府是大明九邊重地,他組織翻修長城,帶兵守護邊關,自打他就藩以來,宣府就太平了,谷王是立下大功的。

谷王覺得自己老老實實鎮守邊關,待父親駕崩,他或許能夠憑借功勞,把膽戰心驚一輩子的老母親郭惠妃接到宣府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然而,他卻接到了母親殉葬的噩耗。

爹死娘殉葬,這種人倫慘劇擱在普通人身上恐怕會當場崩潰,幸好谷王是堅強的,無奈接受這個殘忍的事實。

然而,接受並不表示服氣。谷王沒有燕王的大志向,如果要削藩,他放棄兵權,去當個閑散王爺也未嘗不可。但是他也曉得母妃為啥老實了一輩子還要去殉葬,不就是為了鞏固新君的地位,讓出了個清凈的後宮,讓新君沒有任何掣肘麽?

說到底,還是為了給新君鋪路。

現在燕王打到門口了,谷王手下有幾萬精銳府兵,且是常年鎮守邊關戍邊的那種,地方軍首領們集結到了谷王府,等谷王一聲令下,立刻阻截燕王“叛軍”。

以目前的實力,宣府是足可以與燕軍一戰的,阻擊燕王挺進中原,但是谷王因多年積怨,有他自己的打算:南京的那個小皇帝,憑什麽要我用拼了全部的家底甚至生命去阻截四哥的軍隊?

咱們很熟嗎?小皇帝不是要削藩,逼死了湘王全家,還把五個兄弟們削成庶人,關在鳳陽當階下囚嗎?

為了保這個小皇帝,我娘苦了一輩子還要殉葬,一天福都享不著。

這個侄兒上了臺,還整天把刀對準了皇室,無論皇叔還是姑姑輩的公主,簡直無差別的攻擊,這誰受得了啊?

說不定四哥上臺,我的日子還能好過一些。

所以,谷王朱穗幹脆撂挑子走人,帶著府兵和王府妻小往京城方向而去,燕軍不費吹灰之力,白白得了軍事重地宣府……

七月二十七,道衍禪師用反間計使得松亭關守軍們內訌,殺守將投降。

到了八月,燕軍逼近大明鎮守九邊的遼王朱植的地盤。

遼王朱植是高麗貢女韓妃所生,韓妃死的早,因而避免的殉葬的命運。遼王和燕王平時並不親近,建文帝削藩,把燕王的親弟弟周王朱橚先拿出來開島,殺雞儆猴,皇室公主藩王們多有上書為醫癡周王求情,但是遼王選擇明哲保身,沒有上書朝廷說情。

鎮守大明九邊的九大藩王因常年和北元對抗,保護大明邊關,所以這九大藩王個個驍勇善戰,藩王府府兵都是身經百戰的精銳,遼王的實力和谷王不相上下,他十分鄙視谷王“懦弱無能”、居然都沒有抵抗,就丟盔棄甲跑到京城,簡直有辱大明九邊九大藩王的威名。

所以燕王起兵謀反,遼王秣馬厲兵,著實好好準備和燕王打一場,一來是保護自己的藩地,二來可以向小皇帝表忠心,將來即使被削,也能溫柔一點的削。

遼王打著如意算盤,夜不解甲,枕戈以待,等待和四哥打一場硬仗。

與此同時,千裏以外的京城。

大明皇宮,坤寧宮。

胡善圍引領著郢王妃去見馬皇後。

郢王妃郭氏、武定侯郭英嫡長女、端敬貴妃的親侄女。以前郭家何等顯赫,是高祖皇帝大清洗之後僅剩下的五大老牌勳貴家族之一,只是建文帝因郭二姑娘當了燕王世子的側妃,因而不喜郭家,不重用郭家子弟,連給太子選伴讀,京城五大勳貴有四大皆有孫輩入選,唯有郭家落空,眼瞅著要沒落了。

馬皇後夫唱婦隨,丈夫故意冷著郭家,她對郢王妃郭氏這個皇嬸也不好太親熱了,禮貌中的帶著疏離。

郢王妃先行了君臣大禮,之後馬皇後回了半禮,算是行家禮。

郢王妃郭氏說道:“今日拜見皇後,實乃因為軍機大事,但是皇上日理萬機,無暇接見,只得托了胡尚宮來見皇後。”

馬皇後蹙眉,“後宮不得幹政,王妃豈能不知?”

胡善圍將一封拆開的信件遞給馬皇後,“軍情緊急,微臣看過之後,覺得極有價值,遂帶著郢王妃見皇後。”

馬皇後不信郢王妃,但是相信胡善圍的判斷能力,於是打開信件一瞧,頓時臉色大變,拿著信件去乾清宮找建文帝。

這封信是燕王世子的側妃郭二姑娘寫給大姐郢王妃的,基本都是聊家常,其中有一段說遼王叔是個外冷心熱的人,雖沒給廢為庶人的周王求情,但是當燕王世子帶著家人回到燕地時途經遼王藩地,遼王叔設宴款待,噓寒問暖,還派兵護送。

郭二姑娘在信中還感嘆,雖說她是燕王妃側妃,但一直生活在京城,從未見過北平燕王府是什麽樣,還以為九大藩王是各自為陣,互不影響,現在看來,傳聞都是假的,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皇叔們的真實關系其實都還不錯。

建文帝看了,神色也是為之一變,這些皇叔們真是奸詐啊,有人唱紅臉,有人唱白臉,差點又被騙了,這個遼王那裏是上書的那樣拼盡全力阻截燕軍,分明是想帶著軍隊投奔燕軍,同流合汙啊!

幸虧世子側妃郭氏無意間吐露了天機,郢王妃深明大義,把家書送到皇宮。建文帝連忙下了一道聖旨,快馬加鞭送到遼王朱植就藩的廣寧。

廣寧,遼王正召開陣前動員會,遼軍的戰意被煽動起來了,正欲與打著靖難的名義謀反的燕軍決一死戰。

遼王即將下令布陣時,一個尖利的聲音響起“聖旨到!”

遼王還以為是建文帝送來慰軍的糧草呢,連忙跪下聽旨。

天使說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遼王朱植立刻撤離藩地,回京城待命,不得有誤,欽此!”

遼王聽懵了,懷疑自己幻聽,“公公,你在說什麽?”

天使冷哼一聲,“皇上要遼王立刻回京城,不要和燕軍正面沖突,遼王還不接旨?王爺想抗命嗎?”

遼王無可奈何,只得退兵,別說阻截燕軍了,就連守城池都做不到,當天撤離藩地,把大好一片土地拱手讓給燕王。

於是燕王不費吹灰之力,占領了遼地。

遼王拖家帶口跑到京城,還沒京城,他手下幾萬府兵就被曹國公李景隆攔下,要求放下武器,就地在郊外紮營,等候安排。

遼王看李景隆趾高氣揚的模樣,滿肚子的窩囊氣在這一刻爆發了,一巴掌扇向這個外甥。

啪的一聲,李景隆半張臉都腫了,“你……你敢打我!”

遼王畢竟高祖皇帝的兒子,有他的驕傲,燕王他都瞧不起,能瞧得上李景隆?他啐了一口,“論爵位,本王是親王、你只是個國公;論輩分,老子是你舅舅,你是外甥,說破天去,本王都能打得!”

李景隆恨得牙癢癢,但是遼王說得對,爵位輩分遼王都能打他,只得找建文帝主持公道,建文帝安慰這個削藩小能手,“遼王脾氣暴躁,你且忍忍。”

遼王進宮覲見建文帝,大表臣服之心,“……臣一片忠心,日月可鑒!如今臣的妻兒都在京城,臣舍不得遼地大好河山,請皇上容許臣帶著舊部去討伐燕軍!收覆河山!”

遼王在藩地也是深耕多年,對這邊土地有了感情,舍不得拱讓讓給燕王,想要帶兵奪回來。

建文帝見遼王如此誠心,且有人質在手,遼王不敢食言,心想朕難道多疑,冤枉他了?

頓時有些心動,不過建文帝想起郭二姑娘那封信,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還是先觀察觀察再說,於是沒有答應遼王所請。

結果遼王剛剛出宮,後腳前線傳來緊急軍情:

大明九邊九大藩王之一的寧王朱權率領藩地軍民,連同麾下赫赫有名的蒙古騎兵“朵顏三衛”一起加入了燕王的靖難軍,兩大毒瘤同流合汙!

其實寧王只想觀望,被逼無奈入了夥,其過程簡直堪比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逼上梁山。

寧王朱權的實力僅次於燕王,他的藩地大寧和北元交界,位處軍事要塞喜峰口,東邊是遼王朱植的地盤,西邊是主動棄城逃跑的谷王朱穗的藩地宣府,妥妥的軍事重地。因朱權地盤就在蒙古,在他的斡旋下,蒙古部落宣布和北元分手,琵琶別抱,投入大明的懷抱,就地成為明朝三個衛所,稱為“朵顏三衛”。

這些蒙古騎兵的特點是特別能戰鬥……以及,有奶就是娘。

寧王給他們發軍餉,他們就跟寧王。燕王派出道衍禪師以及其弟子馬三保去游說他們,說給更多的糧食和軍餉,他們就跟著燕王,乘著寧王出城和燕王談判,包圍了寧王府,軟禁了王府妻小。

寧王也被狡詐的四哥所困,見大勢已去,只得宣布加入靖難軍,跟著四哥去勤王。

但是建文帝不曉得過程,只曉得寧王帶著精銳騎兵“朵顏三衛”投奔燕王造反的結果,頓時暴怒,立刻派人把遼王朱植給叫了回來,劈頭蓋臉的罵:

“事已至此,你還有何話說?你還說你和燕王之間是清白的?朕要是不把你召回來,你是不是也帶著軍隊投奔了燕王?”

遭遇奪命三連問,遼王簡直比竇娥還冤啊!看著這個年輕的皇帝,遼王心想老子想扶你,誰知你好心當做驢肝肺。

算了,老子不管了,越管越麻煩,還不如學谷王,一開始就棄城逃跑落得幹凈!

你和四哥去爭吧,老子坐山觀虎鬥,反正誰當皇帝,都是老朱家的人。

就這樣,唯一一個旗幟鮮明支持建文帝的藩王成了啞巴,終日消沈,等待最後的結局。

燕軍從七月六日晚上奪北平城,到一連吞下谷王、遼王的地盤,燕王府一個月就控制住了東北和西北,大明九邊占了三邊,勢如破竹,朝野震驚。

燕王朱棣慢慢向中原方向,前方散落著村莊,皇位就在前方。

為什麽朝廷一個月來遲遲沒有組織中央軍隊平亂?

因為這個月來建文帝一直在開會,物色最佳人選擔任主帥。

朝上天天吵成菜市場,建文帝左右搖擺,舉棋不定。覺得個個都有優點,個個都有缺點。

其中的人選有曹國公李景隆,皇帝的親表哥,削藩小能手。但是缺點沒有打大仗的經歷,只是小打小鬧,平時做的最多是練兵布陣搞軍事演習。

魏國公徐輝祖。名將之後,驍勇善戰,自幼就隨著親爹徐達出征,有打大仗、打勝仗的經驗,對朝廷忠心耿耿,也是目前呼聲最高的北伐平亂主帥人選。

但是缺點很明顯:他是燕王妃的親大哥。建文帝擔心這個第二個代魏國公倒戈支持大妹夫燕王。

長興侯耿炳文。洪武朝開國時代到目前唯一存活的老將,經過空印案、胡惟庸謀反案、李善長謀反案、藍玉謀反案四大案,活下來的只有耿炳文一個。且建文帝親姐姐江都公主下嫁了耿炳文嫡長子,妥妥的赤膽忠心。

缺點是年紀實在有些大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黔國公沐晟。名將之後,和徐輝祖一樣都是軍二代特別能打,有實戰經驗,且沐晟的母親黔國公太夫人耿氏是長興侯耿炳文嫡長女,忠心毋庸置疑。

但是缺點是沐家世代鎮守雲南是高祖皇帝立下的規矩,一旦調用沐晟,雲南必定會亂,到時候大明腹背受敵,雪上加霜。

兵部尚書齊泰。大明軍隊最高指揮官,顧命大臣。但是齊泰是科舉進士出身,寫文章可以,考兵法也可以,但是沒有見過血,沒有實戰經驗,更不會交戰。

大朝會上吵到耳聾,燕軍一路南下,挺進中原。建文帝實在不能等大臣們吵出一個結果了,幹脆定下最保險的老將耿炳文,覺得親姐姐的公公,肯定不會坑自家。

雖然年紀有些大了,上戰場廝殺體力不行,但是指揮軍隊打仗應該沒問題。

於是,建文帝封六十五歲的耿炳文為主帥,領著三十萬北伐軍,北上阻截十萬燕軍。

建文帝心想,三十萬對十萬,三個人打一個,肯定能贏!握拳!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