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禦極二十六年,未見忠直如此人者。
關燈
小
中
大
其實,丁應泰如此對待朝鮮,除了為了報覆,也是為了反駁朝鮮,讓他們幫不了楊鎬求情。
況且,丁應泰彈劾朝鮮的奏疏,除了彈劾朝鮮君臣,讓他們自顧不暇以外,其實也是在彈劾支持楊鎬的參加援朝之役的大明文武。
因為丁應泰的奏疏說得明白,朝鮮與楊鎬結合,欺騙皇帝朝廷,這明顯戳中了當時在朝的萬歷帝的逆鱗。
畢竟,楊鎬因為“再造之恩”,在朝鮮威望很重,手裏也有一批私交不淺的援朝精兵悍將,而且他又和次輔張位聯絡密切,種種方面,都讓楊鎬逐漸變成萬歷帝猜疑的對象了。
雖然萬歷帝並非嫉賢妒能的皇帝,但少年時期張居正和戚繼光的內外合作,卻是成了他的心病。
現在,張位在內,楊鎬在外,封疆大吏和宰輔的關系很近,這自然不是皇帝可以容忍的,首輔趙志臯正是看中這一點,才會在重新主事時,讓他的門生丁應泰去朝鮮彈劾楊鎬的。
因此,有了丁應泰的彈劾,萬歷皇帝自然抓住機會,要把楊鎬和張位這一派的讓他心中不安的人撤職,以求安定了,哪怕是他知道楊鎬的能力,以及陣前換帥不妥。
好在,邢玠的能力也不俗,再加上明軍援朝的多為精銳,再有豐臣秀吉於死於日本京都伏見城,日軍無心戀戰,這才沒讓援朝之役出現大亂子。
不過,楊鎬撤職之事,也就此成了定論,即使有著朝鮮的陳情疏,以及不少參加援朝之役的文武求情,但萬歷皇帝完全按照丁應泰所奏,下旨處置楊鎬,並由此牽連張位等人,讓得被冷落的首輔趙志臯成功鬥倒了權勢一日千裏的張位。
這一點,從朝鮮為他們自己上疏三次,萬歷皇帝對明朝歷來重視的朝鮮小蕃的辨誣態度便可看出端倪。
彼時,因為丁應泰奏疏所提三點,朝鮮不得不一一辯解。
“一則曰誘倭入犯;一則曰愚弄天朝;一則曰招倭覆地;一則曰交通倭賊。或以為結黨楊錦朋欺天子;或以為剛憤求援,移禍天朝。”
首先針對丁應泰所謂“誘倭入犯”之罪,朝鮮疏文著重陳述朝鮮與日本交往之緣由及《海東紀略》一書的來歷。
指出正統年間,申叔舟前往日本,此事當時朝鮮即上報明廷,“至於《海東紀略》則乃是陪臣申救舟的倭人所記其國風俗世系地圖,遂因其本稿,附以小邦館待倭奴事例,作為一冊,名為《海東國記》。
“蓋小邦與日本,聲跡邈然,只是來則不拒,略為羈糜之計而已。至申叔舟往來之後,稍知其國事跡,因譽出一編以為異國奇聞”,因此,所謂“誘倭入犯”,完全是無稽之談。
第二,對於丁應泰所謂是否尊正朔的問題,乃是學習《春秋》之做法
“蓋此書只因其國所記而添註,故其國偕稱年號之下,分註天朝年號,以標日本偕稱之某年為天朝建元之幾年。如曰嘉吉元年即正統六年雲者是也。大書者本記也,分書者添註也。如一即字,其意尤明。《春秋》因魯史所作,故大書魯元年,其下分註周平王幾年,亦可因此而有疑於尊周之義乎”。
朝鮮以此,反駁丁應泰不能以《海東紀略》一書的年號表述方式指責朝鮮不尊正朔。
第三,對於所謂稱祖稱宗之事,朝鮮更稱丁應泰這是“無知妄作之罪’。
“自三國以來,禮義名號慕仿中朝,多有侔擬。至我先臣康獻王凡有幹犯者,一切厘正,以至微細節目,亦未嘗不謹,以為上下截然之分。傳
之子孫守如金石。而獨其稱號,則自新羅、高麗,有此謬誤。蓋以臣民襲舊承訛,猥加尊稱,相沿而不知改此實無知妄作之罪”。
因為朝鮮國王稱祖稱宗,乃是圈新羅以來,所沿襲的做法,並不是朝鮮朝才有的,所以這也是一個“無知妄作”之罪。
朝鮮辯誣使對丁應泰的彈劾奏疏針鋒相對,一一駁斥,並且對丁應泰之意圖,大加質疑因為“督撫、按鎮,殆盡一網,東征將士之專意主戰者,皆被詆斥,且懼在事之幸完,務壞諸人之成績”,實乃大謬不然也。
對於丁應泰的駁斥,朝鮮分三次遣派辯誣使去明朝上疏,然而前兩次,都在萬歷皇帝和明廷討論事情是否屬實,而不見結果。
直到第三次,朝鮮終於獲得明廷兵部等九卿討論所謂朝鮮國王“誘倭入犯”之事,無人認同此說。
最後明廷才得出結論:“朝鮮世篤忠貞,無替德通倭之理,疏極悲惋有局高蹐厚之情。載賴我皇上堅彼百年不二之心,免行一時無端之勘。”
這意思便是明廷認同丁應泰所奏彈劾朝鮮一事,並不真實,明廷終於為朝鮮國王昭雪,並且在日軍大敵當前、理應團結一心共同殺敵的形勢下,挽回了因為丁應泰彈劾,雙方緊張的宗蒲關系。
只是,雖然朝鮮罪名得雪,然而此時楊鎬卻早已撤職,他背後的張位也被罷相,而楊鎬在朝鮮的親信將領,也被明廷下旨處罰。
這已經達到了萬歷皇帝打壓張位、楊鎬一派的目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萬歷皇帝不支持主戰派,他只是對掌握重兵的楊鎬和內閣權勢大的張位,私下之間聯系深,並且相互包庇勾結,非常在意。
而這一點,從當時萬歷皇帝為了核查朝鮮事情,竟然派了有名的無恥之人徐觀瀾去核查朝鮮之事。
徐觀瀾,字道本,善寫楷書,作為言官,在名聲上,以敢說真話著稱,然而事實卻不是如此,對他有利,他才會講真話,無利便顛倒是非,就這樣,也混成了著名直臣。
而徐觀瀾去朝鮮查明事情真相,明顯是接受了一定授意的,其查勘東征事宜五請,然後便奏四路喪敗之狀,萬歷皇帝得了信,立馬下旨,“旨下部,斬馬呈文、郝三聘以徇,一元等各帶罪立功”。
並且,萬歷皇帝還讚賞丁應泰和徐觀瀾說:“禦極二十六年,未見忠直如此人者。”
同時,萬歷皇帝還將丁應泰的名字寫在禦用屏風上,以此告知明廷他對丁應泰的態度。
這些動作,自然極大的震懾了明廷中為張位、楊鎬求情的人,讓他們不敢妄動,拖延了朝鮮雪冤求情之事,也讓萬歷皇帝能快馬斬亂麻的罷免張位,撤楊鎬之職,同時打擊楊鎬在軍中形成的山頭勢力,不至於撤了楊鎬的職,讓明軍在朝鮮出現內訌的亂子。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況且,丁應泰彈劾朝鮮的奏疏,除了彈劾朝鮮君臣,讓他們自顧不暇以外,其實也是在彈劾支持楊鎬的參加援朝之役的大明文武。
因為丁應泰的奏疏說得明白,朝鮮與楊鎬結合,欺騙皇帝朝廷,這明顯戳中了當時在朝的萬歷帝的逆鱗。
畢竟,楊鎬因為“再造之恩”,在朝鮮威望很重,手裏也有一批私交不淺的援朝精兵悍將,而且他又和次輔張位聯絡密切,種種方面,都讓楊鎬逐漸變成萬歷帝猜疑的對象了。
雖然萬歷帝並非嫉賢妒能的皇帝,但少年時期張居正和戚繼光的內外合作,卻是成了他的心病。
現在,張位在內,楊鎬在外,封疆大吏和宰輔的關系很近,這自然不是皇帝可以容忍的,首輔趙志臯正是看中這一點,才會在重新主事時,讓他的門生丁應泰去朝鮮彈劾楊鎬的。
因此,有了丁應泰的彈劾,萬歷皇帝自然抓住機會,要把楊鎬和張位這一派的讓他心中不安的人撤職,以求安定了,哪怕是他知道楊鎬的能力,以及陣前換帥不妥。
好在,邢玠的能力也不俗,再加上明軍援朝的多為精銳,再有豐臣秀吉於死於日本京都伏見城,日軍無心戀戰,這才沒讓援朝之役出現大亂子。
不過,楊鎬撤職之事,也就此成了定論,即使有著朝鮮的陳情疏,以及不少參加援朝之役的文武求情,但萬歷皇帝完全按照丁應泰所奏,下旨處置楊鎬,並由此牽連張位等人,讓得被冷落的首輔趙志臯成功鬥倒了權勢一日千裏的張位。
這一點,從朝鮮為他們自己上疏三次,萬歷皇帝對明朝歷來重視的朝鮮小蕃的辨誣態度便可看出端倪。
彼時,因為丁應泰奏疏所提三點,朝鮮不得不一一辯解。
“一則曰誘倭入犯;一則曰愚弄天朝;一則曰招倭覆地;一則曰交通倭賊。或以為結黨楊錦朋欺天子;或以為剛憤求援,移禍天朝。”
首先針對丁應泰所謂“誘倭入犯”之罪,朝鮮疏文著重陳述朝鮮與日本交往之緣由及《海東紀略》一書的來歷。
指出正統年間,申叔舟前往日本,此事當時朝鮮即上報明廷,“至於《海東紀略》則乃是陪臣申救舟的倭人所記其國風俗世系地圖,遂因其本稿,附以小邦館待倭奴事例,作為一冊,名為《海東國記》。
“蓋小邦與日本,聲跡邈然,只是來則不拒,略為羈糜之計而已。至申叔舟往來之後,稍知其國事跡,因譽出一編以為異國奇聞”,因此,所謂“誘倭入犯”,完全是無稽之談。
第二,對於丁應泰所謂是否尊正朔的問題,乃是學習《春秋》之做法
“蓋此書只因其國所記而添註,故其國偕稱年號之下,分註天朝年號,以標日本偕稱之某年為天朝建元之幾年。如曰嘉吉元年即正統六年雲者是也。大書者本記也,分書者添註也。如一即字,其意尤明。《春秋》因魯史所作,故大書魯元年,其下分註周平王幾年,亦可因此而有疑於尊周之義乎”。
朝鮮以此,反駁丁應泰不能以《海東紀略》一書的年號表述方式指責朝鮮不尊正朔。
第三,對於所謂稱祖稱宗之事,朝鮮更稱丁應泰這是“無知妄作之罪’。
“自三國以來,禮義名號慕仿中朝,多有侔擬。至我先臣康獻王凡有幹犯者,一切厘正,以至微細節目,亦未嘗不謹,以為上下截然之分。傳
之子孫守如金石。而獨其稱號,則自新羅、高麗,有此謬誤。蓋以臣民襲舊承訛,猥加尊稱,相沿而不知改此實無知妄作之罪”。
因為朝鮮國王稱祖稱宗,乃是圈新羅以來,所沿襲的做法,並不是朝鮮朝才有的,所以這也是一個“無知妄作”之罪。
朝鮮辯誣使對丁應泰的彈劾奏疏針鋒相對,一一駁斥,並且對丁應泰之意圖,大加質疑因為“督撫、按鎮,殆盡一網,東征將士之專意主戰者,皆被詆斥,且懼在事之幸完,務壞諸人之成績”,實乃大謬不然也。
對於丁應泰的駁斥,朝鮮分三次遣派辯誣使去明朝上疏,然而前兩次,都在萬歷皇帝和明廷討論事情是否屬實,而不見結果。
直到第三次,朝鮮終於獲得明廷兵部等九卿討論所謂朝鮮國王“誘倭入犯”之事,無人認同此說。
最後明廷才得出結論:“朝鮮世篤忠貞,無替德通倭之理,疏極悲惋有局高蹐厚之情。載賴我皇上堅彼百年不二之心,免行一時無端之勘。”
這意思便是明廷認同丁應泰所奏彈劾朝鮮一事,並不真實,明廷終於為朝鮮國王昭雪,並且在日軍大敵當前、理應團結一心共同殺敵的形勢下,挽回了因為丁應泰彈劾,雙方緊張的宗蒲關系。
只是,雖然朝鮮罪名得雪,然而此時楊鎬卻早已撤職,他背後的張位也被罷相,而楊鎬在朝鮮的親信將領,也被明廷下旨處罰。
這已經達到了萬歷皇帝打壓張位、楊鎬一派的目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萬歷皇帝不支持主戰派,他只是對掌握重兵的楊鎬和內閣權勢大的張位,私下之間聯系深,並且相互包庇勾結,非常在意。
而這一點,從當時萬歷皇帝為了核查朝鮮事情,竟然派了有名的無恥之人徐觀瀾去核查朝鮮之事。
徐觀瀾,字道本,善寫楷書,作為言官,在名聲上,以敢說真話著稱,然而事實卻不是如此,對他有利,他才會講真話,無利便顛倒是非,就這樣,也混成了著名直臣。
而徐觀瀾去朝鮮查明事情真相,明顯是接受了一定授意的,其查勘東征事宜五請,然後便奏四路喪敗之狀,萬歷皇帝得了信,立馬下旨,“旨下部,斬馬呈文、郝三聘以徇,一元等各帶罪立功”。
並且,萬歷皇帝還讚賞丁應泰和徐觀瀾說:“禦極二十六年,未見忠直如此人者。”
同時,萬歷皇帝還將丁應泰的名字寫在禦用屏風上,以此告知明廷他對丁應泰的態度。
這些動作,自然極大的震懾了明廷中為張位、楊鎬求情的人,讓他們不敢妄動,拖延了朝鮮雪冤求情之事,也讓萬歷皇帝能快馬斬亂麻的罷免張位,撤楊鎬之職,同時打擊楊鎬在軍中形成的山頭勢力,不至於撤了楊鎬的職,讓明軍在朝鮮出現內訌的亂子。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