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綜合條文 (23)
關燈
小
中
大
:陜西號,蒙古號,海南號,獅城號,山西號與琉球號。
可以說,萬事俱備,就欠海軍最後的訂購合同了。
也就在這個時候,七十五年型450毫米口徑艦炮正式研制成功。雖然炮塔設計還沒有完成,但是一般都是在戰艦設計與初級建造時才進行炮塔設計的。相對而言,炮塔設計要比艦炮設計簡單得多,基本上沒有什麽技術難題。
讓江南造船廠無法相信的是,青島造船廠竟然在第一時間拿出了戰艦的詳細設計圖紙。
也就是說,青島造船廠一直在暗中進行采用450毫米口徑主炮的戰列艦的設計工作,其前期投入不可說不大。
即便海軍一直將江南造船廠當作最主要的合作夥伴,可是海軍需要的是最好的戰艦。
全面審核了青島造船廠的設計方案之後,海軍決定放棄采購江南造船廠設計的省級丙型戰列艦,再加上一筆撥款,直接采購六艘新式戰列艦。當時,海軍已經將采用450毫米口徑主炮的戰列艦歸為“超戰列艦”。如同當年帝國海軍將采用350毫米口徑主炮的無畏艦劃為“超無畏艦”一樣,這一劃分標準也得到了大部分國家的認可。
當然,因為設計經驗方面的欠缺,青島造船廠的設計方案有不少的毛病。
最終,帝國海軍還是責令青島造船廠與實力最強大的江南造船廠共同完成設計,並且讓大連造船廠,廣州造船廠,高雄造船廠與馬尾造船廠都派遣了工程師參與設計工作,以便在批量建造的時候減少麻煩,加快建造進度。
當時,為此事還鬧出了一段小插曲。
因為海軍指定汪華華為新式戰列艦的總工程師,而汪華華是江南造船廠的總工程師,青島造船廠認為海軍偏袒江南造船廠,並且想借此讓江南造船廠掌握青島造船廠的核心技術,所以青島造船廠將海軍告上了法庭,要求海軍修改設計工作安排,由青島造船廠的工程師擔任總工程師。
當然,戰時情況下,青島造船廠的“申訴”不會得到授理。
後經帝國議政院軍事委員會與帝國內閣的調解,青島造船廠撤消了訴訟,海軍造船廠也增設了一個首席副總工程師的位置,並且由青島造船廠派的首席副總工程師負責關鍵技術,汪華華只負責總體設計。另外,其他四家造船廠也都有一個副總工程師的名額,並且負責其主要技術的管理。
結果,在汪華華的主導下,青島造船廠的原始設計方案幾乎被徹底推翻。
比如,為了限制排水量,青島造船廠采用了四座雙聯裝炮塔。當時江南造船廠正在研制450毫米口徑艦炮的三聯裝炮塔,所以汪華華將四座雙聯裝炮塔改成了三座三聯裝炮塔,並且既用省級戰列艦的設計經驗,設置了三層式彈藥艙。
另外,青島造船廠過於重視速度,結果導致動力設備嚴重超標。在海軍的要求下,汪華華將新式戰列艦的速度指標修改為30節,從而大大減少了動力設備,用空出的空間,以及多餘的重量增強了戰列艦的生存能力。
當然,艦體寬度也直接擴大到了37米,而不是最初的35米。
因為改動巨大,所以副炮的設置,艦橋的設置都做了大範圍的修改。可以說,重新設計之後,基本上看不到青島造船廠提供的第一版設計的影子了。
當然,因為六家造船廠通力合作,所以新式戰列艦的設計工作進展非常神速,在七十六年年底就基本上完成,這僅比海軍要求的時間多了不到三個月。毫無疑問,對重新設計一款戰艦來說,這絕對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此時,美國海軍的蒙大拿級戰列艦已經開工建造。
帝國海軍再也等不起,拿到還沒有進行最終修訂的設計方案之後,海軍就向六家造船廠下達了第一批六艘戰列艦的訂單,同時要求汪華華領導的設計團隊必須在戰列艦的建造過程中完成所有細節設計,不得因此耽擱建造進度。
為了與以前的戰列艦進行區別,海軍將該級戰列艦命名為“海軍元帥”級戰列艦。
其主要性能為:
標準排水量:61500噸,滿載排水量:70850噸,最大排水量:76450噸;總長:284米,水線長度:273.5米,型寬:37米,吃水:11.6米;定員:1947人(充當旗艦時為2094人)。
鍋爐:8臺七十五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七十五年型蒸汽輪機,功率:220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0節,續航力:18500海裏/16節。
主炮:9門七十五年型450毫米/L50型艦炮(3×3),副炮:18門七十二年型150毫米/L52型艦炮(6×3),速射炮:20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10×2)。
主裝甲帶:350-480毫米,裝甲甲板:220-270+80毫米,露天甲板:50毫米,裝甲隔艙:150毫米,炮塔:240-640毫米,炮座:480-560毫米,司令塔:560-640毫米。
毫無疑問,除了速度之外,海軍元帥級戰列艦在各方面都超越了當時的戰列艦。
“超戰列艦”的稱號絕對是當之無愧的。
當然,強大的戰鬥力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該級戰列艦的采購價格竟然達到了省級乙型戰列艦的二點四倍!其中,主要就是九門主炮的價格高得嚇人。
結果,帝國海軍準備用來采購兩批該級戰列艦的預算只訂購了一批。
當然,這種巨大的付出換來的絕對是無人能匹的強大戰鬥力,同時也將當時最主要的競爭對手美國避入了絕境。
換句話說,蒙大拿級建造出來之後,就面臨著落後挨打的局面。
其十六英寸主炮幾乎不可能在常規交戰距離內打穿海軍元帥級的主裝甲帶。相反,海軍元帥級的主炮可以輕易轟穿蒙大拿的裝甲。
為此,美國海軍不得不臨時提高了蒙大拿級的防護標準,使其排水量彪升到了60000噸以上,速度也猛降到了27節,而不是最初設計時的33節(實際上,按照最初設計標準,蒙大拿級的速度也只有30節)。
更重要的是,海軍元帥級拉開了“超戰列艦”登上海戰舞臺的序幕。
當時,美國也在緊鑼密鼓的研制十八英寸(相當於457毫米)口徑的艦炮,而且最初打算用在蒙大拿級戰列艦之上。只是美國也遇到了一樣的問題,大口徑艦炮的研制工作久拖無果,才不得不在蒙大拿級上繼續使用十六英寸艦炮,並且為其增加一座炮塔。
顯然,蒙大拿級的對手是省級乙型戰列艦,而不是海軍元帥級戰列艦。
在此情況之下,美國海軍不得不在主炮沒有設計成功的情況下,提前展開了“超戰列艦”的設計工作,這就是後來的波多黎各級戰列艦。
可以說,美國的波多黎各級戰列艦基本上全盤抄襲了海軍元帥級的設計思路。
三座三聯裝十八英寸主炮炮塔,480毫米厚的主裝甲帶,28節的最快速度,以及超過了60000噸的排水量。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波多黎各級也可以看作是蒙大拿級的衍生品。
另外,戰爭打到這個時候,美國已經很難跟上帝國的步伐了。
即便其十八英寸艦炮的設計工作在波多黎各級開工建造期間順利完成,但是美國海軍第一批訂購的六艘波多黎各級戰列艦的完工時間要比帝國海軍訂購的六艘海軍元帥級晚了大概一年。
另外,帝國海軍最終建造了十二艘海軍元帥級戰列艦,而美國只建成了六艘波多黎各級戰列艦。顯然,美國的國力已經在戰爭中嚴重透支了。
即便美國還在戰爭後期設計出了總統級,也是美國海軍的第二種“超戰列艦”,並且一口氣訂購了十二艘,可是在這個時候,即便有再多的戰列艦,也不可能幫助美國贏得戰爭,更不可能幫助美國避免戰敗的結局。
從這個層面上講,海軍元帥級的出現,最終奠定了帝國海軍在戰場上的絕對優勢地位。
當然,戰爭的要求是無止境的,帝國海軍的追求也是無止境的。
即便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帝國海軍也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更沒有停止追求更強大戰艦的腳步。
登峰造極——海洋級戰列艦
按照服役時間:太平洋號,印度洋號,大西洋號,北冰洋號,爪哇海號,北海號(後兩艘在戰後服役)。
……
如果說海軍元帥級戰列艦開啟了“超戰列艦”的時代,那麽帝國海軍對這種戰列艦並不是感到完全滿意,最大的問題還是火力密度。
帝國海軍已經認識到,九門主炮很難在海戰中發揮出足夠的火力密度。
提高火力密度的唯一辦法就是增加主炮數量。雖然提高主炮的射擊速度也能增強火力密度,但是提高射速的副作用非常大。比如,過快的射速對主炮身管的燒蝕非常嚴重,而在海戰中,不管是近戰還是遠戰,只有打擊對象是敵人的戰列艦,主炮就得全裝藥發射穿甲彈,而不可能減少裝藥量,以降低穿甲彈的穿透威力。射速過高,將導致炮管無法及時散熱,從而導致膛線快速磨損,最終使炮管迅速報廢。
另外,提高射速也不但不能保證炮擊精度,還將迅速消耗炮手的體力與精力。
反正,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考慮過提高戰列艦的主炮射速。
如此一來,帝國海軍在提出下一級戰列艦的戰術指標時,就明確提到,至少要增加兩門主炮。顯然,最可靠的方案像省級乙型戰列艦那樣,通過加長艦體,增加艦寬來增加一座三聯裝炮塔,使主炮的數量達到十二門。
因為海軍元帥級的最後設計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汪華華領導的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隊伍完成的,所以海軍這次直接將設計工作安排給了江南造船廠,並且再次任命汪華華為總工程師,負責該級戰列艦的所有設計工作。
只是,汪華華並沒有能夠看到這級戰列艦最後的英姿。
在設計工作完成之後,因為多年積勞成疾,帝國最偉大的,也是最有才華的艦船設計工程師倒在了工作崗位上。病逝的時候,汪華華年僅51歲。可以說,這個年紀是絕大部分船舶總工程師的黃金年齡。在此之前,汪華華一共主導了七級戰列艦,三級大型巡洋艦的設計工作,並且在其他十多級戰艦的設計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毫無疑問,他的成就幾乎是所有後來者都無法超越的。
去世之後,帝國海軍、帝國議政院、帝國內閣與帝國皇室先後追授其最高榮譽勳章。
汪華華也成為了帝國歷史上,唯一榮獲了“海軍榮譽勳章”,“帝國議政院榮譽勳章”,“帝國榮譽勳章”與“帝國皇室榮譽勳章”的船舶工程師。另外,帝國皇室還追授其為帝國世襲伯爵(平民能夠獲得的最高爵位),其爵位由其子嗣繼承。
可以說,這些巨大的榮譽都不足以表彰汪華華在戰爭期間為帝國做出的巨大貢獻。
也許,他最想看到的不是那些金燦燦的勳章,而是由他設計的最後一級戰列艦的雄偉身姿吧。
當然,戰爭不會因為汪華華的離去而停止。
在由江南造船廠的副總工程師完成了最後的細節設計之前,帝國海軍就下達了第一批六艘的訂單,並且將其命名為“海洋”級戰列艦。建造工作隨即就緊鑼密鼓的展開,當時很多工程師與老資格的技術工人都自覺的放棄了休息時間,似乎他們想用親手建造的戰列艦來告慰已經離去的總工程師,讓汪華華的在天之靈知道,他用生命的最後一點熱量所做出的努力並沒有白費。
正是如此,第一批海洋級戰列艦的建造工期竟然比第二批海軍元帥級還短了三個月!
其主要性能為:
標準排水量:65750噸,滿載排水量:73200噸,最大排水量:78450噸;總長:287.6米,水線長度:274.5米,型寬:37米,吃水:12米;定員:2284人(充當旗艦時為2421人)。
鍋爐:8臺七十五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七十七年型蒸汽輪機,功率:235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29節,續航力:21000海裏/16節。
主炮:12門七十五年型450毫米/L50型艦炮(4×3),副炮:24門七十七年型150毫米/L55型艦炮(8×3),速射炮:20門七十七年型130毫米/L55型艦炮(10×2)。
主裝甲帶:350-480毫米,裝甲甲板:220-270+80毫米,露天甲板:75毫米,裝甲隔艙:150毫米,炮塔:200-640毫米,炮座:480-560毫米,司令塔:560-640毫米。
很明顯,海洋級是海軍元帥級的火力加強版。
其實,在汪華華的最初設計構想中,不但要加強火力,還要全面加強防禦,以應對美國海軍的波多黎各級戰列艦裝備的十八英寸主炮的威脅。以當時的條件,標準排水量必然增加到70000噸以上,從而使戰艦的航速降低到27節左右。
只是,在完成最終的設計之前,汪華華就去世了。
接替他的副總工程師沒有能夠完全按照他的理念完成設計,而只是簡單的加強了戰列艦的火力,沒有將防護水平同等提高。
當然,防護上的問題並不嚴重。
本來海軍元帥級的防護水平就是按照450毫米重型穿甲彈的穿甲能力設計的,而美國的十八英寸艦炮在使用重型穿甲彈的情況下,穿甲能力比帝國海軍的450毫米艦炮低了大概百分之十左右。也就是說,海軍元帥級的防護是足夠的,因此就沒有多大的必要加強海洋級的防護能力。
當然,從提高生存力的角度考慮,加強防禦不會有壞處。
作為世界上最後一級設計,並且建成服役的戰列艦(最後建成的是德國海軍的威廉皇帝級戰列艦),海洋級代表了戰列艦——這個稱霸海洋數百年的海上霸主的終極實力,也絕對算得上是戰列艦中登峰造極的作品。
論排水量,論火力,論裝甲防護,無一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
當然,隨著大戰進入尾聲,海洋級也成為了戰列艦的絕唱。
當時,帝國海軍訂購的第一批六艘之中,只有四艘在戰爭結束前建成服役,最後兩艘拖到了戰後才服役。主要原因就是帝國內閣政府削減了軍費投入,特別是海軍的軍費。另外,海軍得把軍費花到更重要的地方,比如用來建造登陸艦,建造其他各類更能在戰場上發揮作用的戰艦。
結果,第二批六艘的訂單還沒有下達,海軍就撤消了建造令。
相對而言,六艘海洋級戰列艦在戰後的命運要比那些在戰爭結束之後就陸續退役,並且拆解出售的戰列艦幸運得多。
戰後,六艘戰列艦都服役了十多年,然後被封存。
在隨後的數十年之中,六艘戰列艦由先後三次重新加入海軍的戰鬥序列,為帝國繼續征戰。
最重要的是,這六艘戰列艦在服役近五十年,宣布退役之後,均返回了出生地,並且改建成了海軍博物館,供帝國百姓,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游客參觀游覽。因此,即便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了六十多年,帝國的年輕一代仍然能夠在這六艘停靠在碼頭旁的戰艦上體會到當年先輩駕馭著它們征戰全世界的颯爽英姿。
可以說,六艘海洋級戰列艦退役之後,在另外一個舞臺上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作為教育帝國百姓的工具,海洋級在讓帝國年輕一代認識到了帝國海軍強大實力的同時,也讓帝國年輕一代認識到了數百年來先輩為國家強大,為民族興旺做出的巨大貢獻,更讓帝國年輕一代認識到了海洋與海軍的重要性。
如同數百年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在港口看到那些威武雄壯的戰艦之後,都會萌發參加海軍,在海洋上為帝國建功立業的念頭一樣。當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踏上海洋級戰列艦的甲板時,誰能保證他們不會萌發同樣的念頭,誰能保證他們中間不會誕生如同陳淵洋、袁承宗那樣的,駕馭著戰艦,為帝國在四大洋上征戰的海軍名將呢?
序 不一樣的歷史(一)
永樂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公元1421年12月25日),幔巴撒(現肯尼亞蒙巴薩)港。
昔日寧靜的港灣內停泊著數以百計,大大小小的遠洋帆船;碼頭上,一群身著錦衣衛服飾的海員正在當地人的幫助下,將兩頭身高兩丈,頭上長著一對犄角,身著斑紋的“瑞獸”裝進碩大的寶船。
這是當地酋長獻給遠在萬裏之外,從未見過的大明皇帝的禮物——“麒麟”。
實際上,它並不是東方傳說中的“麒麟”,而是非洲大陸上極為常見的動物——長頸鹿。
寶船船尾處,一名約莫五十歲的中年男子傲首而立,舉目眺望著南面的大海。他就是這只船隊的“司令官”,曾經救過現今皇上,六次率領船隊遠航的鄭和!
在他身旁,則是來自浙江紹興的通事(翻譯)馬歡。
碼頭上,在數十人的努力之下,兩頭桀驁不馴的“麒麟”被強行塞進了寶船的貨艙。為了容下這兩頭“瑞獸”,還拆掉了貨艙上方的兩層甲板。不多時,一名身著正五品錦衣衛官服的中年人登上了船尾的平臺。
他就是這只船隊的副史,曾經四次隨同鄭和遠航的王景弘。
“大人,貨物都已備妥,船隊隨時可以出發。”
隨著呼呼的海風聲,鄭和轉過身來,悠悠說道:“是啊,該回去了。”
王景弘與馬歡對視一眼,同時聽出了鄭和這番話的另外一層意思,並且感到一絲不安。
來到幔巴撒已經半個月了,按照禮儀,他們拜訪了當地酋長,並且贈送了從國內帶來的絲綢、綾羅、麻絹、茶葉等禮品。酋長也在昨日前來拜會,並且贈送了“麒麟”,獅子,以及一箱珍貴的藍寶石。
在此之前,船隊在大海上航行了足足八個半月,途徑占城、彭亨、舊港、亞路、蘇門答剌、南巫裏、別羅裏、溜山、木骨都束、蔔剌哇、竹步等地。
相對於前五次,這次遠航到達的地方最為遙遠。
可是,再向南的話,還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以及阻擋著西行航線的大陸嗎?
想到這,鄭和擡起頭來,長長的出了口氣。
自古以來,中原地區的王朝都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是位於世界中央的帝國。可是,經過六次遠航,鄭和逐漸相信,大明朝並不位於世界的中央。或者說,這個世界並不一定擁有固定的中央。
大明朝的東面,除了星羅棋布的島嶼,以及建立在這些島嶼上的琉球,日本等國之外,就是一望無垠的大海。南面則是更多的島嶼,只有向西,才能到達新的大陸,到達更多的國家。
實際上,遠在鄭和率領船隊遠航之前的一千多年前,商人就打通了前往大西(歐洲)的陸上通道,將中原出產的絲綢、茶葉、陶瓷源源不斷的送往大西,並且將大西的琉璃(玻璃)、調料等貨物販回中原。
有沒有一條能夠到達大西的海上航路呢?
向北,顯然不可能。
到達阿丹國的時候,鄭和就得知,北面是挾裹在陸地之間的海灣,並沒有通往大西的海上航線。
唯有向南,才有可能到達大西。
可是,西面的陸地到底有多廣袤?需要向南航行多遠,才能繞過陸地,轉向北上?
或許,根本沒有通往大西的海上航道。
越想,鄭和越是感到不甘。
自從十五年前第一次遠航,鄭和就意識到,大海並不是平的。因為,遠方的船只靠近時,每每首先出現的都是高聳的桅桿,然後才是龐大的船身。快船遠去的時候,每每首先消失的則是龐大的船身,最後才是高聳的桅桿。
如果海是平的,怎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雖然鄭和並沒深究,甚至沒有仔細考慮過這個問題,但是他卻覺得,即便天地是無窮無盡的,陸地也不一定是無窮無盡的。
至少,大明朝所在的陸地並不是無窮無盡的,向南,到達滿剌加南面不遠處,就是這塊陸地的盡頭了。
那麽,幔巴撒所在的這塊陸地也是無窮無盡的嗎?
向南,難道沒有一個盡頭嗎?
“景弘,準備起航吧!”
“是,大人!”王景弘暗暗吸了口氣,終於要踏上回家的航程了。
可是,沒等他高興起來,鄭和又說道:“我們繼續向南航行!”
“大人,什……什麽?”王景弘頓時瞪大了眼睛,以為自己聽錯了。
“我們繼續南下!”鄭和轉過身來,面色堅定的說道,“幔巴撒並不是我們的終點,也不是我們的目的地,我們將繼續向南航行,直到這片大陸的盡頭,直到另外一片廣袤無垠的海洋!”
“大人,可是……”王景弘迅速回過神來,急切切的說道,“我們所帶物資所剩不多,而且前途未知,若貿然……”
“我們哪一次遠航是前途已知的?”鄭和反問了一句。“另外,酋長進貢給皇上的那箱藍寶石並不產自幔巴撒,而是來自南面一個如同大陸般的道路。也就是說,南面還有海洋,還有陸地,還有島嶼。那麽,誰能否認,南面就沒有前往大西的海上航道呢?”
“可是……”
“大人!”馬歡雙手一拱,搶在王景弘前面說道,“官兵出師九月有餘,一路舟車勞頓,現在已歸心似箭,若再向南航行,恐怕……”
聽到這,鄭和也皺起了眉頭。
是啊,歸心似箭,誰不是歸心似箭呢?
除了他,以及少數熱愛大海的之外,船隊裏絕大部分海員都不太熱衷探險。再說了,大部分海員都有家室,有妻小,父母也都健在,若不顧一切的向南航行,誰也不敢保證不會發生嘩變。
怎麽辦?
就這麽放棄了嗎?
“大人!”王景弘再次抱起了拳頭,“還請大人收回成命,下令返航吧!”
長嘆一聲,鄭和又仰起了頭。
難道,真的放棄了嗎?
茫茫之中,鄭和似乎看到了大西,看到那條連接著大西的海上航線。前後十五載,畢生努力就這麽結束了嗎?
鄭和知道,也許再也沒有遠航的機會了。
五十歲,人生能有多少個五十歲?而且現今皇上已六十有二,太子性格懦弱,今後還有出海的機會嗎?
不,不能就此作罷!
想到這,鄭和朝王景弘與馬歡看了過去。
頃刻間,王景弘與馬歡都讀出了那道目光中蘊涵的意思。
“大人!”情急之下,馬歡再次站了出來,“屬下願替大人率領分隊南下探尋前往大西的航道!”
此話說得非常及時,也說得非常關鍵。
隨同鄭和四下西洋,馬歡早就知道,除了前往聖地朝拜之外,鄭和最大的心願就是尋找前往大西的海上航道。不然的話,船隊根本沒有必要遠赴重洋,來到幔巴撒,更沒有必要前往忽魯謨斯與阿丹。
當然,派遣分隊進行遠航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
第四次遠航的時候,就是馬歡率領分隊從蘇門答剌出發到達了溜山國,隨後北上,在忽魯謨斯與鄭和率領的主隊會合。
“大人,既然馬通事願意南下,我們……”
鄭和壓了壓手,目光落到了馬歡的身上。王景弘的目光也落到了馬歡的身上。
三人都知道,經過長達九個月的遠航之後,除了海員歸心似箭之外,大部分船只都到了需要維修保養的程度,難以繼續遠航。距離幔巴撒最近的,可以為船隊提供支持的港口是古裏港。
也就是說,以船隊此時的情況來看,根本不適合遠航。
當然,這並不表示所有的船只都無法遠航。
“宗道,你真的願意南下嗎?”鄭和問得很鄭重。“宗道”是馬歡的字。
馬歡用力點了點頭,說道:“屬下隨同大人兩下西洋,早就想探明前往大西的海上航道。如能得大人成全,即便前方是刀山火海,屬下也萬死不辭!”
鄭和微微點了點頭,他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五日後,在鄭和與王景弘率領船隊返航之前,馬歡與志願南下的三百一十八名海員乘坐三艘裝滿了淡水、食物、綠豆(極為重要的給養)、藥材,以及綾羅綢緞、茶葉等貴重貨物的戰船離開了幔巴撒,踏上了南下探尋新航線的旅途。
這是一次充滿了危險的探險。
這是一次充滿了機遇的探險。
這是一次改變了歷史的探險。
三個多月後,永樂二十年三月二十八日(公元1422年4月1日),馬歡的船隊到達了非洲大陸的最南端,將該地命名為“大南角”(即現今的厄加勒斯角)。同日,船隊離開印度洋,進入大西洋,並且沿著非洲大陸海岸線,開始向北探索航行。
在此之前,馬歡的船隊到達了安吉那(現馬達加斯加島安齊拉納納),並且用綢緞與土著交換了數箱藍寶石。
永樂二十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422年6月15日),船隊到達打哥兒(現達喀爾),並且發現了一座群島(現佛得角群島)。
永樂二十年八月十五日(公元1422年8月17日),船隊到達裏唆阿(現裏斯本)。
至此,歷經四月又十七日,馬歡率領的船隊順利到達大西。
此時,隨同馬上遠航的海員只剩下了二百七十七名。
接下來半年多的時間內,馬歡與大明使節的身份,先後出訪了葡萄牙、西班牙、法蘭西、大不列顛等國,並且向這些國家的王室贈送了絲綢、綾羅、茶葉、寶石等貴重禮品。
永樂二十一年三月初三(公元1423年3月3日),在馬歡的率領下,二百七十三名海員,以及來自十多個歐洲國家的數十名使節,搭乘滿載歐洲王室贈與大明皇帝的貴重禮物離開了葡萄牙裏斯本,踏上了歸途。
永樂二十二年元月初八(公元1424年1月2日),歷經十月又五日的艱苦航行,船隊返回南京龍江港。
至此,馬歡開辟了經印度洋進入大西洋的海上航線,成為了首位完成東西方海上航行的偉大航海家。
歷史也在這個時候發生了重大轉折。
三月後,太宗皇帝北征之前,下詔遣鄭和、馬歡、王景弘率船隊再次出海,並與大西使者簽訂《世代友好通商條約》。
從此開始,大明國走上了一條嶄新的發展道路。
世界歷史,也在這個時候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雖然四個月後,即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太宗皇帝於北征回師途中在榆木川病故,後仁宗皇帝下令禁海,直到宣宗皇帝繼位,於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才再度恢覆海運,並且遣鄭和、馬歡、王景弘第七次率領船隊出海。但是隨著東西方海上航線的打通,任何外力都無法阻止東西方世界的海上交往,更無法阻擋新興力量的發展壯大。
毫無疑問,馬歡的偉大發現,給世界帶來的絕不僅僅只是一條連接著東西方世界的海上通道。
從短期來看,隨著東西方海上航線的建立與鞏固,盤踞在西亞與東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東西方的影響力已經變得無足輕重。在此之前,通過征收高額的貿易稅,奧斯曼帝國不但坐享其成,還嚴重的阻礙了東西方的交往。海上航線不但完全不受奧斯曼帝國的控制與影響,還更適合運送大宗貨物。
可以說,正是這條航線使奧斯曼帝國走向了衰落。
從長期來看,“馬歡航線”徹底改變了東西方的世界觀與價值觀。
直到公元1487年,迪亞士才沿著馬歡航線到達了好望角。十一年之後,也就是公元1498年,達·伽馬才沿著同樣的航線到達了古裏。
也就是說,從公元1424年到1498年之間,在長達74年的時間裏,控制著東西方海上航線的全是大明的航海家。
在人類歷史中,七十四年不算長。可是對任何一個人來說,七十四年絕不算短。
在這七十四年中,前後有數十萬大明的商人,海員通過“馬歡”航線前往大西,並且在沿途建立起了數十個可以供船隊停靠與駐泊的港口。大明的海外殖民時期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並且延續了數百年之久。
更重要的是,通過控制海上航線,大明商人壟斷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往來。
為了鞏固壟斷地位,保證壟斷利益,“商會”在此期間誕生。通過商會,商人不但控制著海上航線,控制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可以說,萬事俱備,就欠海軍最後的訂購合同了。
也就在這個時候,七十五年型450毫米口徑艦炮正式研制成功。雖然炮塔設計還沒有完成,但是一般都是在戰艦設計與初級建造時才進行炮塔設計的。相對而言,炮塔設計要比艦炮設計簡單得多,基本上沒有什麽技術難題。
讓江南造船廠無法相信的是,青島造船廠竟然在第一時間拿出了戰艦的詳細設計圖紙。
也就是說,青島造船廠一直在暗中進行采用450毫米口徑主炮的戰列艦的設計工作,其前期投入不可說不大。
即便海軍一直將江南造船廠當作最主要的合作夥伴,可是海軍需要的是最好的戰艦。
全面審核了青島造船廠的設計方案之後,海軍決定放棄采購江南造船廠設計的省級丙型戰列艦,再加上一筆撥款,直接采購六艘新式戰列艦。當時,海軍已經將采用450毫米口徑主炮的戰列艦歸為“超戰列艦”。如同當年帝國海軍將采用350毫米口徑主炮的無畏艦劃為“超無畏艦”一樣,這一劃分標準也得到了大部分國家的認可。
當然,因為設計經驗方面的欠缺,青島造船廠的設計方案有不少的毛病。
最終,帝國海軍還是責令青島造船廠與實力最強大的江南造船廠共同完成設計,並且讓大連造船廠,廣州造船廠,高雄造船廠與馬尾造船廠都派遣了工程師參與設計工作,以便在批量建造的時候減少麻煩,加快建造進度。
當時,為此事還鬧出了一段小插曲。
因為海軍指定汪華華為新式戰列艦的總工程師,而汪華華是江南造船廠的總工程師,青島造船廠認為海軍偏袒江南造船廠,並且想借此讓江南造船廠掌握青島造船廠的核心技術,所以青島造船廠將海軍告上了法庭,要求海軍修改設計工作安排,由青島造船廠的工程師擔任總工程師。
當然,戰時情況下,青島造船廠的“申訴”不會得到授理。
後經帝國議政院軍事委員會與帝國內閣的調解,青島造船廠撤消了訴訟,海軍造船廠也增設了一個首席副總工程師的位置,並且由青島造船廠派的首席副總工程師負責關鍵技術,汪華華只負責總體設計。另外,其他四家造船廠也都有一個副總工程師的名額,並且負責其主要技術的管理。
結果,在汪華華的主導下,青島造船廠的原始設計方案幾乎被徹底推翻。
比如,為了限制排水量,青島造船廠采用了四座雙聯裝炮塔。當時江南造船廠正在研制450毫米口徑艦炮的三聯裝炮塔,所以汪華華將四座雙聯裝炮塔改成了三座三聯裝炮塔,並且既用省級戰列艦的設計經驗,設置了三層式彈藥艙。
另外,青島造船廠過於重視速度,結果導致動力設備嚴重超標。在海軍的要求下,汪華華將新式戰列艦的速度指標修改為30節,從而大大減少了動力設備,用空出的空間,以及多餘的重量增強了戰列艦的生存能力。
當然,艦體寬度也直接擴大到了37米,而不是最初的35米。
因為改動巨大,所以副炮的設置,艦橋的設置都做了大範圍的修改。可以說,重新設計之後,基本上看不到青島造船廠提供的第一版設計的影子了。
當然,因為六家造船廠通力合作,所以新式戰列艦的設計工作進展非常神速,在七十六年年底就基本上完成,這僅比海軍要求的時間多了不到三個月。毫無疑問,對重新設計一款戰艦來說,這絕對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此時,美國海軍的蒙大拿級戰列艦已經開工建造。
帝國海軍再也等不起,拿到還沒有進行最終修訂的設計方案之後,海軍就向六家造船廠下達了第一批六艘戰列艦的訂單,同時要求汪華華領導的設計團隊必須在戰列艦的建造過程中完成所有細節設計,不得因此耽擱建造進度。
為了與以前的戰列艦進行區別,海軍將該級戰列艦命名為“海軍元帥”級戰列艦。
其主要性能為:
標準排水量:61500噸,滿載排水量:70850噸,最大排水量:76450噸;總長:284米,水線長度:273.5米,型寬:37米,吃水:11.6米;定員:1947人(充當旗艦時為2094人)。
鍋爐:8臺七十五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七十五年型蒸汽輪機,功率:220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0節,續航力:18500海裏/16節。
主炮:9門七十五年型450毫米/L50型艦炮(3×3),副炮:18門七十二年型150毫米/L52型艦炮(6×3),速射炮:20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10×2)。
主裝甲帶:350-480毫米,裝甲甲板:220-270+80毫米,露天甲板:50毫米,裝甲隔艙:150毫米,炮塔:240-640毫米,炮座:480-560毫米,司令塔:560-640毫米。
毫無疑問,除了速度之外,海軍元帥級戰列艦在各方面都超越了當時的戰列艦。
“超戰列艦”的稱號絕對是當之無愧的。
當然,強大的戰鬥力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該級戰列艦的采購價格竟然達到了省級乙型戰列艦的二點四倍!其中,主要就是九門主炮的價格高得嚇人。
結果,帝國海軍準備用來采購兩批該級戰列艦的預算只訂購了一批。
當然,這種巨大的付出換來的絕對是無人能匹的強大戰鬥力,同時也將當時最主要的競爭對手美國避入了絕境。
換句話說,蒙大拿級建造出來之後,就面臨著落後挨打的局面。
其十六英寸主炮幾乎不可能在常規交戰距離內打穿海軍元帥級的主裝甲帶。相反,海軍元帥級的主炮可以輕易轟穿蒙大拿的裝甲。
為此,美國海軍不得不臨時提高了蒙大拿級的防護標準,使其排水量彪升到了60000噸以上,速度也猛降到了27節,而不是最初設計時的33節(實際上,按照最初設計標準,蒙大拿級的速度也只有30節)。
更重要的是,海軍元帥級拉開了“超戰列艦”登上海戰舞臺的序幕。
當時,美國也在緊鑼密鼓的研制十八英寸(相當於457毫米)口徑的艦炮,而且最初打算用在蒙大拿級戰列艦之上。只是美國也遇到了一樣的問題,大口徑艦炮的研制工作久拖無果,才不得不在蒙大拿級上繼續使用十六英寸艦炮,並且為其增加一座炮塔。
顯然,蒙大拿級的對手是省級乙型戰列艦,而不是海軍元帥級戰列艦。
在此情況之下,美國海軍不得不在主炮沒有設計成功的情況下,提前展開了“超戰列艦”的設計工作,這就是後來的波多黎各級戰列艦。
可以說,美國的波多黎各級戰列艦基本上全盤抄襲了海軍元帥級的設計思路。
三座三聯裝十八英寸主炮炮塔,480毫米厚的主裝甲帶,28節的最快速度,以及超過了60000噸的排水量。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波多黎各級也可以看作是蒙大拿級的衍生品。
另外,戰爭打到這個時候,美國已經很難跟上帝國的步伐了。
即便其十八英寸艦炮的設計工作在波多黎各級開工建造期間順利完成,但是美國海軍第一批訂購的六艘波多黎各級戰列艦的完工時間要比帝國海軍訂購的六艘海軍元帥級晚了大概一年。
另外,帝國海軍最終建造了十二艘海軍元帥級戰列艦,而美國只建成了六艘波多黎各級戰列艦。顯然,美國的國力已經在戰爭中嚴重透支了。
即便美國還在戰爭後期設計出了總統級,也是美國海軍的第二種“超戰列艦”,並且一口氣訂購了十二艘,可是在這個時候,即便有再多的戰列艦,也不可能幫助美國贏得戰爭,更不可能幫助美國避免戰敗的結局。
從這個層面上講,海軍元帥級的出現,最終奠定了帝國海軍在戰場上的絕對優勢地位。
當然,戰爭的要求是無止境的,帝國海軍的追求也是無止境的。
即便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帝國海軍也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更沒有停止追求更強大戰艦的腳步。
登峰造極——海洋級戰列艦
按照服役時間:太平洋號,印度洋號,大西洋號,北冰洋號,爪哇海號,北海號(後兩艘在戰後服役)。
……
如果說海軍元帥級戰列艦開啟了“超戰列艦”的時代,那麽帝國海軍對這種戰列艦並不是感到完全滿意,最大的問題還是火力密度。
帝國海軍已經認識到,九門主炮很難在海戰中發揮出足夠的火力密度。
提高火力密度的唯一辦法就是增加主炮數量。雖然提高主炮的射擊速度也能增強火力密度,但是提高射速的副作用非常大。比如,過快的射速對主炮身管的燒蝕非常嚴重,而在海戰中,不管是近戰還是遠戰,只有打擊對象是敵人的戰列艦,主炮就得全裝藥發射穿甲彈,而不可能減少裝藥量,以降低穿甲彈的穿透威力。射速過高,將導致炮管無法及時散熱,從而導致膛線快速磨損,最終使炮管迅速報廢。
另外,提高射速也不但不能保證炮擊精度,還將迅速消耗炮手的體力與精力。
反正,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考慮過提高戰列艦的主炮射速。
如此一來,帝國海軍在提出下一級戰列艦的戰術指標時,就明確提到,至少要增加兩門主炮。顯然,最可靠的方案像省級乙型戰列艦那樣,通過加長艦體,增加艦寬來增加一座三聯裝炮塔,使主炮的數量達到十二門。
因為海軍元帥級的最後設計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汪華華領導的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隊伍完成的,所以海軍這次直接將設計工作安排給了江南造船廠,並且再次任命汪華華為總工程師,負責該級戰列艦的所有設計工作。
只是,汪華華並沒有能夠看到這級戰列艦最後的英姿。
在設計工作完成之後,因為多年積勞成疾,帝國最偉大的,也是最有才華的艦船設計工程師倒在了工作崗位上。病逝的時候,汪華華年僅51歲。可以說,這個年紀是絕大部分船舶總工程師的黃金年齡。在此之前,汪華華一共主導了七級戰列艦,三級大型巡洋艦的設計工作,並且在其他十多級戰艦的設計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毫無疑問,他的成就幾乎是所有後來者都無法超越的。
去世之後,帝國海軍、帝國議政院、帝國內閣與帝國皇室先後追授其最高榮譽勳章。
汪華華也成為了帝國歷史上,唯一榮獲了“海軍榮譽勳章”,“帝國議政院榮譽勳章”,“帝國榮譽勳章”與“帝國皇室榮譽勳章”的船舶工程師。另外,帝國皇室還追授其為帝國世襲伯爵(平民能夠獲得的最高爵位),其爵位由其子嗣繼承。
可以說,這些巨大的榮譽都不足以表彰汪華華在戰爭期間為帝國做出的巨大貢獻。
也許,他最想看到的不是那些金燦燦的勳章,而是由他設計的最後一級戰列艦的雄偉身姿吧。
當然,戰爭不會因為汪華華的離去而停止。
在由江南造船廠的副總工程師完成了最後的細節設計之前,帝國海軍就下達了第一批六艘的訂單,並且將其命名為“海洋”級戰列艦。建造工作隨即就緊鑼密鼓的展開,當時很多工程師與老資格的技術工人都自覺的放棄了休息時間,似乎他們想用親手建造的戰列艦來告慰已經離去的總工程師,讓汪華華的在天之靈知道,他用生命的最後一點熱量所做出的努力並沒有白費。
正是如此,第一批海洋級戰列艦的建造工期竟然比第二批海軍元帥級還短了三個月!
其主要性能為:
標準排水量:65750噸,滿載排水量:73200噸,最大排水量:78450噸;總長:287.6米,水線長度:274.5米,型寬:37米,吃水:12米;定員:2284人(充當旗艦時為2421人)。
鍋爐:8臺七十五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七十七年型蒸汽輪機,功率:235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29節,續航力:21000海裏/16節。
主炮:12門七十五年型450毫米/L50型艦炮(4×3),副炮:24門七十七年型150毫米/L55型艦炮(8×3),速射炮:20門七十七年型130毫米/L55型艦炮(10×2)。
主裝甲帶:350-480毫米,裝甲甲板:220-270+80毫米,露天甲板:75毫米,裝甲隔艙:150毫米,炮塔:200-640毫米,炮座:480-560毫米,司令塔:560-640毫米。
很明顯,海洋級是海軍元帥級的火力加強版。
其實,在汪華華的最初設計構想中,不但要加強火力,還要全面加強防禦,以應對美國海軍的波多黎各級戰列艦裝備的十八英寸主炮的威脅。以當時的條件,標準排水量必然增加到70000噸以上,從而使戰艦的航速降低到27節左右。
只是,在完成最終的設計之前,汪華華就去世了。
接替他的副總工程師沒有能夠完全按照他的理念完成設計,而只是簡單的加強了戰列艦的火力,沒有將防護水平同等提高。
當然,防護上的問題並不嚴重。
本來海軍元帥級的防護水平就是按照450毫米重型穿甲彈的穿甲能力設計的,而美國的十八英寸艦炮在使用重型穿甲彈的情況下,穿甲能力比帝國海軍的450毫米艦炮低了大概百分之十左右。也就是說,海軍元帥級的防護是足夠的,因此就沒有多大的必要加強海洋級的防護能力。
當然,從提高生存力的角度考慮,加強防禦不會有壞處。
作為世界上最後一級設計,並且建成服役的戰列艦(最後建成的是德國海軍的威廉皇帝級戰列艦),海洋級代表了戰列艦——這個稱霸海洋數百年的海上霸主的終極實力,也絕對算得上是戰列艦中登峰造極的作品。
論排水量,論火力,論裝甲防護,無一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
當然,隨著大戰進入尾聲,海洋級也成為了戰列艦的絕唱。
當時,帝國海軍訂購的第一批六艘之中,只有四艘在戰爭結束前建成服役,最後兩艘拖到了戰後才服役。主要原因就是帝國內閣政府削減了軍費投入,特別是海軍的軍費。另外,海軍得把軍費花到更重要的地方,比如用來建造登陸艦,建造其他各類更能在戰場上發揮作用的戰艦。
結果,第二批六艘的訂單還沒有下達,海軍就撤消了建造令。
相對而言,六艘海洋級戰列艦在戰後的命運要比那些在戰爭結束之後就陸續退役,並且拆解出售的戰列艦幸運得多。
戰後,六艘戰列艦都服役了十多年,然後被封存。
在隨後的數十年之中,六艘戰列艦由先後三次重新加入海軍的戰鬥序列,為帝國繼續征戰。
最重要的是,這六艘戰列艦在服役近五十年,宣布退役之後,均返回了出生地,並且改建成了海軍博物館,供帝國百姓,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游客參觀游覽。因此,即便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了六十多年,帝國的年輕一代仍然能夠在這六艘停靠在碼頭旁的戰艦上體會到當年先輩駕馭著它們征戰全世界的颯爽英姿。
可以說,六艘海洋級戰列艦退役之後,在另外一個舞臺上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作為教育帝國百姓的工具,海洋級在讓帝國年輕一代認識到了帝國海軍強大實力的同時,也讓帝國年輕一代認識到了數百年來先輩為國家強大,為民族興旺做出的巨大貢獻,更讓帝國年輕一代認識到了海洋與海軍的重要性。
如同數百年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在港口看到那些威武雄壯的戰艦之後,都會萌發參加海軍,在海洋上為帝國建功立業的念頭一樣。當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踏上海洋級戰列艦的甲板時,誰能保證他們不會萌發同樣的念頭,誰能保證他們中間不會誕生如同陳淵洋、袁承宗那樣的,駕馭著戰艦,為帝國在四大洋上征戰的海軍名將呢?
序 不一樣的歷史(一)
永樂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公元1421年12月25日),幔巴撒(現肯尼亞蒙巴薩)港。
昔日寧靜的港灣內停泊著數以百計,大大小小的遠洋帆船;碼頭上,一群身著錦衣衛服飾的海員正在當地人的幫助下,將兩頭身高兩丈,頭上長著一對犄角,身著斑紋的“瑞獸”裝進碩大的寶船。
這是當地酋長獻給遠在萬裏之外,從未見過的大明皇帝的禮物——“麒麟”。
實際上,它並不是東方傳說中的“麒麟”,而是非洲大陸上極為常見的動物——長頸鹿。
寶船船尾處,一名約莫五十歲的中年男子傲首而立,舉目眺望著南面的大海。他就是這只船隊的“司令官”,曾經救過現今皇上,六次率領船隊遠航的鄭和!
在他身旁,則是來自浙江紹興的通事(翻譯)馬歡。
碼頭上,在數十人的努力之下,兩頭桀驁不馴的“麒麟”被強行塞進了寶船的貨艙。為了容下這兩頭“瑞獸”,還拆掉了貨艙上方的兩層甲板。不多時,一名身著正五品錦衣衛官服的中年人登上了船尾的平臺。
他就是這只船隊的副史,曾經四次隨同鄭和遠航的王景弘。
“大人,貨物都已備妥,船隊隨時可以出發。”
隨著呼呼的海風聲,鄭和轉過身來,悠悠說道:“是啊,該回去了。”
王景弘與馬歡對視一眼,同時聽出了鄭和這番話的另外一層意思,並且感到一絲不安。
來到幔巴撒已經半個月了,按照禮儀,他們拜訪了當地酋長,並且贈送了從國內帶來的絲綢、綾羅、麻絹、茶葉等禮品。酋長也在昨日前來拜會,並且贈送了“麒麟”,獅子,以及一箱珍貴的藍寶石。
在此之前,船隊在大海上航行了足足八個半月,途徑占城、彭亨、舊港、亞路、蘇門答剌、南巫裏、別羅裏、溜山、木骨都束、蔔剌哇、竹步等地。
相對於前五次,這次遠航到達的地方最為遙遠。
可是,再向南的話,還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以及阻擋著西行航線的大陸嗎?
想到這,鄭和擡起頭來,長長的出了口氣。
自古以來,中原地區的王朝都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是位於世界中央的帝國。可是,經過六次遠航,鄭和逐漸相信,大明朝並不位於世界的中央。或者說,這個世界並不一定擁有固定的中央。
大明朝的東面,除了星羅棋布的島嶼,以及建立在這些島嶼上的琉球,日本等國之外,就是一望無垠的大海。南面則是更多的島嶼,只有向西,才能到達新的大陸,到達更多的國家。
實際上,遠在鄭和率領船隊遠航之前的一千多年前,商人就打通了前往大西(歐洲)的陸上通道,將中原出產的絲綢、茶葉、陶瓷源源不斷的送往大西,並且將大西的琉璃(玻璃)、調料等貨物販回中原。
有沒有一條能夠到達大西的海上航路呢?
向北,顯然不可能。
到達阿丹國的時候,鄭和就得知,北面是挾裹在陸地之間的海灣,並沒有通往大西的海上航線。
唯有向南,才有可能到達大西。
可是,西面的陸地到底有多廣袤?需要向南航行多遠,才能繞過陸地,轉向北上?
或許,根本沒有通往大西的海上航道。
越想,鄭和越是感到不甘。
自從十五年前第一次遠航,鄭和就意識到,大海並不是平的。因為,遠方的船只靠近時,每每首先出現的都是高聳的桅桿,然後才是龐大的船身。快船遠去的時候,每每首先消失的則是龐大的船身,最後才是高聳的桅桿。
如果海是平的,怎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雖然鄭和並沒深究,甚至沒有仔細考慮過這個問題,但是他卻覺得,即便天地是無窮無盡的,陸地也不一定是無窮無盡的。
至少,大明朝所在的陸地並不是無窮無盡的,向南,到達滿剌加南面不遠處,就是這塊陸地的盡頭了。
那麽,幔巴撒所在的這塊陸地也是無窮無盡的嗎?
向南,難道沒有一個盡頭嗎?
“景弘,準備起航吧!”
“是,大人!”王景弘暗暗吸了口氣,終於要踏上回家的航程了。
可是,沒等他高興起來,鄭和又說道:“我們繼續向南航行!”
“大人,什……什麽?”王景弘頓時瞪大了眼睛,以為自己聽錯了。
“我們繼續南下!”鄭和轉過身來,面色堅定的說道,“幔巴撒並不是我們的終點,也不是我們的目的地,我們將繼續向南航行,直到這片大陸的盡頭,直到另外一片廣袤無垠的海洋!”
“大人,可是……”王景弘迅速回過神來,急切切的說道,“我們所帶物資所剩不多,而且前途未知,若貿然……”
“我們哪一次遠航是前途已知的?”鄭和反問了一句。“另外,酋長進貢給皇上的那箱藍寶石並不產自幔巴撒,而是來自南面一個如同大陸般的道路。也就是說,南面還有海洋,還有陸地,還有島嶼。那麽,誰能否認,南面就沒有前往大西的海上航道呢?”
“可是……”
“大人!”馬歡雙手一拱,搶在王景弘前面說道,“官兵出師九月有餘,一路舟車勞頓,現在已歸心似箭,若再向南航行,恐怕……”
聽到這,鄭和也皺起了眉頭。
是啊,歸心似箭,誰不是歸心似箭呢?
除了他,以及少數熱愛大海的之外,船隊裏絕大部分海員都不太熱衷探險。再說了,大部分海員都有家室,有妻小,父母也都健在,若不顧一切的向南航行,誰也不敢保證不會發生嘩變。
怎麽辦?
就這麽放棄了嗎?
“大人!”王景弘再次抱起了拳頭,“還請大人收回成命,下令返航吧!”
長嘆一聲,鄭和又仰起了頭。
難道,真的放棄了嗎?
茫茫之中,鄭和似乎看到了大西,看到那條連接著大西的海上航線。前後十五載,畢生努力就這麽結束了嗎?
鄭和知道,也許再也沒有遠航的機會了。
五十歲,人生能有多少個五十歲?而且現今皇上已六十有二,太子性格懦弱,今後還有出海的機會嗎?
不,不能就此作罷!
想到這,鄭和朝王景弘與馬歡看了過去。
頃刻間,王景弘與馬歡都讀出了那道目光中蘊涵的意思。
“大人!”情急之下,馬歡再次站了出來,“屬下願替大人率領分隊南下探尋前往大西的航道!”
此話說得非常及時,也說得非常關鍵。
隨同鄭和四下西洋,馬歡早就知道,除了前往聖地朝拜之外,鄭和最大的心願就是尋找前往大西的海上航道。不然的話,船隊根本沒有必要遠赴重洋,來到幔巴撒,更沒有必要前往忽魯謨斯與阿丹。
當然,派遣分隊進行遠航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
第四次遠航的時候,就是馬歡率領分隊從蘇門答剌出發到達了溜山國,隨後北上,在忽魯謨斯與鄭和率領的主隊會合。
“大人,既然馬通事願意南下,我們……”
鄭和壓了壓手,目光落到了馬歡的身上。王景弘的目光也落到了馬歡的身上。
三人都知道,經過長達九個月的遠航之後,除了海員歸心似箭之外,大部分船只都到了需要維修保養的程度,難以繼續遠航。距離幔巴撒最近的,可以為船隊提供支持的港口是古裏港。
也就是說,以船隊此時的情況來看,根本不適合遠航。
當然,這並不表示所有的船只都無法遠航。
“宗道,你真的願意南下嗎?”鄭和問得很鄭重。“宗道”是馬歡的字。
馬歡用力點了點頭,說道:“屬下隨同大人兩下西洋,早就想探明前往大西的海上航道。如能得大人成全,即便前方是刀山火海,屬下也萬死不辭!”
鄭和微微點了點頭,他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五日後,在鄭和與王景弘率領船隊返航之前,馬歡與志願南下的三百一十八名海員乘坐三艘裝滿了淡水、食物、綠豆(極為重要的給養)、藥材,以及綾羅綢緞、茶葉等貴重貨物的戰船離開了幔巴撒,踏上了南下探尋新航線的旅途。
這是一次充滿了危險的探險。
這是一次充滿了機遇的探險。
這是一次改變了歷史的探險。
三個多月後,永樂二十年三月二十八日(公元1422年4月1日),馬歡的船隊到達了非洲大陸的最南端,將該地命名為“大南角”(即現今的厄加勒斯角)。同日,船隊離開印度洋,進入大西洋,並且沿著非洲大陸海岸線,開始向北探索航行。
在此之前,馬歡的船隊到達了安吉那(現馬達加斯加島安齊拉納納),並且用綢緞與土著交換了數箱藍寶石。
永樂二十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422年6月15日),船隊到達打哥兒(現達喀爾),並且發現了一座群島(現佛得角群島)。
永樂二十年八月十五日(公元1422年8月17日),船隊到達裏唆阿(現裏斯本)。
至此,歷經四月又十七日,馬歡率領的船隊順利到達大西。
此時,隨同馬上遠航的海員只剩下了二百七十七名。
接下來半年多的時間內,馬歡與大明使節的身份,先後出訪了葡萄牙、西班牙、法蘭西、大不列顛等國,並且向這些國家的王室贈送了絲綢、綾羅、茶葉、寶石等貴重禮品。
永樂二十一年三月初三(公元1423年3月3日),在馬歡的率領下,二百七十三名海員,以及來自十多個歐洲國家的數十名使節,搭乘滿載歐洲王室贈與大明皇帝的貴重禮物離開了葡萄牙裏斯本,踏上了歸途。
永樂二十二年元月初八(公元1424年1月2日),歷經十月又五日的艱苦航行,船隊返回南京龍江港。
至此,馬歡開辟了經印度洋進入大西洋的海上航線,成為了首位完成東西方海上航行的偉大航海家。
歷史也在這個時候發生了重大轉折。
三月後,太宗皇帝北征之前,下詔遣鄭和、馬歡、王景弘率船隊再次出海,並與大西使者簽訂《世代友好通商條約》。
從此開始,大明國走上了一條嶄新的發展道路。
世界歷史,也在這個時候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雖然四個月後,即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太宗皇帝於北征回師途中在榆木川病故,後仁宗皇帝下令禁海,直到宣宗皇帝繼位,於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才再度恢覆海運,並且遣鄭和、馬歡、王景弘第七次率領船隊出海。但是隨著東西方海上航線的打通,任何外力都無法阻止東西方世界的海上交往,更無法阻擋新興力量的發展壯大。
毫無疑問,馬歡的偉大發現,給世界帶來的絕不僅僅只是一條連接著東西方世界的海上通道。
從短期來看,隨著東西方海上航線的建立與鞏固,盤踞在西亞與東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東西方的影響力已經變得無足輕重。在此之前,通過征收高額的貿易稅,奧斯曼帝國不但坐享其成,還嚴重的阻礙了東西方的交往。海上航線不但完全不受奧斯曼帝國的控制與影響,還更適合運送大宗貨物。
可以說,正是這條航線使奧斯曼帝國走向了衰落。
從長期來看,“馬歡航線”徹底改變了東西方的世界觀與價值觀。
直到公元1487年,迪亞士才沿著馬歡航線到達了好望角。十一年之後,也就是公元1498年,達·伽馬才沿著同樣的航線到達了古裏。
也就是說,從公元1424年到1498年之間,在長達74年的時間裏,控制著東西方海上航線的全是大明的航海家。
在人類歷史中,七十四年不算長。可是對任何一個人來說,七十四年絕不算短。
在這七十四年中,前後有數十萬大明的商人,海員通過“馬歡”航線前往大西,並且在沿途建立起了數十個可以供船隊停靠與駐泊的港口。大明的海外殖民時期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並且延續了數百年之久。
更重要的是,通過控制海上航線,大明商人壟斷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往來。
為了鞏固壟斷地位,保證壟斷利益,“商會”在此期間誕生。通過商會,商人不但控制著海上航線,控制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