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三章綜合條文 (10)

關燈
艦戰損,新開工建造的驅逐艦一時補充不了海軍的損失。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將二十四艘山東級再次編入戰鬥序列,並且將其投入了幾個主要戰場。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應急產物,山東級算不上是一級成功的驅逐艦。

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在帝國海軍急需更多的驅逐艦的情況下,二十四艘老邁的山東級驅逐艦再次擔當了重任,並且在戰場上表現得極為活躍。

如此看來,帝國海軍重新啟用山東級驅逐艦,也算得上是戰時需要吧。

精心打造——波級驅逐艦

“春波”號,“雪波”號,“潮波”號,“夏波”號,“雨波”號,“汐波”號,“秋波”號,“霧波”號,“海波”號,“冬波”號,“雷波”號,“浪波”號。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帝國海軍就讓武漢造船廠針對江浙級在戰爭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設計一種既能執行護航任務,又能在艦隊作戰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大型驅逐艦。這次,海軍放寬了對排水量的限制,甚至允許武漢造船廠的工程師在江浙級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排水量。

顯然,只要放寬排水量,驅逐艦的戰鬥力將直線提升。

問題是,《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也對驅逐艦做了限制,雖然限制條件不是很苛刻,但是各簽約國的驅逐艦總噸位是有限的。因此,如果單艦的排水量過大,就將導致驅逐艦數量下降。另外,當時帝國海軍還有很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或者戰爭期間建造的驅逐艦沒有達到服役年限。

顯然,海軍對建造新驅逐艦的熱情並不是很高。

緊接著,波及全球的經濟危機爆發,帝國海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艱難處境,大量戰艦建造計劃下馬,新式驅逐艦的建造工作也就這麽拖了下來。

作為帝國最有實力的造船廠之一,而且也是帝國海軍驅逐艦的主要供應上,武漢造船廠沒有停止新式驅逐艦的設計。畢竟,經濟危機總會過去,到時候海軍更加需要新式驅逐艦來代替那些已經達到了服役年限的老式驅逐艦。如果等到經濟危機過去之後再展開設計,建造工作就將延遲好幾年展開。

首先,這肯定對帝國海軍不利。

其次,這對武漢造船廠也不利。畢竟,大量造船工人都等著新戰艦開工。如果拖得太久,導致造船工人大量流失,今後要想再培養合格的造船工人,絕對不比建造幾艘戰艦容易得多。

因此,五十九年,當帝國海軍重新提出了建造新式驅逐艦的要求時,武漢造船廠第一個做出反應,將其花了數年時間設計的驅逐艦圖紙提交給了海軍。結果,武漢造船廠的設計最符合海軍的需要。

具體指標確定下來之後,海軍將其命名為“波”級驅逐艦,並且一次訂購了十二艘。

其主要性能:

標準排水量:2100噸,滿載排水量:2600噸;總長:117米,型寬:11米,吃水:2.9米;定員:327人。

鍋爐:4臺五十九年型燃油鍋爐,主機:2臺五十九年型蒸汽輪機,功率:60500軸馬力,推進:2軸2漿;航速:36.5節,續航力:6000海裏/12節。

主炮:8門六十一年型(最初計劃采用五十八年型)130毫米/L47型艦炮(4×2),魚雷:2座五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器(備雷20條)。

可以說,在建成服役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波級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驅逐艦。

雖然該級驅逐艦上有很多江浙級的影子,而且在艦體結構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波級驅逐艦仍然有很多創新之作。

比如,其雙聯裝主炮就是別的驅逐艦沒有采用的。

後來,帝國海軍的所有大型驅逐艦都采用了這一設計,從而奠定了帝國海軍驅逐艦在火力方面的強大優勢。相對而言,美國海軍很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驅逐艦采用的仍然是單裝主炮。

當然,波級驅逐艦最出色的還是其適航能力與續航力。

雖然該級驅逐艦只建造了十二艘,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波級驅逐艦是帝國海軍驅逐艦的中堅力量,並且在幾乎每一個主要戰場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驅逐領隊——潮級驅逐艦

“春潮”號,“夏潮”號,“秋潮”號,“冬潮”號。

……

隨著驅逐艦的噸位越來越大,獨立作戰能力越來越強,驅逐艦逐漸具備了單獨作戰的能力。另外,在護航作戰中,驅逐艦也需要統一指揮。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想到了建造一種具備指揮其他驅逐艦作戰的驅逐艦,也就是當時極為流行的“驅逐領艦”。

驅逐領艦不但要具備驅逐艦的作戰能力,在各項性能上不輸給驅逐艦,還要具備指揮能力。如此一來,驅逐領艦的排水量必然比驅逐艦大。另外,指揮系統的價格相對高昂,所以驅逐領艦的價格也要比驅逐艦多得多。

當武漢造船廠拿出了相關設計時,帝國海軍就發現了這個問題。

成本高昂的驅逐領艦不比輕巡洋艦便宜多少,而在火力,續航力與適航性能方面卻不比輕巡洋艦強。更重要的是,輕巡洋艦在加裝了適當的通信設備之後,足以充當驅逐艦編隊的旗艦。

也就是說,驅逐領艦的任務區與輕巡洋艦重疊在了一塊。

如此一來,單獨建造驅逐領艦是不劃算的。因此,最終帝國海軍只是象征性的訂購了四艘,並且將其命名為“潮”級驅逐艦。

其主要性能:

標準排水量:3670噸,滿載排水量:4280噸;總長:133米,型寬:11.5米,吃水:3.2米;定員:388人。

航速:36節,續航力:6000海裏/12節。

主炮:8門六十一年型130毫米/L47型艦炮(4×2),魚雷:2座五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器(備雷20條)。

很明顯,為了具備指揮能力,潮級的排水量比波級多了一千多噸,各項性能卻無實質性的提高。另外,單獨設計的指揮系統也讓其造價比後來建造的松花江級輕巡洋艦便宜不了多少。

正是這個原因,在僅僅建造了四艘之後,帝國海軍就叫停了。

潮級是帝國海軍唯一的驅逐領艦,從此以後,帝國海軍一般用輕巡洋艦擔任驅逐艦編隊的旗艦。

另外,隨著通信設備的進步,一些普通的驅逐艦也具備了充當旗艦的能力。

顯然,驅逐領艦這個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並沒有在帝國海軍落地生根。

就如同對待重巡洋艦一樣,當帝國海軍確定驅逐領艦沒有多大實際意義之後,就非常果斷的終止了相關的發展。

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證明,驅逐領艦確實沒有多大的效能。

當然,作為一級獨立的驅逐艦,潮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有著不錯的表現。其身影幾乎出現在了各個戰場,只是因為數量稀少,所以往往沒有引起多少人的註意。

通用先驅——風級驅逐艦

“東風”號,“陸風”號,“海風”號,“雷風”號,“潮風”號,“炎風”號,“和風”號,“寒風”號,“西風”號,“信風”號,“洋風”號,“電風”號,“汐風”號,“霧風”號,“雨風”號,“雪風”號,“南風”號,“狂風”號,“旋風”號,“江風”號,“湖風”號,“颶風”號,“暴風”號,“島風”號,“北風”號,“龍卷風”號,“臺風”號,“河風”號,“山風”號,“西北風”號,“北極風”號,“西南風”號,“春風”號,“夏風”號,“東北風”號,“東南風”號,“冰風”號,“秋風”號,“冬風”號,“沙風”號,“刀風”號,“火風”號,“涼風”號,“追風”號,“疾風”號,“馳風”號,“迅風”號,“閃風”號。

……

經過了兩次嘗試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帝國海軍確定了驅逐艦大型化的發展方針,基本上肯定了江浙級與波級驅逐艦的作戰能力,並且提出了建造一級更便宜,更適用,更能適合各種戰術環境的大型驅逐艦。

這次,仍然是武漢造船廠最為積極。

其基本設計仍然沿用了江浙級的思路,即通過增加排水量來提高驅逐艦的各項作戰性能,並且使其擁有適應各種戰術需要的能力。

只是,這次武漢造船廠走過頭了。

其提交的設計方案中,排水量超過了3000噸,詳細核算之後,建造價格不比之前被海軍拋棄的潮級驅逐艦低多少。也就是說,太貴了,海軍根本消受不起。

相反,南京造船廠提交的設計方案很快就得到了海軍的重視。

因為也參加了江浙級與波級的建造工作,南京造船廠吸取了大量的經驗,並且吃透了這兩種驅逐艦的設計思路。

更重要的是,南京造船廠摸準了海軍的心思。

如果海軍需要一種昂貴的驅逐艦,就完全沒有必要再次招標,直接大批量生產潮級就行了。而海軍重開招標,除了各項性能要求再次提高之外,就是想降低采購價格,並且準備大批量建造。

如此一來,控制成本成為了設計的重點。

要控制成本,就得降低排水量,同時去掉一些不必要的設備。比如,驅逐艦根本不需要指揮能力,就沒有必要安裝過多的電臺。問題是,減少設備之後,驅逐艦的戰鬥力將明顯降低,很難適應不同的戰術需要。

這時,南京造船廠的工程師想到了崇明造船廠建造漢江級輕巡洋艦的方法。

即,在同樣的艦體上,安裝不同的武備,以強化不同的戰術性能,從而適應不同的戰術需要。

比如,為船隊護航的驅逐艦需要更強大的火力對付敵人的襲擊艦,需要更遠的續航力才能伴隨船隊跨海越洋,需要更好的適航能力才能在每一片海洋上航行,需要更好的長波電臺才能與後方基地隨時保持聯系。因此,護航驅逐艦就強化這幾項性能,將其他不必要的性能盡可能的減弱,以降低成本。

另外,伴隨主力艦隊作戰的驅逐艦需要更強大的魚雷攻擊能力以攻擊敵人的主力艦,需要更快的速度以躲避敵人的炮火,需要適當的活力以對付敵人的驅逐艦,而通信,續航力以及適航力都不是首要考慮的性能指標。

當然,為了減輕後勤保障壓力(這是控制成本的必要因素,一艘戰艦在全壽期內,其後勤保障費用幾乎相當於最初的造價,因此帝國海軍所說的成本,不僅僅是造價,還有全壽期的保養成本),不同型號的驅逐艦的基本設備必須統一,且所采用的武備也要統一,只是各種武器的數量不一定相同。

按照這一思路,南京造船廠設計出了一種超時代的驅逐艦。

當然,帝國海軍對這種設計是比較滿意的,只是當時誰也不知道,在一種艦體上搭配不同的武備,從而具備不同的戰術使用價值的驅逐艦的設計思想是否能夠滿足未來海戰的需要。因此,帝國海軍首先訂購了十二艘艦隊型,並且將其命名為“風”級驅逐艦。

其主要性能(艦隊型):

標準排水量:2050噸,滿載排水量:2600噸;總長:115米,型寬:11米,吃水:3.0米;定員:315人。

航速:37節,續航力:3500海裏/14節。

主炮:5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魚雷:2座五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器(備雷20條)。

表面上看起來,艦隊型風級驅逐艦的性能不如波級。

比如,火炮只有5門,而不是8門,而且還倒退回去,采用了單裝炮塔。可是,風級采用的是七十一年型速射炮,其彈藥投送能力不但不比波級差,而且還比波級高出了大概百分之二十五。

另外,艦隊型在關鍵部位安裝了適當的裝甲,使其在面對敵人的驅逐艦時,有更強的防護能力。比如,其主機艙與鍋爐艙的裝甲足以抵擋130毫米口徑,或者五英寸口徑的穿甲彈,其艦橋也有相當的裝甲保護。

如此一來,艦隊型風級驅逐艦的戰鬥力明顯超過了當時所有潛在敵人的驅逐艦。

顯然,海軍對這種驅逐艦的性能極為滿意。隨後又訂購了12艘艦隊型。

隨著戰爭的步伐越來越近,帝國海軍面臨的護航壓力越來越大,因此海軍第三批訂購的24艘全是護航型。只是,海軍要求所有護航型都能在十日之內改成艦隊型,或者在不經改裝的情況下,參與艦隊作戰。

毫無疑問,這是對南京造船廠工程師的一大考驗。

只是,這個考驗並沒有難住工程師。

說白了,護航型要求更大的續航力,以及更好的適航能力。而艦隊型的適航性能已經非常不錯了,需要提高的就是續航力。相關的改進也就簡單得多了。

其主要性能(護航型):

標準排水量:2100噸,滿載排水量:2700噸;總長:115米,型寬:11米,吃水:3.05米;定員:320人。

航速:36.5節,續航力:5500海裏/12節。

主炮:6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魚類:1座五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器(備雷10條)。

其主要的改進之處就是拆除了前部魚雷發射器,安裝了一門主炮,並且將用魚雷艙改成了彈藥艙,並且拆掉了多餘的裝甲,增加了燃料艙的容積。另外,還安裝了用於遠距離通信的長波電臺。

這一改進基本上是成功的,可是其設置在艦橋與煙囪之間的炮塔多多少少都有點礙事。

後來,大部分護航型風級驅逐艦都拆掉了這座增添的炮塔,並且在這裏設置了一個額外的人員艙。

作為世界上第一種通用型驅逐艦,風級的設計理念相當先進。

只是,其很多小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當然,作為帝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設計的最後一種驅逐艦,風級在戰爭中的表現可圈可點。其活躍的身影出現在了幾乎每一個戰場上,而且都有極為出色的表現。

當然,風級驅逐艦的設計思想也被保留了下來,為今後的通用驅逐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艦隊跟班——節氣級快速戰鬥支援艦

小寒號,立春號,驚蟄號,清明號,立夏號,芒種號,小暑號,立秋號,白露號,寒露號,立冬號,大雪號。

雨水號,春分號,谷雨號,小滿號,夏至號,大暑號,處暑號,秋分號,霜降號,小雪號,冬至號,大寒號。

……

現代戰爭打的什麽?

恐怕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能給出正確答案:後勤。

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恐怕還沒有多少人,特別是多少國家的海軍將領認識到了這個問題。至少,很多國家都沒有認識到海上補給的重要性。當時,大部分國家的戰艦都是以後方的港口為基地四處活動,很少考慮在海上進行補給。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帝國海軍首先認識到了海上補給的重要性。

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在北大西洋與地中海進行的幾場關鍵海戰就讓帝國海軍認識到了後勤保障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海軍基地無法為艦隊提供全面支持的情況下,海上後勤保障直接決定了艦隊的戰鬥力。

另外,帝國海軍是當時全世界唯一的全球性海軍。

即便是帝國海軍的幾個主要對手,都算不上是全球性海軍。美國海軍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東部與大西洋,還有美洲沿岸地區活動;英國海軍則集中在北大西洋與西南太平洋上活動;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海軍都在地中海與北大西洋附近活動;日本海軍則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上活動。

可以說,只有帝國海軍需要考慮讓艦隊到達全世界的各個海域作戰。

戰後,帝國又丟失了很多海外領地與海外殖民地。如此一來,海上補給更是保證艦隊戰鬥力的關鍵因素。

這一點也能從帝國海軍的戰艦設計上看出來。

可以說,除了需要考慮跨越太平洋與帝國海軍決戰的美國海軍,以及需要在西南太平洋上有所作為的英國海軍之外,帝國海軍是最重視戰艦續航力的海軍了。當時,為了保證戰艦的續航力,帝國海軍不但放棄了重巡洋艦,還對其他戰艦的一些戰術性能做了犧牲。只是,帝國擁有一流的艦船工程師,以及一流的造艦技術,所以帝國海軍的戰艦在保證足夠續航力的情況下,性能不但不比對手差,甚至還要稍微好一點。

只是,戰艦的續航力再大,也不是持續作戰能力的充分條件。

不說別的,在很多港口都能獲得燃油與生活物資補給,可是除了在海軍基地之外,戰艦不可能得到彈藥補給!

也就是說,在當時的情況下,為了能夠保證艦隊的持續作戰能力,必須裝備一種能夠為艦隊提供彈藥補給,並且最好能夠跟上艦隊的作戰速度的彈藥補給艦。而在和平時期,最為活躍的不是戰列艦,而是巡洋艦。如此一來,彈藥補給艦必須能夠跟得上巡洋艦的速度,甚至要求能夠伴隨巡洋艦作戰。

還有,在遠離基地的戰鬥中,戰艦肯定會有所損傷,所以補給艦還要具備一定的維修能力,至少能夠幫助受損戰艦前往最近的港口。

按照這些戰術要求,五十八年(26年),帝國海軍就下達了招標書。

就在幾家主要造船廠積極展開設計工作的時候,一件事情讓帝國海軍在招標書中加入了一項新的戰術指標。

當時,帝國在西南非洲的殖民地爆發叛亂,艦隊在執行鎮壓任務的時候,因為戰事頻繁,很難返回港口更換炮管,所以很多時候不得不用已經超過了使用壽命的炮管繼續作戰。結果,在幾個月的平叛戰鬥中,至少有十一名炮手因為炮彈炸膛而陣亡。

看上去,這只是一件小事。

炮彈炸膛並不希罕,在戰鬥中很容易出現。

只是,帝國海軍非常重視這些“小問題”,因為小問題得不到解決,遲早都會變成大問題。到時候再來設法解決大問題,不但更麻煩,而且投入更巨大。

因此,帝國海軍要求補給艦必須具備在海上為戰艦更換炮管,乃至一些關鍵設備的能力。最終,因為難度太大,所以帝國海軍降低了一些要求,比如不需要具備為戰列艦更換炮管的能力,也不需要具備更換大型設備的能力。主要就是在更換戰列艦炮管這類大型設備的時候,戰艦很難在海上保持穩定,作業風險太大。如果要想保持穩定,補給艦就得造得更大,成本將高得離譜,而且使用效果也不會好到哪裏去。再說了,如果主要的關鍵設備出了問題,戰艦也應該返回海軍基地,而不是繼續留在戰場上。

下達了新的戰術指標後,帝國海軍將這種戰艦定性為:快速戰鬥支援艦。

只是,設計工作遠遠沒有想像的那麽簡單。

不說別的,當時幾家造船廠都沒有設計過類似的戰艦,相關的經驗幾乎為零!

也就是說,所有設計工作都得從最基礎的層面做起。

直到六十二年,幾家造船廠才陸續提交了總體設計方案。

在經過了三輪競標之後,之前從未參加過戰艦設計,只設計過大型商船的南通造船廠擊敗了眾多對手,贏得了勝利。

當然,細節設計更加麻煩。

按照帝國海軍的傳統,進入到細節設計階段之後,造船廠的工程師就得與海軍派遣的技術人員合作,共同商討細節問題,以便更好的達到海軍的戰術指標,並且符合海軍的使用習慣。

南通造船廠之前從來沒有與海軍合作過,結果在細節設計中鬧出了不少的問題。

萬幸的是,當時帝國海軍也沒有足夠的資金采購快速戰鬥支援艦,所以設計工作拖得長一點,反而讓海軍感到“滿意”。

直到六十六年(34年),細節設計工作才最終完成。

全面審核工作又拖了兩年,結果到六十八年(36年)十月份,在戰爭預兆已經顯現的時候,帝國海軍才結束了繁瑣的審核工作,決定采購六艘快速戰鬥支援艦,並且將其命名為“節氣”級。只是,到六十九年(37年)正式下達采購訂單的時候,帝國海軍將第一批采購的數量提高到了十二艘,同時要求承擔建造工作的四家造船廠必須在七十一年(39年)六月份之前向海軍提交八艘,另外四艘也必須在年底前交艦。為此,海軍甚至將采購價格提高了百分之十!

這下,承擔建造任務的南通造船廠、長興造船廠、煙臺造船廠與臺南造船廠頭痛了。

當時,四家造船廠都只有一座大型船臺能夠建造節氣級快速戰鬥支援艦,如果為此建設新的船臺,那投入可不是一般的小。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海軍承諾,如果節氣級能夠滿足要求,海軍將考慮采購第二批。

隨後,四家造船廠首先動工建造新的船臺,而且一次就擴建了兩座。顯然,這個決定讓四家造船廠在後來都嘗到了甜頭,並且為戰爭爆發之後大批量建造輔助艦船打下了基礎,也幫助帝國海軍解決了後顧之憂。

其主要性能為:

空載排水量:18850噸,滿載排水量:31480噸;總長:217.7米,型寬:27.8米,空載吃水:7.2米,滿載吃水:8.8米;定員:538人。

鍋爐:4臺六十六年型燃油鍋爐,主機:2臺六十六年型蒸汽輪機,功率:86000軸馬力,推進:2軸2漿;航速:24.5節,續航力:120000海裏/16節。

滿載時貨物分配:彈藥8000噸,淡水2000噸,食物1500噸,零備件:850噸,其他280噸。

七十一年(39年)五月份,八艘節氣級陸續交艦。隨後,海軍決定再采購一批,只是其補給能力必須在第一批的基礎上得到大幅度提高。為此,帝國海軍還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一艘節氣級攜帶的物資應該滿足一支艦隊的需求。

而所謂的“一支艦隊”裏至少應該包括:2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與8艘驅逐艦。

如此一來,節氣級的載貨能力至少要提高百分之五十,而且要對所載貨物進行重新分配,所以貨艙的設置也要做調整。

按照這一要求,南通造船廠的工程師開始了改進設計。

七十一年(39年)年底,在第一批最後四艘交付之前,南通造船廠完成了改進設計,並且得到了海軍的認可。

此時,快速戰鬥支援艦在戰場上的作用已經顯現了出來。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快速戰鬥支援艦是艦隊戰鬥力的“倍增器”。

當年年底,第二批節氣級的建造工作就全面展開了,而且是一次性建造十二艘!

其主要性能為:

空載排水量:20540噸,滿載排水量:39850噸;總長:231.7米,型寬:29.2米,空載吃水:7.4米,滿載吃水:9.2米;定員:612人。

鍋爐:4臺七十一年型燃油鍋爐,主機:2臺七十一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05000軸馬力,推進:2軸2漿;航速:24節,續航力:140000海裏/16節。

滿載時貨物分配:彈藥10500噸,淡水4500噸,食物2000噸,零備件:1850噸,其他460噸。

當時,帝國海軍並沒有將兩批節氣級分開,而是統稱為節氣級。

實際上,兩批節氣級的差別非常大,所以一般又被稱為“小節氣”級與“大節氣”級。當然,這兩批二十四艘節氣級的名字剛好相反,前十二艘用的是大節氣命名,而後十二艘用的是小節氣命名。

雖然不是戰鬥艦艇,但是節氣級在戰場上的貢獻有多大,幾乎不需要特別描述。

戰爭期間,只要艦隊需要彈藥,指揮官就會問:“我們的節氣級在哪!?”

由此可見,節氣級在艦隊作戰中的重要性。

另外,帝國海軍在戰爭期間將輔助艦艇,特別是快速補給支援艦放到了與主力艦、大型巡洋艦同等重要的位置,也足以證明以節氣級為代表的快速戰鬥支援艦有多麽的重要。

當然,節氣級只是開頭,遠遠算不上結尾!

海上蛟龍——海龍級大型巡洋艦

海龍號,海虎號,海獅號,海豹號。

……

大型巡洋艦的誕生絕非偶然,而是戰爭需要的必然產物。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主要交戰國都暴露出了海上打擊力量,即破交作戰能力不足的問題。

可以說,在面對得到了護航戰艦保護的船隊時,襲擊艦與單獨行動的破交艦都難以發揮作用。而組建破交艦隊不但代價高昂,而且效率低下,指揮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如此一來,隨著世界各國紛紛加強護航力量,海上破交戰的“交換比”變得越來越不能讓各國海軍接受。

可以說,當時世界各主要強國都有現成的,而且理想的破交艦——戰列巡洋艦。

只是,在大戰期間,各國都嚴重缺乏主力艦,為了保證在主要戰場上擁有優勢力量,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讓戰列巡洋艦去執行破交作戰任務,而是將其編入了主力艦隊,充當主力艦使用。

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在主要戰場上,戰列巡洋艦顯得不堪一擊。

戰爭結束後,帝國海軍就一度打算建造專門用來破交的戰艦。只是,不管是時機,還是技術,乃至國內情況都不成熟,這一設想也僅僅只是設想。

從時機上看,和平時期,破交艦是沒有生存空間的。另外,《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將排水量一萬噸以上的戰艦都定為主力艦。而按照破交作戰進行設計的破交艦的排水量肯定將超過一萬噸,因此用主力艦的配額去建造破交艦,這更不會被海軍接受。

從技術上講,當時很多先進設備還沒有誕生,很多重要技術都不成熟,因此以一戰後的情況來看,即便將排水量增加到三萬噸,也很難建造出能夠完全滿足海軍要求的破交艦,更難以建造出強大的破交艦。

從國內情況上講,隨著經濟危機爆發,海軍經費被削減了大部分,海軍也無力承擔其一種排水量數萬噸的破交艦的建造工作,甚至難以承擔起相關的設計與基礎技術開發工作。不說別的,很多關鍵技術上的投入就超過了當時海軍每年投入的科研經費。

如此一來,建造破交艦的提議也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六十八年(36年),即《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失效之後,隨著世界大戰的陰雲再次升起,建造“專業”破交艦的設想才再次浮上了水面。

當時,帝國海軍還面臨著另外一種威脅,即敵人的破交艦對帝國船隊的威脅。

如此一來,在提出戰術要求的時候,海軍就明確要求新式戰艦必須具有護航作戰的能力,即在戰鬥中能夠指揮其他護航戰艦。因此,新式戰列艦必須要安裝艦隊旗艦的指揮設備。雖然這會使其造價增加不到(當時電子設備的價格相當高昂),但是卻在無意中讓新式戰艦打下了更好的基礎,為其在後來成為破交艦隊的旗艦奠定了基礎。

為了爭奪海軍的訂單,江南造船廠,大連造船廠,廣州造船廠與高雄造船廠都加入了競爭。只是,四家造船廠提出的設計方案都讓海軍有點“囊中羞澀”的感覺,因為按照四家造船廠的報價,這種戰艦的建造費用相當於當時海軍采購皇帝級戰列艦的百分之七十。這麽昂貴的戰艦,還不如直接采購皇帝級戰列艦去執行護航與破交任務。

也正是如此,當時青島造船廠提出了在重巡洋艦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設計方案。

只不過,這個設計方案所能達到的性能指標遠遠達不到海軍的戰術要求。

不說別的,一萬噸的排水量就能不使其續航力超過了一萬五千海裏。

另外,重巡洋艦是“條約產物”,在《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失效之後,重巡洋艦幾乎沒有存在的價值。還有,帝國海軍本來就不太“喜歡”重巡洋艦,而是認為輕巡洋艦更有戰術價值。如此一來,在重巡洋艦的基礎上設計大型巡洋艦,顯然不合海軍的胃口。

最終,還是江南造船廠承擔起了重任。

其實,早在條約失效之前,江南造船廠就向帝國海軍提交了一種重巡洋艦的設計方案,即被海軍放棄了的“平遠”級重巡洋艦。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平遠”級重巡洋艦已經不是“條約型重巡洋艦”了。

當時,其設計排水量就突破了一萬八千噸,滿載排水量更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