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三章綜合條文 (8)

關燈
鍋爐,主機:4臺五十年型(乙型)蒸汽輪機,功率:147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速度:33節,續航力:10000海裏/12節。

主炮:6門五十年型400毫米/L45型艦炮(3×2),副炮:8門五十年型150毫米/L47型艦炮(4×2),速射炮:12門五十年型100毫米/L50型艦炮(6×2)。

主裝甲帶:120-160毫米,裝甲隔艙:80-100毫米,甲板:85毫米,炮塔:80-230毫米,炮座:160毫米,司令塔:160-230毫米。

雖然果敢號的裝甲防護能力比之前的戰列巡洋艦有所提高,但是仍然難以對戰艦提供有效的保護。大戰之後,隨著各國海軍裝備有八英寸(200毫米)口徑主炮的重巡洋艦陸續服役,果敢號的防護能力甚至不足以應付重巡洋艦的威脅。

在此情況下,五十八年(26年)的時候,帝國海軍對果敢號進行了全面改進。

改進重點就是增強裝甲防護能力,比如將主裝甲帶的最大厚度提高到230毫米,將裝甲隔艙的最大厚度提高到120毫米,增設一層55毫米的水平裝甲,將炮塔正面裝甲厚度提高到270毫米,炮座裝甲提高到250毫米,司令塔裝甲最大厚度提高到270毫米等等。

如此一來,果敢號的標準排水量增加到了38200噸,最高速度降低到了30節。

只是,其戰列巡洋艦的固有缺陷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彌補,在戰列艦面前,其防護仍然顯得非常薄弱。

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的話,果敢號的改進是相當成功的。

比如,日本的四艘金剛級也是戰列巡洋艦,雖然後來被“升格”為快速戰列艦,但是其防護水平還比不上果敢號戰列巡洋艦,而且其火力也比果敢號差了一大截,改進後的速度更是比果敢號慢了許多。

另外,英國海軍引以為傲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除了主裝甲帶,炮塔,司令塔與炮座的裝甲厚度超過了果敢號之外,其他防護方面都不如果敢號,特別是其水平裝甲,更是遠遠不如果敢號。

因此,果敢號的改進工作還是比較成功的。至少,作為一艘戰列巡洋艦,果敢號將防護能力提高到了極限。

也正是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果敢號作為帝國海軍的主力艦,最先投入了戰爭。在整個大戰的前期,果敢號也是帝國海軍最為活躍,也最為強大的主力艦之一,並且為帝國海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只是,戰列巡洋艦的先天缺陷成為了果敢號的致命傷。

隨著越來越多的快速戰列艦加入各國海軍服役,果敢號在戰場上也顯得越來越老邁,最終仍然難以逃出戰列巡洋艦的宿命!

開山之作——威懾級重巡洋艦

威懾號,震懾號。

……

《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中不但對主力艦做出了極為嚴格的限制,也對巡洋艦進行了分類,並且加以限制。按照該條約,巡洋艦分成了重巡洋艦(CA)與輕巡洋艦(CL),其最大標準排水量都為一萬噸,差別主要體現在火力上。

重巡洋艦的主炮口徑不得超過八英寸(二百毫米),輕巡洋艦的主炮火力不得超過六英寸(一百五十毫米)。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海軍損失了大量的裝甲巡洋艦(相當於歐洲的防護巡洋艦),繼續補充一種新的裝甲巡洋艦。隨著《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生效,加上新技術的誕生,帝國海軍放棄了建造裝甲巡洋艦的計劃,轉為建造重巡洋艦。

其實,早在條約簽署之前,帝國海軍已下達了新巡洋艦的設計招標書。

當時,帝國海軍針對裝甲巡洋艦在戰爭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重新提出了性能要求。

顯然,要達到海軍的標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裝甲巡洋艦的速度很難使其在護航作戰中對付敵人的襲擊艦(一般都是輕巡洋艦,或者偵察巡洋艦),如果護航兵力不足,裝甲巡洋艦所能發揮的作用往往都非常有限。

另外,裝甲巡洋艦在戰爭中暴露出了水下防護不足的嚴重問題。大戰期間戰沈的裝甲巡洋艦中,至少有四成是被敵人的魚雷擊沈的。

裝甲巡洋艦的火力也存在著缺陷,比如面對戰列巡洋艦的時候沒有任何還手的能力,面對敵人的驅逐艦時又沒有足夠的火力密度。其不上不下的火力使其在戰鬥中很難成為敵巡洋艦的克星。

因此,海軍要求對這三個方面都做出改進。

毫無疑問,如果真的按照海軍的要求來設計新的巡洋艦,以當時的技術水平,新巡洋艦的排水量至少在兩萬噸以上,成為了“小型戰列巡洋艦”。

以戰後的情況,即便沒有條約的限制,帝國海軍也沒有足夠的經費采購這種戰艦。

帝國海軍不得不降低戰術性能要求,並且對排水量做出了嚴格的限制(實際上就是限制造價)。如此一來,新巡洋艦的設計又回到了老路上來,要麽要速度,要麽要裝甲,很難兩者兼顧。

可以說,海軍在這個時候轉了一個圈,回到了原點。

五十三年,海軍按照新的戰術要求,重新發出了設計招標。

當時,包括崇明造船廠在內的數家造船廠參與競標,並且都提出了各自比較完善的設計方案。後來隨著條約生效,帝國海軍對新巡洋艦的設計與性能指標一改再改,比如其排水量從最初的五千噸一路增加到了七千五百噸,最後超過了八千噸。

直到五十四年(22年),在證實日本即將開工建造一級重巡洋艦(古鷹級)之後,帝國海軍才決定暫時放棄一些不太成熟的技術,先開工建造一級重巡洋艦。

從這就能看出,帝國海軍的第一級重巡洋艦有很大的實驗性質。

五月初,設計確定之後,帝國海軍首先向崇明造船廠與威海造船廠各訂購了一艘,並且分別取名“威懾”與“震懾”。原本計劃在六月份下達另外四艘訂單,結果情報證實,日本的重巡洋艦性能遠遠超過了“威懾”級,帝國海軍直接取消了後四艘的訂單,並且加大了下一級重巡洋艦的研制投入。

“威懾”級重巡洋艦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嚴重低估了戰後的技術革新。

當時,“威懾”級的主炮竟然有兩種不同的倍徑,而且除了首尾各一座雙聯裝炮塔之外,另外八門主炮都安裝在側舷的炮位裏面。

顯然,這是裝甲巡洋艦遺留下來的產物。

兩種不同倍徑的主炮不但使火力大打折扣(主要是主炮發射的彈道不一樣,難以進行齊射),另外還加大了後勤保障的負擔。

更致命的是,采用炮位主炮的設計明顯落後於時代。另外,這種設計也很難在後期大改中得到改變,畢竟大規模改進不會對艦體結構做出重大調整,另外艦長有限,也難以將所有主炮全都裝入炮塔之內。

相對與當時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威懾”級確實沒有什麽“優勢”可言。

可想而知,帝國海軍絕不會花錢采購這樣的戰艦,即便是已經開工建造的兩艘,也僅僅只是將起建成,因此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這兩艘重巡洋艦都沒有進行中期改進,仍然保持其原有的模樣。

可以說,這種情況在帝國海軍很少出現。

除了那些服役不到十年的戰艦之外,帝國海軍幾乎每一艘戰艦在服役壽命中期都將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改進,以提高其作戰效能。

從這也能看出“威懾”級重巡洋艦的尷尬地位。

其主要性能:

標準排水量:8100噸,滿載排水量:9250噸;總長:166米,型寬:16.4米,吃水:5.6米;定員:618人。

鍋爐:12臺五十一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五十二年型蒸汽輪機,功率:96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4節,續航力:11000海裏/12節。

主炮:4門五十一年型200毫米/L50型艦炮(2×2)、8門五十一年型200毫米/L45型艦炮,副炮:6門五十年型130毫米/L40型艦炮。魚雷:2具五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管(備雷二十條)。

主裝甲帶:50-110毫米,甲板:30-50毫米,炮塔20-110毫米,炮座:50毫米,炮位:110毫米,司令塔:50-110毫米。

可以說,“威懾”級重巡洋艦是帝國海軍一次不成功的嘗試。

從其武備上看,“威懾”級仍然保留了太多裝甲巡洋艦的痕跡,幾乎沒有多少值得稱道的地方。

另外,“威懾”級的防護設計也遭到了很多詬病。

按照當時的標準,“威懾”級的裝甲只能應付萬米外射來的六英寸(一百五十毫米)炮彈,對八英寸(二百毫米)炮彈幾乎沒有防禦能力。

另外,“威懾”級重巡洋艦的舵面效率低下,其機動性能非常糟糕。

這些毛病最終決定了其命運,不但僅僅建造了兩艘,而且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

後來“威懾”號甚至退出了一線部隊,該為火炮訓練艦。

也正是如此,“威懾”號一直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成為了大戰期間,帝國海軍為數不多的幾艘“元老級戰艦”之一。

厚積薄發——決心級重巡洋艦

決心號,決意號,決勝號,決算號,決斷號,決定號,決然號,決戰號。

……

戰後爆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以及蕭鼎昆上臺後推行的經濟覆蘇計劃,帝國海軍進入了“冬眠期”。在五十二年(20年)到六十一年(29年)的這十年間,帝國海軍的軍費平均每年遞減約百分之八,六十一年的軍費還不到五十一年的四成!

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必須優先保證重要戰艦的建造工作。

結果,大批原本計劃陸續退役的老式巡洋艦繼續在海軍服役,海軍的主要經費投入到了戰列艦的設計與建造之中。

當然,這並不是說帝國海軍並不重視巡洋艦。

相對而言,帝國海軍比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都更加需要巡洋艦。戰列艦只是確保海軍優勢的主力艦,要想維持帝國龐大的海外利益,特別是環印度洋地區的海外領地,帝國海軍需要的是巡洋艦,而不是戰列艦。

問題是,當時帝國海軍連保證戰列艦的經費都很緊缺。

不說別的,大部分戰列艦的改進計劃由六十一年之前延遲到了六十一年之後,其中就包括了四艘南海級戰列艦。另外,新式戰列艦的設計工作也是斷斷續續的進行著,很多時候造船廠不得不自掏腰包完成前期設計。

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在建造了兩艘“威懾”級重巡洋艦之後,八年間沒有開工建造一艘重巡洋艦!

實際上,這也與帝國海軍對重巡洋艦的認識有關。

當時,最熱衷建造重巡洋艦的是日本,甚至可以說,日本是唯一一個把重巡洋艦放到主力艦高度上的國家。

相反,很多老牌海軍強國,以及一流海軍強國都不太重視重巡洋艦。

說白了,重巡洋艦是極端重視火力,輕視防護的產物。按照《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限制,在排水量相同的情況下,重巡洋艦的武備重量明顯超過了輕巡洋艦,如果想與輕巡洋艦保有同等的速度,其防護必然比輕巡洋艦差。

即便不考慮大口徑火炮的價格因素,在同等防護與速度的要求之下,輕巡洋艦明顯比重巡洋艦便宜得多。

也就是說,如果重巡洋艦的裝甲連六英寸(一百五十毫米)穿甲彈都防禦不了,那麽需要為重巡洋艦安裝八英寸(二百毫米)的重炮嗎?換句話說,就是有沒有必要建造這種只有火力,沒有防護的戰艦?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實戰結果來看,很多情況下六英寸(一百五十毫米)艦炮都能滿足除主力艦的重炮才能完成的任務之外的所有戰術任務。也就是說,六英寸(一百五十毫米)口徑的艦炮已經足夠用了。

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帝國海軍認為沒有必要建造重巡洋艦。

另外,從維護帝國海外領地的角度出發,輕巡洋艦不但具有足夠的威懾力,而且造價便宜,能夠大批量生產。而當時,帝國海軍需要的是數量眾多的巡洋艦,而不是火力強大,但是異常昂貴的巡洋艦。

毫無疑問,重巡洋艦在帝國海軍沒有“市場”。

只是,在新的戰爭威脅之下,特別是在日本的威脅之下,帝國海軍也不甘落後。沒有建造,不等於沒有做相關的研究與設計。

實際上,早在建造“威懾”級重巡洋艦的時候,崇明造船廠就在設計新的重巡洋艦。

當時,崇明造船廠也是唯一一家有能力單獨設計重巡洋艦的造船廠。

一是崇明造船廠與江南造船廠同出一脈,且很多工程師都是從江南造船廠聘用的。另外就是崇明造船廠借助建造“威懾”級重巡洋艦,以及幫助海軍改造一戰時期建造的巡洋艦獲得了足夠的訂單,資金比較雄厚。相反,另外幾家有能力建造巡洋艦的造船廠都因為資金短缺,不得不在海軍“冬眠期”的時候大量裁減人員,從而使其難以自籌資金,進行相關的前期研究與前期設計。

六十一年(29年)年底,隨著蕭鼎昆大規模刺激經濟計劃出臺,海軍的苦日子到頭了。

當時,日本已經有三級重巡洋艦,而帝國海軍的兩艘“威懾”級重巡洋艦不但性能落後,而且數量也遠遠落後於日本。因此,當年年底,海軍就下達了正式招標書,要求各大造船廠在次年上半年之前拿出投標方案。

結果很明顯,參與競標的四家造船廠中,崇明造船廠的設計最符合海軍的要求。

可以說,崇明造船廠這十年的“苦修”並沒有白費。

在其設計中,不但強調了火力,還利用十年間新出現的技術,在保持速度的情況下優化了防護。更重要的是,崇明造船廠的設計很有針對性。說白了,針對的就是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

全部采用炮塔的二百毫米重炮,傾斜設置的主裝甲帶,水下防雷隔艙等等。

最重要的是,六十二年(30年)年底,崇明造船廠就完成了所有設計,隨即,海軍首先采購了四艘,並且將其命名為“決心”級,次年又采購了四艘。

按照海軍的一慣標準,競標失敗的三家造船廠也參與了新式重巡洋艦的建造。

六十四年(32年)年底,隨著“決心”號服役,帝國海軍告別了“沒有重巡洋艦”的歷史(在很多國家,“威懾”級被定義為裝甲巡洋艦,而不是重巡洋艦)。

建成服役時,其主要性能指標:

標準排水量:9750噸,滿載排水量:11985噸;總長:185.5米,型寬:18.9米,吃水:6.4米;定員:668人。

鍋爐:8臺五十五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六十二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25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4.5節,續航力:12000海裏/14節。

主炮:9門六十一年型200毫米/L55型艦炮(3×3),副炮:12門六十一年型130毫米/L47型艦炮(6×2),魚雷:2具五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器(備雷20條)。

主裝甲帶:110-130毫米,裝甲隔艙:50毫米,甲板:50-80毫米,炮塔:20-150毫米,炮座:130毫米,司令塔:90-150毫米。

從各項性能來看,“決心”級絕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重巡洋艦。

當該艦服役後,受到最大震撼的就是日本海軍。帝國海軍十年不建造新的重巡洋艦,建造出來的重巡洋艦全面壓倒了日本海軍的三級重巡洋艦,而且采購了八艘!

“決心”級的很多設計都成為了“標準”。

比如其三座三聯裝主炮的火力配制方式,不但被帝國海軍的巡洋艦(全是輕巡洋艦)所效仿,還被美國海軍的巡洋艦(重巡洋艦與輕巡洋艦)所效仿。雖然這種火力配制方式比日本的重巡洋艦少一門到三門主炮,但是其防禦更為集中,對提高防護能力的幫助非常明顯。另外,九門主炮足以應付任何程度的戰術要求。

當然,“決心”級也不是盡善盡美的,其水下防護能力仍然有所欠缺。

最重要的是,“決心”級是帝國海軍重巡洋艦的主力。

戰爭爆發前,帝國海軍一度準備對其進行大規模改進,可是隨著戰爭爆發,改進工作一直拖延。隨著數艘“決心”級在海戰中戰沈,帝國海軍認識到了該級重巡洋艦存在的嚴重缺陷,因此在戰爭期間,對剩下的幾艘陸續做了大規模的改進。

改進之後:

標準排水量:11870噸,滿載排水量:14280噸;總長:185.5米,型寬:78.9米,吃水:6.8米;定員:788人。

鍋爐:8臺五十五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七十二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68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速度:33節,續航力:11000海裏/14節。

主炮:9門七十二年型200毫米/L55型艦炮,副炮:6門六十七年型150毫米/L52型艦炮(2×3),速射炮:12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6×2)。

主裝甲帶:110-130+30毫米,裝甲隔艙:50毫米,甲板:50-80+70毫米,炮塔:50-150毫米,炮座:150毫米,司令塔:110-150毫米。

改進主要集中在動力,火力與防護上面。

換用七十二年型蒸汽輪機之後,戰艦的八臺鍋爐可以滿功率輸出,從而使最大功率提高了43000馬力。只是排水量劇增數千噸,加上對艦體水下部位做了改動,所以速度不但沒有增加,反而降低了1.5節。

武備方面,為了使用七十一年型200毫米穿甲彈,全部換用了新的主炮。拆除了兩座魚雷發射管以及魚雷彈艙之後,新增了兩座三聯裝150毫米副炮炮塔,只是其配制方式一直飽受詬病。之前的130毫米艦炮全都更換為速射炮,提高了火力密度。當然,最大的變化是拆掉了好看不好用的魚雷發射器。

防護方面的改動最大,首先是采用了雙層艦體,大幅度的提高了水下防禦能力。另外在主要部位處增加了一層裝甲,並且提高了水平裝甲的厚度,如此一來,其抗遠距離打擊的能力提高了不少。當時,日本海軍準備的九一式八英寸穿甲彈很難在一萬五千米之外打穿“決心”級的水平裝甲。

當然,不管怎麽改進,“決心”級仍然是重巡洋艦。

戰爭初期,“決心”級一直伴隨主力艦作戰,並且力下了汗馬功勞。

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式戰列艦服役,“決心”級也逐漸轉移到了其他戰場,其在戰爭中執行得最多的任務就是為陸戰隊提供炮火支援,其200毫米重炮足以對付百分之九十五的地面目標。

當然,重巡洋艦的防護缺陷在“決心”級上體現得非常明顯。

幾乎所有戰沈的“決心”級重巡洋艦都與其糟糕的防護能力有直接關系。

只是相對於日本海軍,帝國海軍一直沒有將“決心”級當作“次級主力艦”使用,因此“決心”級的命運與日本海軍的五級重巡洋艦截然不同。

另外,“決心”級的缺陷也最終促使帝國海軍采用大型巡洋艦來執行重巡洋艦的任務。

帝國重巡——安海級重巡洋艦

安海號,安洋號。

……

如果說決心級是帝國海軍花費十年心血打造出來的具有世界級水平的重巡洋艦,那麽安海級就是帝國海軍在重巡洋艦領域的巔峰之作,也可以算得上是關門之作。

決心級的強大性能讓日本海軍震驚不已(這是日本海軍建造利根級重巡洋艦的關鍵因素),可在帝國海軍眼裏,決心級卻存在著極為嚴重的問題。

說白了,關鍵仍然是其防護性能。

按照帝國海軍的觀點,如果連自身主炮發射的穿甲彈都難以應付,重巡洋艦就沒有存在的價值。當時,在條約的限制,以及技術的限制之下,很難在一萬噸的戰艦上同時安裝200毫米重炮,又使其具備能夠防禦200毫米穿甲彈的能力。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辦不到。

至少,崇明造船廠的工程師就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爭取在防護與火力上取得平衡,使重巡洋艦成為真正的“次級主力艦”。

正好,當時帝國海軍還有足以建造兩艘重巡洋艦的噸位配額。

在崇明造船廠出一半的設計經費的情況下,帝國海軍采納了崇明造船廠的“建議”,即放棄采購兩艘決心級重巡洋艦,用這兩艘的配額來建造一級新的重巡洋艦。另外,帝國海軍還承諾,條約失效之後,如果有足夠的經費,將向崇明造船廠單獨訂購兩艘該級重巡洋艦,以彌補造船廠在設計方面的支出。

當然,前提條件是,崇明造船廠設計的重巡洋艦能夠成為真正的“次級主力艦”。

可以說,崇明造船廠的工程師面臨著戰艦設計史上最大的挑戰。

要在一萬噸的艦體內裝上200毫米重炮,還得使其裝甲能夠抵禦200毫米穿甲彈。恐怕除了崇明造船廠的工程師敢於嘗試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船舶工程師認為能夠設計出這樣的戰艦。

說白了,主要問題就是火力、防護與速度三項性能之間的平衡。

設計任何戰艦都得首先從動力裝置入手,只有確定了動力裝置,才能確定戰艦的排水量,火炮配制與裝甲配制。

崇明造船廠首先選擇了當時還在研制的七十年型燃油鍋爐與七十一年型蒸汽輪機。

這套動力裝置是為帝國海軍的新式戰列艦研制的,其性能比皇帝級戰列艦采用的六十五年型鍋爐,以及六十六年型蒸汽輪機還要先進!

八臺鍋爐與四臺蒸汽輪機就能輸出161000馬力的功率,而且體積比皇帝級的動力系統減少了三分之一,重量減輕了五分之一。

確定了動力系統之後,工程師采用了原本計劃用來改進決心級的雙層艦體。

這是提高水下防護能力的關鍵,前提是必須得采用體積更小的動力設備,不然很難在有限的艦體上采用這種結構!

隨後就是綜合考慮火力與防護能力。

如果繼續采用三聯裝炮塔,將難以提高炮塔的裝甲厚度,因此工程師選擇了雙聯裝炮塔。為了不大幅度降低火力,就至少得采用四座炮塔,也就是八門主炮。而通過實際測試,八門主炮的火力密度不比九門主炮差多少,也足以應付任何程度的海戰需要。

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防護,就必須縮小重點防護區間,因此工程師只能盡量壓縮上層建築,比如取消了雙艦橋,采用單艦橋,另外將原本分散配制的兩根煙囪集中到一起,並且采用向後彎曲的煙道以避免排煙對艦橋產生影響。

沒有多大意義的魚雷發射管被取消,副炮也布置得相當緊湊。

當然,這些設計最終仍然難以使戰艦的速度超過33節(海軍對巡洋艦的最低速度要求)。

為了盡量提高速度,工程師想了很多辦法,比如采用雙曲線球形鼻艏,更為光滑的艦體等等。恐怕,當時工程師就差沒有考慮到還處於理論階段的穿浪型艦體了吧。

經過充分的準備後,六十九年(37年),崇明造船廠提交了詳細的設計書。

海軍拿到的,幾乎就是一級“縮小版”的主力艦!

當然,按照承諾,海軍下達了兩艘安海級重巡洋艦的訂單,分別由崇明造船廠與威海造船廠建造。

其主要性能:

標準排水量:10150噸,滿載排水量:13890噸;總長:190.7米,型寬:18.4米,吃水:6.2米;定員:721人。

鍋爐:8臺七十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七十一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61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3節,續航力:14000海裏/14節。

主炮:8門六十一年型(後更換為七十二年型)200毫米/L55型艦炮(4×2),副炮:6門六十七年型150毫米/L52型艦炮(2×3),速射炮:8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4×2)。

主裝甲帶:90-180+50毫米,裝甲隔艙:80毫米,甲板:50-120+70毫米,炮塔:50-230毫米,炮座:180毫米,司令塔:110-230毫米。

可以說,安海級的防護能力超越了二戰期間的所有重巡洋艦。

按照帝國海軍的評估,其防護能力足以抵擋8000米之外射來的九一式穿甲彈(二戰期間威力最大的八英寸穿甲彈之一)。相反,安海級發射的200毫米穿甲彈能夠輕而易舉的擊穿15000米外的利根級重巡洋艦的裝甲!

當然,為了提高防護能力,安海級的犧牲並不小。

比如,其八門主炮的配制在戰爭爆發時就顯落後,當時日本重巡洋艦都有10門到12門主炮,其火力超過安海級25%到50%。

另外,安海級完全放棄了魚雷,即便實戰證明魚雷對重巡洋艦幾乎沒有價值,可是這也算是一點點遺憾吧。

最關鍵的還是其緊湊的動力配制。

為了盡量縮短艦體,並且減少動力艙占用的空間,安海級的八臺鍋爐全部配制在兩座鍋爐艙裏面,而且中間只有一層20毫米的隔板!也就是說,如果一座鍋爐艙進水,就將損失一半的動力。而20毫米的隔板只能防彈片,根本防不了穿甲彈。如此一來,很容易導致兩座鍋爐艙同時進水!

後來,安洋號就是因為兩座鍋爐艙進水,徹底失去動力,被日本重巡洋艦擊沈!

如果放開這個嚴重的設計缺陷,安海級重巡洋艦絕對算得上是重巡洋艦的巔峰之作。即便到戰爭結束,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重巡洋艦的標準內造出比安海級更強大的重巡洋艦!

當然,作為一種“條約戰艦”,重巡洋艦本身的缺陷是很難克服的。

不管是威懾級,還是決心級,乃至安海級,其防護仍然不足以使其成為主力艦,更不可能使其擁有與主力艦對決的能力。

隨著《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失效,在該條約框架範圍內出現的重巡洋艦必然被淘汰。

這也是帝國海軍為什麽只訂購了兩艘安海級重巡洋艦的關鍵原因。

其實,就在安海級動工建造的時候,帝國海軍就放棄了發展重巡洋艦的想法。如果要使巡洋艦達到火力與防護均衡,一萬噸的排水量就太小了!

顯然,這也是帝國海軍力推大型巡洋艦的根本原因。

老當益壯——西南級快速巡洋艦

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為:綿陽號,巴中號,南充號,自貢號,瀘州號,宜賓號,萬州號,涪陵號,榮昌號,麗江號,楚雄號,曲靖號,樂山號,雅安號,遂寧號,安順號,大理號,玉溪號。

……

作為一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設計並且建造的巡洋艦,西南級被認為是帝國海軍第一級現代化的巡洋艦,只是其設計中仍然保留了很多快速巡洋艦的元素,與後來的輕巡洋艦存在很大的區別。

根據戰爭中快速巡洋艦暴露出來的問題,西南級還在設計的時候,海軍就提出了極為苛刻的要求,比如其火力足以對付敵人的所有驅逐艦與快速巡洋艦(西方稱之為裝甲巡洋艦),速度能夠跟上驅逐艦,並且具備指揮驅逐艦作戰的能力,防護要能在常規交戰距離內抵擋敵快速巡洋艦主炮發射的穿甲彈。

這些要求造成的結果只有一個,即排水量增大。

毫無疑問,過低的排水量不可能容納下足夠的火炮與足夠厚的裝甲,另外速度的要求也使該級巡洋艦必須裝備更多的動力設備。

相對而言,戰爭時期帝國海軍對戰艦排水量的限制要寬松得多。

經過反覆修改之後,最終西南級快速巡洋艦的標準排水量達到了7500噸。而在此之前的江南級快速巡洋艦的排水量僅僅只有5500噸!

增加的2000噸排水量帶來的好處是非常明顯的。

西南級不但裝備了12門主炮,還準備了8門副炮,以及四座魚雷發射器;其裝甲防護水平更是提高到了戰前的裝甲巡洋艦的水平,速度也達到了37節。這些,在之前的快速巡洋艦上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