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5章 完美計劃
關燈
小
中
大
高白回到縣衙時天色已經黑透了,他別的什麽事都不幹、先按著盈隆宮主人的吩咐,將當日都濡縣開據的過所底帳翻看了一遍。
過所是遠行人經過水、陸關隘時必須嚴格出示的手續,過所萬一丟失,便要被當地官府扣留、查清身份後再酌情處理。無過所的將被視為“私度”治罪,過所記錄的行人身份、年紀、攜帶物品與實際數目不符合的,也要處罰。
因而要檢查遠行人的去向、行經的路由,所攜的物品,看過所底帳是最便捷的法子。
高白粗略一查,馬上發現了疑點。
當日開據的過所只有十幾份,其中一份恰是在天黑之後開據的,上寫都濡縣某鄉、某裏李氏兄弟:大郎、二郎、三郎、四郎,及郭姓少年一人,各人年紀多少,馬五匹、竹刀四把,行經培州、宣州、萬州、通州等地去長安。
上邊的名字寫的都不是本名,名字的真偽歸開據過所的地方官府負責。除此之外,每個人的年紀及隨攜之物一毫也不差,因為這個做不了假,做了假的話沿途通不過。
但上邊的字體,高白一看便是李雄的。
按理說天黑之後,衙門裏辦公的差員已經離開,這幾個孩子是怎麽拿到的空白過所,又是怎麽加蓋的專用印信,怎麽模仿的主管差員的簽認?
這些問題高白閑下來才有功夫細究,當務之急是盡快將情況分報盈隆宮主人和九夫人,以及盈隆宮和靜心庵。
高白只要想一想金徽陛下斷言的“待聘主謀”,便大概猜到了此事的真實原因。
午後,崔夫人在長孫潤家中同趙國公細聊當年之事、尤其在提到郭孝恪的葬身之地時,郭待聘的小臉沈得像一潭冷水一樣,只是崔夫人沒有察覺罷了。
高白沒想到,郭待聘小小年紀,脾氣竟然這樣的烈性,長安遠隔著千裏,這家夥不但擡腳便走,還有本事裹挾了四位少王與他同行。
很顯然他們的舉動盈隆宮和靜心庵並不知道,知道的話不會四處的亂找,也不會答應只讓五個孩子出行。
在與夫人們商量如何分頭報信時,高白心虛,怕見崔夫人,此事不正說明他把崔氏在澎水縣的話一五一十都報告了?因而他再去硯山鎮見金徽陛下。
菊兒把話說完,崔夫人果然怒罵了一句,“高白這狗腿子,傳舌倒快。”
崔夫人驚、悔相摻,驚的是兒子不辭而別、不知路上的安危,不知他對自己存了多大的怨氣。悔的是同趙國公談話之時忽略了旁邊的待聘,因而罵的半真半假。
菊兒身為縣令夫人,對當年的女主人不敢有不滿,反而還笑看柳玉如、謝金蓮、樊鶯等人,因為崔夫人把盈隆宮主人也捎帶罵上了。
另外的這些人何等心細,只從大王的斷言、以及此時菊兒和崔夫人的表情上,便猜到了大概。
柳玉如急問,“菊兒你快說,峻是如何吩咐的,說沒說派誰跟下去?”
菊兒,“高白倒是問過陛下,萬一郭公子和少王們真去了長安怎麽辦。陛下說由他們去,小鷹嘛,總得出去歷練歷練,總躲在窩裏吃別人餵的現成蟲子怎麽行?”
柳玉如,“可路太遠了,他們從未遠行過!人情事故又不大懂!”
菊兒說,“陛下早已吩咐下來,如他們果真去了長安,不可強行追回,再說也沒什麽理由制止他們。只須速給沿途各州的盈隆宮絲稠總號飛鴿傳書,讓各地總號留意一些,急難時暗中助力便可,但也不必操心過多。”
眾人這才舒了口氣,柳玉如恍然道,“怎麽把這道便利忘記了!”隨後招呼著眾人馬上行動起來。
柳玉如、謝金蓮、思晴、崔嫣拉著蘇殷、徐惠去寫飛書。
崔穎也跟著,她終於意識到,造成今日局面的罪魁禍首正是自己,刻意對兒子瞞了這麽多年的事,反被自己不經意間說出去了。
她能想到兒子待聘是在什麽心情下離開的。
眼下崔穎只求一向乖巧聽話的兒子不要恨自己才好,她的女婿既然主張大膽放手,後續跟進的手段也恰當,此刻她只剩下感慨了。
眾人來到書房,你一句她一句,竟有千言萬語要講。但鴿子腿兒帶不了萬言書,眾人最後刪了改、改了刪,總算定稿兒。
謝金蓮在每份飛信的上重重加蓋了她那枚指甲蓋大小的私印,讓各州總號當個大事來辦,這才如釋重負地自語道,
“這下好了,未來的太子,親王,股肱之臣,可都去長安打前站了!”
人們歡歡喜喜,提了半宿的心總算放下來。
半夜時分,盈隆宮靠近潭水那一面的至高宮墻上,有五六只信鴿帶著女主們的使命,像暗夜裏的精靈,撲棱棱起飛……
與此同時,黔州西北方的曠野裏萬籟俱靜,在涪江邊溜噠著五匹馬,馬背上的五位少年各自執轡,在山道上排成了一溜兒,誰都不說話,耳中只有蹄聲噠噠。
剛從都濡縣出來的時候,郭待聘打馬在前面飛馳,李雄、李壯、李威、李武四人緊緊相隨,這會兒天黑透了,路也不平坦,他們才將速度降了下來。
因為出來時天色已不早了,五個人行至此地,正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郭待聘賭著氣,自打一出盈隆宮便很少說話。
想不到,在他最為看重的事情上,騙了他這麽久的竟然是母親!
他一直以為父親的墓地在焉耆,西州當地官員和從未見過面的二哥、二嫂肯定將墓地打理的好好的。
父親頂天立地,而他的兒子長到這麽大,竟然才知道父親的埋骨之地!這話一傳出去,便是他郭待聘的恥辱!
也不知長安城東的那片坡地上荒草長得有多高了!墓無碑便無標記,會不會被不知情的人隨意開墾了!
春風,夏雨,秋霜,冬雪,一載載的侵蝕,兔掘鼠挖的,只要想一想就像是挖在郭待聘的心上!
陪母親從澎水縣返回來時,母親臉上一直洋溢著欣慰不已的笑意,這是為兒子在澎水縣的表現自豪。但是,難道她就不明白,郭待聘最引以為自豪的正是他的父親麽?!
那麽眼下四月,雖說清明已過了,他趕到長安去還不算晚。他不立即趕去長安,便不再是郭待聘!!!
傍晚,郭待聘氣沖沖地從馬廄中牽馬下山時,李雄等人就提醒過他,但郭待聘不等幾人的話說完,便斷然地擺手,“我偏不告訴她去哪兒,你們誰都不要說出去!誰說出去了,我們的交情便到此為止!”
盈隆宮的那些孩子們眨眼間全都知道了。
他們的舅翁——趙國公專程從長安趕到黔州來是做什麽的,郭待聘已簡要地說過了,這些孩子們有的曾經在大明宮裏住過,只是那時的記憶此時已不再清晰了,有的幹脆就是在盈隆宮出生的,既然父王馬上便要做大唐的皇帝,那麽長安是非去不可的。
不辭而別當然不大應該,但架不住長安的巨大誘惑,還有保護小舅待聘——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先去請示的話,誰會讓你去?
如此,大人們即便生氣也不會拿他們怎麽樣,但若由著郭待聘只身前往長安,父王從硯山鎮回來才註定會真生氣。
又是一眨眼的功夫,李雄、李壯、李威、李武便決定同行,並對弟弟妹妹們叮囑說,“我們四個在長安住過,路是熟的,你們在家的暫不許說出去,不然阿婆註定不許小舅離開!三天後才許說!那時想追也追不上我們了。”
老五李睿、老六李捷爭著道,“大哥二哥,我們也是從長安來的,路也熟悉,讓我們也跟著去一趟保護小舅!”
李武瞪著眼說,“都去了,還守不守山門?”
這五人趕著去都濡縣衙,正好縣令高白去了硯山鎮、向馬王爺回稟澎水之行、人不在縣衙內。四位少王原來設想的講人情、或者軟磨硬泡的手段也就不必使了——或者說可能的麻煩也就不存在了。
他們拉著高白十來歲的大女兒出面,幾個人纏住主錄過所的官員一會兒,這些孩子又是盈隆宮少王爺、又是縣令千金,官員怎能怠慢!
正當官員下值時分,公事房裏空空蕩蕩,李雄和待聘潛進去時沒有一個人看見。從都濡縣去往長安的人每個月都有,途經哪裏只須對著過所存根照抄即可,又是一眨眼的功夫過所便到手了。
當這幾人打起馬、飛馳出都濡縣境時,大人們居然還蒙在鼓裏。
起初,這些人生怕有人來追,打著馬拼了命地跑,直到此時才敢稍稍的松了一口氣。
要的就是這種效果——要完整地保留下過所的詳細存根,讓大人們查來查去、最後能知道他們的確切去向,但若想追他們的時候已經追不上了,這件事做的便完美了。
聽聽身後確實沒人追趕過來,而且天色也真晚了,這些人避開正路,在山坳裏的背風之處打些幹草,給幾匹坐騎鋪在身子底下不讓它們著涼,再讓它們圍著圈兒臥下,人則倦於馬腹內側取暖休息。
他們豎起耳朵聽了一會兒,不遠處山道上沒什麽動靜,漸漸地都睡著了。
第二天天不亮,他們便爬起來繼續趕路,辰時末尾在涪陵渡驗了過所,渡口上毫不懷疑,許可他們連人帶馬擺渡過了江,午時幾人已在涪陵縣的大街上了。
涪陵縣是座中下縣,雖居水陸要津,但規模遠遠比不上都濡,街兩邊過往行商、賣藝的把式、挑擔子的小販絡繹不絕。
看到街邊一家飯館,老四李武說,“大哥我餓了。”
李壯問老三,“讓你帶的錢呢?”
李威拍拍口袋,裏面嘩啦啦直響,說道,“都在這裏呢,我按大哥吩咐,從我娘那只盈隆宮日常開銷的錢匣子裏倒出來一大半。”李壯扒著袋口去看,裏頭滿滿的裝了一下子大錢,居然還有些金葉子,便扭臉沖大哥點了點頭。
飯館裏人挺多,連個空桌子都沒有。小白臉李武跑過去,選了一張人少些的桌子,請郭待聘和大哥先坐,李威招呼店家,有什麽好吃的都弄上來。
店小二見這五個孩子,大的不過十四、五歲,店門外拴著馬,身上穿的也不賴,但怎麽看都像是從哪裏剛剛淘氣後跑過來的,便道,“本店好飯好菜倒是有,你有錢嗎?”
李威馬上從口袋裏掏出一把來,裏面居然帶著一片黃燦燦的金葉子,問他道,“這是什麽?你到澎水縣去打聽打聽,便不敢小瞧我們,”店夥計只看了一眼,趕忙跑下去了。
隔桌是五、六個江面上跑船的老少艄公,剛剛船到渡口,也是來吃飯的,或蹲或坐在條凳上圍桌吃飯。一聽這邊說到了都濡縣,便有個年輕的船夫問一位年老的道,“老伯,我記得聽你說載過一位長安來的什麽國公,便是去要去這個縣吧?”
老漢道,“什麽什麽國公?那是堂堂的趙國公,人平易得很哩,我們船行至逆流江段時,他還親自上手幫我搖了櫓。”
說著往這邊瞟了一眼道,“人家可不似有的富家公子哥,仗著有點錢,便跑出來招搖……”
李武聞聲“噌”地一下跳起來,“你貶損誰?”伸手便去抄他的竹刀,但被李雄一伸手拉回到座上,低聲對李武道,“惹事就讓你回盈隆宮。”
李武乖乖坐下,聽年輕船家問道,“老伯,我聽說你還有一件關於趙國公的神奇事,在江上有人要加害趙國公,躲在暗處拿箭射他,難道真是先皇帝顯靈、出手射落了來箭?”
不等老漢答話,旁邊另一人道,“這是真事,”
年輕的問,“你又沒撐那趟船,怎麽就知道是真的?”
這人指指老漢,大聲道,“整座涪陵縣你去問問,誰不知道老漢兒家裏供著一支‘秦王箭’?天底下的箭支我也見過不少,但似秦王箭那般的……”他嘖嘖兩下道,“實未見過,箭竿兒上秦王兩字上鍍的金子夠你吃用兩個月!”
老漢嘆了口氣道,“別再提秦王箭了,它已不在我手中了。”
眾人問,“秦王箭哪裏去了?”
老漢道,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過所是遠行人經過水、陸關隘時必須嚴格出示的手續,過所萬一丟失,便要被當地官府扣留、查清身份後再酌情處理。無過所的將被視為“私度”治罪,過所記錄的行人身份、年紀、攜帶物品與實際數目不符合的,也要處罰。
因而要檢查遠行人的去向、行經的路由,所攜的物品,看過所底帳是最便捷的法子。
高白粗略一查,馬上發現了疑點。
當日開據的過所只有十幾份,其中一份恰是在天黑之後開據的,上寫都濡縣某鄉、某裏李氏兄弟:大郎、二郎、三郎、四郎,及郭姓少年一人,各人年紀多少,馬五匹、竹刀四把,行經培州、宣州、萬州、通州等地去長安。
上邊的名字寫的都不是本名,名字的真偽歸開據過所的地方官府負責。除此之外,每個人的年紀及隨攜之物一毫也不差,因為這個做不了假,做了假的話沿途通不過。
但上邊的字體,高白一看便是李雄的。
按理說天黑之後,衙門裏辦公的差員已經離開,這幾個孩子是怎麽拿到的空白過所,又是怎麽加蓋的專用印信,怎麽模仿的主管差員的簽認?
這些問題高白閑下來才有功夫細究,當務之急是盡快將情況分報盈隆宮主人和九夫人,以及盈隆宮和靜心庵。
高白只要想一想金徽陛下斷言的“待聘主謀”,便大概猜到了此事的真實原因。
午後,崔夫人在長孫潤家中同趙國公細聊當年之事、尤其在提到郭孝恪的葬身之地時,郭待聘的小臉沈得像一潭冷水一樣,只是崔夫人沒有察覺罷了。
高白沒想到,郭待聘小小年紀,脾氣竟然這樣的烈性,長安遠隔著千裏,這家夥不但擡腳便走,還有本事裹挾了四位少王與他同行。
很顯然他們的舉動盈隆宮和靜心庵並不知道,知道的話不會四處的亂找,也不會答應只讓五個孩子出行。
在與夫人們商量如何分頭報信時,高白心虛,怕見崔夫人,此事不正說明他把崔氏在澎水縣的話一五一十都報告了?因而他再去硯山鎮見金徽陛下。
菊兒把話說完,崔夫人果然怒罵了一句,“高白這狗腿子,傳舌倒快。”
崔夫人驚、悔相摻,驚的是兒子不辭而別、不知路上的安危,不知他對自己存了多大的怨氣。悔的是同趙國公談話之時忽略了旁邊的待聘,因而罵的半真半假。
菊兒身為縣令夫人,對當年的女主人不敢有不滿,反而還笑看柳玉如、謝金蓮、樊鶯等人,因為崔夫人把盈隆宮主人也捎帶罵上了。
另外的這些人何等心細,只從大王的斷言、以及此時菊兒和崔夫人的表情上,便猜到了大概。
柳玉如急問,“菊兒你快說,峻是如何吩咐的,說沒說派誰跟下去?”
菊兒,“高白倒是問過陛下,萬一郭公子和少王們真去了長安怎麽辦。陛下說由他們去,小鷹嘛,總得出去歷練歷練,總躲在窩裏吃別人餵的現成蟲子怎麽行?”
柳玉如,“可路太遠了,他們從未遠行過!人情事故又不大懂!”
菊兒說,“陛下早已吩咐下來,如他們果真去了長安,不可強行追回,再說也沒什麽理由制止他們。只須速給沿途各州的盈隆宮絲稠總號飛鴿傳書,讓各地總號留意一些,急難時暗中助力便可,但也不必操心過多。”
眾人這才舒了口氣,柳玉如恍然道,“怎麽把這道便利忘記了!”隨後招呼著眾人馬上行動起來。
柳玉如、謝金蓮、思晴、崔嫣拉著蘇殷、徐惠去寫飛書。
崔穎也跟著,她終於意識到,造成今日局面的罪魁禍首正是自己,刻意對兒子瞞了這麽多年的事,反被自己不經意間說出去了。
她能想到兒子待聘是在什麽心情下離開的。
眼下崔穎只求一向乖巧聽話的兒子不要恨自己才好,她的女婿既然主張大膽放手,後續跟進的手段也恰當,此刻她只剩下感慨了。
眾人來到書房,你一句她一句,竟有千言萬語要講。但鴿子腿兒帶不了萬言書,眾人最後刪了改、改了刪,總算定稿兒。
謝金蓮在每份飛信的上重重加蓋了她那枚指甲蓋大小的私印,讓各州總號當個大事來辦,這才如釋重負地自語道,
“這下好了,未來的太子,親王,股肱之臣,可都去長安打前站了!”
人們歡歡喜喜,提了半宿的心總算放下來。
半夜時分,盈隆宮靠近潭水那一面的至高宮墻上,有五六只信鴿帶著女主們的使命,像暗夜裏的精靈,撲棱棱起飛……
與此同時,黔州西北方的曠野裏萬籟俱靜,在涪江邊溜噠著五匹馬,馬背上的五位少年各自執轡,在山道上排成了一溜兒,誰都不說話,耳中只有蹄聲噠噠。
剛從都濡縣出來的時候,郭待聘打馬在前面飛馳,李雄、李壯、李威、李武四人緊緊相隨,這會兒天黑透了,路也不平坦,他們才將速度降了下來。
因為出來時天色已不早了,五個人行至此地,正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郭待聘賭著氣,自打一出盈隆宮便很少說話。
想不到,在他最為看重的事情上,騙了他這麽久的竟然是母親!
他一直以為父親的墓地在焉耆,西州當地官員和從未見過面的二哥、二嫂肯定將墓地打理的好好的。
父親頂天立地,而他的兒子長到這麽大,竟然才知道父親的埋骨之地!這話一傳出去,便是他郭待聘的恥辱!
也不知長安城東的那片坡地上荒草長得有多高了!墓無碑便無標記,會不會被不知情的人隨意開墾了!
春風,夏雨,秋霜,冬雪,一載載的侵蝕,兔掘鼠挖的,只要想一想就像是挖在郭待聘的心上!
陪母親從澎水縣返回來時,母親臉上一直洋溢著欣慰不已的笑意,這是為兒子在澎水縣的表現自豪。但是,難道她就不明白,郭待聘最引以為自豪的正是他的父親麽?!
那麽眼下四月,雖說清明已過了,他趕到長安去還不算晚。他不立即趕去長安,便不再是郭待聘!!!
傍晚,郭待聘氣沖沖地從馬廄中牽馬下山時,李雄等人就提醒過他,但郭待聘不等幾人的話說完,便斷然地擺手,“我偏不告訴她去哪兒,你們誰都不要說出去!誰說出去了,我們的交情便到此為止!”
盈隆宮的那些孩子們眨眼間全都知道了。
他們的舅翁——趙國公專程從長安趕到黔州來是做什麽的,郭待聘已簡要地說過了,這些孩子們有的曾經在大明宮裏住過,只是那時的記憶此時已不再清晰了,有的幹脆就是在盈隆宮出生的,既然父王馬上便要做大唐的皇帝,那麽長安是非去不可的。
不辭而別當然不大應該,但架不住長安的巨大誘惑,還有保護小舅待聘——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先去請示的話,誰會讓你去?
如此,大人們即便生氣也不會拿他們怎麽樣,但若由著郭待聘只身前往長安,父王從硯山鎮回來才註定會真生氣。
又是一眨眼的功夫,李雄、李壯、李威、李武便決定同行,並對弟弟妹妹們叮囑說,“我們四個在長安住過,路是熟的,你們在家的暫不許說出去,不然阿婆註定不許小舅離開!三天後才許說!那時想追也追不上我們了。”
老五李睿、老六李捷爭著道,“大哥二哥,我們也是從長安來的,路也熟悉,讓我們也跟著去一趟保護小舅!”
李武瞪著眼說,“都去了,還守不守山門?”
這五人趕著去都濡縣衙,正好縣令高白去了硯山鎮、向馬王爺回稟澎水之行、人不在縣衙內。四位少王原來設想的講人情、或者軟磨硬泡的手段也就不必使了——或者說可能的麻煩也就不存在了。
他們拉著高白十來歲的大女兒出面,幾個人纏住主錄過所的官員一會兒,這些孩子又是盈隆宮少王爺、又是縣令千金,官員怎能怠慢!
正當官員下值時分,公事房裏空空蕩蕩,李雄和待聘潛進去時沒有一個人看見。從都濡縣去往長安的人每個月都有,途經哪裏只須對著過所存根照抄即可,又是一眨眼的功夫過所便到手了。
當這幾人打起馬、飛馳出都濡縣境時,大人們居然還蒙在鼓裏。
起初,這些人生怕有人來追,打著馬拼了命地跑,直到此時才敢稍稍的松了一口氣。
要的就是這種效果——要完整地保留下過所的詳細存根,讓大人們查來查去、最後能知道他們的確切去向,但若想追他們的時候已經追不上了,這件事做的便完美了。
聽聽身後確實沒人追趕過來,而且天色也真晚了,這些人避開正路,在山坳裏的背風之處打些幹草,給幾匹坐騎鋪在身子底下不讓它們著涼,再讓它們圍著圈兒臥下,人則倦於馬腹內側取暖休息。
他們豎起耳朵聽了一會兒,不遠處山道上沒什麽動靜,漸漸地都睡著了。
第二天天不亮,他們便爬起來繼續趕路,辰時末尾在涪陵渡驗了過所,渡口上毫不懷疑,許可他們連人帶馬擺渡過了江,午時幾人已在涪陵縣的大街上了。
涪陵縣是座中下縣,雖居水陸要津,但規模遠遠比不上都濡,街兩邊過往行商、賣藝的把式、挑擔子的小販絡繹不絕。
看到街邊一家飯館,老四李武說,“大哥我餓了。”
李壯問老三,“讓你帶的錢呢?”
李威拍拍口袋,裏面嘩啦啦直響,說道,“都在這裏呢,我按大哥吩咐,從我娘那只盈隆宮日常開銷的錢匣子裏倒出來一大半。”李壯扒著袋口去看,裏頭滿滿的裝了一下子大錢,居然還有些金葉子,便扭臉沖大哥點了點頭。
飯館裏人挺多,連個空桌子都沒有。小白臉李武跑過去,選了一張人少些的桌子,請郭待聘和大哥先坐,李威招呼店家,有什麽好吃的都弄上來。
店小二見這五個孩子,大的不過十四、五歲,店門外拴著馬,身上穿的也不賴,但怎麽看都像是從哪裏剛剛淘氣後跑過來的,便道,“本店好飯好菜倒是有,你有錢嗎?”
李威馬上從口袋裏掏出一把來,裏面居然帶著一片黃燦燦的金葉子,問他道,“這是什麽?你到澎水縣去打聽打聽,便不敢小瞧我們,”店夥計只看了一眼,趕忙跑下去了。
隔桌是五、六個江面上跑船的老少艄公,剛剛船到渡口,也是來吃飯的,或蹲或坐在條凳上圍桌吃飯。一聽這邊說到了都濡縣,便有個年輕的船夫問一位年老的道,“老伯,我記得聽你說載過一位長安來的什麽國公,便是去要去這個縣吧?”
老漢道,“什麽什麽國公?那是堂堂的趙國公,人平易得很哩,我們船行至逆流江段時,他還親自上手幫我搖了櫓。”
說著往這邊瞟了一眼道,“人家可不似有的富家公子哥,仗著有點錢,便跑出來招搖……”
李武聞聲“噌”地一下跳起來,“你貶損誰?”伸手便去抄他的竹刀,但被李雄一伸手拉回到座上,低聲對李武道,“惹事就讓你回盈隆宮。”
李武乖乖坐下,聽年輕船家問道,“老伯,我聽說你還有一件關於趙國公的神奇事,在江上有人要加害趙國公,躲在暗處拿箭射他,難道真是先皇帝顯靈、出手射落了來箭?”
不等老漢答話,旁邊另一人道,“這是真事,”
年輕的問,“你又沒撐那趟船,怎麽就知道是真的?”
這人指指老漢,大聲道,“整座涪陵縣你去問問,誰不知道老漢兒家裏供著一支‘秦王箭’?天底下的箭支我也見過不少,但似秦王箭那般的……”他嘖嘖兩下道,“實未見過,箭竿兒上秦王兩字上鍍的金子夠你吃用兩個月!”
老漢嘆了口氣道,“別再提秦王箭了,它已不在我手中了。”
眾人問,“秦王箭哪裏去了?”
老漢道,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