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十章:寧遠終別離 觀利見人心(——又見巴圖)

關燈
寧遠位於遼西走廊中段,毗鄰葫蘆島,乃一座四方形的衛城,城墻設有東南西北四門,城中鼓樓,城外甕城,規格巍峨,肅穆莊嚴。

一路疾行,過山海關後,便至寧遠城外,徐盛望著城池:“寧遠,真是一個好名字。”青兒掀開馬車的垂簾:“終於回來了,不知道……”她雙眼微垂,心跳地厲害,三娘安慰道:“老天爺會保佑爹娘的!”青兒點點頭,輕輕放下了簾子。

進城,穿過幾座巍峨的石牌坊,三娘領著眾人至一處小院:“這裏是師父住處,官差絕對尋不到。你們見到我師父,叫她啞姑就好。”她朝著院子喊道:“啞姑,我是三娘,快開開門啊!”她又喊了幾聲,一陣急促地腳步聲傳來,門被輕輕地推開,眾人驚訝。

“怎麽是你?”三娘驚訝道:“這是怎麽回事?”巴圖看著眾人,輕輕一笑:“各位,好久不見。”這時,啞姑走了出來,滿心歡喜道:“來了啊,他等你們很久了。”章涵驚訝:“原來您不啞啊!”三娘回道:“難道叫和尚的都是出家人嗎?”青兒輕聲一笑,章涵致歉著,啞姑笑道:“別站在這兒了,都進來坐吧。”

大門一關,小小庭院,滿是花木,醒竹流水之下,顯得格外雅致。啞姑道:“你們先聊著。”她轉身離開,章涵看著這步履有些蹣跚的婦女,不禁問道三娘:“三娘,你師父,她為何獨居住於此?”三娘回道:“師父本是首山聞音寺裏一修行的尼姑,她經常說:人世修行不必拘泥於世俗之繁雜,依心之所向,方能領悟天地之道。”章涵點頭道:“原來如此。”青兒回道:“是呀,有些修行之人,雖久居寺院道觀,未必能悟出所求之道。”

徐盛問道巴圖:“巴圖,你怎會在此,這究竟是怎麽回事?還有,薛雲之死?”眾人皆看著他,巴圖微微皺起眉:“此事說來話長……”巴圖一番回憶:“……我駕著馬,一路往西逃去,也不知何時暈倒過去(中箭所致)。醒來才發現自己被路過的一支商隊所救,這支商隊正巧往宣府而去。”他稍稍激動:“我養了幾日傷便急於離開,在城門口看到了抓捕告示,我放心不下你們,想到你們正可能趕往寧遠,便快馬加鞭追了過來……”青兒急忙問道:“如今顧家怎樣?官府有為難我爹爹嗎?”此時,啞姑端著點心過來:“官府自然不會放過顧家,不然巴圖也不會在此。”三娘心急道:“娘他們呢?”青兒亦是著急,啞姑緩緩道:“他們都沒事,只是……”青兒急忙接道:“只是……只是如何?”啞姑回道:“散了金銀,換了性命。”徐盛接道:“若真是如此,也算萬幸。”啞姑又道:“錢財乃是身外之物,可世間又有幾人能夠看破?”眾人皆沈默了,三娘道:“啞姑,我想見娘和二爹爹。”啞姑急忙道:“顧府萬萬去不得了。”她撫了撫三娘:“我自有安排。”

顧家是寧遠一大戶豪紳,私下又與蒙古人往來商貿,坐擁巨利。明蒙兵戎相見,無法正常通市,使得蒙古牧民們陷入“爨無釜,衣無帛”之困境,漢族軍民也往往因互市的中斷,而缺乏軍馬、耕畜和皮貨、衣衾等生活用品。自宣宗開始,邊陲地方官員參與走私已然嚴重,而在大同,宣府等地區,蒙漢“地下”商貿活動更是頻繁。到了嘉靖年間,朝廷對此“地下”商貿活動,雖是律令禁止,嚴懲重罰,可是卻根本無法阻止。顧祿生與寧遠官員皆逐利而往,心照不宣,每年顧祿生要花大量的銀子打點當地官員。因為三娘的原因,“地下”商貿則做的越來越大。如此,顧祿生漸漸成為了寧遠幾大豪強之一。顧祿生這個人,平日在家如謙謙君子,可在外行事卻是橫行跋扈,故此得罪了不少人,甚至有官宦之家。薛雲之死,讓不少與顧祿生結怨恨之人,找到了乘機報覆的機會。

寧遠衛指揮使常昭坤為人正直,頗有膽識,早就想依律查辦顧祿生(他知道,整個寧遠,姓顧人家中,只有顧祿生與蒙古人私下易貨,而且事發之際,他倆個女兒皆不在府內,他判斷顧祿生一家就是薛恩貴想逮捕之人。)。那日,常昭坤率兵包圍了顧府,弄得滿城皆知,可是他迫於“上頭”的壓力,將審訊之事交給“自家”官員(現官不如現管),那些審訊之官,料到這是“發財”的好機會,趁機為難著顧祿生,顧祿生幾乎花光了所有的銀兩,才保全了自己以及家人的性命。如今,常昭坤依舊派人盯防著顧府的一舉一動,顧祿生的“地下”商貿,也不得不暫時停止。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