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一寸還成千萬縷(18)
關燈
小
中
大
短短片刻的功夫,王軼的精氣神也似乎要被抽幹了,濃重的疲憊溢滿了眉宇間。下午還在與人議事,滿心的胸有成竹與意氣風發,如今也只剩下了茫然與不知所措。若非出了這般的事,王軼做夢都不曾想到,原來王氏對自己來說竟是這般的重要。
三十多年的相依相伴,心裏所有的運籌帷幄與躊躇滿志,如今再回想,似乎與那個只會說夫君英明的老妻有些千絲萬縷的關系。這些年對待老妻的一退再退,得知她有心疾後的對王雅懿所有任性的妥協,何嘗不是因為心底隱隱恐懼。畢竟這世間,只怕也只有這一個人會對自己不離不棄,全心全意支持了三十多年了。
王軼少年心慕表妹,做下的不少糊塗混賬事,後來偶爾回想,何嘗不曾內疚與後悔。迎娶王氏短短三個月,就迫不及待的迎娶表妹青姨娘為貴妾。那時正是年少,仿佛有揮霍不禁的一切,顏如玉黃金屋對王氏子弟來說,又算得了什麽。
王軼也算恪守士族之道,對自小一起長大的青姨娘,更是重情重義。為保青姨娘貴妾的位置,有了嫡長子後,在一段時間裏,就不再去王陳氏的院落。直至青姨娘有孕,因族中與陳氏的雙重壓力,才不得不給王陳氏保留正室的體面,再次宿在正院。可青姨娘接連所出的兩位庶子,一個只比嫡長子小一歲,一個甚至比嫡次子都大半年。
青姨娘有了兩個庶子傍身,又有老夫人的偏頗偏心,算是徹底的揚眉吐氣,開始接觸掌家權。王陳氏身為大婦,反倒對後宅的一切不甚在意,將所有的心思都撲在了王軼身上,因這點知情識趣,王陳氏很快就懷上了第三胎也就是嫡長女。也因這次的有孕,她失去了所有後宅的掌控權,自此以後,整個王氏後宅被青姨娘把持數十年。
這其中門道老夫人與青姨娘做得不算隱秘,老太爺心知肚明,但不知為何卻不置一詞。陳氏也當時數一數二的門閥,世家嫡女身上所有的強勢與傲氣王陳氏絲毫不缺,但對王軼時卻也絲毫沒有。王軼雖得意於王陳氏的小意奉承,但對於後宅的爭鬥卻冷眼旁觀,甚至因老太爺的態度,對青姨娘的偏寵偏信更是有恃無恐。
在兩個嫡子與兩個庶子逐漸長成,嫡長女降生一年後,王氏嫡支的子嗣算是後繼有人,王軼出外赴任的路,也被老太爺安排好了。當初王軼一心一意的想帶青姨娘前去赴任,可那時青姨娘深受老夫人寵愛,又手掌整個後宅,兩個庶子比嫡子都受寵,可謂有恃無恐,自然不願跟隨王軼前去陜地受苦。
王陳氏身為王氏嫡長媳,乃王氏之宗婦,不管在後宅如何,都不必跟隨夫君出外赴任,況且當時王陳氏已再次身懷有孕,大可安心養胎。可為了隨王軼赴任,她甚至將身孕也悄悄的隱瞞了下來,一心要隨王軼赴任。在當時老夫人無心阻攔,但也打算留下兩位嫡子與嫡女,陜地貧瘠不比帝京。
所有人都感覺王陳氏該將嫡子留在帝京,甚至陳氏本家也是此意,但在此事上王陳氏前所未有的強硬,不肯將自己所出的兒女留下。不知王陳氏是如何說服本家與老太爺,最後就的結果就是王陳氏帶著所出嫡子嫡女陪王軼赴任。
離職六年後,王軼夫婦才有機會回京述職,順便過了正旦。那時王陳氏已有四個嫡子,兩個嫡女,所出的次女王雅懿未滿周歲。青姨娘在王軼此番的態度上,感到了疏離與冷漠,年節後王陳氏打包行禮,再想與王軼一起離開時,受到了老夫人前所未有的阻撓。
大雍與南梁一般,最講究孝道,老夫人要求媳婦守在帝京自己身邊,是再合理不過的要求了,當時王軼雖還願意帶走王陳氏,但母命難為,左右為難。王陳氏不知怎麽說服了老太爺,後來老太爺親自發話,王陳氏可陪王軼再次赴任,但必須將年幼的王雅懿留在家中代替王陳氏陪伴祖母。
王軼這一走,又是十多年,在外任職期間,雖也有過幾個妾室,但給予了王陳氏足夠的體面與尊重,甚至庶子庶女也是在王陳氏的默許下才有的。因在外條件確實不比帝京,好的西席很是難求,許是感念王陳氏的不離不棄,六個嫡子都是王軼親自教養長大,雖是要求嚴苛,但父子間感情很是深厚,對嫡長女更是愛若珍寶。
後宅中的庶子庶女,一年也見不到王軼幾面。夫妻兩人,既做到了相濡以沫,也做到了相敬如賓,雖說不上有多少男女之情,但感情似乎也超越了那些。王陳氏年紀越大,也越發的想念被扔在家中的嫡次女,逢年過節總要提上幾句。可不管是王陳氏也好,還是王軼也好,心裏都明白在老夫人與青姨娘掌控的後宅中,王雅懿的日子不會有多過。為此,王軼也常常深感歉意,越發的對王陳氏百依百順。
後來十幾年中,為怕老夫人發難,王軼兩次述職都是孤身回家,見了畏首畏尾的王雅懿只覺心疼與難受,也見了逐漸長於後宅之後的兩個越發囂張跋扈又文武不成的庶子,越發的心寒與憤怒。直至後來,這些都化作了王陳氏待自己的好。
老太爺重病纏身,王軼才被調回帝京來,就在回到帝京前夕,兩個庶子一個醉酒失足跌落後宅湖水中淹死,一個在酒樓中生事鬥毆被人傷了要害,救了幾日,也沒救回來。這其中雖是做的隱秘,但若說沒有陳氏的手段,王軼也是不信的。
人死如燈滅,對待兩個十好幾年見面都屈指可數的孩子,王軼當真沒有多心疼了,六個嫡子都是自己親自教養的,嫡長女更是謙和懂事,後宅還有那麽多庶子庶女,哪能都顧得過來。何況這兩個庶子,長於婦人之後,祖母與姨娘都是小門小戶不說,更將他們養得滿身壞習氣,沒有半分的可取之處。
王軼最不缺的就是兒子,與青姨娘將近二十年的聚少離多,年輕時的那點男歡女愛,哪裏比得上近二十年不離不棄共患難的。是以,當王軼見到幾乎是一夜白發的青姨娘時,心中只剩下厭煩,甚至有種隱秘的痛快與幸災樂禍。
不管這兩個庶子成器也好,不成器也好,甚至被老夫人如何心疼呵護也好,只因青姨娘當初的決定,他們這一生註定得不到王軼的喜愛。當初王軼對青姨娘有多真心,青姨娘因為有兩子傍身後,不願隨王軼赴任,王軼的內心就有多失望。
青姨娘有了這兩個兒子,以為後半生都有了依靠,變相的拋棄了王軼這個正牌的夫君,對王軼來說這就是背叛與欺騙。世家子,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哪個沒有十分的傲氣與自尊,貴妾又能如何,還不是一個妾室,玩物,值不得什麽。母親喜歡,就留著陪伴母親就是。
何況那兩個庶子被養的不知天高地厚,正經的紈絝子,哪裏值得讓王軼與陳氏清算,可王軼想不到的是,老夫人因受不了兩個疼愛了十幾年的庶孫前後都沒了,也遭受了打擊,身體一日糟糕過一日,王軼回來不到一年,也去了。
王軼先沒了父親又沒了母親,可也正好只守了三年的孝,便再次被朝廷啟用。因有前年的十幾年在外的鋪路與積累,王軼的職位越發的得先帝重用,一時間似乎事事都順利起來,可越是與王雅懿相處,王軼卻對嫡次女也越發的內疚與虧欠。
一個世家嫡女,滿身的市儈習氣,面上看起來端莊穩重,豁達大度。實然,最善察言觀色,假仁假義,滿嘴謊話,奉承違心的話張嘴就來。不管心裏高興於否,面上都是笑盈盈的。素日裏,一副綿軟心善的作態,私底下陰郁暴躁,陰晴不定,對待周圍的人很是苛責。
若當真是王陳氏那種心狠手辣,籌謀算計也就算了,可小肚雞腸又手段歹毒,且心裏做事,與王君懿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王軼心裏對這樣的性情又如何能看得上,可為人父母的,孩子成了這樣,總不會是天生的,若非將繈褓中的她獨自留在帝京,在這種狹窄艱難的環境成長,她也不會成了這番模樣。王軼心裏雖驕傲幾個嫡子嫡女的教養,但歷來對嫡長女與嫡子們的要求也很是嚴苛,但後來回到帝京後,這些要求與苛求從不曾用在嫡次女的身上。
可如今回頭想來,那些寵愛與千依百順,不但不曾將嫡次女從歪路上掰正了,甚至讓她利用了自己與她母親的這種心理任性妄為,欲求欲與,當初對待謝氏的婚事,何嘗不是如此。
若說下狠手,即便為了王陳氏,王軼也是不忍的,如今既然她自己選擇離開,對王軼甚至整個王氏來說都如釋重負,倒也是好事了。
作者有話要說:
對不起,更晚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三十多年的相依相伴,心裏所有的運籌帷幄與躊躇滿志,如今再回想,似乎與那個只會說夫君英明的老妻有些千絲萬縷的關系。這些年對待老妻的一退再退,得知她有心疾後的對王雅懿所有任性的妥協,何嘗不是因為心底隱隱恐懼。畢竟這世間,只怕也只有這一個人會對自己不離不棄,全心全意支持了三十多年了。
王軼少年心慕表妹,做下的不少糊塗混賬事,後來偶爾回想,何嘗不曾內疚與後悔。迎娶王氏短短三個月,就迫不及待的迎娶表妹青姨娘為貴妾。那時正是年少,仿佛有揮霍不禁的一切,顏如玉黃金屋對王氏子弟來說,又算得了什麽。
王軼也算恪守士族之道,對自小一起長大的青姨娘,更是重情重義。為保青姨娘貴妾的位置,有了嫡長子後,在一段時間裏,就不再去王陳氏的院落。直至青姨娘有孕,因族中與陳氏的雙重壓力,才不得不給王陳氏保留正室的體面,再次宿在正院。可青姨娘接連所出的兩位庶子,一個只比嫡長子小一歲,一個甚至比嫡次子都大半年。
青姨娘有了兩個庶子傍身,又有老夫人的偏頗偏心,算是徹底的揚眉吐氣,開始接觸掌家權。王陳氏身為大婦,反倒對後宅的一切不甚在意,將所有的心思都撲在了王軼身上,因這點知情識趣,王陳氏很快就懷上了第三胎也就是嫡長女。也因這次的有孕,她失去了所有後宅的掌控權,自此以後,整個王氏後宅被青姨娘把持數十年。
這其中門道老夫人與青姨娘做得不算隱秘,老太爺心知肚明,但不知為何卻不置一詞。陳氏也當時數一數二的門閥,世家嫡女身上所有的強勢與傲氣王陳氏絲毫不缺,但對王軼時卻也絲毫沒有。王軼雖得意於王陳氏的小意奉承,但對於後宅的爭鬥卻冷眼旁觀,甚至因老太爺的態度,對青姨娘的偏寵偏信更是有恃無恐。
在兩個嫡子與兩個庶子逐漸長成,嫡長女降生一年後,王氏嫡支的子嗣算是後繼有人,王軼出外赴任的路,也被老太爺安排好了。當初王軼一心一意的想帶青姨娘前去赴任,可那時青姨娘深受老夫人寵愛,又手掌整個後宅,兩個庶子比嫡子都受寵,可謂有恃無恐,自然不願跟隨王軼前去陜地受苦。
王陳氏身為王氏嫡長媳,乃王氏之宗婦,不管在後宅如何,都不必跟隨夫君出外赴任,況且當時王陳氏已再次身懷有孕,大可安心養胎。可為了隨王軼赴任,她甚至將身孕也悄悄的隱瞞了下來,一心要隨王軼赴任。在當時老夫人無心阻攔,但也打算留下兩位嫡子與嫡女,陜地貧瘠不比帝京。
所有人都感覺王陳氏該將嫡子留在帝京,甚至陳氏本家也是此意,但在此事上王陳氏前所未有的強硬,不肯將自己所出的兒女留下。不知王陳氏是如何說服本家與老太爺,最後就的結果就是王陳氏帶著所出嫡子嫡女陪王軼赴任。
離職六年後,王軼夫婦才有機會回京述職,順便過了正旦。那時王陳氏已有四個嫡子,兩個嫡女,所出的次女王雅懿未滿周歲。青姨娘在王軼此番的態度上,感到了疏離與冷漠,年節後王陳氏打包行禮,再想與王軼一起離開時,受到了老夫人前所未有的阻撓。
大雍與南梁一般,最講究孝道,老夫人要求媳婦守在帝京自己身邊,是再合理不過的要求了,當時王軼雖還願意帶走王陳氏,但母命難為,左右為難。王陳氏不知怎麽說服了老太爺,後來老太爺親自發話,王陳氏可陪王軼再次赴任,但必須將年幼的王雅懿留在家中代替王陳氏陪伴祖母。
王軼這一走,又是十多年,在外任職期間,雖也有過幾個妾室,但給予了王陳氏足夠的體面與尊重,甚至庶子庶女也是在王陳氏的默許下才有的。因在外條件確實不比帝京,好的西席很是難求,許是感念王陳氏的不離不棄,六個嫡子都是王軼親自教養長大,雖是要求嚴苛,但父子間感情很是深厚,對嫡長女更是愛若珍寶。
後宅中的庶子庶女,一年也見不到王軼幾面。夫妻兩人,既做到了相濡以沫,也做到了相敬如賓,雖說不上有多少男女之情,但感情似乎也超越了那些。王陳氏年紀越大,也越發的想念被扔在家中的嫡次女,逢年過節總要提上幾句。可不管是王陳氏也好,還是王軼也好,心裏都明白在老夫人與青姨娘掌控的後宅中,王雅懿的日子不會有多過。為此,王軼也常常深感歉意,越發的對王陳氏百依百順。
後來十幾年中,為怕老夫人發難,王軼兩次述職都是孤身回家,見了畏首畏尾的王雅懿只覺心疼與難受,也見了逐漸長於後宅之後的兩個越發囂張跋扈又文武不成的庶子,越發的心寒與憤怒。直至後來,這些都化作了王陳氏待自己的好。
老太爺重病纏身,王軼才被調回帝京來,就在回到帝京前夕,兩個庶子一個醉酒失足跌落後宅湖水中淹死,一個在酒樓中生事鬥毆被人傷了要害,救了幾日,也沒救回來。這其中雖是做的隱秘,但若說沒有陳氏的手段,王軼也是不信的。
人死如燈滅,對待兩個十好幾年見面都屈指可數的孩子,王軼當真沒有多心疼了,六個嫡子都是自己親自教養的,嫡長女更是謙和懂事,後宅還有那麽多庶子庶女,哪能都顧得過來。何況這兩個庶子,長於婦人之後,祖母與姨娘都是小門小戶不說,更將他們養得滿身壞習氣,沒有半分的可取之處。
王軼最不缺的就是兒子,與青姨娘將近二十年的聚少離多,年輕時的那點男歡女愛,哪裏比得上近二十年不離不棄共患難的。是以,當王軼見到幾乎是一夜白發的青姨娘時,心中只剩下厭煩,甚至有種隱秘的痛快與幸災樂禍。
不管這兩個庶子成器也好,不成器也好,甚至被老夫人如何心疼呵護也好,只因青姨娘當初的決定,他們這一生註定得不到王軼的喜愛。當初王軼對青姨娘有多真心,青姨娘因為有兩子傍身後,不願隨王軼赴任,王軼的內心就有多失望。
青姨娘有了這兩個兒子,以為後半生都有了依靠,變相的拋棄了王軼這個正牌的夫君,對王軼來說這就是背叛與欺騙。世家子,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哪個沒有十分的傲氣與自尊,貴妾又能如何,還不是一個妾室,玩物,值不得什麽。母親喜歡,就留著陪伴母親就是。
何況那兩個庶子被養的不知天高地厚,正經的紈絝子,哪裏值得讓王軼與陳氏清算,可王軼想不到的是,老夫人因受不了兩個疼愛了十幾年的庶孫前後都沒了,也遭受了打擊,身體一日糟糕過一日,王軼回來不到一年,也去了。
王軼先沒了父親又沒了母親,可也正好只守了三年的孝,便再次被朝廷啟用。因有前年的十幾年在外的鋪路與積累,王軼的職位越發的得先帝重用,一時間似乎事事都順利起來,可越是與王雅懿相處,王軼卻對嫡次女也越發的內疚與虧欠。
一個世家嫡女,滿身的市儈習氣,面上看起來端莊穩重,豁達大度。實然,最善察言觀色,假仁假義,滿嘴謊話,奉承違心的話張嘴就來。不管心裏高興於否,面上都是笑盈盈的。素日裏,一副綿軟心善的作態,私底下陰郁暴躁,陰晴不定,對待周圍的人很是苛責。
若當真是王陳氏那種心狠手辣,籌謀算計也就算了,可小肚雞腸又手段歹毒,且心裏做事,與王君懿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王軼心裏對這樣的性情又如何能看得上,可為人父母的,孩子成了這樣,總不會是天生的,若非將繈褓中的她獨自留在帝京,在這種狹窄艱難的環境成長,她也不會成了這番模樣。王軼心裏雖驕傲幾個嫡子嫡女的教養,但歷來對嫡長女與嫡子們的要求也很是嚴苛,但後來回到帝京後,這些要求與苛求從不曾用在嫡次女的身上。
可如今回頭想來,那些寵愛與千依百順,不但不曾將嫡次女從歪路上掰正了,甚至讓她利用了自己與她母親的這種心理任性妄為,欲求欲與,當初對待謝氏的婚事,何嘗不是如此。
若說下狠手,即便為了王陳氏,王軼也是不忍的,如今既然她自己選擇離開,對王軼甚至整個王氏來說都如釋重負,倒也是好事了。
作者有話要說:
對不起,更晚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