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我承天命降世間
關燈
小
中
大
第九十一章 我承天命降世間
大宋嘉定十三年(西元1220年)夏秋之際,紹興府山陰縣的一條河上,小船隨波蕩漾。水碧似玉,兩岸煙柳婆娑,漁樵唱和,浣女婀娜,好一派江南水鄉風光。
那小船輕輕搖了一下,兩個人自水中鉆了出來,扶住船舷,一邊踩水一邊抹去臉上遮著眼睛的水。雖已入秋,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多有耐不住暑氣的人跳入河中者,象他們這般游累了借著河中船歇息,也是極尋常的事情。
“兄長比我潛得久些。”抹盡臉之後,可以看出這是兩個少年,年幼的只有十二三歲的模樣,長著一雙圓眼,笑時便彎成雙月,看上去極討人喜歡。
“我比你年長,自是潛得久些。”另一個少年則是十五六歲,聲音已經變了,雙目深邃仿佛深不見底的古井,相貌堂堂,因為只露半截身子在水面的緣故,故此還不知他有多高。
“再有兩年,兄長便比不過我了。”年幼的那個笑道。
他二人正對話間,船身晃了晃,自艙中行出一個男子人,這男子面白有須,看模樣有四十歲左右,神情有些驚疑。看到這兩個少年時,他微微一怔,咦了一聲。
“餘施主醒了?”
船艙中又鉆出一人,這是個僧人,那兩少年相互對視一眼,笑著又潛入水中,向岸邊游了過去。
被稱為餘施主的男子用迷惑的目光看著這兩個少年登岸,他們都是赤著上身,上岸後用布巾擦了擦身子,便肩並肩消失在桑柳之外。
“餘施主?”那僧人又喚了聲。
“啊……”
這位餘施主,便是當朝丞相史彌遠家私塾先生餘天錫了。他字純父,今年四十有一,與史彌遠家是世交,深得史彌遠信重,此次離開行在,是返回家鄉慶元府參加科試的。雖說與史相公有舊,可若不憑著自家本領得入聞喜宴(註1),終究有愧於先人。
“施主何事憂心?”僧人微微一笑道:“昔日東坡公有言八風不動(註2),施主方才為何惶惶不安?”
“東坡公八風不動,和尚卻是一屁過江了。”
兩人相視一笑,餘天錫為何怔忡之事,便在這一笑中揭過。僧人卻不知,餘天錫方才怔忡,只因一個離奇之夢。
就在方才午睡之中,他夢見自己浮舟而行,忽然水波翻湧,有兩條金龍破浪而出,圍著他所乘之船徘徊嬉游。他猛然驚覺,又聽得船外有人說話,趕出來看到那兩個少年,心中不由暗自思忖這夢之兆,故此才會怔忡。
若是平日裏做這般夢,他只會一笑而過,可他此次回鄉,除去參加科試外,還肩負丞相史彌遠之托!
當初史彌遠與太子趙詢合謀殺了韓侂胄,不過那太子趙詢卻壽元不久,今年便病薨了。今上無子,只能自宗室中選人另令為皇子,今上身體並不康健,故此選皇子之事關系重大,史彌遠思來想去,如今的沂王嗣子趙貴和最有可能被選。他權傾朝野,又與前太子相得,原不將這位沂王嗣子放在眼中,不知若是他真能得繼大寶,是否能如前太子趙詢那般與自己結好。遣人輾轉試探,發覺這位沂王嗣子十分不喜自己,故此他密奏今上,提請小心立嗣。恰巧今上也命他選太祖皇帝十世孫中年過十五者,儲養於宮中,因此,在餘天錫辭行之際,史彌遠曾密令餘天錫,於民間尋訪宗室後裔,以備不時之需。
“相公將此等大事托付於我,我不可不謹慎從事,須得尋訪到一個穩妥之人才好。方才那夢,莫非便是上天給我之兆?只是不知此兆又是何意?”
他自是不知弗洛伊德其人,也不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道理。心中轉來轉去,只覺得想不明白,便也由它去了。那僧人與他同行,卻是要去慶元府天童寺掛單的,談吐頗為不俗,故此二人對立船頭你來我往打起了機鋒。
正說得興起之時,天外忽的一團烏雲飛了來,眨眼之間雷聲隆隆,河面狂風大作,天色晦暗如夜。那船家過來告罪道:“官人,此等大風,行船艱難,恐有不測,不如先靠岸泊住。”
餘天錫也是往來慣了的,知道這江南之夏便是如此,待得雨過天青之後再行也不遲。便看了看同行的僧人道:“和尚,你說對此極熟的,可有避雨之所麽?”
“此地為虹橋裏,有一位保正與我素識,施主且隨我來。”那和尚哈哈一笑道:“只是這雨景是賞不得了。”
“你和尚果然不是俗人,問船家借把雨傘,豈不也可以賞雨景?”餘天錫取笑道:“不過和尚打傘,卻是無法無天了。”
“阿彌陀佛,施主若不怕淋濕,貧僧自然是奉陪的。”僧人嘴上如此說,腳下卻加緊了幾步。餘天賜跟著疾行,看看四周後卻皺了眉:“和尚,此地我曾來過。”
“施主也曾來過?”和尚大奇問道。
“十五六年前,我途經此地,曾於此借宿。”餘天錫回憶道。
“施主好記性,十五六年前的事情,也記得清楚。如此記性,今科必是高中了。”和尚吃了一驚,然後恭維道。
餘天錫搖了搖頭,不再言語,十五六年前的事情他之所以現在仍然記得,只因當時太過玄異。那夜他借宿之時,夜裏聞得天上轟隆作響,起身來看,卻見這虹橋裏一院子中紅光沖天仿佛走水一般,待得第二日問起,才知那戶人家生了一兒。
“那戶人家似乎便是宗室,只是不知如今是否還住於此處。”他一邊想一邊向當年記憶之處望了一眼。
他們所投宿的保長之家姓全,聞得有客上門極是殷勤,再聽得和尚說這位餘先生乃是當朝相公史彌遠家西席,更是肅然起敬,殺雞置酒,擺得一桌宴席,請他入座,又將自家晚輩都喚了出來,以晚輩之禮拜見他。
當餘天錫見著其中二人時微微一楞,此二人正是方才河中扶著他船頭的那兩個少年。
“餘先生,這是我家兩位外孫,原本是遠支宗室,年長的名與莒,年幼的名與芮,他家便在村中,離得極近,故此喚來拜見尊客。”
趙與莒與趙與芮都是肅然行禮,接著退至全保長身後,比起全保長自家幾個子弟,倒是顯得沈穩謙遜了。餘天錫心中一動,多看了二人幾眼,問了幾句二人年紀,又細問了住所,然後心中突的一跳:“這趙與莒正是自家在虹橋裏借宿時生的那孩童!”
趙與莒外祖父雖是年邁,但精神還是矍爍,他只是一個保長,談吐間未免有些俗氣。這兩個月來,趙與莒搬回了老宅,只說是要與外祖父家親近,故此也無人懷疑,終於如史料中所載一般,在外祖父家見著了餘天錫。
他此時已經是十六歲,心志更為堅忍,故此雖說心中激動,卻不曾露出什麽異樣。只是餘天錫問了幾句之後便不再言語,盡與那和尚、全保長說些鄉野趣事。
“據說史相公是天童寺長老轉世,故此禮佛之人必種善因得善果,我佛門廣大,普渡眾生,便在於此。
那和尚是個口齒伶俐的,對著餘天錫談禪談詩,對著全保長則談因果談報應。全保長聽得連連點頭,他不過是一小小保長,說不上甚麽見識,搜腸刮肚一番之後道:“說起果報,我們山陰卻有一事,實是令人驚奇。不知餘先生與禪師可曾聽過幼齡童替父報仇,追殺兇徒數載終得手之事?”
“在臨安聽人提過,說是紹興府之事,只是不知詳略,莫非此事竟在山陰?”餘天錫好奇地問道。
“正是在此!”全保長一拍大腿,將霍重城如何替父報仇,追拿數截終於手刃仇人之事說了出來,他也是道聽途說,免不了自家又添油加醋,雖不象說話本者那般天花亂墜,卻也令餘天錫聽得津津有味。
“此事貧僧也知曉,那位霍官人還是貧僧施主呢!”末了和尚也道:“他父親生時也是勤於佛事者,雖是自家遭遇不測,卻有善報在子孫身上。”
趙與莒看了這和尚一眼,這些年來,霍重城開的“群英會”已經成了臨安名樓之一,少不得結交各方人士,這位和尚,只怕便是他依著自己要求安排在餘天錫身邊的。
他雖說知曉餘天錫可能會因雨在全家停留,但那畢竟是史籍逸事,若出了萬一,餘天錫便不象他所知那般到全家,那麽這位和尚便要負責勸他來全家一駐了。和尚得了霍重城好處,只知照辦卻不知為何如此,倒不虞他會走漏了消息。
餘天錫聽得也嘆息了數聲,史彌遠是極為禮佛的,故此他也敬佛。眾人談了這一番話,外頭已經雨過天晴,餘天錫急著趕路,便告辭去了。
他此次應試,並未得中,放榜之後便又回到臨安。史彌遠為他接風之時好生安慰了一番,席後嘆道:“純父不曾入仕,未知不是福份,老夫今日雖是風光,來日孰知不會淪落瓊崖!”
“相公何出此言!”餘天錫驚道:“莫非那位又說了什麽話語?”
“正是,他說來日他若得志,必將老夫遠竄瓊崖……”史彌遠捋須嘆息了聲,眼中卻寒光閃了閃。
他們所說的“那位”,便是趙貴和,這位沂王嗣子少有心機,自以為必被立為皇子,往往口不擇言。不過史彌遠當初他還只是一介區區禮部侍郎、兼資善堂翊善,便敢算計權傾天下的宰相,如今執掌權柄已有十餘年,黨羽佐翼遍布朝野,如何可能坐以待斃!他之所以如此,不過是權奸本色,試探罷了。
“相公不可坐以待斃。”餘天錫斷然道:“學生離去之時,相公曾密囑學生之事,學生已經打探了,紹興府山陰縣虹橋裏,太祖皇帝十世孫,燕王房後裔趙與莒趙與芮兄弟,皆是年少不凡,家中無甚親長,正合相公所用!”
餘天錫離了山陰之後,便使人打聽過趙家之事,得知他這一支親族單薄,家中只有寡母,舅家也不過是一區區保長,加之又想起當初異兆,故有此言。
“年少”正合史彌遠之意,“家中無甚親長”也是史彌遠所想要的,唯有這“不凡”二字,讓他頗為思量。
他不希望自己扶持起來的皇帝過於平庸,是個如同晉惠帝一般的白癡,但也不希望自己選中的人過於雄才大略,這必然導致皇權與相權的爭端。
當今天子趙擴雖說好學不倦,卻姿質平庸,加之又體弱多病,故此能將權柄盡數委與他史彌遠。史彌遠希望,下一位皇帝仍然如同趙擴一般。
“那兄弟二人有何不凡之處?”史彌遠問道。
餘天錫將自己當初途經虹橋裏時見著趙與莒出生時景象說了一遍,又將此次在船上夢見二龍戲舟之事說了出來,再又說起自己打探得趙與莒年幼時父親便病故,以父親遺錢置下山莊,在莊中多養少年僮仆,請先生教識字算數。
史彌遠聞言皺眉,略一沈吟道:“此子果然有些不凡之處。”
“我親眼所見,性子極是沈穩,為人也甚是守禮,鄉鄰中說他母子皆是禮佛至誠的,有人說他原是斷臂僧轉世(註3)。”餘天錫明白史彌遠之意,微笑道:“相公有所不知,他們山陰縣,這些年來頗出了不少神童,做出許多大事情,耳渲目染之下,此子倒也有些進益。學生與他說話之時,覺得極是赤誠仁厚呢。”
所謂赤誠,便是沒有心機,所謂仁厚,便是反應遲鈍,餘天錫言下之意,史彌遠自然明白。但他心中仍有些不安,便問道:“山陰縣有何神童異事?”
“相公曾當作奇談與學生說過的,那位霍家子肆志四載終報父仇之事,便是在山陰,還有李氏子三歲便發蒙能背唐詩,程氏子九歲便隨父主持家業……”餘天錫一一說來,他差遣去的人極得力,盡數打聽得詳細,故此說給史彌遠聽時,也是繪聲繪色。特別是霍重城替父報仇之事,更是讓史彌遠吃驚不小:“此子非凡,如今如何了?”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他未曾讀得甚麽書,無非是開酒樓、販賣刻鐘行商賈之事罷了——大人曾去過他家酒樓,便是那‘群英會’呢。”
“原來群英會酒樓與那刻鐘竟是他家的,倒也不是泯於眾人,至少富甲一方了吧?”史彌遠捋須微笑道。
餘天錫也笑了笑,卻不曾再問此事,他心中知曉,他只能為史彌遠提出建議,納與不納,卻不是他能操心的了。
註1:南宋進士及第之後的賜宴為聞喜宴。
註2:蘇軾與佛印了然打禪機,寄信說自己已經到了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佛印了然回道“一屁打過江”嘲笑他。佛印了然曾在作者家門對青山上寺廟裏住持過,與大德扯上關系,作者頗有小人之榮焉。
註3:此前餘天錫所見之兆,皆在宋元野史中有載,唯此斷臂僧轉世一說,為清時人所言。此些祥瑞異端,非作者杜撰,實古人牽附也。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大宋嘉定十三年(西元1220年)夏秋之際,紹興府山陰縣的一條河上,小船隨波蕩漾。水碧似玉,兩岸煙柳婆娑,漁樵唱和,浣女婀娜,好一派江南水鄉風光。
那小船輕輕搖了一下,兩個人自水中鉆了出來,扶住船舷,一邊踩水一邊抹去臉上遮著眼睛的水。雖已入秋,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多有耐不住暑氣的人跳入河中者,象他們這般游累了借著河中船歇息,也是極尋常的事情。
“兄長比我潛得久些。”抹盡臉之後,可以看出這是兩個少年,年幼的只有十二三歲的模樣,長著一雙圓眼,笑時便彎成雙月,看上去極討人喜歡。
“我比你年長,自是潛得久些。”另一個少年則是十五六歲,聲音已經變了,雙目深邃仿佛深不見底的古井,相貌堂堂,因為只露半截身子在水面的緣故,故此還不知他有多高。
“再有兩年,兄長便比不過我了。”年幼的那個笑道。
他二人正對話間,船身晃了晃,自艙中行出一個男子人,這男子面白有須,看模樣有四十歲左右,神情有些驚疑。看到這兩個少年時,他微微一怔,咦了一聲。
“餘施主醒了?”
船艙中又鉆出一人,這是個僧人,那兩少年相互對視一眼,笑著又潛入水中,向岸邊游了過去。
被稱為餘施主的男子用迷惑的目光看著這兩個少年登岸,他們都是赤著上身,上岸後用布巾擦了擦身子,便肩並肩消失在桑柳之外。
“餘施主?”那僧人又喚了聲。
“啊……”
這位餘施主,便是當朝丞相史彌遠家私塾先生餘天錫了。他字純父,今年四十有一,與史彌遠家是世交,深得史彌遠信重,此次離開行在,是返回家鄉慶元府參加科試的。雖說與史相公有舊,可若不憑著自家本領得入聞喜宴(註1),終究有愧於先人。
“施主何事憂心?”僧人微微一笑道:“昔日東坡公有言八風不動(註2),施主方才為何惶惶不安?”
“東坡公八風不動,和尚卻是一屁過江了。”
兩人相視一笑,餘天錫為何怔忡之事,便在這一笑中揭過。僧人卻不知,餘天錫方才怔忡,只因一個離奇之夢。
就在方才午睡之中,他夢見自己浮舟而行,忽然水波翻湧,有兩條金龍破浪而出,圍著他所乘之船徘徊嬉游。他猛然驚覺,又聽得船外有人說話,趕出來看到那兩個少年,心中不由暗自思忖這夢之兆,故此才會怔忡。
若是平日裏做這般夢,他只會一笑而過,可他此次回鄉,除去參加科試外,還肩負丞相史彌遠之托!
當初史彌遠與太子趙詢合謀殺了韓侂胄,不過那太子趙詢卻壽元不久,今年便病薨了。今上無子,只能自宗室中選人另令為皇子,今上身體並不康健,故此選皇子之事關系重大,史彌遠思來想去,如今的沂王嗣子趙貴和最有可能被選。他權傾朝野,又與前太子相得,原不將這位沂王嗣子放在眼中,不知若是他真能得繼大寶,是否能如前太子趙詢那般與自己結好。遣人輾轉試探,發覺這位沂王嗣子十分不喜自己,故此他密奏今上,提請小心立嗣。恰巧今上也命他選太祖皇帝十世孫中年過十五者,儲養於宮中,因此,在餘天錫辭行之際,史彌遠曾密令餘天錫,於民間尋訪宗室後裔,以備不時之需。
“相公將此等大事托付於我,我不可不謹慎從事,須得尋訪到一個穩妥之人才好。方才那夢,莫非便是上天給我之兆?只是不知此兆又是何意?”
他自是不知弗洛伊德其人,也不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道理。心中轉來轉去,只覺得想不明白,便也由它去了。那僧人與他同行,卻是要去慶元府天童寺掛單的,談吐頗為不俗,故此二人對立船頭你來我往打起了機鋒。
正說得興起之時,天外忽的一團烏雲飛了來,眨眼之間雷聲隆隆,河面狂風大作,天色晦暗如夜。那船家過來告罪道:“官人,此等大風,行船艱難,恐有不測,不如先靠岸泊住。”
餘天錫也是往來慣了的,知道這江南之夏便是如此,待得雨過天青之後再行也不遲。便看了看同行的僧人道:“和尚,你說對此極熟的,可有避雨之所麽?”
“此地為虹橋裏,有一位保正與我素識,施主且隨我來。”那和尚哈哈一笑道:“只是這雨景是賞不得了。”
“你和尚果然不是俗人,問船家借把雨傘,豈不也可以賞雨景?”餘天錫取笑道:“不過和尚打傘,卻是無法無天了。”
“阿彌陀佛,施主若不怕淋濕,貧僧自然是奉陪的。”僧人嘴上如此說,腳下卻加緊了幾步。餘天賜跟著疾行,看看四周後卻皺了眉:“和尚,此地我曾來過。”
“施主也曾來過?”和尚大奇問道。
“十五六年前,我途經此地,曾於此借宿。”餘天錫回憶道。
“施主好記性,十五六年前的事情,也記得清楚。如此記性,今科必是高中了。”和尚吃了一驚,然後恭維道。
餘天錫搖了搖頭,不再言語,十五六年前的事情他之所以現在仍然記得,只因當時太過玄異。那夜他借宿之時,夜裏聞得天上轟隆作響,起身來看,卻見這虹橋裏一院子中紅光沖天仿佛走水一般,待得第二日問起,才知那戶人家生了一兒。
“那戶人家似乎便是宗室,只是不知如今是否還住於此處。”他一邊想一邊向當年記憶之處望了一眼。
他們所投宿的保長之家姓全,聞得有客上門極是殷勤,再聽得和尚說這位餘先生乃是當朝相公史彌遠家西席,更是肅然起敬,殺雞置酒,擺得一桌宴席,請他入座,又將自家晚輩都喚了出來,以晚輩之禮拜見他。
當餘天錫見著其中二人時微微一楞,此二人正是方才河中扶著他船頭的那兩個少年。
“餘先生,這是我家兩位外孫,原本是遠支宗室,年長的名與莒,年幼的名與芮,他家便在村中,離得極近,故此喚來拜見尊客。”
趙與莒與趙與芮都是肅然行禮,接著退至全保長身後,比起全保長自家幾個子弟,倒是顯得沈穩謙遜了。餘天錫心中一動,多看了二人幾眼,問了幾句二人年紀,又細問了住所,然後心中突的一跳:“這趙與莒正是自家在虹橋裏借宿時生的那孩童!”
趙與莒外祖父雖是年邁,但精神還是矍爍,他只是一個保長,談吐間未免有些俗氣。這兩個月來,趙與莒搬回了老宅,只說是要與外祖父家親近,故此也無人懷疑,終於如史料中所載一般,在外祖父家見著了餘天錫。
他此時已經是十六歲,心志更為堅忍,故此雖說心中激動,卻不曾露出什麽異樣。只是餘天錫問了幾句之後便不再言語,盡與那和尚、全保長說些鄉野趣事。
“據說史相公是天童寺長老轉世,故此禮佛之人必種善因得善果,我佛門廣大,普渡眾生,便在於此。
那和尚是個口齒伶俐的,對著餘天錫談禪談詩,對著全保長則談因果談報應。全保長聽得連連點頭,他不過是一小小保長,說不上甚麽見識,搜腸刮肚一番之後道:“說起果報,我們山陰卻有一事,實是令人驚奇。不知餘先生與禪師可曾聽過幼齡童替父報仇,追殺兇徒數載終得手之事?”
“在臨安聽人提過,說是紹興府之事,只是不知詳略,莫非此事竟在山陰?”餘天錫好奇地問道。
“正是在此!”全保長一拍大腿,將霍重城如何替父報仇,追拿數截終於手刃仇人之事說了出來,他也是道聽途說,免不了自家又添油加醋,雖不象說話本者那般天花亂墜,卻也令餘天錫聽得津津有味。
“此事貧僧也知曉,那位霍官人還是貧僧施主呢!”末了和尚也道:“他父親生時也是勤於佛事者,雖是自家遭遇不測,卻有善報在子孫身上。”
趙與莒看了這和尚一眼,這些年來,霍重城開的“群英會”已經成了臨安名樓之一,少不得結交各方人士,這位和尚,只怕便是他依著自己要求安排在餘天錫身邊的。
他雖說知曉餘天錫可能會因雨在全家停留,但那畢竟是史籍逸事,若出了萬一,餘天錫便不象他所知那般到全家,那麽這位和尚便要負責勸他來全家一駐了。和尚得了霍重城好處,只知照辦卻不知為何如此,倒不虞他會走漏了消息。
餘天錫聽得也嘆息了數聲,史彌遠是極為禮佛的,故此他也敬佛。眾人談了這一番話,外頭已經雨過天晴,餘天錫急著趕路,便告辭去了。
他此次應試,並未得中,放榜之後便又回到臨安。史彌遠為他接風之時好生安慰了一番,席後嘆道:“純父不曾入仕,未知不是福份,老夫今日雖是風光,來日孰知不會淪落瓊崖!”
“相公何出此言!”餘天錫驚道:“莫非那位又說了什麽話語?”
“正是,他說來日他若得志,必將老夫遠竄瓊崖……”史彌遠捋須嘆息了聲,眼中卻寒光閃了閃。
他們所說的“那位”,便是趙貴和,這位沂王嗣子少有心機,自以為必被立為皇子,往往口不擇言。不過史彌遠當初他還只是一介區區禮部侍郎、兼資善堂翊善,便敢算計權傾天下的宰相,如今執掌權柄已有十餘年,黨羽佐翼遍布朝野,如何可能坐以待斃!他之所以如此,不過是權奸本色,試探罷了。
“相公不可坐以待斃。”餘天錫斷然道:“學生離去之時,相公曾密囑學生之事,學生已經打探了,紹興府山陰縣虹橋裏,太祖皇帝十世孫,燕王房後裔趙與莒趙與芮兄弟,皆是年少不凡,家中無甚親長,正合相公所用!”
餘天錫離了山陰之後,便使人打聽過趙家之事,得知他這一支親族單薄,家中只有寡母,舅家也不過是一區區保長,加之又想起當初異兆,故有此言。
“年少”正合史彌遠之意,“家中無甚親長”也是史彌遠所想要的,唯有這“不凡”二字,讓他頗為思量。
他不希望自己扶持起來的皇帝過於平庸,是個如同晉惠帝一般的白癡,但也不希望自己選中的人過於雄才大略,這必然導致皇權與相權的爭端。
當今天子趙擴雖說好學不倦,卻姿質平庸,加之又體弱多病,故此能將權柄盡數委與他史彌遠。史彌遠希望,下一位皇帝仍然如同趙擴一般。
“那兄弟二人有何不凡之處?”史彌遠問道。
餘天錫將自己當初途經虹橋裏時見著趙與莒出生時景象說了一遍,又將此次在船上夢見二龍戲舟之事說了出來,再又說起自己打探得趙與莒年幼時父親便病故,以父親遺錢置下山莊,在莊中多養少年僮仆,請先生教識字算數。
史彌遠聞言皺眉,略一沈吟道:“此子果然有些不凡之處。”
“我親眼所見,性子極是沈穩,為人也甚是守禮,鄉鄰中說他母子皆是禮佛至誠的,有人說他原是斷臂僧轉世(註3)。”餘天錫明白史彌遠之意,微笑道:“相公有所不知,他們山陰縣,這些年來頗出了不少神童,做出許多大事情,耳渲目染之下,此子倒也有些進益。學生與他說話之時,覺得極是赤誠仁厚呢。”
所謂赤誠,便是沒有心機,所謂仁厚,便是反應遲鈍,餘天錫言下之意,史彌遠自然明白。但他心中仍有些不安,便問道:“山陰縣有何神童異事?”
“相公曾當作奇談與學生說過的,那位霍家子肆志四載終報父仇之事,便是在山陰,還有李氏子三歲便發蒙能背唐詩,程氏子九歲便隨父主持家業……”餘天錫一一說來,他差遣去的人極得力,盡數打聽得詳細,故此說給史彌遠聽時,也是繪聲繪色。特別是霍重城替父報仇之事,更是讓史彌遠吃驚不小:“此子非凡,如今如何了?”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他未曾讀得甚麽書,無非是開酒樓、販賣刻鐘行商賈之事罷了——大人曾去過他家酒樓,便是那‘群英會’呢。”
“原來群英會酒樓與那刻鐘竟是他家的,倒也不是泯於眾人,至少富甲一方了吧?”史彌遠捋須微笑道。
餘天錫也笑了笑,卻不曾再問此事,他心中知曉,他只能為史彌遠提出建議,納與不納,卻不是他能操心的了。
註1:南宋進士及第之後的賜宴為聞喜宴。
註2:蘇軾與佛印了然打禪機,寄信說自己已經到了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佛印了然回道“一屁打過江”嘲笑他。佛印了然曾在作者家門對青山上寺廟裏住持過,與大德扯上關系,作者頗有小人之榮焉。
註3:此前餘天錫所見之兆,皆在宋元野史中有載,唯此斷臂僧轉世一說,為清時人所言。此些祥瑞異端,非作者杜撰,實古人牽附也。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