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三百七十六章選官(一)

關燈
洛陽城裏亂七八糟的事,張揚不知道,也沒興趣知道,雖然如今他麾下的情報系統絕對算得上完善,但這同樣也就意味信息十分的駁雜,只有少數重要的信息才能匯聚在張揚的案頭上。

而且張揚也對關羽的風流史不感什麽興趣,若是劉備和呂布打起來了他可能還有點想法,只不過現在嘛,還差那麽點火候。

在他看來,除了他自己之外,割據天下的那些諸侯們都不是什麽好東西,要不是他們搞得天下大亂,一地雞毛,說不定他重生之後還能混在官軍之中,按部就班的弄個小官當當,過安生日子也好,當個東漢的冠軍侯也不錯,也就不會有後面的五胡之亂了。

現在倒好,為了活下去,死在他手裏的人數也數不清,一天到晚也沒一刻清閑,總而言之,就是和他想象當中的生活差距有些大。

所以說,在張揚的眼中,所謂的天下諸侯也就那麽回事,隨他們折騰去吧,最好有一個算一個,全部死絕,最後由他安安穩穩地接收天下,挺好。

反正他沒什麽心情來關心這些破事,自己腦袋上還堆著數也數不清的事,哪有閑功夫來操心別人?

吳用遠在關中,鐘繇之類的還沒摸清他的習慣,不敢隨意開口,時常找他麻煩的,說來說去也就劉伯溫和田豐兩個人而已。

王氏算是穩住了,但若要說整個並州穩如泰山,卻還沒到那個時候。

讓劉伯溫和田豐都很頭痛的還是如何平衡並州的各個世家門閥,讓他們能全心全意為張揚效力的事。

歸根結底,簡單概括一下的話,那就是官制。

往好聽了說,就是選賢任能,往不好聽了說,就是分蛋糕,怎麽分才能讓大家都滿意。

實際上,自從張揚入住並州開始,他就已經有心想要重新制定一下官制。

原因也很價單,他需要給屬下的官員們弄出一個通暢的升遷渠道來,不能像現在一般,由他一言決定,這就有些不太正規了,也容易讓手下的官員們心裏沒數,容易把心思放在討好他身上。

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你總得讓官員們看到上升的希望,他們才會用心辦事,否則的話,一輩子呆在一個位置上,誰又有心勁辦事呢?

在張揚看來,只要官員們的心安穩了,自然會把心放在實事上,那治下的百姓自然也就安穩了。

這話雖然不怎麽好聽,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實情,否則哪怕他修訂出再好的律法,官員們不認真執行又有什麽用?

而用他那並不算卓越的眼光來看,如果官員們都朝不保夕,那誰又顧得上百姓呢?

其實不管是官制還是律法,張揚所做的這一切,目的無非是讓自己這一畝三分地能盡快恢覆良好的秩序。

在他的心目中,自己的治下應該是文武分家的,文就是文,武就是武,用武將來擔任一地太守的事,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而且在他的心裏,沒什麽比這個更為重要的了。

這和他領兵征戰其實是一個道理,雖然他在官場上還比較稚嫩,但最起碼要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作為一地之主,如果張揚思路清晰,那麽聚集在他身邊的人,也就絕對不會迷失方向。

像劉伯溫和田豐兩人在跟張揚幾次商談之後,就漸漸明白了他的想法。心中也頗為欣慰,最起碼,他們這位主公想要的是一個穩固的屬地,而並不是要窮兵黷武,這和他們心中所想的,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他們心中最怕的還是張揚一直在軍中,信奉武力至上,一旦手握大權,便會沒日沒夜的整軍括戰,不管遇到什麽事,都先做過一場再說。

如果那樣的話,,劉伯溫這種召喚出來的還不好說,田豐、鐘繇這種本土良禽沒準就要另棲他枝了。

而從河套到晉陽,一路走過來,在他們的眼中,張揚這一路上的表現絕對可以用驚艷來形容。

雖然張揚的心裏還是有以武力至上的想法,但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治政上,他都算得上不溫不火,頗有一股子大家的風範和氣度。

不管是在樂平還是在晉陽,張揚都難得沒有大開殺戒,後來更是不遺餘力地安置關中移民,提出以工代賑的辦法,更是率先安穩住了太原王氏,張揚總是在想法設法的讓治下百姓填飽肚子,再言其他。

什麽是章法?這就是章法。

這就是傳說中的雄主氣象,在這個時候,劉伯溫和田豐兩人心中都不免有了這種想法。

一次次大戰的勝利,確實讓他們的心中頗為振奮,但他們所看重的,還是和軍中的將軍有很多不同之處。

三個人湊在一起,隨意談了談,便談到了很晚。

張揚一直頗有耐心地和他們說著話,他自己沒什麽獨到的見解,但是劉伯溫和田豐提出的建議在他看來還是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在他的心裏,選官最好的方法肯定是起於隋唐的科舉制,比起大漢的察舉制和魏晉時期的九品官人法來說,科舉制無疑要先進不少,畢竟從隋唐開始,一直到清朝,能使用一千多年的辦法豈能是泛泛之談?更何況,哪怕到了現代,科舉制這一套也還是有著它的市場。

但是,現在談這事卻有些為時過早,他的地盤還不夠大,人才也不夠多,與其搞出一個科舉制不倫不類的選官,還不如老老實實地沿用察舉的制度,名義上也比較好說,不會引起世家大族的反對。

不過張揚還是把科舉的辦法說了出來,算是為以後的施行打打底下,看看手下之人會有什麽反應。

待張揚講完,劉伯溫和田豐頓時驚為天人,一致認為這是一個頂好的辦法,只是不適合現在。

說到底,就四個字,時機未到。

他們都是聰明人,從張揚的三言兩語中就能聽出來,這科舉制明顯是沖著世家大族來的,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消減門閥世族的權勢。

可從現在看來,別說張揚,哪怕袁紹、曹操等本就是門閥出身的諸侯們,也無力去改變一個鐵一般的事實,那就是得世家者得天下。

如果還有諸侯不明白這個道理的話,那他們已經處在了淘汰的序列之中,除非你真的是能夠憑借一己之力抗衡整個天下的猛人,那就當咱沒說。而張揚也明白了自己之前所說,諸如滅掉天下世家之類的話多少有些不現實,哪怕能夠做到,那漢人也會元氣大傷,總得來說,就是弊大於利。

原本歷史中的曹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輩子在壓抑世家,可他一死,曹丕一上位,陳群就整了一個九品中正制出來,最後連自家的江山也拱手讓給了司馬家,梟雄如曹操都不行,張揚可不敢說自己的政治手腕比曹操還強。

科舉制的提議直接被否決了,張揚雖然心中有些失望,但也沒說什麽,如今的情況他自然不會不清楚,還不到時候。

不過也別看這個提議儼然已處於廢棄當中,可將來的某一天,定會大行於天下。

“如今並州初定,但天下大亂,戰事頗為頻繁,並州想要獨善其身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官職上暫且不宜大動幹戈,大體上沿用漢制便可,若有細微之處需要稍加修改,你二人回去之後可細細思索,只要合情合理,我斷然沒有不準之理...”

劉伯溫和田豐兩人正襟危坐,一臉嚴肅地仔細聽著張揚的話。

這些話基本上就屬於最後的定論了,而數天的商議,他們所要的也就是這些話。

而今天張揚所說,也會將今後數年內成為並州官場的鐵律,他們必須得一個字一個字牢牢記在心中,回頭還要仔細揣摩一番,因為他們還得轉告底下的官員。

古往今來,為官之人若是沒有這樣的心態和準備,只怕是很難在這條路上走得多遠。

堂上燈火幽幽,數天的討論和思考讓張揚頗為疲憊,但還是不得不沈下心來,認真地在心中組織言語,再從口中說出來,這種大事,真是一點都馬虎不得。

“察舉制從孝武皇帝起已有數百載,其中弊端橫生,二位都是大才,不需我過多贅言。”

“我認為,當有數條解其弊病,我列出三條,兩位且聽,若有其他可進行補充。”

“其一者,不管是舉薦還是被舉薦,都需記錄在案,若是被舉薦之人但凡涉及反叛、貪汙、受賄之事,舉薦之人則同罪。”

“其二者,都說內舉不避親,但若要我說,時間或許真有一心為公之人,但懷有私心者卻更多。所以在我之麾下,任何親緣關系者要避此嫌疑,不得舉薦兄弟子侄等血脈相關者,一旦犯之,不光此人,其家族亦當重責。”

“其三者,我將在鎮北將軍府中設下坊司專門監察此事,所有被舉薦之官吏,都得給我進這鎮北將軍府走上一趟,德行才幹都得有我親自考校一番,如此一來,用著也能放心不少。”

“而若是有人連續舉薦三次都沒能過了這第三條,那此人的眼光卻有一些問題,以後不得再舉薦其他人。”

劉伯溫和田豐兩人連連點頭,張揚說得這三條都不是什麽新鮮東西,而也在那些世家大族的接受範圍之內。

察舉制是大漢四百年選官的基礎,也是構成大漢官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漢武帝到現在,經歷了四百餘年的時間,其實已經發展得非常完善了,而張揚的話,也不過是以後世人眼光,在其上明確加了幾條硬性規定而已。

這些規則實際上也是察舉制的一部分,是大漢官員做官的門檻。

只是四百年來,世家大族之人難免形成了一些在暗地裏的潛規則罷了,不曾明文規定,四百年下來,這些潛規則有的人還在遵守,但有的人卻視若無睹。

這種不成文的規定,遵守的人越來越少,世家大族之間漸漸開始相互勾結,盤根錯節之下, 這些不成文的規定便成了世家大族手中看不見的刀劍,排除異己的時候便拿出來用一用,用完了便扔在一旁,沒什麽人再去在乎。

而張揚的目的便是將這些不成文的規定放在明面上,既能夠堵住一些察舉制的漏洞,讓世家大族有所顧忌,而也沒有太過動搖世家大族的利益。

可以這麽說,這條政策絕對算得上張揚起兵一來最為溫和的一條治政之策。

劉伯溫和田豐也當場表示讚同,不過他們讚同的肯定不僅僅是張揚提出的這些條件,他們讚同的還有張揚的態度。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