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59章

關燈
建平三十七年十一月, 鳳笙誕下了魏王府唯一的小郡主。

當時正值隆冬,外面大雪紛飛,鳳笙為其取乳名瑞雪。

這是鳳笙和魏王第一個女兒,也是兩人期盼已久的女兒, 更是珒哥兒和玹哥兒早就念叨的妹妹,所以從生下來就註定受萬千寵愛。

與生珒哥兒和玹哥兒時完全不同, 隨著小瑞雪一天一個樣, 鳳笙怎麽看女兒怎麽覺得像自己, 可魏王卻持反對態度, 他覺得女兒像自己。

可惜就這個話題來和鳳笙說, 是註定說不下去的,因為兩人總會為此爭起來。

誰知等過年時抱進宮,皇貴妃卻說瑞雪像自己, 這下鳳笙和魏王也不爭了, 婆婆(娘)最大。

這個年紫禁城比往年都冷清, 隨著吳王出京就藩後, 趙王、襄王、齊王、安王等人都一一被賜了封地,出京就藩。如今魏王雖沒被封為太子,但京中就留了他一個皇子, 已經是板上釘釘的無冕之王。

朝堂上迎來了空前的平靜,等進入二月後,魏王再度離京前往福建,去完成他未完成的事。

這次不光他一人去,還帶了妻女, 珒哥兒和玹哥兒則被留在京裏。

會留下兩個兒子,一是考慮到珒哥兒還要念書,玹哥兒也到了啟蒙的年紀,二也是怕皇貴妃在宮裏孤單,沒有兒子兒媳,孫兒總是要留在身邊。

其實皇貴妃還想把瑞雪留下來,覺得小孫女還太小,跟著爹娘出去受罪,可已經留下了兩個,再把小孫女留下,魏王大抵要不願意了。

鳳笙和魏王就這樣來到了福建,這個臨著海的地方。

這個曾經因為臨著海,遭受過無數的苦難,卻又是因為臨著海,格外繁榮富裕的地方。

在前朝時,因為朝廷屢屢禁海,福建也是幾經大起大落。到了大周,朝廷雖沒下明文禁海,但因為倭寇及一些其他問題,朝廷對於海的態度還是謹慎占多。

這趟魏王來到福建,明面上是打著戶部通海清吏司的名頭,為了主持從海外購糧一事而來,實際上就是為了肅清幾處市舶司,整頓朝廷對海外通商事宜。

這事乍一聽去似乎並不難,但若是考慮到當地盤根錯節的大海商,以及那些官商勾結的狀況,就知道沒那麽容易。

以前朝廷也不是沒想過整頓過,但都因為這樣那樣的情況無疾而終,這次建平帝既然下了決心要改變,自然要先從最根本的做起。

可什麽才是最根本?

對此,魏王並沒有著急,而是一邊將通海清吏司的架子搭起來,一邊放出朝廷有意長期從海外購糧,並打算將這件差事安排給一些有實力的大商人來做的消息放了出去。

消息放出去後,一些洞悉的商機的商人無不是紛沓而至,但這也僅僅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有資本的商人還是持觀望的態度。

誰知中途京中發生吳王謀逆之事,魏王受詔回京,等於是把這攤子事扔了下來。本來開始的勢頭還算不錯,因為這場事冷了下來,眾商皆以為朝廷是故意戲耍他們,幾個特別積極的商人為此還遭受了同伴的恥笑,笑話他們是熱臉貼冷屁股。

也因此等魏王再度從京中回到福建時,剛一開始進展並不理想。

本來對於朝廷乃至朝廷命官,當地商人們都是一種既巴結又暗中唾棄的態度。巴結討好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他們要想把生意做好,離不開這些官員的提攜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而唾棄就是他們的朝令夕改以及翻臉如翻書,至於這些官員為何會如此,大多數商人的答案都是一樣的。

為了討要好處。

所以朝廷在商人們眼裏是沒有信譽的,甚至會壓榨他們的生存空間,又因為市舶司高昂的關稅和屍位素餐的態度,他們很多寧願走黑路子進行走私,也不願和市舶司的官員打交道。

最終,魏王還是借由陳浩等一批小商人,把通海清吏司的第一炮打響了。

只要從通海清吏司拿到資格,就能自由地通過市舶司門下進出海關,雖然也是要交稅,但不用交兩茬稅。

所謂兩茬稅,就是指市舶司官員巧立名目收取關稅來填補個人腰包,出海時收一茬,美曰其名為人頭稅和舶船稅,等商人從海外歸來,又是一茬稅。

這茬稅就重了,按帶回的貨物來算,又分粗色與細色兩種。

細色是指較為貴重的貨物,粗色則是指一般的貨物,分別是十抽三或者四(沒有一定,視情況而定),以及十抽二。

僅從粗色來看,從海外千辛萬苦運回貨物,還沒上岸售賣就必須得上供至少兩成。這兩成是不論你虧損與否,也不怪那些商人寧願走私,也不願經過市舶司。即使經過市舶司,也是走暗路子,也就是收買市舶司官員,拿出一定好處給官員個人,讓對方開後門通關。

這種情況是最多的,肥了彼此,損的卻是朝廷的利益。

這些內情也是魏王來到福建後,經過一些明裏暗裏的了解才知道的。這次借由購糧一事,他修改了通海清吏司的稅法。

兩茬稅改為一茬,不看人頭只看貨物,貨物到港後,不管是進還是出,都需由清吏司官員進行抽檢。

抽檢不光抽檢貨物,也抽檢是否有夾帶兵器、銅、人口等朝廷明令禁止出海的東西。貨物抽檢完畢,按照抽檢的數量進行收稅,細色十抽一,粗色十五抽一。

且對粗細兩色進行了很分明的確定,並給予公示張貼在通海清吏司衙門外。

這一行舉,迎來許多商人的好評。

無他,因為粗細兩色從沒有很明確的確定,所以抽檢時,都是隨當時負責抽檢的官吏的心情而定。也就是說,他今天心情不好了,說你這粗色就是細色,因此而多收稅,你也得認了。

一般商人都不願得罪這些人,畢竟這一船的貨物可能就是自己的整個身家,耽誤不得,也輕忽不得,哪怕含冤受辱也得忍著。

通海清吏司這一行舉,等於杜絕了以後的這種事發生。

這個主意還是鳳笙給魏王出的,也是她當初在泰州當師爺時有感。

很多百姓不是真的愚昧無知,而是許多底層官吏屍位素餐,對朝廷政令頒布的不夠清楚,執行的不夠徹底,以至於中間總會出現很多誤差,造成老百姓怕官不敢進衙門,而那些貪官蠹役為了方便行事,索性就含糊不清敷衍了事。

如今拿著白紙黑字寫出來,能出海經商的沒幾個不識字的,膽子也夠大,就不信還能出現政令執行錯層之情況。

魏王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把通海清吏司的名頭打響了。

現如今出海不用經過市舶司,只要手裏有通海清吏司發下的通行證,就可通行無阻。不過貨物在入港時,需押送至通海清吏司指定的地方,進行抽檢並繳稅。

這等於是通海清吏司直接繞過了當地市舶司,市舶司的一眾官員當即就慌了。當初魏王初來乍到,他們仗著魏王不熟悉當地情況,對其陽奉陰違,再三敷衍,就想渾水摸魚過去。

誰曾想魏王當面沒說什麽,扭頭該怎麽辦就怎麽辦,甚至硬生生就在他們眼皮子底下把通海清吏司的招牌打響了,期間無數次鬥智鬥勇,他們硬生生吞下了無數個啞巴虧。

如今通海清吏司辦得風風火火有聲有色,魏王已經向朝廷上折子有意打算停閉市舶司,改為建立通海清吏司。

這一下子等於把所有人的飯碗都砸了,實在容不得他們不慌。

其實魏王打的主意也很明白,既然市舶司已經腐朽、老化、不聽使喚,不如打碎了重建。就好像奴才不聽話了,直接換一個就好,實在不用那麽多廢話。

魏王用絕對壓倒性的強勢,教會了市舶司一眾官員做人的道理。這一切自然離不開朝廷,正確的應該是說建平帝的支持。

自打去年朝廷經過了一次大清洗,建平帝的手段就變了許多,變得比以往更雷厲風行,更鐵血強勢,告訴了朝野內外,他想做什麽就一定要做什麽,就一定要成功。

一個有想法有手段有抱負的君王,自然比一個渾渾噩噩度日不理朝政的君王更不好侍候,可不得不說這樣的君王,對於這樣一個看似繁華盛世,實則內裏千瘡百孔的江山更有益處。

有了建平帝的支持,魏王更是勢不可擋,在肅清了福建市舶司後,就奔赴杭州、泉州、廣州等地。

即是如此,他也花了整整五年的時間。

幾乎是馬不停蹄,沒有一刻空閑的時間,這期間鳳笙也帶著小瑞雪跟著魏王奔赴南北,中間他們只回了一趟京城,並沒有停留太長時間,就再度出京了。

自然是辛苦的,甚至期間少不了面對一些危機,但夫妻二人攜手共度,自然化險為夷。而鳳笙空閑之餘,也沒少充當魏王的左右手,替其出謀劃策拾遺補缺,堪稱真正的賢內助。

當終於把廣州這個難啃的大骨頭啃下後,包括魏王都不禁松了口氣。

他看了看陪著他經歷了諸多風雨的妻子,才發現不經意間彼此都老了許多。一時間愛憐心頓起,對鳳笙許諾待這邊事一罷,就帶她和瑞雪去游山玩水。

可偏偏就在這個時候,一封密詔不期而至,帶來了一個噩耗。

建平帝龍體垂危,召魏王速速回京。

夫妻二人詫異驚訝自是不必說,連行囊都顧不得收拾,就連夜往京城趕去。

等魏王和鳳笙回到京城,整個紫禁城都陷入一片低迷的氛圍之中。

其實建平帝的龍體早就不好了,多年的積勞成疾早就給他的龍體帶來了巨大的隱患,只是他一直在強撐。

“……他的龍體早就出問題了,所以當年他才會施展雷霆手段肅清了惠王一黨……這件事他早就想做了,一直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拖著,如今好不容易拋掉一切累贅,他的性格也不允許他自己半途而廢。”皇貴妃緊抿著嘴唇道,臉上分不清喜與悲。

鳳笙這才想起那次回京見皇貴妃有些憔悴,她作為兒媳不免關心幾句,皇貴妃卻說人上了年紀,夜裏總是睡不太好,讓她不要擔心,她也就沒放在心上。

可能那時候皇貴妃就心知肚明了,卻一直瞞著他們。

至於為何會瞞著?

顯而易見,建平帝並不想魏王分心,不想他因為顧忌他龍體而動搖士氣,想讓他一鼓作氣把這件事辦成了。

“行了,你們也別太擔心,太醫院有一大半人都在這兒守著,你們長途跋涉,還是去歇息休整一下再來。就算你們父皇真的不好了,也不會這麽快,我還在這裏守著。”說著,皇貴妃回頭看了看龍榻上陷入昏迷中的建平帝。

自打建平帝陷入昏迷多清醒的時候少時,皇貴妃就一直待在乾清宮沒出去過,寸步不離地守在這兒。

“母妃……”鳳笙有些猶豫。

“快去吧,別擔心我。”皇貴妃說。

鳳笙只能跟魏王走了,兩人也沒出宮,而是去了皇貴妃所住的鹹福宮。

在這裏,兩人見到了快兩年沒見到的兒子們,宗珒如今已經成了一個小少年,而宗玹也已經長大了。

六年多的時光荏苒而過,回頭看去才發現時間過得如此快。

一家人簡單地說了些話,也沒功夫更沒心思去慶賀一家人的久別重逢,建平帝的倒下,就像一個秤砣重重的壓在所有人的心上。

他是建平帝,他勤政愛民,他雄才大略,他無堅不摧,他也許帝王心難測,卻給人一種穩如泰山之感,似乎不管發生了什麽事,只要你回頭去看,他都在哪兒。

可現在這座山卻要倒了。

直至此時,魏王依舊有種做夢的感覺。

“你也別想太多,父皇到底上了年紀。”鳳笙勸道。

魏王默了默,有些恍然道:“這幾年是我這幾十年來最安心的幾年,什麽都不用想,只用埋著頭把差事辦成了就行,不用害怕被人從背後捅刀,不用瞻前顧後,因為我知道父皇會支持我,這同樣也是他想做成的事。

“從當年我領差下江南,這些年來經歷了太多,也看見了太多,江山於我們這樣的龍子鳳孫來說,似乎天經地義就該存在在那裏,我們不需要對它費太多的心思,因為我們天然淩駕於眾人之上,只要能坐上儲君的位置,這個天下就將會是我們的。

“可這個天下它到底是怎樣的,該如何去掌管它,我們卻從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百姓種一畝田會有多少收成,又會有多少能交給朝廷,我們不知道米鹽作價幾何,不知道看似貌不其揚人人都會吃到的鹽,竟然暗藏著如此大的弊政。

“不知道在海外,我們大周早已不是令萬邦來朝的泱泱上國,還有別的國家已經遠超了我們,我以為還會有充足的時間,讓我們出去游山玩水一段時間,再回來進行接下來的其他事,卻突然發現原來早就沒時間了。”

鳳笙沈默。

她與魏王夫妻幾十年,可這樣的魏王卻是她第一次見到。也許這就是心靈支柱轟然崩塌,必然會面臨的張皇失措?

這種事是沒辦法勸的,她只能靜靜地陪著他坐在那兒,任他去慢慢沈澱,並接受這個現實。

德旺的聲音打破了沈寂,他的聲音裏帶著驚惶,似乎就昭示著不祥。

“殿下,皇貴妃召您速速前去乾清宮,陛下不好了……”

等兩人帶著孩子匆匆趕到乾清宮,還沒走進乾清門,就聽見裏面傳來陣陣哭聲。

魏王慢慢地走了進去,鳳笙領著三個孩子隨後。

進了寢殿,除了滿地跪的都是奴才,遠遠就看見皇貴妃趴在龍榻上的身影。

她跪在龍榻前,低垂著頭,臉還埋在建平帝掌心裏,就那樣靜靜地趴著,一動也不動。

不知過去了多久,直到鳳笙忍不住想叫一聲她,皇貴妃突然直起腰,回過頭。

眼神是鳳笙從沒有在她身上見到過的。

“你們父皇他,山陵崩塌了……”

“母妃!”

舉國哀悼,一夕之間紫禁城就被層層白色給淹沒。

到處都是哭聲,甚至明明已經遠離了,耳邊還回繞著哭聲。

宗鉞按部就班地成為了嗣皇帝,為先帝舉行喪葬之禮,為其擬定謚號,並在群臣再三勸說下登了基。

待喪葬之禮完畢,宗鉞也整整瘦了一圈,而紫禁城也像他一樣,完全沒緩過勁兒來,陷入持續的低迷之中。

在這期間,皇貴妃被封為聖母皇太後,坐上太後的位置,鳳笙的封後詔書也下了,只等禮部安排冊封大典事宜。

冬去春來,大地煥發出無限生機,紫禁城也像個久病康愈的病人,漸漸有了色彩。

立後之後充盈後宮,是老生常談之事,宗鉞卻以要為先帝守孝三年給拒了。

其實這麽多年來朝臣也算是看明白了,陛下就是十足的懼妻如懼虎,他還是魏王那會兒,和方皇後成婚二十多載,一直沒有納過妾,身邊連個通房都沒有,難道就因為現在成了皇帝,就能改變秉性?

明顯是不可能的嘛。

且這方皇後可不是善茬,智謀心計絲毫不遜於男子。這些年魏王兩口子在外面做下的一些事,朝臣們雖然沒有親眼看見,也通過人言及身邊的例子見識過了。

誰願意得罪這樣一個皇後?到時候死都不知道是怎麽死的。

所以宗鉞前腳給推了,那些上書的大臣們也沒多說什麽,儼然一副‘我身為臣子我要盡到臣子的義務,既然陛下不領情,那身為臣子的就不多浪費口舌’的架勢。

不過這麽一來,倒是給宗鉞和鳳笙省了不少事,免得為了這種事還要鬥智鬥勇,實在是無聊至極。

鳳笙的身份變化,儼然也影響到她的生活。

以前當王妃的時候,可以緊閉王府大門自己過自己的日子,現在可不行了。

一國之後是什麽?是國母,乃天下女子表率。

都知道方皇後馭夫有道,本人也足智多謀,非尋常女人能比,於是找皇後來出主意做主的命婦漸漸就多了起來。

從某某大人寵妾滅妻,到某侯爺逾制納妾,總而言之就是東家長西家短。

雖然這東家西家都是非同一般人的人家,但既然扯到家事,左不過就是那些狗屁倒竈的破事。鳳笙推不得躲不得,只能苦哈哈地一邊幫著做主出主意,一邊沒少聽些京裏的趣聞軼事。

這些看似瑣碎,其實也不是沒作用,至少當宗鉞查辦起某個官員時,冷不丁就能從鳳笙這裏聽到些關於對方府裏的私密事,也給宗鉞幫了好幾個大忙。

而宗鉞,如果說剛做皇帝時,他雄心壯志,充滿了無限抱負,如今被那些如山般的政務日覆一日的壓下來,也嘗盡了其中的酸甜苦辣,終於明白為何當年父皇面相不老,卻早生華發,原來都是給愁的。

夫妻二人雖處境不同,但境遇竟出奇的相似,也算是同病相憐了。偶爾有了空閑,宗鉞也沒少當鳳笙抱怨,諸如皇帝真不是人幹的之類的話。

還說讓宗珒趕快長,等他能獨當一面的時候,他就退位給兒子,帶著鳳笙去雲游天下。

當然,這也僅僅是說說而已,近些年卻是莫想了。

(全文完)

作者有話要說: 終於完結了。

這句話我說得極為心虛,這本書也寫得斷斷續續,中間因為卡文、家裏有事、要更另一本總是斷更,讓許多親都對我失望了。

說些完結語,在我的設想中,這本書應該會在魏王登基後完結,畢竟登基以後還有許多許多事,不過那也都是後來的事了,可以預料的是宗鉞和鳳笙會一直不離不棄,畢竟兩人之間的感情確定的極早。

對外通商篇,我思慮再三,沒有細寫。這篇的背景算是明清結合,而明清時候的海上若是要寫,左不過就是圍繞著皇帝、官員、海商、海盜(海寇)、夷人來轉。

曾經我在《家養小首輔》裏,寫過薛庭儴作為一個年輕的官員來到浙江寧波,為開海禁之事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發生了許多精彩的故事。可作為一個板上釘釘是未來皇帝的魏王,我覺得不太好展開。

其實也不是不好展開,只是身份帶來的壓倒性優勢,讓彼此之間的勝負顯然少了許多可供猜度的,因此必然少了許多趣味興,所以便簡略了。

其實明清的時候,尤其是明朝,海上的故事實在太多太多了,我曾經專門找過這方面的資料,進行了一些深入的了解,對這個世界背景特別喜歡。也許以後還會嘗試類似海上的劇情,但我不會去寫官寫王爺,也許會換個角度,例如一個大海盜或者女海盜什麽的,不過那也是以後的事了。

說到這裏,我唯一的感慨就是以後再也不雙開了,雙開要人命,也謝謝一直追下來的親對我不離不棄,我愧對你們,我以後再也不這樣了。

關於番外,其實我想過番外寫寫皇貴妃和建平帝的故事,畢竟我實在很喜歡這兩個人,覺得他們可以寫的東西有很多,但因為我沒忍住把這個梗單獨拿去開了一本書——《媵寵》,所以也只能擱淺,好奇的可以去看媵寵。

至於孩子們,說實話我不太喜歡寫孩子們的番外,可能是因為寫多了,也可能是我一直覺得孩子的以後其實和男女主的故事是有割裂性的,留白比較好,不適宜深挖。

麽麽噠,愛你們。

2019.5.12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