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六十八章, 頓挫枋頭

關燈
雖然五叔慕容垂已經主動請纓了,可是慕容暐覺得還是應該多上一道保險,所以又派出散騎侍郎樂嵩二度前往前秦求救,而且極為輕率地提出只要前秦願意出兵相助,就將包括洛陽在內的虎牢關以西的土地割讓給前秦。

秦王苻堅與眾臣因此在大殿的東堂商議是否發兵援救前燕,前秦的群臣都認為:“過去桓溫討伐我們,兵至灞上,前燕卻坐視不救;如今,桓溫伐燕,我們為何要救他們?並且,前燕也不向我們稱臣,我們憑什麽要救他!”其後,王猛另外找了個機會秘密對苻堅建議道:“燕國雖然強大,但是,慕容評卻不是桓溫的對手。如果讓桓溫占領了崤山以東的地區,進屯洛陽,收攏幽、冀之兵,運來並州、豫州之糧,兵臨崤山、澠池,那麽,陛下將大事已去。如今不如與燕軍一起共同對付桓溫,等桓溫退去以後,燕國也將實力大損,然後,我們就趁著他們疲憊之時,取而代之,這不是很好麽?”於是,苻堅就同意了這一石二鳥之策。就在前燕與桓溫鏖戰之時,前秦派遣將軍茍池、洛州刺史鄧羌率領兩萬步騎,從洛陽出發,東進到了潁川(河南省禹州市)伺機行事。同時,又派出散騎常侍姜撫作為使者前往燕國回覆,並晉升王猛為尚書令。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七月,桓溫帥兵抵達了距離鄴城才一百八十裏地的枋頭(今河南省鶴壁市浚縣西東枋城、西枋城)。枋頭附近有黃河的一條支流,名為淇水,枋頭是一處連通黃河、淇水、白溝和清河,保證河北漕運的交通樞紐。早在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在進攻袁尚時圍攻了鄴城,他在淇水入黃河口用大枋木作堰,遏使淇水註入白溝,通過增加白溝的水量以利漕運,枋頭之名因此而來。枋頭一帶,也是黃河渡口最為密集的地區。隔河相對的是濮陽,而濮陽境內的重要渡口就有:靈昌津(又名延津)、棘津、文石津和磽津等等。盧諶《征艱賦》曰:“後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

東晉軍隊自湖陸開戰以來,一路上連戰連捷,士氣是相當的高昂,桓溫本該趁此機會馬不停蹄地向鄴城推進。然而,來到枋頭之後,桓溫覺得由於前軍推進得太快而造成了與後面的補給線之間有些脫節,於是就下令讓前鋒部隊暫停下來先作休整。然而,就在東晉軍隊這略一停頓之間,慕容垂就已經迅速率兵進抵枋頭,這兩位當世的用兵大家就這樣沿著黃河對峙起來了。桓溫並沒有馬上對擋路的燕軍發起主動進攻,因為他發現對方這支軍隊的陣形非常的嚴整,與前面幾次交鋒時所遇到的軍隊截然不同,一向慎重的桓溫決定先按兵不動,等斥候打探清楚情況再作下一步打算。

其實,兵還是那些兵,只不過換了一個統帥,就一切都發生了改變。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將一支屢屢被打爛的衰敗之軍,一下子變成了一支看起來凜然不可侵犯的雄師,非第一流名將不可為也,而慕容垂卻偏偏是這樣的名將。

由於桓溫的持重,前燕大軍並沒有如王猛所盤算的那樣,立刻就與桓溫的東晉軍隊進行一場硬碰硬的決戰。其實,如果這個時候桓溫馬上與慕容垂進行決戰的話,他未必不能趁士氣正盛的時候擊敗慕容垂,可是,過於慎重的心理習慣讓他總是想先了解清楚對手的情況後再決定下一步的對策。而且,桓溫很清楚,隨著自己部隊的持續往前推進,自己身後的補給線已經被拉得越來越長,也越來越脆弱了,而奉命開辟出另一條補給線的豫州刺史袁真,至今仍然沒能完成任務,要是貿然出擊的話,一旦被對方斷了糧道就麻煩大了。

對於桓溫的停步不前。前燕軍中的封孚對給事黃門侍郎申胤說:“桓溫的部隊人強馬壯,而如今卻只是占據高岸,逡巡不進,看不出他能取勝的苗頭,不知道事態將如何發展?”申胤說:“以桓溫今天的聲勢,似乎能有所作為,但以我判斷,必然不會成功,為什麽呢?晉室衰弱,桓溫專權,晉朝君臣未必與他同心,因此,桓溫如果北伐成功,這是大家所不願意看到的,肯定有人會在背後設置障礙,暗中搞破壞。而且,桓溫依仗他人多勢眾,驕傲自滿,怯於應變,率領大軍深入敵境,放著可以利用的良機而不利用,不主動出擊奪取勝利,反而持重觀望,妄圖不戰而勝;如果日後他軍糧消耗殆盡的話,軍心將摧沮,肯定會不戰自敗,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動刀兵。三國時期相互對峙的陸抗和羊祜的那一對都是個明白人,所以能夠惺惺相惜。可是,“羊陸之交”之所以能夠成為千古絕唱,就是因為其不可重覆。歷來要成為千古名將,就要把所面對的對手全部一一踩在腳下。當桓溫終於知道敵軍的統帥換成是大名鼎鼎的慕容垂之後,他變得更加慎重了,雙方的軍隊雖然一直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會戰,但是卻各自多次派出小部隊進行了頻繁的試探。在幾次規模不大的對抗當中,晉軍都沒有能夠占到便宜。

桓溫北伐後為了籠絡當地的豪強以作為奧援,拜孫元為兗州刺史、平北將軍,出鎮濮陽;又以前燕降官段思(就是大段妃的那位兄弟,大段妃遇害後出逃東晉)為東郡太守、平虜將軍,出鎮羊角城(今河南範縣南七十裏出,又名義城);又以後趙故將李述為征虜將軍,讓他去河北中部和河南北部的石趙故地招降納叛。前燕吳王慕容垂以尚書郎悉羅騰為先鋒將軍,帥虎賁中郎將染幹津等輕騎五千攻東郡。悉羅騰親自率軍攻段思,另遣虎賁中郎將染幹津率兵圍李述。悉羅騰一戰活捉段思,收其眾,遂北上與染幹津一同進攻李述,染幹津陣斬李述,悉羅騰覆東郡東北全境,孫元只得退守枋頭。盡管東晉自身軍隊的損失不大,但士氣卻因此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擊。

汶水—清水—黃河的這條水運路線隨著入秋降雨量的減少,果然很快就如郗超所料的那樣運行不暢了,接下來就得看桓溫的備用方案了。桓溫早已命令豫州刺史袁真進攻譙郡(今安徽亳縣)、梁國(今河南商丘),讓他鑿通石門(在今河南滎陽縣)水道,將睢水與黃河連接起來用以運糧。袁真雖然一路攻克了譙郡、梁國,但到了石門後卻止步不前,一直沒能打通石門水道。慕容垂小心翼翼地打了幾場小勝仗,略略地挫了一下晉軍前鋒的銳氣後,立即將手下大部份的輕騎兵一萬五千人交給弟弟慕容德,讓他率領這支部隊越出到桓溫主力的身後,進逼石門,以阻撓袁真方面的西線晉軍開鑿河道,自己則仍然留在枋頭牽制著桓溫的主力。慕容垂的這條策略與當年前秦丞相苻雄分派騎兵襲擊西路的司馬晞的策略何其相似,然而桓溫卻又一次地讓敵人的分兵策略得逞了,這說明他在軍力的運籌方面遠不如他的對手。

桓溫沒有發現正面敵軍的實力已經由於分兵而受到削弱,他還在耐心地尋找當面敵軍的漏洞,他還在等待袁真的部隊把自己急需的補給送過來,為此,他也早就將自己手下的得力猛將鄧遐派去支援袁真了,他就沒怎麽設想過袁真會完成不了這個看起來如此簡單的任務。不過,當前燕的範陽王慕容德與蘭臺治書侍禦史劉當率領著一萬五千的騎兵搶先占據了石門後,完成這個任務的可能性一下子就大跌了下來。進駐石門後,慕容德命令將軍慕容宙(慕容垂侄兒)與晉軍交戰,慕容宙率領一千騎兵為先鋒,他對部下說:“晉人輕浮急躁,當與敵人對陣的時候,沒有人敢於率先進攻,而當對手失敗的時候,卻個個勇於爭先殺敵,看我如果設計引他上鉤。”於是,慕容宙以二百騎兵作為誘餌,而將其他騎兵設下了三路埋伏。當兩軍接戰時,擔任引誘任務的二百鮮卑騎兵還未與晉軍交手,就假裝倉皇敗退,晉軍開始猛追,結果中伏,死傷很多。至此,袁真根本無法將石門拿下,更別說開挖石門註水了,因此,桓溫的備胎又完了。

更雪上加霜的是,與此同時,前燕的豫州刺史李邽率領了五千的州兵插入到晉軍的後方,又切斷了桓溫大軍的糧道。

這樣,停駐在枋頭的桓溫主力的處境就很不妙了:要是繼續拖在這裏,糧食只會越吃越少;繼續往前推進,他又沒有徹底擊潰慕容垂的把握;就算能夠擊敗了慕容垂,也不見得能夠得到最為緊缺的糧草。而且,這時桓溫已經獲知前秦已經派出了前來援助前燕的軍隊。因此,盡管桓溫心中有著萬般的不甘,可是到了這個時候,最理智的選擇就是趁軍糧還不至於斷絕的情況下全身而退了。

九月十九日,桓溫命令焚燒艦船(因為原先曾經利用的河道的水位的下降,這些船已經開不回去了)和帶不走的輜重,從東燕(今延津東北),出倉垣(今開封東北),全軍由陸路向南撤退。撤軍時,為保大軍後路,桓溫以冠軍將軍毛虎生領東燕太守、假節、督東燕等四郡諸軍事(東燕郡,轄今河南滑縣和延津縣),東燕這個地方距離毛穆之的老家滎陽陽武(今河南原陽)不太遠;又令高平太守徐翻守金鄉;東中郎將胡計守湖陸(今山東微山縣張樓鎮)、覆領兗州刺史;平北將軍孫元鎮武陽(今河北大名縣以東)、領冀州刺史。

前燕眾將在得到了晉軍要撤軍的情報後個個摩拳擦掌,紛紛爭著要領兵追擊,但都被慕容垂阻止了。慕容垂根本沒打算讓桓溫就這麽平平安安地退回去,但他很清楚,桓溫精通兵法,警惕性也很高,他一定會以精兵斷後,然後相互掩護地交替撤退,況且,晉軍的主力也沒有受到過什麽重大挫折,士卒也不疲憊,糧食也還能湊合,就此決戰則勝負難料。於是他對眾將說:“桓溫這時大軍剛剛撤退,必定嚴加戒備,以精銳殿後,如果我們急於追擊,未必立刻就能取勝,不如暫緩出擊。晉軍見我軍並不追擊,必然日夜兼程,迅速退回晉國,等到晉軍長途勞頓,力氣衰竭之時,我軍再全力追擊,一定能夠取勝!”

為了讓晉軍在撤退的路上更累一點,慕容垂就在桓溫撤退路上的河的上游大量投毒。以當時的各種毒藥的制造工藝水平來說,要讓整條河流達到不可飲的程度也非易事,不過晉軍既然發現了燕軍投毒,又見從河的上游那裏不斷地飄下來一些令人惡心的東西,自然也就不敢以身試毒地冒險喝河水了,既然不敢喝河水,那麽也就只能就地掘井了。就這樣,桓溫的大軍一面撤退,一面還得負責為對方做基礎設施建設。晉軍一直往南撤了七百裏都沒有發現敵軍追來,他們都情不自禁地松了一口氣。但是,危險卻已經離他們越來越近了。

燕軍的主帥慕容垂自晉軍撤退後,把步軍留在了枋頭,只率領了八千的騎兵在晉軍的後面遠遠地躡著,與對方一直保持著相當的距離。他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要保持已方軍隊的體力,同時也為了麻痹晉軍,以免打草驚蛇並遭到對方的埋伏。當遠遠地跟蹤了晉軍幾天後,慕容垂發覺晉軍的撤退速度開始快了起來,這也就意味著晉軍的各種戒備開始松弛了,慕容垂對部將們說:“可以進攻了。”於是八千騎兵一起出動,在預先作為決戰地點的襄邑追上桓溫的大軍。襄邑,位處黃淮平原腹地,戰略位置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當被慕容垂的騎兵追上的時候,桓溫大軍的將士們正處於撤退的途中,他們大多饑渴交瘁,困倦不堪。當他們發現後面的追兵時,立時驚恐起來,桓溫以及其手下的將領們見此狀況連忙命令士兵擺出防禦陣勢,準備迎戰敵軍隨時發動的攻擊。

慕容垂的前鋒騎兵在趕上了桓溫的軍隊後並沒有馬上發動沖鋒,而是停留在原地不動,以等待後面的部隊陸續到位。當慕容垂到達第一線的時候,他的部隊已經擺出了一個攻擊的陣勢:幾千名由人到馬皆披玄色重甲的騎兵,排著整齊的數列方陣,每人手執一丈八尺長的利槊或者長刀。慕容垂手搭涼棚,觀察了一下晉軍的動向,他看見對面的晉軍正在忙忙碌碌地排列著防禦的陣型,但是還沒有擺正。只見慕容垂莊嚴地把手一揮,發出了攻擊的命令。

燕軍重裝騎兵的指揮官在看到慕容垂的手勢後一聲高喊,站在最前面第一排的重裝騎兵握緊兵器開始啟動了,他們先是緩行了十來丈,等這一身連人帶甲的重裝備逐漸帶起來後,戰馬邁著沈重的腳步,開始發起了前半段的加速,接著第二排、第三排的騎兵又陸續地跟著發動起來了。隨著後面幾排騎兵的陸續啟動,這時,戰陣第一排騎兵的戰馬的腳步已經輕快了很多,隨著指揮官的一聲令下,騎士們驅策著自己的戰馬同時發力沖刺,頓時,一陣陣激烈而頻密的蹄聲象鞭炮一樣連續地迸炸出來,馬蹄踏得地面塵土飛揚。這是一波足以地動山搖的猛烈沖擊!這是一記能夠令敵人肝膽俱裂的連環重錘!這是數千輛可以摧枯拉朽的“馬上坦克”!這是傾全國之力打造的帝國重器!這是慕容家族克敵制勝的法寶!這是鮮卑騎兵縱橫疆場的驕傲!後世對燕軍的這種重裝騎兵起了一個學名:甲騎具裝。

“甲騎具裝”指人與馬均披鎧甲的重騎兵,這一兵種是十六國至隋代中國北方軍隊的主力。發明甲騎具裝的鼻祖是活躍於中亞、南俄草原的斯基泰人,攜帶這些裝備的斯基泰傭兵後來又轉遷到波斯、希臘,甲騎具裝便逐漸輻射到西亞、歐洲地區。在戰火紛飛的五胡十六國時期,西域胡人將甲騎具裝和優良戰馬帶入中國,尤其是以鐵制的大型甲片制造的馬鎧,尤其得到北方軍隊的重視。後趙石勒滅段末邳一役,繳獲披著馬鎧的戰馬五千匹;在對姬澹的戰役中,石勒又繳獲了上萬具馬鎧。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標準的“甲騎具裝”,由六個部分組成:面簾、雞頸、當胸、馬身甲、搭後、寄生,還配有馬鞍、馬鐙、韁繩之類的裝備。“面簾”是一塊狹長的金屬制的護面,上面開有眼孔,主要用於保護馬匹的面部;“雞頸”是一副馬頸部的護甲,由甲片綴成,前面有搭扣可以扣上;“搭後”,就是指馬匹中後部的大片護甲;“寄生”,則是一個放在馬尾部的向上翹的掃帚一樣的東西(用於保護騎兵後背的)。配上這般裝備的戰馬,除非是步兵冒死沖上前去砍馬腿,否則很難直接殺傷它。這時,騎士們的鎧甲已經由兩面鎧改為明光鎧,即中國傳統演義小說中經常提到的“護心鏡”,它的防護效果明顯優於兩面鎧。

這時,騎兵的格鬥兵器也由戟改為長刃的馬矛——槊。這種槊一般長一丈八尺,折合成現代尺寸,約兩米至三米之間。

慕容鮮卑之所以能歷經百餘年不斷發展,由弱到強,究其原因,除了慕容氏在內政外交上采取了順應當時形勢的政策,得到大多數漢族和少數民族支持外,其所具有的強大的軍事力量也是助其成功的重要原因。而在慕容鮮卑軍事崛起的道路上,裝備有甲騎具裝的重裝騎兵,無疑也起到了相當重要作用。

與之前的甲騎具裝相比,燕國的防護裝備設計得更覆雜,在使用上更為便捷,制作工藝也更加先進了。其馬胄由面罩、護頰板、護唇片三部分組成,兩側的護頰板與面罩前端的護唇片均用鐵銷連接,不用時可以折疊,並有用於紮結的帶扣,而且還采用了更為先進的鉚接技術。其甲片大多為圓角長方形或是上緣圓角、下緣平直,與漢代常見的甲片形制、尺寸相同。

燕國的鐵兜鍪的頂片為一圓形整體甲片,將第二層甲片加長達到耳部,這樣改進之後,比起戰國時期的鐵兜鍪來不僅制作簡單、易於修補,而且還更為堅固了。因此,前燕的甲騎具裝源自中原地區卻又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慕容鮮卑這種將人與馬的防護能力發揮到變態水準的重裝騎兵,它的主要使命不是纏鬥和追擊,而是破陣。面對密集的步兵陣線,具有強大防禦能力的甲騎具裝可不畏刀劍,在戰場上橫沖直撞,即使是少量的甲騎具裝也能用銳利的長矛撕開敵軍防守嚴密的戰陣。

憑借著甲騎具裝這樣的優良裝備,“兵利馬疾,過於匈奴”的慕容鮮卑四面出擊,陸續擊敗了周邊的扶餘國和段氏、宇文鮮卑二部及遼東諸侯國,進而問鼎中原。

早在晉、燕襄邑大戰的五百八十七年前,即公元前218年,在意大利,就發生過一場類似襄邑大戰的戰役。當年的西方戰略之父漢尼拔在翻越阿爾卑斯山的戰略行動後,在波河流域與天下聞名的羅馬軍隊進行第一次的決戰,漢尼拔在夜間預先布置了一支由兩千名步兵組成的伏擊隊伍,歸他的弟弟馬戈率領,埋伏在長滿灌木的岸邊,以便從後面包抄敵人和切斷敵人的退路。第二天對陣的時候,占有騎兵優勢的漢尼拔就命令努米底亞的騎兵出擊。迦太基的軍隊經過一整夜的休息,人強馬壯,鬥志旺盛,而羅馬軍隊由於長途跋涉,又遭遇風雪嚴寒之苦,已經疲憊不堪。當努米底亞的騎兵和羅馬的騎兵稍一接觸,森普羅尼亞就命令他的軍隊涉水過河,在平原上列隊,準備決戰。當交戰開始後,勇猛的羅馬人率先發起沖鋒。但是,羅馬人的馬匹一見到戰象後就馬上驚恐起來,並開始向後逃跑,號稱天下第一的羅馬步兵只好迎上去接戰。羅馬士兵們雖然很疲勞,但仍然勇敢地進攻這些龐然大物,用長矛刺傷它們,把迦太基的步兵逼得步步後退。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漢尼拔立即命令他的騎兵出擊,從側面進攻羅馬軍隊。失去騎兵保護的羅馬步兵頓時慌亂起來,並開始向後敗退。此時,馬戈的伏兵也從後面包抄過去,切斷他們的退路。在兩面夾擊下,羅馬軍隊全線崩潰,一部分被殺,一部分死於激流之中,只有執政官森普羅尼亞帶著一萬名步兵沖出包圍圈。在這次戰役當中,羅馬軍隊損失慘重,總數四萬人的軍隊當中只有一萬人能夠生還,而迦太基方面卻只傷亡了四百人。

當年發生在波河流域的羅馬和迦太基大戰當中,雙方所使用的騎兵都只是輕騎兵,但已經在決戰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了。而前燕的重裝騎兵部隊,就連當年那位在沖鋒陷陣方面天下無雙的武悼天王冉閔,也不得不在其陣前折戟。在燕軍最精銳的重裝騎兵那快如閃電,勢如山崩的猛烈攻擊下,桓溫所率領的晉軍會有一個怎樣的下場呢?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