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學青年
關燈
小
中
大
鹹和六年(公元331年)的深秋,桓溫終於在宛城老家等到了從建康來的征辟令,盡管他對此已經預先有所期待,但是朝廷授予他的職位還是超出了他的期待——初出茅廬的他被辟為瑯琊王府的王文學掾,官階六品,同時又承襲了父親的爵位萬寧縣男。這萬寧縣男的階品為二品,剛好比桓溫起家的職品差了四品。
在晉代親王的封國當中,實權最大的是內史,相當於封國內的丞相,品級最高的是王師(或者王傅),再往下才是王友和王文學。當時的瑯琊郡在南遷後並沒有獲得實土,所以瑯琊王只能乖乖地呆在京城,是無須之國的。當時擔任司馬岳瑯琊王師的是朝中重臣侍中、五兵尚書蔡謨,瑯琊王師對他來說只是一個掛名的虛職。時任瑯琊王友的是東晉第一圍棋高手王恬。瑯琊王文學卻一直空缺。
王文學本來的主要職責是管理學校,教授弟子,以及兼管郡內教化、禮儀之事,但瑯琊王府既然沒有實土,而且蘇峻之亂後百廢待興,王府中很多職位空缺,即使沒有空缺,在職者往往要身兼數職。這時瑯琊王府的王文學掾不但要承擔王府的教育和禮儀之事,還要負責公櫝文案的草擬,活脫就是一副領導秘書的模樣。
桓溫對於獲得這份官職略有詫異,在感覺上是得失參半。他原先以後庾亮會把他辟入蕪湖的平西將軍府為椽吏的,這樣的話離宛城就比較近了,而且桓溫在看完《孫子略解》後,竟然以為自己對軍事很有天賦,很渴望得到一份能夠參讚軍務的職務。不過,桓溫失望之餘也是頗獲安慰的。桓溫心想這庾大人可真有趣,他不讓我進將軍府,卻給我推薦了這樣一份公府當中的美差,雖然沒有什麽實權,比殷浩的五品記室參軍還低了一品,不過這瑯琊王差不多相當於王儲的地位,能夠做瑯琊王的都是皇室的至親,所以這瑯琊王府可比一般的王府的級別都高,能夠進入這個頂級的王府就意味著自己未來的前途有了一份堅實的保障,而且這裏面的椽吏的俸祿也比其他公府來得優厚,將可以極大地改變桓家目前窘迫的生活處境。
桓溫少年的時候就調皮搗蛋,雖然他父親從小就打算把他往仕途方面培養,但是他卻很少設想自己以後正兒八經的當官的情形,後來更是一門心思想著如何報仇,當官的願望就暫時放在一邊的。現在大仇得報之餘,桓溫從殷浩身上切實體會到了當官的各種好處,也就對自己未來的仕途生涯產生了各樣美好的憧憬。但是他還是有一個比較大的顧慮,就是盡管他是在宣城衙門生活過一段時間,但是對於官場上的諸多規矩還是不甚了了,他頗有點擔心由於自己的無知而在初出茅廬的時候丟人現眼。
桓溫就這個問題向母親求教。孔氏說:“我雖然也算是大戶人家出身,但是官場上的規矩我也不懂。不過在我們這個地方,最懂上面規矩的就應該是郡丞張儉了吧。”
桓溫以往對張儉的印象不太好,他覺得這家夥就是一個只知道明哲保身的老滑頭,不過這老官油子對於官場上的規矩一定知道很多,於是就決定上任之前去登門求教張儉。
在接下來的一個沐日的早上,桓溫就拿了些手信來到宣城衙門。把守衙門門口的皂隸認得桓溫,問明來意之後就點頭哈腰地把桓溫帶到了張儉平時起居生活的小宅院門前。皂隸讓桓溫在院子的門口先等一下,他則先行稟告一下張儉。
桓溫沒等多久,就看到穿著便服的張儉快步走出來,一見面就跟桓溫打躬作揖說:“元子,你可來了,聽說你要起家做京官了,我真是替你高興呀!”桓溫故作若無其事地說:“無非就是一個六品的小官而已,郡丞您就別寒磣我啦。”張儉道:“元子,你以後別郡丞長郡丞短的,就叫我張儉得了,你可能還不知道你這六品官背後的名堂可大著呢,你以後若是青雲直上,可要記得我這做叔叔的。”說完轉身對著皂隸說:“我今天來了貴客,不去公田了,你幫我去催促一下那些佃戶,讓他們勤快點,否則誤了農事我可就要喝西北風了。”
桓溫問道:“您今天有事?要麽您先忙,我改日再登門請教?”
張儉急道:“元子你是什麽話,你這貴客我怎敢不接待。我也沒別的事,就是官府分給我做俸祿的占田這段日子趕著收成了,今天本想趁沐日想去監督監督的,既然你今天來了,這等俗務肯定是要拋開一邊的。”
桓溫說:“我如此耽誤你個人的錢糧,真是不好意思!”張儉一邊客套道:“哪裏!哪裏!”一邊就把桓溫領進院子裏面的客廳就坐。
桓溫在胡床上坐定後緩緩地說:“公約叔,實不相瞞,我今天專程登門拜訪,確實有點小事相求的。”
張儉熱情地說:“元子,你有什麽事就盡管跟我說,都包在叔身上了。哦,我記得了,朝廷要求郡上支付給你們家的桓大人的撫恤金還沒有付清呢,這事情我明天就催著辦,保證在你上京前把這件事情完全辦妥!”桓溫感激地說:“公約叔,這可難為您啦。我知道郡裏財政一直以來都很拮據,所以也不曾追得很緊。”
張儉自責的說:“在桓大人的撫恤金的這件事情上,我知道自己很對不起你們桓家,也很對不起桓大人生前的栽培之恩,可是我真是有苦難言呀。你看我這頭發和胡子,都是這幾年愁白的!”
桓溫裝作不解地問:“現在整個宣城豈不都是您說了算的,又有什麽事情能夠難倒您呢?”
張儉搖頭道:“元子,你在京城撿了份好差事,你將來只要討得王爺開心就行,不用為柴米油鹽這等俗務操心,你可知道我這種地方小吏每天要應對的事情有多難嗎?”
桓溫說:“當官的最怕的是‘上面一紙文,下面千張口’吧,公約叔憂愁的可是這等事情?”張儉故作驚訝道:“元子,你真不愧是桓大人的長子,一下子就讓你點著了為官的難處了,你讓我好生佩服啊。哎,這公府如狼,民生維艱,我夾在兩者之間是度日如年吶!”
桓溫說:“要是當官都這般辛苦,而世人為何又對當官趨之若鶩呢?”
張儉嘆道:“只不過是我們這般郡縣小吏辛苦而已,上面那群高高在上的士族高門當官可真是風流快活賽神仙哪!”
桓溫說:“我父親當年也是起家於州主簿而已,公約叔您這麽能幹,以後升上太守、刺史之類的也不難吧?”
張儉道:“世侄,這你就不懂了,你們桓家雖說不上是高門,但怎麽說你父親也是過江名士之一,我們這般寒門出身的吳人哪有什麽好的出路,所以我也認命了,這個郡丞我已經是做到頂了。”
桓溫道:“照您這麽說,吳人就永遠也不可能升到二品以上而成為高門啦?”
張儉說:“這個也不盡然,荊、江兩州的刺史陶侃陶大人現在已經官至侍中、太尉,又都督八州諸軍事,被封長沙郡公,可說是位極人臣。”
桓溫說:“這不就是了嗎,您應該以陶大人為榜樣才對呀!”
張儉苦笑一聲道:“元子,看你說得多輕巧呀。陶大人之所以能夠升得上去,一個是荊州地處荒莽,朝廷高官多不肯去那裏就職,另一個是陶大人極其能夠吃苦,已經不能按常人來看待了。而宣城這個地方雖然不是很肥,但是弊端在於離京城太近,達官貴人們都喜歡拿這裏作為升官的墊腳石,我在這裏能夠耕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已經不容易了,我是無論再怎麽用力擠,也是也擠不上去的。”說道這裏,張儉好像突然才發現直到現在還不清楚桓溫此來的目的,於是就不再吐槽,轉而問桓溫來找自己有何貴幹。
桓溫把來意說明之後,張儉推說京官與地方官的規矩大不相同,他自己也沒有做過京官,怕誤導桓溫。桓溫誠懇地說:“公約叔,郡縣不就是一個小朝廷嗎?只要你願意把郡裏面的規矩講清楚,我也就能夠把朝廷的運作了解個大概了。”
張儉看推不過,就把郡縣裏面的一些規制明明白白地講了一遍,桓溫原來還以為張儉是個平庸的官員,對他從內心講也是有點輕視的,沒想到他對於郡裏面各方面的制度和規定了如指掌:無論是從郡縣一級辦事的機構如何運轉,到郡縣官吏的招聘和退休制度,公章的管理與使用,編外機構的維持與運作,官署的保密制度,乃至到衙門的食堂以及上下班管理制度,他如此這般如數家珍地一一道來,聽得桓溫是頻頻點頭、一一記錄。
張儉的這一番論述足足談了一個半時辰才告一段落,桓溫聽後大為嘆服,雖說他自小出入衙門,但以往對政務事項其實興趣不大,對於很多官場上的規定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張儉這次等於幫他梳理了一個小官府運作的整體概念,如此一來,他原本有點發虛的心就變得踏實了不少。
張儉講著講著也有些累了,於是就叫傭人上了一些茶果,兩人邊喝茶邊品嘗幾樣小點心。
張儉歇了好一會,問桓溫道:“元子,叔剛才講了這麽多,你明白了多少?”桓溫說:“我大概都明白了,不過我還是有點不滿足,您剛才所講的都是一些臺面上的規矩,沒講臺底下的規矩呀。您能不能幫我講一下衙門裏的各項陋規呀。”
張儉被桓溫的坦誠嚇了一跳,他心想這小子想幹嘛呢?不過他老於世故,沈吟了一會緩緩道;“這陋規嘛,各處衙門皆有,各個衙門都不盡相同,一下子講都講不完,這個要自行琢磨的才好哇。
桓溫邪邪一笑道:“公約叔,我初入仕途,血氣方剛,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壞了規矩,你就幫我扼要地講幾個例子,也好讓我有所防範。”
張儉見退卻不過,只好先應付幾句道:“這陋規嘛,其實也沒有什麽神秘的。朝廷的規矩是由上面的大人定的,上頭雖說定了好多的規矩,可是總要靠下面的人來執行的,這下面嘛,只要是個人,在執行上頭的規定的過程中就總會走點樣,而陋規則是由實際辦事的人約定俗成出來的不成文的規矩,反而容易得到最下面人的遵守。這事情就這麽簡單。”
桓溫道:“這陋規畢竟是朝廷所禁止的東西,為何朝廷不來管一下呢?”張儉說抿著嘴說:“元子,你還年輕,很多事情要吃過幾次虧才能看清楚看明白的。這陋規是無處不在,禁而不止的,有道是‘手持權柄,利心自起’。只要一個人手裏有點權,這陋規就如影隨形般跟著你,誰也擺脫不了。”
桓溫執拗地問道:“那就沒有人嘗試過打破這陋規嗎?畢竟這種東西對於朝廷來說是個大害。”
張儉:“也不能說沒人去動過這些規矩,至少我親眼見過一個人是想過辦法讓一些陋規變得更規矩一點的。”
桓溫好奇地問:“是陶侃陶大人?”
張儉說:“不是,陶大人固然名滿天下,我卻沒跟他接觸過,不知道他是怎麽對付陋規的。但是令尊桓大人是一個有節制、有擔當的良官,也是我唯一親眼見過的想對陋規動手腳的人,不過,他來我們宣城的時間不長,很多事情只是徒有想法,還沒有落到實處就去世了,否則我輩倒是可以大開眼界呢。”
桓溫道:“那您自己就沒有一些親自出手打破陋規的想法嗎?”
張儉嘆道:“凡是能做這種有違常理的事情的都是些有大擔當大理想的人,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最多也就是湊湊熱鬧,開開眼界,真讓我們甩開膀子帶頭幹,那最終肯定是吃不了兜著走的。”
桓溫略帶不解地問;“您的意思是上面的總幹不過下面的?”
張儉無奈地說:“在情理上誰都難以接受,不過事實確實就是這樣。”
桓溫沈毅地說:“我前段日子在生活上窮困潦倒,也曾嘗過過大牢的滋味,其間對於各種各樣的陋規聽聞甚多,自己也親身受過一些陋規的苦頭,我出獄的時候就曾經立下了一個心願,就是以後如果我能夠做上個一官半職,就要盡我所能地讓一些戕害庶良民的陋規消失。”
張儉敬重地說:“元子,你雖然年紀不大,但是理想高遠,我很看好你的未來。不過你要是相信世叔我的話,我就實話實說的告訴你,減少一些陋規的危害的方法是有的,但是要讓其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你這是在跟人的本性作對呀。不過你要是能夠把上頭一些好的政策落實下來,也就功德無量了。你不應該把眼光總是放在一些小的地方上,否則誰願意跟你做事呢?”
桓溫雖然對張儉的話不以為然,但仍然不辯不駁地繼續討教道:“公約叔,您能不能舉個例子說明一下眼下我們宣城有什麽最重要的事情要幹呢?”
張儉沈吟了一會,問了桓溫一句:“元子,你知道我管理這宣城,最苦惱的是什麽嗎?”
桓溫想了一會,道:“這幾年兵亂頻仍,民不聊生。作為一方之長的首要職責就是發展經濟,充實倉廩,使流離的百姓安定,讓窮困的子民有飯吃。公約叔,我說的對嗎”
張儉象找到知音一樣說:“對對對,元子你真是說中了重點,但還沒有說全。我最苦惱的是在民力雕敝的情況下上頭還有很多的正常和不正常的攤派,我是左右支拙,難以為繼呀。你看,這蘇峻之亂剛過,又發生郭默的叛亂;郭默的事情剛完,這蕪湖的城防又要重建。上面要做這些重大的事情,都要向我們郡裏攤派大量的金錢,而我們宣城又不是一個很富裕的地方,加上僑置政策的妨礙,我們極難籌集到上頭所要求的各項稅賦和調役。”
桓溫問道:“是因為‘黃籍’與‘白籍’之分導致稅賦的流失嗎?”
張儉頷首稱是,然後繼續吐槽:“中原喪亂,北人南奔,流寓江左。朝廷在江左為他們設置僑郡縣以居之。本來嘛,朝廷認為他們不久就可以返回北方了,因此就在他們的戶籍上夾註原來北方的籍貫,好作將來回到北方入籍的憑證。從而產生了所謂‘白籍’。在我們宣城治下就有不少的‘白籍’戶口。襄城郡繁昌縣的士族隨元帝南遷,流聚我郡春谷縣境內,於是就在春谷僑置了襄城郡繁昌縣;江北的逡遒縣,就僑置在我們的宛陵縣北。這樣的後果就是州中有州,縣中有縣,持白籍的人可以不交稅,不服役,十家五落,各自星處,一縣之民,散在州郡。他們占用當地資源,與土著百姓生活無異而負擔完全不同,國家全部賦稅的負擔都落在土人戶即持黃籍的人戶身上,這就造成了極大的對立。況且那些北方士族大戶利用優惠政策廣占田產,廣招流民,甚至連那些原本是‘黃籍’的土人,也因為想逃避徭役稅收義務,紛紛放棄戶籍變成僑族大戶的部曲、佃客、奴婢者,你說這政府還怎麽能夠繼續維持下去?”
桓溫道:“我也曾經聽父親講過‘黃籍’與‘白籍’之分的弊病,還記得當時父親就已經響應朝廷號召在宛城試行‘土斷政策’,後來被蘇峻之亂打斷,再往後為什麽沒有持續下去,就不得而知了。公約叔,這件事情到底是怎麽一個狀況?”
張儉說:“朝廷也是一直以這個問題為痛,所以早些年就開始大規模地整理全國戶籍,謂之《晉籍》,在鹹和二年算是完工了。這一回所整理出來的東西詳實可靠,位宦高卑,皆可依案。這樣,王司徒所主導的土斷接著就要開始了。土斷的內容大概有三部分:一為‘屬戶’,即變僑人戶為土人戶,編入當地閭伍之中。二為畫一戶籍,就是取消‘許其挾註本郡’的白籍,恢覆‘籍無黃、白之別’的舊制,統一為黃籍。三為‘明考課之科’,就是要取消僑人戶所享有的免稅免役特權,與土人戶一樣納稅服役。不過那些有爵位的士族人戶,可不服役。”
桓溫嘆道:“這實在是一個很好的政策,雖然我們家族也享受著‘白籍’的諸般好處,但是從國家計,還是要支持‘土斷’的。可惜蘇峻這個惡賊,不但離亂天下,還把這麽好的政策中斷了。不過我實在奇怪,為什麽蘇峻之亂後就沒有聽過‘土斷’的下文呢?”
張儉說:“事情是這樣的,蘇峻祖約之亂一起,就把剛開始搞的‘土斷’給打斷了,而且這一劫把江左京城附近的經濟搞成一團漿糊,整個朝廷百廢待興,需要那些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而‘土斷’政策為北人門閥所普遍厭惡,加上庾大人志在北伐,需要取得南下流民的大力支持,這個時候誰還敢再提起這個政策來得罪人呢?故而我們宣城郡的稅源無法擴大,在財政上一直處於捉襟見肘的狀況。”
桓溫道:“說實在的,我父親的撫恤金遲遲沒有收到,我們家有段時間還陷入了極度窮困當中,要是說一點都不怪您肯定是違心的。不過聽到您上述的這番話,我對您的同情和理解卻是大大的增加了。”
張儉說:“難得世侄的理解,現在飧食的時間也差不多到了,我還沒有和你一起吃過飯,今天你難得過來,就留在這裏和叔叔喝上幾杯!”
桓溫見不好推卻,就應允了。於是,張儉就親自走去廚房吩咐下人準備飧食。
當張儉再次回到客廳後,兩人又再次交流起來。
這次他們開始談天說地,東拉西扯,兩人都對對方的清談水平大表嘆服。
桓溫恭維道:“公約叔,我看您日理萬機,似乎整天都在營營役役,沒想到您的學識也如此的淵博呀!”
張儉也感嘆說:“元子,沒想到你年紀輕輕的,在清談上可算得上是出類拔萃呀!在我所認識的人當中,也就是你可以與殷參軍一比高下呀!”
桓溫隨口吹牛說:“哦,殷浩殷淵源嗎?我跟他從小鬥嘴鬥到大,他才有現在這般口才的。”
張儉驚訝道:“原來你跟殷參軍是舊相識,怪不得,怪不得呀!”
桓溫認真的說:“他是我在建康長幹裏居住時的鄰居,我們小時候經常在一起玩了。我們當時玩在一起的那幾個夥伴現在可都被征辟為官了。”
這時下人把水酒和幾樣下酒菜送了上來,兩人邊吃邊喝,很快就酒酣耳熱,先前藏著掖著的一些話也敢講出來了。
兩人聊著聊著,就談起了戰亂時的一些舊事。
略有幾分醉意的張儉拍著桓溫的肩膀問:“元子,你可知道江播是怎麽死的嗎”
桓溫心中一顫,連忙問道:“難道是得了什麽惡疾嗎?”
張儉搖頭說:“不對,不對。他是被嚇死的,他一直怕你找他報仇,實在是被你嚇死的。哎,凡是做了虧心事的人心裏總是惴惴不安。不過這江播吧,他也許是抱著將功補過的念頭,這些年來對於上頭指定的差事還算是能夠不折不扣地執行,倒是讓我省了不少心。”
桓溫趁著酒意不滿道:“難道這就是你枉縱江播的理由。”
張儉聽桓溫這樣說,知道自己喝多了,頓時嚇出了一身的冷汗。好不容易鎮定下來後,張儉連忙解釋道:“元子呀!我知道你在這件事上受了很大的委屈,我也很想幫桓大人去討個公道,可是你也知道,我實在是沒有辦法,上頭壓下來的負擔實在太重了,要是下面沒個得力的人暫時幫我擔帶著的話,我馬上就要垮掉了,還能在這個位置上坐到今天跟你喝酒嗎?況且我也沒有枉縱江播呀,他的罪證我不是一直都在整理中嗎?”
桓溫略帶諷刺地對張儉說:“公約叔當官可真有一套的!我可要向您多學習學習呢。”
張儉嘆道:“這為官之道實在是太深了,元子,你知道當官首要的事情是什麽嗎?”
桓溫問道:“是什麽?”
張儉說:“是別站錯隊呀!要是你跟你的上司不對路的話,你可是要吃不了兜著走的。別說叔我不跟你預先提個醒,這京官也是很不容易當的!”
桓溫趁勢問張儉:“公約叔,這京官怎麽個難當法,請說我聽聽!”
張儉道:“這京城的官很少是做實事的,大家都以玩弄權術為本分,派系覆雜,裙帶關系也多,不是得罪這邊就是得罪那邊,弄不好就兩邊都得罪,實在是難呀。”
桓溫反駁說:“家父也做京官多年,也沒聽他埋怨做官有多多苦呀。”
張儉說:“也許是桓大人有堅硬的後臺撐著吧。原先我還以為桓大人是王司徒方面的人呢。乖乖不得了,原來竟然是庾大人的人。”
桓溫不解道:“你怎麽就認為家父是王司徒方面的人馬呢?”
張儉回答道:“其實我也沒有什麽實在的依據,桓大人自己也不曾跟我們說過什麽,不過嘛,桓大人政風寬仁,頗有王司徒的風格,而庾大人則問責嚴酷,加上桓大人積極推動王司徒主導的‘土斷’政策,所以我還以為桓大人是以瑯琊王家為後臺的。誤會,實在是誤會呀!”
桓溫凜然道:“我父親當官從來都以‘公’字當頭,憑良心憑公道,雖然他自小與庾大人相熟,也是蒙受庾大人的推薦才起家的,可是他從來都是以天下為己任,從來沒有覺得是誰推薦他的就應該永遠站在誰的陣營。”
張儉不好意思地自嘲道:“桓大人的這一點特別令人敬佩,與陶侃陶大人當是同道。元子,你有你父親的這份理想,以後當能出類拔萃,我還自作多情的想指點你,結果反倒是被你教訓了。所以呀,憑我的這個升鬥小吏的境界,我這一輩子的官也是做到頭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在晉代親王的封國當中,實權最大的是內史,相當於封國內的丞相,品級最高的是王師(或者王傅),再往下才是王友和王文學。當時的瑯琊郡在南遷後並沒有獲得實土,所以瑯琊王只能乖乖地呆在京城,是無須之國的。當時擔任司馬岳瑯琊王師的是朝中重臣侍中、五兵尚書蔡謨,瑯琊王師對他來說只是一個掛名的虛職。時任瑯琊王友的是東晉第一圍棋高手王恬。瑯琊王文學卻一直空缺。
王文學本來的主要職責是管理學校,教授弟子,以及兼管郡內教化、禮儀之事,但瑯琊王府既然沒有實土,而且蘇峻之亂後百廢待興,王府中很多職位空缺,即使沒有空缺,在職者往往要身兼數職。這時瑯琊王府的王文學掾不但要承擔王府的教育和禮儀之事,還要負責公櫝文案的草擬,活脫就是一副領導秘書的模樣。
桓溫對於獲得這份官職略有詫異,在感覺上是得失參半。他原先以後庾亮會把他辟入蕪湖的平西將軍府為椽吏的,這樣的話離宛城就比較近了,而且桓溫在看完《孫子略解》後,竟然以為自己對軍事很有天賦,很渴望得到一份能夠參讚軍務的職務。不過,桓溫失望之餘也是頗獲安慰的。桓溫心想這庾大人可真有趣,他不讓我進將軍府,卻給我推薦了這樣一份公府當中的美差,雖然沒有什麽實權,比殷浩的五品記室參軍還低了一品,不過這瑯琊王差不多相當於王儲的地位,能夠做瑯琊王的都是皇室的至親,所以這瑯琊王府可比一般的王府的級別都高,能夠進入這個頂級的王府就意味著自己未來的前途有了一份堅實的保障,而且這裏面的椽吏的俸祿也比其他公府來得優厚,將可以極大地改變桓家目前窘迫的生活處境。
桓溫少年的時候就調皮搗蛋,雖然他父親從小就打算把他往仕途方面培養,但是他卻很少設想自己以後正兒八經的當官的情形,後來更是一門心思想著如何報仇,當官的願望就暫時放在一邊的。現在大仇得報之餘,桓溫從殷浩身上切實體會到了當官的各種好處,也就對自己未來的仕途生涯產生了各樣美好的憧憬。但是他還是有一個比較大的顧慮,就是盡管他是在宣城衙門生活過一段時間,但是對於官場上的諸多規矩還是不甚了了,他頗有點擔心由於自己的無知而在初出茅廬的時候丟人現眼。
桓溫就這個問題向母親求教。孔氏說:“我雖然也算是大戶人家出身,但是官場上的規矩我也不懂。不過在我們這個地方,最懂上面規矩的就應該是郡丞張儉了吧。”
桓溫以往對張儉的印象不太好,他覺得這家夥就是一個只知道明哲保身的老滑頭,不過這老官油子對於官場上的規矩一定知道很多,於是就決定上任之前去登門求教張儉。
在接下來的一個沐日的早上,桓溫就拿了些手信來到宣城衙門。把守衙門門口的皂隸認得桓溫,問明來意之後就點頭哈腰地把桓溫帶到了張儉平時起居生活的小宅院門前。皂隸讓桓溫在院子的門口先等一下,他則先行稟告一下張儉。
桓溫沒等多久,就看到穿著便服的張儉快步走出來,一見面就跟桓溫打躬作揖說:“元子,你可來了,聽說你要起家做京官了,我真是替你高興呀!”桓溫故作若無其事地說:“無非就是一個六品的小官而已,郡丞您就別寒磣我啦。”張儉道:“元子,你以後別郡丞長郡丞短的,就叫我張儉得了,你可能還不知道你這六品官背後的名堂可大著呢,你以後若是青雲直上,可要記得我這做叔叔的。”說完轉身對著皂隸說:“我今天來了貴客,不去公田了,你幫我去催促一下那些佃戶,讓他們勤快點,否則誤了農事我可就要喝西北風了。”
桓溫問道:“您今天有事?要麽您先忙,我改日再登門請教?”
張儉急道:“元子你是什麽話,你這貴客我怎敢不接待。我也沒別的事,就是官府分給我做俸祿的占田這段日子趕著收成了,今天本想趁沐日想去監督監督的,既然你今天來了,這等俗務肯定是要拋開一邊的。”
桓溫說:“我如此耽誤你個人的錢糧,真是不好意思!”張儉一邊客套道:“哪裏!哪裏!”一邊就把桓溫領進院子裏面的客廳就坐。
桓溫在胡床上坐定後緩緩地說:“公約叔,實不相瞞,我今天專程登門拜訪,確實有點小事相求的。”
張儉熱情地說:“元子,你有什麽事就盡管跟我說,都包在叔身上了。哦,我記得了,朝廷要求郡上支付給你們家的桓大人的撫恤金還沒有付清呢,這事情我明天就催著辦,保證在你上京前把這件事情完全辦妥!”桓溫感激地說:“公約叔,這可難為您啦。我知道郡裏財政一直以來都很拮據,所以也不曾追得很緊。”
張儉自責的說:“在桓大人的撫恤金的這件事情上,我知道自己很對不起你們桓家,也很對不起桓大人生前的栽培之恩,可是我真是有苦難言呀。你看我這頭發和胡子,都是這幾年愁白的!”
桓溫裝作不解地問:“現在整個宣城豈不都是您說了算的,又有什麽事情能夠難倒您呢?”
張儉搖頭道:“元子,你在京城撿了份好差事,你將來只要討得王爺開心就行,不用為柴米油鹽這等俗務操心,你可知道我這種地方小吏每天要應對的事情有多難嗎?”
桓溫說:“當官的最怕的是‘上面一紙文,下面千張口’吧,公約叔憂愁的可是這等事情?”張儉故作驚訝道:“元子,你真不愧是桓大人的長子,一下子就讓你點著了為官的難處了,你讓我好生佩服啊。哎,這公府如狼,民生維艱,我夾在兩者之間是度日如年吶!”
桓溫說:“要是當官都這般辛苦,而世人為何又對當官趨之若鶩呢?”
張儉嘆道:“只不過是我們這般郡縣小吏辛苦而已,上面那群高高在上的士族高門當官可真是風流快活賽神仙哪!”
桓溫說:“我父親當年也是起家於州主簿而已,公約叔您這麽能幹,以後升上太守、刺史之類的也不難吧?”
張儉道:“世侄,這你就不懂了,你們桓家雖說不上是高門,但怎麽說你父親也是過江名士之一,我們這般寒門出身的吳人哪有什麽好的出路,所以我也認命了,這個郡丞我已經是做到頂了。”
桓溫道:“照您這麽說,吳人就永遠也不可能升到二品以上而成為高門啦?”
張儉說:“這個也不盡然,荊、江兩州的刺史陶侃陶大人現在已經官至侍中、太尉,又都督八州諸軍事,被封長沙郡公,可說是位極人臣。”
桓溫說:“這不就是了嗎,您應該以陶大人為榜樣才對呀!”
張儉苦笑一聲道:“元子,看你說得多輕巧呀。陶大人之所以能夠升得上去,一個是荊州地處荒莽,朝廷高官多不肯去那裏就職,另一個是陶大人極其能夠吃苦,已經不能按常人來看待了。而宣城這個地方雖然不是很肥,但是弊端在於離京城太近,達官貴人們都喜歡拿這裏作為升官的墊腳石,我在這裏能夠耕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已經不容易了,我是無論再怎麽用力擠,也是也擠不上去的。”說道這裏,張儉好像突然才發現直到現在還不清楚桓溫此來的目的,於是就不再吐槽,轉而問桓溫來找自己有何貴幹。
桓溫把來意說明之後,張儉推說京官與地方官的規矩大不相同,他自己也沒有做過京官,怕誤導桓溫。桓溫誠懇地說:“公約叔,郡縣不就是一個小朝廷嗎?只要你願意把郡裏面的規矩講清楚,我也就能夠把朝廷的運作了解個大概了。”
張儉看推不過,就把郡縣裏面的一些規制明明白白地講了一遍,桓溫原來還以為張儉是個平庸的官員,對他從內心講也是有點輕視的,沒想到他對於郡裏面各方面的制度和規定了如指掌:無論是從郡縣一級辦事的機構如何運轉,到郡縣官吏的招聘和退休制度,公章的管理與使用,編外機構的維持與運作,官署的保密制度,乃至到衙門的食堂以及上下班管理制度,他如此這般如數家珍地一一道來,聽得桓溫是頻頻點頭、一一記錄。
張儉的這一番論述足足談了一個半時辰才告一段落,桓溫聽後大為嘆服,雖說他自小出入衙門,但以往對政務事項其實興趣不大,對於很多官場上的規定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張儉這次等於幫他梳理了一個小官府運作的整體概念,如此一來,他原本有點發虛的心就變得踏實了不少。
張儉講著講著也有些累了,於是就叫傭人上了一些茶果,兩人邊喝茶邊品嘗幾樣小點心。
張儉歇了好一會,問桓溫道:“元子,叔剛才講了這麽多,你明白了多少?”桓溫說:“我大概都明白了,不過我還是有點不滿足,您剛才所講的都是一些臺面上的規矩,沒講臺底下的規矩呀。您能不能幫我講一下衙門裏的各項陋規呀。”
張儉被桓溫的坦誠嚇了一跳,他心想這小子想幹嘛呢?不過他老於世故,沈吟了一會緩緩道;“這陋規嘛,各處衙門皆有,各個衙門都不盡相同,一下子講都講不完,這個要自行琢磨的才好哇。
桓溫邪邪一笑道:“公約叔,我初入仕途,血氣方剛,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壞了規矩,你就幫我扼要地講幾個例子,也好讓我有所防範。”
張儉見退卻不過,只好先應付幾句道:“這陋規嘛,其實也沒有什麽神秘的。朝廷的規矩是由上面的大人定的,上頭雖說定了好多的規矩,可是總要靠下面的人來執行的,這下面嘛,只要是個人,在執行上頭的規定的過程中就總會走點樣,而陋規則是由實際辦事的人約定俗成出來的不成文的規矩,反而容易得到最下面人的遵守。這事情就這麽簡單。”
桓溫道:“這陋規畢竟是朝廷所禁止的東西,為何朝廷不來管一下呢?”張儉說抿著嘴說:“元子,你還年輕,很多事情要吃過幾次虧才能看清楚看明白的。這陋規是無處不在,禁而不止的,有道是‘手持權柄,利心自起’。只要一個人手裏有點權,這陋規就如影隨形般跟著你,誰也擺脫不了。”
桓溫執拗地問道:“那就沒有人嘗試過打破這陋規嗎?畢竟這種東西對於朝廷來說是個大害。”
張儉:“也不能說沒人去動過這些規矩,至少我親眼見過一個人是想過辦法讓一些陋規變得更規矩一點的。”
桓溫好奇地問:“是陶侃陶大人?”
張儉說:“不是,陶大人固然名滿天下,我卻沒跟他接觸過,不知道他是怎麽對付陋規的。但是令尊桓大人是一個有節制、有擔當的良官,也是我唯一親眼見過的想對陋規動手腳的人,不過,他來我們宣城的時間不長,很多事情只是徒有想法,還沒有落到實處就去世了,否則我輩倒是可以大開眼界呢。”
桓溫道:“那您自己就沒有一些親自出手打破陋規的想法嗎?”
張儉嘆道:“凡是能做這種有違常理的事情的都是些有大擔當大理想的人,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最多也就是湊湊熱鬧,開開眼界,真讓我們甩開膀子帶頭幹,那最終肯定是吃不了兜著走的。”
桓溫略帶不解地問;“您的意思是上面的總幹不過下面的?”
張儉無奈地說:“在情理上誰都難以接受,不過事實確實就是這樣。”
桓溫沈毅地說:“我前段日子在生活上窮困潦倒,也曾嘗過過大牢的滋味,其間對於各種各樣的陋規聽聞甚多,自己也親身受過一些陋規的苦頭,我出獄的時候就曾經立下了一個心願,就是以後如果我能夠做上個一官半職,就要盡我所能地讓一些戕害庶良民的陋規消失。”
張儉敬重地說:“元子,你雖然年紀不大,但是理想高遠,我很看好你的未來。不過你要是相信世叔我的話,我就實話實說的告訴你,減少一些陋規的危害的方法是有的,但是要讓其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你這是在跟人的本性作對呀。不過你要是能夠把上頭一些好的政策落實下來,也就功德無量了。你不應該把眼光總是放在一些小的地方上,否則誰願意跟你做事呢?”
桓溫雖然對張儉的話不以為然,但仍然不辯不駁地繼續討教道:“公約叔,您能不能舉個例子說明一下眼下我們宣城有什麽最重要的事情要幹呢?”
張儉沈吟了一會,問了桓溫一句:“元子,你知道我管理這宣城,最苦惱的是什麽嗎?”
桓溫想了一會,道:“這幾年兵亂頻仍,民不聊生。作為一方之長的首要職責就是發展經濟,充實倉廩,使流離的百姓安定,讓窮困的子民有飯吃。公約叔,我說的對嗎”
張儉象找到知音一樣說:“對對對,元子你真是說中了重點,但還沒有說全。我最苦惱的是在民力雕敝的情況下上頭還有很多的正常和不正常的攤派,我是左右支拙,難以為繼呀。你看,這蘇峻之亂剛過,又發生郭默的叛亂;郭默的事情剛完,這蕪湖的城防又要重建。上面要做這些重大的事情,都要向我們郡裏攤派大量的金錢,而我們宣城又不是一個很富裕的地方,加上僑置政策的妨礙,我們極難籌集到上頭所要求的各項稅賦和調役。”
桓溫問道:“是因為‘黃籍’與‘白籍’之分導致稅賦的流失嗎?”
張儉頷首稱是,然後繼續吐槽:“中原喪亂,北人南奔,流寓江左。朝廷在江左為他們設置僑郡縣以居之。本來嘛,朝廷認為他們不久就可以返回北方了,因此就在他們的戶籍上夾註原來北方的籍貫,好作將來回到北方入籍的憑證。從而產生了所謂‘白籍’。在我們宣城治下就有不少的‘白籍’戶口。襄城郡繁昌縣的士族隨元帝南遷,流聚我郡春谷縣境內,於是就在春谷僑置了襄城郡繁昌縣;江北的逡遒縣,就僑置在我們的宛陵縣北。這樣的後果就是州中有州,縣中有縣,持白籍的人可以不交稅,不服役,十家五落,各自星處,一縣之民,散在州郡。他們占用當地資源,與土著百姓生活無異而負擔完全不同,國家全部賦稅的負擔都落在土人戶即持黃籍的人戶身上,這就造成了極大的對立。況且那些北方士族大戶利用優惠政策廣占田產,廣招流民,甚至連那些原本是‘黃籍’的土人,也因為想逃避徭役稅收義務,紛紛放棄戶籍變成僑族大戶的部曲、佃客、奴婢者,你說這政府還怎麽能夠繼續維持下去?”
桓溫道:“我也曾經聽父親講過‘黃籍’與‘白籍’之分的弊病,還記得當時父親就已經響應朝廷號召在宛城試行‘土斷政策’,後來被蘇峻之亂打斷,再往後為什麽沒有持續下去,就不得而知了。公約叔,這件事情到底是怎麽一個狀況?”
張儉說:“朝廷也是一直以這個問題為痛,所以早些年就開始大規模地整理全國戶籍,謂之《晉籍》,在鹹和二年算是完工了。這一回所整理出來的東西詳實可靠,位宦高卑,皆可依案。這樣,王司徒所主導的土斷接著就要開始了。土斷的內容大概有三部分:一為‘屬戶’,即變僑人戶為土人戶,編入當地閭伍之中。二為畫一戶籍,就是取消‘許其挾註本郡’的白籍,恢覆‘籍無黃、白之別’的舊制,統一為黃籍。三為‘明考課之科’,就是要取消僑人戶所享有的免稅免役特權,與土人戶一樣納稅服役。不過那些有爵位的士族人戶,可不服役。”
桓溫嘆道:“這實在是一個很好的政策,雖然我們家族也享受著‘白籍’的諸般好處,但是從國家計,還是要支持‘土斷’的。可惜蘇峻這個惡賊,不但離亂天下,還把這麽好的政策中斷了。不過我實在奇怪,為什麽蘇峻之亂後就沒有聽過‘土斷’的下文呢?”
張儉說:“事情是這樣的,蘇峻祖約之亂一起,就把剛開始搞的‘土斷’給打斷了,而且這一劫把江左京城附近的經濟搞成一團漿糊,整個朝廷百廢待興,需要那些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而‘土斷’政策為北人門閥所普遍厭惡,加上庾大人志在北伐,需要取得南下流民的大力支持,這個時候誰還敢再提起這個政策來得罪人呢?故而我們宣城郡的稅源無法擴大,在財政上一直處於捉襟見肘的狀況。”
桓溫道:“說實在的,我父親的撫恤金遲遲沒有收到,我們家有段時間還陷入了極度窮困當中,要是說一點都不怪您肯定是違心的。不過聽到您上述的這番話,我對您的同情和理解卻是大大的增加了。”
張儉說:“難得世侄的理解,現在飧食的時間也差不多到了,我還沒有和你一起吃過飯,今天你難得過來,就留在這裏和叔叔喝上幾杯!”
桓溫見不好推卻,就應允了。於是,張儉就親自走去廚房吩咐下人準備飧食。
當張儉再次回到客廳後,兩人又再次交流起來。
這次他們開始談天說地,東拉西扯,兩人都對對方的清談水平大表嘆服。
桓溫恭維道:“公約叔,我看您日理萬機,似乎整天都在營營役役,沒想到您的學識也如此的淵博呀!”
張儉也感嘆說:“元子,沒想到你年紀輕輕的,在清談上可算得上是出類拔萃呀!在我所認識的人當中,也就是你可以與殷參軍一比高下呀!”
桓溫隨口吹牛說:“哦,殷浩殷淵源嗎?我跟他從小鬥嘴鬥到大,他才有現在這般口才的。”
張儉驚訝道:“原來你跟殷參軍是舊相識,怪不得,怪不得呀!”
桓溫認真的說:“他是我在建康長幹裏居住時的鄰居,我們小時候經常在一起玩了。我們當時玩在一起的那幾個夥伴現在可都被征辟為官了。”
這時下人把水酒和幾樣下酒菜送了上來,兩人邊吃邊喝,很快就酒酣耳熱,先前藏著掖著的一些話也敢講出來了。
兩人聊著聊著,就談起了戰亂時的一些舊事。
略有幾分醉意的張儉拍著桓溫的肩膀問:“元子,你可知道江播是怎麽死的嗎”
桓溫心中一顫,連忙問道:“難道是得了什麽惡疾嗎?”
張儉搖頭說:“不對,不對。他是被嚇死的,他一直怕你找他報仇,實在是被你嚇死的。哎,凡是做了虧心事的人心裏總是惴惴不安。不過這江播吧,他也許是抱著將功補過的念頭,這些年來對於上頭指定的差事還算是能夠不折不扣地執行,倒是讓我省了不少心。”
桓溫趁著酒意不滿道:“難道這就是你枉縱江播的理由。”
張儉聽桓溫這樣說,知道自己喝多了,頓時嚇出了一身的冷汗。好不容易鎮定下來後,張儉連忙解釋道:“元子呀!我知道你在這件事上受了很大的委屈,我也很想幫桓大人去討個公道,可是你也知道,我實在是沒有辦法,上頭壓下來的負擔實在太重了,要是下面沒個得力的人暫時幫我擔帶著的話,我馬上就要垮掉了,還能在這個位置上坐到今天跟你喝酒嗎?況且我也沒有枉縱江播呀,他的罪證我不是一直都在整理中嗎?”
桓溫略帶諷刺地對張儉說:“公約叔當官可真有一套的!我可要向您多學習學習呢。”
張儉嘆道:“這為官之道實在是太深了,元子,你知道當官首要的事情是什麽嗎?”
桓溫問道:“是什麽?”
張儉說:“是別站錯隊呀!要是你跟你的上司不對路的話,你可是要吃不了兜著走的。別說叔我不跟你預先提個醒,這京官也是很不容易當的!”
桓溫趁勢問張儉:“公約叔,這京官怎麽個難當法,請說我聽聽!”
張儉道:“這京城的官很少是做實事的,大家都以玩弄權術為本分,派系覆雜,裙帶關系也多,不是得罪這邊就是得罪那邊,弄不好就兩邊都得罪,實在是難呀。”
桓溫反駁說:“家父也做京官多年,也沒聽他埋怨做官有多多苦呀。”
張儉說:“也許是桓大人有堅硬的後臺撐著吧。原先我還以為桓大人是王司徒方面的人呢。乖乖不得了,原來竟然是庾大人的人。”
桓溫不解道:“你怎麽就認為家父是王司徒方面的人馬呢?”
張儉回答道:“其實我也沒有什麽實在的依據,桓大人自己也不曾跟我們說過什麽,不過嘛,桓大人政風寬仁,頗有王司徒的風格,而庾大人則問責嚴酷,加上桓大人積極推動王司徒主導的‘土斷’政策,所以我還以為桓大人是以瑯琊王家為後臺的。誤會,實在是誤會呀!”
桓溫凜然道:“我父親當官從來都以‘公’字當頭,憑良心憑公道,雖然他自小與庾大人相熟,也是蒙受庾大人的推薦才起家的,可是他從來都是以天下為己任,從來沒有覺得是誰推薦他的就應該永遠站在誰的陣營。”
張儉不好意思地自嘲道:“桓大人的這一點特別令人敬佩,與陶侃陶大人當是同道。元子,你有你父親的這份理想,以後當能出類拔萃,我還自作多情的想指點你,結果反倒是被你教訓了。所以呀,憑我的這個升鬥小吏的境界,我這一輩子的官也是做到頭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