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獄中抒懷
關燈
小
中
大
虬髯大漢桓溫殺人的手法很老練,但其實年紀並不大,也就不過十九歲的樣子,只是為了掩飾臉上的一些特征而蓄意留長胡須的。
桓溫出生於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就在這一年,晉懷帝被匈奴殺死在平陽。桓溫的名字來自溫嶠,溫嶠是東晉響當當的一代名臣,曾拜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封始安郡公。死後贈侍中、大將軍,謚號忠武。
桓溫出生後的一個月裏還沒來得及取名,溫嶠在桓家見到他之後大加讚嘆,說:“此兒有奇骨,可試使啼。”意思是“這孩子骨骼清奇,長大後一定是個不世出的武學奇才,來,哭幾聲給我聽聽。”
他爸爸桓彜於是就往孩子屁股上掐巴幾下,這個未來的大梟雄毫不猶豫地大哭起來,哭聲震天動地。溫嶠再次撫掌驚嘆:“真英物也!”桓彜為討溫嶠喜歡,當即給這令人點讚不已的孩子取名為“桓溫”。
鑒於桓溫的士族子弟身份——雖然桓彜的萬寧縣男是最低一等的士族,畢竟過了士族的門檻。加上他殺人的行為有大孝的故事在裏面,獄卒們都沒有為難他。這桓溫早就抱定了必死之心,一開始也從容面對,吃飯睡覺也與平時無異。
在轉抵宣城大牢的當天,桓溫向衙門的刑獄官員核對了一番口供後就被收押了。奇怪的是其後連續十來天再也沒有人來前來提審,反而是他的家人得到消息後開始前來探監。
在他羈押期間,一次只允許見一個親人,他的三個弟弟陸陸續續都前來探望了他,這給了他不少的支持和安慰。一天上午,身子虛弱的母親孔氏也拖著病體在桓溫的二弟桓雲的陪伴下,從幾十裏外的符裏鎮前來探監了。
看到母親凝重而憂心的神情,桓溫心中頓覺淒涼,眼角不禁泛出點滴淚花。
孔氏並沒有過多責怪兒子的瘋狂舉動,而是語重心長地對桓溫說:“溫兒,我知道這三年來你忍得很辛苦,可是這難道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了嗎?”桓溫:“我確實知道舍命殺人是不明智的舉動,可是我心中總是有個聲音不斷的鞭策我要這樣做。要不是為了照顧您和四個弟弟,我早就跟江播拼命了,否則這江播怎麽可以活到善終?母親,請原諒我對您的不孝。”
孔氏說:“我知道你覺得這樣做就是為父親盡了孝,你自己也解恨了,可是你知道你父親畢生的願望是什麽?你要是真能明白你父親對你的期望,你也許就不會這樣鋌而走險了!”
桓溫喃喃道:“父親的願望,無非就是要光大門楣,重振我們家族的聲望吧!我相信幾個弟弟都可以比我做得更好的。”
孔氏說:“話雖如此,這裏面還有些隱秘的內幕一時半刻不能跟你講清楚的的。算了,事已至此,過去的事情再說無益,現在的關鍵是你父親過去立下的功勞能不能幫你抵罪。”
桓溫道:“《論語》道:‘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我決意覆仇的時候,已經把性命置於腦後了。母親,我的事情有桓雲他們去跑就行了,您抱病在身,就不必為我的事情過多操勞了!”
孔氏慍道:“溫兒,你這是什麽話,這世上哪有自己的兒子犯事不操心的媽媽?你姑且放心,雖然你犯的是死罪,但是情有可原,只要你父親生前的故舊願意幫忙,這死罪定然是可以赦免的。”
桓溫說:“父親的至交就是溫嶠溫大人吶,若不是溫大人意外病逝,我也無需鋌而走險了。”
孔氏說:“這個你不必擔憂,除了溫大人之外,你父親所有的故交我們都會找的,總之我們一定會把你救出去的。我只是希望你以後能夠從這件事情當中吸取教訓,不要一沖動起來就不顧後果地做事情,我還指望你來幫我送終呢!”
桓溫說:“我也不知道這樣做是不是不智,只是我心中有一個無法排遣的聲音告訴我非得這樣做不可,否則我就會寢食難安。母親,請原諒我的不孝。”
孔氏慈愛地說:“可憐的孩子,你這是犯心魔了,所謂心病還得心藥醫,你為何不求教於一些有見識的長輩呢?”
桓溫說;“母親,您應該知道,一個人在意氣難平的時候,無論是誰說的話,都是難以聽進去的。何況,你又不是不認識你的溫兒。”
孔氏嘆道:“我怎麽不認識我的溫兒?就憑你這秉性,我會擔憂你一輩子的,你這個不孝子!”
桓溫看到母親動氣,連忙勸道:“母親,我知錯了,母親切莫再生氣了,我這壞毛病今後改了不久行了嗎?”
孔氏道:“還毛病呢,我看你這已經是絕癥了,到老也改不了的!哎,最近你二弟打聽到了你小時候的玩伴殷浩現在在庾大人身邊謀事呢,我們正在想看看有沒有什麽辦法可以聯系上他。”
桓溫說:“哦!殷浩呀,這家夥平時總喜歡跟我作對的,誰知道他願不願意幫我這個大忙呢?”
孔氏說:“殷浩這鄰家的孩子我是看著他長大的,他是那麽的好學知禮,而且以前幾乎天天跟你玩在一起,他怎麽就不願意幫你這個忙呢?”
桓溫說:“母親,我哪一次在外面打架後殷浩沒有在您哪裏告狀?我看這人未必信得過。”
孔氏說:“人家這不是為你好嗎,況且他告你狀的事情是我讓他去做的,你看人家這孩子多盡責呀!”
桓溫恍然大悟的說:“敢情殷浩就是您安排在我身邊的小密探呀!”
孔氏有點不好意思的說:“溫兒,你也不想想你以前給我們家闖過多少次的禍?你自己也遭過多大的罪?要不是天天有人盯著你,還不知道要給家裏帶來多大的禍害呢?”
桓溫急道:“可是有一次殷浩可把我害慘了,要不是袁耽兄的幫忙我就徹底地玩完了!”
孔氏好奇道:“是一件什麽樣的事情呀!瞧你說得那麽的嚴重。”桓溫意識到自己說漏嘴了,連忙扯開話題說:“娘,朝廷發下來的撫恤金用完了沒有?”
孔氏說:“本來我們家生活節儉,並沒有用上多少。只是因為你殺人這件事情,我們用於上下打點,現在已經用得差不多了。”桓溫說:“那家裏沒有舉債吧?”
孔氏說:“財物的事情我們自會處理,你不用擔心。好了,現在我也該走了。總之以後每天我們家都會有人來探你的,你還是安心等待好消息吧。”
桓溫原來是抱著必死之心刺殺江播三個兒子的,本來就做好了以命抵命的心理準備。但是在他母親探監之後,面對有繼續生存下去的希望,他反而有點不適應,心裏起了著實起了一番波瀾。
桓溫是在蘇峻之亂當中殉難的萬寧縣男,宣城內史桓彜的長子。桓彜的祖籍是豫州譙國龍亢,跟曹操是同鄉。在西晉的世家大族中“龍亢桓氏”門第不高,甚至可以說根本排不上號,不過龍亢桓氏屬於祖上闊過,卻因為卷入政治而造成家道中落。桓家的遠祖桓榮是經學大師,曾做過漢明帝劉莊的師傅,死後漢明帝還親自為他送葬,在這個時候,西晉皇室司馬家的祖先還只是河內溫縣的一個小地主。
桓彜身為傳統儒學世家譙國桓氏的子弟,經學大師桓榮的嫡系九世孫,自小自然飽讀儒學經典,服膺禮教。然而,在玄風大盛的東晉士族社會,古板保守的儒家行為,是吃不了要兜著走的。
所以,桓彜為了擠身東晉上流社會,不得不改弦更張,暫時放棄了儒家教條,而附庸風雅成了一個風格出挑的玄學青年。裸奔、酗酒、奇裝異服、披頭散發等等各種時尚標志,開始成為桓彜生活的主題。由於行為大膽,風格前衛,桓彜漸漸出了名,成為了諸如謝鯤、羊曼、阮孚等大名士開酗酒狂亂宴會必請的嘉賓。通過與大名士謝鯤、羊曼、阮孚等人一起酗酒、裸奔,桓彜的名氣越來越大了,並最終成功地擠入頂級時尚圈“江左八達”的名人堂,成了舉世矚目的大名士。《晉書》上記載他與汝南周氏的周顗、潁川庾氏的庾亮、太原溫氏的溫嶠結成好友,又記載了他靠近瑯琊王氏,稱讚王導為“”、江左管夷吾”,後來王導勸晉元帝網羅人才,征辟“百六掾”,桓彜名列其中。
盡管名列“百六掾”,不過桓彜的政治靠山並非晉元帝,而是晉明帝。這是庾亮推薦的結果,溫嶠早在晉明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已經深得信任,庾亮則是晉明帝的大舅子。
桓彜由於幼年喪父,從小就落入貧寒的家境。稍長,他能以積極奮進的態度對待苦難。這種積極的處世行為,深受社會讚賞,因此《晉書》上評他是“性通朗,早獲盛名“。經庾亮的舉薦,青年時就步入了仕途,他的第一份職務,是州主簿,相當於刺史的幕僚長。在東晉第一個皇帝晉元帝時,桓彜被任命為安東將軍、浚遒縣(今安徽肥東縣境)縣令。由於他的才華和治理能力,短短三、四年間,就晉升為中書郎、尚書吏部郎,成為正式的朝廷之官,並且很快名顯於朝廷,受到當時擅權朝政的王敦猜疑和嫉恨。
桓彜擔心由於王敦的嫉恨,會給整個桓氏家族帶來滅頂之災,於是自動以身體有病為由,辭官歸裏,成了“無官一身輕”的布衣之士。不久,晉元駕崩,明帝繼位,庾亮再薦桓彜為吏部郎。
王敦預感到自己的權力將被削弱,遂提前領軍叛亂。桓彜極力支持朝廷平叛,明帝於是擢升其為散騎常侍,參與朝廷的軍機大事。憑著特有的智慧和能力,桓彜很快成了這位新皇帝的心腹。當王敦的叛亂被平定之後,桓彜因其出謀劃策的特殊功績,被封為萬寧縣開國男。
王敦之亂平後,東晉急需政治上的安定以及經濟上的覆蘇,鑒於桓彜的睿智和才幹,時任丹陽(今江蘇鎮江市)令的溫嶠向皇帝力薦桓彜任宣城內史,並說:“宣城,頻經變亂,宜得望實居之,竊謂桓彜可充其選。”所謂“望實”,即是既有名望又有實際才能的人。
明帝從平定王敦叛亂的實踐中,也深感桓彜確實有擔負重任的能力,非常讚賞溫嶠的這一表薦。桓彜得知此事,立即向明帝上疏,說自己是“內外之任並非所堪”,表達他不能擔當起宣城內史這一重任。
當年的宣城郡,管轄著今天宣城市、蕪湖市、馬鞍山市廣大區域,統領這個區域的軍事、政治、經濟、交通等事宜,尤其是控制境內的長江,如果控制得好,即能保障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市)的西面的安全。
明帝考慮到桓彜“並非所堪”宣城內史的措辭只是謙虛之意,下詔任命桓彜為宣城內史。戰亂後的宣城,一派荒蕪的景象,大批流亡的百姓也尚未歸來。桓彜到宣城之後首先所做的事情就是招募流民來投入到生產救災當中,由於他嘔心瀝血地盡力救災,又實施了多項親民惠民的政策,宣城的衰敗氣象得到了很大的扭轉。為安全計,桓彜又率領軍民為宣城築了七裏許長的城墻,這是宣城有史以來的第一座城池。
當宣城的事業基礎奠定之後,為了一家團聚,桓彜把家人從京城接到宣城。
晉成帝鹹和二年(公元327年)十二月,擁有精兵萬餘人的冠軍將軍、歷陽郡(今安徽和縣)內史蘇峻,聯合占據壽春(今安徽壽縣)的平西將軍、豫州刺史祖約,以朝臣庾亮擅權專制為由,舉兵反叛,進攻南京,史稱“蘇峻之亂”。
坐鎮南京的庾亮先是派遣大將司馬流趕往慈湖與叛軍交戰,遭到慘敗。司馬流戰死後,又命桓彜進擊討伐。
桓彜原先與祖約關系非同一般,但是在這大是大非的重要關頭,他堅決地站在了朝廷的一邊。桓彜迅速率部挺進至蕪湖(今安徽蕪湖市),正準備順流而下之時,沒想到被以流民為核心的叛軍精銳部隊打得大敗,只能往後逃回宣城,叛軍也趁勢追至城下。
考慮到宣城郡城的城墻還沒有完全完工,而自己的新兵蛋子又缺乏足夠的軍事訓練,不久之後桓彜就帶兵退到了廣德(今安徽廣德縣)以事修整。
在離開宣城之前,桓彜擔心一旦叛軍進駐宣城,家人難免被當做人質,於是把家人疏散到宣城以北一百多裏外的符裏鎮,這裏建有桓彜母親的墳柏以及為守孝用的住房。
在桓彜正要領兵起拔退往廣德的時候,打著背包的桓溫突然而來,堅決要求跟在父親身邊,說是已經跟母親商量好的。
由於時間緊迫,桓彜只好帶著桓溫上路。
在廣德屢屢傳來叛軍擊敗朝廷軍隊的消息,桓彜心中十分不安,總想援助王師,拯救朝廷,於是又迅速率軍進駐涇縣(今安徽涇縣),在烏溪嶺修築工事,伺機回師宣城。
當時,涇縣已經傳來了蘇峻叛軍攻占了京師建康的消息,當時不少州郡都懼怕叛軍勢力,紛紛派人向叛軍求和以及投降。桓彜手下部將也勸他佯裝與叛軍議和,以避開叛軍的勢頭和保存實力,桓彜對這種建議一聽到後就馬上加以痛斥:“吾受國厚恩,義當致死焉。能忍垢蒙辱,與醜逆通問?如其不濟,此則命也。”於是,桓彜選擇了奮力的抵抗,派遣將軍俞縱堅守涇城門戶石蘭。卻沒想到蘇峻手下的勁將韓晃率部從東南方向包抄過來,韓晃攻破了石蘭防線後,親自帥軍進逼涇城。
在桓彜的死守之下,小小的涇縣居然屹立了數月而沒被攻破。
在苦守孤城守城的日子裏面,桓溫異常積極地隨父抵禦叛軍,把自己失戀的傷感發洩到攻城的敵軍身上,用弓箭和石塊痛擊了不少的叛軍。
到了鹹和三年六月,韓晃見久攻不下,於是以屠城的威脅來恐嚇涇縣軍民,桓彜悍然不懼,奮力督促守城。
涇縣縣令江播是當地土豪,見叛軍勢大,害怕叛軍攻破城池後屠城,在與叛軍暗通款曲後,讓三個兒子暗中打開城門,導致叛軍一擁而入。
桓彜無奈之下只好在幾個手下的護衛下沖出城外,但不久叛軍追至,為了不致父子同落敵手,他命令桓溫分散突圍。桓彜在叛軍追至後,最終在與敵軍搏鬥中身亡。
桓溫為了躲避敵軍,藏身在野外,以采集野果和鳥蛋為生,餐風露宿,日子過得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到叛軍退走,才得以潛回符裏鎮與母親會合。蘇峻之亂平定後,為了把桓彜遷葬回符裏鎮,桓家用盡了所有的積蓄,全家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
在艱難困苦當中,桓溫反覆咀嚼父親生前跟所他說的最後那一句話:“溫兒,你一定要記住,我死了沒關系,最重要的是我們桓家必須重新崛起!為了我們桓家,我們必須分散逃跑,你快走!走!”。
桓彜的離別告語象魔咒一樣,在他的潛意識當中支配著桓溫一生的思想與行為。
為父親守孝三年後,桓溫向宣城內史官署衙門舉報江播協助叛軍的罪行,可惜無人理會。
自從他父親死難後,他們一家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為報父仇,的三年裏面,他一直生活在覆仇的陰影之下。
鹹和四年(公元329年),四月,溫嶠從建康返回江州的途中路過牛渚磯,比較八卦的他聽當地人說這裏的水下多怪物,便命人點燃犀角下水照看。當夜,溫嶠就中了風,回到武昌後沒有幾天就去世了。桓家因此失去最密切的政治盟友,而桓家又不能提供直接的證據,檢舉揭發江播投降叛軍之事便不了了之。
不得已之下,苦練武功成了桓溫這段時間的生活的基本內容,伺機報仇成了他生存的唯一目的。
現在大仇已經得報,原先並不看重的生命卻反而顯得珍貴。他暗暗地發誓,如果將來一旦有機會免去死罪,他一定要盡力幫助家族光大門楣,以實現父親生前的囑托。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桓溫出生於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就在這一年,晉懷帝被匈奴殺死在平陽。桓溫的名字來自溫嶠,溫嶠是東晉響當當的一代名臣,曾拜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封始安郡公。死後贈侍中、大將軍,謚號忠武。
桓溫出生後的一個月裏還沒來得及取名,溫嶠在桓家見到他之後大加讚嘆,說:“此兒有奇骨,可試使啼。”意思是“這孩子骨骼清奇,長大後一定是個不世出的武學奇才,來,哭幾聲給我聽聽。”
他爸爸桓彜於是就往孩子屁股上掐巴幾下,這個未來的大梟雄毫不猶豫地大哭起來,哭聲震天動地。溫嶠再次撫掌驚嘆:“真英物也!”桓彜為討溫嶠喜歡,當即給這令人點讚不已的孩子取名為“桓溫”。
鑒於桓溫的士族子弟身份——雖然桓彜的萬寧縣男是最低一等的士族,畢竟過了士族的門檻。加上他殺人的行為有大孝的故事在裏面,獄卒們都沒有為難他。這桓溫早就抱定了必死之心,一開始也從容面對,吃飯睡覺也與平時無異。
在轉抵宣城大牢的當天,桓溫向衙門的刑獄官員核對了一番口供後就被收押了。奇怪的是其後連續十來天再也沒有人來前來提審,反而是他的家人得到消息後開始前來探監。
在他羈押期間,一次只允許見一個親人,他的三個弟弟陸陸續續都前來探望了他,這給了他不少的支持和安慰。一天上午,身子虛弱的母親孔氏也拖著病體在桓溫的二弟桓雲的陪伴下,從幾十裏外的符裏鎮前來探監了。
看到母親凝重而憂心的神情,桓溫心中頓覺淒涼,眼角不禁泛出點滴淚花。
孔氏並沒有過多責怪兒子的瘋狂舉動,而是語重心長地對桓溫說:“溫兒,我知道這三年來你忍得很辛苦,可是這難道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了嗎?”桓溫:“我確實知道舍命殺人是不明智的舉動,可是我心中總是有個聲音不斷的鞭策我要這樣做。要不是為了照顧您和四個弟弟,我早就跟江播拼命了,否則這江播怎麽可以活到善終?母親,請原諒我對您的不孝。”
孔氏說:“我知道你覺得這樣做就是為父親盡了孝,你自己也解恨了,可是你知道你父親畢生的願望是什麽?你要是真能明白你父親對你的期望,你也許就不會這樣鋌而走險了!”
桓溫喃喃道:“父親的願望,無非就是要光大門楣,重振我們家族的聲望吧!我相信幾個弟弟都可以比我做得更好的。”
孔氏說:“話雖如此,這裏面還有些隱秘的內幕一時半刻不能跟你講清楚的的。算了,事已至此,過去的事情再說無益,現在的關鍵是你父親過去立下的功勞能不能幫你抵罪。”
桓溫道:“《論語》道:‘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我決意覆仇的時候,已經把性命置於腦後了。母親,我的事情有桓雲他們去跑就行了,您抱病在身,就不必為我的事情過多操勞了!”
孔氏慍道:“溫兒,你這是什麽話,這世上哪有自己的兒子犯事不操心的媽媽?你姑且放心,雖然你犯的是死罪,但是情有可原,只要你父親生前的故舊願意幫忙,這死罪定然是可以赦免的。”
桓溫說:“父親的至交就是溫嶠溫大人吶,若不是溫大人意外病逝,我也無需鋌而走險了。”
孔氏說:“這個你不必擔憂,除了溫大人之外,你父親所有的故交我們都會找的,總之我們一定會把你救出去的。我只是希望你以後能夠從這件事情當中吸取教訓,不要一沖動起來就不顧後果地做事情,我還指望你來幫我送終呢!”
桓溫說:“我也不知道這樣做是不是不智,只是我心中有一個無法排遣的聲音告訴我非得這樣做不可,否則我就會寢食難安。母親,請原諒我的不孝。”
孔氏慈愛地說:“可憐的孩子,你這是犯心魔了,所謂心病還得心藥醫,你為何不求教於一些有見識的長輩呢?”
桓溫說;“母親,您應該知道,一個人在意氣難平的時候,無論是誰說的話,都是難以聽進去的。何況,你又不是不認識你的溫兒。”
孔氏嘆道:“我怎麽不認識我的溫兒?就憑你這秉性,我會擔憂你一輩子的,你這個不孝子!”
桓溫看到母親動氣,連忙勸道:“母親,我知錯了,母親切莫再生氣了,我這壞毛病今後改了不久行了嗎?”
孔氏道:“還毛病呢,我看你這已經是絕癥了,到老也改不了的!哎,最近你二弟打聽到了你小時候的玩伴殷浩現在在庾大人身邊謀事呢,我們正在想看看有沒有什麽辦法可以聯系上他。”
桓溫說:“哦!殷浩呀,這家夥平時總喜歡跟我作對的,誰知道他願不願意幫我這個大忙呢?”
孔氏說:“殷浩這鄰家的孩子我是看著他長大的,他是那麽的好學知禮,而且以前幾乎天天跟你玩在一起,他怎麽就不願意幫你這個忙呢?”
桓溫說:“母親,我哪一次在外面打架後殷浩沒有在您哪裏告狀?我看這人未必信得過。”
孔氏說:“人家這不是為你好嗎,況且他告你狀的事情是我讓他去做的,你看人家這孩子多盡責呀!”
桓溫恍然大悟的說:“敢情殷浩就是您安排在我身邊的小密探呀!”
孔氏有點不好意思的說:“溫兒,你也不想想你以前給我們家闖過多少次的禍?你自己也遭過多大的罪?要不是天天有人盯著你,還不知道要給家裏帶來多大的禍害呢?”
桓溫急道:“可是有一次殷浩可把我害慘了,要不是袁耽兄的幫忙我就徹底地玩完了!”
孔氏好奇道:“是一件什麽樣的事情呀!瞧你說得那麽的嚴重。”桓溫意識到自己說漏嘴了,連忙扯開話題說:“娘,朝廷發下來的撫恤金用完了沒有?”
孔氏說:“本來我們家生活節儉,並沒有用上多少。只是因為你殺人這件事情,我們用於上下打點,現在已經用得差不多了。”桓溫說:“那家裏沒有舉債吧?”
孔氏說:“財物的事情我們自會處理,你不用擔心。好了,現在我也該走了。總之以後每天我們家都會有人來探你的,你還是安心等待好消息吧。”
桓溫原來是抱著必死之心刺殺江播三個兒子的,本來就做好了以命抵命的心理準備。但是在他母親探監之後,面對有繼續生存下去的希望,他反而有點不適應,心裏起了著實起了一番波瀾。
桓溫是在蘇峻之亂當中殉難的萬寧縣男,宣城內史桓彜的長子。桓彜的祖籍是豫州譙國龍亢,跟曹操是同鄉。在西晉的世家大族中“龍亢桓氏”門第不高,甚至可以說根本排不上號,不過龍亢桓氏屬於祖上闊過,卻因為卷入政治而造成家道中落。桓家的遠祖桓榮是經學大師,曾做過漢明帝劉莊的師傅,死後漢明帝還親自為他送葬,在這個時候,西晉皇室司馬家的祖先還只是河內溫縣的一個小地主。
桓彜身為傳統儒學世家譙國桓氏的子弟,經學大師桓榮的嫡系九世孫,自小自然飽讀儒學經典,服膺禮教。然而,在玄風大盛的東晉士族社會,古板保守的儒家行為,是吃不了要兜著走的。
所以,桓彜為了擠身東晉上流社會,不得不改弦更張,暫時放棄了儒家教條,而附庸風雅成了一個風格出挑的玄學青年。裸奔、酗酒、奇裝異服、披頭散發等等各種時尚標志,開始成為桓彜生活的主題。由於行為大膽,風格前衛,桓彜漸漸出了名,成為了諸如謝鯤、羊曼、阮孚等大名士開酗酒狂亂宴會必請的嘉賓。通過與大名士謝鯤、羊曼、阮孚等人一起酗酒、裸奔,桓彜的名氣越來越大了,並最終成功地擠入頂級時尚圈“江左八達”的名人堂,成了舉世矚目的大名士。《晉書》上記載他與汝南周氏的周顗、潁川庾氏的庾亮、太原溫氏的溫嶠結成好友,又記載了他靠近瑯琊王氏,稱讚王導為“”、江左管夷吾”,後來王導勸晉元帝網羅人才,征辟“百六掾”,桓彜名列其中。
盡管名列“百六掾”,不過桓彜的政治靠山並非晉元帝,而是晉明帝。這是庾亮推薦的結果,溫嶠早在晉明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已經深得信任,庾亮則是晉明帝的大舅子。
桓彜由於幼年喪父,從小就落入貧寒的家境。稍長,他能以積極奮進的態度對待苦難。這種積極的處世行為,深受社會讚賞,因此《晉書》上評他是“性通朗,早獲盛名“。經庾亮的舉薦,青年時就步入了仕途,他的第一份職務,是州主簿,相當於刺史的幕僚長。在東晉第一個皇帝晉元帝時,桓彜被任命為安東將軍、浚遒縣(今安徽肥東縣境)縣令。由於他的才華和治理能力,短短三、四年間,就晉升為中書郎、尚書吏部郎,成為正式的朝廷之官,並且很快名顯於朝廷,受到當時擅權朝政的王敦猜疑和嫉恨。
桓彜擔心由於王敦的嫉恨,會給整個桓氏家族帶來滅頂之災,於是自動以身體有病為由,辭官歸裏,成了“無官一身輕”的布衣之士。不久,晉元駕崩,明帝繼位,庾亮再薦桓彜為吏部郎。
王敦預感到自己的權力將被削弱,遂提前領軍叛亂。桓彜極力支持朝廷平叛,明帝於是擢升其為散騎常侍,參與朝廷的軍機大事。憑著特有的智慧和能力,桓彜很快成了這位新皇帝的心腹。當王敦的叛亂被平定之後,桓彜因其出謀劃策的特殊功績,被封為萬寧縣開國男。
王敦之亂平後,東晉急需政治上的安定以及經濟上的覆蘇,鑒於桓彜的睿智和才幹,時任丹陽(今江蘇鎮江市)令的溫嶠向皇帝力薦桓彜任宣城內史,並說:“宣城,頻經變亂,宜得望實居之,竊謂桓彜可充其選。”所謂“望實”,即是既有名望又有實際才能的人。
明帝從平定王敦叛亂的實踐中,也深感桓彜確實有擔負重任的能力,非常讚賞溫嶠的這一表薦。桓彜得知此事,立即向明帝上疏,說自己是“內外之任並非所堪”,表達他不能擔當起宣城內史這一重任。
當年的宣城郡,管轄著今天宣城市、蕪湖市、馬鞍山市廣大區域,統領這個區域的軍事、政治、經濟、交通等事宜,尤其是控制境內的長江,如果控制得好,即能保障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市)的西面的安全。
明帝考慮到桓彜“並非所堪”宣城內史的措辭只是謙虛之意,下詔任命桓彜為宣城內史。戰亂後的宣城,一派荒蕪的景象,大批流亡的百姓也尚未歸來。桓彜到宣城之後首先所做的事情就是招募流民來投入到生產救災當中,由於他嘔心瀝血地盡力救災,又實施了多項親民惠民的政策,宣城的衰敗氣象得到了很大的扭轉。為安全計,桓彜又率領軍民為宣城築了七裏許長的城墻,這是宣城有史以來的第一座城池。
當宣城的事業基礎奠定之後,為了一家團聚,桓彜把家人從京城接到宣城。
晉成帝鹹和二年(公元327年)十二月,擁有精兵萬餘人的冠軍將軍、歷陽郡(今安徽和縣)內史蘇峻,聯合占據壽春(今安徽壽縣)的平西將軍、豫州刺史祖約,以朝臣庾亮擅權專制為由,舉兵反叛,進攻南京,史稱“蘇峻之亂”。
坐鎮南京的庾亮先是派遣大將司馬流趕往慈湖與叛軍交戰,遭到慘敗。司馬流戰死後,又命桓彜進擊討伐。
桓彜原先與祖約關系非同一般,但是在這大是大非的重要關頭,他堅決地站在了朝廷的一邊。桓彜迅速率部挺進至蕪湖(今安徽蕪湖市),正準備順流而下之時,沒想到被以流民為核心的叛軍精銳部隊打得大敗,只能往後逃回宣城,叛軍也趁勢追至城下。
考慮到宣城郡城的城墻還沒有完全完工,而自己的新兵蛋子又缺乏足夠的軍事訓練,不久之後桓彜就帶兵退到了廣德(今安徽廣德縣)以事修整。
在離開宣城之前,桓彜擔心一旦叛軍進駐宣城,家人難免被當做人質,於是把家人疏散到宣城以北一百多裏外的符裏鎮,這裏建有桓彜母親的墳柏以及為守孝用的住房。
在桓彜正要領兵起拔退往廣德的時候,打著背包的桓溫突然而來,堅決要求跟在父親身邊,說是已經跟母親商量好的。
由於時間緊迫,桓彜只好帶著桓溫上路。
在廣德屢屢傳來叛軍擊敗朝廷軍隊的消息,桓彜心中十分不安,總想援助王師,拯救朝廷,於是又迅速率軍進駐涇縣(今安徽涇縣),在烏溪嶺修築工事,伺機回師宣城。
當時,涇縣已經傳來了蘇峻叛軍攻占了京師建康的消息,當時不少州郡都懼怕叛軍勢力,紛紛派人向叛軍求和以及投降。桓彜手下部將也勸他佯裝與叛軍議和,以避開叛軍的勢頭和保存實力,桓彜對這種建議一聽到後就馬上加以痛斥:“吾受國厚恩,義當致死焉。能忍垢蒙辱,與醜逆通問?如其不濟,此則命也。”於是,桓彜選擇了奮力的抵抗,派遣將軍俞縱堅守涇城門戶石蘭。卻沒想到蘇峻手下的勁將韓晃率部從東南方向包抄過來,韓晃攻破了石蘭防線後,親自帥軍進逼涇城。
在桓彜的死守之下,小小的涇縣居然屹立了數月而沒被攻破。
在苦守孤城守城的日子裏面,桓溫異常積極地隨父抵禦叛軍,把自己失戀的傷感發洩到攻城的敵軍身上,用弓箭和石塊痛擊了不少的叛軍。
到了鹹和三年六月,韓晃見久攻不下,於是以屠城的威脅來恐嚇涇縣軍民,桓彜悍然不懼,奮力督促守城。
涇縣縣令江播是當地土豪,見叛軍勢大,害怕叛軍攻破城池後屠城,在與叛軍暗通款曲後,讓三個兒子暗中打開城門,導致叛軍一擁而入。
桓彜無奈之下只好在幾個手下的護衛下沖出城外,但不久叛軍追至,為了不致父子同落敵手,他命令桓溫分散突圍。桓彜在叛軍追至後,最終在與敵軍搏鬥中身亡。
桓溫為了躲避敵軍,藏身在野外,以采集野果和鳥蛋為生,餐風露宿,日子過得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到叛軍退走,才得以潛回符裏鎮與母親會合。蘇峻之亂平定後,為了把桓彜遷葬回符裏鎮,桓家用盡了所有的積蓄,全家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
在艱難困苦當中,桓溫反覆咀嚼父親生前跟所他說的最後那一句話:“溫兒,你一定要記住,我死了沒關系,最重要的是我們桓家必須重新崛起!為了我們桓家,我們必須分散逃跑,你快走!走!”。
桓彜的離別告語象魔咒一樣,在他的潛意識當中支配著桓溫一生的思想與行為。
為父親守孝三年後,桓溫向宣城內史官署衙門舉報江播協助叛軍的罪行,可惜無人理會。
自從他父親死難後,他們一家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為報父仇,的三年裏面,他一直生活在覆仇的陰影之下。
鹹和四年(公元329年),四月,溫嶠從建康返回江州的途中路過牛渚磯,比較八卦的他聽當地人說這裏的水下多怪物,便命人點燃犀角下水照看。當夜,溫嶠就中了風,回到武昌後沒有幾天就去世了。桓家因此失去最密切的政治盟友,而桓家又不能提供直接的證據,檢舉揭發江播投降叛軍之事便不了了之。
不得已之下,苦練武功成了桓溫這段時間的生活的基本內容,伺機報仇成了他生存的唯一目的。
現在大仇已經得報,原先並不看重的生命卻反而顯得珍貴。他暗暗地發誓,如果將來一旦有機會免去死罪,他一定要盡力幫助家族光大門楣,以實現父親生前的囑托。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