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當個合格的錦衣衛42
關燈
小
中
大
對於驛站的問題, 不想不覺得,一想,阿玉突然覺得他一直以來重點有點不對啊, 怎麽算了半響, 這幹的事兒將近七成的好處, 都是萬歷皇帝的?搞得自己好像光顧著怎麽幫萬裏皇帝撈錢一樣。明明他還是挺憂國憂民的, 明明看的還是挺遠的,怎麽就楞是忘了什麽叫:想致富,要修路,這麽個至理名言呢?
清理河道,修繕官道,這從來都是一個王朝強盛與否的標致。自古以來, 河道是否通暢, 官路是否不絕, 代表著帝王意志傳遞的遠近疏堵。如今他既然連著漕運的事兒都開始插手了,隱在後頭, 引導出了新局面, 那麽這驛站是怎麽也不能放過的。
因為驛站裁撤所以有了李自成失業,因為西北軍餉拖欠, 所以有了那位大明敲響喪鐘的流寇。所以這大明的問題,歸根結底依然是銀子的問題。如今軍餉的問題已經開始逐步的緩解, 財大氣粗到內庫比國庫都大的萬歷皇帝,在互市源源不斷的創造利潤的同時,已經很有遠見的將這一部分的銀錢直接劃到了軍餉撥發的一檔裏, 專款專用,避開了無數的手。成了九邊最基本的餉銀保證。
軍餉有了造血的,那這驛站……道路上的,什麽能掙錢?在阿玉看來,只要敢放開這些驛站的手腳,這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大不了將民信局合並不就是了?大不了將快遞業發展起來不就是了?你什麽時候見過高速公路休息站虧錢的?就是公款吃喝多點,維持總是可以的吧。開辟點新財路總是可以的吧。
想的很美好,可真的細究一下,阿玉就有些傻了。明朝的驛站……問題大的不是一點兩點啊。
明朝的驛站根子上來說,那就是個豪華官方招待所。而且,因為郵政和軍事情報傳遞用途,這時候的驛站,真的,就像今天的高速公路服務區一樣,遍布在全國的交通路線上。為全國的“體制內人員”提供免費服務!總的來說,那就是數量多,檔次高,功能多。
按照當時的規定,大部分驛站都擁有二進甚至三進的院子。大門、鼓樓、中門、前後廳、左右廂房、廚房、庫房、馬房、驛丞宅等設施必須色色俱全。標準的驛站,要有10間供官員居住的上房,20間供來往差役居住的耳房或者廂房。可同時接待幾十名賓客入住。
而接待這麽些人,自然還需要配置廚房和馬廄。而有了這些,那馬夫、驢夫、步夫、館夫、庫夫、鬥級、房夫、廚夫等管理和服務人員自然也一樣必不可少了。而這些工作人員也需要居住,即使只有大通鋪房,那也一樣占地方要蓋房子不是,若是在加上備用的倉庫和臨時監獄什麽的,掰著指頭一算就知道這驛站有多大,事兒有多繁瑣,人員有多覆雜了,從職能上看,這驛站真的很強大。
那麽話又說回來,這明朝的皇帝為啥要裁撤驛站?真說起來,崇禎幹的事兒不稀奇,因為明朝驛裁撤的事兒在他之前已經有人幹過了,還不止一次。
第一次是在1558年,當時嘉靖皇帝在位,朝廷沒錢了,就計劃把全國驛站規模裁減掉30%-50%,節省的錢糧一半充做軍費。打倭寇這個事兒還是很重要的對吧。可問題是想法是好的,執行上卻很不好。大明的官員們這自覺性太差,這貪婪性太強。這邊地方官府減少了驛站的經費,那邊來往官吏們甚至他們的家眷,繼續在驛站裏免費大吃大喝,用車用馬。
都知道明朝中期以後,吏治崩壞的速度大大加快。驛站這裏體現的尤為明顯。凡是和體制有些關系的人,都可以開介紹信到驛站住宿和使用車馬。這麽一來,誰吃得住啊,於是驛站的人員開始逃跑。大家都知道,驛站本身也承擔著消息傳遞職能,這人一沒了……當倭寇襲破福建興化城後,十萬火急的消息卻耽擱了一個多月才送到北京。你說這樣一來,這政策還怎麽執行?所以裁撤改革在5年後宣布失敗。
第二次離著阿玉就比較近了,因為那是張居正幹的,要不說這家夥是千古名相呢,手法一出立馬就可以看出和前頭那些人的水平高低。就在1576年,老張同志從限制官員特權著手,頌布嚴格的條令,並用殺雞駭猴的法子,直接法辦了違規官員幾十人,多名官員被降職和革職。甚至其中還包括了孔夫子後裔和皇親國戚。場面相當的大,手筆絕對狠辣,於是立馬剎住了官員們在驛站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的奢靡之風。
雖然並未從節省開支的角度來強行規定裁減比例,也並沒有規定裁減經費的硬性指標, 可就“官員特權”這一要害死抓狠抓,並將改革驛政,直接納入到各地省級一把手的考核內容這一手。就成功的把全國驛政花費縮減了30%以上。節省了近百萬兩白銀。
可惜啊,因為這錢省的,雖然為民眾減少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國家財政和民眾都得益,官員特權卻受了損。所以在他1582年病逝後,一切又故伎重演。
當然,這說的是歷史上,這會兒在這本書裏就不會了,這不是阿玉來了嘛,有他這麽個人在還能重蹈覆轍?怎麽可能,只有更進一步的。比如這會兒阿玉就已經開始考慮具體的整肅措施了。
重點就是這驛站的經費問題。大明驛站的不合理之處在於,這些星羅密布的驛站,不僅不是用市場化方式運營的,也不是靠國家撥款養活的。每個驛站居然是靠地方官府直接向民間攤派,用當地人的額外貢賦來養活?這就呵呵了啊!
咱們不說別的,就說西北,或者拿李自成家陜西驛站來算,西安驛有常備的馬27匹、驢10頭、拉車的牛若幹、大車若幹。這些東西要吃吧,那是什麽消耗?要知道驛站的馬匹吃的不是草,而是糧食。早在朱元璋時期,驛站的每匹馬每年就需要當地供應80石糧食。到了150年後的明朝中期,在某些貪汙犯的金手指妙筆生花之後,陜西華州的一匹馬每年需要422石糧食!而陜西當時的一頃耕地,只能出產7石糧食。所以,每養一匹驛馬就需要十多戶農民全年的血汗所得。若是加上這陜北半沙漠一般的幹旱,西藏類似的人口密度,20萬上下的軍戶,這幾個合在一起,再對比全國十分之密度的驛站……你說這攤派怎麽支撐的住?果然吃別人的,傻子都能變精明,驛丞這樣的小官都能翻五倍貪錢了。
反正阿玉看,那邊境地方的驛站就這麽個制度搞下去,就是沒裁撤的事兒,維持起來也艱難的很。所以他覺得,這些地方該吃國家財政的,那還是得讓人家吃,誰讓這缺不得呢對吧。至於其他地方,其實可以用承包的形勢分包出去,調動一下員工的積極性。人開客棧的都能掙錢,這麽一個地方那些驛丞只要不傻,肯定也知道承包有多合算的對吧。
至於國家職能……首先強調一下,凡是軍情的遞送等,屬於驛站不可推卸的天然職責,要免費為國家服務。甚至辦不好,還要掉腦袋。然後這官員接待上,朝廷公家事物處理人員問題上(比如押解犯人的),凡是符合資格的,想要享受免費招待的,就需要在驛站留下親筆的文書,闡述往來的理由,人員數量,大致的消耗等,好方便驛丞遞送到官府入賬,每月月底當地官府根據實際支出,給予市價一半結算。保證驛站不至於太虧本。此外,這信息單據,要遞送一份附件給予當地的錦衣衛衛所,作為官員流動的覆查備檔。
這個一出來……阿玉眼睛瞇起來了,他覺得,估計都不用下狠手,只要說錦衣衛要覆查,呵呵,那些白吃白喝的,立馬就能下去一半。畢竟錦衣衛的名聲,那不是幾個錢就能讓他們鼓起膽子懟上來的,對吧。
至於當地官府支付的那一部分……朝廷支付多少阿玉覺得先不用管,倒是這驛站自營部分的稅收該先確定一下。哪些項目該收稅,收的又該是多少比例,都是需要探討的。等著這個定了,在某地試行一段時間,看看這稅賦有多少。然後根據這稅賦,根據不同地域的繁華程度,人流多少,商定當地衙門和朝廷的各自出資比例。
若是想要卡的再嚴格些,這驛站官員接待的額度也可以制定個金額範圍,官員外出享受驛站的招待,也可以核定一下資格什麽的,比如公事外,每年可享受多少額度的免費招待等等。
反正阿玉覺得,現代廉政建設的很多條條款款其實在這個時代的驛站問題上都是可以借鑒的,既然能偷懶,他為啥還要自己費腦子對吧。多整點出來,然後想法子分散了,送到那幫子沒了張居正,又沒了做政治犧牲品危機的改革派手裏,讓他們忙乎去。反正最近一年,重新抖起來的這些家夥,最近正因為領頭人的地位有點內鬥的跡象。與其讓他們無謂的消耗,還不如讓他們用實際行動來鬥呢。好歹也算是幹實事了對吧。
阿玉覺得,自己辦事兒那還是相當的有水準的。於無風處聽驚雷,錦衣衛就該這麽來!不然真是白瞎了他們這陰險狡詐的名聲。
“阿玉,阿玉……好消息,好消息啊,圖,圖……你找的圖,找到了……”
阿玉這裏忙乎的正樂呵了,外頭那從來不知道什麽叫客氣的鐵虎又一次開始沖擊他家的門房了。這聲音喊得,他就是在二進,在睡覺,估計都聽的清楚。這人怎麽就不知道走慢點,讓人通報呢,好歹也是……等等,圖?什麽圖?難道是……海圖?
阿玉眼睛一下張的老大,隨即猛地跳起來,飛一般的開始往外沖。不自覺地都已經用上了輕功,書房門口的簾子被撞的幾乎飛到了天上。哪裏還有往日沈穩的模樣,驚呆了院子裏所有的人,就是剛進來的鐵虎,手臂被阿玉拉著,那眼睛也不自覺的跟著那簾子在飛。
“趕緊說,什麽圖?海圖?船圖?”
“啊?”
“啊你個頭啊!到底啥?眼睛回來……”
作者有話要說: 為什麽崇禎裁撤驛站首先要拿陜西來開刀?原來,明代的陜西布政使比今天的陜西省面積要大,其中還包括了今天甘肅和寧夏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陜北和陜南在氣候與降水量方面區別很大。北部地區的平均氣溫在明末可能只有5-6度。陜北榆林地區在現代的年降雨量,也只有350毫米左右。而據《西北災荒史》記載,明代陜西的旱災發生率為1.71,大致是3年2旱!
所以,我們大膽推測,在明代某些旱災嚴重的年份,陜北的年降雨量可能低於300毫米。而現代沙漠的年降雨量標準是低於250毫米。
由於旱災和寒冷,陜北屬於明朝北方人口最稀少的地區。當時,陜西人口峰值約為615萬人,超過7成集中在關中和陜西南部。僅僅西安府就集中了全省民戶的60%,而陜北地區只有不到3成。人口密度可能低於每平方公裏10人,和今天的青海西藏相似。
此外,由於明朝一直面臨北方蒙古人的威脅,陜西長期都是朝廷的邊防重地。當地駐紮了重兵,陜西的軍戶就約有15萬戶,駐軍人數大致在20萬左右。明朝中期後,軍隊逐步轉為募兵制。於是所需的軍餉對陜西民戶造成了更大的負擔。
這樣一來,陜西的驛站數量占比在全國偏高。大明朝全國有1/10的驛站都分布在陜西。由於地方偏僻,每個驛站之間的距離往往相隔80-100裏,不少到驛站服務的民夫往往要輾轉百裏。所以陜西的驛站在那個時代都被稱為“苦驛”。
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明朝中期後,全國的驛卒由原來的民間臨時征派改成了雇傭制。到了明末,陜西全省有約4萬名職業驛夫,他們完全靠驛站工資養活。一旦失去工作,沒有了土地的他們,除了落草為寇外,就只有死路一條。
1629年,19歲的崇禎皇帝也開始驛政改革。急功近利的他可沒有張居正等人的耐心,只希望以一攬子的大刀闊斧,立竿見影的解決問題。所以他的手段與張居正有兩大區別:
張居正的驛政改革,著眼點是減輕民眾的負擔,節省了上百萬兩銀子卻只是附帶的好處。而崇禎身為天子,卻只是盯著這驛政改革所得的幾十萬兩白銀下手。所以,他默許了官吏們對民間的攤派,不過要求官吏們把這筆資金的一大部分上交用於軍費。
崇禎在改革執行上操之過急,缺乏耐心。他“一刀切”的命令裁減全國驛站規模的60%。嘉靖和張居正的改革都是徐徐進行,耗時數年。崇禎的改革卻要各地在幾個月內強行完成!
629年,崇禎的改革如一陣狂風般刮到陜西。一夜之間,60%的驛卒,也就是超過2萬人忽然失業。驛卒,可不是郵遞員、快遞小哥或招待所服務員那麽簡單。因為他們在處理送快遞和招待往來人員之外,其實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城堡守衛和後備兵源,基本上都有騎馬射箭的底子。所以像是李自成就這樣加入了失業大軍的。自然就跑到邊軍中謀生。誰知道崇禎將大部分軍餉都丟到了遼東地區,造成了西北邊軍欠餉。那還有什麽可說的?殺官嘩變,正式轉變著名草寇。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清理河道,修繕官道,這從來都是一個王朝強盛與否的標致。自古以來, 河道是否通暢, 官路是否不絕, 代表著帝王意志傳遞的遠近疏堵。如今他既然連著漕運的事兒都開始插手了,隱在後頭, 引導出了新局面, 那麽這驛站是怎麽也不能放過的。
因為驛站裁撤所以有了李自成失業,因為西北軍餉拖欠, 所以有了那位大明敲響喪鐘的流寇。所以這大明的問題,歸根結底依然是銀子的問題。如今軍餉的問題已經開始逐步的緩解, 財大氣粗到內庫比國庫都大的萬歷皇帝,在互市源源不斷的創造利潤的同時,已經很有遠見的將這一部分的銀錢直接劃到了軍餉撥發的一檔裏, 專款專用,避開了無數的手。成了九邊最基本的餉銀保證。
軍餉有了造血的,那這驛站……道路上的,什麽能掙錢?在阿玉看來,只要敢放開這些驛站的手腳,這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大不了將民信局合並不就是了?大不了將快遞業發展起來不就是了?你什麽時候見過高速公路休息站虧錢的?就是公款吃喝多點,維持總是可以的吧。開辟點新財路總是可以的吧。
想的很美好,可真的細究一下,阿玉就有些傻了。明朝的驛站……問題大的不是一點兩點啊。
明朝的驛站根子上來說,那就是個豪華官方招待所。而且,因為郵政和軍事情報傳遞用途,這時候的驛站,真的,就像今天的高速公路服務區一樣,遍布在全國的交通路線上。為全國的“體制內人員”提供免費服務!總的來說,那就是數量多,檔次高,功能多。
按照當時的規定,大部分驛站都擁有二進甚至三進的院子。大門、鼓樓、中門、前後廳、左右廂房、廚房、庫房、馬房、驛丞宅等設施必須色色俱全。標準的驛站,要有10間供官員居住的上房,20間供來往差役居住的耳房或者廂房。可同時接待幾十名賓客入住。
而接待這麽些人,自然還需要配置廚房和馬廄。而有了這些,那馬夫、驢夫、步夫、館夫、庫夫、鬥級、房夫、廚夫等管理和服務人員自然也一樣必不可少了。而這些工作人員也需要居住,即使只有大通鋪房,那也一樣占地方要蓋房子不是,若是在加上備用的倉庫和臨時監獄什麽的,掰著指頭一算就知道這驛站有多大,事兒有多繁瑣,人員有多覆雜了,從職能上看,這驛站真的很強大。
那麽話又說回來,這明朝的皇帝為啥要裁撤驛站?真說起來,崇禎幹的事兒不稀奇,因為明朝驛裁撤的事兒在他之前已經有人幹過了,還不止一次。
第一次是在1558年,當時嘉靖皇帝在位,朝廷沒錢了,就計劃把全國驛站規模裁減掉30%-50%,節省的錢糧一半充做軍費。打倭寇這個事兒還是很重要的對吧。可問題是想法是好的,執行上卻很不好。大明的官員們這自覺性太差,這貪婪性太強。這邊地方官府減少了驛站的經費,那邊來往官吏們甚至他們的家眷,繼續在驛站裏免費大吃大喝,用車用馬。
都知道明朝中期以後,吏治崩壞的速度大大加快。驛站這裏體現的尤為明顯。凡是和體制有些關系的人,都可以開介紹信到驛站住宿和使用車馬。這麽一來,誰吃得住啊,於是驛站的人員開始逃跑。大家都知道,驛站本身也承擔著消息傳遞職能,這人一沒了……當倭寇襲破福建興化城後,十萬火急的消息卻耽擱了一個多月才送到北京。你說這樣一來,這政策還怎麽執行?所以裁撤改革在5年後宣布失敗。
第二次離著阿玉就比較近了,因為那是張居正幹的,要不說這家夥是千古名相呢,手法一出立馬就可以看出和前頭那些人的水平高低。就在1576年,老張同志從限制官員特權著手,頌布嚴格的條令,並用殺雞駭猴的法子,直接法辦了違規官員幾十人,多名官員被降職和革職。甚至其中還包括了孔夫子後裔和皇親國戚。場面相當的大,手筆絕對狠辣,於是立馬剎住了官員們在驛站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的奢靡之風。
雖然並未從節省開支的角度來強行規定裁減比例,也並沒有規定裁減經費的硬性指標, 可就“官員特權”這一要害死抓狠抓,並將改革驛政,直接納入到各地省級一把手的考核內容這一手。就成功的把全國驛政花費縮減了30%以上。節省了近百萬兩白銀。
可惜啊,因為這錢省的,雖然為民眾減少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國家財政和民眾都得益,官員特權卻受了損。所以在他1582年病逝後,一切又故伎重演。
當然,這說的是歷史上,這會兒在這本書裏就不會了,這不是阿玉來了嘛,有他這麽個人在還能重蹈覆轍?怎麽可能,只有更進一步的。比如這會兒阿玉就已經開始考慮具體的整肅措施了。
重點就是這驛站的經費問題。大明驛站的不合理之處在於,這些星羅密布的驛站,不僅不是用市場化方式運營的,也不是靠國家撥款養活的。每個驛站居然是靠地方官府直接向民間攤派,用當地人的額外貢賦來養活?這就呵呵了啊!
咱們不說別的,就說西北,或者拿李自成家陜西驛站來算,西安驛有常備的馬27匹、驢10頭、拉車的牛若幹、大車若幹。這些東西要吃吧,那是什麽消耗?要知道驛站的馬匹吃的不是草,而是糧食。早在朱元璋時期,驛站的每匹馬每年就需要當地供應80石糧食。到了150年後的明朝中期,在某些貪汙犯的金手指妙筆生花之後,陜西華州的一匹馬每年需要422石糧食!而陜西當時的一頃耕地,只能出產7石糧食。所以,每養一匹驛馬就需要十多戶農民全年的血汗所得。若是加上這陜北半沙漠一般的幹旱,西藏類似的人口密度,20萬上下的軍戶,這幾個合在一起,再對比全國十分之密度的驛站……你說這攤派怎麽支撐的住?果然吃別人的,傻子都能變精明,驛丞這樣的小官都能翻五倍貪錢了。
反正阿玉看,那邊境地方的驛站就這麽個制度搞下去,就是沒裁撤的事兒,維持起來也艱難的很。所以他覺得,這些地方該吃國家財政的,那還是得讓人家吃,誰讓這缺不得呢對吧。至於其他地方,其實可以用承包的形勢分包出去,調動一下員工的積極性。人開客棧的都能掙錢,這麽一個地方那些驛丞只要不傻,肯定也知道承包有多合算的對吧。
至於國家職能……首先強調一下,凡是軍情的遞送等,屬於驛站不可推卸的天然職責,要免費為國家服務。甚至辦不好,還要掉腦袋。然後這官員接待上,朝廷公家事物處理人員問題上(比如押解犯人的),凡是符合資格的,想要享受免費招待的,就需要在驛站留下親筆的文書,闡述往來的理由,人員數量,大致的消耗等,好方便驛丞遞送到官府入賬,每月月底當地官府根據實際支出,給予市價一半結算。保證驛站不至於太虧本。此外,這信息單據,要遞送一份附件給予當地的錦衣衛衛所,作為官員流動的覆查備檔。
這個一出來……阿玉眼睛瞇起來了,他覺得,估計都不用下狠手,只要說錦衣衛要覆查,呵呵,那些白吃白喝的,立馬就能下去一半。畢竟錦衣衛的名聲,那不是幾個錢就能讓他們鼓起膽子懟上來的,對吧。
至於當地官府支付的那一部分……朝廷支付多少阿玉覺得先不用管,倒是這驛站自營部分的稅收該先確定一下。哪些項目該收稅,收的又該是多少比例,都是需要探討的。等著這個定了,在某地試行一段時間,看看這稅賦有多少。然後根據這稅賦,根據不同地域的繁華程度,人流多少,商定當地衙門和朝廷的各自出資比例。
若是想要卡的再嚴格些,這驛站官員接待的額度也可以制定個金額範圍,官員外出享受驛站的招待,也可以核定一下資格什麽的,比如公事外,每年可享受多少額度的免費招待等等。
反正阿玉覺得,現代廉政建設的很多條條款款其實在這個時代的驛站問題上都是可以借鑒的,既然能偷懶,他為啥還要自己費腦子對吧。多整點出來,然後想法子分散了,送到那幫子沒了張居正,又沒了做政治犧牲品危機的改革派手裏,讓他們忙乎去。反正最近一年,重新抖起來的這些家夥,最近正因為領頭人的地位有點內鬥的跡象。與其讓他們無謂的消耗,還不如讓他們用實際行動來鬥呢。好歹也算是幹實事了對吧。
阿玉覺得,自己辦事兒那還是相當的有水準的。於無風處聽驚雷,錦衣衛就該這麽來!不然真是白瞎了他們這陰險狡詐的名聲。
“阿玉,阿玉……好消息,好消息啊,圖,圖……你找的圖,找到了……”
阿玉這裏忙乎的正樂呵了,外頭那從來不知道什麽叫客氣的鐵虎又一次開始沖擊他家的門房了。這聲音喊得,他就是在二進,在睡覺,估計都聽的清楚。這人怎麽就不知道走慢點,讓人通報呢,好歹也是……等等,圖?什麽圖?難道是……海圖?
阿玉眼睛一下張的老大,隨即猛地跳起來,飛一般的開始往外沖。不自覺地都已經用上了輕功,書房門口的簾子被撞的幾乎飛到了天上。哪裏還有往日沈穩的模樣,驚呆了院子裏所有的人,就是剛進來的鐵虎,手臂被阿玉拉著,那眼睛也不自覺的跟著那簾子在飛。
“趕緊說,什麽圖?海圖?船圖?”
“啊?”
“啊你個頭啊!到底啥?眼睛回來……”
作者有話要說: 為什麽崇禎裁撤驛站首先要拿陜西來開刀?原來,明代的陜西布政使比今天的陜西省面積要大,其中還包括了今天甘肅和寧夏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陜北和陜南在氣候與降水量方面區別很大。北部地區的平均氣溫在明末可能只有5-6度。陜北榆林地區在現代的年降雨量,也只有350毫米左右。而據《西北災荒史》記載,明代陜西的旱災發生率為1.71,大致是3年2旱!
所以,我們大膽推測,在明代某些旱災嚴重的年份,陜北的年降雨量可能低於300毫米。而現代沙漠的年降雨量標準是低於250毫米。
由於旱災和寒冷,陜北屬於明朝北方人口最稀少的地區。當時,陜西人口峰值約為615萬人,超過7成集中在關中和陜西南部。僅僅西安府就集中了全省民戶的60%,而陜北地區只有不到3成。人口密度可能低於每平方公裏10人,和今天的青海西藏相似。
此外,由於明朝一直面臨北方蒙古人的威脅,陜西長期都是朝廷的邊防重地。當地駐紮了重兵,陜西的軍戶就約有15萬戶,駐軍人數大致在20萬左右。明朝中期後,軍隊逐步轉為募兵制。於是所需的軍餉對陜西民戶造成了更大的負擔。
這樣一來,陜西的驛站數量占比在全國偏高。大明朝全國有1/10的驛站都分布在陜西。由於地方偏僻,每個驛站之間的距離往往相隔80-100裏,不少到驛站服務的民夫往往要輾轉百裏。所以陜西的驛站在那個時代都被稱為“苦驛”。
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明朝中期後,全國的驛卒由原來的民間臨時征派改成了雇傭制。到了明末,陜西全省有約4萬名職業驛夫,他們完全靠驛站工資養活。一旦失去工作,沒有了土地的他們,除了落草為寇外,就只有死路一條。
1629年,19歲的崇禎皇帝也開始驛政改革。急功近利的他可沒有張居正等人的耐心,只希望以一攬子的大刀闊斧,立竿見影的解決問題。所以他的手段與張居正有兩大區別:
張居正的驛政改革,著眼點是減輕民眾的負擔,節省了上百萬兩銀子卻只是附帶的好處。而崇禎身為天子,卻只是盯著這驛政改革所得的幾十萬兩白銀下手。所以,他默許了官吏們對民間的攤派,不過要求官吏們把這筆資金的一大部分上交用於軍費。
崇禎在改革執行上操之過急,缺乏耐心。他“一刀切”的命令裁減全國驛站規模的60%。嘉靖和張居正的改革都是徐徐進行,耗時數年。崇禎的改革卻要各地在幾個月內強行完成!
629年,崇禎的改革如一陣狂風般刮到陜西。一夜之間,60%的驛卒,也就是超過2萬人忽然失業。驛卒,可不是郵遞員、快遞小哥或招待所服務員那麽簡單。因為他們在處理送快遞和招待往來人員之外,其實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城堡守衛和後備兵源,基本上都有騎馬射箭的底子。所以像是李自成就這樣加入了失業大軍的。自然就跑到邊軍中謀生。誰知道崇禎將大部分軍餉都丟到了遼東地區,造成了西北邊軍欠餉。那還有什麽可說的?殺官嘩變,正式轉變著名草寇。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