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跟著展昭去破案20
關燈
小
中
大
不管衙門裏怎麽紛紛,日子該怎麽還怎麽過,該請假的也一樣還是要請假,比如阿玉,就在過年前一口氣請了足足十天的假,理由十分的正當,因為他大哥娶媳婦啊!這樣的大事兒能沒他出場?當然要去,在人治皇權社會這樣的事兒請假,那理正的不能再正。所以即使近來開封府忙的火燒眉毛,即使加人的事兒越發的喧囂其上,阿玉依然兩手一攤,十分利索的丟下了府衙那亂七八糟的事兒,在這大雪紛飛中,回到了那已經幾個月沒能親近的家。
都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阿玉這會兒就是這樣的感覺,即使他穿越過來這麽久,在這個家呆的時間也沒比衙門多多少,可家就是家,躺下就覺得安心,睡著都覺得香甜。
當然,年前這樣最忙的時候請假,還是一來就是十天這麽長那也是有代價的額,比如過年留守的事兒,就落到了阿玉的頭上了。臘月二十九,就要回到衙門和其他值守的人一起過個清冷年。為了這,自打阿玉回到家,就沒見自家老爹一次好臉。
“爹啊,你這不高興的意思已經表達的很明顯了,不用每次見著我就變臉,這樣你這臉上的皮肉太累,容易長褶子。”
一大清早,幫著自家爺爺將新上漆的櫃子搬出來吹風晾曬的阿玉剛忙乎完,一個回頭,就看到自家老爹駕著牛車回家。原本還樂呵呵的,一路和人打招呼的阿玉爹,在看到阿玉的第一眼,那表情就立馬一變,嘴角瞬間下拉好幾度,那速度快的,看的阿玉都想笑。
阿月爹為啥不高興?阿玉知道,還不就是因為阿玉答應了值守,讓自家今年過年,這個新媳婦進門第一年的重要時刻,沒法子全家團圓,感覺十分的遺憾嘛。可阿玉能說啥?順著他得罪同僚?
沒腦子的違反規矩?怎麽可能。甚至阿玉還暗暗偷著樂,感覺這一次值守的事兒來得巧,來的妙,來的正正好呢。你說為啥?別忘了,衙門加人的事兒有多少人眼巴巴的看著?多少人想拉關系算計?什麽時候拉關系最合適?還不是過年親友走動的檔口?能讓他過個清凈年,阿玉覺得,就是要當幾日守門的老頭,他都是樂意的。
只是……都說老小孩老小孩,明明他爹還沒到老的時候,怎麽就已經開始變了呢?四十都不到,難道就已經到了更年期了?還是過年不能拉著他這個官家人在親戚面前長臉,覺得虧本了?不管是哪一種吧,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當兒子的總不能記恨爹對吧,所以遞個臺階什麽的還是很有必要的。
再說了,他不回家不知道,別看每次他給錢爹都拿的飛快,弄得好像這一家子都等著他養一般,弄得他自我感覺分外良好,只覺得自己十分重要。可事實上這家裏,努力的不止他一個,阿玉爹也一樣很不容易。
沒有了阿玉,家裏的壯勞力就少了一個,可要幹的活呢?因為多買了十畝地,這活計自然就多了。像是為了種植冬小麥,在凍土裏深耕,這絕對不是什麽容易的活計。阿玉爺爺雖然身子硬朗,還能幫著幹活,可到底年紀大了,阿玉娘和妹妹又是個婦人,力氣小些,如此一來,這四十畝地的農活,大半都落到了阿玉爹和阿玉大哥的頭上,想想都能知道他們有多累。
可即使忙成這樣,阿玉爹也沒停著,等著地裏的活計幹完了,空閑下來就開始駕著家裏的牛車往外走,不是候在鎮子或者縣城尋幫人拉貨的活計掙錢,就是拉人掙幾個腳錢,楞是沒有一天空閑的。
除此之外,因為家裏阿玉爺爺是個老木匠,阿玉爹也懂點木匠手藝,所以這家裏的從起屋子開始這家具的事兒就沒想過花錢,全是靠著自家砍了樹,自家做。如此一來省錢上自然是十分的讓人羨慕,可活計也變得多了好些。不說作為木匠主力,在家做活的阿玉爺爺怎麽怎麽折騰,就是阿玉爹,為了往來搬動木材,就忙乎的頭頭轉。
最後因為阿玉大哥秦磊成親的日子越發的近,一門心思想要早點抱孫子的阿玉爹,為了讓大兒子養幾日身體,還接手了好些其他的家庭瑣事兒,比如運水,比如磨石磨什麽的,如此一來累成啥樣,那真是沒法子說了。
就阿玉來看,比上次去城裏那是又瘦了好些,臉色也有些不好,這讓阿玉實在是說不出什麽違逆的話來。不但不幹違逆,生怕老爹傷心,阿玉還要語調輕快,盡力讓老爹心情樂呵那才是孝道。所以嘍,就有了前頭那麽一句。
阿玉爹那也是個秒人,一聽兒子說褶子,第一個反應居然是直接伸手摸了一把自己的老臉,然後才帶著幾分可惜的說道:
“我倒是想呢,褶子多皮就後世,多抗風?真是可惜了,你爹我長的嫩,褶子還沒出來。”
呵呵,有這麽一個爹,再怎麽心疼感傷的,也能讓這不要臉的話給洗沒了。
“成吧,不說這個,我說爹,今兒不是說不出去嘛,你這是……”
“我忙裏忙外的還能是為啥?看看,這是什麽?”
“什麽?”
阿玉探頭,往車架裏看,這一看,眼睛就是一瞪,眉頭皺了起來,
“舊衣裳?還是細棉布的,連個補丁都沒有。哪兒來的?這麽奢侈,這衣裳可還好好的呢。”
“可不就是細棉布舊衣裳,你小子,眼睛倒是尖的很。馬上就是年下了,好些大戶人家做新衣裳,這新衣裳有了,舊衣裳自然就被淘汰了,有些是送給了窮親戚,有些則送到了舊衣鋪子換錢,你爹我就是尋了這麽個路子,在縣城好幾戶人家後頭撿漏,不過是花了尋常麻布的錢,就得了這麽些。多好的東西,改一改,你哥成親的時候傳出來場面的很。”
“要這幹嘛?咱們又不是沒錢買布?綢子的做上一身都不怕……等等,細棉布?這……”
“是啊,細棉布,要我說那些商戶也真是啊,夠精怪的,不讓穿絲綢的,他們就能尋出細棉布來穿,這細致綿滑的,比綢子不差什麽了,還特吸汗服帖,不打眼。聽說有些家裏有地的,已經開始想法子尋種子自己種了,你說這要是真種出來,自己織布,那那些商戶可就掙翻了,這東西如今可是和絲綢一個價。”
阿玉爹還在哪兒樂呵呵的看著細棉布的衣裳高興呢,阿玉則剛反應過來一個十分重要的認知。那就是,在宋代,或者說說宋初以前,人們的衣裳除了絲綢這個特色拳頭產品,其他的普通百姓一般都只有葛布和麻布兩種可以裁衣。唯一能和棉花搭上邊的也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至於棉花?據考證棉花是在宋朝中期的時候從海路傳入我國的。
甚至在宋以前,中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據說在南北朝時期,邊疆有過種植。至於廣泛推廣和利用,大量傳入內地,根據一些書籍考證推測,應當在宋末元初。
有記載是這麽說的:“宋元之間始傳其種於中國,關陜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陜通西域故也。”從此可以了解,棉花的傳入有海陸兩路。泉州的棉花是從海路傳入的,並很快在南方推廣開來,至於全國棉花的推廣則遲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強制的方法才推開的。
可如今阿玉看到的是什麽?是這開封的商戶們,其實已經在將棉花做的細棉布當日常家常衣裳在穿了。難道說書上記錯了?阿玉忍不住回想以往自己走過的幾個世界,倚天裏頭正好就是元明時期,那時候他記得……嚓,記個屁啊,剛開始的時候他窮的靠著打獵過日子,拿時候衣裳好像都是麻布的吧,反正只要遮住身體,他都沒在意過,至於後來?那不是都成了武當第八俠了嘛,絲綢也好,細棉布也罷,都不用他自己采買他知道啥?
至於宋朝的?他就和楊過混過,那時候也是窮的和乞丐一個級別,吃飯都勉強,能講究布料問題?能穿暖就不錯了,至於其他的?古龍世界啥都不用琢磨,那和歷史沒法子接軌,所以嘍,到了這會兒,到了這正兒八經的北宋,他才第一次發現,以往他覺得十分尋常,應該屬於普通百姓階層,不放在眼裏的細棉布居然還是緊俏的進口產品!是有門路有財力的商戶們的絲綢代替品!
那……那些書……等等,他好像明白了,其實後世我們知道的歷史,更多是書本中的歷史,某一個寫書人眼中的歷史。因為交通的限制,寫書人能走動的地域就那麽些,能接觸的人群信息也就那麽些,所以他們能知道的消息,能見識到的一切其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此一來,寫到他們書裏的,自然也只能代表一人一地的範圍,甚至因為古代等級森嚴的緣故,還帶著一定的階層歧視等等,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認為那個時代就真的是這個樣子。
若是在加上商戶這個明明消息最靈通,物資流動最敏感的人群,在士農工商中屬於最底層,最沒有發言權,如此一來,像是棉布這樣的離著特權讀書人階層有點距離的信息,被謄錄到書本的時間被滯後也就可以理解了。
既然能理解了,那麽反過來再看這細棉布,他自然也就順其自然的跟著自己老爹露出為了笑臉,樂呵呵的附和道:
“確實,這布挺不錯。”
至於他心裏?呵呵,權當又被上了一課好了,果然古人說的好啊,盡信書不如無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都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阿玉這會兒就是這樣的感覺,即使他穿越過來這麽久,在這個家呆的時間也沒比衙門多多少,可家就是家,躺下就覺得安心,睡著都覺得香甜。
當然,年前這樣最忙的時候請假,還是一來就是十天這麽長那也是有代價的額,比如過年留守的事兒,就落到了阿玉的頭上了。臘月二十九,就要回到衙門和其他值守的人一起過個清冷年。為了這,自打阿玉回到家,就沒見自家老爹一次好臉。
“爹啊,你這不高興的意思已經表達的很明顯了,不用每次見著我就變臉,這樣你這臉上的皮肉太累,容易長褶子。”
一大清早,幫著自家爺爺將新上漆的櫃子搬出來吹風晾曬的阿玉剛忙乎完,一個回頭,就看到自家老爹駕著牛車回家。原本還樂呵呵的,一路和人打招呼的阿玉爹,在看到阿玉的第一眼,那表情就立馬一變,嘴角瞬間下拉好幾度,那速度快的,看的阿玉都想笑。
阿月爹為啥不高興?阿玉知道,還不就是因為阿玉答應了值守,讓自家今年過年,這個新媳婦進門第一年的重要時刻,沒法子全家團圓,感覺十分的遺憾嘛。可阿玉能說啥?順著他得罪同僚?
沒腦子的違反規矩?怎麽可能。甚至阿玉還暗暗偷著樂,感覺這一次值守的事兒來得巧,來的妙,來的正正好呢。你說為啥?別忘了,衙門加人的事兒有多少人眼巴巴的看著?多少人想拉關系算計?什麽時候拉關系最合適?還不是過年親友走動的檔口?能讓他過個清凈年,阿玉覺得,就是要當幾日守門的老頭,他都是樂意的。
只是……都說老小孩老小孩,明明他爹還沒到老的時候,怎麽就已經開始變了呢?四十都不到,難道就已經到了更年期了?還是過年不能拉著他這個官家人在親戚面前長臉,覺得虧本了?不管是哪一種吧,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當兒子的總不能記恨爹對吧,所以遞個臺階什麽的還是很有必要的。
再說了,他不回家不知道,別看每次他給錢爹都拿的飛快,弄得好像這一家子都等著他養一般,弄得他自我感覺分外良好,只覺得自己十分重要。可事實上這家裏,努力的不止他一個,阿玉爹也一樣很不容易。
沒有了阿玉,家裏的壯勞力就少了一個,可要幹的活呢?因為多買了十畝地,這活計自然就多了。像是為了種植冬小麥,在凍土裏深耕,這絕對不是什麽容易的活計。阿玉爺爺雖然身子硬朗,還能幫著幹活,可到底年紀大了,阿玉娘和妹妹又是個婦人,力氣小些,如此一來,這四十畝地的農活,大半都落到了阿玉爹和阿玉大哥的頭上,想想都能知道他們有多累。
可即使忙成這樣,阿玉爹也沒停著,等著地裏的活計幹完了,空閑下來就開始駕著家裏的牛車往外走,不是候在鎮子或者縣城尋幫人拉貨的活計掙錢,就是拉人掙幾個腳錢,楞是沒有一天空閑的。
除此之外,因為家裏阿玉爺爺是個老木匠,阿玉爹也懂點木匠手藝,所以這家裏的從起屋子開始這家具的事兒就沒想過花錢,全是靠著自家砍了樹,自家做。如此一來省錢上自然是十分的讓人羨慕,可活計也變得多了好些。不說作為木匠主力,在家做活的阿玉爺爺怎麽怎麽折騰,就是阿玉爹,為了往來搬動木材,就忙乎的頭頭轉。
最後因為阿玉大哥秦磊成親的日子越發的近,一門心思想要早點抱孫子的阿玉爹,為了讓大兒子養幾日身體,還接手了好些其他的家庭瑣事兒,比如運水,比如磨石磨什麽的,如此一來累成啥樣,那真是沒法子說了。
就阿玉來看,比上次去城裏那是又瘦了好些,臉色也有些不好,這讓阿玉實在是說不出什麽違逆的話來。不但不幹違逆,生怕老爹傷心,阿玉還要語調輕快,盡力讓老爹心情樂呵那才是孝道。所以嘍,就有了前頭那麽一句。
阿玉爹那也是個秒人,一聽兒子說褶子,第一個反應居然是直接伸手摸了一把自己的老臉,然後才帶著幾分可惜的說道:
“我倒是想呢,褶子多皮就後世,多抗風?真是可惜了,你爹我長的嫩,褶子還沒出來。”
呵呵,有這麽一個爹,再怎麽心疼感傷的,也能讓這不要臉的話給洗沒了。
“成吧,不說這個,我說爹,今兒不是說不出去嘛,你這是……”
“我忙裏忙外的還能是為啥?看看,這是什麽?”
“什麽?”
阿玉探頭,往車架裏看,這一看,眼睛就是一瞪,眉頭皺了起來,
“舊衣裳?還是細棉布的,連個補丁都沒有。哪兒來的?這麽奢侈,這衣裳可還好好的呢。”
“可不就是細棉布舊衣裳,你小子,眼睛倒是尖的很。馬上就是年下了,好些大戶人家做新衣裳,這新衣裳有了,舊衣裳自然就被淘汰了,有些是送給了窮親戚,有些則送到了舊衣鋪子換錢,你爹我就是尋了這麽個路子,在縣城好幾戶人家後頭撿漏,不過是花了尋常麻布的錢,就得了這麽些。多好的東西,改一改,你哥成親的時候傳出來場面的很。”
“要這幹嘛?咱們又不是沒錢買布?綢子的做上一身都不怕……等等,細棉布?這……”
“是啊,細棉布,要我說那些商戶也真是啊,夠精怪的,不讓穿絲綢的,他們就能尋出細棉布來穿,這細致綿滑的,比綢子不差什麽了,還特吸汗服帖,不打眼。聽說有些家裏有地的,已經開始想法子尋種子自己種了,你說這要是真種出來,自己織布,那那些商戶可就掙翻了,這東西如今可是和絲綢一個價。”
阿玉爹還在哪兒樂呵呵的看著細棉布的衣裳高興呢,阿玉則剛反應過來一個十分重要的認知。那就是,在宋代,或者說說宋初以前,人們的衣裳除了絲綢這個特色拳頭產品,其他的普通百姓一般都只有葛布和麻布兩種可以裁衣。唯一能和棉花搭上邊的也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至於棉花?據考證棉花是在宋朝中期的時候從海路傳入我國的。
甚至在宋以前,中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據說在南北朝時期,邊疆有過種植。至於廣泛推廣和利用,大量傳入內地,根據一些書籍考證推測,應當在宋末元初。
有記載是這麽說的:“宋元之間始傳其種於中國,關陜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陜通西域故也。”從此可以了解,棉花的傳入有海陸兩路。泉州的棉花是從海路傳入的,並很快在南方推廣開來,至於全國棉花的推廣則遲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強制的方法才推開的。
可如今阿玉看到的是什麽?是這開封的商戶們,其實已經在將棉花做的細棉布當日常家常衣裳在穿了。難道說書上記錯了?阿玉忍不住回想以往自己走過的幾個世界,倚天裏頭正好就是元明時期,那時候他記得……嚓,記個屁啊,剛開始的時候他窮的靠著打獵過日子,拿時候衣裳好像都是麻布的吧,反正只要遮住身體,他都沒在意過,至於後來?那不是都成了武當第八俠了嘛,絲綢也好,細棉布也罷,都不用他自己采買他知道啥?
至於宋朝的?他就和楊過混過,那時候也是窮的和乞丐一個級別,吃飯都勉強,能講究布料問題?能穿暖就不錯了,至於其他的?古龍世界啥都不用琢磨,那和歷史沒法子接軌,所以嘍,到了這會兒,到了這正兒八經的北宋,他才第一次發現,以往他覺得十分尋常,應該屬於普通百姓階層,不放在眼裏的細棉布居然還是緊俏的進口產品!是有門路有財力的商戶們的絲綢代替品!
那……那些書……等等,他好像明白了,其實後世我們知道的歷史,更多是書本中的歷史,某一個寫書人眼中的歷史。因為交通的限制,寫書人能走動的地域就那麽些,能接觸的人群信息也就那麽些,所以他們能知道的消息,能見識到的一切其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此一來,寫到他們書裏的,自然也只能代表一人一地的範圍,甚至因為古代等級森嚴的緣故,還帶著一定的階層歧視等等,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認為那個時代就真的是這個樣子。
若是在加上商戶這個明明消息最靈通,物資流動最敏感的人群,在士農工商中屬於最底層,最沒有發言權,如此一來,像是棉布這樣的離著特權讀書人階層有點距離的信息,被謄錄到書本的時間被滯後也就可以理解了。
既然能理解了,那麽反過來再看這細棉布,他自然也就順其自然的跟著自己老爹露出為了笑臉,樂呵呵的附和道:
“確實,這布挺不錯。”
至於他心裏?呵呵,權當又被上了一課好了,果然古人說的好啊,盡信書不如無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