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6 德鄉為桑梓
關燈
小
中
大
顧毗年在四十歲許,繼承父爵嘉興伯,官居散騎常侍,領大著作,兼國史。在時下而言,已經是文臣清要顯極,居清顯之職,無任事之勞。
顧氏同樣宅居烏衣巷,因此比較早的得知消息。門生報來此事時,顧毗尚高臥未起,一俟聽聞,整個人都無法淡定,只穿中衣沖出居室詢問消息來源。
手捧著紀府送來的請柬,顧毗心情覆雜至極,首先生出的念頭,也和紀氏族人一般,詫異以及不解。不過他旋即又有了自己的體會,紀瞻這個老糊塗,是擔心自己死後他那幼孫沒了怙恃依托,不能守住家業,所以才為此事,引吳興豪強作為家援。
但這個決定在顧毗看來,是何其的愚笨!紀氏往來皆名門,信義之家,哪怕老頭子不在了,這些至交的名士肯定也會照拂其孫,怎麽可能會發生以枝淩幹的亂事!
對於吳興沈氏,顧毗向無好感。自恃豪強,勾連鄉人,篤而無禮,門楣不修,家風不肅,脅世邀位,是禍亂三吳的源頭。此前他曾奉皇命往武康一行去見沈充,目睹沈氏部曲悍卒列陳,一點士族的清雅志趣都無,這更加劇了他對吳興沈氏的惡感。
厭惡之餘,顧毗心中也不乏警惕和畏懼。以沈家德行不備的家風,一旦得勢躥起,糜而三吳,必然會讓世風急轉直下,屆時必然要壓迫顧氏這種清望高門。
心中自覺得計,顧毗自是對吳興沈氏敬而遠之,不與其牽連太深。只可惜他這份對人事的洞悉,能理解看透的寥寥無幾,就連本宗的族人都看不透這一點,反而要與吳興沈氏暗通款曲,眉來眼去,被一時的利害蒙蔽了雙眼。
顧毗雖然繼承了父親的蔭澤,卻沒養成父親的威望,雖然三番五次告誡族人,但這現象卻仍然難以禁絕。這讓他郁郁於懷,頗有煢煢孑立的感慨,大概能體會到前賢那種恨世不清、醉飲避世的情懷和做法。
雖然有感於懷,但卻無人能為知己,怨忿之餘,顧毗索性不再理會,閉上門來不理俗事,不與那些眼界短淺的族人同流合汙。
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紀瞻竟然做出這種令人不齒的阿世之舉!
“老而不死,為賊矣!”
盡管紀瞻乃是與他父親顧榮一輩的南人名士,顧毗此前對其心中也頗為敬重,但尤其如此,他更加無法忍受老頭子墮落至斯,忍不住要破口大罵。
在家中憤怒良久,顧毗覺得自己不能再視而不見,應該要阻止這一件事。不止是為了保全紀瞻的名聲,更是為了保障整個吳士團體清譽,不能混入害群之馬!紀瞻老糊塗了,不能由其胡鬧,既然身為顧氏族長,他就有責任、有義務擔當成為南士的盟主!
懷著這樣的心情,顧毗氣勢洶洶來到紀府門前,正看到那沈家孺子與紀瞻的孫子並肩站在一起迎客。顧毗更加怒不可遏,甚至都顧不上維持士族的體面和風度,不待對方見禮,便冷哼一聲,說道:“瓦器也能跟玉碗同席嗎?”
這話說得極其不客氣,紀友一時間不知如何應對,當即便錯愕臉紅。
沈哲子也沒想到顧毗一上來就擺明砸場子,說實話被貶斥為瓦器他倒不怎麽生氣,但尤其受不了的是顧毗這種態度。
講到放嘴炮,沈哲子早已經達到與年齡不相稱的段位,當即便回道:“元公玉樹之軀,顧君葬之歸土,覆以砂塵,玉軀蒙暗,無皎皎之光,水蝕蟲蛀,這讓人情何以堪?顧君這個做法,是人子該有的作為麽?”
顧毗沒想到這小童還敢對自己反唇相譏,只是這反譏之語卻拙劣到了極點,冷笑一聲後便說道:“眾生必死,死必歸土。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這是亙古相傳的人孝大禮,坤土載德,厚生萬物。我父生而清奇於世,死則葬於德鄉,這有何不妥?”
沈哲子作受教狀,繼而又笑道:“取土之精,烘爐煆燒,雕琢成器,既益於世,亦無愧於世。坤土德鄉是我桑梓,多謝顧君讚譽。”
聽到這話,顧毗仿佛胸口被人狠狠捶了一拳,臉都憋得通紅,他是在誇這小子?語義被如此曲解,他偏偏無從反駁,難道要承認土器汙濁,自己把老爹土葬是人間之大不孝?
此時紀府門庭外不乏訪客,亦多曾受到顧陸高門類似的言辭羞辱,聽到沈哲子這番言論,尤其看到顧毗苦於無從自辯的窘狀,當即便有人忍不住擊掌讚嘆。以後再有人譏諷他們瓦同玉陳,大可以以此反擊。
聽到有人讚許,顧毗更加情難自控,幾乎忍不住要拂袖而去,但要他承認在一個垂髫小兒面前落荒而逃,則更加難以忍受。臉色青紅變幻不定,他恨恨道:“讓客人長久站在門庭之外,這是什麽待客之道?”
紀友受此牽連,心中也是委屈不忿,既然辭鋒不勝,老老實實進門就是了,偏偏自己要呆在這裏丟人現眼,自取其辱又能怪誰?
雖然腹誹不已,紀友還是一副恭謹模樣,先把顧毗引入門中,交待門生領其入府,而後才又走出來,不乏欽佩的對沈哲子說道:“維周你辭鋒如劍,顧散騎想在這方面跟你爭雄,真是自尋煩惱。”
沈哲子即將成為紀瞻的弟子,輩分上比紀友高了一層,讓他以長輩之禮對待一個比自己還小的少年,情感上有些無法接受。直呼其名,未免又有些不恭。折中之下,便以表字稱之。
此前對沈哲子雖然有冷眼不忿,但接觸下來,紀友少年心性,眼見到沈哲子與成人應答都不遜色,還得到大父的讚許認可,心裏漸漸生出些許佩服,便有了親近之意。
“還是要多讀書啊,文學。我華夏文字博大精深,常人能用不得一二,辭辯小道,徒逞意氣而已,於事無補。”
身受紀瞻如此擡舉之厚,沈哲子自然要投桃報李,時或指點紀友一下。古人治學,自然要比後世精深嚴謹,但是面未免就狹隘一些。
紀友深以為然,倒不是想要如沈哲子一般縱橫捭闔,時下清談成風,一個人如果能夠雄辯滔滔,在社交場上本就是一項重要技能。這種風氣,大概類同於後世那種靠臉吃飯的小鮮肉為了萬人追捧,不惜花錢臠割寸剮其肉,也要弄出一個清新精致的外貌。
隨著顧毗入府,賓客到訪達到一個高峰。建康乃是吳人主場,紀瞻又是南人碩果僅存的國士,吳興沈氏雖然清望不著,但亦非等閑。
因此但凡南士,無論關系遠近親疏,一旦得知這個消息,紛紛上門來拜賀。盡管今天還不是正禮之日,但聞訊趕來的賓客還是絡繹不絕。除了露個臉刷刷存在感之外,也不乏想要探一探紀、沈兩家聯合更深的內幕。
時下局勢波詭雲譎,高門寒士俱是惶惶不安,各有煩惱,因此希望能從一些標志性的事件中,稍窺一絲局勢演變的軌跡。紀瞻南人之望,要收江東豪首的沈家之子為弟子,無疑就是一件極具征兆的事件。
抱有這個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因此很快,烏衣巷就匯聚起長長的人流。過往絡繹不絕的車駕幾乎塞滿尚算寬闊的街道,甚至發生了極為罕見的擁堵現象。
沈哲子作為當事者之一,站在紀府門前迎賓,感覺自己就像是礁石一樣,承受著人流一次次猛烈的沖擊。
來訪者大多有官身,來赴這樣的集會自然要擺出與身份相應的儀仗才不至於怯場。所謂的冠蓋雲集,沈哲子今天總算見識到了。他感覺自己就像後世人代會的迎賓,這一天下來所見到的官多不勝數,滿腦子嗡嗡亂響,這個郎、那個監,又或什麽什麽將軍。
到最後已經不必再分辨對方來自哪一家,是個什麽官位,只需要機械的點頭作揖應答寒暄。人言看殺衛玠,如果太受歡迎了,身體不好實在消受不起。
為免於自己先於紀瞻掛掉,沈哲子只能退敗下來,請幾位族人代勞接待。同時也不忘把沈沛之安排在那裏,讓這位未來吳興沈家的大名士先習慣一下大場面。
同處烏衣巷中的瑯琊王氏今天仍然宴客不輟,但卻遇到了一些難題。街面往來太擁擠,這讓那些要趕來王府赴宴的賓客被堵在巷口,根本就進不來。
王氏國朝第一高門,怎麽甘心受這種氣,當即便有王氏子弟帶領一幹門生仆從沖出門來想要驅散行人。若是以往勢單力孤時,南人們大概都會選擇暫避鋒芒,但眼下眾目睽睽下,沒人肯弱了氣勢,各自指揮仆從反擊。
經受如此猛烈圍攻,王氏雖然人丁興旺,但也不可能在府中豢養大規模的護衛軍隊,很快就不敵退敗,緊閉府門。饒是如此,仍有南人不忿,疊羅漢一般扒住墻頭往裏面丟垃圾。
眼見群情洶洶,王氏府內卻並無長輩在家主持局面,最終還是王允之翻墻而出,請來宿衛禁軍團團圍住王府,才避免了事態進一步惡化。
即便是這樣,王氏大門仍被南人口啐,亮晶晶一片,掛滿了口水濃痰。其後再過其門者,無不掩住口鼻,疾行而過,實在受不了那惡心的畫面。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顧氏同樣宅居烏衣巷,因此比較早的得知消息。門生報來此事時,顧毗尚高臥未起,一俟聽聞,整個人都無法淡定,只穿中衣沖出居室詢問消息來源。
手捧著紀府送來的請柬,顧毗心情覆雜至極,首先生出的念頭,也和紀氏族人一般,詫異以及不解。不過他旋即又有了自己的體會,紀瞻這個老糊塗,是擔心自己死後他那幼孫沒了怙恃依托,不能守住家業,所以才為此事,引吳興豪強作為家援。
但這個決定在顧毗看來,是何其的愚笨!紀氏往來皆名門,信義之家,哪怕老頭子不在了,這些至交的名士肯定也會照拂其孫,怎麽可能會發生以枝淩幹的亂事!
對於吳興沈氏,顧毗向無好感。自恃豪強,勾連鄉人,篤而無禮,門楣不修,家風不肅,脅世邀位,是禍亂三吳的源頭。此前他曾奉皇命往武康一行去見沈充,目睹沈氏部曲悍卒列陳,一點士族的清雅志趣都無,這更加劇了他對吳興沈氏的惡感。
厭惡之餘,顧毗心中也不乏警惕和畏懼。以沈家德行不備的家風,一旦得勢躥起,糜而三吳,必然會讓世風急轉直下,屆時必然要壓迫顧氏這種清望高門。
心中自覺得計,顧毗自是對吳興沈氏敬而遠之,不與其牽連太深。只可惜他這份對人事的洞悉,能理解看透的寥寥無幾,就連本宗的族人都看不透這一點,反而要與吳興沈氏暗通款曲,眉來眼去,被一時的利害蒙蔽了雙眼。
顧毗雖然繼承了父親的蔭澤,卻沒養成父親的威望,雖然三番五次告誡族人,但這現象卻仍然難以禁絕。這讓他郁郁於懷,頗有煢煢孑立的感慨,大概能體會到前賢那種恨世不清、醉飲避世的情懷和做法。
雖然有感於懷,但卻無人能為知己,怨忿之餘,顧毗索性不再理會,閉上門來不理俗事,不與那些眼界短淺的族人同流合汙。
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紀瞻竟然做出這種令人不齒的阿世之舉!
“老而不死,為賊矣!”
盡管紀瞻乃是與他父親顧榮一輩的南人名士,顧毗此前對其心中也頗為敬重,但尤其如此,他更加無法忍受老頭子墮落至斯,忍不住要破口大罵。
在家中憤怒良久,顧毗覺得自己不能再視而不見,應該要阻止這一件事。不止是為了保全紀瞻的名聲,更是為了保障整個吳士團體清譽,不能混入害群之馬!紀瞻老糊塗了,不能由其胡鬧,既然身為顧氏族長,他就有責任、有義務擔當成為南士的盟主!
懷著這樣的心情,顧毗氣勢洶洶來到紀府門前,正看到那沈家孺子與紀瞻的孫子並肩站在一起迎客。顧毗更加怒不可遏,甚至都顧不上維持士族的體面和風度,不待對方見禮,便冷哼一聲,說道:“瓦器也能跟玉碗同席嗎?”
這話說得極其不客氣,紀友一時間不知如何應對,當即便錯愕臉紅。
沈哲子也沒想到顧毗一上來就擺明砸場子,說實話被貶斥為瓦器他倒不怎麽生氣,但尤其受不了的是顧毗這種態度。
講到放嘴炮,沈哲子早已經達到與年齡不相稱的段位,當即便回道:“元公玉樹之軀,顧君葬之歸土,覆以砂塵,玉軀蒙暗,無皎皎之光,水蝕蟲蛀,這讓人情何以堪?顧君這個做法,是人子該有的作為麽?”
顧毗沒想到這小童還敢對自己反唇相譏,只是這反譏之語卻拙劣到了極點,冷笑一聲後便說道:“眾生必死,死必歸土。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這是亙古相傳的人孝大禮,坤土載德,厚生萬物。我父生而清奇於世,死則葬於德鄉,這有何不妥?”
沈哲子作受教狀,繼而又笑道:“取土之精,烘爐煆燒,雕琢成器,既益於世,亦無愧於世。坤土德鄉是我桑梓,多謝顧君讚譽。”
聽到這話,顧毗仿佛胸口被人狠狠捶了一拳,臉都憋得通紅,他是在誇這小子?語義被如此曲解,他偏偏無從反駁,難道要承認土器汙濁,自己把老爹土葬是人間之大不孝?
此時紀府門庭外不乏訪客,亦多曾受到顧陸高門類似的言辭羞辱,聽到沈哲子這番言論,尤其看到顧毗苦於無從自辯的窘狀,當即便有人忍不住擊掌讚嘆。以後再有人譏諷他們瓦同玉陳,大可以以此反擊。
聽到有人讚許,顧毗更加情難自控,幾乎忍不住要拂袖而去,但要他承認在一個垂髫小兒面前落荒而逃,則更加難以忍受。臉色青紅變幻不定,他恨恨道:“讓客人長久站在門庭之外,這是什麽待客之道?”
紀友受此牽連,心中也是委屈不忿,既然辭鋒不勝,老老實實進門就是了,偏偏自己要呆在這裏丟人現眼,自取其辱又能怪誰?
雖然腹誹不已,紀友還是一副恭謹模樣,先把顧毗引入門中,交待門生領其入府,而後才又走出來,不乏欽佩的對沈哲子說道:“維周你辭鋒如劍,顧散騎想在這方面跟你爭雄,真是自尋煩惱。”
沈哲子即將成為紀瞻的弟子,輩分上比紀友高了一層,讓他以長輩之禮對待一個比自己還小的少年,情感上有些無法接受。直呼其名,未免又有些不恭。折中之下,便以表字稱之。
此前對沈哲子雖然有冷眼不忿,但接觸下來,紀友少年心性,眼見到沈哲子與成人應答都不遜色,還得到大父的讚許認可,心裏漸漸生出些許佩服,便有了親近之意。
“還是要多讀書啊,文學。我華夏文字博大精深,常人能用不得一二,辭辯小道,徒逞意氣而已,於事無補。”
身受紀瞻如此擡舉之厚,沈哲子自然要投桃報李,時或指點紀友一下。古人治學,自然要比後世精深嚴謹,但是面未免就狹隘一些。
紀友深以為然,倒不是想要如沈哲子一般縱橫捭闔,時下清談成風,一個人如果能夠雄辯滔滔,在社交場上本就是一項重要技能。這種風氣,大概類同於後世那種靠臉吃飯的小鮮肉為了萬人追捧,不惜花錢臠割寸剮其肉,也要弄出一個清新精致的外貌。
隨著顧毗入府,賓客到訪達到一個高峰。建康乃是吳人主場,紀瞻又是南人碩果僅存的國士,吳興沈氏雖然清望不著,但亦非等閑。
因此但凡南士,無論關系遠近親疏,一旦得知這個消息,紛紛上門來拜賀。盡管今天還不是正禮之日,但聞訊趕來的賓客還是絡繹不絕。除了露個臉刷刷存在感之外,也不乏想要探一探紀、沈兩家聯合更深的內幕。
時下局勢波詭雲譎,高門寒士俱是惶惶不安,各有煩惱,因此希望能從一些標志性的事件中,稍窺一絲局勢演變的軌跡。紀瞻南人之望,要收江東豪首的沈家之子為弟子,無疑就是一件極具征兆的事件。
抱有這個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因此很快,烏衣巷就匯聚起長長的人流。過往絡繹不絕的車駕幾乎塞滿尚算寬闊的街道,甚至發生了極為罕見的擁堵現象。
沈哲子作為當事者之一,站在紀府門前迎賓,感覺自己就像是礁石一樣,承受著人流一次次猛烈的沖擊。
來訪者大多有官身,來赴這樣的集會自然要擺出與身份相應的儀仗才不至於怯場。所謂的冠蓋雲集,沈哲子今天總算見識到了。他感覺自己就像後世人代會的迎賓,這一天下來所見到的官多不勝數,滿腦子嗡嗡亂響,這個郎、那個監,又或什麽什麽將軍。
到最後已經不必再分辨對方來自哪一家,是個什麽官位,只需要機械的點頭作揖應答寒暄。人言看殺衛玠,如果太受歡迎了,身體不好實在消受不起。
為免於自己先於紀瞻掛掉,沈哲子只能退敗下來,請幾位族人代勞接待。同時也不忘把沈沛之安排在那裏,讓這位未來吳興沈家的大名士先習慣一下大場面。
同處烏衣巷中的瑯琊王氏今天仍然宴客不輟,但卻遇到了一些難題。街面往來太擁擠,這讓那些要趕來王府赴宴的賓客被堵在巷口,根本就進不來。
王氏國朝第一高門,怎麽甘心受這種氣,當即便有王氏子弟帶領一幹門生仆從沖出門來想要驅散行人。若是以往勢單力孤時,南人們大概都會選擇暫避鋒芒,但眼下眾目睽睽下,沒人肯弱了氣勢,各自指揮仆從反擊。
經受如此猛烈圍攻,王氏雖然人丁興旺,但也不可能在府中豢養大規模的護衛軍隊,很快就不敵退敗,緊閉府門。饒是如此,仍有南人不忿,疊羅漢一般扒住墻頭往裏面丟垃圾。
眼見群情洶洶,王氏府內卻並無長輩在家主持局面,最終還是王允之翻墻而出,請來宿衛禁軍團團圍住王府,才避免了事態進一步惡化。
即便是這樣,王氏大門仍被南人口啐,亮晶晶一片,掛滿了口水濃痰。其後再過其門者,無不掩住口鼻,疾行而過,實在受不了那惡心的畫面。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