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四章 窮則變(二)
關燈
小
中
大
六月的中國大地已經漸漸炎熱起來了,大清帝國海州知州馮瑜正在後院裏與心腹師爺納涼喝茶。
他們今天談論的重點是如何治理地方。這種大而化之的話題,其實很難把握的,非是宦海沈浮的老吏或多年為幕的請客都談不到點子上,而恰恰馮瑜和他師爺胡庸都還算夠格,因此兩人的談話還是很切中要害的。
“全州官場紀綱渙散,胥吏湣不畏法,流官亦巧立名目,上下其手,貪不勝貪,如之奈何。”馮瑜端著茶盞,憂心嘆息道。
他是書香世家出身,自幼學的便是忠君愛國之道。早年在京中當個小官,浮浮沈沈,不甚得志,卻也磨礪了他獨有的氣質。後來被權勢熏天的索額圖索中堂看中,就此平步青雲,連升數級,並外放到了海州這個如今正吸引越來越多人目光的地方擔任正五品知州(海州級別比其他州高半格),可見其正是勇於任事,想大幹一場的時候。
這會馮瑜所嘆息的,其實不獨是海州官場之積弊,放眼全國,此種情形隨處可見。畢竟大清開國已經四十多年了,初期又大面積任用明朝降官,即便幾任皇帝都還算合格,銳意刷新吏治,但該來的還是會來,侵蝕帝國根基的官場已經不可遏制地蔓延了開來,令馮瑜這等想要做一番事的人大為郁悶。
當然這並不是說這種事情會令清國走下坡路,事實上這個國家與順國一樣,仍然處於上升期,國力隨著人口的增多、對外貿易的發展而不斷變強。地方胥吏不談,這每朝每代都很,有品級的流官們雖然貪了點,但總算是能辦事的。清帝國的統治者來自白山黑水的漁獵民族,與南邊順國的軍頭們一樣,喜歡實務,不尚空談,正所謂只看療效不聽廣告,因此帝國的根基雖然已經受到了動搖,但負面影響遠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麽大。
“積習如此,豈一朝一夕之禍哉。”師爺胡庸附和了一句,說道。
其實他最近也挺煩心的。朝廷在去年年中的時候曉喻天下,令各省各府各縣裁汰冗員,杜絕浪費,以節省寶貴的經費挪做軍用。畢竟十餘萬軍隊在大漠征戰,消耗確實是蠻大的,由不得滿清朝廷不憂心。
海州這邊裁汰冗員的事情是胡庸策劃的,計劃的可行性相當不錯,無奈底下人實在奸猾無比,拿了不少公帑(做遣散費之用),結果只裁了那麽三兩個幫閑,實在讓人驚愕。正所謂官吏們“巧立裁汰之空名,耗用公費,以便其私”,這邊裁了三個幫閑,那邊又進了兩個新人,最後走掉的沒幾個,還都是幹事的,讓胡庸大為洩氣。
馮瑜對此也是知曉的,當時他還安慰了胡庸幾句,認為是海州官場的老油子們太不像話了,讓他大業難成。不過馮瑜還不打算放棄,
他和胡庸商量了下,覺得可以效仿東岸人的作風,再努力嘗試一次。
清國這邊也有不少人去過寧紹,尤以杭州、松江、蘇州等府的官吏、士子居多。回來的許多人撰文回憶自己的寧紹之行,其中一大重點是描述東岸官場作風的,其中頗多羨慕嫉妒恨的內容,對東岸官場的廉潔(當然是相對的)、高效十分讚嘆,對滿清朝廷低效、的官場頗多詰難,一時引起了熱議。
馮瑜也搜集這種見聞錄細細過,對東朝的官場作風那是相當讚賞。因此,在與心腹師爺、同時也是多年老友的胡庸建議下,決定要以身作則,刷新吏治。如,他打算每日醜正二刻起床,寅時初公文,辰時初接訪辦公;各種公文也不辭辛勞,盡量避免由師爺或其他幕僚代筆的情況,務必做到親自批閱。
毫無疑問,馮瑜是希望以他這種幹練高效的作用去感染他人、帶動他人,以糾正各級衙門中普遍存在的拖拉推宕、昏惰渙散的風氣,提高整體的工作效率。不然的話,“我大清”官場吏治如何能夠肅清?而如果官場不能肅清,那麽又如何北卻準噶爾蒙古,南破偽順頑逆?又如何能夠趕走竊據神州大地多年的黃衣海寇?
“即便積年惡習,馮某這次說不得也要動一動了,索中堂可看著呢。”思慮良久後,馮瑜嘆了一口氣,說道:“此番朝廷裁汰庸吏、劣吏以節省公費之決心甚堅,各省均派了欽差大臣,嚴加督辦,這事逃是逃不掉的。”
“既如此,還請東家速辦。”胡庸看了馮瑜一眼,然後從袖中抽出了一份名單,放到桌上後,道:“此乃州內(海州及所屬贛榆縣)庸吏、劣吏名單,其中有貪縱害民者,有私加賦稅、剝商擾民者,有征收弊混者,有昏惰無能、縱丁擾民者,有侵吞公帑賑款者,還請東家嚴加奏劾懲辦。”
馮瑜聞言先是一驚,繼而重重地點了點頭,收起了這份名單。他與索額圖之間經常書信往來,也有單獨上折具奏的權力,因此懲辦一些庸吏、劣吏還是可以的。主要問題在於,這樣做會產生什麽樣的後果,自己能不能承擔罷了。不過好在海州不大,也就一州一縣而已,自己又有大佬罩著,懲辦這些爛貨從大方向來說也是政治正確,因此估計問題不大。
“想那東朝,雖一海寇之國,然則政事有紀綱,庫賦無侵盜,貪墨聚斂絕跡,真真是令人心向往之。其實彼等入主登萊、寧紹亦不過三四十年耳,可革除官場積弊甚佳,民勤其業,官吏不苛,這是如何做到的?”收下名單後,馮瑜抿了一口茶,到底忍不住發了點牢騷。
其實他很明白這其中的關節,無他,體系耳!但馮瑜也知道,“我大清”目前形成的體系已經較為穩定,不管其上限怎麽樣,至少現在還可以正常運轉,效率也還過得去,那麽最好不要動大的手術。要知道,他們最主要的對手是準噶爾蒙古和大順。
這兩個國家的體制嘛,呵呵,前者是草原帝國,大家都懂,松散混亂,全靠某個雄主維系,一旦政治強人或軍事強人倒下,那麽必然會陷入自相殘殺的境地,這在歷史上並不鮮見。而大順呢,這個國家說句實話,有點怪,和“我大清”起家時的草臺班子有點像,看起來似乎是一個軍隊擁有的國家,國內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朝如何快速撈錢發軍餉,生產更多的軍事裝備,更好地滿足軍隊所需這個方向努力,非常怪異。
馮瑜認為,這等窮兵黷武、喪心病狂的國家應該是沒有未來的,古來好戰之國未見沒有不敗亡的。強如當年的虎狼之秦,也二世而亡,這順逆難道還能逆天嗎?馮瑜是不相信的,他認為在和“我大清”長期的拉鋸消耗中,順逆必然會最終敗亡。
雖然最近順逆起大兵南下伐明的事情讓馮瑜感覺到有些警惕,但他想來想去,覺得還是不必過於憂慮。他隱約聽說朝中有些官員連連上折,要求朝廷重視順明之間正在進行的戰爭,想辦法從四川和江南一帶進行牽制(清軍從這兩地出發,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東岸海軍的幹擾),不過馮瑜卻覺得不必大驚小怪。滇、黔、桂三省,皆窮困之地,人丁也不豐,地方上土司勢力還盤根錯節,順國一口吞下這些地方,十年之內無法有大動作,大量軍隊會被牽制在那裏無法動彈,說起來這就叫作繭自縛!
而十年之後,難道“我大清”還無法解決噶爾丹嗎?馮瑜是不相信的。據說皇上已經在京裏挑選精銳,不日就將禦駕親征,到蒙古大漠與噶爾丹決一死戰。此戰應當問題不大,“我大清”兵強馬壯,後勤供給又十分充足,還有由荷蘭、英格蘭軍官培訓的新軍銳士,打一個小小的準噶爾蒙古還不是手到擒來?
唯一可慮的,就是噶爾丹自知不敵而四處流竄,使得十多萬大軍不知何往,只能在草原上來回空跑。不過噶爾丹這招卻也不能頻繁使用,用得多了,部下們會不耐、會質疑,其威信就維持不住,蒙古諸部在看到他這副慫樣之後也會疏遠,因此雙方之間最終還是會有一戰的,“我大清”必將會取得最終的勝利,早晚的事情而已!
“對了,這裏有了庸吏、劣吏名單,可有良吏、能吏名冊?”想了一會後,馮瑜又滿含期待地向胡庸問道。朝廷要求天下各省裁汰庸吏的同時,也要薦舉賢能,馮瑜對朝廷忠心耿耿,這些自然也是要照辦的,故有此問。
“自然的是有的。”胡庸一笑,從懷中又拿出一份名單,說道:“此乃屬下明察暗訪半年所得。有操守廉潔、政事勤明的廉吏,有未雨綢繆、設法儲貨、苦心轉運的能吏,還有使官庫不虧、民力不困的良材。海州雖小,但人才亦是有一些的,還望東家明察。”
馮瑜又笑瞇瞇地將這份名單收入了囊中。自家這個老友確實讓人省心,不聲不響就幹了這麽多事情。現在朝廷對整頓吏治、發展貿易還是很上心的(畢竟壓力不小),天下各省督撫都在忙這些事情,欽差大臣更是滿省亂竄,這個時候誰辦得早、辦得漂亮,誰就能更快地得到上頭的賞識,進而簡在帝心,日後飛黃騰達自不在話下。
隨後馮瑜和胡庸又談了一些有關破除陋規的事情,這同樣是朝廷督辦的三件大事之一,不得輕忽。而說到這個破除陋規,其實同樣是在研究東岸政府的運作之後痛下決心的,當然資金方面的壓力同樣是重要因素之一。
以海州某鹽場衙門為例,這次上頭要求裁減衙門公費五千兩,桌飯銀三千兩,以及一些所謂的查庫門包等陋習說出來可能不信,朝廷官員下去清點各庫,還得給管庫官吏門包,讓人很是無語。再者,各州縣官吏對同儕及上官的饋禮,如過節過壽的季規、到任禮程儀等等,可都是從官庫中支取的,全國上下加起來可不是什麽小數目,足以養一支軍隊很久了,因此這次也被一並廢除,以減小開支。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我大清”現在的財政確實有些緊了,以至於不得不在開源(加稅、海貿)的同時,也在想盡一切辦法節流。這噶爾丹給滿清朝廷脆弱的財政,那是來了重重一擊啊,再不想辦法的話,怕不是要開始用糧食布帛發餉了,那樣朝廷的顏面何存?他們可依稀聽說,順國地盤不大,人口不多,軍隊卻養了二十萬以上,朝廷餉銀不足,不得不發鈔解決。可民間百姓對這種紙鈔信心不足,偏偏又不敢拒收,只能被迫咽下苦果,這事一時在北邊引為笑談。
當年馮瑜在京裏當言官時,也就此高談闊論過一番,認為這是順逆朝廷喪心病狂、殘民以逞的最直接證據。湘、贛、蜀地百姓被剝削壓榨得不成人形,日後“我大清”王師南下伐順的時候,他們怕不是要開城迎降!
當然馮瑜現在不是言官了。經歷了大半年的地方官生涯後,他對經濟和財政的認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覺得錢糧確實是一個國家的死生大事。順逆窮兵黷武,亂發紙鈔,固然沒有王者氣象,但“我大清”花錢也是如流水一般,特別是在大漠戰事驟起之後,若不再好好想想辦法,盡全力增加朝廷財政收入的話,難道也要學人家發鈔掠民嗎?馮瑜自認“我大清”是正統,不是順逆那等造反泥腿子政權可比,斷斷不能這樣了。
因此,裁汰庸吏、薦舉良材、破除陋規這三大舉措,他是發自內心地擁護的,也發自內心地認為是朝廷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雖然他的很多同僚們也許不喜歡,因為這很顯然動了他們的利益,但形勢艱難,大家本就應該同舟共濟,這個時候就不要多多計較了,一切以國事為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他們今天談論的重點是如何治理地方。這種大而化之的話題,其實很難把握的,非是宦海沈浮的老吏或多年為幕的請客都談不到點子上,而恰恰馮瑜和他師爺胡庸都還算夠格,因此兩人的談話還是很切中要害的。
“全州官場紀綱渙散,胥吏湣不畏法,流官亦巧立名目,上下其手,貪不勝貪,如之奈何。”馮瑜端著茶盞,憂心嘆息道。
他是書香世家出身,自幼學的便是忠君愛國之道。早年在京中當個小官,浮浮沈沈,不甚得志,卻也磨礪了他獨有的氣質。後來被權勢熏天的索額圖索中堂看中,就此平步青雲,連升數級,並外放到了海州這個如今正吸引越來越多人目光的地方擔任正五品知州(海州級別比其他州高半格),可見其正是勇於任事,想大幹一場的時候。
這會馮瑜所嘆息的,其實不獨是海州官場之積弊,放眼全國,此種情形隨處可見。畢竟大清開國已經四十多年了,初期又大面積任用明朝降官,即便幾任皇帝都還算合格,銳意刷新吏治,但該來的還是會來,侵蝕帝國根基的官場已經不可遏制地蔓延了開來,令馮瑜這等想要做一番事的人大為郁悶。
當然這並不是說這種事情會令清國走下坡路,事實上這個國家與順國一樣,仍然處於上升期,國力隨著人口的增多、對外貿易的發展而不斷變強。地方胥吏不談,這每朝每代都很,有品級的流官們雖然貪了點,但總算是能辦事的。清帝國的統治者來自白山黑水的漁獵民族,與南邊順國的軍頭們一樣,喜歡實務,不尚空談,正所謂只看療效不聽廣告,因此帝國的根基雖然已經受到了動搖,但負面影響遠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麽大。
“積習如此,豈一朝一夕之禍哉。”師爺胡庸附和了一句,說道。
其實他最近也挺煩心的。朝廷在去年年中的時候曉喻天下,令各省各府各縣裁汰冗員,杜絕浪費,以節省寶貴的經費挪做軍用。畢竟十餘萬軍隊在大漠征戰,消耗確實是蠻大的,由不得滿清朝廷不憂心。
海州這邊裁汰冗員的事情是胡庸策劃的,計劃的可行性相當不錯,無奈底下人實在奸猾無比,拿了不少公帑(做遣散費之用),結果只裁了那麽三兩個幫閑,實在讓人驚愕。正所謂官吏們“巧立裁汰之空名,耗用公費,以便其私”,這邊裁了三個幫閑,那邊又進了兩個新人,最後走掉的沒幾個,還都是幹事的,讓胡庸大為洩氣。
馮瑜對此也是知曉的,當時他還安慰了胡庸幾句,認為是海州官場的老油子們太不像話了,讓他大業難成。不過馮瑜還不打算放棄,
他和胡庸商量了下,覺得可以效仿東岸人的作風,再努力嘗試一次。
清國這邊也有不少人去過寧紹,尤以杭州、松江、蘇州等府的官吏、士子居多。回來的許多人撰文回憶自己的寧紹之行,其中一大重點是描述東岸官場作風的,其中頗多羨慕嫉妒恨的內容,對東岸官場的廉潔(當然是相對的)、高效十分讚嘆,對滿清朝廷低效、的官場頗多詰難,一時引起了熱議。
馮瑜也搜集這種見聞錄細細過,對東朝的官場作風那是相當讚賞。因此,在與心腹師爺、同時也是多年老友的胡庸建議下,決定要以身作則,刷新吏治。如,他打算每日醜正二刻起床,寅時初公文,辰時初接訪辦公;各種公文也不辭辛勞,盡量避免由師爺或其他幕僚代筆的情況,務必做到親自批閱。
毫無疑問,馮瑜是希望以他這種幹練高效的作用去感染他人、帶動他人,以糾正各級衙門中普遍存在的拖拉推宕、昏惰渙散的風氣,提高整體的工作效率。不然的話,“我大清”官場吏治如何能夠肅清?而如果官場不能肅清,那麽又如何北卻準噶爾蒙古,南破偽順頑逆?又如何能夠趕走竊據神州大地多年的黃衣海寇?
“即便積年惡習,馮某這次說不得也要動一動了,索中堂可看著呢。”思慮良久後,馮瑜嘆了一口氣,說道:“此番朝廷裁汰庸吏、劣吏以節省公費之決心甚堅,各省均派了欽差大臣,嚴加督辦,這事逃是逃不掉的。”
“既如此,還請東家速辦。”胡庸看了馮瑜一眼,然後從袖中抽出了一份名單,放到桌上後,道:“此乃州內(海州及所屬贛榆縣)庸吏、劣吏名單,其中有貪縱害民者,有私加賦稅、剝商擾民者,有征收弊混者,有昏惰無能、縱丁擾民者,有侵吞公帑賑款者,還請東家嚴加奏劾懲辦。”
馮瑜聞言先是一驚,繼而重重地點了點頭,收起了這份名單。他與索額圖之間經常書信往來,也有單獨上折具奏的權力,因此懲辦一些庸吏、劣吏還是可以的。主要問題在於,這樣做會產生什麽樣的後果,自己能不能承擔罷了。不過好在海州不大,也就一州一縣而已,自己又有大佬罩著,懲辦這些爛貨從大方向來說也是政治正確,因此估計問題不大。
“想那東朝,雖一海寇之國,然則政事有紀綱,庫賦無侵盜,貪墨聚斂絕跡,真真是令人心向往之。其實彼等入主登萊、寧紹亦不過三四十年耳,可革除官場積弊甚佳,民勤其業,官吏不苛,這是如何做到的?”收下名單後,馮瑜抿了一口茶,到底忍不住發了點牢騷。
其實他很明白這其中的關節,無他,體系耳!但馮瑜也知道,“我大清”目前形成的體系已經較為穩定,不管其上限怎麽樣,至少現在還可以正常運轉,效率也還過得去,那麽最好不要動大的手術。要知道,他們最主要的對手是準噶爾蒙古和大順。
這兩個國家的體制嘛,呵呵,前者是草原帝國,大家都懂,松散混亂,全靠某個雄主維系,一旦政治強人或軍事強人倒下,那麽必然會陷入自相殘殺的境地,這在歷史上並不鮮見。而大順呢,這個國家說句實話,有點怪,和“我大清”起家時的草臺班子有點像,看起來似乎是一個軍隊擁有的國家,國內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朝如何快速撈錢發軍餉,生產更多的軍事裝備,更好地滿足軍隊所需這個方向努力,非常怪異。
馮瑜認為,這等窮兵黷武、喪心病狂的國家應該是沒有未來的,古來好戰之國未見沒有不敗亡的。強如當年的虎狼之秦,也二世而亡,這順逆難道還能逆天嗎?馮瑜是不相信的,他認為在和“我大清”長期的拉鋸消耗中,順逆必然會最終敗亡。
雖然最近順逆起大兵南下伐明的事情讓馮瑜感覺到有些警惕,但他想來想去,覺得還是不必過於憂慮。他隱約聽說朝中有些官員連連上折,要求朝廷重視順明之間正在進行的戰爭,想辦法從四川和江南一帶進行牽制(清軍從這兩地出發,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東岸海軍的幹擾),不過馮瑜卻覺得不必大驚小怪。滇、黔、桂三省,皆窮困之地,人丁也不豐,地方上土司勢力還盤根錯節,順國一口吞下這些地方,十年之內無法有大動作,大量軍隊會被牽制在那裏無法動彈,說起來這就叫作繭自縛!
而十年之後,難道“我大清”還無法解決噶爾丹嗎?馮瑜是不相信的。據說皇上已經在京裏挑選精銳,不日就將禦駕親征,到蒙古大漠與噶爾丹決一死戰。此戰應當問題不大,“我大清”兵強馬壯,後勤供給又十分充足,還有由荷蘭、英格蘭軍官培訓的新軍銳士,打一個小小的準噶爾蒙古還不是手到擒來?
唯一可慮的,就是噶爾丹自知不敵而四處流竄,使得十多萬大軍不知何往,只能在草原上來回空跑。不過噶爾丹這招卻也不能頻繁使用,用得多了,部下們會不耐、會質疑,其威信就維持不住,蒙古諸部在看到他這副慫樣之後也會疏遠,因此雙方之間最終還是會有一戰的,“我大清”必將會取得最終的勝利,早晚的事情而已!
“對了,這裏有了庸吏、劣吏名單,可有良吏、能吏名冊?”想了一會後,馮瑜又滿含期待地向胡庸問道。朝廷要求天下各省裁汰庸吏的同時,也要薦舉賢能,馮瑜對朝廷忠心耿耿,這些自然也是要照辦的,故有此問。
“自然的是有的。”胡庸一笑,從懷中又拿出一份名單,說道:“此乃屬下明察暗訪半年所得。有操守廉潔、政事勤明的廉吏,有未雨綢繆、設法儲貨、苦心轉運的能吏,還有使官庫不虧、民力不困的良材。海州雖小,但人才亦是有一些的,還望東家明察。”
馮瑜又笑瞇瞇地將這份名單收入了囊中。自家這個老友確實讓人省心,不聲不響就幹了這麽多事情。現在朝廷對整頓吏治、發展貿易還是很上心的(畢竟壓力不小),天下各省督撫都在忙這些事情,欽差大臣更是滿省亂竄,這個時候誰辦得早、辦得漂亮,誰就能更快地得到上頭的賞識,進而簡在帝心,日後飛黃騰達自不在話下。
隨後馮瑜和胡庸又談了一些有關破除陋規的事情,這同樣是朝廷督辦的三件大事之一,不得輕忽。而說到這個破除陋規,其實同樣是在研究東岸政府的運作之後痛下決心的,當然資金方面的壓力同樣是重要因素之一。
以海州某鹽場衙門為例,這次上頭要求裁減衙門公費五千兩,桌飯銀三千兩,以及一些所謂的查庫門包等陋習說出來可能不信,朝廷官員下去清點各庫,還得給管庫官吏門包,讓人很是無語。再者,各州縣官吏對同儕及上官的饋禮,如過節過壽的季規、到任禮程儀等等,可都是從官庫中支取的,全國上下加起來可不是什麽小數目,足以養一支軍隊很久了,因此這次也被一並廢除,以減小開支。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我大清”現在的財政確實有些緊了,以至於不得不在開源(加稅、海貿)的同時,也在想盡一切辦法節流。這噶爾丹給滿清朝廷脆弱的財政,那是來了重重一擊啊,再不想辦法的話,怕不是要開始用糧食布帛發餉了,那樣朝廷的顏面何存?他們可依稀聽說,順國地盤不大,人口不多,軍隊卻養了二十萬以上,朝廷餉銀不足,不得不發鈔解決。可民間百姓對這種紙鈔信心不足,偏偏又不敢拒收,只能被迫咽下苦果,這事一時在北邊引為笑談。
當年馮瑜在京裏當言官時,也就此高談闊論過一番,認為這是順逆朝廷喪心病狂、殘民以逞的最直接證據。湘、贛、蜀地百姓被剝削壓榨得不成人形,日後“我大清”王師南下伐順的時候,他們怕不是要開城迎降!
當然馮瑜現在不是言官了。經歷了大半年的地方官生涯後,他對經濟和財政的認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覺得錢糧確實是一個國家的死生大事。順逆窮兵黷武,亂發紙鈔,固然沒有王者氣象,但“我大清”花錢也是如流水一般,特別是在大漠戰事驟起之後,若不再好好想想辦法,盡全力增加朝廷財政收入的話,難道也要學人家發鈔掠民嗎?馮瑜自認“我大清”是正統,不是順逆那等造反泥腿子政權可比,斷斷不能這樣了。
因此,裁汰庸吏、薦舉良材、破除陋規這三大舉措,他是發自內心地擁護的,也發自內心地認為是朝廷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雖然他的很多同僚們也許不喜歡,因為這很顯然動了他們的利益,但形勢艱難,大家本就應該同舟共濟,這個時候就不要多多計較了,一切以國事為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