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1998 海市蜃樓

關燈
根據不完全統計,“星際穿越”的魔都首映式現場動員了超過五千名觀眾,輕輕松松創造了華夏地區有史以來最盛大的首映式記錄,全場的熱情與癲狂真正點燃了整個夜晚,就連熊熊燃燒的烈焰殘陽都黯然失色,那股喧囂與亢奮浩浩蕩蕩地貫穿了整個夜晚,一直到淩晨時分都久久無法消散,似乎正在以這樣的方式向社交網絡上的“抵制宣言”做出回應。

虛擬空間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割裂感,在這一刻達到了巔峰,同時也拋出了一個現實性的研究問題:

社交網絡之上的人氣泡沫到底是真實存在的,還是海市蜃樓?正在發生的這一切,哪些才是真實的?

首當其沖可以確定的是,這一切都是真實的,只是真實摻雜了諸多水分,進而營造出了以假亂真的假象,以至於虛假與真實之間的界限開始進一步模糊起來,這也使得人們審視社會現象的視角和觀點必須做出調整:

網絡時代環境裏,宣傳方式和新聞構成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交網絡所鑄就所構建的自媒體群體,現在已經成為了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同時,智能手機所消弭的距離感,也讓宣傳方式發生了諸多變化。

包括迪士尼、華納兄弟等等主流大型電影公司在制定商業電影宣傳計劃的時候,網絡病毒傳播以及主要演員社交互動的方式,全部都正在成為重要組成部分,並且逐漸形成一門全新的學科,不斷發展進步之中。

這些都是事實。

但是,伴隨著時間推進和社會發展,市場反應、理論研究、實際操作、經驗沈澱等等多重檢驗與研究,漸漸讓事情的邏輯和理論浮出水面,提供了一個專業視角來看到“社交網絡經濟”對當代的影響,並且呈現出了一個不同的結論。

簡單總結的話,那就是“社交網絡狂潮”,到底多少是實質性存在的,又到底多少是虛無累積起來的泡沫;更進一步,虛擬空間的所謂熱潮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聯系,到底多麽緊密,又能夠制造出多少波瀾,這都是有待商議的課題。

首先,網絡熱度的轉換率。

社交網絡的活躍群體遍布各個年齡段,但峰值相對集中在十八歲到三十歲的年輕群體中;同時不同年齡、不同區域、不同階層、不同教育的群體,他們所熱衷的社交網絡平臺、他們使用社交網絡的方式等等,也都有所不同。

換而言之,社交網絡的主要群體是相對特殊的,他們對於電影票房的影響也就主要集中在一個特定年齡段的特殊群體身上。但電影的屬性卻是不同的多變的,這也意味著,適合社交網絡傳播的作品是相對有限的。

也就是說,有的電影適合社交網絡傳播,有的則不;更進一步,社交網絡的熱潮可以影響到部分電影,有的則不。

比如說“盜夢空間”,這部燒腦電影對於教育、知識以及興趣愛好等等都有一定要求,它不適合社交網絡平臺,即使是狂轟亂炸,最終的票房轉換率也非常有限。喜歡類似作品的觀眾,即使沒有社交網絡宣傳,他們也仍然會走進電影院;反之,不喜歡此類作品的目標群體,社交網絡的鋪天蓋地宣傳也最終效果有限。

毋庸置疑,“星際穿越”也是此類電影。

相對而言,“覆仇者聯盟”這樣具有流行文化屬性的作品,它與社交網絡是息息相關的,甚至在非電影宣傳期間,也總是能夠通過網絡傳播制造出聯系,這也意味著,社交網絡所爆發出來的能量就可以直接作用於電影票房因為他們的目標觀眾群體就是社交網絡的活躍分子,這種細分化也是市場成熟之後的必然結果。

站在如此角度,再次回顧社交網絡的抵制,就可以看到不同內容了:

到底是誰在抗議和咒罵藍禮?流量明星的狂熱粉絲;那麽,這些狂熱粉絲是“星際穿越”的目標觀眾嗎?不是。

到底是誰在抵制“星際穿越”?不明真相的狂熱分子;那麽,這些不經過自主判斷就隨意跟風的狂熱分子是“星際穿越”的目標觀眾嗎?也不是。

其實,答案就是如此簡單。

社交網絡的沸沸揚揚是真實存在的,經過網絡平臺註水之後擴大了十倍百倍之後真實存在的泡沫;同樣,首映式現場的熱熱鬧鬧也是真實存在的,沒有網絡的輻射效果,覆蓋堂吉訶德的全年齡層,腳踏實地地呈現出的真實景象。

二者都是真實的,只是魔術效果不同罷了。

不過,即使是“覆仇者聯盟”,社交網絡熱潮的票房轉換率也遠遠沒有想象中出色,看看“覆仇者聯盟”第二部和第三部就知道了,這部作品的成功,與此前整個漫威宇宙的漫長鋪墊和出色營銷是不可分割的,社交網絡僅僅只是後來的催化劑之一而已。

在這裏,也就涉及到了第二個分支:

社交網絡年輕群體的屬性。

每個人選擇社交網絡都擁有不同的目的,繼而形成不同的屬性。

有些人,他們希望能夠贏得矚目,簡單來說就是“網紅”,他們會轉發熱門話題緊跟潮流走向,卻不見得會真實走進電影院。

有些人,他們純粹是為了打發時間,在指尖滑動式的信息接收時代,他們享受著社交網絡虛擬世界的放松和愜意,電影院是附加選項而不是必然選項。

還有些人,他們則是為了緊跟時代,不希望自己被主流拋棄,時時刻刻註意著熱點話題,根據社交網絡的潮流走向來選擇自己是否進入電影院。

簡單來說,社交網絡的峰值軀體是具有諸多不確定性的,市場需求是錯綜覆雜的,網絡熱度與電影票房的轉換率影響因素著實有著太多太多不確定。

克裏斯-吳和晗-鹿為首的流量明星就是最典型代表,他們可以在網絡上呼風喚雨,輕而易舉就制造出巨大聲浪;但他們的作品票房、收視率數據卻往往無法爆發出同樣能量,話題只是話題、流量也只是流量,最終的利益轉換率遠遠沒有那麽簡單。

總結起來,社交網絡的活躍群體是一個特定目標,而電影市場主要受眾卻更加廣闊,只有二者重疊的部分才能夠產生影響,而電影定位的非重疊部分越大,那麽網絡熱度的票房轉換率就越低。

其次,華夏流量明星的泡沫。

“流量明星”是華夏社會裏的特殊產物,這也使得華夏市場擁有了獨特的產物,人氣泡沫的欺騙性往往容易制造諸多誤解。

暫且不說僵屍粉的比例到底蘊含了多少水分,這也拉低了網絡熱度的轉換率;單單說流量制造產業這一點就足夠了。

“產業”,現在流量明星的制造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產業,也就是“水軍”和“刷榜”。許多時候,看似轟轟烈烈的討論,在現實世界裏卻只是一個小水花而已,五個人的團隊就可以輕松制造出五萬乃至五十萬的流量,這也使得華夏的網絡熱點動則以億而已,比起推特和照片墻依舊停留在千萬時代的量級,足足高了數個檔次。

但實際上,這些熱度卻是霧裏看花,根本看不到真相,其中真真假假的內容已經完全失去了判斷可能。

以此為根基而產生的周邊產業,更是將網絡的虛擬人氣推向了巔峰,熱搜榜是可以買的、記錄是可以刷的、數據是可以造的……而這些龐大數據背後,可能只是一片虛無,網絡上轟轟烈烈卻在現實中風平浪靜的情況正在越來越多不是說全部,但的確占據了一大部分。

虛擬與現實的落差也成為了網絡時代孤獨感的另類詮釋。

今天整整一天就是最佳詮釋。

從酒店制造假警報事件而引發網絡討論開始,所有一切都呈現出了過度快速、過度誇張地發展趨勢;下午因為觸發了兩位流量明星的“關鍵”,事件就全力加速剎車失靈的跑車一般,摧枯拉朽地朝著毀滅方向狂奔,如果沒有“產業”的背後推動,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結論也就非常簡單了,如果全部都是泡沫,那麽也就說不上“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轉換了。

然後,站在如此角度,再次回顧社交網絡的抵制,就可以提出全新的疑問了:

到底是誰在反對藍禮?到底是誰在抵制藍禮?到底是誰在推動事件?最重要的是,昨晚的接機狂潮和追車熱浪,那全部都是假象嗎?到底哪一種現象才是真實的?

此時此刻,首映式紅地毯就給出了答案。

這就是藍禮毫不在意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已經提前看破了真相,而是因為他清楚地明白網絡之上的海市蜃樓可以多麽虛張聲勢,那些泡沫可以制造出多麽強大的假象,如果相信了,那麽最終受傷的只是自己而已。

藍禮很少使用照片墻和推特等社交網絡,最主要原因就是如此,他希望自己能夠腳踏實地地追逐夢想,而不是沈迷在網絡空間所構建起來的虛擬世界裏,他需要真實!就好像此刻一般,眼前那一片沸騰的人山人海,這才是真正的堂吉訶德們。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