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新空氣
關燈
小
中
大
青州西北部有樂安國,因其國除,今改樂安郡,境內純為平原地形,但卻被漯、濟、時、淄、澠等河及其支流切割得支離破碎。其中郡治高苑東北方八十裏外,濟水之南、時水北岸,存在著一座古城遺跡,名為“蒲姑”。
最近幾天,陸續有隊伍開入蒲姑城,即依其舊壘,建造營房,而郡內也常有小吏押送著糧秣、菜蔬過來,以供軍需。當軍營基本搭建完畢之後,甚至於郡守也親自從高苑馳車而來,拜訪駐守蒲姑的軍將。
這位郡守並非他人,乃是才從北海轉任過來的王貢王子賜。
得到稟報後,營門打開,二人並肩而出,迎接王貢。雖然未著鎧甲,但很明顯兩個都是武將打扮,身穿時下流行的戎服——其實就是胡服——足蹬馬靴,頭戴皮弁。王貢下車,拱手致意:“蘇將軍、衛都督。”
所謂蘇將軍,自然是新晉四品游擊將軍、都督青州軍事的蘇峻蘇子高了;而衛都督,則是指淮海都督衛循衛因之。加上王貢,可以說長安行臺於東方僅存的將吏,都已齊聚於此。
其實蘇峻、衛循向來對王貢抱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有誰會喜歡那個“毒士”才有鬼了——即便蘇、衛二人之間,雖有合作,交情也未見得有多深厚。如今齊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純屬抱團取暖……
裴該此前對洛中的祖黨,尤其是荀黨,做了很大程度讓步,承諾將逐漸把青、徐之政交還給朝廷——主要是距離太遠,鞭長莫及,他自己也覺得不大好管理——於是一等時機成熟,太尉、錄尚書事荀組即召徐州刺史卞壸入朝,擔任尚書,並將青州刺史郗鑒平調去了豫州。新任徐州刺史乃是阮孚阮遙集,新任青州刺史則是蔡謨蔡道明——同為陳留大姓。
具體青州內部,總共七郡,其中東萊郡守王棟、長廣郡守王兗雖為裴該所命,卻都是瑯琊王氏的庶流,本非西黨,荀組一伸出手,二人當即一把抓住,就此得以留任。此外,北海命之以袁勖,濟南命之以陳眕,齊國命之以阮放,城陽命之以鄭略,皆出陳留、陳國、滎陽等中州高門,抑且素有令名。
論門第,表出身,只有王貢以寒微入仕,倘在太平時節,估計連那幾家的大門都不敢靠近。只是裴該將王貢安插在東方,實有大用,故此跟荀組討價還價,最終王子賜仍留青州為守,只是由北海平調到了樂安。
之所以調他到樂安,是因為此郡鄰接黃河,一水之隔即為樂陵,為了援護厭次城內的邵續,乃命蘇峻將大營由東萊前進至樂安境內。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衛循謀劃在濟水入海口附近營建新的港口——從龍口過來實在太遠。那麽既然屬於大司馬系統的水陸兩軍齊集,則以王貢守牧樂安,為軍隊供輸糧秣物資,無論裴該還是荀組都會比較放心一些。
荀泰章也知道,他所任命的青州諸守,多為文學之士,相信安撫百姓、恢覆生產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若供輸物資,為軍隊後盾,從前都沒啥經驗可言……而且一旦戰事不利,被趙軍克陷厭次,繼而殺過黃河來,郡守也可能要參加戰鬥啊!那些汝南袁、陳留阮、滎陽鄭,會打仗嗎?
蘇峻移營蒲姑城既畢,而衛循也大致確定了開港的地點,於是王貢便離開郡治高苑,親自前來與二人商討軍事問題。見禮之後,蘇、衛二人即請王貢入營,王子賜左右瞧瞧,笑問道:“二君可知,此蒲姑城是何來歷啊?”
蘇峻不過是掖縣土豪出身,衛循則是會稽寒門,兩人讀書都很有限,又是初來樂安,哪裏知道當地典故呢?聽問全都搖頭。王貢便說了:“此城又名薄姑。《左傳·昭公二十年》,晏嬰奉齊景公來此,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昭公九年》亦雲:‘及武王克商,薄姑、商奄,吾東土也。’
“可見此城原為殷代諸侯所居,後入於周,封之於齊。想不到千餘年後,其故壘仍有殘存……”
說著話,笑吟吟地註目蘇峻。蘇子高尚且懵懂,使王貢有卞玉不為人識之嘆,好在衛循及時反應過來了,便笑著說:“則王君請蘇將軍駐軍於此,是祝他將來如齊太公一般,有平夷之功,裂土之封吧。”蘇峻這才恍然大悟,趕緊拱手:“多謝王太守,誠如君言,沒齒不望。”
王貢是很擅長察言觀色的,一見蘇峻,就感覺對方笑容很僵硬,二人之間頗顯疏離,於是說說故典,果然使得蘇子高的態度逐漸熱絡起來。他這才跟隨二人入營,隨即蘇峻便命擺設酒晏,款待賓朋。
席間感謝王貢糧秣、物資的資供,衛循就問:“王君新至樂安,須理郡事,卻又關照我等,千萬保重,不可太過勞乏了。”王貢笑笑,說“還好”——其實他主要精力都撲在情報工作上,於郡內政事,還真沒什麽時間管——“高苑縣令謝幼輿,頗有理政之才,我乃將郡事一以付之了。”
蘇峻不知道“謝幼輿”是什麽人,只得敷衍地點點頭,衛循卻不禁微微一驚,忙問:“得非‘投梭折齒’之謝鯤麽?”
蘇峻插嘴問道:“何謂‘投梭折齒’啊?”
王貢解釋說:“幼輿少年時,見鄰家高氏之女美貌,乃隔墻挑之,女方織錦,即投其梭,打折幼輿兩齒。鄉人為之語曰:‘任達不已,幼輿折齒。’幼輿卻不以為意,傲然道:‘猶不廢我嘯歌。’”
蘇峻不禁莞爾:“聽著似是個有趣之人哪。”
衛循卻皺眉道:“謝鯤曾入王夷甫(王衍)門下,與王處仲、庾子嵩(庾敳)、阮宣子(阮修)號為‘四友’。王君當知,大司馬深惡王夷甫,昔在寧平城,因王夷甫無謀而致軍敗,大司馬幾乎殞難……則用謝鯤,不怕大司馬怪責麽?且彼輩唯好清談,如何可用啊?!”
王貢擺手道:“無妨。謝幼輿高苑令之任,本出洛陽,非我自命,則大司馬何由怪罪?至於用其理政……此一時,彼一時也。”
就此向蘇、衛二人詳細地介紹起這位謝鯤謝幼輿來。
謝鯤是陳留陽夏人,出身儒學世家,但陳留謝氏的家門並不高,其祖父謝纘仕魏為典農中郎將,不過秩比太守而已,其父謝衡官至國子祭酒,相當於國立大學校長。後世所謂的“王謝高門”,要等到謝鯤之侄謝安時代,家名始得顯拔,這年月則還排不上號。
所以謝鯤才任達放誕,或挑逗鄰女,或嘯歌撫琴,裝足了名士派頭,甚至於南渡之後,還逐漸由儒入玄,主要是應和時代潮流,盡力想擠進世家圈子裏去——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會被同樣滿嘴不著調的王衍看上,收歸門下。乃至於後來卞壸說他:“悖禮傷教,罪莫斯甚,中朝傾覆,實由於此!”
當然啦,西晉之亡,不能算是謝鯤的罪過——他還沒那資格——卞壸是指南渡後以王澄、謝鯤為代表的那種腐朽風氣,實覆中朝。
只是歷史進程已經改變了,偏偏謝鯤、謝裒兄弟又不肯繼續依附著王敦吃閑飯,一聽說舊都光覆,就巴巴地跑回了陳留老家。就籍貫和素行論,他是天然的荀黨,只可惜荀組雖然也不能盡脫清談習氣,終究比王衍要強了不止一星半點,再加上痛恨王衍——當世除了瑯琊王氏族人外,有誰不痛恨王夷甫的麽——左右瞧謝鯤不大順眼。
而且謝氏終究家門低啊,不能跟滎陽鄭、陳留阮之流相提並論,於是最終只給了謝幼輿一個小小的高苑縣令做。
王貢初至樂安,聽說首縣是謝鯤,當時的反應跟衛循沒啥兩樣——清談之輩,如何可用?然而墨授長吏向來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加上如今青、徐二州已定,他王子賜也不可能隨便換人,無奈之下,只得召見謝鯤,想要好好敲打一番——你起碼別扯我後腿吧。
誰想見面卻不似聞名,謝鯤竟然穿戴整齊來拜——傳說中他可是習慣於披發赤背的——而且王貢詢以政事,竟然條分縷析,件件分明。王子賜真是不勝之喜,這才將郡事也一以委之於他。
王貢對蘇峻、衛循等人分析說:“從來上行而下效,清談之風,始於中朝。如今執政者非王夷甫也,即荀太尉亦有事功之志,況且大司馬最忌清談,無能且無功者,不能於關中立足。則謝幼輿欲興其家,必從時流,時流誇誕,彼亦放縱;時流嚴謹,彼乃任事……”
說白了,你不跟著長官的指揮棒走,是永遠別想朝上爬升的,唯有長官好清談,謝鯤才會由儒入玄。如今朝廷執政是裴該、祖逖、荀組,前兩個不用說了,即便荀泰章也不是純好清談,唯知垂拱之輩啊,謝鯤要還是從前那德性,別說升官了,就連這縣令能當多久都不好說。其實出身儒學世家,他本質上還是聰明的,只要肯實心任事,則結果不會太差。
魏晉以來的清談之風,從某種程度而言,直接導致了“五胡亂華”——即便沒有司馬家諸藩亂戰,就王衍等人的德性來看,國家亦遲早衰敗、動蕩。究其根由,一是曹氏和司馬氏得國不正,對士人采取高壓政策,就此逐漸打折了漢儒的脊梁骨,不敢再妄議朝政,只能或者裝瘋——任誕放縱,或者裝傻——信口雌黃。
再則是“九品中正制”出臺以後,很快便悖離了選拔人才的初衷,成為世族把持高官的重要工具,就此沽名釣譽之輩得以陸續邁入中樞,掌控朝局。好比說瑯琊王氏崛起之祖,那個“臥冰求鯉”的王祥——
這事兒用腳後跟想都知道不靠譜,王祥之祖王仁官至青州刺史,則到他這代再怎麽落魄,也不可能需要大公子親自下水去捕魚——《搜神記》和《晉書》皆雲“祥解衣,將剖冰求之”,至於臥冰,純出後世附會——難道就連一個奴仆都不趁麽?而即便此事是真,毫無必要地表孝心,亦絕非真孝心,估計是怕後娘會弄死自己……
是故王鳴盛雲:“祥庸貪小人……昭、炎佯敬之,明知如傀儡,相與為偽而已。”
呂思勉在《兩晉南北朝史》中也評價說:“此外晉初元老,如石苞、鄭沖、王祥、荀顗、何曾、陳騫之徒,非鄉願之徒,則茍合之士。此等人而可以托孤寄命哉?”
那麽被這些奸佞之徒竊據了高位,上行下效,無怪乎朝野間的風氣會日益變得浮誇、荒誕、虛偽、矯飾了,則國家焉有不敗之理啊?其間雖張華有王佐之才,裴頠作崇有之論,終究不能盡脫陋習,且最終與世沈浮……
此風逮東晉亦不能改,反倒愈演愈烈,全靠著諸胡在中原自相殘殺,這票腐朽官僚才能勉強維持住江南半壁河山。即王導、謝安等雖號名相,唯知保安一隅,實懷茍且之志,屢次北伐乃終成泡影。
比起所處形勢相近,但一心恢覆中原、覆興炎漢的諸葛亮來,晉之諸公,恐怕連武侯的腳後跟都摸不著!
“永嘉之亂”後,雖亦不乏有識之士指出這般清頹之風,實為禍國之由——比如說卞望之——終究無拳無勇,無兵無勢,更不可能跟整個垮掉的貴族階層作對——裴該深感自己倘若久居江左,跟王導他們再繼續敷衍、打屁下去,於扭轉時風毫無裨益,故此才振旅而北,謀圖自己去打一片天下出來。
裴該用人,先是布衣、庶族,進而稍稍吸納高門,然亦以關西的二流家族為主,相比起來,這些家族雖然地位較低,反倒於陋習沾染不深——即便再如謝鯤一般偽裝所謂“名士”,也還是會遭到關東豪門的打壓啊,則既逢戰亂,不如轉求事功。就此由關西逐漸向中原輻射,刮起來了一股相對清新的西風。
受此影響,中原乃至江左,不論才能高低,但凡難以得志之徒,多半都會仰而慕之,想呼吸幾口這種新空氣,試試在新的風氣下,自己能不能找到晉身之階——謝鯤即是如此,昔日殉國的桓宣亦同此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最近幾天,陸續有隊伍開入蒲姑城,即依其舊壘,建造營房,而郡內也常有小吏押送著糧秣、菜蔬過來,以供軍需。當軍營基本搭建完畢之後,甚至於郡守也親自從高苑馳車而來,拜訪駐守蒲姑的軍將。
這位郡守並非他人,乃是才從北海轉任過來的王貢王子賜。
得到稟報後,營門打開,二人並肩而出,迎接王貢。雖然未著鎧甲,但很明顯兩個都是武將打扮,身穿時下流行的戎服——其實就是胡服——足蹬馬靴,頭戴皮弁。王貢下車,拱手致意:“蘇將軍、衛都督。”
所謂蘇將軍,自然是新晉四品游擊將軍、都督青州軍事的蘇峻蘇子高了;而衛都督,則是指淮海都督衛循衛因之。加上王貢,可以說長安行臺於東方僅存的將吏,都已齊聚於此。
其實蘇峻、衛循向來對王貢抱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有誰會喜歡那個“毒士”才有鬼了——即便蘇、衛二人之間,雖有合作,交情也未見得有多深厚。如今齊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純屬抱團取暖……
裴該此前對洛中的祖黨,尤其是荀黨,做了很大程度讓步,承諾將逐漸把青、徐之政交還給朝廷——主要是距離太遠,鞭長莫及,他自己也覺得不大好管理——於是一等時機成熟,太尉、錄尚書事荀組即召徐州刺史卞壸入朝,擔任尚書,並將青州刺史郗鑒平調去了豫州。新任徐州刺史乃是阮孚阮遙集,新任青州刺史則是蔡謨蔡道明——同為陳留大姓。
具體青州內部,總共七郡,其中東萊郡守王棟、長廣郡守王兗雖為裴該所命,卻都是瑯琊王氏的庶流,本非西黨,荀組一伸出手,二人當即一把抓住,就此得以留任。此外,北海命之以袁勖,濟南命之以陳眕,齊國命之以阮放,城陽命之以鄭略,皆出陳留、陳國、滎陽等中州高門,抑且素有令名。
論門第,表出身,只有王貢以寒微入仕,倘在太平時節,估計連那幾家的大門都不敢靠近。只是裴該將王貢安插在東方,實有大用,故此跟荀組討價還價,最終王子賜仍留青州為守,只是由北海平調到了樂安。
之所以調他到樂安,是因為此郡鄰接黃河,一水之隔即為樂陵,為了援護厭次城內的邵續,乃命蘇峻將大營由東萊前進至樂安境內。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衛循謀劃在濟水入海口附近營建新的港口——從龍口過來實在太遠。那麽既然屬於大司馬系統的水陸兩軍齊集,則以王貢守牧樂安,為軍隊供輸糧秣物資,無論裴該還是荀組都會比較放心一些。
荀泰章也知道,他所任命的青州諸守,多為文學之士,相信安撫百姓、恢覆生產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若供輸物資,為軍隊後盾,從前都沒啥經驗可言……而且一旦戰事不利,被趙軍克陷厭次,繼而殺過黃河來,郡守也可能要參加戰鬥啊!那些汝南袁、陳留阮、滎陽鄭,會打仗嗎?
蘇峻移營蒲姑城既畢,而衛循也大致確定了開港的地點,於是王貢便離開郡治高苑,親自前來與二人商討軍事問題。見禮之後,蘇、衛二人即請王貢入營,王子賜左右瞧瞧,笑問道:“二君可知,此蒲姑城是何來歷啊?”
蘇峻不過是掖縣土豪出身,衛循則是會稽寒門,兩人讀書都很有限,又是初來樂安,哪裏知道當地典故呢?聽問全都搖頭。王貢便說了:“此城又名薄姑。《左傳·昭公二十年》,晏嬰奉齊景公來此,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昭公九年》亦雲:‘及武王克商,薄姑、商奄,吾東土也。’
“可見此城原為殷代諸侯所居,後入於周,封之於齊。想不到千餘年後,其故壘仍有殘存……”
說著話,笑吟吟地註目蘇峻。蘇子高尚且懵懂,使王貢有卞玉不為人識之嘆,好在衛循及時反應過來了,便笑著說:“則王君請蘇將軍駐軍於此,是祝他將來如齊太公一般,有平夷之功,裂土之封吧。”蘇峻這才恍然大悟,趕緊拱手:“多謝王太守,誠如君言,沒齒不望。”
王貢是很擅長察言觀色的,一見蘇峻,就感覺對方笑容很僵硬,二人之間頗顯疏離,於是說說故典,果然使得蘇子高的態度逐漸熱絡起來。他這才跟隨二人入營,隨即蘇峻便命擺設酒晏,款待賓朋。
席間感謝王貢糧秣、物資的資供,衛循就問:“王君新至樂安,須理郡事,卻又關照我等,千萬保重,不可太過勞乏了。”王貢笑笑,說“還好”——其實他主要精力都撲在情報工作上,於郡內政事,還真沒什麽時間管——“高苑縣令謝幼輿,頗有理政之才,我乃將郡事一以付之了。”
蘇峻不知道“謝幼輿”是什麽人,只得敷衍地點點頭,衛循卻不禁微微一驚,忙問:“得非‘投梭折齒’之謝鯤麽?”
蘇峻插嘴問道:“何謂‘投梭折齒’啊?”
王貢解釋說:“幼輿少年時,見鄰家高氏之女美貌,乃隔墻挑之,女方織錦,即投其梭,打折幼輿兩齒。鄉人為之語曰:‘任達不已,幼輿折齒。’幼輿卻不以為意,傲然道:‘猶不廢我嘯歌。’”
蘇峻不禁莞爾:“聽著似是個有趣之人哪。”
衛循卻皺眉道:“謝鯤曾入王夷甫(王衍)門下,與王處仲、庾子嵩(庾敳)、阮宣子(阮修)號為‘四友’。王君當知,大司馬深惡王夷甫,昔在寧平城,因王夷甫無謀而致軍敗,大司馬幾乎殞難……則用謝鯤,不怕大司馬怪責麽?且彼輩唯好清談,如何可用啊?!”
王貢擺手道:“無妨。謝幼輿高苑令之任,本出洛陽,非我自命,則大司馬何由怪罪?至於用其理政……此一時,彼一時也。”
就此向蘇、衛二人詳細地介紹起這位謝鯤謝幼輿來。
謝鯤是陳留陽夏人,出身儒學世家,但陳留謝氏的家門並不高,其祖父謝纘仕魏為典農中郎將,不過秩比太守而已,其父謝衡官至國子祭酒,相當於國立大學校長。後世所謂的“王謝高門”,要等到謝鯤之侄謝安時代,家名始得顯拔,這年月則還排不上號。
所以謝鯤才任達放誕,或挑逗鄰女,或嘯歌撫琴,裝足了名士派頭,甚至於南渡之後,還逐漸由儒入玄,主要是應和時代潮流,盡力想擠進世家圈子裏去——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會被同樣滿嘴不著調的王衍看上,收歸門下。乃至於後來卞壸說他:“悖禮傷教,罪莫斯甚,中朝傾覆,實由於此!”
當然啦,西晉之亡,不能算是謝鯤的罪過——他還沒那資格——卞壸是指南渡後以王澄、謝鯤為代表的那種腐朽風氣,實覆中朝。
只是歷史進程已經改變了,偏偏謝鯤、謝裒兄弟又不肯繼續依附著王敦吃閑飯,一聽說舊都光覆,就巴巴地跑回了陳留老家。就籍貫和素行論,他是天然的荀黨,只可惜荀組雖然也不能盡脫清談習氣,終究比王衍要強了不止一星半點,再加上痛恨王衍——當世除了瑯琊王氏族人外,有誰不痛恨王夷甫的麽——左右瞧謝鯤不大順眼。
而且謝氏終究家門低啊,不能跟滎陽鄭、陳留阮之流相提並論,於是最終只給了謝幼輿一個小小的高苑縣令做。
王貢初至樂安,聽說首縣是謝鯤,當時的反應跟衛循沒啥兩樣——清談之輩,如何可用?然而墨授長吏向來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加上如今青、徐二州已定,他王子賜也不可能隨便換人,無奈之下,只得召見謝鯤,想要好好敲打一番——你起碼別扯我後腿吧。
誰想見面卻不似聞名,謝鯤竟然穿戴整齊來拜——傳說中他可是習慣於披發赤背的——而且王貢詢以政事,竟然條分縷析,件件分明。王子賜真是不勝之喜,這才將郡事也一以委之於他。
王貢對蘇峻、衛循等人分析說:“從來上行而下效,清談之風,始於中朝。如今執政者非王夷甫也,即荀太尉亦有事功之志,況且大司馬最忌清談,無能且無功者,不能於關中立足。則謝幼輿欲興其家,必從時流,時流誇誕,彼亦放縱;時流嚴謹,彼乃任事……”
說白了,你不跟著長官的指揮棒走,是永遠別想朝上爬升的,唯有長官好清談,謝鯤才會由儒入玄。如今朝廷執政是裴該、祖逖、荀組,前兩個不用說了,即便荀泰章也不是純好清談,唯知垂拱之輩啊,謝鯤要還是從前那德性,別說升官了,就連這縣令能當多久都不好說。其實出身儒學世家,他本質上還是聰明的,只要肯實心任事,則結果不會太差。
魏晉以來的清談之風,從某種程度而言,直接導致了“五胡亂華”——即便沒有司馬家諸藩亂戰,就王衍等人的德性來看,國家亦遲早衰敗、動蕩。究其根由,一是曹氏和司馬氏得國不正,對士人采取高壓政策,就此逐漸打折了漢儒的脊梁骨,不敢再妄議朝政,只能或者裝瘋——任誕放縱,或者裝傻——信口雌黃。
再則是“九品中正制”出臺以後,很快便悖離了選拔人才的初衷,成為世族把持高官的重要工具,就此沽名釣譽之輩得以陸續邁入中樞,掌控朝局。好比說瑯琊王氏崛起之祖,那個“臥冰求鯉”的王祥——
這事兒用腳後跟想都知道不靠譜,王祥之祖王仁官至青州刺史,則到他這代再怎麽落魄,也不可能需要大公子親自下水去捕魚——《搜神記》和《晉書》皆雲“祥解衣,將剖冰求之”,至於臥冰,純出後世附會——難道就連一個奴仆都不趁麽?而即便此事是真,毫無必要地表孝心,亦絕非真孝心,估計是怕後娘會弄死自己……
是故王鳴盛雲:“祥庸貪小人……昭、炎佯敬之,明知如傀儡,相與為偽而已。”
呂思勉在《兩晉南北朝史》中也評價說:“此外晉初元老,如石苞、鄭沖、王祥、荀顗、何曾、陳騫之徒,非鄉願之徒,則茍合之士。此等人而可以托孤寄命哉?”
那麽被這些奸佞之徒竊據了高位,上行下效,無怪乎朝野間的風氣會日益變得浮誇、荒誕、虛偽、矯飾了,則國家焉有不敗之理啊?其間雖張華有王佐之才,裴頠作崇有之論,終究不能盡脫陋習,且最終與世沈浮……
此風逮東晉亦不能改,反倒愈演愈烈,全靠著諸胡在中原自相殘殺,這票腐朽官僚才能勉強維持住江南半壁河山。即王導、謝安等雖號名相,唯知保安一隅,實懷茍且之志,屢次北伐乃終成泡影。
比起所處形勢相近,但一心恢覆中原、覆興炎漢的諸葛亮來,晉之諸公,恐怕連武侯的腳後跟都摸不著!
“永嘉之亂”後,雖亦不乏有識之士指出這般清頹之風,實為禍國之由——比如說卞望之——終究無拳無勇,無兵無勢,更不可能跟整個垮掉的貴族階層作對——裴該深感自己倘若久居江左,跟王導他們再繼續敷衍、打屁下去,於扭轉時風毫無裨益,故此才振旅而北,謀圖自己去打一片天下出來。
裴該用人,先是布衣、庶族,進而稍稍吸納高門,然亦以關西的二流家族為主,相比起來,這些家族雖然地位較低,反倒於陋習沾染不深——即便再如謝鯤一般偽裝所謂“名士”,也還是會遭到關東豪門的打壓啊,則既逢戰亂,不如轉求事功。就此由關西逐漸向中原輻射,刮起來了一股相對清新的西風。
受此影響,中原乃至江左,不論才能高低,但凡難以得志之徒,多半都會仰而慕之,想呼吸幾口這種新空氣,試試在新的風氣下,自己能不能找到晉身之階——謝鯤即是如此,昔日殉國的桓宣亦同此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