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五十章、禦邊三策

關燈
陶侃並不讚成主動出擊,去打高奴的劉曜,他對裴該解釋說:“由此前抵高奴,地勢愈高而丘陵愈密,道路險狹,難以排布大軍……”

其實馮翊郡北部地形也是如此,屬於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區,雖然土地沒有後世那麽貧瘠,但同樣可耕地面積稀少,導致人口更少。正是利用這種地形,陶侃才能夠順利堵住劉虎,不使入平;而倘若是在南部平原地區,以鐵弗騎兵那種來去如風的速度,晉軍很難封堵得住,或許最終只能固守城池、要隘,再以游軍尋機挫敗之,則周邊鄉村、農地,就難免要遭受胡騎的蹂躪了。

其實相對而言,馮翊郡北部粟邑、梁山兩縣還是有一些河谷間平地的,丘陵頂部平緩處也有不少,然而一旦出境,也就是從後世的洛川縣直到延安市,這片地區的丘陵更高、溝壑更深,密密麻麻有若蛛網,就幾乎找不到幾塊開闊地出來。

陶侃因此說道:“北上唯溯洛水(上洛水)而行,然而水勢曲折,流速卻急,必然步卒躑躅、舟船難輸……”陶侃是慣會使舟的,只要碰見稍微大點兒的河流,他就會考慮以舟船運送物資,省時省力。但是上洛水在高奴以南的這一段,實在曲裏拐彎到讓人心浮氣躁的程度,大軍若是沿岸而行,道路時寬時狹,估摸著每走十裏地就必須得橫渡一次;再加其水南註,多帶泥沙,導致暗礁密布,舟船也不易行,使得陶侃慣用的法寶完全就祭不起來。

即便慣於在長江流域丘陵、沼澤地帶作戰的陶士行,也對這種地形狀況頭大如鬥——同為丘陵,北方和南方仍然存在著諸多不同啊,戰術無可套用。

因此劉曜可以派小部騎兵南下騷擾,晉人卻不可能搞什麽“寇可往,我亦可往”。因為晉人多為步卒,一則行軍速度慢,很難達成奇襲的效果,二則必須陣而後戰,才能對抗草原騎兵,但這一路上就沒有什麽能夠排開大軍的地方啊。

在這種情況下,你派小部隊去,或者分道而行,那就是給劉曜送人頭的;若遣大軍謹慎前行,劉曜拉上馬車,搶先就跑了,你上哪兒逮他去?晉人怕騷擾,是因為田地帶不走,即便不是收獲期,被戰馬來回踩踏一番,就會對明年的農耕造成很惡劣影響;胡人不怕騷擾,因為主要是畜養牲畜,隨時都能夠驅趕著換塊地方去吃草——再貧瘠的土地,終非沙漠,糧食難產,難道會連雜草也不生麽?

故此陶侃堅決反對出擊去打高奴,裴該手按地圖,反覆籌劃,最終也無計可施。於是他就暫時拋掉自己舊有的想法,反過來問陶侃:“然若不能痛擊劉曜,使彼常來侵擾,我便須如在安定時所規劃,沿邊築堡,層層設防,如此還如何揮師東向平陽,以逐胡虜啊?陶君可有教我?”

安定郡內終究地廣人稀,又不當與胡漢接觸的最前線,主要築點兒碉堡,防止游牧民族深入其境就行了,即便彭夫護再來侵擾,在缺乏內應的情況下,不大可能造成太大破壞。馮翊就不同了,一水之隔就是平陽和河東,是對敵的最前線,而且南部平原地區是關中主要糧倉之一。倘若一個不慎,被胡騎下了平,農業生產必然遭受嚴重破壞;而若正當自己渡河去打平陽的時候,劉曜抄掠後路,也可能使得整場軍事行動宣告失敗。

一旦放了胡騎入平,則長安以北,再少天險,整個關中局勢都會岌岌可危。為什麽在原本歷史上,索綝、麯允等人困守愁城,最終還是被劉曜攻破了長安呢?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實力,更沒有膽量將胡騎驅之於馮翊以北,導致渭水河谷遭受反覆蹂躪,再加上司馬保斷絕隴道,則糧秣日蹙,這連吃都吃不飽的軍隊,還怎麽可能守得住長安城呢?

裴該當日趁著劉曜暫時北歸的機會,克覆並死守大荔,就是為了保住這一片膏腴之地,他可不想一招不慎,再把這頭老虎放過來啊。劉曜目前只是侵擾,但若被他屢屢得手,再加在高奴積聚,則一旦自己東攻平陽之時,會不會趁機發動全面猛攻啊?那自己還有可能順利東渡黃河麽?

陶侃聽到裴該之問,低垂著頭考慮了好一會兒,這才緩緩說道:“我倒是有上中下三策,請大司馬選擇……”

裴該一聽啥,又是三策?古人啊,你們就沒點兒新鮮的說辭嗎?哦,好吧,其實我也很習慣說三策來著……當即註目陶士行,態度誠懇地說:“陶君可明言,該洗耳恭聽。”

陶侃首先伸出一枚手指來,說:“其實所謂下策,便是大司馬適才所言,沿邊築堡,以防胡擾。大司馬與陶某雲,於安定郡內,自朝那至臨涇,築十九堡,近兩千人;相比之下,馮翊正面較窄,地勢更險,以侃籌劃,東西十堡足矣。然而安定以北,虛除所據,劉曜勢不能將主力往擾安定,卻可能將主力來擾馮翊,是故各堡屯兵,起碼三百之數。

“由此劉曜殘匪,於兩郡間便可牽制我五千人馬,況乎還有其間的北地郡。五六千軍並糧草供輸,不是小數,倘真如此,大司馬可用以東渡以擊平陽之軍必寡,十成勝算,折為七成。

“且但知固壘,則戰與不戰,操之敵手,是劉曜可安穩積聚,以趁我弊。再者,軍行若水,其勢無形,若其有形,必有破綻。劉曜若知我築壘所在,便可尋隙南侵,即便沿邊修築長城,亦非萬全,況乎堡壘?彼可合力攻我,我若分守各堡,力分則弱,若聚守一處,又恐其以虛軍當正面,而以實軍兜抄我後。

“總而言之,此下策也。”

裴該不住頷首,說陶君你分析得很對,我也是沒辦法,才想出的築堡固守之策。那麽你既然說這是下策,想必所謀另兩策要高妙得多了——“請示中策。”

陶侃說中策麽,就是以戎當胡——

“安定及馮翊北部,耕地絕少,難實晉民、築大城,且即欲遷民實邊,田土也非二三載可以收獲……”

裴該苦笑著說,倘若關中晉民數量足夠,我又可以隨便遷徙、調動,自然就沒有那麽多麻煩啦。這不是人口實在太少,所以兵也不敢多招,糧也難以多屯,才搞得捉襟見肘,使劉曜有機可趁的麽?

陶侃當即豎起第二枚手指來,緩緩說道:“乃可遷戎部於邊地,使牧,以當劉曜……”

丘陵溝壑地帶,並不適合放牧牛馬,但山羊是可以牧的,原本盧水胡之大部,就全都是牧羊人。陶侃的意思,可以將某些戎部遷到邊境線附近來,一方面放牧的準備期比較短——不象耕田,一般開荒的前兩年,地力不肥,很難獲得足夠的收成——使得戎人可以很快安居下來,另方面他們部族內的組織力也要比普通的農人高多了,方便及時聚集起來,抵禦外侮。

“戎人剽悍,若熟悉丘陵地勢,大可與胡騎相周旋,有彼等為輔,官軍於兩郡內各留一二千,固守大邑,則必不畏敵擾。”

裴該低首籌思,皺眉不語。

陶侃在此番對談中第一次露出了淡淡的微笑,說:“大司馬所慮,侃不問可知。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安知彼戎不與胡賊合勢,加重擾邊啊?”

裴該微微點頭,說:“西州方定,戎心未穩,實在不宜遷徙實邊……”

陶侃答道:“世無萬全之策,有利則必有弊。徙戎實邊,一則可高官安之卒,二則可高官安之糧——但寬其貢賦,又何必供輸?且戎在邊地為亂,總好過在腹心之地為亂。”

裴該想了想,還是問道:“上策又如何?”

陶侃回答:“安定郡內,盧水胡盤踞數世,根深蒂固,若仍使留,難免作亂。若遷他戎鎮此,則彭夫護難以誘引,比沿邊築堡省卒省糧。是故侃仍建議大司馬三思,於安定郡內,用我中策。”

隨即豎起第三枚手指來:“唯馮翊可用上策,即出境築壘,徐徐而前,以壓逼劉曜!”

陶侃建議,咱們可以把小股部隊撒出境外,尋找合適的地點築壘,倘若劉曜不來騷擾,那就一路往北方推進,逐漸逼近他的大本營高奴。一旦被我距離高奴一兩日途程築起碉堡來,積聚物資,大軍隨時可以安安穩穩地開入堡中,然後對劉曜發起迅猛攻勢。到了那個時候,只要調度得法,估計劉曜想跑都來不及了。

所以我若是劉曜,是斷然不肯讓官軍築壘成功的,必然揮師來攻,如此一來,便可致敵而不致於敵,主動權握在咱們手中。

倘若沿邊築堡,你不知道劉曜啥時候會來侵擾啊,終日防賊,徒耗氣力。但若出境築壘就不同了,只要咱們這邊一開始動工,計點消息來往傳遞的時日,那麽劉曜會啥時候到,自然心裏有數。他若來早了,準備必然不夠充分,若來遲了,我堡壘將完,他必須得硬撞,損耗必大。

如此這般,一座一座碉堡往北方推進,前方的堡壘固然會遭受到胡軍強大壓力,但後方的堡壘可以保證補充兵力和物資安全運抵前線,無論總體態勢,還是在局部戰場,我軍都將占據優勢。

裴該不禁沈吟,心說這跟後來曾某人“結硬寨,打呆仗”的手法,多少有點兒類似啊……

其實不僅僅是曾國藩,後來唐人之攻吐蕃,與宋人之攻西夏,也采取過類似手法,就是利用前突的堡壘,控扼險要,逐步壓縮外族的回旋餘地,以便將戰場主動權徹底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不禁連連頷首。

陶侃又說了:“此策尚有二利。一,使劉曜必反覆來攻我壘,難以積聚,而我於馮翊則可養軍屯糧,不受彼擾。二,後軍方擴,將士雖經訓練,終究實戰不足,倘若驟遇強敵,恐難決勝……”

裴家軍目前正在青黃不接的時候,一方面大擴軍稀釋了百戰老卒的數量,另方面老卒泰半還鄉,或者作為各支部隊的中堅力量分守各地,新招募上來的河南、關中新卒,素質和組織度都遠遠不及。倘若能夠順利度過這個瓶頸期,那麽裴該原本的三萬銳卒就可以順利擴充到十萬乃至更多;而若在此時驟遇強敵,在陶侃看來,如今的五萬之眾,恐怕還比不上過去的一萬老卒。

因為你不管怎麽訓練,一名士兵只有真正見過血才有可能成長起來,光在後方哪怕練得力量如牛,正步踢出花來,也終究無用。裴該當年的徐州兵,是從剿滅境內塢堡武裝開始練起的,如此才能在北伐時獨當一面,“蓬山”兩營於陰溝水畔直面十倍之敵,固若山岳,難以搖撼。

可是自從大荔之戰以後,部隊逐漸擴編、稀釋,新卒就很少能夠遭遇到勢均力敵的對手了。平定雍州,進而攻掠秦州,正如裴該本人所說:“均有若游山賞花,投石打鬧一般啊。”真正的一小撮頑敵,估計每支軍隊裏少量老兵就包打了,新卒只剩下搖旗吶喊和收割人頭的功用。長此而往,怎麽可能練得出來?反倒莫名地滋長了驕橫之氣。

因此陶侃建議,倘若出境築壘,那麽圍繞著工地必然會展開殊死的攻防戰,但是因為地形所限,雙方投入兵力都不可能多,大概也就數百人對陣廝殺罷了,即便戰敗,於大局無損。可以將後軍將士分批頂到前線去,用實戰打出他們的經驗和銳氣來,然後不等一支部隊殘破,就趕緊撤下來,換上生力軍。如此循環往覆,相信不用半年時間,整個大司馬後軍都能夠殺成精銳之師。

而且大司馬後軍練完了,還有前軍哪,還有中軍哪,都可以拉上去實戰鍛煉嘛。劉曜如今撐死了三萬人,且是敗軍之卒,士氣既弱,又勇懦不齊,拼消耗他拼得過咱們嗎?則其回旋餘地將會日狹,其力亦將日蹙,此消彼長,終有一日,不為外患。

裴該不禁鼓掌讚道:“陶君果然當世名將,此計大合我心!”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