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帛屍梨蜜多羅
關燈
小
中
大
蘇子高疑心生暗鬼,乃致疏忽了軍務,那為什麽一聽說擒住一名胡人奸細,就會這麽上心呢?
因為胡人也分很多種,習俗乃至外貌都不盡相同。倘若是屠各、匈奴之流,實話說只要結發戴冠,換一身衣服,瞧上去跟中國人沒太大區別,蘇峻的部下也不可能一口咬定為“胡”。但若是羯人、月支,以及部分鮮卑種,形貌便大大有異於中國人啦:一是鼻高,二是目深,三是瞳淡,四是發卷;至於膚色,少遭曝曬則極其白皙,若多野外工作,則會變得很紅……
只有這類胡人,才可能一眼自明。
蘇峻壓根兒就沒把曹嶷放在眼裏——打過多年交道了,對方有幾斤幾兩,他還能不清楚嗎?但如今石勒雄踞冀、並,勢力比曹嶷強了不止一倍,且連大都督都目羯奴為大敵,蘇子高又豈敢輕視呢?他心說看相貌就能知道是胡人的,難道是羯嗎?是石勒派來的奸細嗎?石勒窺探我城陽動靜,難道竟有南下之意不成?
因此不敢怠慢,趕緊振作精神,穿戴整齊,來至前堂。這會兒功夫,不但兵卒把擒獲的兩人全都押過來了,跪於堂下,而且司馬鐘聲也聞訊趕來,欲與蘇峻並審。
蘇峻先和鐘聲見禮,請對方在自己左側坐下,隨即定睛朝堂下一望。只見跪著的兩個,一個貌似是中國人,做士人打扮,另外一個果然是胡,深鼻高目,但是看不出來須發是否卷曲,因為全都剔光了,而且身上的衣服也奇奇怪怪……
蘇峻不禁扭過頭去,和鐘聲對望一眼,二人目光相碰,不言而自明心意,想的都是:這其實是個釋教的修行者吧?
蘇峻轉回頭,伸手一拍桌案,喝道:“汝等是什麽人?當即回話,不得誑言!”
那個胡人雖然跪著,儀態卻很端莊,擡頭望著蘇峻,面露和煦的微笑。旁邊兒的士人急忙拱手道:“稟報將軍,我等並非奸細。”擡手一指那名胡人:“此乃釋教大德帛屍梨蜜多羅……”
蘇峻還沒反應過來,鐘聲卻不禁挺起了腰桿,驚愕地問道:“難道是吉友大師?如何來我城陽啊?!”
——————————
帛屍梨蜜多羅本是西域龜茲國的太子,但在其父去世後,不肯繼位,將王座讓給了其弟,自己跑去出家做和尚了。
當時有很多天竺僧翻越險峻崇山,抵達西域,傳播佛法——其中還有不少經西域進入內地,比方說後來大名鼎鼎的鳩摩羅什和菩提達摩——因此西域各國佛風漸盛。相比之下,中國還是以原始道教為尊,佛教的傳播範圍和強度都遠不可與之同日而語。
龜茲國內尚有一位高僧,也屬王族,與帛屍梨蜜多羅同姓——帛,曾經前往北天竺求過法,被龜茲王尊為國師,帛屍梨蜜多羅就拜其門下,精研佛學。後來這位高僧發願,要前往中土,闡揚釋道,便以七十九歲的高齡,於永嘉四年來到洛陽,與公卿交游,名重一時。帛屍梨蜜多羅當時正好有事,沒能與老師同行,等一年多以後才匆匆追來,就此導致師徒二人此後的經歷南轅北轍,大不相同。
因為很快就發生了“永嘉之亂”,洛陽城破,士庶死散逃亡。先來的高僧先行一步,潛藏草野,南至淮上,不期與石勒部將郭黑略結識,並因郭黑略之薦,而於葛陂跟從了石勒——在這條時間線上,恰好是裴該逃出胡營的十日之後。
這位高僧,便是大名鼎鼎的佛圖澄,深得石勒、石虎兩代信重,據說享年一百一十七歲……
因此等到帛屍梨蜜多羅抵達洛陽的時候,早已遍尋不到老師的蹤跡了,旋因戰亂,他也趕緊閃人,一路東行,反覆輾轉,最終抵達了建康,住於建初寺中。東晉群臣如王導、王敦、庾亮、卞壸、周顗等皆禮敬之,尊為“高座”而不名,桓彜也以“卓朗”為標題,為他寫讚。帛屍梨蜜多羅享年八十多歲,圓寂於建康高座寺。
印度佛教從東漢時傳入中國,但真正開始興盛,還在東晉南北朝之時,佛圖澄在北,而帛屍梨蜜多羅在南,於此皆有大功焉。
不過在這條時間線上,帛屍梨蜜多羅身在建康,聽說中原克覆,天子還洛,便即辭別了王導、周顗等人,欲往洛陽一行。王導拉著他的手挽留,說:“今相識者多北歸,江左日荒,難道高座也要棄我等而去嗎?”
帛屍梨蜜多羅跟佛圖澄不同,是沒學過中國話的,與人交往全得靠翻譯——也就是此刻跪在蘇峻堂下那名士人——他在明白了王導的話以後,就笑笑回覆道:“信眾若水,而我是舟,如今君等不能阻水向北流,那麽舟船自然也要順水而去了。洛陽終是天下之中,天子在焉,我一心弘揚佛法,豈可不往謁呢?”
帛屍梨蜜多羅要奔洛陽去,其實最近便的道路是先溯江而上,到荊州再直向北行,但那就必然會經過王敦的轄地。在這個時間點上,王處仲尚且不識帛屍梨蜜多羅,還常說王導、周顗恐怕是受了那胡僧的蠱惑了,應當把那家夥逮起來——在原本的歷史上,他要等前往建康,當面見到帛屍梨蜜多羅,這才“欣振奔,至一面盡虔”。所以帛屍梨蜜多羅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就不從王敦那兒過吧,北上徐方,再徐徐西行可也。
然後這位高僧跟他的翻譯走著走著,迷失道路,就跑到姑幕來了。蘇峻麾下那些士卒多是鄉下土包子,平生未必見到過一個和尚,所以瞧著帛屍梨蜜多羅長相怪異,不似中國人士,不由分說,便把他押來跪見蘇峻。
好在鐘聲是聽說過此人的——他們鐘家也有人從洛陽圍城中逃出來,提起過有兩名西域高僧,一個叫佛圖澄,一個叫吉友(帛屍梨蜜多羅的中國名字),深得城中士庶禮敬——當即向蘇峻介紹。蘇峻雖然不識帛屍梨蜜多羅之名,但他此前也多少接觸過一些釋教僧侶——否則不會一眼就瞧出這是個和尚了——聽了鐘聲所言,趕緊親下堂去,雙手將高僧攙扶起來,並且設宴款待。
懇談幾句後,帛屍梨蜜多羅便問了:“我看將軍的神情恍惚,是否有什麽憂慮啊?不知我可能以佛法為將軍開解麽?”
蘇峻瞥一眼旁邊兒的鐘聲,便即問道:“我聽說釋家講因果,世間確有此事麽?”
帛屍梨蜜多羅點頭道:“自然,世間萬物,皆有關聯,種善因而得善果,種惡因而得惡果。譬如農夫耕田,下種即可得麥得稻,拋荒則只能得稗草。是以奉勸將軍,諸善並作,諸惡勿涉,才能善保自身。”
蘇峻又問:“我還聽說,釋家禁殺生,則殺生亦是惡麽,將得惡果?”帛屍梨蜜多羅點頭。蘇峻乃追問道:“則我為國家將領,手典重兵,馳騁沙場,自然難免有所屠戮,難道命中註定,只能得惡果不成麽?”
帛屍梨蜜多羅笑一笑,說:“將軍不必擔憂。佛陀亦有金剛之相,以殛諸惡,則諸惡也是生靈,難道殺不得麽?我釋家理論,是說不可因私欲而殺生……”說著話一指案上一口沒動的肉菜——“此將軍專害生靈,以奉於我,我若食之,則是因私欲殺生也,故此不敢稍取。”
其實這年月即便中土的和尚,也並不禁肉食,但講究只能吃“三凈肉”,也就是說沒有看見、聽說或懷疑因為自己而被殺的動物之肉。蘇峻若是自己正在吃肉,聽說帛屍梨蜜多羅來了,分他一塊,那帛屍梨蜜多羅可以吃;專門為帛屍梨蜜多羅設宴,因此而殺的牲畜(即便不是才宰殺的),那就不凈了,不可吃。
隨即帛屍梨蜜多羅多更深一層解釋道:“將軍奉命征伐,是為了護國保民,則戰陣上有所殺害,不算造業,不得惡果。賊徒做惡,本當得惡果,若為將軍所殺,是將軍促成其果,與將軍無幹。而若無辜百姓,平生不為惡事,本當得善果,若為將軍所殺,則是將軍壞其因果,其善果將轉為惡果,反噬將軍之身。”
這番話正好戳中蘇峻的痛處。
要知道他之所以謀害鄭林,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鄭林不明“華夷之辨”——那你頂多抽對方一頓鞭子,鄭老頭兒沒有必死之道啊——而是害怕鄭林去游說曹嶷歸晉,導致他蘇將軍難收東萊、城陽,更難報往日之仇。按照帛屍梨蜜多羅的說法,這是真真正正的因為私欲而擅殺了,豈可不得惡果?
於是蘇峻就問了:“若已造惡因,難道必承惡果麽?可有禳避之策?”
帛屍梨蜜多羅多笑道:“人非聖賢,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是中土儒家的說法,而我釋家的理論,亦與此相通,只有多種善因,才能逐步地壓制惡因,導向善果。將軍既自知已造惡因,便當虔誠向佛,日夕禮拜,以滌除心中之惡——若將軍有意時,我可多留數日,為將軍開講佛法。”
這位高僧自以傳教為己任,得著機會就想在中土宣揚釋家教義,他不僅僅給蘇峻一個人演法,還請求蘇峻把將吏們全都召喚來,帛屍梨蜜多羅多坐於上首,口若懸河,一連講了三天的大課。
然而很可惜的,成果卻遠低於預期。原因也很簡單,這年月的佛教對於中國來說,還屬於外來宗教,難免有些水土不服:你不能與儒學密切結合,就很難感召士人;不開“放下屠殺,立地成佛”,或者“但念彌陀,往生凈土”之類的方便法門,老百姓也未必就會感興趣。再加上帛屍梨蜜多羅多不會說中國話,得靠翻譯幫忙傳達,而這位翻譯又不是鳩摩羅什或者玄奘,日常對話沒問題,佛理翻譯就差了不是一星半點兒的……
佛教理論中有很多專業詞匯、凝縮概念,是不容易在中文中找到合適的譯詞的,因此這位翻譯對於帛屍梨蜜多羅所講,本身就領會不到三成,等轉譯過來,估計連一成真諦都留不下啦。
因而開講三日,第一天來的人最多,後兩天則陸續有避席的,甚至於歪在一邊兒打瞌睡的。至於鐘聲,硬扛了兩天,到第三天終於熬不住了,找借口根本就不肯出席。
蘇峻游目四顧,發現不僅僅鐘聲沒來,就連其他將吏都只到了三成而已,且多數為自己的心腹——若不是崇敬或者逢迎蘇將軍,誰肯再來聽講啊?而且貌似真還支楞著耳朵認真聽的,也就自己一個人……
趁此機會,蘇峻乃靠近些詢問帛屍梨蜜多羅:“法師,佛陀如神仙,飄渺不可見。然我如今卻有一事,誠恐已得罪了上官,又不敢為自己辯解,只怕惡果旋踵而至……還請法師教我,應如何彌補才好啊?”
帛屍梨蜜多羅笑笑,回答說:“數日來為將軍講法,我便察覺將軍心中有隱秘之事,不敢輕與人言,是以恍惚、憔悴。我亦不敢深問,但提醒將軍,世間事,因緣糾葛,如種埋土中,時機一到,必會發芽——哪有什麽可以長久保持的秘密呢?將軍若想避禍,須得誠心以事上官,不可稍有隱瞞。只有懺悔請罪,才可得上官寬恕,倘若隱瞞不報,一旦事洩,惡果百倍。將軍三思啊。”
蘇峻聞言,若有所悟。於是他轉過頭來,便即親筆寫下一封長信,將自己殺害蘇林之事向裴該合盤托出,請罪求饒。然後派一名當日參與謀殺鄭林的親信率兵,護送帛屍梨蜜多羅離開姑幕,前往洛陽,並要他在把高僧送到都城以後,應繼續西行,去長安謁見大都督,奉上自己的書信。
蘇峻還關照那名親信:“當日之事,汝等所聽聞及所施行,大都督若不問,便不必說,更不可洩露於他人知道。大都督若問起來,則不可有所隱瞞,理當誠實稟報……切勿為我辯解,反啟大都督之疑。”
我知道你的水平,想編瞎話也編不圓,還是實話實說為好。
貌似移動端的讀者看不見評論區的龍套報名貼,要不就跟在這章後面,還想當龍套的來報個名吧——對,我又缺人用了,最好是關西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因為胡人也分很多種,習俗乃至外貌都不盡相同。倘若是屠各、匈奴之流,實話說只要結發戴冠,換一身衣服,瞧上去跟中國人沒太大區別,蘇峻的部下也不可能一口咬定為“胡”。但若是羯人、月支,以及部分鮮卑種,形貌便大大有異於中國人啦:一是鼻高,二是目深,三是瞳淡,四是發卷;至於膚色,少遭曝曬則極其白皙,若多野外工作,則會變得很紅……
只有這類胡人,才可能一眼自明。
蘇峻壓根兒就沒把曹嶷放在眼裏——打過多年交道了,對方有幾斤幾兩,他還能不清楚嗎?但如今石勒雄踞冀、並,勢力比曹嶷強了不止一倍,且連大都督都目羯奴為大敵,蘇子高又豈敢輕視呢?他心說看相貌就能知道是胡人的,難道是羯嗎?是石勒派來的奸細嗎?石勒窺探我城陽動靜,難道竟有南下之意不成?
因此不敢怠慢,趕緊振作精神,穿戴整齊,來至前堂。這會兒功夫,不但兵卒把擒獲的兩人全都押過來了,跪於堂下,而且司馬鐘聲也聞訊趕來,欲與蘇峻並審。
蘇峻先和鐘聲見禮,請對方在自己左側坐下,隨即定睛朝堂下一望。只見跪著的兩個,一個貌似是中國人,做士人打扮,另外一個果然是胡,深鼻高目,但是看不出來須發是否卷曲,因為全都剔光了,而且身上的衣服也奇奇怪怪……
蘇峻不禁扭過頭去,和鐘聲對望一眼,二人目光相碰,不言而自明心意,想的都是:這其實是個釋教的修行者吧?
蘇峻轉回頭,伸手一拍桌案,喝道:“汝等是什麽人?當即回話,不得誑言!”
那個胡人雖然跪著,儀態卻很端莊,擡頭望著蘇峻,面露和煦的微笑。旁邊兒的士人急忙拱手道:“稟報將軍,我等並非奸細。”擡手一指那名胡人:“此乃釋教大德帛屍梨蜜多羅……”
蘇峻還沒反應過來,鐘聲卻不禁挺起了腰桿,驚愕地問道:“難道是吉友大師?如何來我城陽啊?!”
——————————
帛屍梨蜜多羅本是西域龜茲國的太子,但在其父去世後,不肯繼位,將王座讓給了其弟,自己跑去出家做和尚了。
當時有很多天竺僧翻越險峻崇山,抵達西域,傳播佛法——其中還有不少經西域進入內地,比方說後來大名鼎鼎的鳩摩羅什和菩提達摩——因此西域各國佛風漸盛。相比之下,中國還是以原始道教為尊,佛教的傳播範圍和強度都遠不可與之同日而語。
龜茲國內尚有一位高僧,也屬王族,與帛屍梨蜜多羅同姓——帛,曾經前往北天竺求過法,被龜茲王尊為國師,帛屍梨蜜多羅就拜其門下,精研佛學。後來這位高僧發願,要前往中土,闡揚釋道,便以七十九歲的高齡,於永嘉四年來到洛陽,與公卿交游,名重一時。帛屍梨蜜多羅當時正好有事,沒能與老師同行,等一年多以後才匆匆追來,就此導致師徒二人此後的經歷南轅北轍,大不相同。
因為很快就發生了“永嘉之亂”,洛陽城破,士庶死散逃亡。先來的高僧先行一步,潛藏草野,南至淮上,不期與石勒部將郭黑略結識,並因郭黑略之薦,而於葛陂跟從了石勒——在這條時間線上,恰好是裴該逃出胡營的十日之後。
這位高僧,便是大名鼎鼎的佛圖澄,深得石勒、石虎兩代信重,據說享年一百一十七歲……
因此等到帛屍梨蜜多羅抵達洛陽的時候,早已遍尋不到老師的蹤跡了,旋因戰亂,他也趕緊閃人,一路東行,反覆輾轉,最終抵達了建康,住於建初寺中。東晉群臣如王導、王敦、庾亮、卞壸、周顗等皆禮敬之,尊為“高座”而不名,桓彜也以“卓朗”為標題,為他寫讚。帛屍梨蜜多羅享年八十多歲,圓寂於建康高座寺。
印度佛教從東漢時傳入中國,但真正開始興盛,還在東晉南北朝之時,佛圖澄在北,而帛屍梨蜜多羅在南,於此皆有大功焉。
不過在這條時間線上,帛屍梨蜜多羅身在建康,聽說中原克覆,天子還洛,便即辭別了王導、周顗等人,欲往洛陽一行。王導拉著他的手挽留,說:“今相識者多北歸,江左日荒,難道高座也要棄我等而去嗎?”
帛屍梨蜜多羅跟佛圖澄不同,是沒學過中國話的,與人交往全得靠翻譯——也就是此刻跪在蘇峻堂下那名士人——他在明白了王導的話以後,就笑笑回覆道:“信眾若水,而我是舟,如今君等不能阻水向北流,那麽舟船自然也要順水而去了。洛陽終是天下之中,天子在焉,我一心弘揚佛法,豈可不往謁呢?”
帛屍梨蜜多羅要奔洛陽去,其實最近便的道路是先溯江而上,到荊州再直向北行,但那就必然會經過王敦的轄地。在這個時間點上,王處仲尚且不識帛屍梨蜜多羅,還常說王導、周顗恐怕是受了那胡僧的蠱惑了,應當把那家夥逮起來——在原本的歷史上,他要等前往建康,當面見到帛屍梨蜜多羅,這才“欣振奔,至一面盡虔”。所以帛屍梨蜜多羅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就不從王敦那兒過吧,北上徐方,再徐徐西行可也。
然後這位高僧跟他的翻譯走著走著,迷失道路,就跑到姑幕來了。蘇峻麾下那些士卒多是鄉下土包子,平生未必見到過一個和尚,所以瞧著帛屍梨蜜多羅長相怪異,不似中國人士,不由分說,便把他押來跪見蘇峻。
好在鐘聲是聽說過此人的——他們鐘家也有人從洛陽圍城中逃出來,提起過有兩名西域高僧,一個叫佛圖澄,一個叫吉友(帛屍梨蜜多羅的中國名字),深得城中士庶禮敬——當即向蘇峻介紹。蘇峻雖然不識帛屍梨蜜多羅之名,但他此前也多少接觸過一些釋教僧侶——否則不會一眼就瞧出這是個和尚了——聽了鐘聲所言,趕緊親下堂去,雙手將高僧攙扶起來,並且設宴款待。
懇談幾句後,帛屍梨蜜多羅便問了:“我看將軍的神情恍惚,是否有什麽憂慮啊?不知我可能以佛法為將軍開解麽?”
蘇峻瞥一眼旁邊兒的鐘聲,便即問道:“我聽說釋家講因果,世間確有此事麽?”
帛屍梨蜜多羅點頭道:“自然,世間萬物,皆有關聯,種善因而得善果,種惡因而得惡果。譬如農夫耕田,下種即可得麥得稻,拋荒則只能得稗草。是以奉勸將軍,諸善並作,諸惡勿涉,才能善保自身。”
蘇峻又問:“我還聽說,釋家禁殺生,則殺生亦是惡麽,將得惡果?”帛屍梨蜜多羅點頭。蘇峻乃追問道:“則我為國家將領,手典重兵,馳騁沙場,自然難免有所屠戮,難道命中註定,只能得惡果不成麽?”
帛屍梨蜜多羅笑一笑,說:“將軍不必擔憂。佛陀亦有金剛之相,以殛諸惡,則諸惡也是生靈,難道殺不得麽?我釋家理論,是說不可因私欲而殺生……”說著話一指案上一口沒動的肉菜——“此將軍專害生靈,以奉於我,我若食之,則是因私欲殺生也,故此不敢稍取。”
其實這年月即便中土的和尚,也並不禁肉食,但講究只能吃“三凈肉”,也就是說沒有看見、聽說或懷疑因為自己而被殺的動物之肉。蘇峻若是自己正在吃肉,聽說帛屍梨蜜多羅來了,分他一塊,那帛屍梨蜜多羅可以吃;專門為帛屍梨蜜多羅設宴,因此而殺的牲畜(即便不是才宰殺的),那就不凈了,不可吃。
隨即帛屍梨蜜多羅多更深一層解釋道:“將軍奉命征伐,是為了護國保民,則戰陣上有所殺害,不算造業,不得惡果。賊徒做惡,本當得惡果,若為將軍所殺,是將軍促成其果,與將軍無幹。而若無辜百姓,平生不為惡事,本當得善果,若為將軍所殺,則是將軍壞其因果,其善果將轉為惡果,反噬將軍之身。”
這番話正好戳中蘇峻的痛處。
要知道他之所以謀害鄭林,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鄭林不明“華夷之辨”——那你頂多抽對方一頓鞭子,鄭老頭兒沒有必死之道啊——而是害怕鄭林去游說曹嶷歸晉,導致他蘇將軍難收東萊、城陽,更難報往日之仇。按照帛屍梨蜜多羅的說法,這是真真正正的因為私欲而擅殺了,豈可不得惡果?
於是蘇峻就問了:“若已造惡因,難道必承惡果麽?可有禳避之策?”
帛屍梨蜜多羅多笑道:“人非聖賢,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是中土儒家的說法,而我釋家的理論,亦與此相通,只有多種善因,才能逐步地壓制惡因,導向善果。將軍既自知已造惡因,便當虔誠向佛,日夕禮拜,以滌除心中之惡——若將軍有意時,我可多留數日,為將軍開講佛法。”
這位高僧自以傳教為己任,得著機會就想在中土宣揚釋家教義,他不僅僅給蘇峻一個人演法,還請求蘇峻把將吏們全都召喚來,帛屍梨蜜多羅多坐於上首,口若懸河,一連講了三天的大課。
然而很可惜的,成果卻遠低於預期。原因也很簡單,這年月的佛教對於中國來說,還屬於外來宗教,難免有些水土不服:你不能與儒學密切結合,就很難感召士人;不開“放下屠殺,立地成佛”,或者“但念彌陀,往生凈土”之類的方便法門,老百姓也未必就會感興趣。再加上帛屍梨蜜多羅多不會說中國話,得靠翻譯幫忙傳達,而這位翻譯又不是鳩摩羅什或者玄奘,日常對話沒問題,佛理翻譯就差了不是一星半點兒的……
佛教理論中有很多專業詞匯、凝縮概念,是不容易在中文中找到合適的譯詞的,因此這位翻譯對於帛屍梨蜜多羅所講,本身就領會不到三成,等轉譯過來,估計連一成真諦都留不下啦。
因而開講三日,第一天來的人最多,後兩天則陸續有避席的,甚至於歪在一邊兒打瞌睡的。至於鐘聲,硬扛了兩天,到第三天終於熬不住了,找借口根本就不肯出席。
蘇峻游目四顧,發現不僅僅鐘聲沒來,就連其他將吏都只到了三成而已,且多數為自己的心腹——若不是崇敬或者逢迎蘇將軍,誰肯再來聽講啊?而且貌似真還支楞著耳朵認真聽的,也就自己一個人……
趁此機會,蘇峻乃靠近些詢問帛屍梨蜜多羅:“法師,佛陀如神仙,飄渺不可見。然我如今卻有一事,誠恐已得罪了上官,又不敢為自己辯解,只怕惡果旋踵而至……還請法師教我,應如何彌補才好啊?”
帛屍梨蜜多羅笑笑,回答說:“數日來為將軍講法,我便察覺將軍心中有隱秘之事,不敢輕與人言,是以恍惚、憔悴。我亦不敢深問,但提醒將軍,世間事,因緣糾葛,如種埋土中,時機一到,必會發芽——哪有什麽可以長久保持的秘密呢?將軍若想避禍,須得誠心以事上官,不可稍有隱瞞。只有懺悔請罪,才可得上官寬恕,倘若隱瞞不報,一旦事洩,惡果百倍。將軍三思啊。”
蘇峻聞言,若有所悟。於是他轉過頭來,便即親筆寫下一封長信,將自己殺害蘇林之事向裴該合盤托出,請罪求饒。然後派一名當日參與謀殺鄭林的親信率兵,護送帛屍梨蜜多羅離開姑幕,前往洛陽,並要他在把高僧送到都城以後,應繼續西行,去長安謁見大都督,奉上自己的書信。
蘇峻還關照那名親信:“當日之事,汝等所聽聞及所施行,大都督若不問,便不必說,更不可洩露於他人知道。大都督若問起來,則不可有所隱瞞,理當誠實稟報……切勿為我辯解,反啟大都督之疑。”
我知道你的水平,想編瞎話也編不圓,還是實話實說為好。
貌似移動端的讀者看不見評論區的龍套報名貼,要不就跟在這章後面,還想當龍套的來報個名吧——對,我又缺人用了,最好是關西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