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裴該之毒
關燈
小
中
大
其實陸和沒讀過什麽書,才剛到淮陰的時候,他還是徹底的文盲,是從了軍後才被迫識字的。他嘴裏那些話,聽著很有條理,還夾雜著成語,其實都是照貓畫虎,生搬裴該日常的教誨。
裴該想要在軍中統一思想,鼓舞士氣,深知僅靠煽動種族仇恨是不夠的。要知道他所收攏的那些流民,很多人對於胡人或者別的外族,壓根兒連見都沒有見過,他們是被官兵、盜賊,以及附胡的軍隊(比方說王彌、曹嶷等部)逼出的故鄉。所以其恨胡之心,大概還沒有痛恨官府之心來得強烈……
因此裴該宣揚“晉胡不兩立”,其內涵要比種族仇恨覆雜也深刻得多。他對將領們說:“我中國得天獨厚,田土肥沃,氣候適宜,但得官無苛政,百姓安堵,人人皆可得活,且能溫飽。胡人僻在邊遠,循水草而牧,生活艱辛,故此胡人每恨不能生於中國也……”
這話確實是真的,根據史書記載,有不少外民族的雄傑之士,在接觸了中華文明之後,都深深懊悔,恨自己不是個中國人——包括劉淵、石勒,都有這種想法。所造成的結果,就是當處於中國之外的時候,會想要到中國富庶之地來搶掠,而等真正進入了中國腹地,站住腳跟,就會起意漢化。
只不過漢化這條道路不是那麽好走的,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從漢從胡,沒啥區別,只有該上一個好的政府——包括農耕政府和游牧政府——才是自家可以期盼的福祉。而對於外族權貴來說,從胡則可驅策部民,安享榮華,從漢未必能得著什麽好處。魏晉以來,中國階層日益固定,外人根本擠不進來啊,則你在胡為萬戶侯,入了中國只能做世家之犬。
劉淵就是如此,他精通儒家文化,倘若身為晉人,又在世家,高官顯爵不難得也,可正因為是胡帥,被司馬家幾個藩王呼來喝去,有若走狗,一怒之下,這才幹脆扯旗造反。劉淵一開始野心並不見得有多大,全都是被司馬家逼出來的……再加上司馬家天下也正好有機可趁不是嗎?
到後來魏孝文帝為什麽能夠實行漢化政策?因為他已經是中原之主了,不管用胡政還是用漢政,他皇帝的身份不會改變,中國士人瞧不起我?砍了就是了嘛。他手下那些鮮卑貴族就不同了,寧為雞口,不為牛後,你再怎麽努力,元姓能夠擠進世家門閥隊列中去嗎?
所以外族的漢化,是一個坎坷而漫長的過程,其中還多有反覆——比方說因為漢化政策而被邊緣化的北方六鎮,就洶湧掀起了反政府的大叛亂。從叛亂隊伍中崛起的高家受此影響,成為反漢化運動的急先鋒。不過說來也有趣,同樣六鎮出身的宇文家,或許打定旗號要跟高家對著幹,凡高家反對的我就必須得堅持,竟然漢化得相當徹底……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不因個人意願而改變,最終文明還是會戰勝野蠻,鮮卑化的漢人高氏,就倒在了漢化的鮮卑人宇文氏面前……
拉回來說,這麽一番大道理,裴該只能有選擇性地向部屬們灌輸,他說:“人本無胡與中國之分,只有賢與不肖。胡入中國,若能說中國之言,寫中國之字,從中國之俗,用中國之政,便可以算是中國人——比方說前漢的金日磾……好吧,關於金日磾其人,咱們容後再細說。然而胡之部帥,驅策其民若犬馬,殺伐由心,不似中國之政,有法有律,違犯者才予嚴懲。則其若為中國人,必受律法約束,是以多不願更化——或者心想托生中國,其實不能真正以中國人自律也。
“故此彼等入於中國,但知搶掠,踐踏田畝,唯願中原沃土化為草原大漠,中國之人為其婢仆,是可忍而孰不可忍?故此‘晉胡不兩立’,非止匈奴、羯,即氐、羌、鮮卑亦如是。彼在域外,且肯臣服,不行劫掠,乃可不論;若入中國,而不從中國之政者,殺無赦!
“人與犬馬相異,為其有靈性也;中國與胡相異,為用中國之政也。人固比犬馬為高,中國也比胡為高,從胡者皆等同於不願為人,而甘為犬馬。若止求免死還則罷了,若欲於犬馬群中,為其魁首,可以供奉祭祀,專以首級入宗廟為榮,豈不可笑?!”
眾皆頷首,只有甄隨這蠻子又來唱反調:“都督雲晉人為人,胡人為犬馬,那我南蠻又如何,也是犬馬麽?既為犬馬,便可任由人來殺了麽?”
裴該瞪他一眼,呵斥道:“若甘為犬馬,自然殺伐由人!犬馬不可為人,胡則可為中國,難道蠻便不可為中國麽?汝今在我麾下,我何嘗以犬馬待汝?!”
甄隨囁嚅道:“那是我說中國之言,從中國之俗,還寫……識得幾個字而已……”隨即一挑眉毛:“按都督之意,如今我也是中國人了麽?”
裴該點頭:“將來我等兵進中原,若逢胡騎,攻之可也,不肯降順的,殺之可也。若彼倒戈來降,願歸中國,則須散其部眾,使為編戶齊民,加以更化,乃可為中國人。”民族融合是可以的,也是應該的,但一則必須野蠻歸從於文明,游牧歸從於農耕——即便不論誰比誰高,終究我屁股也是坐在農耕民族這一邊兒的嘛!二則不打破舊有的、原始的氏族形態,游牧民進入中原後不能安心農耕,不能成為政府的編戶齊民,那就不能算真正的臣服、漢化,遲早還會鬧出大亂子來。
當初曹操遷五部匈奴入於中原,就是手還不夠狠,沒把游牧民的組織形態打破——或者也是時間還不夠久,沒來得及打破——否則的話,劉淵再有本事,他登高一呼,追從的全都是中國人,或者中國化的胡人,就肯定不會建立一個中國為表而匈奴為裏的松散的胡漢政權啦。真要是劉淵建立起一個純粹的中國政權來,那以漢代晉又有何不可啊?
當然啦,也得他那些後代別一個比一個狂暴且不要臉才行……
正是因為游牧組織還沒有打破,已經漢化的外族才會一順腳便滑回老路上去,不僅僅劉淵,石勒也是如此,繼承人裏就沒啥好東西——可惜啊,當初沒能弄死石虎,紀瞻真是個徹底的廢物!
裴該既擅長講大道理,又能夠把這些大道理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灌輸給軍將們——換一個純粹當時代的士人,真未必能夠辦得到——所以徐州軍上上下下,就全都被他給洗了腦了。要知道中國老百姓還是普遍畏懼和尊敬權威的,裴該既是長官,又出自世家高門,大多不學的兵將們天然就認為都督所言必是真理。不象卞壸等士人,來旁聽過幾次後,只是笑笑罷了——估計他即便認為裴該所言有點兒道理,也不會輕易改變固有的世界觀。
套用後世的話,如今徐州軍將,大多數已經不僅僅是裴該的部下了,而是他的“鐵粉”,他們願為都督而戰,願為都督而死,甚至深信都督不但能夠率領他們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勝利,驅逐胡虜,平定天下,還能夠造一個比從前好一百倍的官府出來。當然啦,在沒有擴音器的年代,裴該是不可能召開萬人大會,做主題宣講的,他主要給各營正副督、司馬等人洗腦,再勒令他們傳達下去;同時三不五時巡視各營、各隊的時候,甚至於到軍屯、民屯地,在田間地頭召集軍吏、耆老,再加強一遍灌輸。
自然了,軍將間中“裴該之毒”的深淺程度也有所不同,好比甄隨,估計就只是輕微患者,而陸和則是重度患者,塞了滿腦袋的都督教誨,就差編本紅寶書出來高舉著了。他今日面對敵將所言,就幾乎全都是裴該的原話,早就背得熟極而流啦。
對面的劉光同樣腦有病,不過他是個“中國病”患者,裴該說“恨不生於中國”的,也有他一份兒。其實再往上,劉丹也是如此,最早跟隨劉淵起兵的匈奴貴族當中,有不少人都是希望有機會改頭換面哪怕換血也要變成中國人的,要到後來打得晉軍抱頭鼠躥,占據偌大地盤,才會覺得:中國也不過如此而已嘛……做不做中國人沒啥兩樣。他們不讓我做中國人,我把中國打下來不就完了麽?
所以劉光才會說:“我等既入中國,便是中國人了,汝何得自負獨為中國人?”想他劉光,別看生得粗豪,其實幼讀詩書,也是個文化人嘞,若在太平盛世,有機會舉孝廉出仕啊——當然身為外族,又不是本部貴族,做到郡縣小吏頂天了——可是胡漢國建立後,成為劉丹部曲,將來上升通道更為敞亮,那做不做中國人,或者別人當不當你是中國人,又有啥區別了?
只是因此而得聞敵將的“高論”,劉光還是不禁衷心欽佩,所以下手略輕了一些,只想把陸和擊落馬下,好綁去向劉丹表功,同時請求劉丹寬赦、任用此將。結果一刀下去,竟然沒能劃開陸和的胸甲,手感非常堅硬,不禁心驚——竟然披著鐵鎧,果然正如大人所言,這必是徐州軍中精銳之精銳!
陸和被一刀劃過胸甲,也不禁出了半身的冷汗,心道好險——若非都督所賜這領魚鱗鐵鎧,我今日性命休矣!二馬相錯而過,早有親兵又遞過一支長矛來,陸和端矛在手,卻不禁有些猶豫:敵將太驍勇啦,我不是他的對手,可該怎麽辦?
正當此時,忽聽身後鑼聲響起。
——————————
劉乂、劉丹登高櫓而觀戰局,另一方的熊悌之也不傻,他命部下伐了一棵樹來,栽在陣中,自己脫卸了鎧甲,攀緣而上。
他本是南郡的小地主,後逢胡亢之亂,家鄉殘破,被迫流亡到了徐州——裴該在江北招募的第一批流民裏,就有此人——雖然原本並不擅長弓馬,但因為能吃苦,訓練用心,遂得脫穎而出,累功升為“武林營”右副督,還在陸和之上。
熊悌之有三項長處,一是認得字——高樂和陸和識字主要就是他教授的——二是會水,三是四體敏捷,能跑遠路,還擅長攀爬,因此逐漸得到高樂的賞識,陸和也尊稱之為“阿兄”。
如今熊悌之就施展出自己的特有技能來了,輕捷有若猿猱,三兩躥就上了樹頂。這一登高,戰場形勢一覽無餘,他視力又好,幾乎連劉乂、劉丹二人的穿著打扮都瞧得一清二楚。要知道胡漢的冠服基本從晉,象劉丹這種老匈奴,或許還習慣胡服,劉乂身為皇太弟,是必須要公服輝煌的——而且身在高櫓,為了保持平衡,他又沒著甲。熊悌之定睛一瞧,我靠對面貌似是個大人物啊!
再看戰陣之上,陸和率部已然突入了匈奴陣中,幾乎是所向披靡。要知道匈奴本部兵也有強弱之分,真正的銳卒,劉粲哪肯派出來給劉乂建功?瞧著勉強表面光的也就足夠啦。故此這些胡兵完全不是晉軍的對手,眼瞧著崩潰在即。
熊悌之正感歡欣鼓舞,忽見數百騎從側翼馳出,如同一塊巨石一般,將晉軍的洪流硬生生給攔擋住了。觀察了半註香的時間後,熊悌之知道難以取勝,於是下令鳴金——該退啦,別等待會兒退不回來。
本來陸和此去就是為了挫敵鋒銳的,想要一舉擊潰胡軍,不說完全不可能吧,也非輕易之事——尤其當那些精銳胡騎上來之後。如今敵陣雖亂,但戰果難以進一步擴大,不退何待啊?
陸和聽得鑼響,便即舍了劉光,朝斜刺裏沖殺過去,矛挑一騎落馬。劉光催馬急追,卻因為陣勢已亂,敵我混雜,難以靠近。陸和就趁此機會,勒束士卒,緩緩而退——路上還放了三輪箭,以阻追兵。後面熊悌之也從樹上下來了,不及披甲,便命三隊兵卒前出,接應友軍歸來。
因為劉光兵少,己方的列陣之卒又已大亂,難以策應,故此不敢遠追。在逼退了陸和之後,他便到高櫓下來向劉丹稟報。劉丹問他:“敵勢若何?”劉光老實回答道:“天下無匹之精銳也,若有兩倍之數,恐怕我軍必敗無疑!”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裴該想要在軍中統一思想,鼓舞士氣,深知僅靠煽動種族仇恨是不夠的。要知道他所收攏的那些流民,很多人對於胡人或者別的外族,壓根兒連見都沒有見過,他們是被官兵、盜賊,以及附胡的軍隊(比方說王彌、曹嶷等部)逼出的故鄉。所以其恨胡之心,大概還沒有痛恨官府之心來得強烈……
因此裴該宣揚“晉胡不兩立”,其內涵要比種族仇恨覆雜也深刻得多。他對將領們說:“我中國得天獨厚,田土肥沃,氣候適宜,但得官無苛政,百姓安堵,人人皆可得活,且能溫飽。胡人僻在邊遠,循水草而牧,生活艱辛,故此胡人每恨不能生於中國也……”
這話確實是真的,根據史書記載,有不少外民族的雄傑之士,在接觸了中華文明之後,都深深懊悔,恨自己不是個中國人——包括劉淵、石勒,都有這種想法。所造成的結果,就是當處於中國之外的時候,會想要到中國富庶之地來搶掠,而等真正進入了中國腹地,站住腳跟,就會起意漢化。
只不過漢化這條道路不是那麽好走的,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從漢從胡,沒啥區別,只有該上一個好的政府——包括農耕政府和游牧政府——才是自家可以期盼的福祉。而對於外族權貴來說,從胡則可驅策部民,安享榮華,從漢未必能得著什麽好處。魏晉以來,中國階層日益固定,外人根本擠不進來啊,則你在胡為萬戶侯,入了中國只能做世家之犬。
劉淵就是如此,他精通儒家文化,倘若身為晉人,又在世家,高官顯爵不難得也,可正因為是胡帥,被司馬家幾個藩王呼來喝去,有若走狗,一怒之下,這才幹脆扯旗造反。劉淵一開始野心並不見得有多大,全都是被司馬家逼出來的……再加上司馬家天下也正好有機可趁不是嗎?
到後來魏孝文帝為什麽能夠實行漢化政策?因為他已經是中原之主了,不管用胡政還是用漢政,他皇帝的身份不會改變,中國士人瞧不起我?砍了就是了嘛。他手下那些鮮卑貴族就不同了,寧為雞口,不為牛後,你再怎麽努力,元姓能夠擠進世家門閥隊列中去嗎?
所以外族的漢化,是一個坎坷而漫長的過程,其中還多有反覆——比方說因為漢化政策而被邊緣化的北方六鎮,就洶湧掀起了反政府的大叛亂。從叛亂隊伍中崛起的高家受此影響,成為反漢化運動的急先鋒。不過說來也有趣,同樣六鎮出身的宇文家,或許打定旗號要跟高家對著幹,凡高家反對的我就必須得堅持,竟然漢化得相當徹底……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不因個人意願而改變,最終文明還是會戰勝野蠻,鮮卑化的漢人高氏,就倒在了漢化的鮮卑人宇文氏面前……
拉回來說,這麽一番大道理,裴該只能有選擇性地向部屬們灌輸,他說:“人本無胡與中國之分,只有賢與不肖。胡入中國,若能說中國之言,寫中國之字,從中國之俗,用中國之政,便可以算是中國人——比方說前漢的金日磾……好吧,關於金日磾其人,咱們容後再細說。然而胡之部帥,驅策其民若犬馬,殺伐由心,不似中國之政,有法有律,違犯者才予嚴懲。則其若為中國人,必受律法約束,是以多不願更化——或者心想托生中國,其實不能真正以中國人自律也。
“故此彼等入於中國,但知搶掠,踐踏田畝,唯願中原沃土化為草原大漠,中國之人為其婢仆,是可忍而孰不可忍?故此‘晉胡不兩立’,非止匈奴、羯,即氐、羌、鮮卑亦如是。彼在域外,且肯臣服,不行劫掠,乃可不論;若入中國,而不從中國之政者,殺無赦!
“人與犬馬相異,為其有靈性也;中國與胡相異,為用中國之政也。人固比犬馬為高,中國也比胡為高,從胡者皆等同於不願為人,而甘為犬馬。若止求免死還則罷了,若欲於犬馬群中,為其魁首,可以供奉祭祀,專以首級入宗廟為榮,豈不可笑?!”
眾皆頷首,只有甄隨這蠻子又來唱反調:“都督雲晉人為人,胡人為犬馬,那我南蠻又如何,也是犬馬麽?既為犬馬,便可任由人來殺了麽?”
裴該瞪他一眼,呵斥道:“若甘為犬馬,自然殺伐由人!犬馬不可為人,胡則可為中國,難道蠻便不可為中國麽?汝今在我麾下,我何嘗以犬馬待汝?!”
甄隨囁嚅道:“那是我說中國之言,從中國之俗,還寫……識得幾個字而已……”隨即一挑眉毛:“按都督之意,如今我也是中國人了麽?”
裴該點頭:“將來我等兵進中原,若逢胡騎,攻之可也,不肯降順的,殺之可也。若彼倒戈來降,願歸中國,則須散其部眾,使為編戶齊民,加以更化,乃可為中國人。”民族融合是可以的,也是應該的,但一則必須野蠻歸從於文明,游牧歸從於農耕——即便不論誰比誰高,終究我屁股也是坐在農耕民族這一邊兒的嘛!二則不打破舊有的、原始的氏族形態,游牧民進入中原後不能安心農耕,不能成為政府的編戶齊民,那就不能算真正的臣服、漢化,遲早還會鬧出大亂子來。
當初曹操遷五部匈奴入於中原,就是手還不夠狠,沒把游牧民的組織形態打破——或者也是時間還不夠久,沒來得及打破——否則的話,劉淵再有本事,他登高一呼,追從的全都是中國人,或者中國化的胡人,就肯定不會建立一個中國為表而匈奴為裏的松散的胡漢政權啦。真要是劉淵建立起一個純粹的中國政權來,那以漢代晉又有何不可啊?
當然啦,也得他那些後代別一個比一個狂暴且不要臉才行……
正是因為游牧組織還沒有打破,已經漢化的外族才會一順腳便滑回老路上去,不僅僅劉淵,石勒也是如此,繼承人裏就沒啥好東西——可惜啊,當初沒能弄死石虎,紀瞻真是個徹底的廢物!
裴該既擅長講大道理,又能夠把這些大道理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灌輸給軍將們——換一個純粹當時代的士人,真未必能夠辦得到——所以徐州軍上上下下,就全都被他給洗了腦了。要知道中國老百姓還是普遍畏懼和尊敬權威的,裴該既是長官,又出自世家高門,大多不學的兵將們天然就認為都督所言必是真理。不象卞壸等士人,來旁聽過幾次後,只是笑笑罷了——估計他即便認為裴該所言有點兒道理,也不會輕易改變固有的世界觀。
套用後世的話,如今徐州軍將,大多數已經不僅僅是裴該的部下了,而是他的“鐵粉”,他們願為都督而戰,願為都督而死,甚至深信都督不但能夠率領他們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勝利,驅逐胡虜,平定天下,還能夠造一個比從前好一百倍的官府出來。當然啦,在沒有擴音器的年代,裴該是不可能召開萬人大會,做主題宣講的,他主要給各營正副督、司馬等人洗腦,再勒令他們傳達下去;同時三不五時巡視各營、各隊的時候,甚至於到軍屯、民屯地,在田間地頭召集軍吏、耆老,再加強一遍灌輸。
自然了,軍將間中“裴該之毒”的深淺程度也有所不同,好比甄隨,估計就只是輕微患者,而陸和則是重度患者,塞了滿腦袋的都督教誨,就差編本紅寶書出來高舉著了。他今日面對敵將所言,就幾乎全都是裴該的原話,早就背得熟極而流啦。
對面的劉光同樣腦有病,不過他是個“中國病”患者,裴該說“恨不生於中國”的,也有他一份兒。其實再往上,劉丹也是如此,最早跟隨劉淵起兵的匈奴貴族當中,有不少人都是希望有機會改頭換面哪怕換血也要變成中國人的,要到後來打得晉軍抱頭鼠躥,占據偌大地盤,才會覺得:中國也不過如此而已嘛……做不做中國人沒啥兩樣。他們不讓我做中國人,我把中國打下來不就完了麽?
所以劉光才會說:“我等既入中國,便是中國人了,汝何得自負獨為中國人?”想他劉光,別看生得粗豪,其實幼讀詩書,也是個文化人嘞,若在太平盛世,有機會舉孝廉出仕啊——當然身為外族,又不是本部貴族,做到郡縣小吏頂天了——可是胡漢國建立後,成為劉丹部曲,將來上升通道更為敞亮,那做不做中國人,或者別人當不當你是中國人,又有啥區別了?
只是因此而得聞敵將的“高論”,劉光還是不禁衷心欽佩,所以下手略輕了一些,只想把陸和擊落馬下,好綁去向劉丹表功,同時請求劉丹寬赦、任用此將。結果一刀下去,竟然沒能劃開陸和的胸甲,手感非常堅硬,不禁心驚——竟然披著鐵鎧,果然正如大人所言,這必是徐州軍中精銳之精銳!
陸和被一刀劃過胸甲,也不禁出了半身的冷汗,心道好險——若非都督所賜這領魚鱗鐵鎧,我今日性命休矣!二馬相錯而過,早有親兵又遞過一支長矛來,陸和端矛在手,卻不禁有些猶豫:敵將太驍勇啦,我不是他的對手,可該怎麽辦?
正當此時,忽聽身後鑼聲響起。
——————————
劉乂、劉丹登高櫓而觀戰局,另一方的熊悌之也不傻,他命部下伐了一棵樹來,栽在陣中,自己脫卸了鎧甲,攀緣而上。
他本是南郡的小地主,後逢胡亢之亂,家鄉殘破,被迫流亡到了徐州——裴該在江北招募的第一批流民裏,就有此人——雖然原本並不擅長弓馬,但因為能吃苦,訓練用心,遂得脫穎而出,累功升為“武林營”右副督,還在陸和之上。
熊悌之有三項長處,一是認得字——高樂和陸和識字主要就是他教授的——二是會水,三是四體敏捷,能跑遠路,還擅長攀爬,因此逐漸得到高樂的賞識,陸和也尊稱之為“阿兄”。
如今熊悌之就施展出自己的特有技能來了,輕捷有若猿猱,三兩躥就上了樹頂。這一登高,戰場形勢一覽無餘,他視力又好,幾乎連劉乂、劉丹二人的穿著打扮都瞧得一清二楚。要知道胡漢的冠服基本從晉,象劉丹這種老匈奴,或許還習慣胡服,劉乂身為皇太弟,是必須要公服輝煌的——而且身在高櫓,為了保持平衡,他又沒著甲。熊悌之定睛一瞧,我靠對面貌似是個大人物啊!
再看戰陣之上,陸和率部已然突入了匈奴陣中,幾乎是所向披靡。要知道匈奴本部兵也有強弱之分,真正的銳卒,劉粲哪肯派出來給劉乂建功?瞧著勉強表面光的也就足夠啦。故此這些胡兵完全不是晉軍的對手,眼瞧著崩潰在即。
熊悌之正感歡欣鼓舞,忽見數百騎從側翼馳出,如同一塊巨石一般,將晉軍的洪流硬生生給攔擋住了。觀察了半註香的時間後,熊悌之知道難以取勝,於是下令鳴金——該退啦,別等待會兒退不回來。
本來陸和此去就是為了挫敵鋒銳的,想要一舉擊潰胡軍,不說完全不可能吧,也非輕易之事——尤其當那些精銳胡騎上來之後。如今敵陣雖亂,但戰果難以進一步擴大,不退何待啊?
陸和聽得鑼響,便即舍了劉光,朝斜刺裏沖殺過去,矛挑一騎落馬。劉光催馬急追,卻因為陣勢已亂,敵我混雜,難以靠近。陸和就趁此機會,勒束士卒,緩緩而退——路上還放了三輪箭,以阻追兵。後面熊悌之也從樹上下來了,不及披甲,便命三隊兵卒前出,接應友軍歸來。
因為劉光兵少,己方的列陣之卒又已大亂,難以策應,故此不敢遠追。在逼退了陸和之後,他便到高櫓下來向劉丹稟報。劉丹問他:“敵勢若何?”劉光老實回答道:“天下無匹之精銳也,若有兩倍之數,恐怕我軍必敗無疑!”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