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藏頭露尾(完)
關燈
小
中
大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餘佑漢聽罷了那些在旁人眼裏尚且是竊竊私語,但是到了他這裏就已經顯得有些肆無忌憚的音量,旋即便若無其事的離開了大院,返回老宅子那裏休息。
這樁內幕,是他早前就有過猜測的,無非是沒有確鑿證據罷了。如今,一句總舵主,便已經說明了情況。那個潛藏在這些士紳背後的家夥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神秘感倒是引起了餘佑漢的幾分好奇心,不過也僅此而已了。至於向清廷的官府舉報什麽的,一來這會社沒有明目張膽的造反,二來他受雇於人,職業道德還是有的,但是更重要的在於,餘佑漢從來不認為他和那個狗屁韃子朝廷有什麽說得過去的關系,沒有動不動就大開殺戒於他而言已經是夠客氣的了,更別說是出賣東家了。
“不就是一年嗎,一年過後,想明白了該幹什麽。到時候有了銀子,天地之大,總有我該去的地方。”
算算時日,一年之後約莫該是時憲歷順治十三年,亦或者說是大統歷永歷十年的年底。對於餘佑漢而言,無非就是個關於時間的稱呼罷了,一日日的過去了就好。只可惜,並非是所有人都能如他一般,在他想象中能夠操持起這麽大的互助會的攤子的那位總舵主便應該是一位忙得腳不沾地的人物,而事實證明,這一點上,他是真的猜對了。
廣州的巡撫衙門,忙碌並沒有隨著天氣的轉涼而消減下來,反倒是比夏日裏更加熱火朝天了起來。夏稅方面,去年一戰收覆的地區由於減免賦稅的政策倒是可以不用那麽操心了,但是到了秋收時節,秋稅開始征收,雖說是按照明廷的制度是要到轉年二月才截止的,可是對於惠州府和廣州府東部各縣的地方官們來說,這份消停了不過半年的操勞卻在秋收時便正式拉開了序幕。
淋尖踢斛的手藝大多沒有落下,火耗按理說也是要正常征收的,這些東西,上官們沒有功夫理會的,只要下面的州縣不做得太過了,布政使司衙門,乃至是巡撫衙門都只會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因為對於這些正常的灰色收入,陳凱現階段還沒有足夠的利益來進行置換,更沒打算學歷史上清廷玩的那手火耗歸公,因為那等操作的目的就不是減少百姓的負擔,更因為可恥的失敗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就像是黃宗羲說過的那般,每一次的稅賦改革,即便是以降低百姓負擔為目的制定的,但是其結果卻往往是一次又一次的加重百姓的負擔。”
再一次略過了書冊中計劃的事務中關於稅賦改革的事項,陳凱不由得想起了那個在後世很有名的黃宗羲定律來。不過轉念一想,這才剛剛永歷九年,黃宗羲還在忙著反清覆明呢,估摸著也沒時間琢磨出這個來,要不要現在先把這概念提出來,占個先機,倒是很有幾分誘惑的。
“算了,一切順其自然吧。反正,這種不要臉的事情我也已經做了不止一回了,梨洲先生您能不能幸免於難,就看造化吧。”
笑過之後,陳凱不由得想起了浙江那邊的事情。舟山為明軍占據,便是又開辟了一個新的戰場。而浙東抗清人士那邊,按理說也會有所響應。但是,陳凱對此卻並不看好,因為歷史上沈調倫重啟大蘭山明軍是被清軍輕而易舉的殲滅了的,與其在這麽個不合時宜的時間段耗費力量,不如等待一個更好的時機,至少他是這麽覺得的。
信,王江的、曹從龍的,陳凱都已經派人送過去了,寫給了好幾位浙東的抗清人士。比如黃宗羲、比如陸宇鼎、再比如那位正主兒沈調倫。當然,鄭成功那裏的相關解釋自然也是少不了的,甚至從鄭成功在書信中提及了舟山一事時,陳凱就立刻回信,認為這時候還不是利用浙東抗清運動的那些殘餘勢力的時候。
這方面,陳凱相信鄭成功是能夠理解他的思路的,並且是能夠基本認同的,因為鄭成功是確實打算在下一步收覆浙江的。但是,黃宗羲、沈調倫他們會不會聽從他的勸告,陳凱就不得而知了。
浙江的事情現階段還只是一些閑子,陳凱希望這些閑子在他決定啟用之前尚且存在於棋笥之中,但是人畢竟不是棋子,他有影響力,有說服力,但是真正的決斷還是要黃宗羲他們去做,而結果也同樣是要由他們去承擔的。
那裏,對於陳凱而言是鞭長莫及的。相較之下,江西、南贛的天地會組織最初的骨幹都是他親自培訓的,這些人返回地方潛伏,然後悄悄的發展會員,建立基層組織,雖說由於路途遙遠,陳凱依舊是無法實際控制的,但是比之浙江方面,有著師生關系的大殺器在,更有著天地會這麽個組織的存在,向心力上是不容置疑的。唯獨有一點讓陳凱擔憂的就是,江西的天地會組織會不會在發展壯大之後暴露,這個危險系數隨著會員的增多也是在持續增大的。
擔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單純的擔憂於陳凱而言卻是最不存在意義的事情。廣東稅收在漸漸恢覆,但是供養如此規模的軍隊,尤其是陳凱從沒打算停下折騰的腳步,用錢的地方只會越來越多,數額也會越來越龐大,所以就更要抓緊一切時間繼續折騰下去。
東莞、新安的香木生意是吃當地資源的老本兒,所幸是可再生資源,不用擔心什麽子孫後代的事情。甚至,就算是不可再生的,陳凱也一點兒不會猶豫。只是樹木的生長周期擺在那裏,這份買賣雖說是在單價上賺錢,但卻困於循環生產。一點兒也不像是順德的絲綢那般,隨著巨額資金的投入,產業恢覆的速度快得簡直讓人血壓暴漲。
巡撫衙門忙得熱火朝天的同時,陳凱已經趕到了佛山那裏視察佛山制造分局的建設工作。這裏很早就是廣東最重要的鋼鐵基地,孤村鑄煉亦是當時佛山八景之一,甚至是最有名的一個。不過如今了,明清戰爭的破壞,以及幾個月前李定國大軍西進之時郭之奇以行政命令帶走了半數的鐵匠,現在佛山的產鐵規模少之又少,早已不覆當年舊觀了。
陳凱抵達時,佛山制造分局的廠區圍墻早已興建完畢。這一處的規劃是先起於陳凱的決定,而那些水力機械的部件卻要從潮州那裏制造,等到運來的時候,其實已經並非是與廠區同期營造的了。
圍墻整齊劃一,連綿不絕,一如潮州那邊,外間還有一隊隊的衛兵牽著狗巡哨。依墻而建的哨塔監視著各處,也可以望向廠區內部。比之外間,裏面的土地早已平整過了,尤其是規劃的路徑更是早早的就投入了使用,由於鐵料等物資、原料的大規模湧入,現在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損壞,但卻根本顧不上維護的事情。
廠房依舊是按照潮州制造局那邊的樣式修建,第一批次的水力機械組件已經送到了,陳凱這一次過來就是因為第一座的廠房修建完畢,下面報了上來,陳凱便立刻趕來,因為接下來這裏要發揮的作用一點兒也不比潮州制造局要小。
巨大的水輪在北江的江水滾滾的帶動下不斷的轉動著,周而覆始。水輪與齒輪、曲軸等零件相連,帶動著終端的擊錘。
車間內,水力鼓風機將爐火推至極高的溫度,學徒用鉗子夾著鐵料到爐火中加熱。隨後的,學徒的師傅根據經驗,通過火焰和鐵料的顏色,加熱到了足夠的溫度,便用鐵鉗將其夾出來,轉身放在鐵氈上。
吊在鐵氈上的錘子以著每分鐘近百下的速度錘擊在鐵料上,激得是火花四濺。工匠夾著鐵料,不斷的調整著鐵料在錘下的位置和角度,鐵料便以著肉眼可見的速度開始了變形的過程——這一過程非常之快,因為呈現在陳凱眼前的鐵料並不大。原本,鐵料已經在火上加熱得變了顏色,不斷的錘擊,已然相對柔軟的鐵料漸漸的開始變薄,很快就化作了一個鐵片狀的物事。
工匠調整著角度和位置,鐵片漸漸的變成了一個近乎於長方形的片料。這時候,錘擊了一段時間,鐵料的顏色開始恢覆,工匠將其從鐵氈上夾了出來,隨手將其扔在筐裏,繼續著下一塊鐵料的捶打。
這一幕,一如陳凱當年在潮州制造局裏看到的那般,區別微乎其微。不過,和當年的感觸一般,鐵料在水力鍛錘的快速鍛打之下迅速變形,變成了鐵匠需要的形狀,隨後扔進筐裏,由工人送到其他車間進行下一步的加工。雖說,這還算不得流水線作業,但是陳凱當年在南澳軍器工坊的分工作業依舊在發揮著作用,生產的速度已經是人力所難以企及的了。
載著裝滿了小鐵片的筐的小車在工人的推動下出了車間,陳凱這一行人隨著那小車便一路走了下去,將接下來的每一個步驟都看在眼裏,直到最後的那兩個車間。
一進門,工人便將小推車上的筐搬到了正對門的那個年輕工匠的面前。這時候,年輕工匠面前已經有四個筐了,新的筐送到,他隨手指了指,工人便將最右手邊兒的那個筐搬上了小車,推著離開了車間。
陳凱並沒有繼續跟著離開,只見著年輕工匠從身後搬來了一個新筐重新放在右手邊兒,左手拿起了面前的筐裏的鐵片,右手則拿著一個像極了游標卡尺的工具,拇指向下推動,尺子向內的兩個切口便卡在了鐵片上,稍微看了看,隨後重新松開,重新卡了下另外的兩個邊長。邊長測量過了,他又測量起了鐵片上的孔距。下意識的搖了搖頭,便隨手丟進了右邊兒的新筐。
扔了這個,他便重新伸手拿起了下一個鐵片,依舊是那般測量了邊長和孔距,這一次卻是點了點頭,扔進了左面的筐裏。
如此往覆的工作,很快的,隨著一個學徒過來搬走了左面的筐,陳凱沒有繼續看下去,轉而出了這個車間,來到了最後的組裝車間裏面。這時候,從上一個車間裏推來的鐵片已經經過了水磨拋光,進入到這裏,學徒將筐搬到了師傅的面前,他們的師傅便按照著定制的規格以皮條和繩索將這些甲片串成一副真正的紮甲出來。
工匠的手法很是熟練,將皮條或是繩索穿孔而過,紮得緊實,甲葉便連成了一片。陳凱站在一眾人的最前方,靜靜的看著那些工匠將甲葉穿起,卻是不由得感慨良多。
盔甲發展史上,東西方之間在進入鐵甲時代以來便進入了一個分水嶺。歐洲約莫是中世紀開始,給後世人的印象便是進入了板甲時代,而中國這邊,商周時的青銅紮甲,漢時便進入了鐵制紮甲時代。
相比中國的紮甲,歐洲的板甲每一部分由固定成型的鐵甲鍛造而成,看上去更加堅固。事實上,在文藝覆興之前,真正如人形坦克一般,且足以抵達絕大多數冷兵器攻擊的板甲比號稱中國鎧甲巔峰的明光鎧還要稀有,僅限於國王和極少數大貴族才有可能擁有,素來都是家族傳承的寶物。之所以稀少,乃是因為當時的技術水平所限,只有極少數的能工巧匠憑借著經驗和超長時間的制造才能勉力制成。
當然,這個時期其他的貴族也並非不能擁有一套板甲,但卻往往只是那種一層薄鐵皮式的架子貨,防禦能力有限不說,價格還非常之昂貴。所以在中世紀一般的貴族作戰時往往更習慣穿戴鏈甲,因為其性價比更高。
文藝覆興以來,冶煉和鍛造技術得以提升,再加上機械的使用,從前只有大貴族才能擁有的真正板甲開始慢慢普及,但是價格上依舊頗為昂貴,昂貴到了一個騎士購置全套裝備——板甲、戰馬、武器以及侍從的裝備,家底兒不夠厚實的往往是要傾家蕩產的。
後世博物館裏的藏品,基本上也都是文藝覆興時代的產物。那個時代過去了,火器普及化的時代到來,再堅固、在昂貴的鎧甲也扛不住廉價的鉛彈,自然也就被逐漸淘汰了。
中國這邊,事實上也出現過更加堅固的甲胄,比如明光鎧、山文鎧之流,對冷兵器的防禦力都頗為驚人。而紮甲方面看上去比較低端,在軍中更為普及,到了宋時,以步人甲為代表的紮甲在宋軍之中大行其道,連帶著金人的鐵浮屠也是受其影響。甚至還有更加誇張的冷鍛鋼重紮,按照《夢溪筆談》的記載,普通弓弩五十步無法射穿甲葉,而這裏的普通二字是照著神臂弓去比擬的,其堅固可見一斑。
紮甲到了宋時基本成型,一套紮甲由兜鍪、頓項、胸甲、肩吞、腹吞、掩膊、臂鞲、袍肚、裙甲、拕泥遴等部分組成,幾乎將士卒盡數包裹在鐵甲之內。宋朝之後,紮甲也大多是這個樣子,甚至往往更加簡易化,其中也不乏有國家財力下降的因素在。
到了明清時,紮甲在軍中尚存,但是已經並不流行了,最普遍的步兵,要不無甲,要不幹脆穿戴具有一定防彈能力且價格低廉的棉甲。其一般都是騎兵穿戴,也往往會被鎖子甲搶去不少的份額。
現今的中國戰場上正處於冷熱兵器接替的時期,再兼著身處南方濕熱之地,陳凱主持軍器局期間,對於甲胄的側重遠遠不及武器,便是由於以著福建、廣東的天氣,無論是紮甲還是棉甲,一年到頭能夠派上用場的時間都寥寥無幾,大多時候士卒穿上了莫說打仗便先要熱出一身汗來。那時候甲胄大多是憑著繳獲,自制的很少,防具上最用心的就是藤盔。等到馮澄世主持軍器局,在甲胄上用了些心思,但也並沒有徹底改變過來。
甲胄被火器淘汰,這是時代的選擇;華南酷熱難耐,北方軍隊到南方作戰也盡可能的選擇在冬季或是初春、晚秋。然而,就在這樣的時間、這樣的地點,陳凱卻拿出了正在興建的佛山制造分局以及潮州制造局的大量產能來生產紮甲,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劍走偏鋒的心思。
此間,已經有制造完畢的紮甲放置在旁邊的架子上面,所見者與宋時的紮甲很有些不同,但對他而言卻也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他是不會穿這個的。陳凱走到近前,細細端詳了一番,隨即,在眾目睽睽之下便直接抽出了護衛的佩刀,直接砍在了紮甲之上,端是一個火花四濺。
值此時,陳凱面上的笑意再難掩飾,旋即便轉身離開了此間,直接回返了廣州的巡撫衙門。這時候,公事房的案上,一份李定國的書信端正的擺放在那裏,他顯然是早已就看過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樁內幕,是他早前就有過猜測的,無非是沒有確鑿證據罷了。如今,一句總舵主,便已經說明了情況。那個潛藏在這些士紳背後的家夥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神秘感倒是引起了餘佑漢的幾分好奇心,不過也僅此而已了。至於向清廷的官府舉報什麽的,一來這會社沒有明目張膽的造反,二來他受雇於人,職業道德還是有的,但是更重要的在於,餘佑漢從來不認為他和那個狗屁韃子朝廷有什麽說得過去的關系,沒有動不動就大開殺戒於他而言已經是夠客氣的了,更別說是出賣東家了。
“不就是一年嗎,一年過後,想明白了該幹什麽。到時候有了銀子,天地之大,總有我該去的地方。”
算算時日,一年之後約莫該是時憲歷順治十三年,亦或者說是大統歷永歷十年的年底。對於餘佑漢而言,無非就是個關於時間的稱呼罷了,一日日的過去了就好。只可惜,並非是所有人都能如他一般,在他想象中能夠操持起這麽大的互助會的攤子的那位總舵主便應該是一位忙得腳不沾地的人物,而事實證明,這一點上,他是真的猜對了。
廣州的巡撫衙門,忙碌並沒有隨著天氣的轉涼而消減下來,反倒是比夏日裏更加熱火朝天了起來。夏稅方面,去年一戰收覆的地區由於減免賦稅的政策倒是可以不用那麽操心了,但是到了秋收時節,秋稅開始征收,雖說是按照明廷的制度是要到轉年二月才截止的,可是對於惠州府和廣州府東部各縣的地方官們來說,這份消停了不過半年的操勞卻在秋收時便正式拉開了序幕。
淋尖踢斛的手藝大多沒有落下,火耗按理說也是要正常征收的,這些東西,上官們沒有功夫理會的,只要下面的州縣不做得太過了,布政使司衙門,乃至是巡撫衙門都只會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因為對於這些正常的灰色收入,陳凱現階段還沒有足夠的利益來進行置換,更沒打算學歷史上清廷玩的那手火耗歸公,因為那等操作的目的就不是減少百姓的負擔,更因為可恥的失敗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就像是黃宗羲說過的那般,每一次的稅賦改革,即便是以降低百姓負擔為目的制定的,但是其結果卻往往是一次又一次的加重百姓的負擔。”
再一次略過了書冊中計劃的事務中關於稅賦改革的事項,陳凱不由得想起了那個在後世很有名的黃宗羲定律來。不過轉念一想,這才剛剛永歷九年,黃宗羲還在忙著反清覆明呢,估摸著也沒時間琢磨出這個來,要不要現在先把這概念提出來,占個先機,倒是很有幾分誘惑的。
“算了,一切順其自然吧。反正,這種不要臉的事情我也已經做了不止一回了,梨洲先生您能不能幸免於難,就看造化吧。”
笑過之後,陳凱不由得想起了浙江那邊的事情。舟山為明軍占據,便是又開辟了一個新的戰場。而浙東抗清人士那邊,按理說也會有所響應。但是,陳凱對此卻並不看好,因為歷史上沈調倫重啟大蘭山明軍是被清軍輕而易舉的殲滅了的,與其在這麽個不合時宜的時間段耗費力量,不如等待一個更好的時機,至少他是這麽覺得的。
信,王江的、曹從龍的,陳凱都已經派人送過去了,寫給了好幾位浙東的抗清人士。比如黃宗羲、比如陸宇鼎、再比如那位正主兒沈調倫。當然,鄭成功那裏的相關解釋自然也是少不了的,甚至從鄭成功在書信中提及了舟山一事時,陳凱就立刻回信,認為這時候還不是利用浙東抗清運動的那些殘餘勢力的時候。
這方面,陳凱相信鄭成功是能夠理解他的思路的,並且是能夠基本認同的,因為鄭成功是確實打算在下一步收覆浙江的。但是,黃宗羲、沈調倫他們會不會聽從他的勸告,陳凱就不得而知了。
浙江的事情現階段還只是一些閑子,陳凱希望這些閑子在他決定啟用之前尚且存在於棋笥之中,但是人畢竟不是棋子,他有影響力,有說服力,但是真正的決斷還是要黃宗羲他們去做,而結果也同樣是要由他們去承擔的。
那裏,對於陳凱而言是鞭長莫及的。相較之下,江西、南贛的天地會組織最初的骨幹都是他親自培訓的,這些人返回地方潛伏,然後悄悄的發展會員,建立基層組織,雖說由於路途遙遠,陳凱依舊是無法實際控制的,但是比之浙江方面,有著師生關系的大殺器在,更有著天地會這麽個組織的存在,向心力上是不容置疑的。唯獨有一點讓陳凱擔憂的就是,江西的天地會組織會不會在發展壯大之後暴露,這個危險系數隨著會員的增多也是在持續增大的。
擔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單純的擔憂於陳凱而言卻是最不存在意義的事情。廣東稅收在漸漸恢覆,但是供養如此規模的軍隊,尤其是陳凱從沒打算停下折騰的腳步,用錢的地方只會越來越多,數額也會越來越龐大,所以就更要抓緊一切時間繼續折騰下去。
東莞、新安的香木生意是吃當地資源的老本兒,所幸是可再生資源,不用擔心什麽子孫後代的事情。甚至,就算是不可再生的,陳凱也一點兒不會猶豫。只是樹木的生長周期擺在那裏,這份買賣雖說是在單價上賺錢,但卻困於循環生產。一點兒也不像是順德的絲綢那般,隨著巨額資金的投入,產業恢覆的速度快得簡直讓人血壓暴漲。
巡撫衙門忙得熱火朝天的同時,陳凱已經趕到了佛山那裏視察佛山制造分局的建設工作。這裏很早就是廣東最重要的鋼鐵基地,孤村鑄煉亦是當時佛山八景之一,甚至是最有名的一個。不過如今了,明清戰爭的破壞,以及幾個月前李定國大軍西進之時郭之奇以行政命令帶走了半數的鐵匠,現在佛山的產鐵規模少之又少,早已不覆當年舊觀了。
陳凱抵達時,佛山制造分局的廠區圍墻早已興建完畢。這一處的規劃是先起於陳凱的決定,而那些水力機械的部件卻要從潮州那裏制造,等到運來的時候,其實已經並非是與廠區同期營造的了。
圍墻整齊劃一,連綿不絕,一如潮州那邊,外間還有一隊隊的衛兵牽著狗巡哨。依墻而建的哨塔監視著各處,也可以望向廠區內部。比之外間,裏面的土地早已平整過了,尤其是規劃的路徑更是早早的就投入了使用,由於鐵料等物資、原料的大規模湧入,現在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損壞,但卻根本顧不上維護的事情。
廠房依舊是按照潮州制造局那邊的樣式修建,第一批次的水力機械組件已經送到了,陳凱這一次過來就是因為第一座的廠房修建完畢,下面報了上來,陳凱便立刻趕來,因為接下來這裏要發揮的作用一點兒也不比潮州制造局要小。
巨大的水輪在北江的江水滾滾的帶動下不斷的轉動著,周而覆始。水輪與齒輪、曲軸等零件相連,帶動著終端的擊錘。
車間內,水力鼓風機將爐火推至極高的溫度,學徒用鉗子夾著鐵料到爐火中加熱。隨後的,學徒的師傅根據經驗,通過火焰和鐵料的顏色,加熱到了足夠的溫度,便用鐵鉗將其夾出來,轉身放在鐵氈上。
吊在鐵氈上的錘子以著每分鐘近百下的速度錘擊在鐵料上,激得是火花四濺。工匠夾著鐵料,不斷的調整著鐵料在錘下的位置和角度,鐵料便以著肉眼可見的速度開始了變形的過程——這一過程非常之快,因為呈現在陳凱眼前的鐵料並不大。原本,鐵料已經在火上加熱得變了顏色,不斷的錘擊,已然相對柔軟的鐵料漸漸的開始變薄,很快就化作了一個鐵片狀的物事。
工匠調整著角度和位置,鐵片漸漸的變成了一個近乎於長方形的片料。這時候,錘擊了一段時間,鐵料的顏色開始恢覆,工匠將其從鐵氈上夾了出來,隨手將其扔在筐裏,繼續著下一塊鐵料的捶打。
這一幕,一如陳凱當年在潮州制造局裏看到的那般,區別微乎其微。不過,和當年的感觸一般,鐵料在水力鍛錘的快速鍛打之下迅速變形,變成了鐵匠需要的形狀,隨後扔進筐裏,由工人送到其他車間進行下一步的加工。雖說,這還算不得流水線作業,但是陳凱當年在南澳軍器工坊的分工作業依舊在發揮著作用,生產的速度已經是人力所難以企及的了。
載著裝滿了小鐵片的筐的小車在工人的推動下出了車間,陳凱這一行人隨著那小車便一路走了下去,將接下來的每一個步驟都看在眼裏,直到最後的那兩個車間。
一進門,工人便將小推車上的筐搬到了正對門的那個年輕工匠的面前。這時候,年輕工匠面前已經有四個筐了,新的筐送到,他隨手指了指,工人便將最右手邊兒的那個筐搬上了小車,推著離開了車間。
陳凱並沒有繼續跟著離開,只見著年輕工匠從身後搬來了一個新筐重新放在右手邊兒,左手拿起了面前的筐裏的鐵片,右手則拿著一個像極了游標卡尺的工具,拇指向下推動,尺子向內的兩個切口便卡在了鐵片上,稍微看了看,隨後重新松開,重新卡了下另外的兩個邊長。邊長測量過了,他又測量起了鐵片上的孔距。下意識的搖了搖頭,便隨手丟進了右邊兒的新筐。
扔了這個,他便重新伸手拿起了下一個鐵片,依舊是那般測量了邊長和孔距,這一次卻是點了點頭,扔進了左面的筐裏。
如此往覆的工作,很快的,隨著一個學徒過來搬走了左面的筐,陳凱沒有繼續看下去,轉而出了這個車間,來到了最後的組裝車間裏面。這時候,從上一個車間裏推來的鐵片已經經過了水磨拋光,進入到這裏,學徒將筐搬到了師傅的面前,他們的師傅便按照著定制的規格以皮條和繩索將這些甲片串成一副真正的紮甲出來。
工匠的手法很是熟練,將皮條或是繩索穿孔而過,紮得緊實,甲葉便連成了一片。陳凱站在一眾人的最前方,靜靜的看著那些工匠將甲葉穿起,卻是不由得感慨良多。
盔甲發展史上,東西方之間在進入鐵甲時代以來便進入了一個分水嶺。歐洲約莫是中世紀開始,給後世人的印象便是進入了板甲時代,而中國這邊,商周時的青銅紮甲,漢時便進入了鐵制紮甲時代。
相比中國的紮甲,歐洲的板甲每一部分由固定成型的鐵甲鍛造而成,看上去更加堅固。事實上,在文藝覆興之前,真正如人形坦克一般,且足以抵達絕大多數冷兵器攻擊的板甲比號稱中國鎧甲巔峰的明光鎧還要稀有,僅限於國王和極少數大貴族才有可能擁有,素來都是家族傳承的寶物。之所以稀少,乃是因為當時的技術水平所限,只有極少數的能工巧匠憑借著經驗和超長時間的制造才能勉力制成。
當然,這個時期其他的貴族也並非不能擁有一套板甲,但卻往往只是那種一層薄鐵皮式的架子貨,防禦能力有限不說,價格還非常之昂貴。所以在中世紀一般的貴族作戰時往往更習慣穿戴鏈甲,因為其性價比更高。
文藝覆興以來,冶煉和鍛造技術得以提升,再加上機械的使用,從前只有大貴族才能擁有的真正板甲開始慢慢普及,但是價格上依舊頗為昂貴,昂貴到了一個騎士購置全套裝備——板甲、戰馬、武器以及侍從的裝備,家底兒不夠厚實的往往是要傾家蕩產的。
後世博物館裏的藏品,基本上也都是文藝覆興時代的產物。那個時代過去了,火器普及化的時代到來,再堅固、在昂貴的鎧甲也扛不住廉價的鉛彈,自然也就被逐漸淘汰了。
中國這邊,事實上也出現過更加堅固的甲胄,比如明光鎧、山文鎧之流,對冷兵器的防禦力都頗為驚人。而紮甲方面看上去比較低端,在軍中更為普及,到了宋時,以步人甲為代表的紮甲在宋軍之中大行其道,連帶著金人的鐵浮屠也是受其影響。甚至還有更加誇張的冷鍛鋼重紮,按照《夢溪筆談》的記載,普通弓弩五十步無法射穿甲葉,而這裏的普通二字是照著神臂弓去比擬的,其堅固可見一斑。
紮甲到了宋時基本成型,一套紮甲由兜鍪、頓項、胸甲、肩吞、腹吞、掩膊、臂鞲、袍肚、裙甲、拕泥遴等部分組成,幾乎將士卒盡數包裹在鐵甲之內。宋朝之後,紮甲也大多是這個樣子,甚至往往更加簡易化,其中也不乏有國家財力下降的因素在。
到了明清時,紮甲在軍中尚存,但是已經並不流行了,最普遍的步兵,要不無甲,要不幹脆穿戴具有一定防彈能力且價格低廉的棉甲。其一般都是騎兵穿戴,也往往會被鎖子甲搶去不少的份額。
現今的中國戰場上正處於冷熱兵器接替的時期,再兼著身處南方濕熱之地,陳凱主持軍器局期間,對於甲胄的側重遠遠不及武器,便是由於以著福建、廣東的天氣,無論是紮甲還是棉甲,一年到頭能夠派上用場的時間都寥寥無幾,大多時候士卒穿上了莫說打仗便先要熱出一身汗來。那時候甲胄大多是憑著繳獲,自制的很少,防具上最用心的就是藤盔。等到馮澄世主持軍器局,在甲胄上用了些心思,但也並沒有徹底改變過來。
甲胄被火器淘汰,這是時代的選擇;華南酷熱難耐,北方軍隊到南方作戰也盡可能的選擇在冬季或是初春、晚秋。然而,就在這樣的時間、這樣的地點,陳凱卻拿出了正在興建的佛山制造分局以及潮州制造局的大量產能來生產紮甲,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劍走偏鋒的心思。
此間,已經有制造完畢的紮甲放置在旁邊的架子上面,所見者與宋時的紮甲很有些不同,但對他而言卻也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他是不會穿這個的。陳凱走到近前,細細端詳了一番,隨即,在眾目睽睽之下便直接抽出了護衛的佩刀,直接砍在了紮甲之上,端是一個火花四濺。
值此時,陳凱面上的笑意再難掩飾,旋即便轉身離開了此間,直接回返了廣州的巡撫衙門。這時候,公事房的案上,一份李定國的書信端正的擺放在那裏,他顯然是早已就看過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