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檢閱
關燈
小
中
大
新編師旅要上戰場,熊荊心裏是不放心的。秦軍將巴人、蜀人當炮灰用,對舊郢的楚人何曾不是如此?軍隊是最講資歷的地方,秦軍可以冒然任命投秦的六國人士為將軍,但絕不可能冒然將六國人士任命為百將、為軍侯、為軍校、為軍尉。
秦軍統率五十人的屯長到統率萬人的軍尉,相當於楚軍統率四十五人的兩長到統率六、七千人的師長,這些軍官加上參謀人員便是軍隊的支柱。至於上面是誰為將、下面是誰為卒,並不重要。只要為將者不命令大軍跳河,為卒者不弱不禁風即可。
舊郢南陽的秦軍就是這種情況,屯長以上一直到軍尉全是舊黥首。舊黔首分兩種,一種是關中舊黔首,即老秦人,還有一種是三晉舊黔首,即曾經的韓人、魏人和趙人。秦軍軍官如何編排分配知彼司只知冰山一角,就已知的情況看,三晉舊黔首比關中舊黔首兇惡。這點曾讓熊荊困惑不解,可想到日軍下屬的韓裔部隊和美軍的第442步兵團,也就釋然了。
楚軍覆郢,竟陵一戰大敗秦軍,舊黔首軍官非死即亡,譽士雖然填補了進去,可顯然不夠,軍校中一些參謀學員和後勤學員又填補了進去,這才勉強搭起了軍隊的架子。竟陵城外,熊荊巡視的霄安師便是這樣一支楚骨秦體的軍隊。
所謂霄安師,是指霄縣和安陸縣合並而成的正規師。安陸縣在涢水下游,霄縣與安陸縣接壤,在安陸縣西南,縣治為霄城。先君武王之父熊坎葬於霄,是稱霄敖(前763-7在位),守陵之邑稱為霄邑。秦人統治後改霄為銷,立之為縣,是為銷縣。傳說後來三國魏國屯兵與此,兵士掘土驚現城池,曹操聞言大笑,又名之笑城。
後世的事情熊荊不知,他清楚的霄縣是秦人設立的縣,覆郢後取消秦制郡縣,可行政區域延用秦制。霄與安陸臨近,因此合並成師,便於訓練。數日前受大司馬府軍令,霄安師北上方城集結,剛好路過竟陵。
“全師士卒幾何?”熊荊立乘於戎車之左,眼前霄安師的士卒舉矛而陣,看上去行伍嚴陣,士卒精壯。師長鬥矢立於車右,與熊荊隔著禦手。
“稟大王,全師計五千一百三十六人,矛卒三千六百人,未有弓卒、騎卒。”鬥矢報出準確的數字,也說出了人數少於正常師旅的原因。
“譽士幾何?”盡管早就知道新編師旅沒有弓卒和騎卒,熊荊仍然暗暗嘆了口氣。
“稟大王:師中譽士三十六人。”鬥矢的回答出乎熊荊意料,他正要問譽士這麽少五千多人如何指揮時,鬥矢目光有些異樣,補充道:“軍中又有鬥氏家將一百二十餘人,以為臂指。”
安陸靠近鬥氏治下的唐縣,覆郢時鬥氏留守的老弱輕易接管了安陸。霄縣情況不同,然而兩縣士卒合為一師,鬥矢做了師長,實際這個師也被鬥氏控制。
鬥氏控制了商於、漢中,實力一躍成為諸氏最強,正朝上妒忌的人不少。幾番朝議,商於之地認為應該歸鬥氏,畢竟這是一個戰區,不好分割。南鄭盆地也應給鬥氏,這也是一個戰區,不好分割,但安康盆地不能給,上庸六縣應該給汝水、穎水、淮水上游的老公族。
蜀地那就更不能給。大部分朝臣寧願蜀地給巴人,讓巴人在川內坐大,也不願意鬥氏再得蜀地。巴人是外人——外人坐大不老實,打就是了。鬥氏是自己人,自己人遴選諸敖、朝臣十萬甲士拉出來,其他人也就沒了希望。不要說成為諸敖之一,說不定還要被踢出正朝。
因此朝臣們正在準備幾個朝議:一氏不可二敖,即一氏一敖原則;亦不能再用剩餘甲士支持他氏為敖。比如某氏有十萬甲士,五萬甲士可選一敖,五萬甲以外的甲士即失去遴選諸敖的資格,以防小氏成為大氏的傀儡。另外,各縣邑正朝之臣的數量必須確定上限,東地當以始行敖制時各縣邑戶籍數為準,舊郢等地則當以收覆後初編甲士數為準。
兩個朝議都是為了限制若敖氏的,覆郢之前若敖氏有唐縣、隨縣、息縣、城陽(包括稷邑小盆地)四地,覆郢後除了這四地,又增加了商於之地的上洛縣和商縣,南鄭盆地的南鄭、沮、成固、安陽四縣,加上安陸,一共有十一個縣地,相當於中等的郡。拉出十萬甲士不太可能,待新得縣邑人丁繁衍,拉出十個師完全有可能。
朝臣的朝議熊荊是樂見其成的。若敖氏對王廷產生威脅以前,大楚的忠良之臣就目光炯炯的鎖定了這個潛在的緩則,以朝決的方式杜絕其日後謀反的可能,手心裏捏著把汗的子孫讀史讀到這裏可以大笑三聲了。
若敖氏此時處於什麽情況,鬥成二氏心知肚明。不但心知肚明,他們在外面越來越謹言慎行,不敢有絲毫逾越——若敖氏覆強已經被正朝掛了起來,要是族人再有什麽持強淩弱之舉,肯定會被掛的更高。
鬥矢不敢不回答熊荊的問題,不回答那些‘小人’肯定會在熊荊面前舉報,說若敖氏欺哄大王,霄安師實際已被若敖氏吞並。回答了他又隱隱擔心,擔心熊荊會不悅,支持那些‘小人’加重對若敖氏的打壓——漢中郡十二縣,一下子拿走八縣,任誰心裏都會不太舒服。
鬥矢目光有異,熊荊心裏也咯噔一聲,北上集結的新編師旅不僅僅只有霄安師,還有雲夢旅,還有夷陵師,淖狡偏偏讓自己巡視霄安師,顯然是某種進諫:若敖氏太強,必須有所限制。
大王抿著嘴,眉頭不經意微皺,鬥矢能清楚的聽到自己心跳時,熊荊開口了:“此權宜之計可也,長久則不可,不然正朝……”
“臣謝大王。”鬥矢連忙揖謝,大王的語氣表示大王是站在自己這邊的。
“士卒習水戰否?”熊荊再度發問。霄敖師有戰舟,他們是劃著戰舟從安陸出發的。
“稟大王,戰舟之造晚矣,得戰舟不過三月,士卒只懂劃槳,未習水戰。”鬥矢答道。
“三月?”現在十一月,這豈不是說霄安師七月份才得到戰舟。“為何如此之晚?大司馬府早已嚴令造舟場務要急造戰舟。”
“這、這……”鬥矢有些不要意思,“霄縣安陸窮困,無金購舟也。”
各師旅兵甲戰舟輜重軍糧皆自備,若敖氏擴張太快,自然缺錢。熊荊對此不予置評,只道:“此戰之後當勤習水戰,楚軍乃陵師舟師相合,陸上能戰,水上亦能戰。”
“唯。”鬥矢連忙揖禮。兩人說話間戎車已經駛過列成十六個小矛陣的霄安師,上到一個臨時搭建的閱兵木臺,淖狡等人早早在臺上等著了。
閱兵主要是看軍操,即隊列、行止、左右、陣型。師長氏鬥,軍司馬當然也氏鬥。鬥戈見熊荊上臺,拿著一個簽筒要讓熊荊抽簽,熊悍搖頭,道:“平時如何今日便如何。”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沒必要抽簽讓士卒列出什麽陣什麽陣,士卒在武場走上、跑上幾圈,訓練水平便能判斷出大概。再看士卒將卒是否默契和睦,甲士是否果敢,軍種編制是否齊全,戰鬥力如何也就看得八九不離十了。
鬥戈很快搖響了鼙(pi)鼓。鼙鼓是中軍令鼓,作用是節制指揮建鼓。士卒聞鼓聲而進,鼓人聞鼙鼓而擊。鼙鼓一響,建鼓即響;建鼓一響,全軍即動。楚秦軍制有異,好在指揮系統沒有太大差別,都是以聲音、旗幟指揮軍陣作戰。
建鼓大作,臺下十六個矛陣依次左轉,合著鐸鈴聲邁著整齊的步伐行過閱兵的木臺。他們經過最左側的木桿時,熊荊身後的郢師參謀倒轉沙漏開始計時——閱兵木臺左側的木桿距離右邊的那根木桿三百丈,距離一旦確定,記錄時間,步頻也就一目了然。
秦軍每步六尺,這是確定的。不要什麽尺子,只要初入軍旅的新卒行進中能跟上舊黔首出身的老卒,不超前也不落後,自然一步就是六尺。步頻也是如此,不需要什麽度量,只要跟著舊黔首士卒走上一段時間,自然而然會習慣這種步頻。
這便是當過兵的人為何一看走路就能分辨的原因。每日出操固有的步長和步頻久而久之融入了肢體,以至於其他任何時刻下意識就會走出這種節奏。
“約四十五步。”參謀趨步到熊荊身邊小聲說了一句。
熊荊點頭,秦軍就是這種步頻,諸國軍旅尤以秦軍步頻最急。不過說急也是相對於冷兵器時代而言,清末入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那些海龜回國一出操就嫌棄士兵走的慢,的隊列條例也規定,常步步頻每分鐘一百一十六至每分鐘一百二十二步之間。這種步是圭,即每分鐘五十八步到六十一之間。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秦軍統率五十人的屯長到統率萬人的軍尉,相當於楚軍統率四十五人的兩長到統率六、七千人的師長,這些軍官加上參謀人員便是軍隊的支柱。至於上面是誰為將、下面是誰為卒,並不重要。只要為將者不命令大軍跳河,為卒者不弱不禁風即可。
舊郢南陽的秦軍就是這種情況,屯長以上一直到軍尉全是舊黥首。舊黔首分兩種,一種是關中舊黔首,即老秦人,還有一種是三晉舊黔首,即曾經的韓人、魏人和趙人。秦軍軍官如何編排分配知彼司只知冰山一角,就已知的情況看,三晉舊黔首比關中舊黔首兇惡。這點曾讓熊荊困惑不解,可想到日軍下屬的韓裔部隊和美軍的第442步兵團,也就釋然了。
楚軍覆郢,竟陵一戰大敗秦軍,舊黔首軍官非死即亡,譽士雖然填補了進去,可顯然不夠,軍校中一些參謀學員和後勤學員又填補了進去,這才勉強搭起了軍隊的架子。竟陵城外,熊荊巡視的霄安師便是這樣一支楚骨秦體的軍隊。
所謂霄安師,是指霄縣和安陸縣合並而成的正規師。安陸縣在涢水下游,霄縣與安陸縣接壤,在安陸縣西南,縣治為霄城。先君武王之父熊坎葬於霄,是稱霄敖(前763-7在位),守陵之邑稱為霄邑。秦人統治後改霄為銷,立之為縣,是為銷縣。傳說後來三國魏國屯兵與此,兵士掘土驚現城池,曹操聞言大笑,又名之笑城。
後世的事情熊荊不知,他清楚的霄縣是秦人設立的縣,覆郢後取消秦制郡縣,可行政區域延用秦制。霄與安陸臨近,因此合並成師,便於訓練。數日前受大司馬府軍令,霄安師北上方城集結,剛好路過竟陵。
“全師士卒幾何?”熊荊立乘於戎車之左,眼前霄安師的士卒舉矛而陣,看上去行伍嚴陣,士卒精壯。師長鬥矢立於車右,與熊荊隔著禦手。
“稟大王,全師計五千一百三十六人,矛卒三千六百人,未有弓卒、騎卒。”鬥矢報出準確的數字,也說出了人數少於正常師旅的原因。
“譽士幾何?”盡管早就知道新編師旅沒有弓卒和騎卒,熊荊仍然暗暗嘆了口氣。
“稟大王:師中譽士三十六人。”鬥矢的回答出乎熊荊意料,他正要問譽士這麽少五千多人如何指揮時,鬥矢目光有些異樣,補充道:“軍中又有鬥氏家將一百二十餘人,以為臂指。”
安陸靠近鬥氏治下的唐縣,覆郢時鬥氏留守的老弱輕易接管了安陸。霄縣情況不同,然而兩縣士卒合為一師,鬥矢做了師長,實際這個師也被鬥氏控制。
鬥氏控制了商於、漢中,實力一躍成為諸氏最強,正朝上妒忌的人不少。幾番朝議,商於之地認為應該歸鬥氏,畢竟這是一個戰區,不好分割。南鄭盆地也應給鬥氏,這也是一個戰區,不好分割,但安康盆地不能給,上庸六縣應該給汝水、穎水、淮水上游的老公族。
蜀地那就更不能給。大部分朝臣寧願蜀地給巴人,讓巴人在川內坐大,也不願意鬥氏再得蜀地。巴人是外人——外人坐大不老實,打就是了。鬥氏是自己人,自己人遴選諸敖、朝臣十萬甲士拉出來,其他人也就沒了希望。不要說成為諸敖之一,說不定還要被踢出正朝。
因此朝臣們正在準備幾個朝議:一氏不可二敖,即一氏一敖原則;亦不能再用剩餘甲士支持他氏為敖。比如某氏有十萬甲士,五萬甲士可選一敖,五萬甲以外的甲士即失去遴選諸敖的資格,以防小氏成為大氏的傀儡。另外,各縣邑正朝之臣的數量必須確定上限,東地當以始行敖制時各縣邑戶籍數為準,舊郢等地則當以收覆後初編甲士數為準。
兩個朝議都是為了限制若敖氏的,覆郢之前若敖氏有唐縣、隨縣、息縣、城陽(包括稷邑小盆地)四地,覆郢後除了這四地,又增加了商於之地的上洛縣和商縣,南鄭盆地的南鄭、沮、成固、安陽四縣,加上安陸,一共有十一個縣地,相當於中等的郡。拉出十萬甲士不太可能,待新得縣邑人丁繁衍,拉出十個師完全有可能。
朝臣的朝議熊荊是樂見其成的。若敖氏對王廷產生威脅以前,大楚的忠良之臣就目光炯炯的鎖定了這個潛在的緩則,以朝決的方式杜絕其日後謀反的可能,手心裏捏著把汗的子孫讀史讀到這裏可以大笑三聲了。
若敖氏此時處於什麽情況,鬥成二氏心知肚明。不但心知肚明,他們在外面越來越謹言慎行,不敢有絲毫逾越——若敖氏覆強已經被正朝掛了起來,要是族人再有什麽持強淩弱之舉,肯定會被掛的更高。
鬥矢不敢不回答熊荊的問題,不回答那些‘小人’肯定會在熊荊面前舉報,說若敖氏欺哄大王,霄安師實際已被若敖氏吞並。回答了他又隱隱擔心,擔心熊荊會不悅,支持那些‘小人’加重對若敖氏的打壓——漢中郡十二縣,一下子拿走八縣,任誰心裏都會不太舒服。
鬥矢目光有異,熊荊心裏也咯噔一聲,北上集結的新編師旅不僅僅只有霄安師,還有雲夢旅,還有夷陵師,淖狡偏偏讓自己巡視霄安師,顯然是某種進諫:若敖氏太強,必須有所限制。
大王抿著嘴,眉頭不經意微皺,鬥矢能清楚的聽到自己心跳時,熊荊開口了:“此權宜之計可也,長久則不可,不然正朝……”
“臣謝大王。”鬥矢連忙揖謝,大王的語氣表示大王是站在自己這邊的。
“士卒習水戰否?”熊荊再度發問。霄敖師有戰舟,他們是劃著戰舟從安陸出發的。
“稟大王,戰舟之造晚矣,得戰舟不過三月,士卒只懂劃槳,未習水戰。”鬥矢答道。
“三月?”現在十一月,這豈不是說霄安師七月份才得到戰舟。“為何如此之晚?大司馬府早已嚴令造舟場務要急造戰舟。”
“這、這……”鬥矢有些不要意思,“霄縣安陸窮困,無金購舟也。”
各師旅兵甲戰舟輜重軍糧皆自備,若敖氏擴張太快,自然缺錢。熊荊對此不予置評,只道:“此戰之後當勤習水戰,楚軍乃陵師舟師相合,陸上能戰,水上亦能戰。”
“唯。”鬥矢連忙揖禮。兩人說話間戎車已經駛過列成十六個小矛陣的霄安師,上到一個臨時搭建的閱兵木臺,淖狡等人早早在臺上等著了。
閱兵主要是看軍操,即隊列、行止、左右、陣型。師長氏鬥,軍司馬當然也氏鬥。鬥戈見熊荊上臺,拿著一個簽筒要讓熊荊抽簽,熊悍搖頭,道:“平時如何今日便如何。”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沒必要抽簽讓士卒列出什麽陣什麽陣,士卒在武場走上、跑上幾圈,訓練水平便能判斷出大概。再看士卒將卒是否默契和睦,甲士是否果敢,軍種編制是否齊全,戰鬥力如何也就看得八九不離十了。
鬥戈很快搖響了鼙(pi)鼓。鼙鼓是中軍令鼓,作用是節制指揮建鼓。士卒聞鼓聲而進,鼓人聞鼙鼓而擊。鼙鼓一響,建鼓即響;建鼓一響,全軍即動。楚秦軍制有異,好在指揮系統沒有太大差別,都是以聲音、旗幟指揮軍陣作戰。
建鼓大作,臺下十六個矛陣依次左轉,合著鐸鈴聲邁著整齊的步伐行過閱兵的木臺。他們經過最左側的木桿時,熊荊身後的郢師參謀倒轉沙漏開始計時——閱兵木臺左側的木桿距離右邊的那根木桿三百丈,距離一旦確定,記錄時間,步頻也就一目了然。
秦軍每步六尺,這是確定的。不要什麽尺子,只要初入軍旅的新卒行進中能跟上舊黔首出身的老卒,不超前也不落後,自然一步就是六尺。步頻也是如此,不需要什麽度量,只要跟著舊黔首士卒走上一段時間,自然而然會習慣這種步頻。
這便是當過兵的人為何一看走路就能分辨的原因。每日出操固有的步長和步頻久而久之融入了肢體,以至於其他任何時刻下意識就會走出這種節奏。
“約四十五步。”參謀趨步到熊荊身邊小聲說了一句。
熊荊點頭,秦軍就是這種步頻,諸國軍旅尤以秦軍步頻最急。不過說急也是相對於冷兵器時代而言,清末入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那些海龜回國一出操就嫌棄士兵走的慢,的隊列條例也規定,常步步頻每分鐘一百一十六至每分鐘一百二十二步之間。這種步是圭,即每分鐘五十八步到六十一之間。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