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無遺
關燈
小
中
大
“知己司欲見君也。”司吏進來後向勿畀我揖告。知己司、知彼司是兩個平行部門,一個負責內部、一個負責外部,屈開親來請見勿畀我,司吏不得不報告。
“他有何事?”勿畀我正想著秦王趙政,同時等著一封封被翻譯的訊文。
知彼司所有侯諜全力偵刺與秦人有關的情報,匯集到知彼司的加密訊文是以前的十數倍。傳輸前雖然由發訊者註明了緊急與非緊急,緊急訊文翻譯完後,非緊急也要翻譯。也許其中就有關於秦人戰略意圖的訊息,所以勿畀我徹夜不眠的等著。
屈開的到訪讓勿畀我有些厭煩,雖然他離開的時間可能很短。兩人在明堂裏揖禮後,勿畀我開門見山的道:“深夜到訪,不知何事?”
“大王與羋女公子淫奔,出正寢前大王曾命知彼司制作符傳,故而……”屈開一口氣說到這,這才緩了緩,“三日後臘祭,太後命我等必要尋得大王。”
“大王未言何時返郢?!”勿畀我很是奇怪,他知道這回事,但不是這樣。
“恩?”屈開不解的看著勿畀我。“大王已言何時返郢?”
“婚服不慎燒毀,大婚延後,故而大王出游三日。”勿畀我同樣不解的看著屈開。“大王已言,莫要追索,君何以不知?”
屈開沒想到還有這樣的王命。“請問王命何在?”
“制符傳後,王命皆毀。”勿畀我道。“何不待大王三日後返郢?”
“這……”屈開結舌。是太後下令要他追索大王的,如果勿畀我知道大王出游三日,那太後不可能不知道。如此是太後故意不言大王三日後將返郢。再想到今日大王不在,忙亂的只是後寢,前朝按部就班,沒有任何被動,看來大王出行前已安排好了諸事。
屈開很快就把事情想透徹:是太後、太傅欲尋大王,不是正朝欲尋大王。
“君還有何事?”勿畀我不知道屈開在想什麽,他只想早點回到大室,說不定現在就有一疊已解密、可以解答他疑問的訊文送了過來。
“然太後欲見大王也。”屈開道:“不知道可否告知大王所制符傳之氏名?”
“大王言諸事皆有安排,大婚亦是延後,且我知彼司自有律令,不可相告。”勿畀我說完對屈開揖了揖,起身告辭。屈開本想再請,然而看勿畀我的態度,再請也是如此,只能作罷。
“有訊否?”勿畀我一回到大室就問向左右,他一刻鐘都不想松懈。
“無訊也。”送過來的訊報有數份,但都與秦人的戰略無關,只是秦國內部的一些瑣事。
勿畀我聞言也不失望,他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前方的訊報,可他還是交代了一句:“明晨若有淮水之訊,必告於我。”
橫貫楚國的兩條河流,一條是淮水,一條是長江。前者太短,只及三分之二;後者雖長,惜太過靠後,所以楚軍非常依賴淮水水運。
先秦時期氣候原本溫暖濕潤,近四十年間(前298年魏國旱災,前282年魏國大水),也就是楚傾襄王三十年(前269年)秦國上郡大饑一次,直到秦王趙政即位第三年(前244年)才重新有了饑荒。
饑荒、蟲災、瘟疫、旱災、霜凍、冬雷、地震……,今年連紀郢都下雪,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秦嶺以北的六盤山地區(寧夏),‘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棕櫚和竹子產於南方,很少產於北方,何況是黃土高原之北,可見氣候之暖。
然而氣候正在變化。最近十多年氣候變得越來越冷、越來越幹,淮水也開始結冰。淮水一旦結冰,楚國就會被分割成兩部分,現有的車馬根本不足以調動軍隊做大範圍轉移。
在淮水冰封前預判秦軍的主攻方向變得極為重要,如果知彼司沒有在冰封前得知秦人準確的意圖,那之前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很早就明白這一點的勿畀我枯坐在大室,一直等到所有訊文譯碼完畢,才不甘心的和衣睡下。
勿畀我睡下的時候,從襄城出發,每日十五裏向南挪動的秦軍大將軍李信剛剛起床,他並沒有晨明時分(3:00)起床的習慣,要起床最早也是朏明(4:30),然而王使從鹹陽而來,他不但要起床受命,還要把左將軍趙完、右將軍馮劫、護軍趙亥等人召來。
晨明是一天中最冷的時刻,幕府大帳重重也耐不住嚴寒。攜王命而來的王使雖有車輿,車上也凍得夠嗆。他宣布王命的時候舌頭打直不會卷翹,發言很不準確。好在王命意思簡短而清楚,內容只有七個字:“速攻荊,壽幼無遺!”
壽幼無遺四個字讓李信直挑眉毛,秦軍是軍隊,不是禽獸。即便士卒因為軍功授爵可能會陰殺同袍、女人的首級冒充,孩童的首級暴首時根本不需驗,一看便知。當然,這要十歲以下的孩童,真正苦戰十二、三歲的半大娃娃也要上陣拼殺。而壽,男子六十方免除兵役,一般人很難活到那時候。
“臣敬受命!”李信暗忖,嘴上卻與諸人一起受命,接過王使是手上的帛書,請王使出幕府休息。
“大善!”馮劫是最高興的。他早就對磨磨蹭蹭的行軍感到不快,既然大王更改前命,己軍就應該快速攻入方城。“我軍距繒關不及四舍,三日可至也。如今南陽河流皆凍,荊人舟楫無用武之地,方城任我馳騁。”
“荊人多詐,又有巫器,還得趙人之助,此戰……”趙完之父趙善死於稷邑之戰,他對楚軍非常忌諱,哪怕己方兵力倍於對手。“必多派斥候以偵荊人之虛實。”
左右二將一個高興,一個擔憂。李信則對這道‘速攻荊’的命令忐忑,站在地圖面前一時不語。
大軍本來是就要攻荊的,然四十萬人雪天行止不便,不得不把每日行程降到十五裏。楚軍不是魏軍,魏軍可以在斥候上壓制,最後伏擊魏軍。楚軍則相反,秦軍斥候反被楚軍壓制。也就是說,只有楚軍伏擊秦軍的份,沒有秦軍伏擊楚軍的份。
而方城,南陽盆地東北部的啞口歷來是兵家必戰之地。埡口東南為桐柏山遺脈,西北為伏牛山東麓,兩山相隔形成一個管狀通道。其北端出口處聳立著卷城,此處東西相距有五十裏;其南端出口在繒關(今葉縣獨樹鎮楊武崗),此處東西寬不二十五裏。
山形如此,期間又有潕水蜿蜒其中,加上楚人幾百年前的苦心經營,修築長城之餘又增添城邑烽臺,同時巧妙利用山形水勢,構建出一個龐大覆雜的軍事防禦體系,這就是方城被稱為天下九塞的原因。秦國占領方城後繼續修繕這個體系,直到被楚軍逐出方城。
李信倒不擔心楚軍死守卷城、繒關為主體的城邑,他擔心的是通過埡口管狀通道時,己軍受到楚軍的伏擊。四十萬人加上輜重力夫,人數已超過五十萬。這樣龐大的一支軍隊非常臃腫。秦軍一個尉對楚軍一個師,秦軍毫無勝算,如果楚軍在隘口附近伏擊,己軍倉促應戰勝敗很難預料。
並且,李信知道之前的整體布置,現在王命連夜入營,只言己軍如何如何,卻未言友軍如何如何。如果己軍,趙勇率領的關中軍,蒙恬率領的漢中軍,三軍不能同時發力、彼此協同,就很難營造出浩大的聲勢,以使楚人疲於奔命。
伏擊是一個擔心,楚軍如果和七年前秦魏聯軍攻楚一樣,完全放棄宋地的防守,集中兵力發起稷邑之戰,全殲趙善部,這是李信另一個擔心。
昔年齊國、魏、韓三國攻楚,楚國就是不守方城,直接退至垂沙對峙。垂沙已經是比水,比水出於以前楚王逃走的馬谷,水過比陽經垂沙匯入鄧邑。那裏已在宛城之南、新野以東,距襄城有四百裏,四百裏必然會使後勤壓力大增。
經過繒關進入南陽郡,道路有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向西北行往宛城,還有一個方向是更偏南一些直接南下垂沙。如果是後者,西側宛城距糧道不過八十裏,東側的桐柏山餘脈起伏委迤,距離糧道只有六十裏。己軍南下垂沙,如何保護身後兩三百裏的糧道是大問題。
“大將軍,大王既已命我軍速攻,我軍必當從速。”李信盯著地圖沈默了太久,馮劫出言想勸。他並沒有考慮到垂沙,他眼睛盯著的是方城北入口的卷城和南出口的繒關。
“我軍勢眾,又有破城之器,繒關必破。”馮劫繼續道。“而今齊荊兩國交惡,荊人二十萬、趙人不過十萬,如此僅三十萬之眾。荊人又需守商於之地與漢中,分兵力薄也。大王既命我軍,亦當命趙勇、蒙恬兩軍,三軍合力,何愁不敗荊人?”
馮劫並不是花架子,楚軍在東地的時候還有局部兵力優勢,現在要駐守的地方太多,兵力一點點被攤薄,他絕不相信楚趙兩軍能集合三十萬人與己軍決戰。他歷數己軍的優勢,然而李信聽完卻問了一個和勿畀我相同的問題,“淮水冰封否?”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他有何事?”勿畀我正想著秦王趙政,同時等著一封封被翻譯的訊文。
知彼司所有侯諜全力偵刺與秦人有關的情報,匯集到知彼司的加密訊文是以前的十數倍。傳輸前雖然由發訊者註明了緊急與非緊急,緊急訊文翻譯完後,非緊急也要翻譯。也許其中就有關於秦人戰略意圖的訊息,所以勿畀我徹夜不眠的等著。
屈開的到訪讓勿畀我有些厭煩,雖然他離開的時間可能很短。兩人在明堂裏揖禮後,勿畀我開門見山的道:“深夜到訪,不知何事?”
“大王與羋女公子淫奔,出正寢前大王曾命知彼司制作符傳,故而……”屈開一口氣說到這,這才緩了緩,“三日後臘祭,太後命我等必要尋得大王。”
“大王未言何時返郢?!”勿畀我很是奇怪,他知道這回事,但不是這樣。
“恩?”屈開不解的看著勿畀我。“大王已言何時返郢?”
“婚服不慎燒毀,大婚延後,故而大王出游三日。”勿畀我同樣不解的看著屈開。“大王已言,莫要追索,君何以不知?”
屈開沒想到還有這樣的王命。“請問王命何在?”
“制符傳後,王命皆毀。”勿畀我道。“何不待大王三日後返郢?”
“這……”屈開結舌。是太後下令要他追索大王的,如果勿畀我知道大王出游三日,那太後不可能不知道。如此是太後故意不言大王三日後將返郢。再想到今日大王不在,忙亂的只是後寢,前朝按部就班,沒有任何被動,看來大王出行前已安排好了諸事。
屈開很快就把事情想透徹:是太後、太傅欲尋大王,不是正朝欲尋大王。
“君還有何事?”勿畀我不知道屈開在想什麽,他只想早點回到大室,說不定現在就有一疊已解密、可以解答他疑問的訊文送了過來。
“然太後欲見大王也。”屈開道:“不知道可否告知大王所制符傳之氏名?”
“大王言諸事皆有安排,大婚亦是延後,且我知彼司自有律令,不可相告。”勿畀我說完對屈開揖了揖,起身告辭。屈開本想再請,然而看勿畀我的態度,再請也是如此,只能作罷。
“有訊否?”勿畀我一回到大室就問向左右,他一刻鐘都不想松懈。
“無訊也。”送過來的訊報有數份,但都與秦人的戰略無關,只是秦國內部的一些瑣事。
勿畀我聞言也不失望,他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前方的訊報,可他還是交代了一句:“明晨若有淮水之訊,必告於我。”
橫貫楚國的兩條河流,一條是淮水,一條是長江。前者太短,只及三分之二;後者雖長,惜太過靠後,所以楚軍非常依賴淮水水運。
先秦時期氣候原本溫暖濕潤,近四十年間(前298年魏國旱災,前282年魏國大水),也就是楚傾襄王三十年(前269年)秦國上郡大饑一次,直到秦王趙政即位第三年(前244年)才重新有了饑荒。
饑荒、蟲災、瘟疫、旱災、霜凍、冬雷、地震……,今年連紀郢都下雪,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秦嶺以北的六盤山地區(寧夏),‘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棕櫚和竹子產於南方,很少產於北方,何況是黃土高原之北,可見氣候之暖。
然而氣候正在變化。最近十多年氣候變得越來越冷、越來越幹,淮水也開始結冰。淮水一旦結冰,楚國就會被分割成兩部分,現有的車馬根本不足以調動軍隊做大範圍轉移。
在淮水冰封前預判秦軍的主攻方向變得極為重要,如果知彼司沒有在冰封前得知秦人準確的意圖,那之前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很早就明白這一點的勿畀我枯坐在大室,一直等到所有訊文譯碼完畢,才不甘心的和衣睡下。
勿畀我睡下的時候,從襄城出發,每日十五裏向南挪動的秦軍大將軍李信剛剛起床,他並沒有晨明時分(3:00)起床的習慣,要起床最早也是朏明(4:30),然而王使從鹹陽而來,他不但要起床受命,還要把左將軍趙完、右將軍馮劫、護軍趙亥等人召來。
晨明是一天中最冷的時刻,幕府大帳重重也耐不住嚴寒。攜王命而來的王使雖有車輿,車上也凍得夠嗆。他宣布王命的時候舌頭打直不會卷翹,發言很不準確。好在王命意思簡短而清楚,內容只有七個字:“速攻荊,壽幼無遺!”
壽幼無遺四個字讓李信直挑眉毛,秦軍是軍隊,不是禽獸。即便士卒因為軍功授爵可能會陰殺同袍、女人的首級冒充,孩童的首級暴首時根本不需驗,一看便知。當然,這要十歲以下的孩童,真正苦戰十二、三歲的半大娃娃也要上陣拼殺。而壽,男子六十方免除兵役,一般人很難活到那時候。
“臣敬受命!”李信暗忖,嘴上卻與諸人一起受命,接過王使是手上的帛書,請王使出幕府休息。
“大善!”馮劫是最高興的。他早就對磨磨蹭蹭的行軍感到不快,既然大王更改前命,己軍就應該快速攻入方城。“我軍距繒關不及四舍,三日可至也。如今南陽河流皆凍,荊人舟楫無用武之地,方城任我馳騁。”
“荊人多詐,又有巫器,還得趙人之助,此戰……”趙完之父趙善死於稷邑之戰,他對楚軍非常忌諱,哪怕己方兵力倍於對手。“必多派斥候以偵荊人之虛實。”
左右二將一個高興,一個擔憂。李信則對這道‘速攻荊’的命令忐忑,站在地圖面前一時不語。
大軍本來是就要攻荊的,然四十萬人雪天行止不便,不得不把每日行程降到十五裏。楚軍不是魏軍,魏軍可以在斥候上壓制,最後伏擊魏軍。楚軍則相反,秦軍斥候反被楚軍壓制。也就是說,只有楚軍伏擊秦軍的份,沒有秦軍伏擊楚軍的份。
而方城,南陽盆地東北部的啞口歷來是兵家必戰之地。埡口東南為桐柏山遺脈,西北為伏牛山東麓,兩山相隔形成一個管狀通道。其北端出口處聳立著卷城,此處東西相距有五十裏;其南端出口在繒關(今葉縣獨樹鎮楊武崗),此處東西寬不二十五裏。
山形如此,期間又有潕水蜿蜒其中,加上楚人幾百年前的苦心經營,修築長城之餘又增添城邑烽臺,同時巧妙利用山形水勢,構建出一個龐大覆雜的軍事防禦體系,這就是方城被稱為天下九塞的原因。秦國占領方城後繼續修繕這個體系,直到被楚軍逐出方城。
李信倒不擔心楚軍死守卷城、繒關為主體的城邑,他擔心的是通過埡口管狀通道時,己軍受到楚軍的伏擊。四十萬人加上輜重力夫,人數已超過五十萬。這樣龐大的一支軍隊非常臃腫。秦軍一個尉對楚軍一個師,秦軍毫無勝算,如果楚軍在隘口附近伏擊,己軍倉促應戰勝敗很難預料。
並且,李信知道之前的整體布置,現在王命連夜入營,只言己軍如何如何,卻未言友軍如何如何。如果己軍,趙勇率領的關中軍,蒙恬率領的漢中軍,三軍不能同時發力、彼此協同,就很難營造出浩大的聲勢,以使楚人疲於奔命。
伏擊是一個擔心,楚軍如果和七年前秦魏聯軍攻楚一樣,完全放棄宋地的防守,集中兵力發起稷邑之戰,全殲趙善部,這是李信另一個擔心。
昔年齊國、魏、韓三國攻楚,楚國就是不守方城,直接退至垂沙對峙。垂沙已經是比水,比水出於以前楚王逃走的馬谷,水過比陽經垂沙匯入鄧邑。那裏已在宛城之南、新野以東,距襄城有四百裏,四百裏必然會使後勤壓力大增。
經過繒關進入南陽郡,道路有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向西北行往宛城,還有一個方向是更偏南一些直接南下垂沙。如果是後者,西側宛城距糧道不過八十裏,東側的桐柏山餘脈起伏委迤,距離糧道只有六十裏。己軍南下垂沙,如何保護身後兩三百裏的糧道是大問題。
“大將軍,大王既已命我軍速攻,我軍必當從速。”李信盯著地圖沈默了太久,馮劫出言想勸。他並沒有考慮到垂沙,他眼睛盯著的是方城北入口的卷城和南出口的繒關。
“我軍勢眾,又有破城之器,繒關必破。”馮劫繼續道。“而今齊荊兩國交惡,荊人二十萬、趙人不過十萬,如此僅三十萬之眾。荊人又需守商於之地與漢中,分兵力薄也。大王既命我軍,亦當命趙勇、蒙恬兩軍,三軍合力,何愁不敗荊人?”
馮劫並不是花架子,楚軍在東地的時候還有局部兵力優勢,現在要駐守的地方太多,兵力一點點被攤薄,他絕不相信楚趙兩軍能集合三十萬人與己軍決戰。他歷數己軍的優勢,然而李信聽完卻問了一個和勿畀我相同的問題,“淮水冰封否?”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