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三十四章 如何

關燈
硫磺不多了,雖然楚軍戰術體系並不是以火炮為核心,火藥多是用於攻城,但缺少硫磺各師旅將無法配置計劃中的炮兵。三十個師每個師十六門火炮,就是四百八十門,這些火炮配備按每門炮兩百發彈藥標配,需要四百八十噸火藥,缺口三百三十噸。

步卒如此,海卒一個艦隊(五艘混沌級)就要兩百八十噸火藥,兩個就是五百六十噸。熊荊的想法是建三個。減去已經配備的,火藥缺口五百六十噸。步卒、海卒以外還有工卒,總有一些關隘需要爆破,軍備司必要儲備一千噸火藥,不然就危及國家安全。

以三千萬德拉克馬購買一百二十噸硫磺無比昂貴,用東亞的金銀比價衡量就是十二萬金,但不能保證其他方式一定能獲得硫磺的情況下,十二萬金要給還是要給,誰也不敢拿國家安全開玩笑。再說這些錢本就是賺來的、搶來的,花的並不心疼。

相對於金銀,熊荊擔心的是時間和秦國的劫殺。秦國已經占領了九原郡和雲中郡,只要派出騎兵,就能掃蕩陰山以北的草原,阻止東方聯通西方——大司馬府的文吏終於讀到了那份有關巫藥的簡牘,秦人既然知道火藥含有硫磺,必會想到阻截楚國獲得硫磺。作戰司負責西洲情報的申笣認為,塞琉古扣押楚國海舟或與此有關連。

王宮正寢,事關楚國安全的軍火原料買賣基本談成;城外蘭臺宮,身著朝服的太傅孔謙在兒子孔鮒的攙扶下顫顫巍巍下車,登階步入明堂。明堂內的宋玉見他來,與兒子宋義一起上前,兩對父子以禮相見,禮畢才退下敘話。

最先開口的是孔謙,他無奈道:“孺子……不可教也。”

孔謙對熊荊是抱有希望的,更了解熊荊的宋玉則早已對他放棄了治療。宋玉聞言道:“楚人自稱蠻夷,數百年來一直與周人分庭抗禮,至先君莊王,國中方行周禮。奈何政亂,郢都所行非全國縣邑皆行,故而今日大王……”

宋氏非羋姓,乃姬姓,宋玉之祖是鄭國的公子宋。公子宋很陌生,但‘食指大動’、‘染指於鼎’卻傳於後世。公子宋當時是鄭國的權臣,楚國送了一只黿給鄭靈公,鄭靈公故意不分黿羹給公子宋,公子宋於是染指於鼎。惱怒的鄭靈公要殺公子宋,公子宋聞訊先弒殺了鄭靈公。

此事之後公子宋被殺,他的子孫離開鄭國遷入楚國,以宋為氏。此時的楚國正值莊王在位,崇尚周人禮樂的莊王拜公子宋之子宋駺為大夫,宋氏才傳承自今日。

楚國八百年,武王起開始拋棄氏族格局下的敖制,學習周人制度,實行王制,完善國家機器;莊王起拋棄氏族文化,全面學習周人文化,力圖擺脫蠻夷的身份。宋氏作為全程參與者,對楚國的周化一清二楚。也正是明白楚國周化的過程,他對熊荊不僅看不懂,而且完全失望。他不覺得孔孟的理想能在熊荊身上實現。

“天下戰亂至此,黎民何時方能安其居、樂其業?”宋玉雖然是在勸慰,但他不松不緊的態度讓孔謙不悅。“君乃太傅,大王不教,你我之過也。”

“大王不以太傅為太傅,大王不信我等未脫稚氣之言辭,大王隨口便能編纂出更好的騙人至理……”宋玉滿臉苦笑的引述熊荊今日視朝時的話,他覺得這兩句話就是對自己和孔謙說的。“你我又能奈何?太傅欲弒君耳?”

“弒君乃亂禮,豈能行之。”孔謙碰到毒蛇一樣形容一震,立即拒絕。

“既不弒君,我等又能如何?”宋玉笑道。“天下非一於秦,便一於楚。秦人已有荀子,然大王卻不欲棄楚國而一天下,即便一天下,也是重武輕文,以武為尊。如此之天下,必又是征戰不休,攻伐不已。我儒家之說,大王取禮而不取仁,視百姓為奴隸芻狗。”

“再使人擊路鼓可乎?”孔謙明白宋玉的意思,於是問道。

“再使人擊路鼓,大王必笞之,何用?”宋玉反問。他見孔謙還是不甘,再道:“王廷之事確是大王家事,彼等以此擊路門之鼓,過也。真以為大王不殺人?”

“大王殺人,天下知其不仁,必當棄之。”孔謙猶自說道。

“大王殺人確是不仁,然大王比秦人仁義百倍,天下棄秦人否?”宋玉再度反問。說話間他看了看孔謙,擔心他已經老糊塗了。上古競於德,中世逐於智,當今爭於力。力才是天下歸屬、統治與否的根本,仁義只是儒家對外的統戰工具罷了。作為統戰者,必要把自己和工具分清楚,要知道統戰工具的實質,不要相信自己要別人相信的,這是根本原則。

“那當如何?”孔謙並沒有老糊塗,他只是不甘心。

“大王大婚將至。”宋玉說起了一件毫無關系的事情。“大王甚愛羋女公子,必立羋女公子為王後,羋女公子所生之子當為太子……”

“太子?”孔謙錯愕,從太子著手確實是一條路,但這條路時間太長了。

“再便是學舍和報紙。”宋玉道,“若千萬學子皆知仁與不仁,舉國當仁也。”

“然學舍之權不在諸氏便在譽士,何以使學子知仁?文學侍從數年前便不再考選,學子皆以武為榮、以文為恥,何以使學子知仁?”孔謙述說著殘酷的現實。

楚國的政制,楚國的人才擢升選拔機制,已改為以武為中心,非以文為中心。政治體制決定了文人根本沒辦法再度執掌國家權力,一旦現在的這批文臣老死,掌握權力的武將就會維護以武為榮的政治傳統和選拔機制,這個替代過程將發生在熊荊為王的這個時期。

“且如今楊朱之說盈國,”孔謙的述說還沒有結束,“人人不拔一毛而利天下,只求人人不損一毫而利己。此等謬說,王者何以治天下?

學舍今歲起又開名學之課,言‘馬非馬、離堅白’之論,欺惑愚眾,我數請大王至今不得其果。那綦毋子得大王巨金,欲辦名學之報,此報與楊朱之報下月同出……”

與關心宋氏一族前途的宋玉不同,作為孔子七世孫,學派鬥爭這根弦孔謙一向抓得很緊。楚國的學說其實很亂,蘭臺宮持法家學說的人也有(當然此人聲稱研究法家是為了研究秦國),但總得來說,儒、道兩家還是主流,墨家主要在宋地。

而整個天下,依然是楊、墨兩家的天下。

戰事欲烈,稅賦越重,有產者皆信楊朱——如果天下有產之人都不繳納稅賦,那麽列國就沒有錢糧打戰,天下就安寧了;

戰事欲烈,生計越窘,無產者皆信墨家——如果列國之間都信奉墨家非攻,那天下就太平了。而如果國君、有產之人都知道兼愛,那自己的生計也就有著落了。

戰爭激烈的三晉地區,孔子重建禮樂和孟子‘民為貴’都沒有市場。前者顯然不可信,因為禮樂一直崩壞,從來就沒有好轉過;後者顯然不可能。肉食者鄙,怎麽可能‘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庶民死再多,君王貴族依然奢靡無度。

原本儒、道為主流的楚國,因為熊荊‘勿全身,毋寧死’之言,楊朱之說當即南侵,先是楚國控制的大梁北城,再是陳縣,而後一直沿著汝水深入郢都;

楊朱以外,又有名家。名家主要是公孫龍、尹文等人。公孫龍曾是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其徒綦毋子受太蔔觀曳之邀居於郢都,但綦毋子進入郢都便沈寂。直到前幾個月,教導學子如何詭辯的名學課本出版,傳言全國學舍四年級皆開名學課,孔謙才發現名家要與儒家爭奪學子。前幾年默默無聞,那是因為名家在巫覡中培養一批名家學子。

說起這些事情,孔謙甚至有一種儒家行將滅亡的感觸。儒家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楊朱無君;名家雖不言政,但名家詭辯。儒家論說並不縝密,以名家對儒家,聖人之言不是只可意會,便是處處漏洞。比如名學課本第一章便是《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之謬誤》,這幾乎是要把儒家吊起來抽打。

孔謙憂心儒家存亡,宋玉憂心宋氏存亡,兩位太傅相顧無言,只剩嘆息。

“父親,大王數倡勇信,並無謬誤啊。”孔謙走後,聽了半天的宋義沒覺得孔謙說的有理。

“並無謬誤?”宋玉看著兒子,這才發現兒子被統戰了。

“然也。”宋義猶不自覺,他話語中帶著年輕人固有的激情。“我楚國勇信為貴,孩兒以為然也。今大爭之世……”

“今確為大爭之世,然你可立於陣前,成譽士否?”宋玉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表情。宋氏從公子宋起,就不以武技而以心術見長。“你不成譽士,乃翁死後,你便是庶民,你願否?”

宋義將自己代入楚國,那是豪情萬丈、長風萬裏,可一旦想到自己將來變成一介庶民,他就徹底懵逼了。他是年輕,可他不傻。煞白這臉,他喃喃道:“那、那當如何?”

“如何?”宋玉也在想這個‘如何’,好在他終於想到了一些人,遂道:“會有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