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十七章 辦法

關燈
章臺宮滿廷屍首,一片狼藉。群臣死傷者三十餘,寺人郎中死傷者十餘,這都是被刺客所傷所殺,奔逃時因為跌倒、踩踏,又有數十名朝臣受傷。本來是諸侯恭敬朝秦的巍巍章臺,僅僅因為兩個刺客就變成狼奔豕突、斯文掃地,這不得不說是莫大的諷刺。

而這種諷刺同時也意味著秦國的虛弱。她的強大只對外而不對內,只要敵人戳穿外墻闖入內裏,就不會遇到什麽像樣的反抗,有的只是徒手相搏的寺人郎中,再便是同樣繞柱奔走的群臣。

刺殺之後,秦宮六日不朝。六日中,朝廷內外都在想杜絕刺客再度行刺的辦法,從嚴查商旅到加強宮禁,從銅鐵勒號到以陶代金,從禁習劍術到盡罷六藝……。

想出來的辦法應有盡有,大臣上書後,正寢的文吏迅速將其分類歸檔,裏面的內容如果雷同便不再稟告。如果有所新意,就會立即稟告趙政,因為正寢這幾天商議的就是由杜絕刺客、使關東臣服的問題。

“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墨翟、宋钘、荊王是也。”

正寢明堂,在趙政、亞裏斯多德四世,還有墨家鉅子燕無佚、熊啟、李斯、韓非等人的註視下,荀況憤然而言。這些人當中,李斯、韓非是他的弟子,即便不站在他這邊,也不會反駁,倒是燕無佚、亞裏斯多德四世不時出言反對,讓他很是生氣。

“……要使天下人臣服,當一天下,財萬物,長養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如此八說者立息,十四子者遷化,則聖人之得勢者,舜、禹是也。”

不懂得統一天下、建立國家的法度,崇尚功利實用,重視節儉而輕慢等級差別,甚至不容許人與人間有分別和差異的存在、也不讓君臣間有上下的懸殊,(這就是秦國當下的問題,也是儒家之外諸說的問題)。但是,持異說的人立論時有根有據,解說論點時又有條有理,足夠用來欺騙蒙蔽愚昧的民眾。墨翟、宋钘、楚王就是這種人。

……因此,要想使天下人臣服,就要在統一天下後,管理萬物,養育人民,使天下人都得到好處;凡能到達的地方,沒有人不服從,這樣上述八種學說立刻消聲匿跡,十四個人也棄邪從正。這是聖人中得到了權勢的人啊,舜、禹就是這種人。

荀況的辦法其實就是‘兼利’,持不同學說的人是‘是聖人之不得勢者也,仲尼、子弓是也’,但如果能做到‘兼利’,這些人的學說就會消失,持這些學說的人也會改邪歸正。

數日的討論已經得到一個諸人都認可的結論:是信奉不同的學說造成了荊軻的刺殺。

荀況認為,荊軻心中無君,故而置衛元君於不顧,因此當下需要重建秦國的法度,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差別,更要有上下懸殊。如果荊軻忠君而不為己,他就會因為衛元君放棄刺殺而臣服於大秦。

燕無佚是墨家,他認為荊軻之所以會刺殺,是因為他不理解大秦統一天下、制止殺伐的意義。他不同意荀況再建法度、重樹等級的辦法,荀況進行冗長論說時,他被鐵水探傷過的臉一直在發笑,待荀況最終說完,他當即道:“儒者之說,不合於秦。

古者聖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是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封侯之武安君亦可貶為黔首,黔首若立功亦可封為君侯,豈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刺客之事,乃天下之義尚不同,因而天下亂。若能一同天下之義,天下自然兼相愛,交相利。”

“試問如何一同天下之義?選擇天下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立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乎?”李斯笑問。“尚如……”李斯繼續笑,“尚如天下人不選大王為天子,若何?”

“你!”墨家提倡人人平等,以賢尚同。墨家的天子是眾人選出來的,那麽問題就來了:如果天下人不選趙政做天子,這該怎麽辦?

“大王賢德英明,天下人為何不選?”見趙政臉色一沈,燕無佚焦急爭辯。“天下人不選大王,必是受敵國挑唆之故,當是國賊。既是國賊,人人得而誅之。”

“哦。原來足下便是如此成墨家鉅子的?”李斯還是笑。墨家那一套他早就知道是怎麽回事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說的好聽,實際上毫無實施的可能。

“大王之賢,足可為天子。”燕無佚不理李斯,只是揖向趙政。

“然燕卿又有何計?”選立天子根本就不可能,趙政不在乎燕無佚的解釋。他滅關東列國不是要把列國從土地上削去,而是要讓他們臣服大秦。

“臣……”燕無佚結舌,被鐵水燙傷的疤糾在一起。

“大人容稟。”韓非揖道:“刺客猖獗,乃大秦律法有疏,增補律法、防患未然即可滅殺刺客,又或……”

“再增補律法,亦不可使關東之人臣服於寡人。”再淵博的人,學識也有極限。趙政看到了韓非學識的極限,或者是法家的極限。律法只能懲罰行為,不能控制人的思想。

“大王……”趙政失望間,毋忌揖告道:“大人言,為何不焚書?”

“焚書?”趙政燃起一些希望。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豈能焚書?”荀況聞言怒斥。“昔衛鞅教先君孝公燔《詩》《書》而明法令,天下人皆怨。”

秦國焚書是有傳統的,韓非說話啰嗦,他‘又或’後也想建議趙政焚書,但被打斷。李斯心裏也這麽想,奈何老師荀況的態度他很清楚,故而不敢提議。

“先生稍待。”趙政看向毋忌和亞裏斯多德四世,“大人請言。”

“三百多年前,猶太國王約雅敬焚毀了先知耶利米寫的《巴錄便尼利亞》,因為他不喜歡這部作品中對巴比倫將入侵猶太王國的預言。”亞裏斯多德四世說起了公元前七世紀初的事情。“毋忌告訴我,刺客臨死前說的那句遺言,實際並不是楚尼王所說,而是一個叫做楊朱的學者所說。既然如此,請將楊朱的書全部焚毀就可以了。”

“楊朱?”趙政對楊朱了解甚少,在秦國,他讀不到楊朱的言說。

“還有其他類似的學者嗎?”亞裏斯多德四世看向毋忌,又看向趙政,還有荀況、李斯、韓非、燕無佚等人。“如果有,那就應該一起燒掉。”

“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於墨。”燕無佚有些自傲,楊墨之言盈天下的時候,儒家之說只縮在魯國一角。

“陛下,自稱為墨的學者與其楊朱沒有任何相同之處。”亞裏斯多德四世不知道燕無佚是在自誇,他以為他在擔心會不會焚墨家的書。“墨學者和其他學者的學說一樣…。現在,我們只要焚燒楊朱的著作,並要禁止有關他的言論和思想在秦尼傳播。”

為了不挑起荀況、韓非、燕無佚等人的反感,毋忌在翻譯的時候做了一定的保留,但亞裏斯多德四世的建議還是讓趙政有些好奇,他問道:“為何如此?寡人聞楊家之說乃是利天下而不拔一毛,其不入危城,不處軍旅。”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其書確當焚。”趙政提問、毋忌翻譯時,荀況一改態度,讚成焚書。

“天下尚同,然楊家利己,我墨家豈與之同?”燕無佚也道。

“楊家之說,不服法令,貴生畏死,確該焚之。”韓非跟著道。

“楊朱之言當焚,荊王之言,大荊新聞亦當焚。”熊啟擔心有漏網之魚,故而將大楚新聞也加上了。“大荊新聞使黔首知世界之事、曉人性之利、倡殺伐之勇,惑民久矣。”

臣子們一個接一個讚同自己的提議,亞裏斯多德四世一邊笑一邊點頭。等所有人都說完了,他才回答趙政之前的問題。

“陛下從這些學者的態度中,就應該知道他們之間雖然存在分歧,但本質上是一樣的。他們都希望有一個偉大的神,或者和神一樣偉大的人來統治整個世界,只有楊朱的言論不是這樣,他知道什麽是‘我’。

他不為國家犧牲自己的一根發毛,是因為這個國家與他毫無關聯;他不進入危險的城市,是因為他明白生命的可貴;至於他不願意披上盔甲作戰……我很想知道,發動戰爭的時候是否經過了他的同意?”

說到這裏亞裏斯多德四世看向趙政,目光裏帶著詢問。趙政對此毫無反應,他從來不知道發動戰爭要經過黔首同意,國家大事豈是黔首可以參與?

“所以我認為楊朱的學說與其他人的學說完全相同,陛下只要焚燒他的著作,驅逐它的信徒,然後……”亞裏斯多德四世看向荀況、燕無佚、韓非等人,飽含鄙夷的微笑道:“就可以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