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十章 問題

關燈
以後世地圖,七國所占的省份主要是陜西、山西、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湖北八省,再加上五分之一個四川和小半個浙江,總面積不過一百五十萬平方公裏。

按當時的耕種水平,三、四千萬人積聚在如此狹窄的地域,地力已到了極限。春秋末期王孫貴族便沒有城邑分封,戰國時期列國如果不互攻伐吞並、不搶奪他人的城邑土地,到時人丁繁衍無地可授,就會盜賊橫行、舉國大亂。戰爭是無奈的選擇,也是唯一的解脫。

海舟聯通世界還是太晚,列國已深陷戰爭慣性無法自拔,而庶民,即便是沒有生計壓力的楚人也因為仇恨,要與秦人決一死戰不可。

郢都從下午開始庶民就聚集在王宮前的大廷,到了晚上燎火大熾,男女老少徹夜不眠。身為太後的趙妃不知道‘救趙’只是大司馬府定下的誘敵之計,以為楚軍真要去救趙,大喜中宣布全城大脯,游行中的庶民大悅,這頓酒食一直吃到天亮。

楚國下達王令宣布全國動員,與大司馬府早有勾兌的齊國當日下午也下達王令,全國動員,只是齊軍最少有一半兵力要堆在濟西防線和黃河防線,真正能出戰的齊軍不過二十萬,甚至可能不到二十萬。楚齊兩國幾乎是平等的,魏國等於是楚國的附屬國,魏王魏增自然不知道楚齊兩國的勾兌(楚國許諾齊軍不過大河以北),他猶豫了到半夜,第二天早上才同意相邦蔡文的建議,下令魏國動員。

至此,楚齊魏三國全部動員,楚軍二十二萬,齊軍四十萬,魏軍二十萬,加起來總兵力竟然達到八十二萬。這個數字當然是理論數字,除了楚軍二十二萬可以全部出戰外,齊軍最多二十萬出戰,魏國上蔡郡、大宋郡因與秦國接壤,只能出兵十萬。三國聯軍真正出戰的人數,大概也就五十萬。

此時的華夏沒有經歷帝國時代,沒有文過飾非的習氣,不懂、也不屑把一、二十萬人吹成八十萬大軍,或者百萬大軍。三國動員王令傳到邯鄲時,聯軍的數字是五十萬。

邯鄲聞訊全城狂喜。太後靈袂後悔自己誤會了楚王——她曾聽說楚王不許趙國撤換李牧。既然李牧不能撤換,那一旦秦軍不再攻趙,李牧這些將軍就會適時廢掉趙遷,立趙嘉為王。考慮之後她唯一的選擇就是撤換李牧,同時與秦國議和。沒想到李牧撤換了,趙國派人與秦人議和了,楚國仍然救趙。

靈袂覺得後悔,她不知道的是如果不撤換李牧,再過一個月楚軍就將大舉攻秦,秦軍回援後喘過氣來的軍中主戰派必然會廢黜趙遷,立趙嘉為王。她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決策失敗,而是經歷三年苦戰、一年大旱的趙軍,實在太過疲弱,沒辦法完成這個決策。即便如此,她也避免一個月後與趙遷同時身死。

狂喜的邯鄲,興奮的趙人,與之相比鹹陽卻是無比凝重。楚國動員令下達的第二天,鹹陽就收到了消息,第三天,齊、魏兩國動員的消息也傳到了鹹陽。

國尉府謀士拿出的具體敵軍數字是五十五萬至六十萬,其中包括:楚軍二十五萬(楚國三十二個師滿編二十一萬四千多人,甌越、閩越、南海、雒越、西甌各有一個不滿編師,加上其餘部落的士卒,數量約在二十五萬);齊國因為要駐防濟西,出兵人數約在二十萬;

魏國人丁最少,但離上次大戰已過去整整七年,很多當年不滿十七歲的孩童已經傅籍,若魏王孤註一擲,可出兵十五萬。若是魏王保守,那也可以出兵十萬。這時大梁重建已經結束,城墻高度超過六丈,兩、三萬人便能死守數月之久。

“稟國尉,最遲四十五日,三國救趙之軍便渡過大河,行至共邑。”狄道在一千三百裏外,趙政的王駕每日只走三、四十裏,沒有一個月無法返國,而今軍事全由衛繚負責。

“四十五日?”衛繚有些詫異這個數字,這和他以前了解的情況不同。“荊人最遠者,乃南越、雒越,其至大梁,最少需六月。”

“稟國尉,荊國海舟從南越至郢都不過二十日,從郢都至大梁不過十餘日。”匯報的是張蒼,荀況的弟子,荀況離楚後他在楚國呆了很長一段時間。楚國將籌算家引入大司馬府,秦國很早就這樣做了,清理到一批老人後,張蒼因李斯推薦進了國尉府。

“海舟?”衛繚不得不承認張蒼說的對。楚國海舟一年時間便可往返西洲,百越士卒從海路走速度要快過陸路。

“三國積粟幾何?”衛繚問道。“海舟運糧幾何,荊國可否仗著西洲之糧與戰?”

“三國僅楚國有三年之粟,魏齊不過一年有餘。”張蒼對楚國一些事情的了解超過國尉府其他人。“為救趙之故,去歲起,荊國便大造舟楫運糧予趙國,停造海舟。而今海舟不及百艘,每艘運糧三萬石,即便百艘,也不過三百萬石。”

“海舟一次可運粟三萬石……”海舟此前還沒有徹底進入國尉府的視線,張蒼說起海舟運量是一舟三萬石,衛繚思考後問道:“一艘大舿可運糧幾石?”

“一艘大舿可運糧一千三百餘石。”張蒼有些不解。

“如此說來,一艘海舟可抵二十多艘大舿。造二十多艘大舿與造一艘海舟孰易孰難?”衛繚的思路非常清晰,他又想起另外一件事,大聲道:“非也!非也!海舟運糧於趙,一年可運數次,如此說來,造一艘海舟可抵百艘大舿。”

衛繚的聲音突然拉高,張蒼被他弄得一驚一乍,只聽衛繚再道:“既然造一艘海舟可抵百艘大舿,為何荊人不造海舟而造大舿?”

“這……”衛繚問出極為正確的問題。雖然楚國不造海舟而造大舿的情報去年他就知道了,可聽聞張蒼說及海舟的運量,他察覺到了這其中的不合理。不過很多時候即便問出了正確的問題,也得不到正確的答案。

“國尉可曾聽聞荊王盡拆宮室以造海舟?”張蒼在楚國呆的久有好處也有壞處。

“然。”衛繚點頭。“確有耳聞。”

“海舟非常木可造,造舟需大章,還需風幹數年。”張蒼道。“齊、魏、趙三國盡拆宮室以造海舟。此前柏木、檜木、梓木尚不能造舟,只可用柟木、黃杞、榆木,後荊王準許,三國宮室所拆之木方造海舟。

舟行於海,時有颶風。荊國海舟數遭颶風,每遇颶風皆舟斷人毀,故不得不慎。我以為荊人不造海舟而造大舿,乃因海舟之木不足,大舿之木有餘也。”

“有理。”衛繚初次聽說海舟之木與大舿之木的異同,當即向張蒼揖禮表示受教。待張蒼回禮,他問道:“先生何以知悉此事?”

“慚愧。”衛繚的這個問題讓張蒼有些尷尬。“荊人不信外人,然對親、舊之人篤信。蘭臺乃荊人最高之學舍,蒼於蘭臺多年,諸事多聞而已。”

“哦……”衛繚若有所悟。諸國當中楚國最難刺探情報,最難之處在於去的人在楚國立不住腳。連腳都立不住,又如何刺探情報。

大戰在即,衛繚的所悟只是一時,他必須盡快考慮如何迎擊五十五萬甚至六十萬三國合縱軍。此時秦軍已經征召八十萬士卒,五十萬在王剪麾下,三十萬在李信麾下。李信三十萬人已退至共邑附近,提防楚軍突襲,王剪的五十萬,除了三十萬順勢橫掃趙國、攻拔邯鄲外,只有二十萬人可以南下與李信軍合為一軍。

五十萬對五十五、甚至六十萬,衛繚對此毫無勝算。如果這一戰輸了,不說滅趙,恐怕太行山、函谷關以東的所有郡縣都會被三國收覆,一如十八年前信陵君合縱敗秦。真造成這種局面,秦國的國運也就到此為止了。

想到這裏,衛繚不免有些坐立不安。如今的天下大勢實際就是秦楚爭雄。楚國覆強,並且越來越強。秦國如果不能迅速拿下趙國,連橫齊國,迅速的把數量優勢轉化成戰略優勢,以楚國日新月異的國勢,打垮秦國是遲早的事情。

伐趙連敗,夜深人靜時衛繚與趙政一樣憂懼,因為留給秦國的時間不多了。若這三年還是不能亡趙,君臣兩人都知大勢已去。幸運的是荊軻的刺殺扭轉了整個大勢。

“呼……”衛繚深呼了一口氣,他覺得勝利就在眼前,只要秦軍擊敗合縱軍。又覺得失敗也就在眼前,如果秦軍遭遇大敗。但不管如何,此時決戰對秦國是有利的,人數上秦軍多於合縱軍,戰力上秦軍勝過魏軍和齊軍,只是不如楚軍。

“備車。”衛繚對僕臣喊了一句。他要馬上去見趙政,說服趙政立即征召全國的傅籍男子,然後在共邑擊敗三國合縱軍,如此數年內便可一統天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