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六十五 消亡

關燈
“臨行前楚王還言,擊秦之事楚國中止,趙國仍可行之。”廉輿說起謁見熊荊時的最後一段話,這話他只能向李牧說。“趙國若行,楚國可予一千輛四輪重車、五十萬石菽麥。再便是焉氏塞,焉氏塞交由楚軍破之,趙軍可不費一兵一卒,長驅鹹陽。”

狐嬰在郢都大司馬府商議出塞擊秦時,楚方信誓旦旦說攻破焉氏塞易如反掌,他與齊國大司馬田宗多次相詢,但楚人守口如瓶,什麽也問不出來。現在焉氏塞仍由楚軍負責破關,狐嬰一開始想的一些假設完全不成立。

“此事……”李牧剛想表達意見,廉輿就打斷了他。“軍國重事,輿不敢籌謀,若李伯已明楚王之意,輿自當告退。”

謁見時楚王說的話就那麽多,廉輿已經一字不差的說完了,再要問,也就是楚王說話時的表情了。當時楚王謁見並沒有什麽表情,最多是在奉勸趙國多種宿麥、廣種粟米時有些不忍之色。這也很正常。秦國三年伐趙,每破一城,斬首都是數千上萬,但秦軍殺的人沒有饑荒殺的人多,去年趙國一年就餓死、或因饑餓病死三、四十萬人。

趙國岌岌可危,唯一的期望就是三國出兵相救。廉輿退走後,看著空蕩蕩的幕府,李牧如此想到。狐嬰不知他的心思,見他沈默微微咳嗽了一聲,問道:“計可行否?”

加上燕地騎士,可出擊的騎兵或有兩萬人。不按楚國大司馬府制定的保守的後勤策略,按草原的習俗一人四馬,也能殺至鹹陽。只是兩匹馱負精料的馬很可能會在半道上累死,馱盔甲的那匹估計也回不來。兩萬人出擊,大約會有五、六萬匹馬回不來。

放在以前趙國絕不會缺馬(農牧並重,這也是趙國農業不如魏國、韓國的原因),可現在不同於以前。三年戰爭下來,馬匹庾死無數,去年饑荒時又殺牛馬為食,如今趙國國內的馬不超過十萬匹,跌至歷史最低。一次出擊就消耗五、六萬匹馬,接下來的戰爭肯定馬匹不足。

這是物資上的損失,最重要的還是政治上的:如果只是趙軍出塞擊秦,邯鄲會怎麽看?雖說出塞的時間是九月,但如果秦軍沒有在九月進攻,那就是趙國先挑起戰事。楚齊兩國朝堂上反對救趙的人不少,如果這件事被他們利用,三國出兵說不定要耽誤。

“此事還當與相邦商議。”李牧久久不語,開口回答的不是行不行,而是要將此事議於趙粱。

“邯鄲多秦侯,若是此事為秦侯所知……”狐嬰提到秦侯是連連搖頭。趙國不是楚國,楚國素來排外,權力素不容他姓客卿染指,春申君這樣有數千門客的令尹完全是個異類。

排外有不好的地方,也有好的地方。楚國只要內部不互相傾軋,郢都朝廷到底在賣什麽藥,誰也不知道。反倒是趙齊魏等國,很多大夫卿士並非本國人,且人人重利,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把朝堂上的秘密賣了出去。狐嬰的提醒讓李牧有了些猶豫,可最後他還是決定趕赴邯鄲。

已是正月,雖然沒有臘祭後整日整日的宴席歌舞,但邯鄲總有吃不完的宴席。李牧見到趙粱的時候,趙粱滿臉通紅,全身酒氣,懷裏還摟著一個美人,他的臉瞬間沈了下來。

“民有饑色,路有凍死,秦軍攻伐在即,未料相邦竟是如此理政?”

“退下!”李牧風塵仆仆,滿臉風霜,他的質問終讓趙粱有些清醒。他揮退美人與左右,辯解道:“邯鄲貴人皆如此,我若日以繼夜、憂心國政,庶民當生懼也。”

趙粱的話或許有理,可李牧見不得那幫貴人蠅營狗茍、窮奢極欲。趙女聞名天下,不是沒有緣由的。他來一次邯鄲就要不高興一次,此時面色仍然不愉。

“子游來邯鄲所為何事?”趙粱很快正色危坐,問起了來意。

“我來邯鄲,只為出塞擊秦之事。”李牧直言道。‘出塞擊秦’四字讓趙粱大吃一驚。

“楚王與你所商者,便是此事?”趙粱酒立即醒來,他指著李牧,不敢置信的問。

“然。”楚國已經中止了計劃,此事可以光明正大的告之趙粱,李牧又細說了幾句。

“此計甚險矣!”趙粱嘴張了半天,久久才吐出一口濁氣。“若我擊破了鹹陽,秦國必舉國伐我,不死不休。”

“若我擊破了鹹陽,擊殺了秦王,秦國為爭王位,必內亂不止,如何伐我?”李牧道。

秦國政制一切以大王為中心,趙政掌權後,呂不韋的勢力立即清掃的一幹二凈,如果趙政身死,秦國內部又將是長達數年之久的權力洗牌。都是外戚,誰會把趙政的死當一回事?伐趙報仇不過是一種名義。等新君掌權再行報覆,那已是十幾年後的事情了。

“然若鹹陽不破、秦王不死?”趙粱問起了另一種可能。

“秦王滅趙之心,自始未變。”李牧道。“我聞當年質於邯鄲時,秦王倍受淩辱。”

李牧之言讓趙粱洩氣,秦王當年在質宮的那些經歷已經成為趙秦化不開的仇恨。秦王死了還好,沒死的話必要拔下邯鄲,將當年淩辱他和趙姬的人一一殺盡。

“子游以為可殺秦王否?”趙粱不自覺意動,若秦王執意滅趙,以奇襲的方式殺了他也未必不可。“子游乃我趙國大將軍,莫不是要親入鹹陽?”

“我若出塞,秦人必有所覺,故而……”李牧語頓。原本預定項燕領軍,現在只有趙軍出塞,趙軍將領不少,但真正能領兵出塞擊秦的不多,他想了一會才想到一個人:“舍弟可也。”

“李齊?”李牧有一個弟弟,繼承父親的爵位一直留在柏人邑。

“然。”李牧點頭,不為推薦至親而臉紅。“擊秦之事甚密,父母妻子皆不可告。可告之將軍中,唯舍弟名望不卓,他領軍出塞,秦人不覺也。”

李齊確實可靠,但李齊從未指揮過大的戰事。趙粱道:“司馬尚不可?顏聚亦不可?”

“司馬尚既代信平君任南線大將軍,豈能去國出塞?若去,秦人覺也。”李牧考慮過司馬尚,但司馬尚不行。“顏聚者,齊人也。精通兵法、敢戰善戰,然其視趙人為齊人,不惜士卒,多有打罵,若士卒憤而投秦以得賞,我之奈何?”

趙粱未曾領軍,不知趙卒秉性。實際上凡是有所作為的趙將都非常愛惜士卒,根本的原因是趙人極度自尊。愛慕奢華不是非要享受奢華,而是擔心被他人輕視。

是‘士為知己者死’嗎?不是!是‘士為重己者死’。顏聚不明趙人心理,帶不好趙軍。

“可。”趙粱不反對趙齊率軍擊秦,他只要求道:“然若秦軍未曾伐我,萬不可入秦。”

“不可,大軍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豈能不入秦?”李牧當即反對。

“必要如此!”趙粱堅持。“秦軍未曾伐我而我軍入秦……,夫兵猶火,弗戢自焚。”他見李牧還不同意,再道:“楚人之言不可信!我若決意出塞擊秦,必要與楚人言我不擊秦。尚如楚人通秦,意使秦國再度伐我,奈何?”

趙粱的思慮遠比李牧覆雜可怕,他不相信任何人,包括眼前的李牧。李牧忽然換了一種眼神看著他,搖頭道:“相邦竟是如此看楚人?”

“楚人救我,明是助人,實則為己。”趙粱的觀點一直沒有變過。“不然楚國為何中止出塞擊秦之計?又為何要你出塞擊秦?此皆是使秦國再伐我之計也。

又如趙楚聯姻。此事數年前姑母便在謀籌,楚王卻一直不允,上月忽而應允,何也?楚王欲使我趙國再受秦伐也。子游可知?得聞秦人或再伐趙,三國貴人庶民無不彈冠大悅。而我求其出兵相救,卻以積粟未足敷衍。”

“我弗信,楚王絕非小人。”李牧親眼見過熊荊,他一點也不相信趙粱的話。“楚王不出塞擊秦,必有原委。”

“有何原委?”趙粱追問道。“以今日之勢觀之,天下非一於秦,便並於楚。秦人乃我之大敵,楚人便是我友?謬,此大謬!

諸國滅亡已不可遏,趙國社稷之存,不在秦人敗亡,亦不在楚人敗亡,而在秦楚兩敗俱亡。不如此,趙、齊、魏、韓,四國皆亡。”

名為相邦,實為趙王。此時站在趙國權力巔峰的趙粱,與趙政、熊荊所看到的、感覺到的毫無二致,都是同一個天下。天下敗亡之勢不但無可避免,反而愈來愈烈。以目前的趨勢,最終能夠勝利的,不是靠百餘萬官吏支撐的秦國,就是貴族譽士越來越緊密團結的楚國。

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很早便有人預言了天下的最終歸屬,只是這句話常常被人忽略。不管是橫是縱,趙國都要滅亡,這卻是趙粱絕不能接受的。可不接受是一回事,現實是另一回事,他找不到任何辦法讓秦楚互鬥、兩敗俱傷,只能坐視趙國步步消亡。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