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阻截
關燈
小
中
大
在廉輿、狐嬰赴楚之前,番吾戰敗的消息已傳至太行山以西的晉陽。晉陽是趙國起家之地,是趙國的根基,然而這座城市雖幾經反叛,依舊被秦人征服。晉陽正寢燕朝,得聞前線戰敗,臉上本有些許笑意的趙政瞬間化成寒冰,他咬著牙沈默了許久,才揮袖出聲:“下去。”
“衛繚拜見大王。”緊跟著戰敗的訊報,同赴晉陽的衛繚入燕朝前來拜見。
趙政冷冷的掃了他一眼,不悅道:“國尉何事?”
伐趙三年,兩次大敗,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伐趙是否正確。趙國還在抵抗,楚齊魏三國卻已合盟,一個更強大的對手已經出現。朝中、宮中對伐趙都有怨言。衛繚聽出趙政的不悅,卻笑道:“臣聞有為山九刃,功虧一簣。不信,今日方知先人果不欺我,大王欲伐荊否?”
衛繚相問,不待趙政回答他又道:“伐趙、伐荊,何異?荊國海舟通中洲之西,得西洲之龍馬,獲南洲之金石。我軍伐荊,能滅荊否?若不能滅荊,四國之盟猶在,不過是趙國主盟而已。大秦之敵手,唯荊趙兩國,齊魏之師已不堪一戰,僅徒增聲勢耳。且大王只見趙軍之勝,卻不見趙軍之敗……”
衛繚之言雖有強辯的味道,但大秦所處的局勢確是如此。只不過此前兩位楚王迫於形勢對秦國俯首,現在這位楚王完全是個二楞子,根本不講利害得失,幾乎是處處與秦國作對。楚國在南,趙國在北,秦國南北難以兼顧,這才是今日跋胡疐尾、騎虎難下的原因。
“先生昔日為何勸寡人伐荊,後又為何勸寡人伐趙?”趙政苦惱道。“今日明明是趙軍大勝,為何又言趙軍之敗?”
“昔日臣勸大王伐荊,乃因荊國是我大秦之勁敵,若不伐荊,他日必成秦禍。”衛繚解釋道。“三年伐荊,皆不勝。大王真欲將大秦國運置於伐荊之上否?若勝,滅六國而一天下;若敗,國滅而社稷無存?
既然荊國其勢已成,便不當寄其功於一役,而應徐圖之。伐荊為難,伐趙為易,先易而後難也。若滅趙,天下大秦已據其三。齊魏可柔而降之,荊國何以覆起?便如兩軍陣戰,可中擊而破敵陣者,可左右繞擊而破敵陣者,大秦乃行繞擊之策也。
趙軍雖一勝再勝,然趙國可戰之卒幾欲殆盡,可戰之卒不過三十萬。可戰之卒如此,糧秣粟米亦是如此。荊齊兩國雖輸粟與趙,然一年僅輸幾百萬石,此杯水車薪耳。此時之趙國,無卒、無粟,空有大勝。若有一敗,其國必亡也。”
衛繚的戰略思路完全正確,滅楚是不可能的。即便秦軍大勝楚軍,楚國也可退守大江以東,甚至退守南嶺以南。國尉府的判斷是:在沒有造出可匹敵楚國大翼戰舟的舟楫之前,退守江東的楚國無法滅亡。無法滅亡的楚國將把大秦拖入曠日持久的戰事中,等趙國消化完燕地,休養生息十年,滅楚戰爭中已經疲憊的大秦再想滅趙就不是那麽容易了。
“李牧乃趙之長城,如何能敗?”趙政思索之後對衛繚的責怪降到了最低,如此他才會直抒胸臆,感嘆李牧這道趙國長城。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熾焚。”衛繚道。“悼襄王死,趙人素念廢太子趙嘉,李牧尤甚。趙太後與相邦春平君茍且趙遷方得即位,當可使人傳謠於邯鄲以間之,言李牧欲立廢太子趙嘉為趙王,抑或……”
衛繚欲言又止,其實他有一個更好的計策,只是礙於趙政他不敢說出來。
“燕丹如何?”衛繚對邯鄲的形勢了如指掌,可趙政卻想早日滅趙。
“荊軻已赴趙營,我軍大敗,其當獲李牧之親信,然則……”燕丹與荊軻敘話完畢,當日就啟程返回晉陽,他與秦軍戰敗的消息同時抵達。
“然則如何?”刺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君王不當參與其中,趙政已經顧不上這麽多了。
“荊軻言,李牧身側多胡人親衛,刺殺要在期年之後。”衛繚轉告燕丹之言。
“期年之後?”趙政吃了一驚,他與燕丹一樣,以為荊軻幾個月就能建功。
“荊軻乃衛人而非趙人,燕丹數次刺殺,李牧設備甚嚴,必要期年之後。”衛繚對燕丹所言的期年之後並不懷疑。戰國不像春秋,信任一個人就徹底的信任,李牧當然也不是慶忌,多次刺殺已讓他高度警惕,荊軻雖入李牧幕府,沒有一年的努力根本不可能。
“若是期年之後,秦軍需再敗否?”趙政惱怒的反問。“李牧不信,大可誅荊軻全族使其信。”
“大王不可。”衛繚急道。“若真誅荊軻全族,荊軻必叛,此甚不可!”
“有何不可?不如此李牧如何親信?”趙政話雖如此,可還是退了一步,他喚來趙高:“以叛秦之名誅荊軻全族,其父、其子以他人假代之。此事必要大肆宣揚,以使天下人知。”
趙政王命一下,趙高受命便出了正寢,衛繚還是不放心的道:“若荊軻叛我……”
“荊軻若叛,寡人誅其七族。他若不叛而殺李牧,寡人不但盡覆衛國,還以上卿之位待其父。”趙政牙咬的咯咯響,說完之後卻忽然一笑,道:“衛卿謁見之前,寡人正讀穆天子傳,以衛卿所知,昆侖之西還有何國?”
此前天下人皆以為穆天子傳乃無稽之事,可隨著楚國海舟通中洲以西,胡商販千裏馬與楚國,這種說法不見蹤影。趙政也將目光越來越多的投到秦國的西面。只是,秦國並不在昆侖連接天下的這條主商道上,胡商此前的道路是從陰山以北的橫過秦國,然後從雲中入晉陽,從晉陽至洛陽。秦軍占據晉陽、洛陽後,商道橫過雲中或從雁門郡入趙,再經邯鄲至大梁和臨淄。
商道是繞著秦國走的,為何如此趙政當然心知肚明,商鞅之法重其租,令十倍其樸,沒有哪國商賈願來秦國經商,秦國國內的商業則全部被國家機構取代。在秦國只有官府商業機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商人。
如果一國商賈眾多,修治苦窳之器,聚沸靡之財,蓄積待時,而侔農夫之利,致使百姓不務根本,對國力當然有害。秦國之所以強大,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嚴禁私人商賈。然而商賈也不是說只有百害而無一利,商賈給楚國販來龍馬就是大利。
這段時間趙政沒事就想著昆侖以西,想著八尺龍馬。奈何他對昆侖以西實在是所知甚少,只能求問衛繚。鬼谷先生乃殷紂王大臣之後,天下事如果鬼谷不知道,那就沒有人知道了。
“昆侖以西有何國臣不知,臣竊聞昆侖以西有塞人。”衛繚回憶著鬼谷的甲片典籍如此說道。
“塞人?”趙政不解。“何謂塞人?”
“塞人者,游牧之民也。與羌人類,然非羌人。其目深眼碧,皮冠尖細,似陸渾之戎。其國有女王而無國君,穆天子所會王母是也。有好馬,善騎射,族中男女皆征戰。以其俗,女子不殺一人不可婚嫁生子。殺一人以其頭骨為酒爵,有客至而獻飲焉。客不讚其勇武,必不悅。”
“胡商之千裏馬出自塞人?”趙政想象不出一個女子也要征戰的部族,他關心的只是千裏馬。
“然也。”衛繚答道。“塞人重騎射,固有好馬。穆天子之八駿,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皆求自塞人女王。只是大王使人西去求馬,亦要阻荊人得馬。”
求馬的使者去年就出發了,不過使者走的不是陰山以北的草原大道,走的是狄道(即河西走廊)小道,占據狄道是月氏禺支。與天下勢力拉幫結派一樣,草原上的勢力也拉幫結派。
行於陰山以北的胡商以及後來匈奴治下游牧部落,雖與趙國有過征戰,但彼此的關系自西周、春秋起就藕斷絲連,聯姻不斷,後來陰山以北的胡人竊據天下立國曰後趙,並非沒有緣由;秦國與月氏素來交好,以至漢朝遣使西去,一個很大的目的就是聯絡昔日的盟友月氏,從側面戰略包圍匈奴。後來河西走廊的羌人(已非先秦時羌人)立國,國號則曰後秦。
衛繚建議阻荊人得馬,意思就是派出大軍出陰山以阻截胡商馬隊。趙政聞言半響不言。衛繚再道:“不阻荊人得馬,使者求馬返秦又如何?秦軍不必親往,大王使人厚幣甘言,請禺支出兵阻之即可。臣聞胡商多購荊人兵刃鉅甲,禺支可得兵甲也。”
讓禺支人出面阻截胡人商隊最好,趙政本想答應,可很快他又想到了一個問題:“若塞人得知是我大秦游說月氏禺支出兵,必怨我大秦也。”
“如此請大王派武騎親出雲中相阻。”禺支人如果不能嚴守機密確實是個隱患,衛繚只好換了一個辦法。“使其假趙人胡人而為之,當萬不失一。”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衛繚拜見大王。”緊跟著戰敗的訊報,同赴晉陽的衛繚入燕朝前來拜見。
趙政冷冷的掃了他一眼,不悅道:“國尉何事?”
伐趙三年,兩次大敗,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伐趙是否正確。趙國還在抵抗,楚齊魏三國卻已合盟,一個更強大的對手已經出現。朝中、宮中對伐趙都有怨言。衛繚聽出趙政的不悅,卻笑道:“臣聞有為山九刃,功虧一簣。不信,今日方知先人果不欺我,大王欲伐荊否?”
衛繚相問,不待趙政回答他又道:“伐趙、伐荊,何異?荊國海舟通中洲之西,得西洲之龍馬,獲南洲之金石。我軍伐荊,能滅荊否?若不能滅荊,四國之盟猶在,不過是趙國主盟而已。大秦之敵手,唯荊趙兩國,齊魏之師已不堪一戰,僅徒增聲勢耳。且大王只見趙軍之勝,卻不見趙軍之敗……”
衛繚之言雖有強辯的味道,但大秦所處的局勢確是如此。只不過此前兩位楚王迫於形勢對秦國俯首,現在這位楚王完全是個二楞子,根本不講利害得失,幾乎是處處與秦國作對。楚國在南,趙國在北,秦國南北難以兼顧,這才是今日跋胡疐尾、騎虎難下的原因。
“先生昔日為何勸寡人伐荊,後又為何勸寡人伐趙?”趙政苦惱道。“今日明明是趙軍大勝,為何又言趙軍之敗?”
“昔日臣勸大王伐荊,乃因荊國是我大秦之勁敵,若不伐荊,他日必成秦禍。”衛繚解釋道。“三年伐荊,皆不勝。大王真欲將大秦國運置於伐荊之上否?若勝,滅六國而一天下;若敗,國滅而社稷無存?
既然荊國其勢已成,便不當寄其功於一役,而應徐圖之。伐荊為難,伐趙為易,先易而後難也。若滅趙,天下大秦已據其三。齊魏可柔而降之,荊國何以覆起?便如兩軍陣戰,可中擊而破敵陣者,可左右繞擊而破敵陣者,大秦乃行繞擊之策也。
趙軍雖一勝再勝,然趙國可戰之卒幾欲殆盡,可戰之卒不過三十萬。可戰之卒如此,糧秣粟米亦是如此。荊齊兩國雖輸粟與趙,然一年僅輸幾百萬石,此杯水車薪耳。此時之趙國,無卒、無粟,空有大勝。若有一敗,其國必亡也。”
衛繚的戰略思路完全正確,滅楚是不可能的。即便秦軍大勝楚軍,楚國也可退守大江以東,甚至退守南嶺以南。國尉府的判斷是:在沒有造出可匹敵楚國大翼戰舟的舟楫之前,退守江東的楚國無法滅亡。無法滅亡的楚國將把大秦拖入曠日持久的戰事中,等趙國消化完燕地,休養生息十年,滅楚戰爭中已經疲憊的大秦再想滅趙就不是那麽容易了。
“李牧乃趙之長城,如何能敗?”趙政思索之後對衛繚的責怪降到了最低,如此他才會直抒胸臆,感嘆李牧這道趙國長城。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熾焚。”衛繚道。“悼襄王死,趙人素念廢太子趙嘉,李牧尤甚。趙太後與相邦春平君茍且趙遷方得即位,當可使人傳謠於邯鄲以間之,言李牧欲立廢太子趙嘉為趙王,抑或……”
衛繚欲言又止,其實他有一個更好的計策,只是礙於趙政他不敢說出來。
“燕丹如何?”衛繚對邯鄲的形勢了如指掌,可趙政卻想早日滅趙。
“荊軻已赴趙營,我軍大敗,其當獲李牧之親信,然則……”燕丹與荊軻敘話完畢,當日就啟程返回晉陽,他與秦軍戰敗的消息同時抵達。
“然則如何?”刺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君王不當參與其中,趙政已經顧不上這麽多了。
“荊軻言,李牧身側多胡人親衛,刺殺要在期年之後。”衛繚轉告燕丹之言。
“期年之後?”趙政吃了一驚,他與燕丹一樣,以為荊軻幾個月就能建功。
“荊軻乃衛人而非趙人,燕丹數次刺殺,李牧設備甚嚴,必要期年之後。”衛繚對燕丹所言的期年之後並不懷疑。戰國不像春秋,信任一個人就徹底的信任,李牧當然也不是慶忌,多次刺殺已讓他高度警惕,荊軻雖入李牧幕府,沒有一年的努力根本不可能。
“若是期年之後,秦軍需再敗否?”趙政惱怒的反問。“李牧不信,大可誅荊軻全族使其信。”
“大王不可。”衛繚急道。“若真誅荊軻全族,荊軻必叛,此甚不可!”
“有何不可?不如此李牧如何親信?”趙政話雖如此,可還是退了一步,他喚來趙高:“以叛秦之名誅荊軻全族,其父、其子以他人假代之。此事必要大肆宣揚,以使天下人知。”
趙政王命一下,趙高受命便出了正寢,衛繚還是不放心的道:“若荊軻叛我……”
“荊軻若叛,寡人誅其七族。他若不叛而殺李牧,寡人不但盡覆衛國,還以上卿之位待其父。”趙政牙咬的咯咯響,說完之後卻忽然一笑,道:“衛卿謁見之前,寡人正讀穆天子傳,以衛卿所知,昆侖之西還有何國?”
此前天下人皆以為穆天子傳乃無稽之事,可隨著楚國海舟通中洲以西,胡商販千裏馬與楚國,這種說法不見蹤影。趙政也將目光越來越多的投到秦國的西面。只是,秦國並不在昆侖連接天下的這條主商道上,胡商此前的道路是從陰山以北的橫過秦國,然後從雲中入晉陽,從晉陽至洛陽。秦軍占據晉陽、洛陽後,商道橫過雲中或從雁門郡入趙,再經邯鄲至大梁和臨淄。
商道是繞著秦國走的,為何如此趙政當然心知肚明,商鞅之法重其租,令十倍其樸,沒有哪國商賈願來秦國經商,秦國國內的商業則全部被國家機構取代。在秦國只有官府商業機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商人。
如果一國商賈眾多,修治苦窳之器,聚沸靡之財,蓄積待時,而侔農夫之利,致使百姓不務根本,對國力當然有害。秦國之所以強大,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嚴禁私人商賈。然而商賈也不是說只有百害而無一利,商賈給楚國販來龍馬就是大利。
這段時間趙政沒事就想著昆侖以西,想著八尺龍馬。奈何他對昆侖以西實在是所知甚少,只能求問衛繚。鬼谷先生乃殷紂王大臣之後,天下事如果鬼谷不知道,那就沒有人知道了。
“昆侖以西有何國臣不知,臣竊聞昆侖以西有塞人。”衛繚回憶著鬼谷的甲片典籍如此說道。
“塞人?”趙政不解。“何謂塞人?”
“塞人者,游牧之民也。與羌人類,然非羌人。其目深眼碧,皮冠尖細,似陸渾之戎。其國有女王而無國君,穆天子所會王母是也。有好馬,善騎射,族中男女皆征戰。以其俗,女子不殺一人不可婚嫁生子。殺一人以其頭骨為酒爵,有客至而獻飲焉。客不讚其勇武,必不悅。”
“胡商之千裏馬出自塞人?”趙政想象不出一個女子也要征戰的部族,他關心的只是千裏馬。
“然也。”衛繚答道。“塞人重騎射,固有好馬。穆天子之八駿,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皆求自塞人女王。只是大王使人西去求馬,亦要阻荊人得馬。”
求馬的使者去年就出發了,不過使者走的不是陰山以北的草原大道,走的是狄道(即河西走廊)小道,占據狄道是月氏禺支。與天下勢力拉幫結派一樣,草原上的勢力也拉幫結派。
行於陰山以北的胡商以及後來匈奴治下游牧部落,雖與趙國有過征戰,但彼此的關系自西周、春秋起就藕斷絲連,聯姻不斷,後來陰山以北的胡人竊據天下立國曰後趙,並非沒有緣由;秦國與月氏素來交好,以至漢朝遣使西去,一個很大的目的就是聯絡昔日的盟友月氏,從側面戰略包圍匈奴。後來河西走廊的羌人(已非先秦時羌人)立國,國號則曰後秦。
衛繚建議阻荊人得馬,意思就是派出大軍出陰山以阻截胡商馬隊。趙政聞言半響不言。衛繚再道:“不阻荊人得馬,使者求馬返秦又如何?秦軍不必親往,大王使人厚幣甘言,請禺支出兵阻之即可。臣聞胡商多購荊人兵刃鉅甲,禺支可得兵甲也。”
讓禺支人出面阻截胡人商隊最好,趙政本想答應,可很快他又想到了一個問題:“若塞人得知是我大秦游說月氏禺支出兵,必怨我大秦也。”
“如此請大王派武騎親出雲中相阻。”禺支人如果不能嚴守機密確實是個隱患,衛繚只好換了一個辦法。“使其假趙人胡人而為之,當萬不失一。”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