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九十三章 大試

關燈
楚王頒送客召,勒令在楚地為官為吏的他國士人、門客離楚。理由很簡單,就是楚人之位楚人居之,楚國之祿楚人食之。天下之大,游士們倒也不是無處容身,楚王不顧天下士人之心而送客,必有君王會為贏天下士人之心而留人,但有些人卻是不能走的,這些人如果走了,就好象蜘蛛網被戳破,可能十年二十年也無法補全。

“太後已說荊王,荊王未言為何逐客。”郢都不知名的角落,長裙曳地的女子照舊遮著一方絲錦,她來自楚宮,宮中之事大多知悉。“太後又問:趙人是否也要送走。荊王言,群臣商議非荊人即送走,趙人也在此例。太後不悅,說那將我也送走,荊王則不語。”

“看來此事確實無轉圜之餘地了。”玃君很是無奈,他是有苦說不出。送客令一下,在楚國諜者十去其八,這不是情報網縮小的問題,這是很多重要人物失去聯絡的問題。他不死心道:“可否再說之於太後,最好令其大怒離國?”

“恐無用。荀卿身為太傅離楚而去,此大逆也,荊王言‘我乃蠻夷’,不留,只派人送行。太後於楚國是太後,回到趙國她便再也不是太後,當不去。”女子說出自己的判斷,轉目卻見玃君正瞪著自己,只好道:“我試試便是。”

“不必試了。”玃君又改了主意,“你打聽何人獻此策便可。”他再見女子不解,又道:“此策極為歹毒,不但逐客,任何反對此策者,皆被視為異類。你於太後之前不應就此事挑撥他們母子,反而要悉心勸慰太後,讓其懂得荊王的難處,然後……”

然後應該幹什麽女子心知肚明,正因如此她反倒有些恐慌。這麽費盡心思的接近荊王,到底是為了什麽?

“羋玹在宮中如何?”送客之事跳過去了,玃君說起另外一件事。

“羋玹是奉祖太後之命入荊的,祖太後想蒨公主嫁入秦宮,荊王卻不許。”女子再道。

“只為此事而來?”秦國外戚的事情玃君不想多問,尤其此時是昌平君熊啟為相。

“恐為親秦而來。荊王對羋玹甚善,令其在正寢做一文吏。羋玹聰慧,據聞在秦宮便多有讀書……”女子開始說自己日常聽到的,她說的時候玃君只是聽,並不出聲。

“此女幾歲?”玃君聽完又問了一個問題。

“年剛及笄。”女子道。“我見過一次,生得很美,且北人高挑。與蒨公主相比,春蘭秋菊,各有勝場。她未入楚宮,太後已不悅,故荊王令其住於陽雲臺。對,還有一事,”女子忽然想到一件事,“朝國人之後,荊王將行國籍法。”

“國籍法?”玃君不解,可光看字面上的意思,又有些了然,他再次嘆道:“這是在變法啊!”

×

兩萬三千名士子大試,便是開放整個郢都所有宮室,也沒有這麽大的考場,於是,多數士子只能安排於露天考場。露天考場其實就是郢都城內的空地,燦爛的春光中,滿是綠綠青草的草地上每隔五尺便有一張矮幾、一副草席。

蕭何入席的時候,卻見草地上插了一塊牌子,上書‘沛縣’兩個大字。再看座席,矮幾一角貼著一張淡黃色小紙片,上書‘沛縣、盧綰’四字,又看下一席,黃紙上寫著‘沛縣、劉邦’四字。沛縣來郢都大試的讀書人不少,雍齒說共有一百八十四人。他在找席位,其他人也在找席位,坐下的人越人越多,他終於找到寫有‘沛縣、蕭何’的矮幾坐下。

昔日青草地,今日大試場。草地盡頭的郢都大市不但停市,那裏據聞也做了考場。蕭何極目西望時,鐘聲敲響,眾人正值不解,宮闈裏出來一隊寺人,每兩名寺人跟著三、四名豎子,寺人手裏捧著剛剛下發的考卷,他們有些入大市、有些入草地。

在沛縣一百八十三名士子的註視中,寺人、豎子終於趕至身前。幾個人一來並不說話,只是清點入試人數,把未曾入席幾上的那張黃紙揭了下來。須臾,鐘聲再響,為首寺人對眾人一揖,道:“寺人圍、更,監考沛縣之試。大試須知:

其一、大試並非選官,而是考選鄉師,優異者可入郢為學,學成返鄉為教,望你等切記。

其二、大試為兩個時辰,晏食起,隅中止。隅中時鐘響,你等將試卷交於老奴處,切莫耽誤。本次大試老奴出宮入宮皆有定時,過時不至將罰,故而不候。

其三、大試鐘響一刻鐘,遲到者不可入場,晏食未完,不得交卷。士子如廁者可。

其四、大試期間,士子不準喧嘩,不準交頭接耳、左顧右盼,不準夾帶、旁窺、抄襲或有意讓他人抄襲,不準傳抄……”

考前須知沒幾條,寺人很快就念完了。可士子們聽得新奇,如此考試也很新奇。至於做官還是為鄉師,眾人心裏早有掂量。毛遂自薦那般,大家現在要的是大王將自己裝入囊中,以求穎脫而出。真穎脫而出了,他日為官必不在話下。

試卷終於發下來了,印書之器把試卷印得極為精美,最讓人詫異的是上面的字並非楚字,而是宋字,題目更絕,第一題便是:可知宋國國祚幾歲?試例舉你所崇敬之宋國人物,且說出崇敬之原委。

宋國國祚幾歲?蕭何一時間懵了。他不但想起了亡國四十九年的宋國,更想起了亡國三百六十年的蕭國,他的先祖便是蕭國人。族老每每祭祀,都會念及三百多年前的蕭國,而他的加冠禮上,族老也有同樣的告誡。

試卷上並非只有這種題目,後面更有算術,亦有五經詩賦。整體而言都不難,算是比較淺顯的學問。唯一讓蕭何感到困惑的是這麽一題:拔苗助長、守株待兔、野人獻曝、智子疑鄰……,各國為何常取笑宋人?

“見過大王。”大市、城中荒草地上擠滿了大試的士子,考試快要結束的時候,換了裝束的熊荊出來巡視。大王換了裝束寺人也認得出來,他們正要行禮,卻被他攔住了。

熊荊就是想來看看,這樣的考試對楚國來說是第一次。兩萬多名士子,大概有十分之一到十五分之一會被錄取,錄取後他們將成為第一批師範生,在郢都師範學校學習一年半至兩年,而後畢業,後年秋天開始正式教學。

留給楚國的時間並不寬裕,培養教師的時間卻很長,但再不寬裕,培養教師也要花這麽多時間。在鄉村,教師是很重要的,地位等同於巫師,或者牧師,受到所有人都尊敬。只是這些士子全部出自私學,如果腦子裏加不進勇武那根弦,那就要在鄉學裏配一到兩名軍校畢業的譽士,教導學生勇武,最怕他們腦子裏裝滿了孟子式的仁義,那就要不可救藥了。

儒法之爭、荀況《非十四子》、非楊即墨……,意識形態鬥爭幾百年前就已存在了,忽略便是自欺欺人。孟子式的仁義對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最具吸引力,他們動動嘴,別人就要掏腰包,不然就是為富不仁。

對這樣人,辯論是無用的,他們以天下大義為武器,怎麽說都是他有理。最好的辦法莫過於簡單粗暴,掄一棍子或者幹脆砍一劍過去,事情就了結了——似乎記得亞歷山大征服某個地方時,神廟有一個繩結,沒有人能解開,而神諭則說,誰能解開這個繩結,誰就能統治這裏,成為這裏的王。亞歷山大沒有解開繩結,但他一劍就把繩結劈成了兩半。

故事的寓意很簡單,智慧難以解決的事情,武力只需一劍。與孟子式的儒生理論,就像去解神廟裏的那個繩結,遵從別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並把他們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問題,天下的不幸變成自己的不幸。

如果拋棄‘天下萬民’這個儒生強加上來的大前提,所有問題就很好解決了。就好像現在逐客,‘天下士人’是一個前提,顧忌‘天下士人’,客就無法逐,秦諜也就無法清理。無所謂‘天下士人’怎麽想,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就會變得很簡單。

巡視在大試考場上,熊荊並沒有真的在巡視,而是在想重理自己的執政思路:首先,他是楚國的王,是楚人,這是一切的前提。因而他只關心楚國的利益,以及更為重要的:楚人的利益,除此,其他都是買賣,皆可不顧。

“大王……”一個寺人不知道大王心中有事,貿然前來稟報,惹得熊荊瞪了他一眼。

“何事?”思路被打斷的熊荊冷冷問道。

“大王請看彼處。”這是陳縣考場,寺人指著不遠的地方,那是幾名穿深衣的女子。

“女子?”熊荊想起來屈遂說過,本次大試有女子參加,沒想到還真有。

“你去看看。”熊荊自己過去看太招搖了,他囑咐羋玹去。

羋玹穿的是文吏之服,頭發全塞在帽子裏,可眉目如畫,肌膚白皙,一看就知道是個女子。坐在席案上的那些女士子正在認真的寫字,她的巡查並沒有驚動任何人。她回來後道:“確有才學,字也寫的娟秀。”

“看來楚國有女教師了。”熊荊下意思道,說完才覺得女教師這三個字無比邪惡。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