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景驊3
關燈
小
中
大
“又是夏邑。”熊荊默念一句。夏邑基本可以看做是後世的武昌,此城不單緊扼著漢江出口,還護衛著楚國與南方的通道,看來這裏不築大城是不可能的了。而彭城,也就是岳陽,也很關鍵,可一旦夏邑失守,彭城在不在手裏都無關緊要。
“然若夏邑、彭城不守,洞庭郡就此丟了嗎?”熊荊追問。
“殿下,洞庭郡乃邊郡,與我楚國僅靠大江相通,如若夏邑、彭城有失,只能舉全國之兵以覆。”景驊頭低的更低,“今秦趙兩國連連交戰,秦軍顧北不顧南,或可與趙、魏、韓等國再次合縱,趁勢而收之;若不可,也能覆夏邑。洞庭終究是邊郡,雖聯系南海、駱越、夜郎等地,也不可因小失大。我楚國設備之重,當是淮北汝、穎二水。”
楚國地圖已經在高足案上了。誰知道秦軍必從韓魏而來。之所以取這個方向,一是有汝水、穎水、濮水、鴻溝(魏國國都大梁—穎水項城)這些自北向南、匯入淮河的河流;二是韓魏乃人口密集之地,可以征調足夠的民夫。如果是從舊郢(江陵)順長江南下,路遠不說,從南郡(江漢平原)征調的民夫乃楚國舊民,這些人心懷故國,說不定就叛亂了。
“若失夏邑、彭城,洞庭郡兩萬戶楚民若何,令其淪為秦之罪民,出其民至蠻夷之地?”手撫在地圖的洞庭郡上,熊荊似乎即位為王,苦苦憂心自己治下十餘萬子民。
秦國乃虎狼之國真不是謠傳。戰國幾百年攻伐,中原百姓照說應該很習慣城頭變幻大王旗了,可秦軍一來,卻是‘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秦國對此也有對策,那就是‘出其民’——把原先城邑裏的敵國居民盡數趕走,然後再‘赦罪人遷之’。
唯一的例外是南郡和南陽郡,這畢竟是楚國壯大的根基,人口眾多,秦國只能將一些重要的城邑關隘‘出其人’,不能將這兩個地區兩、三百萬人口都‘出其民’。洞庭郡就不同了,兩萬多戶,僅十餘萬人,指不定會趕到什麽地方去,結局不想而知。
“殿下,洞庭郡孤懸南疆,僅有大江與之相連,真失夏邑、彭城,唯有令郡尹率民退入南海,如此方可自保,或是秦軍攻來前撤走婦孺……”
“皆不妥。”熊荊還沒有聽完景驊的辦法就否定了。楚國現在最缺少的就是人口,不但缺人,還特別缺‘楚人’,兩萬多戶楚民絕對不能放棄。“洞庭郡是否有通往彭蠡之徑?”
“無有。”彭蠡遠在千裏之外,哪有什麽徑。
“無有?”熊荊不解,湖南江西怎麽會沒路通行,之前他還想學張之洞去萍鄉挖煤呢。
“確實無有。”景驊很認真,“洞庭至彭蠡,唯順江而下,需過夏邑、鄂州。”
“株洲何在?”熊荊問了一個陌生的地方,覆又問:“湘潭何在?”
景驊不答,反問道:“殿下,臣在洞庭郡四載,未聞此兩者,或可去信詳問。”
“不必了。”熊荊仔細看著案上的楚國地圖。根據他對漢陽鐵廠的記憶,株洲過醴陵就是江西萍鄉,萍鄉的煤順江而下至株洲,轉湘水順長江運入漢陽。而萍鄉,走320國道,經宜春、新餘,樟樹、轉北就是南昌。這是古道,讀史方輿紀要裏顧祖禹特意提過醴陵,似乎有說過‘自江右趣湖南,醴陵為必爭之道’之語,這條古道應該派人探查開通。
心中想起,筆下記錄。熊荊用不慣軟趴趴的毛筆,用的是鵝毛桿,寫字的時候薄木板沙沙作響。景驊和礪風就一邊看著,不解王太子在上面寫了些什麽。
“子驊說洞庭郡郡師不過兩萬,戰車幾何?”寫完湘贛古道事,熊荊再問。
“回殿下,洞庭郡戰車極少,不過五十乘。”景驊此時不敢糊弄了,有多少說多少。“餘者皆是步卒,多為郡民,亦有三苗壯士相助。五十乘甲士經年不息,他者平時務農,戰時方召。”
“戰車五十乘,如此平常時郡師不過五千?”熊荊又記下了。“那秦國巫郡、黔中郡兵力幾何?”
“正是。”景驊答道,見問秦國兵力,嘆道:“殿下,秦國兵力未知。”
“估計呢?”熊荊追問。
“殿下,無法估計。”景驊咳嗽一記,不得不詳細解釋。“秦國商賈俱為秦人,口實極嚴;國中城邑、關隘、道路、客舍、村落,凡生人皆驗符傳。符傳上書人之相貌、年歲、行裝,令人難以冒充盜取。無符傳者,寸步難行,故事事皆秘。軍國要聞、兵甲多寡、城防設備,攻伐進兵,若非官吏相告,不說外人,便是本國之民也無從得知。”
“如此嚴苛?”熊荊筆放下了。楚秦交界,設郡三十八年而不知對面秦軍幾何,說無能那是擡舉他們了,簡直是白癡。“秦人難道無貪圖金銀之徒?”
“秦人自然貪利。”景驊難得點頭。“信陵君曾言:‘秦人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茍有利,不顧親戚兄弟’。然秦法嚴苛,一人有罪,當坐伍人,且夫妻親友亦不能棄惡蓋非,互相為隱。其受我金銀之賄,只可掩埋野地而不得其用,故金銀無用,用則事洩身死。”
“是這樣。”熊荊像是明白了些什麽。“若秦軍伐我,夏邑、彭城能守則可覆之,不能守,無以為救,洞庭郡勢必失之,郡民唯有退入南海……”
“正是如此。”景驊頷首。他本想再說一說淮北汝、穎設備之事,提醒君上早作準備,可轉念一想此事太大,又與自己毫無關聯,於是就忍下了。
“郢都城防若何?”熊荊看了一眼案角上的漏壺——要見的人不少,每次覲見都有時間限制。“管由任城尹時,大市常有游俠為亂,今刺客橫行,行刺我就罷了,若是行刺父王……”
“殿下放心。臣必嚴明律法,以懲盜賊刺客。”景驊連忙道。
“如何做?”熊荊問。
“其一為嚴查籍傳,驅遷有疑;其二是申明律法,非法必懲,其三,請殿下準臣於郢都行連坐之法,一家有罪,當坐十鄰,如此方可人人相告,互不為隱,盜賊刺客無處藏身。”
“人人相告,互不為隱?”熊荊看向他,臉上全是訝然之色。
“正是。”景驊決然,揖禮而言。“此實為商君之法,秦行此法十年,秦遂強,行此法百年,方有今日之國勢。我楚國國勢羸弱,非變法無以強楚國,非變法無以存社稷。郢都為楚之國都,當先行此法,以為各郡縣之表率,望殿下準允。”
“不可。”聲音很輕,可清晰無誤。
“為何不可?”景驊反問。葛當即叱道:“無禮!”
“並非無禮。”熊荊接口,“子驊只是……只是心憂國事而已。”
“殿下明鑒。”景驊頓首請罪,身子伏在地上道:“我楚國非變法不可,唯變法方可圖強。”
“子驊起來吧。”景驊的話真不好相答。可他要在郢都行什麽連坐之法絕對不行,其他不說,令尹那關就過不去——既然郢都要行連坐之法,那麽各縣各邑是否也要行連坐之法?治下民族部落是否要行連坐之法?貴族士卿是否要行連坐之法?
昔日吳起變法僅僅要貴族行連坐之法,今天景驊卻要整個楚國行連坐之法。自己尚未登上王位,就是登上王位,也還不能加冠親政。變法,那是很以後很以後的事情。
“殿下……”景驊頭擡了起來。
“變法乃是國策,不佞僅為大子,無權過問準允。”熊荊不得不給他一個解釋。
“殿下,臣只求於郢都行連坐之法,肅清盜賊刺客。”景驊不再說變法一詞。
“郢都乃楚國郢都,子驊雖代為城尹,實則僅有城防之責,若行連坐,恐將逾職,令尹必會相阻。”不能說自己讚成變法,不然貴族、縣尹會心生不滿;也不能說自己不會變法,不然愛國之士會寒心。因此,一切都是令尹黃歇的錯。
熊荊說完,景驊似懂非懂,直到一壺水漏完覲見結束,他也沒有再提連坐變法之事。他一走,熊荊便讓葛去找長姜。他想大府派人去探詢湘贛醴陵古道,如以後發生戰事,洞庭郡十餘萬人可從此路撤至贛北。此事安排完,才面見其他人。
“大子足下定是看重將軍,不然怎會有此重賞。”城尹府內,司馬申雍見王宮回贈賞賜甚多,不由大喜。
“看重又如何?”景驊解甲而坐,舉壺而飲,無半點喜悅之意。“我言郢都當行連坐之法,如此方能肅清盜賊刺客,然大子不允。”
“為何不允,郢都今已非令尹所轄?”和礪風一樣,申雍也是景驊從洞庭郡帶回來的,不過他是楚人公族出身而非三苗。
“大子言我僅有城防之責,行連坐之法乃是逾職。”景驊笑,他知道這是王太子的借口。
“將軍是想……”申雍欲言又止,回郢都的路上,他知道是誰一路隨行。
“大子聰慧,然年紀尚幼,即位也需加冠方可親政。到那時,我已老了。”景驊說罷又開始灌酒,只想一醉方休。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然若夏邑、彭城不守,洞庭郡就此丟了嗎?”熊荊追問。
“殿下,洞庭郡乃邊郡,與我楚國僅靠大江相通,如若夏邑、彭城有失,只能舉全國之兵以覆。”景驊頭低的更低,“今秦趙兩國連連交戰,秦軍顧北不顧南,或可與趙、魏、韓等國再次合縱,趁勢而收之;若不可,也能覆夏邑。洞庭終究是邊郡,雖聯系南海、駱越、夜郎等地,也不可因小失大。我楚國設備之重,當是淮北汝、穎二水。”
楚國地圖已經在高足案上了。誰知道秦軍必從韓魏而來。之所以取這個方向,一是有汝水、穎水、濮水、鴻溝(魏國國都大梁—穎水項城)這些自北向南、匯入淮河的河流;二是韓魏乃人口密集之地,可以征調足夠的民夫。如果是從舊郢(江陵)順長江南下,路遠不說,從南郡(江漢平原)征調的民夫乃楚國舊民,這些人心懷故國,說不定就叛亂了。
“若失夏邑、彭城,洞庭郡兩萬戶楚民若何,令其淪為秦之罪民,出其民至蠻夷之地?”手撫在地圖的洞庭郡上,熊荊似乎即位為王,苦苦憂心自己治下十餘萬子民。
秦國乃虎狼之國真不是謠傳。戰國幾百年攻伐,中原百姓照說應該很習慣城頭變幻大王旗了,可秦軍一來,卻是‘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秦國對此也有對策,那就是‘出其民’——把原先城邑裏的敵國居民盡數趕走,然後再‘赦罪人遷之’。
唯一的例外是南郡和南陽郡,這畢竟是楚國壯大的根基,人口眾多,秦國只能將一些重要的城邑關隘‘出其人’,不能將這兩個地區兩、三百萬人口都‘出其民’。洞庭郡就不同了,兩萬多戶,僅十餘萬人,指不定會趕到什麽地方去,結局不想而知。
“殿下,洞庭郡孤懸南疆,僅有大江與之相連,真失夏邑、彭城,唯有令郡尹率民退入南海,如此方可自保,或是秦軍攻來前撤走婦孺……”
“皆不妥。”熊荊還沒有聽完景驊的辦法就否定了。楚國現在最缺少的就是人口,不但缺人,還特別缺‘楚人’,兩萬多戶楚民絕對不能放棄。“洞庭郡是否有通往彭蠡之徑?”
“無有。”彭蠡遠在千裏之外,哪有什麽徑。
“無有?”熊荊不解,湖南江西怎麽會沒路通行,之前他還想學張之洞去萍鄉挖煤呢。
“確實無有。”景驊很認真,“洞庭至彭蠡,唯順江而下,需過夏邑、鄂州。”
“株洲何在?”熊荊問了一個陌生的地方,覆又問:“湘潭何在?”
景驊不答,反問道:“殿下,臣在洞庭郡四載,未聞此兩者,或可去信詳問。”
“不必了。”熊荊仔細看著案上的楚國地圖。根據他對漢陽鐵廠的記憶,株洲過醴陵就是江西萍鄉,萍鄉的煤順江而下至株洲,轉湘水順長江運入漢陽。而萍鄉,走320國道,經宜春、新餘,樟樹、轉北就是南昌。這是古道,讀史方輿紀要裏顧祖禹特意提過醴陵,似乎有說過‘自江右趣湖南,醴陵為必爭之道’之語,這條古道應該派人探查開通。
心中想起,筆下記錄。熊荊用不慣軟趴趴的毛筆,用的是鵝毛桿,寫字的時候薄木板沙沙作響。景驊和礪風就一邊看著,不解王太子在上面寫了些什麽。
“子驊說洞庭郡郡師不過兩萬,戰車幾何?”寫完湘贛古道事,熊荊再問。
“回殿下,洞庭郡戰車極少,不過五十乘。”景驊此時不敢糊弄了,有多少說多少。“餘者皆是步卒,多為郡民,亦有三苗壯士相助。五十乘甲士經年不息,他者平時務農,戰時方召。”
“戰車五十乘,如此平常時郡師不過五千?”熊荊又記下了。“那秦國巫郡、黔中郡兵力幾何?”
“正是。”景驊答道,見問秦國兵力,嘆道:“殿下,秦國兵力未知。”
“估計呢?”熊荊追問。
“殿下,無法估計。”景驊咳嗽一記,不得不詳細解釋。“秦國商賈俱為秦人,口實極嚴;國中城邑、關隘、道路、客舍、村落,凡生人皆驗符傳。符傳上書人之相貌、年歲、行裝,令人難以冒充盜取。無符傳者,寸步難行,故事事皆秘。軍國要聞、兵甲多寡、城防設備,攻伐進兵,若非官吏相告,不說外人,便是本國之民也無從得知。”
“如此嚴苛?”熊荊筆放下了。楚秦交界,設郡三十八年而不知對面秦軍幾何,說無能那是擡舉他們了,簡直是白癡。“秦人難道無貪圖金銀之徒?”
“秦人自然貪利。”景驊難得點頭。“信陵君曾言:‘秦人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茍有利,不顧親戚兄弟’。然秦法嚴苛,一人有罪,當坐伍人,且夫妻親友亦不能棄惡蓋非,互相為隱。其受我金銀之賄,只可掩埋野地而不得其用,故金銀無用,用則事洩身死。”
“是這樣。”熊荊像是明白了些什麽。“若秦軍伐我,夏邑、彭城能守則可覆之,不能守,無以為救,洞庭郡勢必失之,郡民唯有退入南海……”
“正是如此。”景驊頷首。他本想再說一說淮北汝、穎設備之事,提醒君上早作準備,可轉念一想此事太大,又與自己毫無關聯,於是就忍下了。
“郢都城防若何?”熊荊看了一眼案角上的漏壺——要見的人不少,每次覲見都有時間限制。“管由任城尹時,大市常有游俠為亂,今刺客橫行,行刺我就罷了,若是行刺父王……”
“殿下放心。臣必嚴明律法,以懲盜賊刺客。”景驊連忙道。
“如何做?”熊荊問。
“其一為嚴查籍傳,驅遷有疑;其二是申明律法,非法必懲,其三,請殿下準臣於郢都行連坐之法,一家有罪,當坐十鄰,如此方可人人相告,互不為隱,盜賊刺客無處藏身。”
“人人相告,互不為隱?”熊荊看向他,臉上全是訝然之色。
“正是。”景驊決然,揖禮而言。“此實為商君之法,秦行此法十年,秦遂強,行此法百年,方有今日之國勢。我楚國國勢羸弱,非變法無以強楚國,非變法無以存社稷。郢都為楚之國都,當先行此法,以為各郡縣之表率,望殿下準允。”
“不可。”聲音很輕,可清晰無誤。
“為何不可?”景驊反問。葛當即叱道:“無禮!”
“並非無禮。”熊荊接口,“子驊只是……只是心憂國事而已。”
“殿下明鑒。”景驊頓首請罪,身子伏在地上道:“我楚國非變法不可,唯變法方可圖強。”
“子驊起來吧。”景驊的話真不好相答。可他要在郢都行什麽連坐之法絕對不行,其他不說,令尹那關就過不去——既然郢都要行連坐之法,那麽各縣各邑是否也要行連坐之法?治下民族部落是否要行連坐之法?貴族士卿是否要行連坐之法?
昔日吳起變法僅僅要貴族行連坐之法,今天景驊卻要整個楚國行連坐之法。自己尚未登上王位,就是登上王位,也還不能加冠親政。變法,那是很以後很以後的事情。
“殿下……”景驊頭擡了起來。
“變法乃是國策,不佞僅為大子,無權過問準允。”熊荊不得不給他一個解釋。
“殿下,臣只求於郢都行連坐之法,肅清盜賊刺客。”景驊不再說變法一詞。
“郢都乃楚國郢都,子驊雖代為城尹,實則僅有城防之責,若行連坐,恐將逾職,令尹必會相阻。”不能說自己讚成變法,不然貴族、縣尹會心生不滿;也不能說自己不會變法,不然愛國之士會寒心。因此,一切都是令尹黃歇的錯。
熊荊說完,景驊似懂非懂,直到一壺水漏完覲見結束,他也沒有再提連坐變法之事。他一走,熊荊便讓葛去找長姜。他想大府派人去探詢湘贛醴陵古道,如以後發生戰事,洞庭郡十餘萬人可從此路撤至贛北。此事安排完,才面見其他人。
“大子足下定是看重將軍,不然怎會有此重賞。”城尹府內,司馬申雍見王宮回贈賞賜甚多,不由大喜。
“看重又如何?”景驊解甲而坐,舉壺而飲,無半點喜悅之意。“我言郢都當行連坐之法,如此方能肅清盜賊刺客,然大子不允。”
“為何不允,郢都今已非令尹所轄?”和礪風一樣,申雍也是景驊從洞庭郡帶回來的,不過他是楚人公族出身而非三苗。
“大子言我僅有城防之責,行連坐之法乃是逾職。”景驊笑,他知道這是王太子的借口。
“將軍是想……”申雍欲言又止,回郢都的路上,他知道是誰一路隨行。
“大子聰慧,然年紀尚幼,即位也需加冠方可親政。到那時,我已老了。”景驊說罷又開始灌酒,只想一醉方休。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