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忐忑回京
關燈
小
中
大
崇禎並不是一個寬宏大量的皇帝,在接到淩雲密奏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憤怒的,因為雖然邊帥有便宜行事的特權,可是這個特權也要分怎麽去用。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活捉了豪格意味著能夠給皇太極甚至整個清軍沈重的打擊,這個作用甚至比陣斬豪格更有意義。可是他竟然拿著豪格去做了交換。
從實際上來看,這樣的交換或者說是交易更有實際意義,可崇禎其實糾結的也不是這個,而是這樣大的事情,淩雲竟然就擅自做主了。
崇禎冷靜下來之後,也覺得這不是發脾氣的時候,既然淩雲實話實說了,那就沒有欺君之罪,說到底也就是個處置失當,沒有事先請示。所以他馬上就朱批,並沒有追究這件事,讓淩雲下次註意。小事專決,大事要奏知朝廷。
這一次稀裏糊塗的給人上眼藥沒上成反而挨罵的溫閣老, 皇上也沒有忘記,畢竟這人雖然不怎麽樣,好歹還是個能幹活的人,既然是能幹活的人,也就不能虧待了。
崇禎派了內廷總管黃錦特意去了一趟溫體仁的家,給他送去了二十兩黃金,作為慰勉。這錢當然也不是出自國庫,而是崇禎自己的體己錢,也就是所謂的內孥。
當年黃金和白銀的兌換大概也是一比十,所以二十兩黃金也就等於是二百兩白銀。這大概是一個一品大員一年半的俸祿了。而且皇帝的賞賜屬於正當收入,花起來比較心安理得。
溫大人拿著錢哆嗦了半天,才想起來謝恩。
再說山海關這邊,已經到了水火分界的邊緣時刻了。代善只給了豪格三天的時間,如果三天內後援糧草不到的話,那就要班師回朝了。所以豪格肯定是要拼命的確保後續糧草的萬無一失。
而淩雲這邊,也早就已經疲憊不堪了。原來山海關的大好形勢,似乎也一去不返了。從劉鴻在任的時候積攢下的兩萬五千人,被曹丹麒幾日之間就給敗光了六千多。再加上這近兩個月來的守城苦戰,現在城中真正能夠拿起兵器作戰的,已經不超過萬人了。
戰鬥減員的情況接近九千人,這裏面有小一半是輕重傷員,而在這兩個月的堅守過程中,也有五千餘人為了守城而陣亡。但這個數,已經是他們能夠做到的極致了。
淩雲一直對他的部下說,他費勁了心思,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想力求做到算無遺策。並不是要彰顯他自己如何會帶兵,也不想加官進爵出什麽彩頭。因為一將功成萬骨枯,他唯一想要做到的,就是他的部下少死幾個人。
可是現在,他的手裏只剩下了一萬多疲憊不堪的士兵。兩個月的困城,城中的糧食也所存不多了。因為山海關內不只是有駐軍,還有老百姓。軍糧要還要拿出一部分來彌補日常用度的不足。
如果現在組織一場劫糧的戰鬥,是否還能夠組織起來,都是一個問號,這個問號就連淩雲自己都沒有底氣,也沒有答案。在某個時刻,他甚至在祈禱,祈禱會有奇跡出現。
奇跡真的出現了,就在崇禎九年農歷十二月二十日,前方的斥候傳來了消息。說是豪格催運糧草前往前線的路上,被一支三千人左右的騎兵給埋伏了。
百萬斤軍糧當時被截下,豪格所屬的一千多名護衛也死傷大半,最後逃脫而去。
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淩雲簡直都不肯相信自己的耳朵。到了這個時候,大明朝在關外的城池基本上都已經不覆存在了,能夠稱得上是大明地盤的,算來算去也就只剩下了這個山海關了。
這三千人是從哪裏冒出來的,他們到底是什麽人,是大明的軍隊嗎,還是什麽山賊響馬,但無論怎麽說,豪格的這百萬軍糧被劫走,已經意味著山海關的圍已經解了。
果然,就在一天之後,清軍開始撤退了。明軍的許多軍官都來請戰,要追擊清軍。淩雲只是微微一笑說:“窮寇莫追吧,他們只是糧草供應不上,不是戰力不如我們。這個時候我們追上去打,無論如何,都會再給自己造成一部分損失,我已經經受不起這樣的損失了。”
果然,在這次撤退中,豪格主動擔任斷後的任務,他帶領的是三千名鐵甲軍。被俘不說,還被劫走了糧草的豪格,徹底的把自己給當成了一支哀兵,他的心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如果明軍敢來追擊的話,他會不惜一切代價和明軍進行決戰。
可是,淩雲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城內連個斥候都沒出來,遠遠的看著他們拔營起寨。沒有任何一支部隊對此有任何的行動,清軍的撤軍進行的異常順利。
因為糧草供應不上,代善特意囑咐了要加快行軍的速度,務必要在接下來的三日內趕回盛京。各部輕裝而行,反而丟棄了一些輜重。這也不是不得已而為之。
淩雲果然是好脾氣,直到三天後清軍完全返回了盛京城內,他都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去。但無論如何,清軍的撤圍總是一個好消息。三天後,也就十二月二十三日,淩雲派出一支部隊,沿路打掃戰場,看看還有什麽能回收的東西都撿回來。
更重要的,馬上給朝廷上奏,說明山海關的重圍已經解除,自己正在進行善後的工作。
這個時候,崇禎的批覆也已經到了。淩雲看過之後就放到了一邊,他知道,當時崇禎有這樣的批覆,是因為考慮到戰局的問題,現在戰爭已經告一段落了,就這個皇上的脾氣,會不會秋後算賬真的還不好說。不過也已經管不了那麽多了。
山海關這裏還有許多的事情要做,坦率的說,這一次對比以前的守城之戰的話,都不能算是一個勝仗,因為並沒有占到什麽便宜。對方僅僅派了三萬人,雖然到最後也是折損近半數,可是明軍也是如此,兩萬五千人變成了一萬四千人。而且還有很多是重傷員,已經基本上失去了戰力。
對於這些傷員的救治,以及因戰鬥致殘的傷病員的後續安置,還有城墻的修覆,軍械的點驗,後勤系統的恢覆等,都需要大量的時間來完成。
這一次獲得的喘息時間還不知道是多久,已經飽經風霜的山海關,實在不知道還能經得起幾次這樣的消耗戰。
淩雲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或許,他是一個即使看不到結果和希望,都能夠一直堅持下去的人。這一點上,和崇禎出奇的一致。
崇禎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遼東經略淩雲接到了朝廷的旨意,回京述職,皇帝要親自召見。在臨行前,他把自己的大印交給了武傑,告訴他,朝廷如果真的治了自己的罪,那麽如果由他來接任經略的話,一定不要推辭,更不要意氣用事。
武傑一貫老成持重,雖然是火頭軍出身,卻是一個出色的指揮官,也是一個好的管家,更是淩雲部下稱職的參謀長,是公認的白龍衛隊二號人物。在淩雲不在的時候,他基本上威信也足以指揮的動白龍衛隊。
但是如果說朝廷會在罷免淩雲的前提下,讓他接任遼東經略,這似乎也不大可能,他先的職務是正三品參將。看起來好像很威風,其實不然,從趙匡胤時代開始,一直都是重文輕武,中樞系統都是由文官來掌握。
就連國家最高軍事部門,也就是兵部,不管從尚書、侍郎還是郎中、員外,基本上都是進士出身。向淩雲這樣出身行伍的,掛個兵部侍郎銜已經是天大的面子了。
而且因為是以文制武的慣例,正三品武官參將如果論及實際的當時社會地位的話,可能還不如一個正五品的知府。不過武傑現在沒有心思考慮這些,他考慮的是,朝廷難道真的會卸磨殺驢,秋後算賬嗎。
在毫無理由的情況下,就是因為溫體仁做的局,原來的遼東經略就徹底被搞倒和搞臭,最後回家養老釣魚去了。淩雲這是臨危受命,接任遼東的,這個時候如果也把他給拿下了,那遼東還能不能守得住。
官場上有一句笑話,其實也不能完全算是笑話,大概說的是,守遼東等於守閻王殿,做遼東官員如同上刑場。誰還能來這地方呢。
武傑一時楞住,不知道說什麽好。但是他告訴淩雲,無論事情朝著怎麽樣的方向發展,也無論誰來接遼東的大印,他都盡力去配合,維持好的現有的局面。然而這很可能也只是一種猜測,朝廷斷然不會就這樣自拆關城。
淩雲沒有再多說其他的,因為他的心情的確很覆雜。他匆匆的帶了自己的官憑和幾件要換洗的衣物,就出發了。一個從人都沒有帶。僅僅半天的時間,就趕到了潞河驛。
住了一晚上之後,第二天遞牌子進宮,準備等待召見。很快,他就等到了崇禎皇帝的旨意。要單獨親自召見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活捉了豪格意味著能夠給皇太極甚至整個清軍沈重的打擊,這個作用甚至比陣斬豪格更有意義。可是他竟然拿著豪格去做了交換。
從實際上來看,這樣的交換或者說是交易更有實際意義,可崇禎其實糾結的也不是這個,而是這樣大的事情,淩雲竟然就擅自做主了。
崇禎冷靜下來之後,也覺得這不是發脾氣的時候,既然淩雲實話實說了,那就沒有欺君之罪,說到底也就是個處置失當,沒有事先請示。所以他馬上就朱批,並沒有追究這件事,讓淩雲下次註意。小事專決,大事要奏知朝廷。
這一次稀裏糊塗的給人上眼藥沒上成反而挨罵的溫閣老, 皇上也沒有忘記,畢竟這人雖然不怎麽樣,好歹還是個能幹活的人,既然是能幹活的人,也就不能虧待了。
崇禎派了內廷總管黃錦特意去了一趟溫體仁的家,給他送去了二十兩黃金,作為慰勉。這錢當然也不是出自國庫,而是崇禎自己的體己錢,也就是所謂的內孥。
當年黃金和白銀的兌換大概也是一比十,所以二十兩黃金也就等於是二百兩白銀。這大概是一個一品大員一年半的俸祿了。而且皇帝的賞賜屬於正當收入,花起來比較心安理得。
溫大人拿著錢哆嗦了半天,才想起來謝恩。
再說山海關這邊,已經到了水火分界的邊緣時刻了。代善只給了豪格三天的時間,如果三天內後援糧草不到的話,那就要班師回朝了。所以豪格肯定是要拼命的確保後續糧草的萬無一失。
而淩雲這邊,也早就已經疲憊不堪了。原來山海關的大好形勢,似乎也一去不返了。從劉鴻在任的時候積攢下的兩萬五千人,被曹丹麒幾日之間就給敗光了六千多。再加上這近兩個月來的守城苦戰,現在城中真正能夠拿起兵器作戰的,已經不超過萬人了。
戰鬥減員的情況接近九千人,這裏面有小一半是輕重傷員,而在這兩個月的堅守過程中,也有五千餘人為了守城而陣亡。但這個數,已經是他們能夠做到的極致了。
淩雲一直對他的部下說,他費勁了心思,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想力求做到算無遺策。並不是要彰顯他自己如何會帶兵,也不想加官進爵出什麽彩頭。因為一將功成萬骨枯,他唯一想要做到的,就是他的部下少死幾個人。
可是現在,他的手裏只剩下了一萬多疲憊不堪的士兵。兩個月的困城,城中的糧食也所存不多了。因為山海關內不只是有駐軍,還有老百姓。軍糧要還要拿出一部分來彌補日常用度的不足。
如果現在組織一場劫糧的戰鬥,是否還能夠組織起來,都是一個問號,這個問號就連淩雲自己都沒有底氣,也沒有答案。在某個時刻,他甚至在祈禱,祈禱會有奇跡出現。
奇跡真的出現了,就在崇禎九年農歷十二月二十日,前方的斥候傳來了消息。說是豪格催運糧草前往前線的路上,被一支三千人左右的騎兵給埋伏了。
百萬斤軍糧當時被截下,豪格所屬的一千多名護衛也死傷大半,最後逃脫而去。
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淩雲簡直都不肯相信自己的耳朵。到了這個時候,大明朝在關外的城池基本上都已經不覆存在了,能夠稱得上是大明地盤的,算來算去也就只剩下了這個山海關了。
這三千人是從哪裏冒出來的,他們到底是什麽人,是大明的軍隊嗎,還是什麽山賊響馬,但無論怎麽說,豪格的這百萬軍糧被劫走,已經意味著山海關的圍已經解了。
果然,就在一天之後,清軍開始撤退了。明軍的許多軍官都來請戰,要追擊清軍。淩雲只是微微一笑說:“窮寇莫追吧,他們只是糧草供應不上,不是戰力不如我們。這個時候我們追上去打,無論如何,都會再給自己造成一部分損失,我已經經受不起這樣的損失了。”
果然,在這次撤退中,豪格主動擔任斷後的任務,他帶領的是三千名鐵甲軍。被俘不說,還被劫走了糧草的豪格,徹底的把自己給當成了一支哀兵,他的心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如果明軍敢來追擊的話,他會不惜一切代價和明軍進行決戰。
可是,淩雲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城內連個斥候都沒出來,遠遠的看著他們拔營起寨。沒有任何一支部隊對此有任何的行動,清軍的撤軍進行的異常順利。
因為糧草供應不上,代善特意囑咐了要加快行軍的速度,務必要在接下來的三日內趕回盛京。各部輕裝而行,反而丟棄了一些輜重。這也不是不得已而為之。
淩雲果然是好脾氣,直到三天後清軍完全返回了盛京城內,他都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去。但無論如何,清軍的撤圍總是一個好消息。三天後,也就十二月二十三日,淩雲派出一支部隊,沿路打掃戰場,看看還有什麽能回收的東西都撿回來。
更重要的,馬上給朝廷上奏,說明山海關的重圍已經解除,自己正在進行善後的工作。
這個時候,崇禎的批覆也已經到了。淩雲看過之後就放到了一邊,他知道,當時崇禎有這樣的批覆,是因為考慮到戰局的問題,現在戰爭已經告一段落了,就這個皇上的脾氣,會不會秋後算賬真的還不好說。不過也已經管不了那麽多了。
山海關這裏還有許多的事情要做,坦率的說,這一次對比以前的守城之戰的話,都不能算是一個勝仗,因為並沒有占到什麽便宜。對方僅僅派了三萬人,雖然到最後也是折損近半數,可是明軍也是如此,兩萬五千人變成了一萬四千人。而且還有很多是重傷員,已經基本上失去了戰力。
對於這些傷員的救治,以及因戰鬥致殘的傷病員的後續安置,還有城墻的修覆,軍械的點驗,後勤系統的恢覆等,都需要大量的時間來完成。
這一次獲得的喘息時間還不知道是多久,已經飽經風霜的山海關,實在不知道還能經得起幾次這樣的消耗戰。
淩雲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或許,他是一個即使看不到結果和希望,都能夠一直堅持下去的人。這一點上,和崇禎出奇的一致。
崇禎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遼東經略淩雲接到了朝廷的旨意,回京述職,皇帝要親自召見。在臨行前,他把自己的大印交給了武傑,告訴他,朝廷如果真的治了自己的罪,那麽如果由他來接任經略的話,一定不要推辭,更不要意氣用事。
武傑一貫老成持重,雖然是火頭軍出身,卻是一個出色的指揮官,也是一個好的管家,更是淩雲部下稱職的參謀長,是公認的白龍衛隊二號人物。在淩雲不在的時候,他基本上威信也足以指揮的動白龍衛隊。
但是如果說朝廷會在罷免淩雲的前提下,讓他接任遼東經略,這似乎也不大可能,他先的職務是正三品參將。看起來好像很威風,其實不然,從趙匡胤時代開始,一直都是重文輕武,中樞系統都是由文官來掌握。
就連國家最高軍事部門,也就是兵部,不管從尚書、侍郎還是郎中、員外,基本上都是進士出身。向淩雲這樣出身行伍的,掛個兵部侍郎銜已經是天大的面子了。
而且因為是以文制武的慣例,正三品武官參將如果論及實際的當時社會地位的話,可能還不如一個正五品的知府。不過武傑現在沒有心思考慮這些,他考慮的是,朝廷難道真的會卸磨殺驢,秋後算賬嗎。
在毫無理由的情況下,就是因為溫體仁做的局,原來的遼東經略就徹底被搞倒和搞臭,最後回家養老釣魚去了。淩雲這是臨危受命,接任遼東的,這個時候如果也把他給拿下了,那遼東還能不能守得住。
官場上有一句笑話,其實也不能完全算是笑話,大概說的是,守遼東等於守閻王殿,做遼東官員如同上刑場。誰還能來這地方呢。
武傑一時楞住,不知道說什麽好。但是他告訴淩雲,無論事情朝著怎麽樣的方向發展,也無論誰來接遼東的大印,他都盡力去配合,維持好的現有的局面。然而這很可能也只是一種猜測,朝廷斷然不會就這樣自拆關城。
淩雲沒有再多說其他的,因為他的心情的確很覆雜。他匆匆的帶了自己的官憑和幾件要換洗的衣物,就出發了。一個從人都沒有帶。僅僅半天的時間,就趕到了潞河驛。
住了一晚上之後,第二天遞牌子進宮,準備等待召見。很快,他就等到了崇禎皇帝的旨意。要單獨親自召見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