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7集:長治久安
關燈
小
中
大
書接前文。
劉邦想當皇帝,但是這話不能他自己說,這時候就體現出了諸侯們的作用。史書記載,七個諸侯王在一起商量了很久,最後派了個代表,這個代表是韓信,聯名上書,要給劉邦上尊號。原因有三:第一,功高。第二,德厚。第三,區分上下。劉邦現在還是漢王,他們七個人都是諸侯王,大家其實都是諸侯王,誰比誰尊貴?誰是老大?漢王就比楚王高嗎?不見得。
諸侯們很聰明,他們看得出劉邦的心思,而且如果劉邦自己直接說自己要當皇帝,自己的出身未免太寒酸。至少到那時,平民出身的皇帝還是史無前例,自己說要當皇帝,能不能被認可呢?
此時此刻劉邦已經具備了稱帝的要求,需要的就是這個肯定答案。諸侯王們就給了他這個肯定答案。
我們看看劉邦看了諸侯王的上書之後怎麽回答:“皇帝豈非凡人能比,我有何德何能當皇帝呢?”
諸侯王們看得出,自己猜對了,劉邦的確想當皇帝,於是繼續上書,說劉邦一定要當皇帝,原因又有三:第一,誅暴秦。第二,滅不義。第三,功臣都有了一塊地,能夠吃到俸祿。
劉邦的功勞太大了,帶領著諸侯們滅秦亡楚,王已經不足以稱呼劉邦了。而且諸侯們還說了,劉邦要是當了皇帝,那是對天下人有好處的。這裏就說的很巧妙,劉邦當皇帝不是為了自己好,而是為了天下人好。
劉邦的回答是:“諸位都說我稱帝對天下人好,那麽是可以的。”
於是,由以韓信為首的七個諸侯王、太尉長安侯盧綰、博士叔孫通、將軍三百餘人一起挑了個黃道吉日,劉邦正式登基稱帝,國號仍沿用漢。想來那場面,雖然簡單,但也很盛大。
劉邦登基稱帝後,馬上就面臨了一個問題:國都應該定在哪裏?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一個國家的國都那可不是隨便亂選的。劉邦還有手下的大多數文臣武將都希望定都在洛陽,原因有四:第一,這裏是天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第二,劉邦還有他手下的大部分大臣都是碭泗地帶的出身,洛陽離著他們的家鄉近,有歸屬感。第三,洛陽有現成的宮殿。第四,洛陽曾經叫洛邑,是周朝的東都。這樣,漢朝承接的就是這個歷史上最長壽的王朝周朝,而不是剛剛被消滅的秦朝,非常光榮。
大臣們也都同意劉邦想要把國都定在洛陽的想法,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人站了出來,改變了劉邦的主意。這個人名叫婁敬,他原本是一個戍卒,駐守邊疆的一個小士卒。他有事經過洛陽,聽聞皇帝想要把國都定在洛陽,立刻覺得不妥,馬上打算去見皇帝。
因為婁敬是齊國人,於是他找到了一個齊國的將軍虞將軍,請他幫忙引薦。虞將軍同意了,但是他說:“你這樣去見皇帝可不行,要換一身體面的衣服,我給你找件衣服。”
婁敬攔住了他,說道:“不必,我平時穿什麽衣服,我見皇帝就穿什麽衣服。”
謝絕了虞將軍的好意後,婁敬就穿著平時戍邊的衣服來見劉邦,劉邦也確實見了他,一見面先賜食,請婁敬吃了一頓飯,隨後說道:“君前來必定是有要事,請講。”
婁敬問道:“陛下要把國都定在洛陽,是想要和周朝一較高下嗎?”
劉邦點頭道:“是。”
婁敬說道:“陛下您得到天下的方式和周朝可不一樣,大不相同。周朝的天下是怎樣來的呢?是他們好幾代人積善積德,最後到了武王,這才得到了天下,做了天下的共主;而陛下您呢?您帶著三千人,從沛縣起兵,滅秦亡楚,讓天下百姓肝腦塗地,死傷無數,最終換來了您的天子之位,靠著武力奪得了天下的掌控權。周朝以德得天下,您是以武得天下,兩者不可相較。您應該把國都定在長安,鞏固統治,以安天下。”
劉邦一時無言以對,婁敬說的很有道理,自己反駁不了,於是問了問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的意見很統一,紛紛同意在洛陽定都。他們都是東部的出身,都是江蘇一帶的人,洛陽離著自己的家鄉近,總會在心裏留著一個念想,有歸屬感。讓大東南的人跑到大西北的關中去,心理上實在是接受不了。
眼看著婁敬的建議要以失敗告終了,就在此時,一個人站了出來支持婁敬,徹底扭轉了局勢,也改寫了歷史。他就是張良。張良支持婁敬的想法。
張良給劉邦提出了四條關於定都關中的好處:第一,關中地區占有地理優勢。中國的地勢從西往東是從高到低的階梯狀分布,在西部的關中相對東南地區要高,大有居高臨下的視覺感。而且我們說過,秦國之說以在春秋戰國時期連連打仗,有勝有敗,但是始終都沒有被滅掉,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關中的四周有四道關卡,具有先天的地理優勢。關中的東大門是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谷關,西大門就是鐵馬秋風的大散關,號稱“川陜咽喉”。北大門是“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言膂”的蕭關,南大門是“關門不鎖敵難犯”的武關。這四個關卡把關中包得嚴嚴實實的,中間是八百裏秦川,是個富饒之地,發展經濟恢覆生產再好不過。
第二,關中地區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自打秦孝公時商鞅變法,一直提倡的就是“耕戰”,除了我們熟悉的軍功爵制度外,秦國也會鼓勵那些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減免徭役和賦稅。所以秦國的老百姓非常樂意耕地,耕地技術十分先進和嫻熟,大家也都很勤勞,這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可以幫助新建立的王朝恢覆經濟。
第三,關中之地一直以來都是劉邦的後花園。這一點我們前文書也提到了,劉邦為什麽屢屢打敗仗,卻能屢敗屢戰,總能快速地從戰敗的創傷中恢覆過來元氣呢?原因就是因為蕭何從關中地區源源不斷地給劉邦輸送兵源糧草,只要劉邦能夠活著逃出來,重新找到落腳點,關中方面輸送的物資就能到達劉邦手上,幫助劉邦東山再起。這也就是為什麽劉邦屢戰屢敗,卻還能屢敗屢戰。而項羽雖然屢戰屢勝,卻經不起一敗,垓下一役,項羽再沒有和劉邦對戰的力量,烏江自刎。除了種種因素外,關中這個不可多得的後花園是很重要的。
第四,關中是周朝的發源地。周朝後來的確東遷洛邑,但西周時,周朝的國都在鎬京,這也是周朝最開始的發源地。若要承接周朝,承接西都關中不更光榮嗎?
張良是劉邦最喜歡、最信任的謀士,既然張良這麽一說,劉邦當即下令遷都,遷到了關中鹹陽,把鹹陽改名叫長安。自此,西漢的國都就在這裏定住了,長安,長安,長治久安,漢家四百年的基業,就此開始。
定都長安後,劉邦幹了一件大事——分封功臣。這些跟著自己打天下的文臣武將們,如今得到了天下,那就要論功行賞。劉邦是漢五年稱帝定都,漢六年,劉邦就在長安一共分封了二十九個列侯。
列侯有兩個特點,一是有自己的封地,每戶人家交的租子就是列侯的工資。二是可以世襲,父親死了兒子可以接著享有爵位的特權。這次劉邦分封的列侯裏面,五千戶及以上的分別是平陽侯曹參,留侯張良,絳侯周勃,酂侯蕭何,汝陰侯夏侯嬰、潁陰侯灌嬰、曲逆侯陳平、舞陽侯樊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劉邦想當皇帝,但是這話不能他自己說,這時候就體現出了諸侯們的作用。史書記載,七個諸侯王在一起商量了很久,最後派了個代表,這個代表是韓信,聯名上書,要給劉邦上尊號。原因有三:第一,功高。第二,德厚。第三,區分上下。劉邦現在還是漢王,他們七個人都是諸侯王,大家其實都是諸侯王,誰比誰尊貴?誰是老大?漢王就比楚王高嗎?不見得。
諸侯們很聰明,他們看得出劉邦的心思,而且如果劉邦自己直接說自己要當皇帝,自己的出身未免太寒酸。至少到那時,平民出身的皇帝還是史無前例,自己說要當皇帝,能不能被認可呢?
此時此刻劉邦已經具備了稱帝的要求,需要的就是這個肯定答案。諸侯王們就給了他這個肯定答案。
我們看看劉邦看了諸侯王的上書之後怎麽回答:“皇帝豈非凡人能比,我有何德何能當皇帝呢?”
諸侯王們看得出,自己猜對了,劉邦的確想當皇帝,於是繼續上書,說劉邦一定要當皇帝,原因又有三:第一,誅暴秦。第二,滅不義。第三,功臣都有了一塊地,能夠吃到俸祿。
劉邦的功勞太大了,帶領著諸侯們滅秦亡楚,王已經不足以稱呼劉邦了。而且諸侯們還說了,劉邦要是當了皇帝,那是對天下人有好處的。這裏就說的很巧妙,劉邦當皇帝不是為了自己好,而是為了天下人好。
劉邦的回答是:“諸位都說我稱帝對天下人好,那麽是可以的。”
於是,由以韓信為首的七個諸侯王、太尉長安侯盧綰、博士叔孫通、將軍三百餘人一起挑了個黃道吉日,劉邦正式登基稱帝,國號仍沿用漢。想來那場面,雖然簡單,但也很盛大。
劉邦登基稱帝後,馬上就面臨了一個問題:國都應該定在哪裏?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一個國家的國都那可不是隨便亂選的。劉邦還有手下的大多數文臣武將都希望定都在洛陽,原因有四:第一,這裏是天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第二,劉邦還有他手下的大部分大臣都是碭泗地帶的出身,洛陽離著他們的家鄉近,有歸屬感。第三,洛陽有現成的宮殿。第四,洛陽曾經叫洛邑,是周朝的東都。這樣,漢朝承接的就是這個歷史上最長壽的王朝周朝,而不是剛剛被消滅的秦朝,非常光榮。
大臣們也都同意劉邦想要把國都定在洛陽的想法,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人站了出來,改變了劉邦的主意。這個人名叫婁敬,他原本是一個戍卒,駐守邊疆的一個小士卒。他有事經過洛陽,聽聞皇帝想要把國都定在洛陽,立刻覺得不妥,馬上打算去見皇帝。
因為婁敬是齊國人,於是他找到了一個齊國的將軍虞將軍,請他幫忙引薦。虞將軍同意了,但是他說:“你這樣去見皇帝可不行,要換一身體面的衣服,我給你找件衣服。”
婁敬攔住了他,說道:“不必,我平時穿什麽衣服,我見皇帝就穿什麽衣服。”
謝絕了虞將軍的好意後,婁敬就穿著平時戍邊的衣服來見劉邦,劉邦也確實見了他,一見面先賜食,請婁敬吃了一頓飯,隨後說道:“君前來必定是有要事,請講。”
婁敬問道:“陛下要把國都定在洛陽,是想要和周朝一較高下嗎?”
劉邦點頭道:“是。”
婁敬說道:“陛下您得到天下的方式和周朝可不一樣,大不相同。周朝的天下是怎樣來的呢?是他們好幾代人積善積德,最後到了武王,這才得到了天下,做了天下的共主;而陛下您呢?您帶著三千人,從沛縣起兵,滅秦亡楚,讓天下百姓肝腦塗地,死傷無數,最終換來了您的天子之位,靠著武力奪得了天下的掌控權。周朝以德得天下,您是以武得天下,兩者不可相較。您應該把國都定在長安,鞏固統治,以安天下。”
劉邦一時無言以對,婁敬說的很有道理,自己反駁不了,於是問了問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的意見很統一,紛紛同意在洛陽定都。他們都是東部的出身,都是江蘇一帶的人,洛陽離著自己的家鄉近,總會在心裏留著一個念想,有歸屬感。讓大東南的人跑到大西北的關中去,心理上實在是接受不了。
眼看著婁敬的建議要以失敗告終了,就在此時,一個人站了出來支持婁敬,徹底扭轉了局勢,也改寫了歷史。他就是張良。張良支持婁敬的想法。
張良給劉邦提出了四條關於定都關中的好處:第一,關中地區占有地理優勢。中國的地勢從西往東是從高到低的階梯狀分布,在西部的關中相對東南地區要高,大有居高臨下的視覺感。而且我們說過,秦國之說以在春秋戰國時期連連打仗,有勝有敗,但是始終都沒有被滅掉,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關中的四周有四道關卡,具有先天的地理優勢。關中的東大門是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谷關,西大門就是鐵馬秋風的大散關,號稱“川陜咽喉”。北大門是“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言膂”的蕭關,南大門是“關門不鎖敵難犯”的武關。這四個關卡把關中包得嚴嚴實實的,中間是八百裏秦川,是個富饒之地,發展經濟恢覆生產再好不過。
第二,關中地區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自打秦孝公時商鞅變法,一直提倡的就是“耕戰”,除了我們熟悉的軍功爵制度外,秦國也會鼓勵那些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減免徭役和賦稅。所以秦國的老百姓非常樂意耕地,耕地技術十分先進和嫻熟,大家也都很勤勞,這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可以幫助新建立的王朝恢覆經濟。
第三,關中之地一直以來都是劉邦的後花園。這一點我們前文書也提到了,劉邦為什麽屢屢打敗仗,卻能屢敗屢戰,總能快速地從戰敗的創傷中恢覆過來元氣呢?原因就是因為蕭何從關中地區源源不斷地給劉邦輸送兵源糧草,只要劉邦能夠活著逃出來,重新找到落腳點,關中方面輸送的物資就能到達劉邦手上,幫助劉邦東山再起。這也就是為什麽劉邦屢戰屢敗,卻還能屢敗屢戰。而項羽雖然屢戰屢勝,卻經不起一敗,垓下一役,項羽再沒有和劉邦對戰的力量,烏江自刎。除了種種因素外,關中這個不可多得的後花園是很重要的。
第四,關中是周朝的發源地。周朝後來的確東遷洛邑,但西周時,周朝的國都在鎬京,這也是周朝最開始的發源地。若要承接周朝,承接西都關中不更光榮嗎?
張良是劉邦最喜歡、最信任的謀士,既然張良這麽一說,劉邦當即下令遷都,遷到了關中鹹陽,把鹹陽改名叫長安。自此,西漢的國都就在這裏定住了,長安,長安,長治久安,漢家四百年的基業,就此開始。
定都長安後,劉邦幹了一件大事——分封功臣。這些跟著自己打天下的文臣武將們,如今得到了天下,那就要論功行賞。劉邦是漢五年稱帝定都,漢六年,劉邦就在長安一共分封了二十九個列侯。
列侯有兩個特點,一是有自己的封地,每戶人家交的租子就是列侯的工資。二是可以世襲,父親死了兒子可以接著享有爵位的特權。這次劉邦分封的列侯裏面,五千戶及以上的分別是平陽侯曹參,留侯張良,絳侯周勃,酂侯蕭何,汝陰侯夏侯嬰、潁陰侯灌嬰、曲逆侯陳平、舞陽侯樊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