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64章 風起(三)

關燈
第64章 風起(三)

清晨起來, 惟勤殿的院子裏飄著朦朧的薄霧,繚繞不散。

廊下有很多宮人來來往往, 極是忙碌。

年節將至,東宮遵循往年的慣例,開始更換各處殿宇的裝飾,以及懸掛許多朱紅綢紗,連花房中養著的嬌貴花木都逐步挪到外面,盡管它們可能只熬過一夜便要死去。

但即使如此, 東宮的氣氛仍然顯得有些窒悶。

謝良媛攏了攏披帛,瑩潤的臉頰埋在領口鑲嵌的雪白皮毛中,顯得更加年輕嬌俏。

她也的確很年輕,明德太子死得太早, 東宮中留下的女人都很年輕。

謝良媛回首看著身後惟勤殿緊閉的宮門,默默抱緊了手中暖爐。

她覺得這個冬日很冷。

就像三年前, 明德太子薨逝那年的冬天一樣。

懷貞看著守門的宮人重新合上惟勤殿大門, 折身回去。

進得殿中, 暖意撲面而來, 懷貞原本被風吹白的臉迅速升騰起一層血色。

“殿下, 謝良媛已經回去了。”

裴含繹一手支頤, 翻過新的一頁書卷, 淡淡嗯了一聲。

他的眉眼間帶著些倦意, 按理來說, 清晨剛起,是不該這麽疲憊的。

不過惟勤殿的宮人對此習以為常,自從太子妃獵場遇刺歸來後, 總是精神倦怠,太醫每兩日一請脈, 卻又診不出什麽疾病,只說殿下受了驚嚇,心氣郁結,多喝些安神湯,多靜養即可。

懷賢很快又從殿外進來:“殿下,太醫來了。”

宮中貴主兩日一診脈,是沿襲已久的慣例。

原本東宮有自己的醫官,用不上太醫請脈,但自從太子妃遇刺歸來,皇帝特意下了恩旨,令太醫院為太子妃請脈看診。

這是極大的恩典,自然沒有推拒的道理。

裴含繹起身,進了側殿。

側殿中擺著一扇極大的屏風,屏風上鑲嵌各色金玉珠翠,又有金絲銀線繡出重疊繁覆的繡紋,隔著這扇屏風,只能影影綽綽看見人影。

後宮女眷身份貴重,太醫請脈時,多以這種屏風或帷帳隔開。

這恰恰為裴含繹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太醫在屏風外躬身行禮,而後屏風內探出一只雪白纖細的手。

懷賢上前,在腕間搭上一塊輕薄的絹帕,太醫隔著絹帕診脈後,又行了個禮,退下去開方。

很快,又有一位年輕的醫女走了進來。

宮中女眷雖說不能輕易與外男會面,但治病講究望聞問切,總不能一味拘泥男女大妨,耽誤了貴主的病情。

所以太醫院中,還有幾位醫女,若需要細察貴主面色、近身為貴主換藥看診,便由她們隨太醫前來,入內看診。

這些醫女被尊稱一聲醫官,卻沒有任何官職品級,平日裏在太醫院中也不受重視,處境有些尷尬。

但離奇的是,正是這為數不多,地位尷尬的醫女,要承擔起上至皇後,下至末等妃嬪的看診。

醫女來到屏風後。

屏風後的椅子裏,坐著一個宮裝華貴、作太子妃裝束的女子。

隔著屏風,侍奉在殿內的宮女只能窺見屏風上閃動的人影。

醫女一絲不茍跪下,替那坐在椅中的女子更換幾處傷藥。

奇怪的是,這女子身上沒有半點傷痕,醫女卻似乎毫無察覺,只有條不紊地換完藥,又合攏手中醫箱,退了出去。

身穿華麗宮裝的女子低眉斂目,無聲退至帳後,不見蹤影。

裴含繹走了出來。

他走出屏風,神情倦然,回到寢殿裏,待宮人端上安神靜心的湯藥,喝了一碗,不多時便要再度安歇。

懷貞遣出殿內宮人,懷賢跟過來,替裴含繹放下床上的帳幔。

她的聲音極輕,卻很急促:“殿下,這樣不是辦法。”

隔著描金帳幔,裴含繹倚在床頭,十指交疊,並不作聲。

“不是個辦法啊。”懷賢焦急道,“宮外遞進來消息,國公府上下也被盯著,說不準什麽時候便要圖窮匕見。”

信國公府世襲罔替,與國同休,這等尊崇的地位,除非板上釘釘牽涉謀逆大案,否則任何一位皇帝都不會輕易發難。

如今朝局已經到了如此地步,皇帝連調頭的機會都沒有了,最該做的事是抓住世家,重視勳貴,至少保住皇權的基礎。

在這個關頭,武德司仍然緊盯著信國公府,可見皇帝的疑心已經到了無法掩藏的地步。

放在平日裏,以信國公府的地位,裴含繹當真無需過多憂慮。

然而人面臨險境時,是沒有理智可言的,不要看京城格局如今搖搖欲墜,但皇帝依舊是皇帝。

只要他還是皇帝,發起瘋來就意味著極大的危險。

裴含繹靜靜聽著,只道:“不急。”

懷賢急的頭上都要冒汗了。

裴含繹又道:“含章宮如何?”

懷賢立刻道:“說不上好。”

旁人看來,永樂公主只是在宮中靜養,朝中忙亂,皇帝一時不去看望,十分合情合理。

唯有景漣受寵多年,對皇帝隱晦的態度變化最為敏感。

她意識到不對,但她如今困坐含章宮,根本無從下手,只能以不變應萬變。

懷賢當然不如景漣了解皇帝,但她是太子妃的心腹近人,當然知曉景漣的身份。

一旦知曉景漣的身份,以及此次獵場刺客與陳侯舊人的關聯,那麽皇帝看似尋常的舉動,立刻就會變得很不尋常。

帷帳內一片寂靜,裴含繹許久不言。

良久,他道:“晚上再說。”

.

景漣在睡覺。

和裴含繹不同,她是真的在睡。

長日無聊,傷病未愈,除了睡覺似乎也沒有別的消遣。

至少宮正司是這樣報給福寧殿的,對此,皇帝不置可否。

皇帝的態度實在有些令人費解,不過落在柳秋眼底,卻很好解釋。

——皇帝太忙了,而猜疑是需要時間的。

恰好,皇帝現在最缺的就是時間。

每逢水旱災年,民間各地總會冒出些起義造反的亂民。對於朝廷來說,要鎮壓這些亂民並不費太多力氣,畢竟那只是一群群沒有受過訓練,餓得半死不活的尋常農民,衣衫襤褸,武器又極差,往往成不了太大氣候。

在各地駐軍眼裏,這些亂民是很容易解決的,他們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可以借此向朝廷哭窮,索要更多金銀糧餉。

不過這是前些年的事了。

不知怎麽的,這幾年來,各地水旱災害雖然一如往常,並沒有多出太多,但亂民卻越來越多。

即使對於各地駐軍而言,這些亂民就像田邊的野草一樣,揮刀輕輕松松便能割倒,但要割的野草太多,也是很累人的。

更何況,這幾年的亂民,漸漸不像野草那樣容易割倒了。

數年來一次又一次的動亂,已經極大損傷了朝廷的元氣。那些看似被輕易鎮壓的亂民起義之下,仍然醞釀著更大的風暴。

很多年以前,曾經有人預見過這場不知何時會來臨的風暴。

那些人敏銳地斷定,這場風暴或許能被拖延、被壓制一些年頭,但它一旦爆發,便會將整個景氏皇朝拖入無邊深淵之下,再也無力挽回。

於是他們籌劃了一場變法,卻最終功敗垂成。

如今,這場被壓制拖延了二十餘年的風暴,終於在崇德二十一年的冬日,漸漸浮現出了它可怖的真身。

柳秋在福寧殿的門口遇見了武德使。

她稍稍頷首,後退半步,禮讓武德使,目光不易察覺地從武德使手中一疊卷冊上劃過。

她的心不輕不重地提起。

片刻,一張托盤從柳秋眼前飄過。

它被捧在一位內侍的手中,不知經過了幾道檢驗,才得以出現在福寧殿門前。

不久,皇帝的口諭從殿內傳了出來。

柳秋攜著手中案卷,進得殿內。

武德使依舊未曾離去,正肅容向皇帝稟報著什麽。柳秋不動聲色側耳傾聽,原本懸在空中的心撲通一聲落了下來,沈入殿門外冰冷的風裏。

武德使起身告退,踏出殿門。

內侍將那張托盤奉上,盤中是一只精巧的玉瓶。

皇帝打開玉瓶,倒出一把丹藥。

淡淡的丹香逸散開來,柳秋屏息,掩蓋住眼底的厭惡之色,看著皇帝將丹藥服下。

服下那瓶丹藥後,皇帝不言不動,靜靜坐在椅中,閉目養神。

連日來朝局不穩,皇帝雖還穿著一身寬大道袍,卻沒有心情再修身養性求道,數日睡不安寢後,面色更加蒼白清瘦,如果忽略眼底青黑,配上那身寬袍廣袖,倒很有幾分飄飄欲仙的仙人風範。

皇帝不言不動,柳秋自不能開口。

她侍立在一旁,垂眉斂目,唯有眼梢偶爾極輕地一揚,瞟向皇帝臉色。

隨著丹藥藥力發散,皇帝原本蒼白的面色趨於紅潤,再睜開眼時,眼底神光更加明亮,疲倦之色已然不見。

柳秋輕輕抿唇,微微地笑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