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27、不識月(五)

關燈
27、不識月(五)

◎將軍重傷◎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註)

黔朝國都,月城。

長街之上,一名紅衣小兒拉住一破爛小乞丐,予其吃食,附耳低語,遂往城郊而去。

這日早朝,吏科給事中孟士誠緩步上前,躬身一拜,“啟稟大王,臣有本奏,東廠提督何植阿諛奉承。”

黔成王威嚴出聲:“孟卿且詳細稟來。”

孟士誠躬身行禮,“大王,東廠提督何植阿諛奉承,意欲逢迎後宮妃嬪,作書籍頌其品德,書籍中誇大其詞,毫無考據。”

何植聞言,連滾帶爬,俯身跪拜,“奴才冤枉,還請大王明鑒。”

“孟卿,何來阿諛奉承一說,可有實據?”

孟士誠如實陳述,“回稟大王,《閨德圖記》以歌頌古今後妃典範事跡,何植肆意逢迎後宮妃嬪,而撰改之。”

黔成王佯作不解,“孟卿所言何解,既是歌頌古今後妃美德,何來阿諛奉承之嫌?莫非孟卿認為我黔朝後宮之妃嬪,皆無德行可讚?”

孟士誠聞得此言,倏屈膝跪地,“大王明鑒,《閨德圖記》本已於此年三月刊印,豈料刊印不及半月,何植意欲巴結宮闈,遂將此書籍重新刊印,相較頭版,增添數位賢婦烈女之傳記。更甚者,其中一位乃黔朝如今後宮妃嬪。若此行跡不為阿諛奉承,又為何如?”

何植連連叩頭,“大王明鑒,此年三月間奴才方一得此籍,便獻予大王珍藏以勉勵後宮妃嬪,怎敢私下增添傳記而再次刊印。”

黔成王眸色微斂,“何植,你這是意指孤杜撰誇飾,再度刊印此物?”

何植惶恐至極,“大王明鑒,奴才不敢。”

孟士誠又稟道:“啟稟大王,微臣還有一事上奏。”

黔成王慍色頗甚,“還有何事?一並報來。”

孟士誠屈身施禮,“回稟大王,近日來坊間謠言四起,是道……”

一語未落,便叫丞相於時政言語打斷,“孟大人,既為坊間謠言,何必於朝堂上汙了眾人耳?”

淩月聽及此處,遂尋著契機出聲,“於大人此言差矣,坊間謠言或起於實據,何不讓孟大人說來聽聽,益於體察民生。”

於時政見黔城王緘默不言,遂頓住話頭。

孟士誠見狀,繼而開口:“回稟大王,近日坊間謠言如妖言惑眾,皆稱良妃教子有方,其子較嫡長子更適儲君……”

“荒唐!”一語未完,黔成王遂怒氣橫生。

淩月適時出言安撫,“大王息怒,言及此事,眾聲不一,或有蹊蹺,此人言之如此,彼人言之如彼。依微臣之見,何不命人細細勘查,揪出幕後之人。大王,您看如此可行?”

黔成王歷來器重國師,覆才迎國師回朝為修覆戰損傀儡,此番聞言,甚覺有理,“國師所言極是。”遂擡眸朝大殿內眾人望去,“眾卿何人願代為徹查?”

殿內官員無不垂首屏氣,霎時落針可聞,黔成王眉眼間凜冽之氣縈繞升騰。

淩月觀眾官員之神色,知無人願牽扯其中。徹查撰改書籍、散播謠言事宜,辦成了或得罪後宮妃嬪事小,更甚惹黔成王不悅;若此事不成,實乃引石自傷,兩頭不討好。

“大王,既無人領命,不妨交予微臣徹查,如何?”

殿內眾臣紛紛疑惑,悄然擡眼打量,眾人皆知國師素來待後宮女眷和顏悅色,如今因何自攬得罪妃嬪之事。

黔成王少作思慮,“國師既有此意,便有勞國師替孤徹查此事,若需朝中部門協助,國師可自行前往,無需向朕稟報。若有結果,速速報來。”

淩月跪地謝恩,“謝大王信任,微臣定當秉公徹查。”

淩月奉命徹查相關事宜,不出三日,便知真相,或真相本乃她本人所為,遂入宮覲見黔成王。

雲飛翼於黔朝為國師期間,縱享特權,故而如今淩月續此恩惠,出入王宮自如。

“大王,撰改《閨德圖記》一事,已有所獲。然散播謠言者,並無起色”

“無妨。”

黔成王起身上前,“國師行事速決,誠為朝中典範,速速道與孤來。”

淩月抿笑頷首,“大王,此事事關後宮妃嬪,還請大王先行赦免僭越之罪。”

黔成王擡手示意,“孤既命國師徹查此事,何來僭越一說,還請國師細細道來。”

“得大王此言,微臣自恭敬不如從命。”

淩月遂從懷中掏出一籍,正是修改後覆刊之《閨德圖記》,她翻至末頁,指與黔成王,“大王請看此處,此籍較先前提督大人獻予大王之籍,有何異處?”

當日東廠提督太監何植獻書籍,不日黔成王遂翻閱品讀,因覺書籍中所撰事跡以頌揚賢婦烈女,宣揚女德,便命何植購與數本,供後宮女眷誦讀學習。

黔成王眸光隨著淩月指尖移動,便見國師所指之頁,赫然標註‘黔良妃鄭氏,年三十五,雅善歌辭,兼通音律,德、言、容、功,四者鹹備。品質之高潔……堪稱後宮妃嬪之典範。’(註)

淩月見黔成王閱至末行,對方神色之精彩,適才開口佯作辯白,“大王,此籍雖經修改重刊,增補了良妃之傳記,然其餘五位賢婦烈女之事跡亦俱在其中,並非唯有良妃一人。”

黔成王似少得疏導,遂問詢國師:“其餘五人,皆為何方人氏?”

淩月緘默片刻,方才稟道:“大王,其餘五人皆為前朝後宮妃嬪,早已……”

一語未落,黔成王慍色忽起,“荒唐……”

淩月即刻出言安撫,“大王息怒,此事或並非良妃所為,或正如吏科給事中孟大人所言,有好事者意欲逢迎,而為之。”

當日早朝吏科給事中孟士誠彈劾東廠提督太監何植阿諛奉承,並無他人言及此事為良妃所為。

此刻淩月故意為之,而佯作替良妃辯白,實為有意提醒黔成王,此事或為良妃授意,而命人撰改之。

黔成王嗤笑一聲,“良妃啊!孤何其寵幸於她,何以如此不滿足,竟是鬧出這般聲勢。”

淩月繼而出言為良妃辯解,“大王,此事切勿急於定論,此籍既為城中富貴人家夫人、小姐紛紛效仿而習之,或有百姓茶餘飯後當作談資。大王何不微服出宮,聽聞城中百姓之言。”

“此事或有蹊蹺,非朝中官員或良妃本人所為。而另有其人聽聞良妃德行高潔,而探查之,信確有其事。故而撰改《閨德圖記》。”

黔成王凝眸沈吟須臾,遂擡眼向淩月看來,“國師此番言辭令孤醍醐灌頂,如此還請國師隨孤出宮暗中查探,孤亦有些時日未嘗出宮查訪民聲。”

黔成王當真大言不慚,淩月不禁私下腹議,月城百姓因其所行之惡而心惶惶然。未下令命人捉百姓幼子煉制傀儡,作戰爭武器已屬難得,又何談查訪民聲一事。

她心下思慮如是,言辭卻頗為違和,“大王所言極是,唯有親聞百姓心聲,方可安於治國。”

翌日,黔成王下了早朝,令內侍為其喬裝打扮一番,遂屏退左右,獨與國師出宮。

二人行至月城長街,遙遙難見幼兒蹤跡。便見之,不過乞兒之輩。

淩月引著黔成王自東向西而行,四坊商販吆喝之聲嘈雜,行至長街盡頭,倏聞眾乞兒咿呀吟唱,不知所吟何詞。

淩月側耳細聽,遂側首道與黔成王,“大王,乞兒口中所吟,似有儲君二字,何不上前仔細聽來?”

黔成王思及此番微服,意在查訪城中民聲,吟唱之人雖為乞兒,實屬民聲爾,遂提步先行而去。

四五名乞兒歌聲朗朗,此起彼落。

妃子姿,德行良。

育兒如蘭花自芳。

教子有方顯聰慧,

儲君隱匿於雲間。

朝晨教,夜晚學,

規矩禮儀都牢記。

乖乖郎,了不得,

將來朝中最輝煌!

眾人讚,人人誇,

良妃教子真不俗。

願君聽,願君知,

良妃育才意明君!

乞兒吟唱漸落,童謠所言之意逐次明了,黔城王豈能不明童謠歌詞所指為何?頓時劍眉怒起,面容如菜色,難以言喻。

淩月見狀,遂步履輕盈而朝街角處蜷縮一團的乞兒行去,輕聲詢問:“方才我在遠處聽得你們所唱童謠,只覺歌聲朗朗,甚是悅耳。請問此童謠為何人所作?”

其中一名乞兒爭相回道:“公子,我們也不相識。前幾日,我在長街上遇見一身著紅衣的小公子,他賞我一些吃食,並教我唱這首歌。”

乞兒說罷,遂偏頭望向旁邊幾名乞兒,眨巴眨巴眼,“對吧?”

眾乞兒聞言,紛紛點頭附和,“是呀!是呀!好多吃食呢,我們分著吃了。”

淩月眉眼含笑,頷首謝過,“多謝各位相告。”遂轉身至一間糕點鋪,購得糕點數份,贈予眾乞兒。

“國師,如何?”黔成王遙望淩月之舉,見她回來,遂開口詢問。

淩月如實相告,“回稟大王,眾乞兒稱童謠乃一名紅衣小兒所傳,然皆不識其人。依微臣拙見,或並無深意,純粹吟唱作娛樂罷。”

黔成王神色微斂,“無妨,孤先行回宮,命人細查此事。”

二人行至黔成王寢殿,便見丞相於時政侯立於殿外,方一見來人,丞相躬身行禮,稟道:“大王,國師,微臣今日獲得消息,榮朝皇帝下令西征,北邊阿越國城破,國王被擒,餘下將士悉數被俘。”

淩月上次聞得榮朝消息,乃李常卿言及阿越國蠢蠢欲動,意欲進犯榮朝邊境,江淩安率兵西征,已逾三月。

此番聽聞阿越國兵敗國破,阿越國雖為淩月母後之母家,然外祖父已逝,新王卻將她奉作厚禮獻予榮朝,可見情意寥寥。

此刻得知其國破而被擒,心下唯唏噓爾,並無太多感慨。

“於大人,此消息實乃震撼。”淩月面露擔憂之色,“榮朝皇帝此番下令西征,不知是否會遣兵直抵我黔朝疆域?”

丞相於時政頷首笑道:“國師無需多慮,領兵西征的榮朝大將軍破陣之際,遇上阿越國人體炸藥,榮朝將士死傷無數,那榮朝大將軍亦難逃厄運,生死未蔔。依老臣看,恐命不久矣。”

淩月忽聞噩耗,如墜冰窟,耳中轟鳴不絕,黔成王與丞相所言宛若虛影。遂匆匆告辭,出宮前往李常卿的宅邸。

李常卿甫一推開門,便見淩月神色異樣,面如白蠟,早已不覆初見時之花容月貌,“淩月姑娘,何事如此?”

淩月聞得此聲,適才仰首瞧去,看清眼前之人,遂如實告知:“李大哥,方才我在宮中聽聞,大將軍西征途中身受重傷,恐已危及性命。”

李常卿僵在原地,“在下未曾接獲消息,恐是近日之事,淩月姑娘,你欲如何行事?”

淩月勉力穩住心神,顫聲開口:“李大哥,我欲明日啟程,前往昀京。”

作者有話說:

註:唐.元稹.《詠廿四氣詩·小暑六月節》

註:明.李昌祺.《剪燈餘話》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