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66章 八千鹽戶

關燈
第66章 八千鹽戶

◎八十萬斤石炭◎

滄州。

祝實念和常峙節跟隨謝希大留守滄州, 過年也沒回得去清河,至今已有近半年。

這一日,祝實念和常峙節聽謝二哥吩咐, 攜禮歙硯一方、徽墨一匣,前往州衙找杜知府(知州)走動。

“……鹽場業已圈建完畢, 便要招工教以技藝, 及至入夏風起, 就該開始制鹽了。”

杜充關心一句鹽場進度, 祝實念回道。

態度畢恭畢敬,又不奴顏婢膝,正合了杜充杜知府欣賞氣節的文人性格。

“好些時候不曾來行走,今日可是有事?”

此時常峙節開口, “西門大官人臨走時, 千叮萬囑, 要多與杜知府行走, 只是我等愚鈍, 只忙於大官人交待的事,尚且手忙腳亂,更不敢莽撞來打擾杜知府。”

說過一堆有的沒的廢話, 這才圖窮匕見:

“近日我們有樁難事, 實在無法可解,大官人離得遠難以照應, 便想著幸好還能向您來尋求援手。”

杜充喜歡旁人像晚輩一般, 依賴於他,向他尋求幫助, 那時他就會像顯靈的天神, 出手擺平一切。

“有何難事?說來本官聽聽!”

常峙節神態愈發仰慕, 真就仿若在看天神:“於我等是難事,但對您來說都是小事!”

“事情是這樣,鹽場圈建業已竣工,如今需得招收大量苦力做工,方才能夠開始制鹽。”

杜充一臉疑惑不解:“既缺人,那便招收,有何難處?”

祝實念恭敬提醒:“煮鹽需得鹽民,鹽民屬鹽籍,卻不是我等想招便有的。”

鹽籍,與商籍、匠籍類似,乃是一種戶籍——鹽商和鹽民的戶籍。

若要正規,制鹽的人就只能是鹽籍的鹽民。

當然,不講規矩的話,誰有那本事都能制鹽。

那偌大一個萬頃鹽場,招收煮鹽的苦力需得千人萬人之數!誰有那功夫一個個去招?

莫說事情繁瑣冗雜,便是拋開不談,滄州這小小一個州,能有萬人空閑苦力且能三五十年地長久來做工嗎?

招工就成了一件大難事。

偶有一日睡前,謝希大想起當初陪大官人去府衙,出來後大官人問他怎樣看杜充時他的回答。

腦中靈光一閃,魚挺坐起,想到一個省力的辦法!

祝實念提醒之後,杜充似有所悟,但總似隔了一層紗霧,似懂非懂。

常峙節於是繼續挑明:“我們偌大一個鹽場,需得用鹽民制鹽,方才合乎律條,讓人無可指摘。”

“便需要麻煩杜知府,替我們劃撥一批鹽民。”

“本官哪裏有鹽民?”杜充不解。

常峙節深表理解,循循善誘:“確實,我等也都明白,滄州非是制鹽大州,哪有那許多熟手鹽民?於是我等便打算在人到之後,先傳授制鹽技藝。”

“因此是否是真正的鹽民,也不打緊的。”

杜充此時可算悟過來了:

“爾等該早說!既不要求制鹽技藝,只是需得是鹽民,本官劃一萬民戶轉成鹽籍便是!”

他們早便說過,招工後會教以制鹽技藝。

但這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杜知府說要劃撥一萬民戶!給鹽場做鹽民!

一萬民戶!可不止是相當於一萬人!

一戶一人的在少數,一戶三人五人才是大流,一戶十人幾世同堂的也不算稀罕。

#本來只打算富裕的要那麽八千鹽民,結果杜知府實在太厚道,直接給他們一萬戶啊#

#是一萬戶不是一萬人啊#

#一萬戶鹽民≈四萬鹽民#

一萬戶,滄州總人口也就三萬多戶啊*

#突然就懂得了,當初大官人不能將方圓五十裏,都圈進鹽場的痛苦#

常峙節一時無措的當口,祝實念急中生智:

“杜知府您體恤鹽場不易,實在讓我等感佩在心!

只是鹽場如今還才剛開,我等打算是先招八千鹽民,您說劃撥一萬鹽民,卻是有些多了。”

常峙節話中是藏著心機的。

他將杜充說的劃撥一萬民戶為鹽戶,說成是一萬個鹽民,且又推辭說人數有些多了。

祝實念與常峙節對視一眼——

祝實念:‘是否不太妥?八千戶也太多了。’

八千戶可是有約三萬二千人了!

常峙節:‘我剛才話中已經表明——以為是一萬鹽民、而非一萬鹽戶,便是他以後發現不妥,也無顏追究。即使旁的來追究,我也可推說是想差了。’

玩忽職守的是杜充,錯不在他,還能拿他如何?

祝實念心想:等發現追究時,他們便推說不懂戶籍,再殷勤些奉承,認個錯將人還回去就是。

‘入鹽籍者居無征徭,行無榷稅’,民戶轉變為鹽戶的主要差別,就在於賦稅和徭役上的差異。

可屆時鹽場開起來,鹽稅一上繳,滄州稅收必然劇增,誰還會註意到減少了幾千民戶的賦役呢?

杜充聽常峙節說本只打算招工八千,以為是鹽場養不起太多人。

便貼心地說:“也罷,便劃撥八千。”

祝實念:又非包吃包住養著鹽戶,養不起讓他們自尋生路便是。

常峙節:又不是讓鹽戶都住進鹽場,主要在於歸屬鹽場,召時有人。

常峙節和祝實念紛紛道謝,“杜知府真是解決我等一大難事!實在感激不盡!”

道過謝,兩人又說了一番奉承話,聽得杜充滿心舒暢:

不止西門大官人會說話處事,他手下的人也一樣能幹。

於是,心情舒暢的杜充,想到二人帶來的厚禮,又主動為他們分憂解難起來:

“你們鹽場的石炭來源,可談好不曾?”

……

祝實念和常峙節聞言,紛紛一楞。

旋即明白過來。

大官人吩咐過,不要四處宣揚鹽場的制鹽法,不同於以往的‘煎鹽法’。

剛才他們在和杜充交談時,一直都是含混帶過制鹽法。

但他們也沒想到,杜充真就閉目塞聽、或者說玩忽職守至此啊!

大官人叮囑不要四處宣揚,是講不要炫耀招妒,以防傳的遠了,過早招來覬覦。

卻是沒奢望能瞞過附近的人,盡管圍了水泥紅磚高墻,能阻攔窺伺入侵。

但在鹽場做工的苦力多達千數,一人能守口如瓶,千人還能嗎?多問上十幾個苦力,差不多也就明白鹽場布局了。

但誰能想到,杜充他竟一無所知啊!

還以為是架鍋起竈,煮海為鹽呢。‘煎鹽法’制鹽,自然是需要石炭的。

之前是祝實念急中生智,現在是常峙節靈光一閃。

唉聲嘆氣地:“鹽場所需石炭,尚不知從何而來。”

常峙節又接著說:“只是我等小人,想要購買石炭也不知從何入手,只能等大官人到來後,全憑他去籌謀。”

鹽場那麽多人起居生活,怎麽會不需要石炭呢?

反正他又沒說過,石炭是用以煎鹽的話。

杜充是真不通實務,他能大方劃撥一萬民戶為鹽戶,在石炭方面也沒能準確估算用量。

萬頃大鹽場,若是以‘煎鹽法’制鹽,得起多少鍋竈啊!得燒多少石炭啊!

但就是他這種不通實務,批出的石炭反而恰如其分了。

不會多到除了用作煎鹽外,再也說不脫其他借口。也不會少得無利可圖。

杜充看常峙節這般煩惱,便開解道:“莫要喪氣,你先將事情辦妥,待西門大官人來時,難道不會誇獎於你?”

常峙節隨即苦笑:“杜知府此言有理,只是我卻無計可施……”

杜充跟著接話:“本官卻有法子幫你。”

“本官可吩咐市易務,給你們鹽場每月劃撥八十萬斤石炭份額,再在炭場交稅上減免半數。”

常峙節:“杜知府真是幫小人大忙!如此我們鹽場就能買著石炭了!”

……

常峙節和祝實念從府衙出來時,已超額完成任務。

後來杜知府甚至當場喊來管理戶籍的文吏,吩咐就近將鹽場周圍民戶,從內向外數夠八千戶為止,將戶籍劃為鹽戶。

然後便擺擺手讓文吏出去變更戶籍黃冊,再召集保正村長或鄉老,通知戶籍變更。

而石炭購買份額一事,同樣是當場寫出條子,蓋上官印,交給常峙節。

道是日後每月憑條去市易務購買石炭即可。

祝實念:“石炭買來做甚麽?”

常峙節反問:“那你騙來八千鹽戶是做甚麽?”

祝實念:“鹽民又不要我們耗費糧食養著,數量多些,萬一日後用得上,召來就是。”

常峙節也說:“雖不是白得來的石炭,但炭場交稅只半數,每月又能不費力就在市易務憑條買到石炭。轉個手的事,每月就能賺上一筆,有何不好?”

“你們在說甚麽八千鹽戶和石炭?”

兩人正說話時,西門大官人的聲音從頭頂傳來。

“大官人!哥哥!”

“大官人哥哥!”

祝實念和常峙節轉身擡頭,驚喜喚道!

“大官人便大官人,哥哥便哥哥,大官人哥哥是個甚麽稱呼?”西門卿開玩笑道。

又問起剛才的話:“你們在說甚麽八千鹽戶,又是甚麽石炭?”

沒辦法,他開出的至關重要的煉焦和土高爐煉鐵技術,都要用到石炭(煤炭)。

因此只要一聽到煤炭,就會不由多長出一只耳朵來。

兩人見西門大官人身後,跟著一長串人,且大街上也不是說話的地兒。

便提議:“去酒店裏找個地兒坐下,那時哥哥再聽我們慢慢與你說。”

“行。”西門卿帶上吳用一行人,跟在常峙節二人身後,去找個地方坐下談話。

作者有話說:

*真正的宋徽宗時期,滄州人戶約為六萬五千多戶。但原著裏是‘寫宋言明’、又有明確說是‘小去處’,姑且算滄州是個小州,私設人戶減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