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第 181 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181章 第 181 章
“大王, 為尊者諱,此乃古之大義,不可不察也。
君者,一國之主, 其名諱之尊, 象征社稷之重。臣民避諱, 是為表對君權敬重,此乃國家安穩之基石。
若君之名隨意被呼, 仿若國之威嚴遭輕慢, 綱紀何存?
且避諱之風, 非為虛設。它能正人心, 厚風俗。使萬民知禮義廉恥,明尊卑之分。”
和鄭玄見面的這一日天氣還不錯。
楊秋也將對方邀請到了一處裝飾風格隨意的會客廳裏面聊天說話, 並配合著對方用了跪坐的禮儀,雖然昭國這邊已經很流行用桌椅了。
而鄭玄一開口就講到了避諱這事兒,沒有一開口就來個大的,顯然是不指望今天能有什麽成果。
估計要把自己的想法一咕嚕的都說出來, 讓後人知道他鄭玄已經盡力了。
“鄭公此言有理。”
楊秋這話一說出來, 鄭玄還來不及露出欣喜的表情,楊秋就又繼續開口了。
“只是,我之所以禁避諱之風,實乃為後世子孫計。試想,若後人觀古本之時, 因避諱之故,難明其原意, 豈不謬哉?
文字古籍,乃文化傳承根本, 當保持其原意,方為正道。若因避諱而使古籍之意晦澀不明,如明珠蒙塵,使文化傳承受阻。
我之禁令,意在護古籍之真,使後人可從中汲取智慧,明曉古人之思,此乃惠利後世之舉。”
此言一出,一旁的蔡邕都驚訝了,而站在他旁邊的田沖毫不意外。
這真的是實話,大王還跟他吐槽過,難道未來春夏秋冬都不能用秋了嗎?這種避諱之風毫無意義,還得琢磨換個字用,就不嫌麻煩嗎?
甚至還有人對楊秋建議過,讓她再取個名字,畢竟好多皇帝都這麽幹過,劉邦當年當皇帝之後就改名了。
不過楊秋當時懶得改,拒絕了這個提議。
此刻鄭玄聽到楊秋這番解釋,自然一時之間被噎住了,難道說大王此舉不是對後世子孫有益嗎?
雖說他也能引經據典,再進行一番辯駁,但這沒有意義,所以鄭玄放棄了這一個話題,然後又開啟了下一個。
“大王過去這些年勵精圖治,於亂世之後重建秩序與安寧,其功業顯赫,深得萬民景仰。然而,今日觀昭國選官現狀,卻令人憂心忡忡。
往昔選官,尤重官員品性,此乃治國安邦之基。可如今,似已偏離正道。守孝之禮,本為人倫根本,近年卻不再提倡。
由此導致官場之中,每歲皆有品行不端者因罪而被免職。如此情形,選官之法恐怕已出問題。
大王,吾認為,科舉之試雖可選拔有學識之人,然僅以考試成績為憑,實有不足。吾以為,當於科舉之外,再添品行考察一項。
唯有德才兼備者,方可為官,如此方能保證朝堂吏治清明,社稷永固。”
這話一說出來,楊秋的眼神差點都變得冷了下來,不過她依然保持住了微笑。
“昔日許由洗耳,世人皆讚其高潔,以避堯之禪讓為千古美談。然至漢時,隱士之風乍起,其間真偽,實難分辨。
彼等隱士,皆好高談闊論,誇誇其談者眾。時人皆言其淡泊名利,似有超凡脫俗之態。但若果真淡泊名利,其名何以盛傳?其言論又何以廣布?
既已隱居,便當與塵世隔絕,如那深山幽蘭,無人知曉方為其本真。可這些所謂隱士,其名卻如雷貫耳,其言論更是世人討論焦點。
彼等隱居之後,品德之佳名竟也不脛而走。試問,若無人宣揚,無人傳頌,何能至此?
想必是其自身不甘寂寞,暗通世俗,假托隱士之名,行揚名之實。如此行徑,豈是真隱?”
楊秋也沒有正面回答,而是直接來了一段辛辣諷刺,別跟我玩這些虛的,我還不知道你們這群人的套路嗎?
天天當什麽高潔的隱士,然後在背地裏面對朝廷評頭論足,這個官不稱職,那個官無能,只有他是大聰明,只有他是世間賢明的君子。
只有他們才能評判這世間誰是有品行的君子,這就是在搶奪話語權,這是楊秋能不懂嗎!
鄭玄苦笑,這話昭王也沒說錯,世間本來就有此亂象,但若是完全不註重品行,豈不是也走向了另一條錯路。
罷了罷了,今日來此,本也不指望這位大王能聽取他的意見。
當然,楊秋也明白,官員的品行必須要進行約束,但這應該是朝堂言官以及監察審計要做的事。
當了官品行不端,可以免職,可以下獄。
一開始就以品行選人,那肯定要出問題。
……
這之後,鄭玄又聊了許多事情,楊秋有一些拒絕得很幹脆,有些委婉表示聽從建議,但基本兩個人都是各說各的。
到最後,鄭玄才提到了他的重中之重。
“大王,吾以為,國之根基在於農桑。古往今來,凡興盛之邦,無不以農為本。大王聖明,一直對農桑之事極為重視,深谙治國之道。
觀大王之舉,積聚糧草,重視水利,修渠築壩,使得灌溉無憂,旱澇有備,此為利民之善政。
開墾荒地,馴化良種,研究農具,巧具頻出,大大減輕百姓勞作之苦,農事之效倍增。
大王種種舉措,使昭國糧食高產,百姓富足,實乃萬民之福,國家之幸。
但吾亦有隱憂,大王對商人似有縱容之嫌。今昭國上下繁榮,此乃大王之功。
然商人重利,若其肆意滋長,恐生禍亂。商人逐利而行,若不加節制,必使民心浮躁,棄農從商者或會日眾。
農桑之事一旦荒廢,國本將動搖。且商人富可敵國,或能左右物價,擾亂市場,長此以往,國之經濟秩序必將大亂。
望大王深思,權衡利弊,切莫因小失大,危及國之根本。”
這話楊秋知道對方說得很真心,應該不摻雜私心。
事實上這話也沒說錯,商人這種東西,一旦膨脹起來,那自然就是禍端了。
但若是按照以往的套路極限打壓,那也會是一個問題。
“鄭公,漢初行黃老之術休養生息,此乃正道。然至武帝時,匈奴為北方大患,屢屢犯邊,威脅國家安定。
彼時武帝整合全國之力以禦外敵,遂有鹽鐵之論、桑弘羊之問。
時至今日,有些問題依然沒有答案,長安人才濟濟,不妨讓眾人論之,鄭公可否主持此事?”
楊秋不打算回答鄭玄關於商人的討論,這種事情本來就要根據當時的經濟情形做決定,並沒有永遠適用的方法。
於是她直接轉移了話題,而這一個話題石破天驚,讓鄭玄都頗為詫異。
畢竟這個話題一般人都不敢討論,但楊秋卻要放開這個口子。
她也想看一看,長安如今有沒有什麽有才之士?
反正有很多勢力都在蠢蠢欲動,不妨讓這些人都加入到這件事情中來,吸引一下他們的註意力!
“大王確定讓吾做此事?”
楊秋笑著點頭。
“不過,我有一建議,鄭公莫要限制出身門檻,但凡能言之有物者,皆可參與。
可於長安太學以及淩霄樓舉行辯論,表現優異者之言論,可呈至我處……”
說不定能挖掘出什麽有才之士呢?
楊秋在心中做著這番美夢,鄭玄在一旁已經激動了起來。
他這樣的年紀,最在乎的就是自己在歷史上留下的名聲,若能主持這樣一件大事,實在是此生幸事。
“請大王放心,臣一定全力主持此事,必定不辜負大王期望!
因為有這件事情,之前兩個人的辯論鄭玄都不放在心上了,離開時候的鄭玄甚至滿臉笑意。
田沖走到楊秋身邊來,然後有些一言難盡地開口了。
“大王為了應付鄭公,就連這事兒也開始放開討論了?”
“難道你以為,接下來數年,關東之人會坐而待斃,只顧埋頭研究武器、操練士卒?
他們又不是蠢笨之人,定會興風作浪,妄圖在昭國內部挑起動亂。不論是言語攻訐,還是付諸行動,總歸是要惹出些禍事來的。
不妨就讓他們把心思都花在這上面,我料想有不少人會樂意配合。
所以我給他們一個施展的空間任其折騰,總好過他們在暗中謀劃出其他亂子。”
此言一出,田沖瞬間放心的笑了。
“那我得遣一些弟子去參與辯論,切不可只有一種言論,需得把這局面攪得更亂些。
只是,此事一旦走漏風聲,昭國的商人怕是會陷入恐慌。”
這件事情楊秋倒是不在意。
“鄭公有一言倒是不假,商人嘛,本就以逐利為要,所以偶爾也需要敲打一下。如此風聲,足以令他們收斂些,老實一點。”
兩人這話一說出來,一旁的蔡邕有點無奈,他真想把後面這段話也寫到史書上去。
顯然是不行的!
“大王,臣除了修史之外,心有一念,欲將此生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也好為後世之人留下些可供閑談之資。”
這話一說出來,楊秋和田沖兩個人轉頭都笑了,田沖趕緊恭敬的行了一個禮。
“讓老師見笑了。”
蔡邕也不理會這個弟子,而是看著楊秋。
“蔡公年紀見長,倒是越發幽默風趣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大王, 為尊者諱,此乃古之大義,不可不察也。
君者,一國之主, 其名諱之尊, 象征社稷之重。臣民避諱, 是為表對君權敬重,此乃國家安穩之基石。
若君之名隨意被呼, 仿若國之威嚴遭輕慢, 綱紀何存?
且避諱之風, 非為虛設。它能正人心, 厚風俗。使萬民知禮義廉恥,明尊卑之分。”
和鄭玄見面的這一日天氣還不錯。
楊秋也將對方邀請到了一處裝飾風格隨意的會客廳裏面聊天說話, 並配合著對方用了跪坐的禮儀,雖然昭國這邊已經很流行用桌椅了。
而鄭玄一開口就講到了避諱這事兒,沒有一開口就來個大的,顯然是不指望今天能有什麽成果。
估計要把自己的想法一咕嚕的都說出來, 讓後人知道他鄭玄已經盡力了。
“鄭公此言有理。”
楊秋這話一說出來, 鄭玄還來不及露出欣喜的表情,楊秋就又繼續開口了。
“只是,我之所以禁避諱之風,實乃為後世子孫計。試想,若後人觀古本之時, 因避諱之故,難明其原意, 豈不謬哉?
文字古籍,乃文化傳承根本, 當保持其原意,方為正道。若因避諱而使古籍之意晦澀不明,如明珠蒙塵,使文化傳承受阻。
我之禁令,意在護古籍之真,使後人可從中汲取智慧,明曉古人之思,此乃惠利後世之舉。”
此言一出,一旁的蔡邕都驚訝了,而站在他旁邊的田沖毫不意外。
這真的是實話,大王還跟他吐槽過,難道未來春夏秋冬都不能用秋了嗎?這種避諱之風毫無意義,還得琢磨換個字用,就不嫌麻煩嗎?
甚至還有人對楊秋建議過,讓她再取個名字,畢竟好多皇帝都這麽幹過,劉邦當年當皇帝之後就改名了。
不過楊秋當時懶得改,拒絕了這個提議。
此刻鄭玄聽到楊秋這番解釋,自然一時之間被噎住了,難道說大王此舉不是對後世子孫有益嗎?
雖說他也能引經據典,再進行一番辯駁,但這沒有意義,所以鄭玄放棄了這一個話題,然後又開啟了下一個。
“大王過去這些年勵精圖治,於亂世之後重建秩序與安寧,其功業顯赫,深得萬民景仰。然而,今日觀昭國選官現狀,卻令人憂心忡忡。
往昔選官,尤重官員品性,此乃治國安邦之基。可如今,似已偏離正道。守孝之禮,本為人倫根本,近年卻不再提倡。
由此導致官場之中,每歲皆有品行不端者因罪而被免職。如此情形,選官之法恐怕已出問題。
大王,吾認為,科舉之試雖可選拔有學識之人,然僅以考試成績為憑,實有不足。吾以為,當於科舉之外,再添品行考察一項。
唯有德才兼備者,方可為官,如此方能保證朝堂吏治清明,社稷永固。”
這話一說出來,楊秋的眼神差點都變得冷了下來,不過她依然保持住了微笑。
“昔日許由洗耳,世人皆讚其高潔,以避堯之禪讓為千古美談。然至漢時,隱士之風乍起,其間真偽,實難分辨。
彼等隱士,皆好高談闊論,誇誇其談者眾。時人皆言其淡泊名利,似有超凡脫俗之態。但若果真淡泊名利,其名何以盛傳?其言論又何以廣布?
既已隱居,便當與塵世隔絕,如那深山幽蘭,無人知曉方為其本真。可這些所謂隱士,其名卻如雷貫耳,其言論更是世人討論焦點。
彼等隱居之後,品德之佳名竟也不脛而走。試問,若無人宣揚,無人傳頌,何能至此?
想必是其自身不甘寂寞,暗通世俗,假托隱士之名,行揚名之實。如此行徑,豈是真隱?”
楊秋也沒有正面回答,而是直接來了一段辛辣諷刺,別跟我玩這些虛的,我還不知道你們這群人的套路嗎?
天天當什麽高潔的隱士,然後在背地裏面對朝廷評頭論足,這個官不稱職,那個官無能,只有他是大聰明,只有他是世間賢明的君子。
只有他們才能評判這世間誰是有品行的君子,這就是在搶奪話語權,這是楊秋能不懂嗎!
鄭玄苦笑,這話昭王也沒說錯,世間本來就有此亂象,但若是完全不註重品行,豈不是也走向了另一條錯路。
罷了罷了,今日來此,本也不指望這位大王能聽取他的意見。
當然,楊秋也明白,官員的品行必須要進行約束,但這應該是朝堂言官以及監察審計要做的事。
當了官品行不端,可以免職,可以下獄。
一開始就以品行選人,那肯定要出問題。
……
這之後,鄭玄又聊了許多事情,楊秋有一些拒絕得很幹脆,有些委婉表示聽從建議,但基本兩個人都是各說各的。
到最後,鄭玄才提到了他的重中之重。
“大王,吾以為,國之根基在於農桑。古往今來,凡興盛之邦,無不以農為本。大王聖明,一直對農桑之事極為重視,深谙治國之道。
觀大王之舉,積聚糧草,重視水利,修渠築壩,使得灌溉無憂,旱澇有備,此為利民之善政。
開墾荒地,馴化良種,研究農具,巧具頻出,大大減輕百姓勞作之苦,農事之效倍增。
大王種種舉措,使昭國糧食高產,百姓富足,實乃萬民之福,國家之幸。
但吾亦有隱憂,大王對商人似有縱容之嫌。今昭國上下繁榮,此乃大王之功。
然商人重利,若其肆意滋長,恐生禍亂。商人逐利而行,若不加節制,必使民心浮躁,棄農從商者或會日眾。
農桑之事一旦荒廢,國本將動搖。且商人富可敵國,或能左右物價,擾亂市場,長此以往,國之經濟秩序必將大亂。
望大王深思,權衡利弊,切莫因小失大,危及國之根本。”
這話楊秋知道對方說得很真心,應該不摻雜私心。
事實上這話也沒說錯,商人這種東西,一旦膨脹起來,那自然就是禍端了。
但若是按照以往的套路極限打壓,那也會是一個問題。
“鄭公,漢初行黃老之術休養生息,此乃正道。然至武帝時,匈奴為北方大患,屢屢犯邊,威脅國家安定。
彼時武帝整合全國之力以禦外敵,遂有鹽鐵之論、桑弘羊之問。
時至今日,有些問題依然沒有答案,長安人才濟濟,不妨讓眾人論之,鄭公可否主持此事?”
楊秋不打算回答鄭玄關於商人的討論,這種事情本來就要根據當時的經濟情形做決定,並沒有永遠適用的方法。
於是她直接轉移了話題,而這一個話題石破天驚,讓鄭玄都頗為詫異。
畢竟這個話題一般人都不敢討論,但楊秋卻要放開這個口子。
她也想看一看,長安如今有沒有什麽有才之士?
反正有很多勢力都在蠢蠢欲動,不妨讓這些人都加入到這件事情中來,吸引一下他們的註意力!
“大王確定讓吾做此事?”
楊秋笑著點頭。
“不過,我有一建議,鄭公莫要限制出身門檻,但凡能言之有物者,皆可參與。
可於長安太學以及淩霄樓舉行辯論,表現優異者之言論,可呈至我處……”
說不定能挖掘出什麽有才之士呢?
楊秋在心中做著這番美夢,鄭玄在一旁已經激動了起來。
他這樣的年紀,最在乎的就是自己在歷史上留下的名聲,若能主持這樣一件大事,實在是此生幸事。
“請大王放心,臣一定全力主持此事,必定不辜負大王期望!
因為有這件事情,之前兩個人的辯論鄭玄都不放在心上了,離開時候的鄭玄甚至滿臉笑意。
田沖走到楊秋身邊來,然後有些一言難盡地開口了。
“大王為了應付鄭公,就連這事兒也開始放開討論了?”
“難道你以為,接下來數年,關東之人會坐而待斃,只顧埋頭研究武器、操練士卒?
他們又不是蠢笨之人,定會興風作浪,妄圖在昭國內部挑起動亂。不論是言語攻訐,還是付諸行動,總歸是要惹出些禍事來的。
不妨就讓他們把心思都花在這上面,我料想有不少人會樂意配合。
所以我給他們一個施展的空間任其折騰,總好過他們在暗中謀劃出其他亂子。”
此言一出,田沖瞬間放心的笑了。
“那我得遣一些弟子去參與辯論,切不可只有一種言論,需得把這局面攪得更亂些。
只是,此事一旦走漏風聲,昭國的商人怕是會陷入恐慌。”
這件事情楊秋倒是不在意。
“鄭公有一言倒是不假,商人嘛,本就以逐利為要,所以偶爾也需要敲打一下。如此風聲,足以令他們收斂些,老實一點。”
兩人這話一說出來,一旁的蔡邕有點無奈,他真想把後面這段話也寫到史書上去。
顯然是不行的!
“大王,臣除了修史之外,心有一念,欲將此生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也好為後世之人留下些可供閑談之資。”
這話一說出來,楊秋和田沖兩個人轉頭都笑了,田沖趕緊恭敬的行了一個禮。
“讓老師見笑了。”
蔡邕也不理會這個弟子,而是看著楊秋。
“蔡公年紀見長,倒是越發幽默風趣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