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第 132 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132章 第 132 章
楊秋離開之後, 郭嘉作為客人留宿在了荀諶的府邸之中。
夜幕降臨,荀諶的府邸沈浸在一片寧靜之中。
府中的燈火搖曳,郭嘉獨自坐在屋舍裏,面前擺放著幾本從荀諶那裏借來的關於天文歷法的書籍。
主要是張衡的《靈憲》, 還有《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等一些著作。
這些書籍承載著先人們對宇宙的解釋, 郭嘉輕輕翻開書頁, 完全沈醉在了書籍內容之中。
夜已深沈,窗外的明月高懸, 灑下一片銀輝。郭嘉卻依然在書海中遨游, 不知疲倦。
第二天早上, 當第一縷陽光灑在大地上, 郭嘉帶著濃厚的黑眼皮,以及一雙熊貓眼出現在了荀諶的面前。
他的面容略顯疲憊, 但眼神中卻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友若兄,昭國著實便利,想看什麽書,隨時都能找到。
若我還在潁川, 這般書籍恐怕得托朋友才能借來一觀。
這些書籍極為深奧, 我昨夜簡單地看了一遍,只覺知識浩瀚似海洋,恐怕我窮極一生也難以完全領悟這些書籍中的知識。”
潁川郭氏治學的是小杜律,作為郭家的旁系子弟,郭嘉自然從小學的就是家學, 研習律法。
待到長大之後,潁川學風濃厚, 自然會學習其他儒家典籍,也會學習一些兵法策略。
按照郭嘉未來的人生經歷, 他應該是比較擅長的是兵家之術,所以在曹魏集團承擔的也是軍事方面的輔助,而不是跟內政有關。
因此,在算術、天文歷法方面,郭嘉雖然有所接觸,但絕對算不上擅長。
昨天在楊秋展開地圖聊了一下天文歷法這方面的知識之後,郭嘉就馬上借出了相關書籍來借閱。
畢竟,不管這位昭王說得多麽有道理,不管昭王所說的這個世界有多麽廣大,也不管他們生活的地方是一個球形多麽讓人驚奇,這都不代表郭嘉信了。
一個成熟的人是有自己的判斷力的,所以郭嘉的做法就是自己先行研究一下先賢著作,看看前人的知識是如何解釋這些情況的。
“大王曾言,紙張發明將改變世間制度。今昭國紙張產量僅可自給自足,欲使天下之人皆如此,則需攻取南方之地。彼處有物制紙更為廉價。”
話說到這裏,荀諶眼神之中帶上了一股笑意。
其實他昨天晚上也沒有好好睡一覺。
“奉孝,其實昨夜我亦取那幾本書籍觀之。因大王昨日所言天下地圖,我亦首次聞之。
雖此前大王曾述南北天氣之差異,但彼時我未深思。不過昨夜略覽《周髀算經》後,我方明白。
難怪大王過去數年如此重視算術之才,原來諸多吾等不解之問題,早於這些算經之中已有解釋……”
兩個人對視一眼,都深深看了一下彼此的黑眼圈,同道中人啊。
於是,荀諶邀請郭嘉去小會客室裏面坐下聊天吃早餐,熱乎乎的甜粥包子饅頭擺放在了餐桌上。
吃飯的過程食不言,兩個人都快速的解決了早餐,等到下面伺候的人收拾好之後,郭嘉就主動開口了。
“嘉昨夜閱書,讀到此處,倒是產生了些許疑問……春分之日夜分以至秋分之日夜分,極下常有日光。秋分之日夜分以至春分之日夜分,極下常無日光。故春秋分之日夜分之時,日光所照適至極,陰陽之分等也……”
這段話是《周髀算經》裏面的內容,是說春分之日,還有秋分之日的時候,晝夜平分,從春分之日到秋分之日,北極下有陽光照射。
而從秋分之日到春分之日,就沒有日光了。
這實際上也也只說了存在極晝極夜現象。
要按照現代知識來解釋春分之日還有秋分之日,就是太陽直射赤道的時候,所以晝夜平分,而楊秋昨天講的就是春夏秋冬的來源,也講了極晝極夜現象的原因。
她盡量用的是古人能夠理解的方式解釋了一下太陽的活動,這就導致了他們為什麽會有一年四季的差異。
郭嘉眼下說出這樣一段話,倒不是說他相信這個地球是球體了,而是感嘆有些知識其實就藏在典籍之中,然而以前卻常常容易被人忽略。
“友若兄,渾天說與蓋天說,似皆不能闡釋極晝極夜之現象。
昨夜嘉思索良久,如今看來,昭王之說法,似乎能更好地解釋四季輪回?
可以,嘉不善此道,否則必窮畢生之力以究此事。”
這番說法瞬間讓荀諶笑出了聲。
“奉孝若因昨日之事決定畢生研於此道,大王恐悔帶你見地圖。
其實此事大王曾對我言,需於算術極有天賦之人方能深入研究。
如蔡公與劉公那般之人,彼等昔日於東觀觀測天文,修訂歷法。
而二人有一弟子現於昭國,田孟舉尤為擅長此道,如今昭國已有人負責此事,未來觀測天文歷法自會有後繼人才,無需奉孝為此勞頓。
觀奉孝今日所言,是否已對大王所言信之七八?那麽奉孝對未來作何想?是需繼續思量?又或再游歷一番。”
沒錯,昨日郭嘉並沒有接受楊秋的招攬。
楊秋倒是也沒失望,只是讓郭嘉繼續留在昭國游歷,若改變想法了再找她。
當然,若有什麽疑問,也可以親自前來找她詢問。
“友若兄,對於昭王昨日所呈天下地圖,汝有何感?昨日兄不也如我一般,觀書一整晚?難道友若兄閱罷無疑問?”
這種事情,荀諶和郭嘉的關註點完全不一樣,他昨日簡單看了幾本書的內容之後,荀諶發現自己並不擅長於算術此道。
所以他最後印象深刻的是張衡的書籍。
“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奉孝,張衡先生於其書籍中言明月光形成之因,乃因太陽光照射而生。
這使我憶起昔時所閱王仲任先生的《論衡》,彼時先生於書中言,日食與月食之形成乃自然規律,與任何災異皆無關系。
然儒家將其視為異端,謂其離經叛道。吾今日卻覺先生具大智慧,若後儒家之言皆不可批,那麽未來必使儒家走向毀滅……”
荀諶所說的王仲任叫做王充,他出生於光武帝時期,會稽上虞人,是東漢歷史上一個著名的無神論者,也是一個唯物主義哲學家。
因為東漢劉秀再一次光覆大漢的原因,所以劉秀及其推崇讖緯之學,當時士族階層也就是東漢的知識分子,完全沈醉在讖緯神學還有鬼神迷信的社會風氣當中。
王充就是這個時代的離經叛道者,他直接提出了無神論,讓人們回歸現實,說這世界上沒有鬼,更沒有神,完全將儒家的君權神授天人感應進行了否定。
為此他還寫了一本書,對當時的社會現象進行了許多批評。
王充認為,天是自然的物質實體,有自己的運行規律,日月星辰也是自然物質,而人類社會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系,所以並沒有什麽天神意志,也並不會對人類活動產生幹預。
然後,他還專門寫了一個篇章解釋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聲稱其和人類的政治生活沒有絲毫關聯。
這無疑是一種很進步的思想,而且他還提倡薄藏,反對儒家提倡的厚葬。
所以這個人遭到了嚴重的打壓* 批評。
不過東漢還是有一個優點,雖然王充的想法在為政者看來很是大逆不道,但是東漢的名士言論還是自由的。
所以王充本人並不會直接被皇帝記恨,只是說官方不會推崇他的學說而已。
等到後來在他過世之後,蔡邕曾極力推廣《論衡》這本書,促進了這本書的傳播。
所以蔡邕在這個時代實在是一個文學燦爛,思想又挺開明的人。
而荀諶說出這一番話,語氣裏面對王充先生的推崇,擺明了他所認同的道已經和儒家有所割裂了,甚至有些背叛自己家族所學了。
郭嘉聽完雖有些震驚,隨即卻笑出了聲。
“友若兄生於荀氏家族,向來正襟危坐,恪守規矩。然自加入昭國以來,卻屢屢行離經叛道之事。
嘉本以為乃昭國所影響,今觀之,恐怕友若兄昔日所思所想就已然別具一格,而嘉於個人行為離經叛道,實則仍認同舊制。
不過自昨日起,吾亦已開始動搖。難怪文若提及昭王之時,面色極為覆雜。
恐文若心中亦有動搖,只是其有家族使命,有其所堅持之道。”
聽到郭嘉提到荀彧,荀諶的面色便有些覆雜了,昨日他已經看了荀彧寫給自己的信件。
因為董卓亂政關東諸侯討董的原因,在寫這封信的時候,荀彧已經表明他會帶著家族遷徙。
但是荀氏族人眾多,荀彧的號召力並不能讓族人全部跟他離開。
如今已經有數月過去,恐怕潁川郡那邊,族人已經遭到了戰亂的傷害。
“文若向來固執,自有一番抱負,吾為兄長亦不能使其改志。
更何況,家族恐亦看好關東諸侯,文若斷不會違背族老之意。
奉孝,汝為郭家旁系,不為家族所累。吾亦不會強求汝留於昭國。
大王昨日亦曾言,奉孝若有所好奇,盡可繼續在昭國游歷,所以接下來汝有何打算?”
郭嘉還是給出了昨日的答案,他還要再繼續游歷一番,荀諶自然沒有阻止,而是讓其繼續再昭國游歷。
楊秋是不會強留郭嘉的,這倒不是因為郭嘉不重要,而是因為郭嘉的性格強留下來,恐怕只會雙方鬧得不愉快,
不過賈詡不一樣,因為此人換老板的速度在歷史上極其快,他是無所謂哪個人當老板的,只要自己日子過得好就行。
所以郭嘉和賈詡的策略絕對不能一樣,哪怕最後的結果是郭嘉離開,也只能大大方方的送其離去。
大不了到時候表現一下自己的大度。
不過荀攸又不一樣了,歷史上雖然沒有一直換老板,但其實他的政治立場也挺靈活的,荀彧是反對曹操稱公,但是荀攸卻並不反對。
所以不同的人就得弄不同的策略。
說起來,荀攸現在已經在長安了,楊秋此時正在給賈詡寫一封信,讓他以後想辦法把荀攸撈出來控制在身邊。
做完這件事情之後,又有一個好消息來了。
長安又送了一批書籍過來,李儒這個人說到做到,將大量的典籍都往昭國送來,並且這一次,蔡邕也被李儒送過來了。
楊秋都震驚了,這個時候蔡邕怎麽會願意過來,所以她主動來到了蔡邕面前,想要詢問一下蔡邕是怎麽來的,難道是被李儒強迫的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楊秋離開之後, 郭嘉作為客人留宿在了荀諶的府邸之中。
夜幕降臨,荀諶的府邸沈浸在一片寧靜之中。
府中的燈火搖曳,郭嘉獨自坐在屋舍裏,面前擺放著幾本從荀諶那裏借來的關於天文歷法的書籍。
主要是張衡的《靈憲》, 還有《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等一些著作。
這些書籍承載著先人們對宇宙的解釋, 郭嘉輕輕翻開書頁, 完全沈醉在了書籍內容之中。
夜已深沈,窗外的明月高懸, 灑下一片銀輝。郭嘉卻依然在書海中遨游, 不知疲倦。
第二天早上, 當第一縷陽光灑在大地上, 郭嘉帶著濃厚的黑眼皮,以及一雙熊貓眼出現在了荀諶的面前。
他的面容略顯疲憊, 但眼神中卻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友若兄,昭國著實便利,想看什麽書,隨時都能找到。
若我還在潁川, 這般書籍恐怕得托朋友才能借來一觀。
這些書籍極為深奧, 我昨夜簡單地看了一遍,只覺知識浩瀚似海洋,恐怕我窮極一生也難以完全領悟這些書籍中的知識。”
潁川郭氏治學的是小杜律,作為郭家的旁系子弟,郭嘉自然從小學的就是家學, 研習律法。
待到長大之後,潁川學風濃厚, 自然會學習其他儒家典籍,也會學習一些兵法策略。
按照郭嘉未來的人生經歷, 他應該是比較擅長的是兵家之術,所以在曹魏集團承擔的也是軍事方面的輔助,而不是跟內政有關。
因此,在算術、天文歷法方面,郭嘉雖然有所接觸,但絕對算不上擅長。
昨天在楊秋展開地圖聊了一下天文歷法這方面的知識之後,郭嘉就馬上借出了相關書籍來借閱。
畢竟,不管這位昭王說得多麽有道理,不管昭王所說的這個世界有多麽廣大,也不管他們生活的地方是一個球形多麽讓人驚奇,這都不代表郭嘉信了。
一個成熟的人是有自己的判斷力的,所以郭嘉的做法就是自己先行研究一下先賢著作,看看前人的知識是如何解釋這些情況的。
“大王曾言,紙張發明將改變世間制度。今昭國紙張產量僅可自給自足,欲使天下之人皆如此,則需攻取南方之地。彼處有物制紙更為廉價。”
話說到這裏,荀諶眼神之中帶上了一股笑意。
其實他昨天晚上也沒有好好睡一覺。
“奉孝,其實昨夜我亦取那幾本書籍觀之。因大王昨日所言天下地圖,我亦首次聞之。
雖此前大王曾述南北天氣之差異,但彼時我未深思。不過昨夜略覽《周髀算經》後,我方明白。
難怪大王過去數年如此重視算術之才,原來諸多吾等不解之問題,早於這些算經之中已有解釋……”
兩個人對視一眼,都深深看了一下彼此的黑眼圈,同道中人啊。
於是,荀諶邀請郭嘉去小會客室裏面坐下聊天吃早餐,熱乎乎的甜粥包子饅頭擺放在了餐桌上。
吃飯的過程食不言,兩個人都快速的解決了早餐,等到下面伺候的人收拾好之後,郭嘉就主動開口了。
“嘉昨夜閱書,讀到此處,倒是產生了些許疑問……春分之日夜分以至秋分之日夜分,極下常有日光。秋分之日夜分以至春分之日夜分,極下常無日光。故春秋分之日夜分之時,日光所照適至極,陰陽之分等也……”
這段話是《周髀算經》裏面的內容,是說春分之日,還有秋分之日的時候,晝夜平分,從春分之日到秋分之日,北極下有陽光照射。
而從秋分之日到春分之日,就沒有日光了。
這實際上也也只說了存在極晝極夜現象。
要按照現代知識來解釋春分之日還有秋分之日,就是太陽直射赤道的時候,所以晝夜平分,而楊秋昨天講的就是春夏秋冬的來源,也講了極晝極夜現象的原因。
她盡量用的是古人能夠理解的方式解釋了一下太陽的活動,這就導致了他們為什麽會有一年四季的差異。
郭嘉眼下說出這樣一段話,倒不是說他相信這個地球是球體了,而是感嘆有些知識其實就藏在典籍之中,然而以前卻常常容易被人忽略。
“友若兄,渾天說與蓋天說,似皆不能闡釋極晝極夜之現象。
昨夜嘉思索良久,如今看來,昭王之說法,似乎能更好地解釋四季輪回?
可以,嘉不善此道,否則必窮畢生之力以究此事。”
這番說法瞬間讓荀諶笑出了聲。
“奉孝若因昨日之事決定畢生研於此道,大王恐悔帶你見地圖。
其實此事大王曾對我言,需於算術極有天賦之人方能深入研究。
如蔡公與劉公那般之人,彼等昔日於東觀觀測天文,修訂歷法。
而二人有一弟子現於昭國,田孟舉尤為擅長此道,如今昭國已有人負責此事,未來觀測天文歷法自會有後繼人才,無需奉孝為此勞頓。
觀奉孝今日所言,是否已對大王所言信之七八?那麽奉孝對未來作何想?是需繼續思量?又或再游歷一番。”
沒錯,昨日郭嘉並沒有接受楊秋的招攬。
楊秋倒是也沒失望,只是讓郭嘉繼續留在昭國游歷,若改變想法了再找她。
當然,若有什麽疑問,也可以親自前來找她詢問。
“友若兄,對於昭王昨日所呈天下地圖,汝有何感?昨日兄不也如我一般,觀書一整晚?難道友若兄閱罷無疑問?”
這種事情,荀諶和郭嘉的關註點完全不一樣,他昨日簡單看了幾本書的內容之後,荀諶發現自己並不擅長於算術此道。
所以他最後印象深刻的是張衡的書籍。
“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奉孝,張衡先生於其書籍中言明月光形成之因,乃因太陽光照射而生。
這使我憶起昔時所閱王仲任先生的《論衡》,彼時先生於書中言,日食與月食之形成乃自然規律,與任何災異皆無關系。
然儒家將其視為異端,謂其離經叛道。吾今日卻覺先生具大智慧,若後儒家之言皆不可批,那麽未來必使儒家走向毀滅……”
荀諶所說的王仲任叫做王充,他出生於光武帝時期,會稽上虞人,是東漢歷史上一個著名的無神論者,也是一個唯物主義哲學家。
因為東漢劉秀再一次光覆大漢的原因,所以劉秀及其推崇讖緯之學,當時士族階層也就是東漢的知識分子,完全沈醉在讖緯神學還有鬼神迷信的社會風氣當中。
王充就是這個時代的離經叛道者,他直接提出了無神論,讓人們回歸現實,說這世界上沒有鬼,更沒有神,完全將儒家的君權神授天人感應進行了否定。
為此他還寫了一本書,對當時的社會現象進行了許多批評。
王充認為,天是自然的物質實體,有自己的運行規律,日月星辰也是自然物質,而人類社會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系,所以並沒有什麽天神意志,也並不會對人類活動產生幹預。
然後,他還專門寫了一個篇章解釋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聲稱其和人類的政治生活沒有絲毫關聯。
這無疑是一種很進步的思想,而且他還提倡薄藏,反對儒家提倡的厚葬。
所以這個人遭到了嚴重的打壓* 批評。
不過東漢還是有一個優點,雖然王充的想法在為政者看來很是大逆不道,但是東漢的名士言論還是自由的。
所以王充本人並不會直接被皇帝記恨,只是說官方不會推崇他的學說而已。
等到後來在他過世之後,蔡邕曾極力推廣《論衡》這本書,促進了這本書的傳播。
所以蔡邕在這個時代實在是一個文學燦爛,思想又挺開明的人。
而荀諶說出這一番話,語氣裏面對王充先生的推崇,擺明了他所認同的道已經和儒家有所割裂了,甚至有些背叛自己家族所學了。
郭嘉聽完雖有些震驚,隨即卻笑出了聲。
“友若兄生於荀氏家族,向來正襟危坐,恪守規矩。然自加入昭國以來,卻屢屢行離經叛道之事。
嘉本以為乃昭國所影響,今觀之,恐怕友若兄昔日所思所想就已然別具一格,而嘉於個人行為離經叛道,實則仍認同舊制。
不過自昨日起,吾亦已開始動搖。難怪文若提及昭王之時,面色極為覆雜。
恐文若心中亦有動搖,只是其有家族使命,有其所堅持之道。”
聽到郭嘉提到荀彧,荀諶的面色便有些覆雜了,昨日他已經看了荀彧寫給自己的信件。
因為董卓亂政關東諸侯討董的原因,在寫這封信的時候,荀彧已經表明他會帶著家族遷徙。
但是荀氏族人眾多,荀彧的號召力並不能讓族人全部跟他離開。
如今已經有數月過去,恐怕潁川郡那邊,族人已經遭到了戰亂的傷害。
“文若向來固執,自有一番抱負,吾為兄長亦不能使其改志。
更何況,家族恐亦看好關東諸侯,文若斷不會違背族老之意。
奉孝,汝為郭家旁系,不為家族所累。吾亦不會強求汝留於昭國。
大王昨日亦曾言,奉孝若有所好奇,盡可繼續在昭國游歷,所以接下來汝有何打算?”
郭嘉還是給出了昨日的答案,他還要再繼續游歷一番,荀諶自然沒有阻止,而是讓其繼續再昭國游歷。
楊秋是不會強留郭嘉的,這倒不是因為郭嘉不重要,而是因為郭嘉的性格強留下來,恐怕只會雙方鬧得不愉快,
不過賈詡不一樣,因為此人換老板的速度在歷史上極其快,他是無所謂哪個人當老板的,只要自己日子過得好就行。
所以郭嘉和賈詡的策略絕對不能一樣,哪怕最後的結果是郭嘉離開,也只能大大方方的送其離去。
大不了到時候表現一下自己的大度。
不過荀攸又不一樣了,歷史上雖然沒有一直換老板,但其實他的政治立場也挺靈活的,荀彧是反對曹操稱公,但是荀攸卻並不反對。
所以不同的人就得弄不同的策略。
說起來,荀攸現在已經在長安了,楊秋此時正在給賈詡寫一封信,讓他以後想辦法把荀攸撈出來控制在身邊。
做完這件事情之後,又有一個好消息來了。
長安又送了一批書籍過來,李儒這個人說到做到,將大量的典籍都往昭國送來,並且這一次,蔡邕也被李儒送過來了。
楊秋都震驚了,這個時候蔡邕怎麽會願意過來,所以她主動來到了蔡邕面前,想要詢問一下蔡邕是怎麽來的,難道是被李儒強迫的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