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8章 第 38 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038章 第 38 章
於是, 統一了楊家軍的共識之後,楊秋開始了馬邑縣的大生產運動。
轟轟烈烈的種地開始了。
過去七年的試驗,楊秋引領著楊家寨的村民,篩選出了馬邑縣最適宜種植的高產冬小麥種子。
冬小麥天生便具有抗寒抗旱的特質,
如今正是播種冬小麥的時機, 所以整個馬邑縣的人都在忙著種地, 包括兵卒。
按照目前的規劃,只要沒有異常天氣, 明年夏季就可以收割了。
之後, 他們還可以在同一塊田地上播種高產大豆種子, 實現輪種。
當然, 選擇大豆主要是因為大豆有綠肥之效,能滋養土地。
實際上, 小麥、大豆和粟的輪種,本就就是一種維護土壤肥力的傳統智慧。
然而,祖祖輩輩的智慧告訴我們,不可將所有雞蛋置於同一籃中。
因此, 楊秋還特意留出部分土地, 待到來年春天播種粟和黍,以期減少因天氣災害可能帶來的損失。
明年黃巾起義爆發後,天災與人禍必將接踵而至,屆時將有無數人因饑餓而失去生命。
因此,耕種無疑是當下首要任務。
畢竟, 民以食為天,沒有什麽比確保糧食安全更為重要的了。
然而, 光有糧食而無武器,同樣也難以安身立命。
所以, 楊秋肩上的擔子不輕。
她忙於耕作,不遺餘力地推廣那畝產高達八石的小麥種子,推廣自己悄悄購買的有機肥料……
至於玉米、紅薯、高粱這些作物,楊秋決定先讓兵卒屯田試種,讓兵卒們親眼見證這些新糧食的高產。
畢竟,這些農作物對於大漢的子民來說還相當陌生,若強迫他們種植未知的糧食
誰知道種出來是什麽結果?
就那麽一點田地,你若是逼迫他們去種植不認識的糧食,他們會跟你拼命!
更何況,楊秋準備的冬小麥種子也是高產種子,所以也沒有必要焦急推廣,先讓兵卒們看看這些糧食的產量。
做事,最忌諱一廂情願,需深知欲速則不達之理。
因此,這些事情都得慢慢來。
待糧食問題初步安排好後,接下來的要務便是大力招收鐵匠,提高鐵匠待遇,然後全力生產農具和武器。
這些繁重的工作,足以讓楊秋忙碌得幾無休憩之時。
就這樣忙碌了十多天,基本已經動員了整個馬邑縣拿出一部分田地播種冬小麥之後。
楊秋還來不及開會討論下一階段的工作任務,一個意外的人來拜訪了。
這人是張遼,他是秘密來拜訪的。
要知道,楊秋現在可是反賊!
哪怕是秘密拜訪,這都證明張遼不打算和她切斷聯系。
想到張遼上一次送來的密信,楊秋有些自戀了。
她懷疑張遼那次送密信不是因為過去幾年的情分,而是因為張遼想要交好於她。
於是,楊秋在密室裏面秘密接待了張遼。
“我很意外,文遠,你竟然還願意來見我?”
文遠這字是張遼父親最近取的,盡管楊秋早已知曉這個名字未來會與張遼緊密相連。
但直到現在,她才能坦然地喚出這個被載入史冊的名字。
張遼未曾料到楊秋會以此言作為開場,他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楊將軍,你如今可是威風凜凜!某這種昔日舊友,若是不趁早來聯絡關系,以後豈不是高攀不上了?
所以,某特地趕來提醒將軍,莫忘了我們這些昔日舊友。”
難得看到張遼如此幽默的時候,楊秋聽懂了對方的含義,此刻簡直要大笑出聲了。
張遼這言下之意,分明就是要跟她混啊!
這……這簡直就是天助我也!
大喜事!
如今,呂布已在她麾下,張遼也向她表達了投效之意,再加上張楊,這簡直就是並州三巨頭的匯聚,而且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猛將。
然而,楊秋也清楚,張楊的投降是迫於形勢,所以一條道走到黑。
而呂布則是為了兄弟們的生存,目前仍處於軟禁狀態,她還不敢輕易放他自由。
所以張遼為什麽主動來這裏暗示投靠,這不對勁啊。
畢竟,她楊秋現在是朝廷親自認證的反賊,前途看著一片渺茫。
而張氏家族雖然失去了馬邑縣,但豪強都是狡兔三窟的,張遼家族絕對沒有傷到根基。
再加上這些年張家紙的售賣,張氏在朝廷人脈關系那是相當不錯,張遼其實有很多出仕機會,完全不用考慮她這個反賊。
這一旦沾染上了,對張氏可不是什麽好事兒。
所以盡管和張遼田沖認識了七年,但楊秋的造反事業卻從來沒有考慮過他們。
因為她深知,這兩個人必須為家族的前途著想,就像當初的王柔一樣。
那時,楊秋不一定需要殺了王柔,還可以綁架之後威脅王家給錢贖人。
可是王柔絕不會接受這種屈辱。
畢竟在漢朝,氣節和名聲往往比性命更為重要。
所以王柔當時只能死,他不能受辱,更不能讓家族受辱。
自然,張遼和田沖也會受到家族的束縛,他們的人生選擇並非完全由自己主宰。
因此,張遼似乎找不到任何理由來投靠楊秋。
哪怕張遼莫名其妙看好她,但張氏家族,尤其是張遼的父親,怎麽可能允許他做出這樣的選擇?
所以楊秋納悶了。
“文遠來此,尊父知道嗎?”
此言實乃試探之意,然張遼默然不答,反以問作答。
“將軍,太守既歿,餘縣之兵皆不足掛齒,何以屯兵馬邑縣而裹足不前?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此時恰是占據雁門郡之良機,何不揮師直取雁門關,一舉而定之?莫非要坐待漢軍來伐?”
“但我所知將軍,非粗心大意之輩,故,將軍是否已有定計,料定漢軍無暇他顧?抑或,將軍已投身太平道之旗下?”
此言一出,楊秋驚愕之餘,目光直射張遼。
這段話的潛臺詞已經暗示得非常明顯了,以兵法策略論之。
楊秋宜應乘勝長驅,一舉占據雁門關,將雁門郡徹底納入囊中。
但楊秋按兵不動,張遼因此猜測,其或已投身太平道。
這只能證明一件事情,張遼也知道太平道圖謀不軌,會在明年起事,所以這才是楊秋不再出兵的原因。
屆時漢家天下將亂,朝廷哪裏還有時間理會她這個小小反賊。
至少從目前來看,張角的的危害性可比她大多了。
但重點是,張遼怎麽知道太平道的事情?看起來似乎還了解得很清楚。
“為何有此一問,這個問題的答案很重要嗎?”
張遼觀察著楊秋的神色,他垂眸低聲開口了。
“太平道起事,必敗無疑。將軍最好不要受人擺布,我始終覺得,將軍應該走自己的道。”
這一下子,楊秋更是震驚了。
張遼為何如此篤定太平道的結局?難道僅憑其天生的軍事天賦?
於是楊秋直接問了出來。
“我並未加入太平道,只是知其舉事之意!故,我欲讓士卒休整一時。可是文遠,汝何以對太平道了解如此之深?”
這一刻,張遼目光覆雜地開口了。
“將軍,你舉事至今,怕還是不夠了解朝堂的消息,其實關於太平道的事情,朝廷許多大臣都覺得太平道有不臣之心。
好幾年前,朝廷就查禁過張角,當時一些大臣就覺得張角有聚眾造反的意圖,但後來此事未成。
而就在今年,又有一些大臣聯名上書,告知張角有謀反意圖,事實上,這已經是大漢人盡皆知的秘密了。
這太平道廣聚門徒,多達數十萬眾,若非圖謀不軌,更欲何為?
可是各州郡的官員對此事諱莫如深,恐怕都各有算計!張角,他恐怕還被蒙在鼓裏,不了解那些士族官員真正的意圖。
彼以為傾覆天子便可安享太平,然即使事成,也不過是王莽舊事重演而已!”
楊秋聽罷,心緒覆雜。
她忍不住想到了自己以前看過的一個陰謀論。
太平道起事之際,烽火迅速燎原,直接席卷八州之地。
如此浩大的動蕩,地方官員與士族焉能毫不知情?
此等事變,實則在他們的默許之下悄然發生。
其中,不乏野心勃勃之輩,伺機而動,意圖在亂世之中謀取一己之私。
歷經黨錮之禍的黨人,已然使東漢士子階層與朝廷產生了深深的裂痕。
他們選擇靜觀事態發展,任由這場風波愈演愈烈。
更有甚者,欲借此良機,逼迫天子解除黨錮,以恢覆士族之權勢
故而,野心家、冷漠看客、圖利之徒,於黃巾之亂中掀起了精彩紛呈的大戲。
最終結果也讓各方滿意。
黨錮得解,士子重返權利之巔。
野心家趁機招募鄉勇,逐漸擁兵自重。
冷漠者則笑言漢室當頹!
然而,在這場動亂中,最為悲慘的莫過於那些被蠱惑而參與造反的庶民。
他們原本只是為了一口飽飯而奮起反抗,卻最終一個個在戰場上慘烈而亡。
而今,張遼特意過來求證她和太平道的關系,楊秋面色覆雜地開口了。
“文遠,那些士族們是不是希望天子解除黨錮?若不能遂其願,他們便幫助太平道亂了這天下?
所以,即使太平道贏了,之後也只是諸侯爭霸?畢竟這些自詡身份高貴的士族,豈能容太平道之信徒占據權勢?”
張遼沒有點頭,事實上張氏還算不上世家大族,累世官宦。
只是圈子到了那個邊緣,有些事情即使別人不說,其實圈內人都看得明白。
就像是太平道造反的事情,雖眾人皆有所察覺,然僅寥寥數人敢於上稟天子。
眾多士人亦心存觀望,天命究竟還是不是在劉家?
只要漢家天子的統治被動搖,各路野心家必將蜂擁而起,逐鹿中原,這已經是許多士族都默認的未來了。
為此,諸多家族私下裏積蓄糧草,招募兵馬,囤積武器,眾人皆已做好在漢室傾頹之際狠狠咬上一口的準備。
張遼今日來見楊秋,就是為了確定楊秋和太平道之間的關系。
若楊秋果真投身太平道,那便是他張遼識人不明,高估了其政治才略。
但現在,他得到了滿意的答案。
“將軍,亂世將起,世人皆有可能在這洪流中傾覆,故張氏亦需步步為營,謹慎行事。
無論情願與否,各家皆會暗中布局,多方下註,只因無人能預知最終之勝者。吾父已允吾自行抉擇前程,然家族之資源,卻不會助我一臂之力。
我所擇之路,艱難險阻,將軍以為,我之抉擇,是否明智?”
這言下之意不就是,張遼要投靠她,但是張氏家族不會給與支持。
這已經足夠了。
楊秋聞此,笑而起身,行至張遼面前。
“有些答案,若輕易言出,恐遭人哂笑,謂我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然而,我絕不會讓文遠的選擇,最終成為他人笑柄。
文遠對我如此信任,我豈能辜負?來,隨我去一處地方,那裏之物,定會讓文遠大吃一驚。
待到未來某日,史書之上,只會讚譽文遠你慧眼識英雄。所以,文遠,何不去親眼看看,那未來世界之模樣?”
說完這話,楊秋就帶著張遼秘密出門來到了她在張氏塢堡後面建立的秘密工坊。
這裏曾經是張家的地盤,楊秋倒也沒有不好意思占用人家曾經的土地。
畢竟張氏塢堡有個秘密煉鐵高爐,附近山上又有鐵礦,周圍又有河流。
這等資源優勢不利用,她楊秋就是傻子。
所以她將煉鐵工坊建立在了張氏曾經的塢堡這裏。
自然,張遼也很熟悉這個地方,那畢竟是張氏曾經的家產。
可是從跟楊秋來到這座煉鐵工坊,再看著裏面的鐵匠鑄鐵,張遼感受到了一種陌生的感覺。
似乎這裏跟以前相似,但又好像完全不一樣。
於是張遼問出了自己的疑問。
“這鐵匠的鑄鐵技巧似乎跟張家的鐵匠不一樣,還有,將軍這工坊怎麽招攬了這麽多的鐵匠,馬邑縣有這麽多鐵匠嗎?”
自西漢以來,煉鐵技術便一直在不斷發展。
那時,漢帝國在與匈奴的征戰中屢戰屢勝,令匈奴人聞風喪膽。
這除了因為漢帝國的將軍們勇猛善戰、漢武帝時期的國力強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那便是技術的代差。
匈奴人冶金業幾乎沒有,所用的箭還是由獸骨制成,至於其用的鐵制武器,那更是完全比不上漢朝的兵戈。
而西漢時候,煉鐵技術已經非常發達了,可以建造大型的煉鐵豎爐,彼時已經具備了生鐵炒鋼的技術。
這種技術使得戰場上的武器更加鋒利,也使得農具的使用更加普及。
技術的提升,也使得土地利用率開始提高,於是土地可以開始輪種,糧食產量也開始提高。
要知道,秦漢以前,五千萬以上的人口在這片土地可是養不活的。
因為那時候還是石頭木頭等做的農具在普遍使用。
而這種農具只能把土地翻得很淺,這也導致糧食產量很低,一塊地種了一兩年就要休耕保養,不能輪種。
而煉鐵技術的發展,不只在戰場上提高了優勢,更是在農業上帶來了飛速的進步,直接提高了生產力。
所以從古至今,提高生產力才是真理啊。
自然,煉鐵工坊的建造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楊秋之所以把張遼帶到這裏來,她就是想讓張遼知道,改變未來的不是世家大族,而是生產力進步。
“文遠,上古有燧人氏取火種,嫘祖養蠶,神農氏嘗百草,巢氏築屋,黃帝造車……我們的祖先教導了我們生存技巧,創造了我們華夏文明。
而我們漢人,又將冶鐵之術進一步發展,鋒利之兵刃,令周邊胡人聞風喪膽;鐵制農具之銳,助我輩耕耘田地,使糧食滿倉。
此乃技藝精進之必然結果,非偶然之幸!
如今,這工坊已經在原有的煉鐵技術上進一步發展,不只可以提高產量,還可以鍛造出更加鋒利的鐵器。”
“所以文遠你看到的鑄鐵技巧不一樣,因為這已經是不同的方法了,這種方法我稱為灌鋼法。
其產量較以往的高爐增加了幾倍,制作出來的鐵器也更加鋒利。”
“至於鐵匠,只要提高鐵匠待遇,讓他們家人有衣可穿,有糧可吃,有屋可住。
然後再讓他們的孩子可以讀書識字,給他們分田地,讓家族裏面的人衣食無憂,鐵匠的人數自然可以提高,因為他們會心甘情願地教導越來越多的鐵匠子弟。”
“文遠,隨我來這裏看看。”
說著,楊秋帶著張遼去了塢堡裏面一處寬闊的堂屋,那裏有一百多個孩子跪坐在地上,男孩女孩都有。
這些孩子面前放著書案,上面有毛筆,有紙張。
而前面有一個美麗的女子正在教導孩子們認字讀書。
這人正是當初從虎口寨解救的女子陶玉。
當時,楊秋把人救下之後就把人交給了鄧容,而鄧容也沒有勸說陶玉要怎麽振作,怎麽堅強。
只要堅持要求陶玉跟在她身邊半個月。
如果半個月之後依然不想活下去,那時不會再有人阻止她。
陶玉很是沈默,她幾乎不說話,不對外界有太多關註,但她信守承諾在鄧容身邊待了半個月。
後來,她找到了楊秋。
那時候楊秋已經和眾人商討了怎麽提高鐵匠待遇,這其中就包括請一個先生教導鐵匠孩子們讀書識字。
而陶玉毛遂自薦了自己,楊秋當即就同意了。
她沒有問陶玉為何做這個決定,也沒有問陶玉對楊家軍的想法。
楊秋只是覺得,在陶玉的眼神裏面,她看到了對生活的希望。
如今看來,陶玉在這裏生活得很平靜,她適合這樣的生活。
當然,教育這事兒是楊秋治下的重中之重。
她不只是在鐵匠這裏開展了鐵匠子女免費教育,她還要求軍中兵卒每天要識字三個。
不過,兵卒識字不能用軍法強制,而是帶鼓勵性。
只要每日完成三個字的任務,並在月底的考察中達到認字數量標準,那麽月底就可以根據考察結果提高軍餉待遇,以及布匹肉類之類的特殊獎勵。
當然,還必須提高積極性,讓人看到識字的好處。
所以楊秋設立了升職的激勵機制。
那些在識字方面表現出色的兵卒,可以直接獲得升職的機會,從伍長晉升為什長,再從什長晉升為隊長。
只要他們表現出色,一切晉升的可能性都向他們敞開。
至於全民教育,那不可能,這屬於白日作夢,不說有沒有這個金錢實力。
就算有,但對於大部分農戶而言,種地才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事情。
你若是強迫他們把孩子送去學堂裏面讀書識字,他們會罵你腦殼有病!
飯都不確定能吃飽,誰願意讓家裏的勞動力不勞作去讀書?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楊秋也沒妄想強求。
脫離現實去發展,那是找死。
所以,除了兵卒,楊秋先把教育試運行在了鐵坊這裏。
如今這裏也算是一個小小工廠了,這裏的鐵匠就相當於工人。
提高工人待遇,妥善解決工人家庭的居住問題,並為其提供子女接受教育的機會,讓鐵匠安心在工坊裏面做事兒,這是必要的措施。
畢竟煉鐵實在是太重要了。
而東漢時候已經開始用炒鋼法煉鐵,但產量不夠高,且品質一般,過程具有偶然性。
而技術不能躍遷發展,所以楊秋先讓鐵匠們練習灌鋼法,這本應該是南北朝時候的技術,不過現在引導鐵匠往這個方向走,倒也不算太困難。
畢竟技術總是一步一步升級。
只是,張遼還是沒有懂楊秋的意思,他當然明白煉鐵的重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鐵可以生產武器和農具,如果楊秋不能自己生產,而是依靠世家大族的鐵匠工坊,那就相當於把身家性命交到了別人手裏。
所以對於楊秋將煉鐵工坊當做重中之重,張遼非常理解。
當然,為此提高鐵匠待遇,優待鐵匠子女,讓鐵匠子女可以讀書,這雖然超出他的想象,但不失為一個鼓勵鐵匠增多的方法。
雖然他腦海裏還沒有打仗打的就是後勤保障這個概念,但他知道兵法裏面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所以張遼隱隱約約已經明白,武器和糧食掌握自己手裏面,這才不會被外部勢力所掣肘。
“將軍,我明白武器和糧食的重要性,這一處田地張氏已經放棄了,將軍不用擔憂我心中不虞。”
思來想去,張遼想出了楊秋讓他看這一處工坊的原因。
畢竟,這裏原來屬於張家,而他如今決定投靠楊秋,那麽張家的財產土地,楊秋肯定要給個交代,總不能白白占了吧?
當然,楊秋早就準備了其他方法補償,但這和她眼下要做的事情可不是一回事。
於是楊秋笑了笑不說話,而是又帶著張遼去了外面幾裏遠的田地。
那裏正有人在種植冬小麥,這裏附近的土地曾經也是張氏的。
當初兩千多人被征集為兵卒,每個人都分了一百畝田地,但土地可沒有分完。
所以那些暫時沒有分出來的田地就讓兵卒們屯田。
“文遠,關於楊家畝產八石的事情,你也聽說過了吧?”
張遼點頭,楊秋笑著開口了。
“這件事情是真的,不是傳言。”
這話說完,張遼瞬間露出了驚愕的神情,這種產量他當時聽完都覺得是謠言。
他們張氏所有的土地,用了最好的種植方法,最好的種子,但最好的產量也只有一畝地五石,那還是非常稀有的情況。
然而楊秋現在竟然平淡地說出了如此讓人驚人的事情。
若是糧食有這種產量,那這天下許多人就不會被餓死了。
如果楊秋知道張遼腦海裏此刻的想法,她肯定會笑出聲,畝產再高,那都是抵擋不住剝削。
只要這個上上下下的制度體系有問題,再牛逼的技術,再高的產量,那都跟窮苦人沒有關系。
但楊秋現在不適合跟張遼談制度,這種事情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她想跟張遼聊的是,提高生產力有多麽重要。
於是,楊秋走到一塊草地扯了一根已經枯黃的雜草起來。
這種雜草在未來有很多形象的稱呼,其中一種就叫做狗尾巴草,現在的稱呼叫做莠子草。
“文遠,你知道我們吃的粟一萬年前是什麽樣子嗎?”
張遼納悶,然後搖頭。
“難道一萬年前的粟不是粟?”
此言一出,楊秋笑著指了指手中枯黃的狗尾巴草。
“一萬年前,粟就是這個樣子。”
這話瞬間讓張遼震驚了,他開口就結巴了。
“這……這是不是有搞錯了?有哪本書籍記載了這個事情嗎?”
那當然是幾千年後的發現,不過眼下不重要,楊秋簡單地解釋了起來。
“粟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的,是我們祖先不斷挑選顆粒飽滿籽大的種子不斷種植馴化而來,這就像是狗,最開始是由狼馴化而來。
至於雞鴨牛,難道他們一萬年前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的。”
話說到這裏,張遼似乎隱隱約約觸摸到了楊秋的意圖,但總感覺還是隔著一層薄霧,就像是霧裏看花。
楊秋沒有繼續讓張遼苦思,而是帶著張遼下了田地。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於是, 統一了楊家軍的共識之後,楊秋開始了馬邑縣的大生產運動。
轟轟烈烈的種地開始了。
過去七年的試驗,楊秋引領著楊家寨的村民,篩選出了馬邑縣最適宜種植的高產冬小麥種子。
冬小麥天生便具有抗寒抗旱的特質,
如今正是播種冬小麥的時機, 所以整個馬邑縣的人都在忙著種地, 包括兵卒。
按照目前的規劃,只要沒有異常天氣, 明年夏季就可以收割了。
之後, 他們還可以在同一塊田地上播種高產大豆種子, 實現輪種。
當然, 選擇大豆主要是因為大豆有綠肥之效,能滋養土地。
實際上, 小麥、大豆和粟的輪種,本就就是一種維護土壤肥力的傳統智慧。
然而,祖祖輩輩的智慧告訴我們,不可將所有雞蛋置於同一籃中。
因此, 楊秋還特意留出部分土地, 待到來年春天播種粟和黍,以期減少因天氣災害可能帶來的損失。
明年黃巾起義爆發後,天災與人禍必將接踵而至,屆時將有無數人因饑餓而失去生命。
因此,耕種無疑是當下首要任務。
畢竟, 民以食為天,沒有什麽比確保糧食安全更為重要的了。
然而, 光有糧食而無武器,同樣也難以安身立命。
所以, 楊秋肩上的擔子不輕。
她忙於耕作,不遺餘力地推廣那畝產高達八石的小麥種子,推廣自己悄悄購買的有機肥料……
至於玉米、紅薯、高粱這些作物,楊秋決定先讓兵卒屯田試種,讓兵卒們親眼見證這些新糧食的高產。
畢竟,這些農作物對於大漢的子民來說還相當陌生,若強迫他們種植未知的糧食
誰知道種出來是什麽結果?
就那麽一點田地,你若是逼迫他們去種植不認識的糧食,他們會跟你拼命!
更何況,楊秋準備的冬小麥種子也是高產種子,所以也沒有必要焦急推廣,先讓兵卒們看看這些糧食的產量。
做事,最忌諱一廂情願,需深知欲速則不達之理。
因此,這些事情都得慢慢來。
待糧食問題初步安排好後,接下來的要務便是大力招收鐵匠,提高鐵匠待遇,然後全力生產農具和武器。
這些繁重的工作,足以讓楊秋忙碌得幾無休憩之時。
就這樣忙碌了十多天,基本已經動員了整個馬邑縣拿出一部分田地播種冬小麥之後。
楊秋還來不及開會討論下一階段的工作任務,一個意外的人來拜訪了。
這人是張遼,他是秘密來拜訪的。
要知道,楊秋現在可是反賊!
哪怕是秘密拜訪,這都證明張遼不打算和她切斷聯系。
想到張遼上一次送來的密信,楊秋有些自戀了。
她懷疑張遼那次送密信不是因為過去幾年的情分,而是因為張遼想要交好於她。
於是,楊秋在密室裏面秘密接待了張遼。
“我很意外,文遠,你竟然還願意來見我?”
文遠這字是張遼父親最近取的,盡管楊秋早已知曉這個名字未來會與張遼緊密相連。
但直到現在,她才能坦然地喚出這個被載入史冊的名字。
張遼未曾料到楊秋會以此言作為開場,他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楊將軍,你如今可是威風凜凜!某這種昔日舊友,若是不趁早來聯絡關系,以後豈不是高攀不上了?
所以,某特地趕來提醒將軍,莫忘了我們這些昔日舊友。”
難得看到張遼如此幽默的時候,楊秋聽懂了對方的含義,此刻簡直要大笑出聲了。
張遼這言下之意,分明就是要跟她混啊!
這……這簡直就是天助我也!
大喜事!
如今,呂布已在她麾下,張遼也向她表達了投效之意,再加上張楊,這簡直就是並州三巨頭的匯聚,而且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猛將。
然而,楊秋也清楚,張楊的投降是迫於形勢,所以一條道走到黑。
而呂布則是為了兄弟們的生存,目前仍處於軟禁狀態,她還不敢輕易放他自由。
所以張遼為什麽主動來這裏暗示投靠,這不對勁啊。
畢竟,她楊秋現在是朝廷親自認證的反賊,前途看著一片渺茫。
而張氏家族雖然失去了馬邑縣,但豪強都是狡兔三窟的,張遼家族絕對沒有傷到根基。
再加上這些年張家紙的售賣,張氏在朝廷人脈關系那是相當不錯,張遼其實有很多出仕機會,完全不用考慮她這個反賊。
這一旦沾染上了,對張氏可不是什麽好事兒。
所以盡管和張遼田沖認識了七年,但楊秋的造反事業卻從來沒有考慮過他們。
因為她深知,這兩個人必須為家族的前途著想,就像當初的王柔一樣。
那時,楊秋不一定需要殺了王柔,還可以綁架之後威脅王家給錢贖人。
可是王柔絕不會接受這種屈辱。
畢竟在漢朝,氣節和名聲往往比性命更為重要。
所以王柔當時只能死,他不能受辱,更不能讓家族受辱。
自然,張遼和田沖也會受到家族的束縛,他們的人生選擇並非完全由自己主宰。
因此,張遼似乎找不到任何理由來投靠楊秋。
哪怕張遼莫名其妙看好她,但張氏家族,尤其是張遼的父親,怎麽可能允許他做出這樣的選擇?
所以楊秋納悶了。
“文遠來此,尊父知道嗎?”
此言實乃試探之意,然張遼默然不答,反以問作答。
“將軍,太守既歿,餘縣之兵皆不足掛齒,何以屯兵馬邑縣而裹足不前?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此時恰是占據雁門郡之良機,何不揮師直取雁門關,一舉而定之?莫非要坐待漢軍來伐?”
“但我所知將軍,非粗心大意之輩,故,將軍是否已有定計,料定漢軍無暇他顧?抑或,將軍已投身太平道之旗下?”
此言一出,楊秋驚愕之餘,目光直射張遼。
這段話的潛臺詞已經暗示得非常明顯了,以兵法策略論之。
楊秋宜應乘勝長驅,一舉占據雁門關,將雁門郡徹底納入囊中。
但楊秋按兵不動,張遼因此猜測,其或已投身太平道。
這只能證明一件事情,張遼也知道太平道圖謀不軌,會在明年起事,所以這才是楊秋不再出兵的原因。
屆時漢家天下將亂,朝廷哪裏還有時間理會她這個小小反賊。
至少從目前來看,張角的的危害性可比她大多了。
但重點是,張遼怎麽知道太平道的事情?看起來似乎還了解得很清楚。
“為何有此一問,這個問題的答案很重要嗎?”
張遼觀察著楊秋的神色,他垂眸低聲開口了。
“太平道起事,必敗無疑。將軍最好不要受人擺布,我始終覺得,將軍應該走自己的道。”
這一下子,楊秋更是震驚了。
張遼為何如此篤定太平道的結局?難道僅憑其天生的軍事天賦?
於是楊秋直接問了出來。
“我並未加入太平道,只是知其舉事之意!故,我欲讓士卒休整一時。可是文遠,汝何以對太平道了解如此之深?”
這一刻,張遼目光覆雜地開口了。
“將軍,你舉事至今,怕還是不夠了解朝堂的消息,其實關於太平道的事情,朝廷許多大臣都覺得太平道有不臣之心。
好幾年前,朝廷就查禁過張角,當時一些大臣就覺得張角有聚眾造反的意圖,但後來此事未成。
而就在今年,又有一些大臣聯名上書,告知張角有謀反意圖,事實上,這已經是大漢人盡皆知的秘密了。
這太平道廣聚門徒,多達數十萬眾,若非圖謀不軌,更欲何為?
可是各州郡的官員對此事諱莫如深,恐怕都各有算計!張角,他恐怕還被蒙在鼓裏,不了解那些士族官員真正的意圖。
彼以為傾覆天子便可安享太平,然即使事成,也不過是王莽舊事重演而已!”
楊秋聽罷,心緒覆雜。
她忍不住想到了自己以前看過的一個陰謀論。
太平道起事之際,烽火迅速燎原,直接席卷八州之地。
如此浩大的動蕩,地方官員與士族焉能毫不知情?
此等事變,實則在他們的默許之下悄然發生。
其中,不乏野心勃勃之輩,伺機而動,意圖在亂世之中謀取一己之私。
歷經黨錮之禍的黨人,已然使東漢士子階層與朝廷產生了深深的裂痕。
他們選擇靜觀事態發展,任由這場風波愈演愈烈。
更有甚者,欲借此良機,逼迫天子解除黨錮,以恢覆士族之權勢
故而,野心家、冷漠看客、圖利之徒,於黃巾之亂中掀起了精彩紛呈的大戲。
最終結果也讓各方滿意。
黨錮得解,士子重返權利之巔。
野心家趁機招募鄉勇,逐漸擁兵自重。
冷漠者則笑言漢室當頹!
然而,在這場動亂中,最為悲慘的莫過於那些被蠱惑而參與造反的庶民。
他們原本只是為了一口飽飯而奮起反抗,卻最終一個個在戰場上慘烈而亡。
而今,張遼特意過來求證她和太平道的關系,楊秋面色覆雜地開口了。
“文遠,那些士族們是不是希望天子解除黨錮?若不能遂其願,他們便幫助太平道亂了這天下?
所以,即使太平道贏了,之後也只是諸侯爭霸?畢竟這些自詡身份高貴的士族,豈能容太平道之信徒占據權勢?”
張遼沒有點頭,事實上張氏還算不上世家大族,累世官宦。
只是圈子到了那個邊緣,有些事情即使別人不說,其實圈內人都看得明白。
就像是太平道造反的事情,雖眾人皆有所察覺,然僅寥寥數人敢於上稟天子。
眾多士人亦心存觀望,天命究竟還是不是在劉家?
只要漢家天子的統治被動搖,各路野心家必將蜂擁而起,逐鹿中原,這已經是許多士族都默認的未來了。
為此,諸多家族私下裏積蓄糧草,招募兵馬,囤積武器,眾人皆已做好在漢室傾頹之際狠狠咬上一口的準備。
張遼今日來見楊秋,就是為了確定楊秋和太平道之間的關系。
若楊秋果真投身太平道,那便是他張遼識人不明,高估了其政治才略。
但現在,他得到了滿意的答案。
“將軍,亂世將起,世人皆有可能在這洪流中傾覆,故張氏亦需步步為營,謹慎行事。
無論情願與否,各家皆會暗中布局,多方下註,只因無人能預知最終之勝者。吾父已允吾自行抉擇前程,然家族之資源,卻不會助我一臂之力。
我所擇之路,艱難險阻,將軍以為,我之抉擇,是否明智?”
這言下之意不就是,張遼要投靠她,但是張氏家族不會給與支持。
這已經足夠了。
楊秋聞此,笑而起身,行至張遼面前。
“有些答案,若輕易言出,恐遭人哂笑,謂我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然而,我絕不會讓文遠的選擇,最終成為他人笑柄。
文遠對我如此信任,我豈能辜負?來,隨我去一處地方,那裏之物,定會讓文遠大吃一驚。
待到未來某日,史書之上,只會讚譽文遠你慧眼識英雄。所以,文遠,何不去親眼看看,那未來世界之模樣?”
說完這話,楊秋就帶著張遼秘密出門來到了她在張氏塢堡後面建立的秘密工坊。
這裏曾經是張家的地盤,楊秋倒也沒有不好意思占用人家曾經的土地。
畢竟張氏塢堡有個秘密煉鐵高爐,附近山上又有鐵礦,周圍又有河流。
這等資源優勢不利用,她楊秋就是傻子。
所以她將煉鐵工坊建立在了張氏曾經的塢堡這裏。
自然,張遼也很熟悉這個地方,那畢竟是張氏曾經的家產。
可是從跟楊秋來到這座煉鐵工坊,再看著裏面的鐵匠鑄鐵,張遼感受到了一種陌生的感覺。
似乎這裏跟以前相似,但又好像完全不一樣。
於是張遼問出了自己的疑問。
“這鐵匠的鑄鐵技巧似乎跟張家的鐵匠不一樣,還有,將軍這工坊怎麽招攬了這麽多的鐵匠,馬邑縣有這麽多鐵匠嗎?”
自西漢以來,煉鐵技術便一直在不斷發展。
那時,漢帝國在與匈奴的征戰中屢戰屢勝,令匈奴人聞風喪膽。
這除了因為漢帝國的將軍們勇猛善戰、漢武帝時期的國力強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那便是技術的代差。
匈奴人冶金業幾乎沒有,所用的箭還是由獸骨制成,至於其用的鐵制武器,那更是完全比不上漢朝的兵戈。
而西漢時候,煉鐵技術已經非常發達了,可以建造大型的煉鐵豎爐,彼時已經具備了生鐵炒鋼的技術。
這種技術使得戰場上的武器更加鋒利,也使得農具的使用更加普及。
技術的提升,也使得土地利用率開始提高,於是土地可以開始輪種,糧食產量也開始提高。
要知道,秦漢以前,五千萬以上的人口在這片土地可是養不活的。
因為那時候還是石頭木頭等做的農具在普遍使用。
而這種農具只能把土地翻得很淺,這也導致糧食產量很低,一塊地種了一兩年就要休耕保養,不能輪種。
而煉鐵技術的發展,不只在戰場上提高了優勢,更是在農業上帶來了飛速的進步,直接提高了生產力。
所以從古至今,提高生產力才是真理啊。
自然,煉鐵工坊的建造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楊秋之所以把張遼帶到這裏來,她就是想讓張遼知道,改變未來的不是世家大族,而是生產力進步。
“文遠,上古有燧人氏取火種,嫘祖養蠶,神農氏嘗百草,巢氏築屋,黃帝造車……我們的祖先教導了我們生存技巧,創造了我們華夏文明。
而我們漢人,又將冶鐵之術進一步發展,鋒利之兵刃,令周邊胡人聞風喪膽;鐵制農具之銳,助我輩耕耘田地,使糧食滿倉。
此乃技藝精進之必然結果,非偶然之幸!
如今,這工坊已經在原有的煉鐵技術上進一步發展,不只可以提高產量,還可以鍛造出更加鋒利的鐵器。”
“所以文遠你看到的鑄鐵技巧不一樣,因為這已經是不同的方法了,這種方法我稱為灌鋼法。
其產量較以往的高爐增加了幾倍,制作出來的鐵器也更加鋒利。”
“至於鐵匠,只要提高鐵匠待遇,讓他們家人有衣可穿,有糧可吃,有屋可住。
然後再讓他們的孩子可以讀書識字,給他們分田地,讓家族裏面的人衣食無憂,鐵匠的人數自然可以提高,因為他們會心甘情願地教導越來越多的鐵匠子弟。”
“文遠,隨我來這裏看看。”
說著,楊秋帶著張遼去了塢堡裏面一處寬闊的堂屋,那裏有一百多個孩子跪坐在地上,男孩女孩都有。
這些孩子面前放著書案,上面有毛筆,有紙張。
而前面有一個美麗的女子正在教導孩子們認字讀書。
這人正是當初從虎口寨解救的女子陶玉。
當時,楊秋把人救下之後就把人交給了鄧容,而鄧容也沒有勸說陶玉要怎麽振作,怎麽堅強。
只要堅持要求陶玉跟在她身邊半個月。
如果半個月之後依然不想活下去,那時不會再有人阻止她。
陶玉很是沈默,她幾乎不說話,不對外界有太多關註,但她信守承諾在鄧容身邊待了半個月。
後來,她找到了楊秋。
那時候楊秋已經和眾人商討了怎麽提高鐵匠待遇,這其中就包括請一個先生教導鐵匠孩子們讀書識字。
而陶玉毛遂自薦了自己,楊秋當即就同意了。
她沒有問陶玉為何做這個決定,也沒有問陶玉對楊家軍的想法。
楊秋只是覺得,在陶玉的眼神裏面,她看到了對生活的希望。
如今看來,陶玉在這裏生活得很平靜,她適合這樣的生活。
當然,教育這事兒是楊秋治下的重中之重。
她不只是在鐵匠這裏開展了鐵匠子女免費教育,她還要求軍中兵卒每天要識字三個。
不過,兵卒識字不能用軍法強制,而是帶鼓勵性。
只要每日完成三個字的任務,並在月底的考察中達到認字數量標準,那麽月底就可以根據考察結果提高軍餉待遇,以及布匹肉類之類的特殊獎勵。
當然,還必須提高積極性,讓人看到識字的好處。
所以楊秋設立了升職的激勵機制。
那些在識字方面表現出色的兵卒,可以直接獲得升職的機會,從伍長晉升為什長,再從什長晉升為隊長。
只要他們表現出色,一切晉升的可能性都向他們敞開。
至於全民教育,那不可能,這屬於白日作夢,不說有沒有這個金錢實力。
就算有,但對於大部分農戶而言,種地才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事情。
你若是強迫他們把孩子送去學堂裏面讀書識字,他們會罵你腦殼有病!
飯都不確定能吃飽,誰願意讓家裏的勞動力不勞作去讀書?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楊秋也沒妄想強求。
脫離現實去發展,那是找死。
所以,除了兵卒,楊秋先把教育試運行在了鐵坊這裏。
如今這裏也算是一個小小工廠了,這裏的鐵匠就相當於工人。
提高工人待遇,妥善解決工人家庭的居住問題,並為其提供子女接受教育的機會,讓鐵匠安心在工坊裏面做事兒,這是必要的措施。
畢竟煉鐵實在是太重要了。
而東漢時候已經開始用炒鋼法煉鐵,但產量不夠高,且品質一般,過程具有偶然性。
而技術不能躍遷發展,所以楊秋先讓鐵匠們練習灌鋼法,這本應該是南北朝時候的技術,不過現在引導鐵匠往這個方向走,倒也不算太困難。
畢竟技術總是一步一步升級。
只是,張遼還是沒有懂楊秋的意思,他當然明白煉鐵的重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鐵可以生產武器和農具,如果楊秋不能自己生產,而是依靠世家大族的鐵匠工坊,那就相當於把身家性命交到了別人手裏。
所以對於楊秋將煉鐵工坊當做重中之重,張遼非常理解。
當然,為此提高鐵匠待遇,優待鐵匠子女,讓鐵匠子女可以讀書,這雖然超出他的想象,但不失為一個鼓勵鐵匠增多的方法。
雖然他腦海裏還沒有打仗打的就是後勤保障這個概念,但他知道兵法裏面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所以張遼隱隱約約已經明白,武器和糧食掌握自己手裏面,這才不會被外部勢力所掣肘。
“將軍,我明白武器和糧食的重要性,這一處田地張氏已經放棄了,將軍不用擔憂我心中不虞。”
思來想去,張遼想出了楊秋讓他看這一處工坊的原因。
畢竟,這裏原來屬於張家,而他如今決定投靠楊秋,那麽張家的財產土地,楊秋肯定要給個交代,總不能白白占了吧?
當然,楊秋早就準備了其他方法補償,但這和她眼下要做的事情可不是一回事。
於是楊秋笑了笑不說話,而是又帶著張遼去了外面幾裏遠的田地。
那裏正有人在種植冬小麥,這裏附近的土地曾經也是張氏的。
當初兩千多人被征集為兵卒,每個人都分了一百畝田地,但土地可沒有分完。
所以那些暫時沒有分出來的田地就讓兵卒們屯田。
“文遠,關於楊家畝產八石的事情,你也聽說過了吧?”
張遼點頭,楊秋笑著開口了。
“這件事情是真的,不是傳言。”
這話說完,張遼瞬間露出了驚愕的神情,這種產量他當時聽完都覺得是謠言。
他們張氏所有的土地,用了最好的種植方法,最好的種子,但最好的產量也只有一畝地五石,那還是非常稀有的情況。
然而楊秋現在竟然平淡地說出了如此讓人驚人的事情。
若是糧食有這種產量,那這天下許多人就不會被餓死了。
如果楊秋知道張遼腦海裏此刻的想法,她肯定會笑出聲,畝產再高,那都是抵擋不住剝削。
只要這個上上下下的制度體系有問題,再牛逼的技術,再高的產量,那都跟窮苦人沒有關系。
但楊秋現在不適合跟張遼談制度,這種事情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她想跟張遼聊的是,提高生產力有多麽重要。
於是,楊秋走到一塊草地扯了一根已經枯黃的雜草起來。
這種雜草在未來有很多形象的稱呼,其中一種就叫做狗尾巴草,現在的稱呼叫做莠子草。
“文遠,你知道我們吃的粟一萬年前是什麽樣子嗎?”
張遼納悶,然後搖頭。
“難道一萬年前的粟不是粟?”
此言一出,楊秋笑著指了指手中枯黃的狗尾巴草。
“一萬年前,粟就是這個樣子。”
這話瞬間讓張遼震驚了,他開口就結巴了。
“這……這是不是有搞錯了?有哪本書籍記載了這個事情嗎?”
那當然是幾千年後的發現,不過眼下不重要,楊秋簡單地解釋了起來。
“粟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的,是我們祖先不斷挑選顆粒飽滿籽大的種子不斷種植馴化而來,這就像是狗,最開始是由狼馴化而來。
至於雞鴨牛,難道他們一萬年前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的。”
話說到這裏,張遼似乎隱隱約約觸摸到了楊秋的意圖,但總感覺還是隔著一層薄霧,就像是霧裏看花。
楊秋沒有繼續讓張遼苦思,而是帶著張遼下了田地。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